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的近似关系

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的近似关系

一、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之间的近似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智[1](2021)在《基于反射波信号相似性的地震波场分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波场分离本质上是分离地震波场内不同类型的地震波。根据波场分离目的,波场分离可以分很多类型,如信号和噪声的分离、不同类型信号的分离等。常用的滤波分离波场方法中,Radon变换和τ-p变换等方法将地震波场在其变换域中收敛到不同“点”上,根据信号和噪声的分布区域差异,通过切除噪声区域的方法实现噪声与信号的分离;F-K变换等频谱滤波方法,也是根据信号和噪声在频谱分布中的分布区域差异,采用切除噪声区域的方法实现噪声与信号的分离。虽然将信号变换到不同域内使信号和噪声的分布相对易于区分,但它们之间的分布范围仍然存在重叠。这使得切除的噪声区域中必然会包含信号成分,或者保留的信号区域中包含噪声成分,致使分离结果中的信号与噪声分离不完全;同时因为各种滤波方法的局限性,滤波时还会产生混波和假频等现象。经振幅补偿及纵波速度动校正后,多源地震混合采集地震波场(混采波场)、常规地震波场和多波多分量波场各分量中的纵波,在共中心点(CMP)道集内各地震道同时刻信号为同一反射点的信号,它们的振幅、相位基本一致,具有很好的相似性;经振幅补偿及横波速度动校正后,共转换点(CCP)道集内各地震道相同时刻横波地震信号为同一转换点的横波信号,它们的频谱也具有很好的相似性。根据叠加统计原理,动校正后CMP道集或CCP道集内各地震道中的随机噪声叠加结果趋于零,叠加道是由道集内各地震道与对应动校正速度的信号叠加生成,与噪声无关;所以叠加道的振幅、相位与道集内各地震道同时刻对应地震信号的振幅、相位也具有似性关系。因此,以叠加道为模型道对CMP道集或CCP道集内各地震道进行相似性滤波可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混采波场的滤波分离方法主要基于波场中信号的相干性,以及混叠噪声在非炮集时空域道集中的随机性。人们利用波场中信号和混叠噪声的这种差异,应用不同滤波方法在不同域内分离混采波场中的信号和混叠噪声;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的分离主要根据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等,在不同域采用滤波等方法对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波场分离;多次波的分离主要依据其与一次反射波在速度、极性、振幅、时间、周期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离。综上,本文对混采波场、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和含多次波地震波场,分别研究它们在CMP道集、CCP道集、炮集、共偏移距道集(COG)和共检波点道集(CRG)等时空域道集,以及它们在Radon变换、FK变换、傅里叶变换和S变换等域中不同类型信号和噪声的分布,提出基于反射波信号相似性的地震波场分离方法。本文根据混采波场、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和含多次波地震波场的波场特征,利用振幅补偿后应用纵波速度动校正后的各波场中CMP道集内地震道与叠加道间的信号相似性,以及振幅补偿后应用横波速度动校正的CCP道集内地震道与叠加道间的信号相似性,以叠加道的S变换频谱为模型设计自适应滤波器,对道集内各地震道的S变换频谱进行多级滤波,并用多级滤波的结果进行模型迭代,对原地震波场重新进行分离以提取波场中的信号,实现信号与噪声或不同类型信号的分离。本文试算过程中,采用理论地震数据合成理论混采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合成实际混采地震数据方法进行混采波场分离试算;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分离和多次波分离,分别采用理论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试算。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除对试算数据在波场分立前后采用同一振幅水平显示外,对波场分离前后的理论数据也分别进行S变换谱对比。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提取混采波场中的有效反射信号,有效提取多波地震数据中的横波波场,有效去除地震波场中的多次波。本文方法是基于叠加道与地震道S变换频谱间相似性分析的一种自适应全频带信号提取方法,在信号提取过程中不会破坏信号的频谱和时空分布,可有效避免其它滤波方法所产生的假频、混波等现象。

代福材,张峰,李向阳,王九拴,陈海峰,周春雷[2](2021)在《多波联合反演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波和横波虽然同为地震弹性波,但是动力学特征差异显着。与地震纵波相比,地震横波对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和密度更为敏感,因此联合反演地震纵波和横波有助于更好地估算速度和密度参数,提高储层描述和流体检测的精度。回顾了多波联合反演的发展历程,其中纵横波旅行时反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但由于反演结果精度有限,难以直接用于油气检测;多波AVO反演利用地震波振幅信息反演多个弹性参数,有效提升了横波速度、横波阻抗、密度等参数的反演精度。大量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多波联合反演为提高储层定量化预测精度提供了有效途径,而多波数据匹配是保证多波联合反演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基础。继续发展深度域反演技术、智能化反演算法将有助于推动多波联合反演的应用。近年来横波可控震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纯横波地震数据的品质。最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纯横波地震数据已具备与纵波地震数据相当的品质,并在实际生产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SH-SH波可用于疏松砂岩气云区的高精度成像,SV-SV波可用于准确、可靠的高分辨率密度反演。因此基于横波震源的九分量地震勘探将是未来多波勘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对地震横波响应特征的认识,明确横波与纵波的动力学特征差异,为地震纵、横波油气直接检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黄磊[3](2020)在《三维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文中指出我国诸多重大工程位于高地震烈度复杂地形地貌区,且复杂场地导致地震动放大效应,因此,研究震源特性和复杂场地效应(河谷、盆地、山体、滨海软土场地等),可为复杂场地条件下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准确的地震动输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开展了三维单相和饱和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含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求解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自由场;在散射体表面等效圆形单元上施加均布载荷,构建散射波场,远场求解利用集中荷载动力格林函数;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揭示了层状半空间中由层状介质的共振特性决定的复杂散射特性。