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

一、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论文文献综述)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1](1974)在《国外空分设备铝制板翅式换热器》文中研究指明

吴筱骏[2](2009)在《板翅式换热器气体流动阻力特性试验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板翅式换热器是一种结构紧凑、质量轻和传热效率高的换热器设备,被广泛用于空气分离、车辆船舶、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等领域。换热器的流动特性直接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对于换热器的气阻特性测量,目前有些企业仍旧采用孔板与调节阀的方法测量流量,此法操作简单,但凭借工人的经验手动操作,测试方法落后,检测时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测试效率低。本课题针对杭州制氧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氧)原气阻测试台存在的局限性,重新设计和研制了一套高精度的气阻特性测控系统。为了设计和检测新的板翅式换热器气阻测量方法,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原气阻测试系统进行了测试,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详细地分析并指出了原测试系统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测控方案,即以风量测量箱代替孔板节流的方式,搭建了一套风量可精确控制的风洞系统,利用计算机在线监测空气流过板翅式换热器的压降和换热器前后温度,实时计算流过换热器的流量与实际气阻,并以数据与曲线的方式显示。2.板翅式换热器测试台由风洞系统、变频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组成,详细地介绍了各子系统的结构和设计,并依据流体力学的理论对测试原理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3.测控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与UML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测控软件的结构和功能,详细地描述了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历史查询模块、仪表控制与数据库模块。软件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采用.NET开发平台,结合C#语言和Microsoft SQL Serve2005数据库,引入ActiveX虚拟仪器控件和Flash动画界面,成功地开发了具有Windows操作风格、虚拟仪器测控界面和流程动画显示为一体的计算机测控软件,可实时显示各测点数据,自动完成气阻曲线的绘制、保存与报表显示。4.通过对B1K123-09008、B1K205-09003和B1K205-09006等型号换热器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测控系统的重复性误差不大于1.75%FS,数据准确、可靠,满足研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对板翅式换热器气阻特性检测的要求。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了B1K123-09008等型号换热器通道气体流动阻力特性。

郭岩杰[3](2005)在《新风热回收空调器的研发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换热器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各种新型、高效换热器的相继开发与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当今节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备受瞩目。其中板翅式换热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对板翅式换热器的大量需求以及向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板翅式换热器的研究、试验、设计与制造也得到有力的推进。目前的应用很广泛,在制冷、空调领域被用作热交换器、热回收器等。 近年来,家用空调普及率极大提高,在大中城市基本上达到了户均一台。90年代初期我国的房间空调器年产量已经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增长。从2002年起,我国空调器以每年装机容量一千几百万千瓦的速度递增。而且空调器运行时往往为高峰电,加大了峰谷差,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家用空调器的节能越来越不容忽视。值得关注的是家用空调器除了部分窗机外几乎都没有新风引入装置,住宅的密闭性不断加强,这样的空调器无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不利的影响。 创造性地研制出了利用新、排风进行热交换来回收排风能量预热(预冷)新风的热回收空调器。没有附加动力部件,不影响原始空调器的运行机理。热回收空调器在强冷工况下的日平均显热回收效率为51.6%,日平均潜热回收效率达到24.49%;在强制热工况下热回收空调器的日平均显热回收效率达到68.65%。在各制冷工况下,普通空调器的日平均EER(COP)值最大为2.44(1.2),而热回收空调器日平均EER(COP)值最大可达3.136(1.35)。热回收空调器在各制冷工况下的平均EER值都在3.0以上。提供同样的制冷效果,热回收空调器可以比普通空调器节约电耗近22%,节能效果显著。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2021.3的节能型空调器。 健康空调器是人们对高生活水平的一种追求,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空调器还是以新风为基础的。热回收空调器可以提供10%~20%的新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新风热回收空调器可以降低其运行负荷,可以缓解大中城市用电高峰的压力,节约电能。应用前景广阔。

