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症状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

以精神症状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

一、以精神症状作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彬,程希,邱伟[1](2022)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单细胞组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等,发病机制复杂,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来源细胞参与其中。单细胞组学通过一系列测序技术实现高分辨检测单个细胞水平表达谱,以解析细胞异质性及其功能表型。本文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各类型细胞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鲁君,张归玲,谢彦,阎肃,田甜,周铱然,甘桐嘉,吴宏宇,廖荟珽,赵亚莉,梁伟强,李元昊,张顺,朱文珍[2](2022)在《RSNA2021中枢神经影像学》文中提出2021年RSNA会议中枢神经影像学方面的报告主要集中于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对脑卒中进行风险评估、治疗分层和预后预测,分析卒中评分、血管解剖变异及成像标志物对脑卒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脑血管性疾病危险因素的防范、影像特征的识别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脑肿瘤的诊断、治疗后的评估,认知、记忆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程进展监测和疗效评估,脑创伤的精细化诊断、预测预后及治疗监测,应用人工智能提高图像采集效率及图像分析的准确性等。本文将对上述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郭思琦,赵琳琳,宋岭,李慧灵,张惊宇[3](2021)在《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的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身免疫性脑炎是机体抗神经元抗原成分的异常反应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其严重危害患者的精神神经功能,如若不能尽早的对其进行确诊与治疗,则其预后将十分不理想。故而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准确分类与相应临床表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防、尽早的治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分类表现与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综述,以期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尽早治疗与良好的预后提供理论参考。

刘雅微,韩婉君,吕亚楠,喻志敏,潘頔,李瑾,杨丹[4](2021)在《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复杂的神经精神综合征。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的抗体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视神经炎(ON)和横贯性脊髓炎(TM)等疾病相关。抗NMDAR抗体和抗MOG抗体在罕见病例中共存。然而,抗NMDAR脑炎和抗MOG抗体炎性脱髓鞘疾病可同时或相继发生。因此,临床上应考虑这两种疾病同时发生的可能性,本文对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炎性脱髓鞘疾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王娟[5](2021)在《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急性桥臂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及相关机制,增强对可累及桥臂的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急性桥臂病变诊断准确率。资料和方法 采用大连市中心医院院影像查询系统,查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核磁弥散成像(DWI)存在桥臂高信号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患者。运用电子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记录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化验指标、影像学特点、诊断。对于诊断脑梗死的患者,其梗死机制由2位主任医师共同确认。统计分析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诊断,并进一步进行病因及相关机制探讨。结果 1.一般资料:82例患者中,男41例,女41例,年龄33-90岁,平均年龄65.65+1.68岁,其中67例(81.7%)合并高血压病,40例(48.8%)合并糖尿病,26例(31.7%)有陈旧性脑梗死病史,1例(1.2%)有脑干出血病史,7例(8.5%)合并冠心病,8例(9.8%)合并心律失常(其中5例为房颤,3例为频发性室性早搏)。25例(30.5%)有吸烟史,15例(18.3%)有饮酒史。2.临床特点:(1)8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2)63例(76.8%)患者以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其中41例伴恶心、呕吐),21例(25.6%)有走路不稳,23例(28.0%)伴单侧肢体无力,21例(25.6%)构音障碍,7例(8.5%)面部麻木,6例(7.3%)复视,4例(4.9%)单侧肢体麻木。(3)体征:43例(52.5%)共济失调(40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38例(46.3%)单侧肢体偏瘫,37例(45.1%)构音障碍,25例(30.5%)水平凝视诱发眼震,21例(25.6%)中枢性面舌瘫,17例(20.7%)面部感觉减退,16例(19.5%)动眼神经麻痹,10例(12.2%)周围性面瘫,4例(4.9%)面部感觉过敏,3例(3.7%)意识障碍。3.化验指标:38例(46.3%)血糖升高,37例(45.1%)高脂血症,29例(35.4%)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8例(22.0%)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0例(2.2%)高尿酸血症。4.影像学表现:82例患者中68例(82.9%)为单侧桥臂病变,其中21(30.8%)例为孤立的单侧桥臂病变,47例(69.1%)合并其它部位病变;14例(17.1%)双侧桥臂病变,其中9例(64.3%)为孤立的双侧桥臂病变,5例(35.7%)合并其它部位病变。5.诊断:82例患者中,共72例(87.8%)诊断急性脑梗死,7例(8.5%)诊断为华勒氏变性,1例(1.2%)诊断为免疫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可能性大;1例(1.2%)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可能性大,1例(1.2%)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血管评估:82例患者中,42例(51.2%)存在大血管狭窄,21例(25.6%)后循环动脉存在先天变异(12例存在胚胎性大脑后动脉,8例单侧椎动脉发育纤细,1例单侧椎动脉走形异常);41例(50.0%)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7例(8.5%)脑血管未见异常。7.