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活血化瘀药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一、活血化瘀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1](2021)在《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栓心脉宁以"血脉双治"理论为基础,配伍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君二臣四"之制,由丹参、川芎等10味中药组成,共奏益气活血,开窍止痛之功。相关研究显示血栓心脉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反应等,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

吕鑫,顾志荣,张锐,葛斌[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组方配伍规律》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总结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统计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31首,涉及中药242味,使用频次较高中药有川芎、丹参、黄芪、地龙等41味,其四气主要集中在温、寒、平,五味主要集中在甘(淡)、苦、辛,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肺经;挖掘共得到高频药物组合48个,出现频次前6位的组合是川芎-黄芪、川芎-地龙、川芎-当归、丹参-地龙、黄芪-地龙及川芎-丹参;演化共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组,潜在新处方8个。结论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整体治则以补气化瘀通络为主。

肖珊珊[3](2021)在《龙脑精油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痤疮功能预测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开始大量种植龙脑樟,在提取天然冰片的同时,还能得到龙脑精油(borneol essential oil,BEO)这一副产品。BEO作为一个新型产品,急需了解其生物活性功能,为产业化应用提供思路。本文根据BEO的主要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转录组学预测其可能的生物活性,并借鉴其主要成分-龙脑的功能,对BEO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痤疮等一系列的功能进行探究;在研究这些功能的过程中,继续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模式,分析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采用生理指标验证预测结果,力图为BEO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5个部分:1.BEO成分鉴定及其安全性评价。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和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GC-FID)法定性定量分析表明,BEO含有42种成分,包括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半萜类和含氧倍半萜类4大类,其中龙脑(16.4%)、β-石竹烯(10.7%)、樟脑(10.6%)、柠檬烯(8.2%)、α-蒎烯(7.5%)、月桂烯(6.2%)和莰烯(4.4%)等是BEO的主要组成成分。BEO的雄性小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为5081mg/kg(无毒),雌性小鼠的LD50为2749 mg/kg(低毒);50%浓度以下外用时,不存在急性和连续性的皮肤和眼刺激。2.BEO生物活性的理论预测与抗炎验证。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BEO调节炎症的“成分-靶点-信号通路”,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炎症模型验证BEO和天然冰片的抗炎效果,再对转录组测序技术得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分析,将其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所得的炎性疾病相关基因进行交集分析,初步得到共同涉及的主要靶点,为后续BEO的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痤疮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3.BEO抗炎镇痛作用研究。通过热诱导和低渗溶液诱导的人红细胞膜溶血实验发现,BEO纳米乳可抑制热诱导和低渗溶液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5.29 mg/m L和0.26 mg/m L;体内研究直接采用BEO,发现单次和连续施用均可以显着降低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P<0.0001),并显着下调血清和组织中炎症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显着抑制小鼠耳片中IL-1β(P<0.05)和TNF-α(P<0.001)的m RNA表达;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单核细胞(Raw 264.7)炎症模型,发现BEO可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r=-0.9954、-0.9547和-0.9724)。采用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疼痛模型来评价其镇痛作用,小鼠腹部连续涂抹BEO 6 d,可显着降低小鼠扭体次数(P<0.001),其抑制率存在良好剂量效应关系(r=0.9306);BEO可显着降低血清中瞬时受体电位M8(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8,TRPM8)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P<0.001),且TRPM8含量与BEO浓度呈现剂量依赖性(r=-0.9427),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对BEO镇痛机制进行探讨。4.BEO活血化瘀作用研究。采用人血小板,首先对比了BEO和天然冰片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效果,发现二者在天然冰片含量≥0.02 mg/m L时都能显着降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P<0.0001)。在相同的天然冰片成分含量下,BEO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高于天然冰片(P<0.001),表明其活性不仅来自于天然冰片,其他成分也有贡献。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BEO调节血栓症的作用机制,锁定高频率靶点(TBXAS1和NOS3)和主要通路-血小板激活通路(platelet activation)。进一步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上述血瘀关键靶点调控的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含量有显着改善(P<0.05)。另外,BEO能显着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粘度(P<0.05)和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并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为-0.8905~-0.9916)。组织病理学也表明BEO对血瘀大鼠主动脉、心肌、肺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等有改善作用。5.BEO抗痤疮作用研究。采用二倍稀释法得到BEO和天然冰片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均为0.5 mg/m L。通过微生物生长曲线观察到BEO和天然冰片可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使其进入生长对数期的时间明显延长,激光共聚焦图像显示其主要是被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进一步分析BEO和天然冰片对表皮葡萄球菌最大生长速率(maximum growth rate,μmax)和到达μmax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BEO的抑菌效果更好,说明抑菌活性不仅来自于天然冰片中的龙脑成分,其他成分也有贡献;重点跟踪BEO对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发现菌体表面出现皱缩、产生孔洞、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发生破坏导致细胞内容物核酸和蛋白(OD260和OD280)大量外泄,最终导致菌体死亡。采用热灭活表皮葡萄球菌诱导得到人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s cell line,Ha Ca T)细胞增殖和炎症模型,发现BEO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诱导的Ha Ca T细胞增殖(P<0.0001),显着抑制炎症因子TNF-α(P<0.0001)和IL-1β(P<0.05)的释放、并呈现显着的剂量依赖性(r为-0.9952和-0.9492)。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BEO调节痤疮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建立兔耳痤疮模型,发现BEO可减轻兔耳痤疮的病变程度;针对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的TNF靶点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在兔耳痤疮模型上进行验证。发现经BEO治疗后,兔耳片中的TNF-α表达显着下调,并且兔耳片中的toll-like receptor(TLR)2、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protein kinase B(AKT)、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TNF-α、IL-1β以及血清中的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有显着性下调(P<0.05),说明BEO抗痤疮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TLR2/PI3K-Akt/NF-κB这条信号通路实现的。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BEO的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痤疮功能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BEO的产业化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张燕欣,陈璐,邹志文,万梅绪,李智,李德坤,鞠爱春[4](2021)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体内实验和家兔体外实验。在体内实验中,40只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I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AFI低、中、高剂量(5.8、11.6、23.2 mg/kg)组和阳性药(银杏内酯注射液,2 mL/kg)组,另取8只切开颈部皮肤作为假手术组。尾静脉iv给药14 d后分别取血,凝血时间检测试剂盒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各组血清中5-羟色胺(5-HT)、P选择素(CD62P)、β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a/Ⅲb(GPⅡa/Ⅲb)含量。体外实验中,采用腺苷二磷酸(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通过血小板分析仪测定不同浓度的SAFI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低、中、高剂量SAFI均能明显延长大鼠血液凝血时间,且能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液中5-HT、CD62p、β-TG和GPⅡb/Ⅲa的水平(P<0.05、0.0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AFI均可显着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抑制血小板聚集(P<0.05、0.01)。结论 SAFI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等功能。