研究表明:覆盖层的动力特性对层状介质中局部地形的散射效应有很大影响,在软覆盖层的前两阶共振模型中,位移可放大近1倍。(2)建立了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求解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自由场;基于Biot理论,加入流体荷载,推导了多孔饱和层状半空间上倾斜圆盘荷载动力格林函数,远场求解利用饱和集中荷载动力格林函数;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揭示了饱和层状半空间中凹陷地形对地震波的散射规律。研究表明:随着上部土层孔隙率的增加,位移幅值可放大1~6倍。垂直入射的SV波峰值水平振幅在凹陷的拐角处可达7.5。(3)发展了适用于含复杂场地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的有限元-间接边界积分方程耦合方法。基于所建三维层状半空间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进一步采用有限元方法处理局部复杂场地,实现了对近场复杂场地和远场层状无限域波动状态的精确模拟;进行了方法验证,阐明了含局部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特征。研究表明:在复杂形状盆地内,地震波出现更多的聚焦区,盆地较深一侧的位移聚焦与放大效应更为明显。在层状场地中,狭长形沉积盆地位移可放大1.5倍。

赵开轩[4](2020)在《基于地震波动原理的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对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时程分析的研究多采用数值仿真技术,且对边坡动安全系数与坡角、坡高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当坡角接近地震SV波临界角情况下边坡稳定问题更是研究的难点。为此,本文开展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的地震边坡稳定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够较准确地揭示坡角、坡高变化与动安全系数的变化关系。本文假定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场问题视作一个地震波在边坡内部的传播问题,根据地震波传播的几何特点,确定通过边坡内一点的所有传播路径,推导得到地震波沿着每条路径的传播时间、振动位移、动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矢量场叠加原理求得计算坡体内任意一点振动位移时程和动应力时程的数学表达式。然后根据瑞典条分法和最小静安全系数得到的最危险滑移面,应用极限平衡原理,建立地震边坡在动、静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动安全系数计算表达式,据此开展地震P波和SV波作用下边坡动力稳定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1)在地震P波作用下,动安全系数随坡角的增大呈递减趋势,但当坡角为45°~50°时,动安全系数变化缓慢,其变化速率接近零。(2)在地震SV波作用下,动安全系数随坡角增大单调降低。但是,当坡角为临界角时,动安全系数会突然减小,出现陡降现象。由拟静力法计算结果中没有出现这一情况,表明本文提出的动安全系数计算方法更适于处理坡角接近地震SV波临界角情况下边坡稳定问题。(3)无论在地震P波还是SV波作用下,动安全系数都随坡高增大逐渐降低。其中,在坡高小于20m范围内,地震SV波作用下的动安全系数随坡高变化尤为显着;当坡高大于20m时,安全系数随坡高的降低速度逐渐趋缓。

王芷琪[5](2020)在《起伏海底VTI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海底节点(Ocean Bottom Nodes-OBN)地震勘探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其采用了独特的布设方式,能够获取丰富的纵波及转换横波信息。VTI介质起伏海底数值模拟是研究崎岖海底环境OBN地震波场传播的必要手段,提供了一种研究复杂海底地质条件下地震波场照明分析、资料处理和解释的重要工具,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理解地震波各个波至的传播规律,对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为了更精确的模拟OBN采集系统下起伏海底地震波的走时与能量变化关系,增强人们对地震波在实际海底介质中传播的认识,论文研究了起伏海底和复杂地下速度界面模型的混合网格剖分方法,能更好的模拟海底及速度界面,将检波器与海底界面关联,改进分区多步入射波与反射波必须对称的情况,将适用于陆地观测系统的分区多步技术改进以适用于海底观测系统,实现了OBN观测系统下的分区多步地震波旅行时线性插值(LTI)射线追踪技术。将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应用于OBN观测系统,研究起伏海底情况下复杂介质的群相关系,实现起伏海底复杂介质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以传统的P波入射固体-固体分界面的Zoeppritz方程为基础,将S波入射固体-固体分界面、固体-液体分界面,以及P波入射固体-液体分界面、液体-固体分界面的Zoeppritz方程应用于起伏海底LTI射线追踪算法,实现在速度分界面处进行能量分配;将适用于反射波及折射波的几何扩散规律应用于LTI射线追踪算法,进一步进行能量的衰减模拟;将不同介质的层间吸收衰减模拟应用于起伏海底射线追踪LTI算法,对海水层及海底不同地质层的吸收衰减进行模拟,实现OBN观测系统中的动力学射线追踪。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是比较可靠的,通过对二维起伏海底VTI介质模型的初至波、反射波、转换波、以及多次波的模拟,经过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论文创新发展了基于LTI算法的OBN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开展崎岖海底复杂介质地震波走时、射线路径计算及振幅能量的研究,为OBN地震采集数据的波场识别以及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宝鑫[6](2020)在《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珊瑚岛礁几乎是我国在南海疆域唯一的陆地国土类型,人造岛礁工程和岛上建筑结构一旦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出现损坏,将对南海区域的经济发展、科研活动和地区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岛礁-海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了岛礁-基岩场地和岛礁-珊瑚砂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地震反应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采用基于声流体有限元法的流固耦合算法对岛礁-海水系统近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介绍了该流固耦合算法的原理与建模方法。基于势流体理论和Bessel级数展开,推导了一种环形水箱动水压力的理论解,并利用该理论解对本文流固耦合算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2)基于流体波动理论,提出一种空间解耦的应力型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条件,并实现其在通用有限元软件中的集成,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岛礁-海水系统近场模型中流体域的截断边界处,以吸收海水介质中的外行散射波。(3)发展了适用于岛礁-海水系统的地震波动输入方法,首先推导得到地震波斜入射下海域场地自由波场的时域解析解,通过人工边界子结构的动力分析,将自由波场转化为等效输入地震荷载,从而实现岛礁-海水系统中的地震波动输入。