黄知机,汯昌炽[4](1983)在《消化引进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文中提出本文全面介绍了杭州制氧机厂近几年来,通过技贸结合,引进了西德林德公司成套“万立”制氧机技术的情况(技术组成、技术资料、技术培训、派遣专家);消化引进技术的近期目标和取得的初步效果。文章指出: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还需按成套技术水平的要求,提高配套产品的质量;文章强调了如何提高现场安装调试工作的质量,保证大型制氧机良好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今后的设想,文章也作了介绍。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5](1972)在《前言》文中认为我国生产的板翅式换热器,长期以来质量没有过关,严重影响大型制氧机的投产,从而影响钢铁和化肥工业的发展。为此,一机部于一九七二年四月底在开封空分设备厂组织了“三结合”板翅式换热器

朱建生[6](2014)在《航天发射场空分设备生产效率提升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某航天发射场空分设备系统工艺落后、长时间运行磨损严重等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能耗显著提升、运行工况不平稳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空分设备的基本原理,系统的分析了整套装置与与各子系统的现状,找到了各部位所存在的问题与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空分设备的整体改进方案,调整了各子系统的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在原有流程与设备的基础上,增加预冷器系统,降低了进塔原料气温度;重新设计改进了结构复杂的循环水系统,提高了启动效率;在净化器及其附属管路与加热设备增加绝热处理,降低了设备的能量损耗;重新设计精馏系统内部流程,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基于PLC的集散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了远程手动\自动控制。设计改进后的装置经试机运行,生产效率得到较大地提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上海化工设计院[7](1972)在《6000米3/时制氧机用板翅式换热器设计、制造、验收技术条件(试行)》文中提出 前言 1970年以来,我们6000米3/时制氧机设计小组在市工交组会战组的领导下,参与6000米3/时制氧装置的会战工作。对关键设备——板翅式换热器进行了试制。由有关单位领导、工人、技术人员组成的内外三结合攻关小组,克服了许多困难,胜利地完成了为6000米3/时制氧机所需用的全部的板翅式换热器。这份

别超[8](2010)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耦合场研究和结构优化》文中指出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设备。本文详细介绍了换热器的发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概括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通用强度计算理论方法。传统设计分析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分析设计理论对管板式换热器进行强度分析以及校核。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结构复杂,各种零部件具有高度不连续性。本文以某石化硫磺车间某换热器为研究背景,分析该换热器失效特征原因,由于换热器受压力载荷以及热载荷的双重作用,故而对其耦合场的研究尤为重要,对于该种类型换热器的研究也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采用ANSYS软件作为分析基础,使用APDL命令对该换热器整体三维建模。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工况进行分类,按照载荷种类及危险程度进行强度分析,分别得到了每一工况下的危险应力大小及强度验证结果。并通过划定的路径分析结果,得到了在力学载荷、温度载荷以及耦合载荷下换热器整体受力模型以及各种应力变化规律,以及最大管束拉脱力大小。通过强度分析校核结果,发现在该换热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各种工况强度校核不合格的现象。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结构优化方法。一种是增大管板与管箱筒体以及管程筒体连接区过渡圆角,发现能很好的改善一次应力及峰值应力的分布,并且能降低管束拉脱力;另一种是减少管板厚度,针对该换热器高温低压的操作环境,减少厚度能有效削弱热应力作用。最后得到合适的圆角以及管板厚度,并进行了强度验证,发现优化结果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张恒标[9](2013)在《轮式装载机散热系统改进研究》文中提出装载机是一种典型的工程机械产品,在现代化施工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更换工作装置,装载机还可以进行推土、起重、装卸木料及管道吊装等作业,不仅可以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因此装载机现已攀升为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工程机械产品。由于工况和工作环境的拓展,装载机的输出功率与原设计标准产生了一定的差异,直接导致其热平衡问题严重,加之中国复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环境温度从+50℃的沙漠地区到-45℃的寒带地区,为使产品具有更广泛的市场适应性,装载机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需要对热平衡问题做周密的考虑。目前装载机只能满足不到80%的环境温度需求,即在-20℃~+40℃之间的环境工作尚可达到热平衡要求,而对于超出此范围的热平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直接导致客户丢失率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因而热平衡问题已经上升至关乎企业兴衰的层次。随着模块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企业也在不断试图运用模块化方法寻求热平衡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本文提出运用模块化方法,针对不同的客户的具体要求和不同地域的环境温度特点,采用不同散热系统的方法解决装载机的热平衡问题。对于极寒地域的热平衡问题主要体现为“过冷”现象,可以通过封堵散热系统部分管路等方法使发动机的散热系统得以“保暖”;而对于高温地域的热平衡问题则受到更多的因素的制约,如原料成本、空间布局、产品外观以及使用维护等因素,本文将重点阐述高温地域的热平衡解决方案。基于目前柳工在极寒和高温环境下的装载机热平衡研究较少的现状,同时也为了适应柳工产品国际化的要求,应对世界各地环境温度对装载机热平衡的制约和挑战,本文将针对装载机热平衡问题展开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根据装载机的牵引特性原理分析,了解装载机热平衡特性,结合装载机典型的工况分析,确定这些工况对散热系统能力极限要求,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各个系统的极限散热能力要求,进而获得具体热平衡参数。2.建立散热系统校核流程,根据单个散热器的结构进行理论计算,通过单个散热器的风洞数据对其进行修正;建立整体散热系统理论校核模型,确定理论风阻及风量的计算方法,采用整机实测的方法对理论风量数据进行修正,确定系统效率,进而确定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3.基于风场试验台,对风道系统进行改善设计,并通过实测数据与模拟仿真数据,确定其改善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这些改进措施进行设计改进,并通过理论建模与实际测试分析改善的有效性。