张红智,张静思,房雷,龚帆,唐海燕,王骏,俞晓飞[5](2021)在《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芪龙祛瘀合剂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脑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患者服用芪龙祛瘀合剂,对照组患者服用芪龙祛瘀合剂安慰剂。疗程28 d,随访90 d。两组在试验前、后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脑卒中中医症征积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比较。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试验组患者的AA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治疗28 d后及90 d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脑卒中中医症征量表积分均有降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试验组患者的脑卒中中医症征量表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相对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芪龙祛瘀合剂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显着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黄雨佳,佟海英,黄先菊,陈路遥[6](2021)在《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文中提出广枣为蒙医习用药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化学成分以黄酮类、有机酸类为主。根据已发表文献挖掘广枣的主要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广枣活性化学成分与IL-6、AC、Thrombin进行对接,结果显示广枣的有效活性成分与上述三种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基于蒙医学角度及现代医学角度,综述广枣对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药理研究,为深入探索广枣抗心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王紫艳,李磊,刘建勋,孟红旭,苗兰,孙明谦,张业昊[7](2021)在《血瘀证血小板改变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大部分为血瘀证。血小板被认为是参与血栓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聚焦中医血瘀证的范畴,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与之息息相关,临床和实验室针对血小板活化聚集等功能的研究也被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目的在于治疗和预防中医血瘀证。该文在中医血瘀证的范围内,收集并分析了目前关于血瘀证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研究、血瘀证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方药对血瘀证血小板的作用等内容,旨为血瘀证血小板机制研究及其中医药防治通路靶点研究提供参考。