(4)基于本文发展的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和适用于岛礁-海水系统的地震波动输入方法,及流固耦合算法与固体介质人工边界条件,通过自编程序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与时域整体分析方法。(5)建立了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二维与三维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开展大规模数值模拟,分析了岛礁基岩场地地震动场的分布规律和动力反应特性,得到典型岛礁基岩场地的地震动峰值放大系数和加速度反应谱等关键地震动参数,研究成果已被相关工程设计部门所采纳,为我国南海岛礁的地震动场评估和岛礁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6)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岛礁珊瑚砂材料的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的二次开发,编制了相应的动力本构子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珊瑚砂层对岛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获得了大震作用下典型岛礁-珊瑚砂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动力反应特性。

李振[7](2019)在《远探测声波测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探测声波测井能够对远离井壁的各种地质构造进行成像,将声波测井资料由一维空间拓展到二维甚至是三维空间,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地质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质信息。随着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的日趋成熟,尤其是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储层中的裂缝、溶蚀孔洞等地质构造的识别当中,成为了非常规油气勘探中寻找油气甜点,发现隐蔽性油气藏的利器。远探测声波测井作为一种较为成熟且又不断发展的技术,其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拓宽远探测声波测井的应用环境,二是获得更深的径向探测距离和更清晰的成像结果。针对上述两个发展方向,本文对套管井中的远探测声波测井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了反射波信噪比的影响因素并形成了一套基于声波测井的水力压裂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了偶极声源在超慢速地层中的辐射和接收特性,为拓宽远探测声波测井在浅层的工程应用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解决远探测声波测井数值模拟中多尺度问题的混合算法,为提高径向探测距离和成像精度提供正演支持。本文共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在套管井中进行远探测声波测井的可行性,分析了固井质量、声源频率以及地层横波速度对反射波信噪比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了裂缝性地层的偶极横波远探测声波测井响应,总结了压裂裂缝对单极滑行纵波和偶极弯曲波传播规律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了在近井采用正交偶极各向异性和径向速度层析成像技术,在远井采用偶极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技术进行水力压裂效果评价的方法。第二部分针对浅层超慢速地层,研究了偶极声源在其中激发出的各种极化波的辐射特性,对比分析了经由波阻抗界面反射回来的不同类型极化波的幅度变化规律,为远探测声波测井在浅层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与此同时,考虑到随钻测井的优势,在该部分还对在超慢速地层中进行随钻偶极远探测声波测井的可行性做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第三部分开展了远探测声波测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针对远探测声波测井数值模拟中的多尺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有限差分和弹性波表面积分等效原理的数值模拟混合算法,该算法仅需对散射体区域进行网格剖分和差分迭代,能够高效的得到复杂地质体的远场散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溶蚀洞类地质构造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其在远场的散射规律,为提高远探测声波测井的径向探测距离和成像精度提供了高效的正演模拟方法。

马国瑞[8](2019)在《各向异性介质多波联合反演及页岩气储层预测》文中认为页岩储层通常表现出强的各向异性特征,在简单情况下可以近似等效为VTI介质,各向异性参数对于波传播速度、振幅有较大影响,不能忽略。叠前同步反演技术作为得到地层横向岩石物性参数的重要手段,今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因此,本文以对取得到较为准确的储层弹性参数以及各向异性参数为目的,对VTI介质进行多波同步联合反演研究与页岩气储层预测。(1)本文基于多波反射理论,对VTI介质的纵波、PS转换波、纯横波反射振幅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各向异性对不同类型波AVO的影响。(2)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TI介质转换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较已有的公式,该公式具有更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贝叶斯框架,发展了VTI介质多波联合反演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步反演5个参数,在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较常规纵波反演具有明显的优势。(3)上述反演方法应用于蜀南页岩气储层预测。针对实际多波数据开展井震标定、层位匹配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方法的应用。最终将反演算法进行Geo East软件模块移植。

公绪飞[9](2018)在《三维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多波技术能够为复杂储层油气藏勘探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体现其优势的关键之一在于有效的转换波成像。弹性逆时偏移是针对多分量地震数据的成像方法,在转换波成像方面具有理论优势。但是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多分量数据处理的整体流程着眼,围绕影响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的前期处理、波场模拟方法、成像方法和计算效率开展了理论分析和研究。弹性逆时偏移的输入是多分量地震数据。但是传统处理流程首先将多分量数据分为标量纵横波数据,然后分别实施不同处理。因此处理过程改变了数据的形态和纵横波之间相对振幅、相位、旅行时关系,处理之后不再适用于弹性逆时偏移。对此,本文针对多分量数据高程校正开展研究,提出了基于“分解-校正-重建”的多分量联合高程校正方法。该方法在地震数据在处理过程中保持了矢量特征和弹性特征,可有效保护使得转换波信息。多分量数据中通过波场延拓传播至地下空间进行成像,在此过程中容易发生横波的数值频散,影响成像精度。