吴裕远,陈流芳[10](2002)在《最新低温技术“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成果介绍》文中指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本项目开展了低温流体沸腾与冷凝传热强化基础性研究,发明了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研制成功新型低温冷凝蒸发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本项目由我校与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

二、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2)板翅式换热器气体流动阻力特性试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综述
        1.2.1 板翅式换热器发展与研究动向
        1.2.2 换热器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1.2.3 换热器性能测试的现状
    1.3 课题背景
    1.4 换热器阻力特性研究
    1.5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1.5.1 实验装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板翅式换热器测量原理与气阻检测原理
    2.1 板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
    2.2 原设备检测方案分析
        2.2.1 原设备检测方案介绍
        2.2.2 原测量系统的运行数据分析
    2.3 流量测量与气阻检测原理
        2.3.1 喷嘴节流装置流量测量原理
        2.3.2 气体阻力原理分析测量
        2.3.3 换热器气体阻力测量
第3章 试验台测控系统总体方案分析与设计
    3.1 试验台系统设计
        3.1.1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3.2 风量测量系统
    3.3 变频控制系统
    3.4 计算机测控系统
        3.4.1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结构
        3.4.2 测控电器柜设计
        3.4.3 需测量的参数
第4章 测控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系统设计
    4.2 软件的设计思想
    4.3 系统需求分析
    4.4 测试台软件详细设计
        4.4.1 系统操作模块
        4.4.2 实验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4.4.3 用户管理与权限设置模块
        4.4.4 历史查询模块
        4.4.5 仪表控制模块
        4.4.6 数据库设计
    4.5 系统设计难点与解决
第5章 运行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气阻实验台调试
        5.1.1 电机安装调试
        5.1.2 硬件系统运行调试
        5.1.3 系统软件调试
    5.2 信号干扰分析与处理
    5.3 板翅式换热器阻力特性的实验方法
        5.3.1 测试换热器的介绍
        5.3.2 实验过程
    5.4 实验台检测结果分析
    5.5 节能效果分析
        5.5.1 节能原理
        5.5.2 风机节能计算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摘要