肖顺丽,丁世兰,孙正霄,廖福龙,游云[8](2021)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中药抗血小板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小板功能检测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辅助诊断血小板疾病、血栓前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监测和个性化治疗。在光学比浊法测定的基础上,新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也陆续被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在血小板功能快检仪器研发方面仍是空白。抗血小板中药有效成分大体上可以分为萜类、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木脂素类、二酮类、挥发油、二苯乙烯类等。中药及其化合物抗血小板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中药提取物或单体成分抗血小板的起效多在微摩尔浓度级(μmol·L-1),其中丹酚酸B和银杏内酯K、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A的抗血小板效应强度最强。这提示中药抗血小板的作用强度可能低于化药及生物制品,有必要对现有中药化合物开展构效研究,通过结构改造进一步提高其药效强度。中药及其化合物抗血小板作用机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然而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各类成分结构与相应功能的关系之间的规律性尚待明朗,今后仍需在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和构效关系分析等方面深入研究。

钱程[9](2021)在《基于PDGF-B/PDGFR-β探讨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丹参作为活血化瘀药的代表,临床常用于治疗瘀血证候,如冠心病、脑缺血损伤、下肢缺血等疾病。丹参当中的活性成分群主要分为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等)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等)。其中,水溶性成分入血后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保护心血管。临床上也将丹参及其相关制剂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由此可见,丹酚酸B在血管保护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经过对1362个抗癌中药经方、验方的调研,发现丹参应用频率排名第四,在活血化瘀药中位列第一。结合课题组已建立的活血化瘀药对肿瘤发生发展各个环节干预与治疗机制的研究基础,明确丹参中诸多活性成分能够影响肿瘤的增殖、转移以及血管生成。那么,丹酚酸B是否能够在肿瘤中发挥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其调控具体机制又是如何?本研究基于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的调控,探索其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并剖析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与结果]本研究选择4T1鼠源乳腺癌细胞和MDA-MB-231人源乳腺癌细胞,构建原位乳腺癌模型。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存在过度的血管生成和大量不成熟的血管,我们以此考察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的调控作用。通过瘤体积测量、Ki67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等手段,发现丹酚酸B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加瘤内坏死区域的作用并不显着。通过血管相关标志物的免疫荧光、免疫组化、3D多普勒成像、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丹酚酸B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但是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更加显着,其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结构的完整。注射伊文思蓝检测肿瘤血管的通透性,FITC-Lectin灌注探针检测肿瘤血管的灌注功能,发现丹酚酸B能够改善肿瘤血管结构从而加强血管功能。基于体内缺氧探针PIMO、缺氧标记物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在体光声成像含氧检测,发现丹酚酸B能够增强肿瘤血管的携氧能力,改善肿瘤内部的缺氧状态。选择4T1小鼠乳腺癌模型,进行丹酚酸B与化疗药Cisplatin的联合使用。通过瘤体积测量、Ki67和BrdU免疫组化、TUNEL免疫荧光染色,发现相比于单独使用Cisplatin,丹酚酸B与Cisplatin联合能更显着抑制肿瘤生长。通过免疫荧光染色、LC-MS和流式检测,发现二者的联合作用是依赖于肿瘤血管功能的提升,从而促进Cisplatin在瘤内的蓄积。通过虚拟分子对接,进一步探寻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的调控作用机制,发现丹酚酸B能够与PDGFR-β结合,从而抑制其磷酸化水平。PDGFR-β是血管周细胞标志物,而周细胞的覆盖是血管成熟化的标志,通过PCR、ELISA、Western Blot验证MDA-MB-23 1肿瘤细胞分泌PDGF-BB水平显着高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大量PDGF-B能够刺激周细胞迁移,从血管壁脱落,向成纤维细胞转化,从而失去保护血管作用,丹酚酸B能够靶向PDGFR-β从而阻断PDGF-B的刺激作用,发挥促进血管成熟化作用。由此推断丹酚酸B介导肿瘤细胞与周细胞间信号交互发挥血管调控作用。通过micro-CT扫描、肺组织H&E染色,发现丹酚酸B给药组小鼠的肺部转移受到明显抑制。通过转录组测序进一步考察丹酚酸B抑制转移的机制。测序结果发现I131ra、Ezh2、116、Fgf7、Il10等分子转录水平发生显着变化。利用PCR对肿瘤组织以及肿瘤细胞的转录水平进行验证,同时对结果进行GO和KEGG以及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推测转移过程为PDGF-B刺激肿瘤细胞PDGFR-β,激活下游Akt磷酸化,从而影响Ezh2的转录,进而介导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MT)引起肿瘤转移。丹酚酸B能通过与PDGFR-β结合,逆转这一过程。利用WB对p-PDGFR-β、Akt、p-Akt水平进行检测,以及对EMT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验证推测结果。肿瘤细胞激活自身之外,利用肿瘤细胞的条件培养基考察对内皮屏障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内皮细胞渗漏实验,发现丹酚酸B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破坏内皮屏障。