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一阶弹性波方程的伪解析有限差分波场延拓方法。其中,发展了预估-校正”策略解决该方法中的纵横波串扰问题、发展了模型自适应优化差分系数预测格式提高差分系数估算效率。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弹性波场延拓的空间和时间差分精度。最终转换波成像结果通过应用成像条件获取,对此本文提出了基于Helmholtz分解的转换波成像条件。本文将Helmholtz分解得到的矢量横波视为SH和SV波分别对待,基于横波矢量与反射界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将Helmholtz分解得到的横波进一步分离为标量SV和SH波,从而利用标量互相关成像条件得到标量形式的SV-P、SV-SV和SH-SH成像结果,提供更符合实际传播规律的转换波成像结果。弹性逆时偏移涉及海量存储与计算,制约着其实际应用,为此本文开展了提高弹性逆时偏移计算效率的研究。通过波场重构,使波保存量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而对于波场重构所带来的额外计算量,本文使用基于CPU/GPU的高性能计算技术进行处理,由于效率极低的海量数据硬盘读写被避免,整体上计算时间有效减少。本文的研究对完善弹性逆时偏移方法理论体系、促进基于多分量联合处理的转换波成像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马健[10](2018)在《基于弹性波方程的远震波正演模拟与全波形层析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震层析成像对于反演研究区域的深部结构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限制,基于数值求解波动方程的远震全波形层析成像方法仍然难以利用高频的远震数据反演得到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本文首先发展了一种新的求解非均匀介质中声波方程和弹性波方程的时空优化保辛(TSOS)方法。该方法使用本文推广的优化有限差分格式离散波动方程对应的哈密尔顿系统,利用保相位的优化保辛分部龙格库塔(SPRK)格式作为哈密尔顿系统的时间推进格式。TSOS方法既有优化SPRK格式的保相位特性,又有优化有限差分格式的低数值频散优点。本文从理论和数值上分析了TSOS方法的稳定性和数值频散特性,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具有保相位、压制数值频散的效果。另外,论文还将等效介质参数的思想引入到TSOS方法中,进一步增强了该方法处理非均匀介质的能力;将处理自由地表边界条件的边界修正格式,和辅助微分方程-完全匹配层(ADE-PML)吸收边界条件与TSOS方法相结合,进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求解波动方程的正演模拟方法。其后,论文将TSOS方法与频率波数域(FK)方法结合,发展了可以模拟高频远震波在局部研究区域内传播的TSOS-FK混合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频率波数域(FK)方法计算一维层状介质中平面波传播的高效性和TSOS方法计算非均匀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准确性。同时利用ADE-PML吸收边界条件较好地解决了TSOSFK混合方法在交界面处的数值传递问题,该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吸收由于研究区域的非均匀性引起的反射/散射波。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TSOS-FK混合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该混合方法能够在复杂的模型中模拟高频远震平面波在局部研究区域内的传播规律。最后,论文将TSOS-FK混合方法作为正演方法,与伴随层析成像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基于弹性波方程的远震全波形层析成像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TSOS-FK混合方法在计算效率上的优势,可以利用高频远震数据反演局部研究区域的高分辨率结构。在用远震全波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研究区域的深部结构时,论文引入了时间域多尺度反演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反演迭代的稳健性,较好地克服了迭代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

二、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之间的近似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之间的近似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反射波信号相似性的地震波场分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多源地震混合采集地震数据分离研究现状
    1.3 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分离研究现状
    1.4 多次波地震波场分离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地震波场中信号的相似性分析
    2.1 常用变换和滤波方法的基本原理
        2.1.1 Radon变换基本原理
        2.1.2 F-K变换基本原理
        2.1.3 S变换基本原理
        2.1.4 非局部均值滤波
    2.2 信号相似性分析
        2.2.1 共炮集的信号相似性分析
        2.2.2 COG道集的信号相似性分析
        2.2.3 CRG道集的信号相似性分析
        2.2.4 CMP道集的信号相似性分析
        2.2.5 不同时空域地震道集间动校正后的相似性差异
    2.3 滤波器设计
        2.3.1 模型道建立和滤波域的选择
        2.3.2 滤波器设计
        2.3.3 信号保护和模型道的改进
        2.3.4 算法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波场频谱相似性的混采波场反射信号提取
    3.1 混采波场的矩阵表示及波场数值模拟
        3.1.1 混采地震数据的伪分离
        3.1.2 混采波场的矩阵表示
        3.1.3 多震源同时采集数值模拟
    3.2 时空域混采波场分析
        3.2.1 共炮集道集的混采波场
        3.2.2 COG道集的混采波场
        3.2.3 CRG道集的混采波场
        3.2.4 CMP道集的混采波场
        3.2.5 混采波场叠加道的特征
    3.3 数据试算
        3.3.1 理论数据试算
        3.3.2 实际数据试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波多分量波场分离
    4.1 多波地震波场的角度旋转
    4.2 横波分量中的纵波投影及去除
    4.3 针对多波多分量波场的波场分离方法调整
        4.3.1 滤波前后的振幅一致性
        4.3.2 算法流程图
    4.4 数据试算
        4.4.1 理论数据试算
        4.4.2 实际数据试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次波的压制
    5.1 多次波的成因和分类
        5.1.1 多次波的成因
        5.1.2 多次波的分类
    5.2 多次波的运动学特征
    5.3 数据试算
        5.3.1 算法流程图和注意事项
        5.3.2 理论数据试算
        5.3.3 实际地震数据试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致谢