(3)新风热回收空调器的研发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研究机构及研究现状
        1.1.2 板翅式换热器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1.2 空调节能的现状及意义
        1.2.1 空调节能的社会背景
        1.2.2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2.3 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1.2.4 空调节能的现状
    1.3 研究课题提出背景及意义
        1.3.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3.2 家用空调节能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换热器热回收原理
    2.1 温差传热
        2.1.1 热传导和傅立叶定律
        2.1.2 牛顿冷却定律
    2.2 凝结换热
    2.3 比焓差传热
        2.3.1 吸附热回收
        2.3.2 吸收热回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回收换热器的热工设计及热力分析
    3.1 换热器的传热设计
        3.1.1 平均温差的计算
        3.1.2 传热系数K的优化
        3.1.3 效能-传热单元数(ε-NTU法)
        3.1.4 污垢系数
        3.1.5 对数平均温差与效能-传热单元数的比较
    3.2 传热的强化
        3.2.1 肋效率
        3.2.2 板翅片的传热
    3.3 热回收效率
        3.3.1 显热回收器的热回收效率
        3.3.2 全热回收器的热回收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回收空调器的研制
    4.1 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4.1.1 结构参数设计
        4.1.2 传热平衡方程式
    4.2 单体热回收器的研制
        4.2.1 换热器尺寸设计
        4.2.2 风机选型
        4.2.3 样机的制作
    4.3 热回收空调器的研制
        4.3.1 实验用空调器的选择
        4.3.2 与空调器匹配的热回收器的设计
        4.3.3 热回收空调器的组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5.1 实验方法
        5.1.1 单体热回收器的实验方法
        5.1.2 热回收换热器的实验方法
    5.2 实验设备与测试方法
        5.2.1 测量参数的确定
        5.2.2 实验参数的测定
        5.2.3 实验内容
    5.3 实验数据的处理
        5.3.1 单体热回收换热器的实验数据处理
        5.3.2 热回收空调器的实验数据处理
        5.3.3 热回收空调器和普通空调器的对比实验
    5.4 实验误差分析
        5.4.1 实验方法引起的误差
        5.4.2 样机制作工艺引起的误差
        5.4.3 实验环境引起的误差
        5.4.4 数据测量引起的误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回收空调器的优化设计及经济分析
    6.1 热回收空调器的优化设计
        6.1.1 板翅式换热器的表面处理
        6.1.2 热回收设备的优化设计
        6.1.3 热回收空调器的优化设计
    6.2 建筑可回收低品位能源的分析
        6.2.1 建筑低品位能源的利用
        6.2.2 中央空调系统低品位能源的利用
    6.3 热回收空调器的可行性分析
        6.3.1 热回收换热器的经济分析
        6.3.2 热回收空调器的健康性分析
        6.3.3 热回收空调器的节能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航天发射场空分设备生产效率提升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空气分离产品在航天任务中的作用
    1.2 空分设备在航天发射场中的主要特点
    1.3 课题背景
    1.4 课题主要完成内容
第二章 空气分离设备基本原理及其组成
    2.1 空气分离基本原理
    2.2 小型空分设备工艺流程简介
    2.3 空分设备的系统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空分设备生产效率的因素分析
    3.1 前言
        3.1.1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在用设备情况
    3.2 换热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2.1 换热系统的组成
        3.2.2 换热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2.2.1 油水冷却器
        3.2.2.2 气水冷却器
        3.2.2.3 气气冷却器
        3.2.3 结论
    3.3 循环制冷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3.1 冷量的产生
        3.3.1.1 气体的等熵膨胀
        3.3.1.2 气体的节流效应
        3.3.1.3 实际冷量的大小
        3.3.2 循环制冷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3.3.2.1 循环制冷系统组成
        3.3.2.2 循环制冷工艺流程
        3.3.2.3 循环制冷区域划分
        3.3.3 冷却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3.3.1 冷量的损失
        3.3.3.2 实际冷量损失计算
        3.3.3.3 其它影响
        3.3.4 结论
    3.4 净化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4.1 概述
        3.4.2 气体净化的基本原理及常用的吸附剂
        3.4.2.1 吸附的基本原理
        3.4.2.2 几种常用的吸附剂
        3.4.3 净化系统的组成及流程