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20例孤立单侧桥臂梗死中,14例(70.0%)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例(10.0%)为小动脉闭塞型,4例(20.0%)为未明原因型;45例单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中,31例(68.9%)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例(8.9%)为心源性脑栓塞,10例(22.2%)为未明原因型;2例(2.8%)孤立的双侧桥臂梗死和5例(6.9%)双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的机制均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8.治疗及预后:72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及5例诊断为华勒氏变性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的患者,反复出现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加重,放弃治疗。1例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缓解,预后良好。1例诊断为免疫相关中枢性神经系统脱髓鞘的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改善。33例(45.8%)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出现进展。结论 1.桥臂病变多急性起病,病情容易进展加重,临床症状以头晕/眩晕最为多见,可伴有肢体无力或麻木、构音障碍、走路不稳等,病因以脑梗死最多见;2.无论是孤立单侧桥臂梗死还是单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或孤立双侧桥臂梗死还是双侧桥臂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病因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多见;3.桥臂梗死多合并其它部位梗死,孤立桥臂梗死及双侧桥臂梗死临床相对少见。

李立恒[6](2020)在《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2005年,Vitaliani等人报道卵巢畸胎瘤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发作、中枢性低通气等神经系统症状,考虑患者症状是卵巢畸胎瘤引发的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PNS)。2007 年,Dalmau 等人发现这类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或血清抗体能与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膜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特异性结合,证明了NMDAR抗原的存在,第一次确定了抗NMDAR脑炎的概念。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许春伶等人报道了国内第一例抗NMDAR脑炎。抗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性疾病,抗NMDAR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神经元突触后膜NMDAR,介导NMDAR内化,降低突触后膜NMDAR密度,影响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元间信号转导。抗NMDAR脑炎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最常见于青年女性,发病年龄从2个月至85岁,中位年龄21岁。其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运动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抗NMDAR脑炎多见于儿童、青年人,老年患者少见。38%抗NMDAR脑炎患者合并肿瘤,其中96%为畸胎瘤,合并非畸胎瘤肿瘤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此外,有文献报道发病年龄≥45岁的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存在不同于早发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提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独特的临床特征。女性一般在49-50岁绝经,绝经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这可能与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在其他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中,如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晚发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标准定义为年龄≥50岁。因此,本研究设定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的发病年龄标准为年龄≥50岁,对比分析晚发型与早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数据,阐释晚发型抗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患者临床资料(排除18岁以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抗NMDAR脑炎的诊断标准:Graus与Dalmau标准(2016年)及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晚发组(≥50岁)、早发组(18-49岁)。总结晚发组患者临床特征,对比晚发组与早发组患者在临床表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脑脊液、治疗及预后[以出院时改良 Rankin 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mRS=0-2 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共收集抗NMDAR脑炎患者110例,男性52例(47%),女性58例(53%),晚发组18例(16%),早发组92例(84%)。晚发组18例抗NMDAR脑炎患者中,男性11例(61%),女性7例(39%),发病年龄范围为50-84岁,平均年龄为59.5岁。9例(50%)存在前驱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头晕、发热、咳嗽、恶心、呕吐。常见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9例(50%)、癫痫发作5例(28%)。病程中主要症状有精神行为异常14例(78%)、意识水平下降13例(7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3例(72%)、癫痫发作9例(50%)、运动障碍9例(50%)、记忆力减退7例(39%)。17例晚发组患者完成头颅磁共振检查,脑实质炎性病变者9例(53%)。病灶位于岛叶、额叶、颞叶、海马、丘脑、顶叶、枕叶、脑膜、基底节区等部位。其中边缘系统共8例(包括颞叶、岛叶、海马、扣带回等)。18例患者均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180 mmH20)5例(28%)。18例患者中,脑脊液检验结果异常者17例(94%),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4例(78%),其中轻度升高10例(55%)。18例患者中,脑脊液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者15例(83%),脑脊液蛋白升高者10例(56%)。15例患者行脑脊液蛋白电泳检查,寡克隆区带阳性5例(33%),脑脊液鞘内IgG合成率升高11例(73%)。17例患者行脑脊液病毒学检查,阳性4例(24%),其中3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Ⅰ 型 IgG 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为阳性。