(2)多波联合反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纵波与横波旅行时反演
2 地震多波数据匹配
3 纵波与横波AVO联合反演
4 横波反演
5 结论与展望

(3)三维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层状半空间三维地震波散射研究方法进展
        1.2.2 单相层状半空间三维地震波散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3 饱和层状半空间三维地震波散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4 含复杂局部场地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本文工作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文工作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层状半空间自由场反应
    2.1 引言
    2.2 自由场求解方法
        2.2.1 单相层状半空间自由场求解方法
        2.2.2 饱和半空间自由场求解方法
        2.2.3 饱和层状半空间自由场求解方法
    2.3 层状半空间地表位移幅值
        2.3.1 单相层状半空间地表位移幅值
        2.3.2 饱和层状半空间地表位移幅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
    3.1 引言
    3.2 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模型
    3.3 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建立
        3.3.1 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自由场求解
        3.3.2 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散射场构造
        3.3.3 三维单相层状半空间格林函数
        3.3.4 边界条件
    3.4 方法准确性验证
        3.4.1 退化为均匀半空间中凹陷与现有文献结果对比
        3.4.2 退化为均匀半空间中孔洞与现有文献结果对比
        3.4.3 层状半空间中3-D凹陷地表位移幅值与现有文献结果对比
        3.4.4 计算方法收敛性验证
    3.5 算例分析
        3.5.1 含球形孔洞层状半空间上部地表位移响应
        3.5.2 含球形孔洞层状半空间上部地表位移幅值谱
        3.5.3 含椭球形孔洞的层状半空间地表面位移响应
        3.5.4 含凹陷地形层状半空间地表面位移响应
        3.5.5 含不规则凹陷的层状半空间地表位移响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
    4.1 引言
    4.2 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模型
    4.3 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建立
        4.3.1 Biot理论
        4.3.2 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自由场
        4.3.3 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散射场构造
        4.3.4 三维饱和层状半空间格林函数
        4.3.5 边界条件
    4.4 方法准确性验证
        4.4.1 退化为均匀半空间中三维凹陷模型验证
        4.4.2 退化为层状半空间中三维凹陷模型验证
        4.4.3 方法收敛性验证
    4.5 算例分析
        4.5.1 饱和层状半空间中三维凹陷周围的地表位移响应
        4.5.2 饱和层状半空间中三维凹陷周围的地表位移频谱响应
        4.5.3 较薄覆盖层饱和层状半空间中三维凹陷周围的地表位移响应
        4.5.4 较薄覆盖层饱和层状半空间中三维凹陷周围的地表位移频谱响应
        4.5.5 饱和层状半空间中三维椭圆凹陷周围地表位移响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模拟
    5.1 引言
    5.2 含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模型
    5.3 含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方法建立
        5.3.1 三维不规则场地有限元法
        5.3.2 含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散射场构造
        5.3.3 含复杂地形的层状半空间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
        5.3.4 边界耦合
    5.4 方法准确性验证
        5.4.1 退化为三维均匀半空间中沉积盆地模型验证
        5.4.2 退化为三维两层沉积盆地模型验证
    5.5 算例分析
        5.5.1 层状半空间中线性波速模型沉积盆地地表位移响应
        5.5.2 层状半空间中多层波速模型沉积盆地地表位移响应
        5.5.3 层状半空间中复杂形状沉积盆地地表位移响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基于地震波动原理的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破坏
        1.2.2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1.3 研究工作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基于波传播原理的边坡动应力模型
    2.1 地震波的基本性质
        2.1.1 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2.1.2 地震波的反射系数
    2.2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模型
        2.2.1 建立边坡动力模型
        2.2.2 地震波在边坡内的旅行时间
        2.2.3 计算点的位移场
        2.2.4 计算点的动应力场
    2.3 本章小结
3 地震边坡位移场分析
    3.1 地震作用下边坡剖面的位移场分析
        3.1.1 坡角对边坡剖面位移场的影响
        3.1.2 坡高对边坡剖面位移场的影响
    3.2 地震作用下边坡计算点的位移分析
        3.2.1 坡角对边坡计算点位移的影响
        3.2.2 坡高对边坡计算点位移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地震边坡动应力分析
    4.1 地震作用下边坡剖面的动应力分析
        4.1.1 坡角对边坡剖面应力场的影响
        4.1.2 坡高对边坡剖面应力场的影响
    4.2 地震作用下边坡计算点的动应力分析
        4.2.1 坡角对边坡计算点动应力的影响
        4.2.2 坡高对边坡动应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边坡稳定性评价
    5.1 拟静力法计算边坡安全系数
        5.1.1 地震惯性力的确定
        5.1.2 边坡安全系数的推导
    5.2 改进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法
        5.2.1 静安全系数推导
        5.2.2 动安全系数推导