        3.4.4 净化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4.4.1 吸附剂本身效果的影响
        3.4.4.2 吸附剂再生效果的影响
        3.4.4.3 吸附容量对产量的影响
        3.4.5 结论
    3.5 循环冷却水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5.1 概述
        3.5.2 循环冷却水组成及其工艺流程
        3.5.3 对空分系统的影响
        3.5.4 结论
    3.6 精馏系统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6.1 概述
        3.6.2 精馏系统的组成及其工艺流程
        3.6.3 存在问题分析
        3.6.3.1 阀门选型
        3.6.3.2 改造后对空分塔冷却时间的影响
        3.6.3.3 产品输出阀泄漏对产量的影响
        3.6.4 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分系统生产效率提升总体设计方案
    4.1 总体设计思路
    4.2 增装预冷器
        4.2.1 方案设计
        4.2.2 热负荷计算
        4.2.3 预冷器选型
        4.2.4 主要技术参数
    4.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改进
        4.3.1 方案设计
        4.3.2 相关计算
        4.3.3 水泵选型
        4.3.4 主要技术参数
    4.4 净化系统绝热设计
        4.4.1 保温方式
        4.4.2 保温材料选择
    4.5 精馏系统设计改进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
    5.1 概述
    5.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5.3 预冷机控制系统
        5.3.1 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
        5.3.2 控制系统的设计
    5.4 水循环冷却控制系统
        5.4.1 水循环控制原理
        5.4.2 控制系统设计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6.1 概述
    6.2 测试情况
        6.2.1 压缩系统
        6.2.2 预冷系统
        6.2.3 净化系统
        6.2.4 循环制冷系统
        6.2.5 精馏系统
        6.2.6 水循环系统
        6.2.7 控制系统
        6.2.7.1 现场手动控制测试
        6.2.7.2 远程手动/自动控制测试
    6.3 任务应用
    6.4 结论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耦合场研究和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换热器概述
    1.2 国内外换热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换热器研究现状
        1.2.2 换热器发展趋势
    1.3 管壳式换热器概述
    1.4 固定管板换热器通用强度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概述
        1.4.1 固定管板换热器管板结构特征
        1.4.2 管板强度分析弹性力学理论基础
        1.4.3 管板强度分析多孔当量实心圆板理论
    1.5 固定管板换热器的ANSYS 有限元分析
        1.5.1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1.5.2 ANSYS 软件简介
        1.5.3 ANSYS 在换热器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2 固定管板换热器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2.1 换热器基本参数
        2.1.1 结构尺寸
        2.1.2 材料力学属性
        2.1.3 材料热力学属性
        2.1.4 操作工艺条件
        2.1.5 设备主要结构特征及简化处理
    2.2 换热器有限元模型
        2.2.1 有限元单元模型
        2.2.2 有限元建模
    2.3 载荷种类与约束条件
        2.3.1 载荷种类
        2.3.2 约束条件
    2.4 工况描述
3. 固定管板换热器机械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3.1 工况6 机械应力分析场结果
    3.2 应力结果线性化处理以及强度校核
        3.2.1 分析设计内容介绍
        3.2.2 应力路径设定
        3.2.3 应力结果处理
    3.3 工况2——5 机械场应力分析结果
    3.4 机械应力场分析小结
4. 固定管板换热器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4.1 温度场分析数学模型
        4.1.1 温度场传热方程
        4.1.2 温差应力计算数学模型
    4.2 温度场分布结果
    4.3 温度结果路径显示
    4.4 温度场分析小结
5. 固定管板换热器耦合场分析
    5.1 耦合场简介
    5.2 耦合场分析结果
    5.3 机械载荷与耦合载荷作用比较
    5.4 其他工况的应力强度校核
6. 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优化
    6.1 各类工况失效情形总述
    6.2 换热器管板厚度的优化
        6.2.1 管板厚度优化强度校核
        6.2.2 管板厚度改变的影响
        6.2.3 优化后强度验证
        6.2.4 管板优化结论
    6.3 管板凸肩过渡圆角的优化
        6.3.1 过渡圆角的优化结果
        6.3.2 改变曲率半径的影响
        6.3.3 曲率半径优化结论
    6.4 优化后的强度校核