[结论与意义]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发现丹酚酸B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作用。丹酚酸B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也为丹酚酸B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了依据,其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内部的递送与聚积,深度杀伤肿瘤。PDGF-B/PDGFR-β在肿瘤血管异常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肿瘤细胞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信号交互的关键。丹酚酸B能够通过作用于PDGFR-β,阻断信号传导,一方面发挥重塑血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抑制肿瘤转移。最早提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主要从四个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肿瘤内部微循环状态、抑制肿瘤转移与联合化疗的协同治疗。本研究选取活血化瘀中药代表丹参中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丹酚酸B,揭示其能够靶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传导,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和抑制肿瘤转移,以期为丹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闫怡洁[10](2021)在《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通络方保留灌肠治疗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用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通络方保留灌肠治疗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6、TNF-α水平、中医症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输卵管再通率和妊娠率,进而总结出一种简、便、廉、验的中医治疗方法及药物,提高对本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除身心病痛。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内服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通络方保留灌肠50例,对照1组通络方保留灌肠50例,对照2组内服少腹逐瘀颗粒50例。以1个月经周期(月经干净后连用2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血清IL-2、IL-6、TNF-α水平、中医症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输卵管再通率和妊娠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对年龄、病程、不孕类型、输卵管病变情况、中医症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血清IL-2、IL-6、TNF-a水平等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对三组输卵管通畅情况进行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51.02%、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输卵管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优于对照2组。3.治疗后对三组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3.62%、65.31%、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优于对照2组。4.治疗后对三组局部体征积分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73.47%、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局部体征积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优于对照2。5.治疗后对三组血清IL-2、IL-6、TNF-a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血清IL-2、IL-6、TNF-a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而对照1组优于对照2组。6.治疗结束后半年内,观察其妊娠情况,其中治疗组妊娠率为57.44%;对照1组妊娠率为26.53%;对照2组妊娠率为4.00%,对三组妊娠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的妊娠率优于对照2组。结论1.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通络方保留灌肠治疗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安全、有效。2.单用通络方保留灌肠疗效优于单用少腹逐瘀颗粒内服。3.内外合治疗法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可有效提高输卵管的复通率及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二、活血化瘀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化瘀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遵循“血脉双治”理论构建血脉病整体认识
2 组方传承创新凸显中医学特色
3 复杂作用机制发挥多重保护效应
    3.1 保护血管内皮
    3.2 促进血管再生
    3.3 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
    3.4 抑制炎症反应
4 临床运用
    4.1 冠心病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4.2 高脂血症
    4.3 心律失常
    4.4 脑梗死
    4.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6 血管性痴呆
    4.7 其他疾病
5 展 望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组方配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文献检索与去重
    1.3 处方筛选
        1.3.1 文献纳入标准
        1.3.2 文献剔除标准
    1.4 数据录入
    1.5 数据挖掘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2.3.1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2.3.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2.3.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3 讨论