    5.3 边坡参数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5.3.1 坡角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5.3.2 坡高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5)起伏海底VTI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射线追踪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各向异性介质波场正演模拟的研究现状
    1.4 动力学射线追踪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6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LTI方法及各向异性介质的基本理论
    2.1 旅行时线性插值的基本原理
    2.2 旅行时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的实现过程
    2.3 各向异性介质的分类
    2.4 Thomsen参数简介
第三章 起伏海底VTI介质混合网格LTI方法的原理与实现
    3.1 起伏海底模型混合网格剖分
    3.2 VTI介质混合网格局部旅行时计算公式的建立
    3.3 全局旅行时与射线路径的计算
    3.4 起伏海底模型分区多步技术
        3.4.1 模型分区
        3.4.2 多步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起伏海底动力学射线追踪的基本原理与实现
    4.1 Zoeppritz方程数值计算
        4.1.1 P波入射固-固分界面
        4.1.2 S波入射固-固分界面
        4.1.3 P波入射固-液分界面
        4.1.4 S波入射固-液分界面
        4.1.5 P波入射液-固分界面
    4.2 几何扩散
    4.3 层间吸收衰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试算
    5.1 平层模型
    5.2 地堑模型
    5.3 盐丘模型
    5.4 仿真模型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南海岛礁的地形地质构造与珊瑚礁、砂的物理力学性质
        1.2.2 岛礁-海水动力相互作用
        1.2.3 无限域流、固介质的数值模拟方法
        1.2.4 地震动输入方法
    1.3 现存主要问题
        1.3.1 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1.3.2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1.3.3 岛礁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场分布规律和动力反应特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2章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2.2.1 流固耦合有限元理论及模拟方法
        2.2.2 环形含液容器动水压力的理论推导
        2.2.3 流固耦合有限元方法的验证
    2.3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
        2.3.1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的理论推导
        2.3.2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的有限元实现方法
        2.3.3 流体介质动力人工边界的验证
    2.4 固体介质人工边界条件
    2.5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2.5.1 P、SV波斜入射下含上覆海水层的成层半空间自由场分析
        2.5.2 基于人工边界子结构的地震波动输入方法
        2.5.3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波动输入方法的验证
    2.6 岛礁-海水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与时域整体分析方法
    2.7 小结
第3章 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的基本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岛礁-海水系统有限元模型
    3.3 SV波入射
        3.3.1 波动传播规律
        3.3.2 地震动峰值放大规律
        3.3.3 地震动频谱放大规律
    3.4 P波入射
        3.4.1 波动传播规律
        3.4.2 地震动峰值放大规律
        3.4.3 地震动频谱放大规律
    3.5 不同因素对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的影响
        3.5.1 礁体高度
        3.5.2 礁坪宽度
    3.6 小结
第4章 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二维地震反应研究:永暑礁
    4.1 引言
    4.2 永暑礁地形地质参数与有限元模型
    4.3 P、SV波斜入射下永暑礁-海水系统的地震反应规律
        4.3.1 SV波斜入射
        4.3.2 P波斜入射
    4.4 不同因素对永暑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4.4.1 第一层礁体剪切波速
        4.4.2 第一层礁体厚度
        4.4.3 第一层礁体坡度
        4.4.4 第二层礁体剪切波速
        4.4.5 第二层礁体厚度
        4.4.6 第二、三层礁体坡度
        4.4.7 礁坪宽度
        4.4.8 海水介质
    4.5 永暑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4.5.1 地震地面运动峰值放大规律
        4.5.2 加速度反应谱
    4.6 小结
第5章 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二维地震反应分析:渚碧礁
    5.1 引言
    5.2 渚碧礁地形地质参数与有限元模型
    5.3 P、SV波入射下渚碧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规律
        5.3.1 SV波斜入射
        5.3.2 P波斜入射
    5.4 不同因素对渚碧礁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5.4.1 泻湖及湖水
        5.4.2 泻湖深度
        5.4.3 泻湖边坡坡度
    5.5 渚碧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5.5.1 加速度峰值放大规律
        5.5.2 加速度反应谱
    5.6 小结
第6章 典型岛礁-海水系统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6.1 引言
    6.2 永暑礁-海水系统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6.2.1 永暑礁-海水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
        6.2.2 三维永暑礁-海水系统中的波动传播规律
        6.2.3 三维永暑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6.3 渚碧礁-海水系统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6.3.1 渚碧礁-海水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
        6.3.2 脉冲SV波入射下三维渚碧礁-海水系统中的波动传播