13例行血清抗NMDAR抗体检测,阳性5例(38%)。8例行血清抗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抗Hu、Ri、Yo、CV2、Ma2、Amphiphsin)检测,均为阴性。18例患者中,4例(22%)合并肿瘤,其中左肾上腺腺瘤1例、淋巴瘤1例、脑膜瘤1例、胆囊小细胞癌1例。10例(56%)患者病程中出现mRS=5分。11例(61%)患者因病情较重需ICU支持。发病到入院时间中位数为17.5天,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27天,发病到免疫治疗时间中位数为27天。17例患者接受一线免疫治疗。11例(65%)患者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其中9例(82%)患者联合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住院日中位数为28天,12例(67%)患者预后良好(出院时mRS=0-2分),4例(22.2%)患者存在复发。晚发组与早发组抗NMDAR脑炎对比结果显示:晚发组男性比例为61%,早发组男性比例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临床表现中,晚发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比例高于早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vs 45%,P=0.032)。头颅磁共振检查中,两组总体阳性率为50%,病变主要位于边缘系统(66%),晚发组头颅磁共振提示岛叶病变比例高于早发组(67%vs 27%,P=0.047)。脑脊液检查中,晚发组脑脊液蛋白升高比例高于早发组(56%vs 28%,P=0.023),晚发组CSF IgG合成率升高比例高于早发组(73%vs 44%,P=0.041),晚发组脑脊液病毒学阳性率高于早发组(24%vs 5%,P=0.028)。两组患者合并肿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晚发组合并肿瘤均非畸胎瘤,早发组合并肿瘤均为畸胎瘤(P=0.001)。结论1.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出现磁共振岛叶病变。2.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出现脑脊液炎症反应。3.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更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晚发型抗NMDAR脑炎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畸胎瘤不相关。

王娟娟[7](2020)在《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细胞因子检测和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67例回顾性分析目的:总结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的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神经梅毒病程判断和疗效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部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7例患者中,男性52例(77.6%),女性15例(22.4%),中老年63例(94.0%),青少年4例(6.0%)。临床分型:麻痹性痴呆型38例(56.7%),脑膜血管型21例(31.3%),脊髓痨型3例(4.5%),脑膜型1例(1.5%),混合型4例(6.0%)。年龄、脑脊液蛋白、脑脊液IgG在不同类型神经梅毒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差异有显着性(F=23.7,P<0.05)。MRI检查中,有21例(31.3%)见多发缺血灶,17例(25.4%)有多发脑白质病变,其余可见脑萎缩(22.4%)、梗死灶(11.9%)、脑炎样改变(3.0%)等。67例患者均予抗感染药物治疗。6个月随访时,46例(68.7%)患者治疗有效。结论: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的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CSF实验室检查尤其白细胞计数对判断神经梅毒临床型别有一定的临床意义,MRI检查对神经梅毒临床分型和判断转归有帮助,尽早抗生素治疗促进疾病转归。第二部分 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分析目的:检测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以了解患者细胞免疫相关因子状况。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确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79例(包括无症状型6例,早期23例,晚期50例),血清固定患者65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Th2 细胞因子(IL-4、IL-6、IL-10)及 Th17 细胞因子(TNF、IL-17A)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IL-2、IFN-γ、IL-4、IL-17A在神经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和对照组间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梅毒和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IL-2、IFN-γ、IL-4高于对照组且IL-17A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梅毒与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无显着性差异(p>0.05)。IL-2、IFN-γ、IL-4、IL-17A在不同临床阶段神经梅毒患者和对照组间的含量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7A在早期神经梅毒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晚期神经梅毒患者IL-17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神经梅毒和血清固定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不同阶段患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Th1、Th2及Th17类细胞因子参与神经梅毒和血清固定患者的免疫应答且存在平衡的异常。

许玲[8](2020)在《免疫抑制剂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背景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高致残性的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并伴有免疫反应及轴突损伤,其中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并且难以治愈。在我国,近年多发性硬化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随着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近年来确诊人数明显增多。由于多发性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对于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较多,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病毒的感染、个体遗传的因素、患者的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上多应用免疫抑制药或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可对其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多发性硬化被认为是由免疫细胞引起的炎症所致的神经细胞轴突损伤,在疾病进程的不同阶段,神经损伤所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组织损伤和感染时引起的炎症反应是机体通过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炎性因子产生的防御和修复进程。