(3)龙脑精油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痤疮功能预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BEO的简介
        1.1.1 冰片的种类与来源
        1.1.2 BEO的来源与成分
    1.2 龙脑及富含龙脑的植物精油的功能研究
        1.2.1 抑菌
        1.2.2 抗炎
        1.2.3 镇痛
        1.2.4 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中风
        1.2.5 抗血栓
    1.3 BEO的毒理学研究
        1.3.1 冰片的毒理学研究
        1.3.2 BEO的毒理学研究
    1.4 网络药理学的原理及应用
    1.5 分子对接的原理及应用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原理及应用
    1.7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EO的成分分析、安全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BEO的 GC-FID和 GC-MS成分分析
        2.3.2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2.3.3 皮肤刺激性实验
        2.3.4 眼刺激性实验
        2.3.5 HE染色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BEO的定性定量分析
        2.4.2 BEO的急性经口毒性
        2.4.3 BEO的皮肤刺激
        2.4.4 BEO的眼刺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EO生物活性的理论预测与抗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网络药理学分析
        3.3.2 活性成分-靶蛋白分子对接
        3.3.3 小鼠耳片RNA的提取
        3.3.4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EO调节炎症网络药理学预测
        3.4.2 BEO活性成分-靶点的分子对接
        3.4.3 BEO及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初步验证
        3.4.4 BEO及主要成分对炎症模型组DEGs的影响
        3.4.5 BEO及主要成分与炎症模型组DEGs的 GO富集分析
        3.4.6 BEO及主要成分与炎症模型组DEGs的 KEGG信号通路富集
        3.4.7 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与转录组测序靶点关联分析
        3.4.8 BEO浓度对疾病靶点数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EO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BEO纳米乳的制备
        4.3.2 人红细胞膜稳定性实验
        4.3.3 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
        4.3.4 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廓炎症
        4.3.5 体外经皮渗透试验
        4.3.6 冰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
        4.3.7 小鼠握力测定
        4.3.8 HE染色
        4.3.9 网络药理学分析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EO体外抗炎功能验证
        4.4.2 BEO体内抗炎功能验证
        4.4.3 BEO抗炎关键靶点的验证
        4.4.4 BEO调节疼痛网络药理学预测
        4.4.5 BEO活性成分-靶点分子对接
        4.4.6 BEO镇痛功能验证
        4.4.7 BEO镇痛关键靶点的验证
        4.4.8 BEO对小鼠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EO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建立
        5.3.2 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实验
        5.3.3 HE染色
        5.3.4 网络药理学分析
        5.3.5 数据分析
        5.3.6 大鼠血清中TXB_2和NO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BEO调节血栓症网络药理学预测
        5.4.2 BEO成分与靶点的分子对接
        5.4.3 BEO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功能验证
        5.4.4 BEO体内活血化瘀功能验证
        5.4.5 BEO活血化瘀关键靶点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EO抑菌、抗痤疮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
        6.2.2 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细胞培养
        6.3.2 细菌培养
        6.3.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6.3.4 BEO和天然冰片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6.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6.3.6 紫外吸收物质的测定
        6.3.7 扫描电镜分析
        6.3.8 透射电镜分析
        6.3.9 热灭活表皮葡萄球菌诱导的Ha Ca T细胞增殖和细胞炎症
        6.3.10 兔耳痤疮模型的建立
        6.3.11 HE染色
        6.3.12 Western blot试验
        6.3.13 皮肤菌群分析
        6.3.14 数据处理
        6.3.15 网络药理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BEO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6.4.2 BEO抗痤疮网络药理学预测
        6.4.3 BEO活性成分-靶点的分子对接
        6.4.4 BEO体外抗痤疮功能的验证
        6.4.5 BEO体内抗痤疮功能验证
        6.4.6 BEO抗痤疮关键靶点的验证
        6.4.7 BEO抗痤疮关键信号通路的验证
        6.4.8 BEO对兔耳痤疮模型皮肤菌群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4)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药品与试剂
2 方法
    2.1 大鼠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检测
        2.1.1 MCAO/IR模型的建立
        2.1.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1.3 血凝时间相关指标检测
        2.1.4 血清中β-TG、GPⅡb/Ⅲa、5-HT和CD62p含量测定
    2.2 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2.2.1 血浆的制备
        2.2.2 3种途径诱导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2.2.3 SAFI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
    2.3 统计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凝血时间检测结果
    3.2 大鼠体内血小板活化因子检测结果
    3.3 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
        3.3.1 3种途径诱导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3.3.2 ADP诱导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3.3.3 PAF诱导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3.3.4 AA诱导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4 讨论