        6.3.3 三维渚碧礁场地地震动参数
    6.4 小结
第7章 岛礁珊瑚砂介质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
    7.1 引言
    7.2 岛礁珊瑚砂介质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的理论研究
        7.2.1 基于改进的Matasovic骨架曲线的一维砂土介质非线性动力本构
        7.2.2 三维应力-应变空间的映射原则
        7.2.3 加载路径的确定
    7.3 基于ABAQUS的岛礁珊瑚砂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子程序
    7.4 岛礁珊瑚砂非线性动力本构子程序的验证
        7.4.1 计算模型
        7.4.2 简谐波入射
        7.4.3 地震波入射
    7.5 小结
第8章 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
    8.1 引言
    8.2 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介质材料参数
    8.3 典型岛礁-珊瑚砂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8.3.1 地震动放大效应
        8.3.2 时域地震反应
        8.3.3 加速度谱比
        8.3.4 加速度反应谱
        8.3.5 应力-应变关系
    8.4 不同因素对岛礁-珊瑚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8.4.1 珊瑚砂层厚度
        8.4.2 珊瑚砂初始剪切波速
        8.4.3 岩盆结构
        8.4.4 浅部软弱珊瑚砂层影响
    8.5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成果与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远探测声波测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远探测声波测井研究现状
        1.2.2 声波测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声波测井中基于有限差分的弹性波数值模拟方法
    2.1 传统的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
        2.1.1 速度-应力形式的波动方程
        2.1.2 基于交错网格的有限差分近似方案
        2.1.3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近似的精度及稳定性条件
    2.2 基于辅助微分方程的复频移完美匹配层
        2.2.1 CFS-PML吸收边界的基本原理
        2.2.2 辅助微分方程的导出
        2.2.3 辅助微分方程的差分离散
    2.3 有限差分代码的可靠性验证
        2.3.1 均匀模型验证
        2.3.2 井孔模型验证
    2.4 基于线性滑移界面理论的裂缝快速仿真方法
        2.4.1 线性滑移界面理论
        2.4.2 裂缝处的等效介质理论
        2.4.3 TTI介质在交错网格下的差分近似
        2.4.4 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套管井中的偶极横波远探测理论及应用
    3.1 套管井条件下的偶极横波远探测
        3.1.1 套管井中偶极声源的辐射特征
        3.1.2 偶极SH横波反射数值仿真
        3.1.3 声源频率对反射波信噪比的影响
        3.1.4 地层横波速度对反射波信噪比的影响
    3.2 声波远探测技术在远井压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3.2.1 裂缝性地层的偶极横波远探测响应数值仿真
        3.2.2 现场应用实例
    3.3 近井压裂效果评价方法
        3.3.1 水力压裂模型数值仿真
        3.3.2 现场应用实例
    3.4 压裂效果综合评价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慢速地层中的偶极声波远探测测井
    4.1 电缆测井模式下的偶极远探测理论
        4.1.1 偶极声源在超慢速地层中的辐射特征
        4.1.2 超慢速地层中的偶极声探测数值仿真
    4.2 随钻测井模式下的偶极远探测数值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地质体的弹性波远场散射响应数值模拟混合算法及应用
    5.1 算法原理
        5.1.1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并矢格林函数
        5.1.2 弹性波场中的近远场传递算法
        5.1.3 等效源的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5.1.4 TF/SF入射波引入方法
    5.2 混合算法可靠性验证及复杂模型测试
        5.2.1 混合算法可靠性验证
        5.2.2 复杂散射体模型测试
        5.2.3 大规模-多尺度模型仿真
    5.3 溶蚀孔洞的远场散射响应特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CFS-PML吸收层内速度-应力形式的控制方程
    CFS-PML吸收层内辅助微分方程的具体形式
    CFS-PML层内速度-应力控制方程的离散形式
    CFS-PML层内辅助微分方程的离散形式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各向异性介质多波联合反演及页岩气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VO技术研究发展现状
        1.2.2 多波多分量勘探研究发展现状
        1.2.3 AVO叠前反演研究发展现状
        1.2.4 各向异性介质叠前反演研究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VTI介质AVO正演理论
    2.1 VTI介质理论基础
    2.2 VTI介质反射系数公式
        2.2.1 精确VTI介质公式
        2.2.2 纵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
        2.2.3 转换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
        2.2.4 横波反射系数近似公式
第3章 AVO反演方法理论基础
    3.1 贝叶斯反演原理
    3.2 先验分布约束
        3.2.1 地震资料高斯约束
        3.2.2 测井参数分布约束
        3.2.3 弹性阻抗约束
    3.3 广义线性反演算法
第4章 各向异性介质多波联合反演方法研究
    4.1 改进转换波近似公式
    4.2 VTI介质多波联合反演矩阵建立及分析
    4.3 合成数据测试
第5章 页岩储层多波联合反演应用
    5.1 实际工区概况
    5.2 地震数据反演资料准备
        5.2.1 提取子波与井震标定
        5.2.2 多波联合匹配
        5.2.3 建立初始模型
        5.2.4 共角度剖面
    5.3 实际资料反演
第6章 页岩储层反演算法移植
    6.1 2dabcinversion模块与2dakiinversion模块
        6.1.1 算法步骤及流程图
        6.1.2 交互界面
        6.1.3 模块反演结果
    6.2 2dmultiwaveinversion模块
        6.2.1 算法步骤及流程图
        6.2.2 交互界面