    6.5 换热器结构优化结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轮式装载机散热系统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装载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1.3 散热系统热平衡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轮式装载机工作特性及热平衡分析
    2.1 轮式装载机牵引特性分析
        2.1.1 发动机动力特性分析
        2.1.2 变矩器特性分析
        2.1.3 发动机与变矩器匹配分析
    2.2 液压系统工作特性分析
        2.2.1 工作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
        2.2.2 转向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
    2.3 典型作业工况分析
        2.3.1 跑车工况分析
        2.3.2 铲装作业工况分析
        2.3.3 推土工况分析
        2.3.4 各个工况中相关散热系统所需的换热能力对比分析
    2.4 散热系统热平衡分析及计算
        2.4.1 发动机系统热平衡分析及计算
        2.4.2 散热系统各个散热器能力的要求
        2.4.2.1 水散热器换热能力的要求
        2.4.2.2 进气系统空空中冷器换热能力的要求
        2.4.2.3 变矩器油散热器换热能力的要求
        2.4.2.4 液压油热器换热能力的要求
        2.4.3 各个散热器换热能力计算结果汇总
    2.5 小结
第三章 散热系统能力校验计算及计算分析
    3.1 散热器的热计算方法的研究
        3.1.1 散热器的热计算类型
        3.1.2 散热器的热计算的方法
        3.1.2.1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3.1.2.2 效能-传热单元数方法
        3.1.2.3 换热器热计算的£-NTU方法
    3.2 散热系统热平衡校验计算分析
        3.2.1 单个散热器热校核方法
        3.2.2 风道校核计算分析
        3.2.3 整机散热校核计算方法
    3.3 CLG856Ⅲ散热系统热平衡校核实例分析
        3.3.1 单个散热器热按理论风速校核
        3.3.2 整机热平衡测试校核
        3.3.2.1 跑车热平衡测试
        3.3.2.2 散热系统效率修正系数的确定
        3.3.2.3 模拟设计极限环境温度下(45℃)的计算
        3.3.2.4 对现有散热系统热平衡综合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散热系统改进设计
    4.1 散热系统结构改进分析
        4.1.1 散热器结构分析
        4.1.2 轮式装载机风道系统结构特点分析
    4.2 风场优化改进分析
        4.2.1 导风罩形式对风场的影响分析
        4.2.2 风扇布置形式对风速的影响
        4.2.3 发动机罩开窗大小及位置对风速影响分析
        4.2.3.1 发动机罩开窗大小尺寸对风速的影响
        4.2.3.2 侧窗边缘离隔板位置尺寸对风速的影响
        4.2.4 风扇布置形式及侧窗尺寸位置对整机噪声(机外辐射)的影响
    4.3 散热系统改进设计及验证分析
        4.3.1 现有散热系统结构优劣分析
        4.3.2 改进后散热系统结构分析
        4.3.3 散热器设计参数对比计算
        4.3.3.1 改进前后单个散热器结构参数及校核计算对比
        4.3.3.2 整个散热系统设计校验
        4.3.4 热平衡试验验证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工作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0)最新低温技术“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成果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2 主要研究成果
    2.1 首创狭缝通道中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沸腾传热新机理及新结构,显著强化了沸腾传热
    2.2 首次发现传热亢进现象,首创狭缝通道多路补液新方法,显著强化了沸腾传热
    2.3 首创非平衡态紊流液膜冷凝传热新机理及新结构,显著强化了冷凝传热
    2.4 研制出新型冷凝蒸发器,新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国际领先
    2.5 新技术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3 应用前景展望

四、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空分设备铝制板翅式换热器[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4(S2)
  • [2]板翅式换热器气体流动阻力特性试验系统的研究[D]. 吴筱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3]新风热回收空调器的研发及实验研究[D]. 郭岩杰. 湖南大学, 2005(07)
  • [4]消化引进技术 提高技术水平[J]. 黄知机,汯昌炽. 深冷技术, 1983(06)
  • [5]前言[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2(S3)
  • [6]航天发射场空分设备生产效率提升研究与应用[D]. 朱建生. 兰州大学, 2014(04)
  • [7]6000米3/时制氧机用板翅式换热器设计、制造、验收技术条件(试行)[J]. 上海化工设计院. 石油化工设备简讯, 1972(04)
  • [8]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耦合场研究和结构优化[D]. 别超. 新疆大学, 2010(02)
  • [9]轮式装载机散热系统改进研究[D]. 张恒标. 浙江大学, 2013(S2)
  • [10]最新低温技术“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成果介绍[J]. 吴裕远,陈流芳. 中国科学基金, 2002(06)

标签:;  ;  ;  ;  ;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设计标准(试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