(5)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设计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1.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1.4.3 安全性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两组治疗前后AA、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卒中中医症征量表积分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的比较
    2.5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4 结论

(6)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广枣复方及临床应用
2蒙医学中广枣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1治疗心刺痛症
    2.2治疗心悸证
3现代药理学中广枣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3.1抗心律失常
    3.2抗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3.3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分子对接实验
5展望

(7)血瘀证血小板改变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瘀证血小板功能变化
    1.1 血小板异常活化
        1.1.1 血小板形态学改变
        1.1.2 血小板微粒释放
    1.2 血小板黏附
    1.3 血小板聚集
2 血瘀证血小板组学研究
    2.1 血瘀证血小板蛋白质组学
    2.2 血瘀证血小板转录组学
    2.3 血瘀证血小板代谢组学
3 活血化瘀方药对血瘀证血小板的作用
    3.1 中药复方治疗活血化瘀证
    3.2 单味药有效成分和单体
4 结语

(8)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中药抗血小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1.1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方法
        1.1.1 光学比浊法
        1.1.2 电阻抗法
        1.1.3 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VerifyNow)
        1.1.4 Plateletworks
        1.1.5 血栓弹力图
    1.2 剪应力下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测定方法
        1.2.1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the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PFA-100/innovance PFA-200)
        1.2.2 锥板式分析仪
        1.2.3 微流通道检测法
    1.3 血小板活化状态监测
    1.4 体内监测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模型)
2 抗血小板功能的中药研究进展
    2.1 抗血小板功能研究的主要作用靶点
    2.2 抗血小板中药及其复方
    2.3 中药有效成分
        2.3.1姜黄
        2.3.2 丹参
        2.3.3红花
        2.3.4 川芎
        2.3.5 三七
        2.3.6 人参
        2.3.7 白术
        2.3.8 银杏
        2.3.9 爵床
        2.3.10 其他
3 结语及展望

(9)基于PDGF-B/PDGFR-β探讨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引言
    2.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瘀血证候
    3. 肿瘤血管功能不足导致肿瘤内部血瘀
    4. 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血管的调控作用
    5. 科学假说的提出
    6. 课题意义
第二部分 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1. 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2. 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三部分 丹酚酸B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部分小结
第五部分 丹酚酸B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部分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论文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PDGF-B/PDGFR-P对肿瘤发展和肿瘤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正文部分
    文献综述
附录
    正文涉及常规试剂配置表
    正文实验涉及抗体表
    正文实验涉及引物表
    正文涉及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发表文章
    参与课题
    获得奖项
致谢

(10)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通络方保留灌肠治疗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质量控制办法
    2.6.数据处理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分组情况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3.3 疗效分析
    3.4 治疗组临床疗效相关性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西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认识
    2.中医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认识
    3.导师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认识
    4.中医灌肠疗法
    5.组方分析
    6.活血化瘀中药的作用机理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活血化瘀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J].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组方配伍规律[J]. 吕鑫,顾志荣,张锐,葛斌.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1
  • [3]龙脑精油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抗痤疮功能预测与验证[D]. 肖珊珊. 江南大学, 2021
  • [4]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 张燕欣,陈璐,邹志文,万梅绪,李智,李德坤,鞠爱春. 药物评价研究, 2021(11)
  • [5]芪龙祛瘀合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张红智,张静思,房雷,龚帆,唐海燕,王骏,俞晓飞. 世界临床药物, 2021
  • [6]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J]. 黄雨佳,佟海英,黄先菊,陈路遥.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7)
  • [7]血瘀证血小板改变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J]. 王紫艳,李磊,刘建勋,孟红旭,苗兰,孙明谦,张业昊.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8]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中药抗血小板研究进展[J]. 肖顺丽,丁世兰,孙正霄,廖福龙,游云. 中国中药杂志, 2021(19)
  • [9]基于PDGF-B/PDGFR-β探讨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D]. 钱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通络方保留灌肠治疗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闫怡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活血化瘀药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