        6.2.3 模块反演结果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维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分量地震数据静校正
        1.2.2 弹性波场模拟方法
        1.2.3 弹性逆时偏移方法
        1.2.4 弹性逆时偏移高效计算技术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分量地震数据高程校正方法
    2.1 弹性波波动方程高程校正
    2.2 弹性波矢量分解
        2.2.1 地下矢量波场分解方法
        2.2.2 地面多分量地震数据分解
    2.3 纯纵横波地震记录波动方程静校正
    2.4 横向变速介质中的高程校正
        2.4.1 地面多分量数据分解
        2.4.2 多分量地震数据延拓
    2.5 数值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伪解析有限差分的弹性波场延拓
    3.1 一阶弹性波方程的波数-空间域解法
        3.1.1 一阶弹性波方程伪解析算子
        3.1.2 预估-校正策略
    3.2 弹性波伪解析有限差分格式
        3.2.1 Lagrange乘数法优化差分系数求取
        3.2.2 模型自适应差分系数预测
        3.2.3 稳定性分析
        3.2.4 频散分析
    3.3 数值算例
        3.3.1 双层模型
        3.3.2 平滑梯度模型
        3.3.3 BP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方法
    4.1 弹性逆时偏移方法
        4.1.1 波场构建
        4.1.2 波场分离
        4.1.3 成像条件
    4.2 SP与 SS波成像方法
    4.3 标量SV和 SH求取
    4.4 数值算例
        4.4.1 水平界面模型测试
        4.4.2 复杂模型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弹性逆时偏移高效计算方法
    5.1 高性能计算技术
    5.2 波场重构方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弹性波方程的远震波正演模拟与全波形层析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地震波正演模拟
        1.2.1 波动方程理论及求解方法
        1.2.2 有限差分方法
        1.2.3 哈密尔顿系统及其辛算法
        1.2.4 边界条件处理
    1.3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1.3.1 地震层析成像的基本流程
        1.3.2 地震资料的利用
    1.4 远震波正演模拟与反演成像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时空优化保辛(TSOS)方法
    2.1 波动方程的哈密尔顿系统
        2.1.1 声波方程情形
        2.1.2 弹性波方程情形
    2.2 优化的保辛分部龙格库塔(SPRK)格式
        2.2.1 保相位的SPRK格式
        2.2.2 修正的SPRK格式
    2.3 优化的有限差分格式
    2.4 时空优化保辛方法
        2.4.1 声波方程情形
        2.4.2 弹性波方程情形
        2.4.3 等效介质参数
    2.5 边界条件处理
        2.5.1 自由地表边界条件
        2.5.2 吸收边界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TSOS方法的理论分析与数值算例
    3.1 稳定性分析
    3.2 数值频散分析
        3.2.1 一维情形
        3.2.2 二维情形
        3.2.3 三维情形
    3.3 TSOS方法数值算例
        3.3.1 与解析解对比
        3.3.2 双层弹性波模型
        3.3.3 俯冲板块和Moho面起伏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SOS-FK混合方法模拟远震波传播
    4.1 本章引论
    4.2 频率波数域(FK)方法
        4.2.1 层状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
        4.2.2 平面p波入射情形
        4.2.3 平面SV波入射情形
        4.2.4 平面SH波入射情形
    4.3 TSOS-FK混合方法
        4.3.1 混合方法的数值传递
        4.3.2 混合方法的散射波吸收
    4.4 TSOS-FK混合方法数值算例
        4.4.1 与解析解对比
        4.4.2 速度异常体模型
        4.4.3 双层俯冲板块模型
        4.4.4 首都圈Moho面起伏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震全波形层析成像
    5.1 基于弹性波方程的全波形层析成像敏感核
    5.2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不同参数敏感核的关系
    5.3 模型参数化与反演算法
        5.3.1 模型参数化
        5.3.2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
    5.4 远震全波形层析成像算例
        5.4.1 Ps波反演速度异常体模型
        5.4.2 双速度异常体模型
        5.4.3 高速俯冲板块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保相位SPRK格式的系数向量
附录 B TSOS方法离散弹性方程空间算子的格式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之间的近似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反射波信号相似性的地震波场分离方法研究[D]. 黄德智.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多波联合反演研究进展[J]. 代福材,张峰,李向阳,王九拴,陈海峰,周春雷. 石油物探, 2021(01)
  • [3]三维层状半空间地震波散射新型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D]. 黄磊. 天津大学, 2020(01)
  • [4]基于地震波动原理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 赵开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起伏海底VTI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D]. 王芷琪. 长安大学, 2020(06)
  • [6]岛礁—海水系统地震反应研究[D]. 宝鑫. 清华大学, 2020(01)
  • [7]远探测声波测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D]. 李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8]各向异性介质多波联合反演及页岩气储层预测[D]. 马国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三维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方法研究[D]. 公绪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基于弹性波方程的远震波正演模拟与全波形层析成像研究[D]. 马健. 清华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P-SV波和SS波反射系数的近似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