但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引起神经细胞的脱髓鞘反应。因此,当免疫细胞被活化时,适度地控制炎症反应水平,有助于抑制其对自身细胞的攻击所造成的损伤。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 TOR信号通路诱导自噬,非特异性的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降低神经组织的炎症反应,MCC950(CP-456773)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构建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因此,雷帕霉素和MCC950均有望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缓解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对于多发性硬化的免疫治疗通常采用全身用药,而肠道内淋巴组织中储藏的免疫细胞超过机体总数70%,因此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效果也将累及肠道内免疫系统活性。肠道内淋巴组织联合黏膜层共同组成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黏膜屏障作用,是外来病原体及抗原物质侵入和定植的主要场所。中枢及肠道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各层次神经系统和相关内分泌系统等几部分相互之间形成作用网络,组成脑肠菌轴(Brain gut enteric microbiota axis,BGMA)。各层次神经系统对肠道进行调控,使肠道菌群与脑之间通过脑肠轴形成双向调控,促使肠道内效应细胞激活并释放信号分子,并调控肠腔内菌群生长、组成及粘附定植。消化道作为体内最大的免疫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当肠黏膜屏障受到损伤,肠道内的微生态的稳定受到破坏,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并通过脑肠轴途径影响脑和肠组织的免疫细胞活性,同时促进神经系统疾病的进程。在多发性硬化发病的同时,由于体内免疫平衡被打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受其调控的各级神经冲动传导也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抑制,从而引起肢体瘫痪等明显的临床症状。肠道内的免疫系统活化程度受到影响,可导致肠道黏膜组织的通透性及微生物附着方式发生变化,加剧疾病的进程。因此,本课题提出假说:通过雷帕霉素和MCC950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可抑制脑和肠道中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降低其对神经细胞髓鞘结构的损伤作用,以恢复肠黏膜的免疫屏障作用及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因此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减缓疾病的进程。目的 本课题通过多肽免疫的方法制备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基于脑肠菌轴(BGMA)理论,采用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和MCC950分别/联合治疗模型小鼠,分别从脑、肠免疫屏障和肠道菌群三个方面系统探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策略。通过检测脑和肠黏膜内的免疫反应相关细胞的增殖和作用方式、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的改变,及其与多发性硬化疾病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雷帕霉素和MCC950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通过验证脑部疾病与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关联,为研究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 本课题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的主要抗原决定簇之一MOG35-55作为抗原,通过皮下注射的免疫C57BL/6小鼠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动物模型。自小鼠接受免疫第3天开始,使用雷帕霉素和MCC950分别/联合进行早期治疗。1.药物治疗组为分别每隔一天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和/或MCC950,对照组和模型组每隔一天腹腔注射PBS缓冲液代替药物治疗,自免疫次日开始观察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并称量体质量。2.分别于免疫后第8天、16天、24天,将小鼠麻醉灌注处死,并收集小鼠脾脏、盲肠、大肠及脑等组织样本,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测确定疾病进程及药物治疗效果;分别检测m TOR/NLRP3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及CD4、CD8和GFAP等相关免疫标识物的表达变化,探讨雷帕霉素和MCC950药物治疗的机制。3.收集各组小鼠粪便样品,提取菌群基因组DNA,经通用引物扩增将各组肠道菌群的16S r RNA V4可变区经过PCR扩增,并将经过电泳检测及回收纯化扩增的产物,用于Illumina-Mis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使用QIIM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在数据库Silva比对,检测对照组和雷帕霉素和/或MCC950处理组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构成改变。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计算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比较各组中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Beta多样性分析比较不同样品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通过LEf Se差异分析、各样本物种进化树分布分析、物种的系统发育及功能预测等分析,探讨疾病进展过程中,雷帕霉素和/或MCC950治疗引起的免疫细胞活性的抑制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联。结果 1.经过MOG35-55免疫的C57BL/6小鼠在免疫7d左右开始陆续发病,并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并逐渐出现尾部无力,肢体瘫痪等。在发病高峰期之后陆续自愈,但体重普遍减轻。经过雷帕霉素和MCC950分别/联合治疗之后,小鼠的发病高峰期推迟,而自愈期提前,但联合用药组小鼠体重减轻明显。2.雷帕霉素作为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m TOR通路信号激活细胞自噬作用以减轻 EAE小鼠临床症状。MCC950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抑制EAE小鼠体内IL-1β等炎症因子对EAE小鼠脑组织的损伤作用。通过分别检测小鼠发病初期、高峰期及恢复期的脑组织,经过雷帕霉素霉素和MCC950治疗之后,小鼠的发病期缩短,疾病症状减轻,CD4、CD8和GFAP的表达量降低。3.模型小鼠的脑组织和肠黏膜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并且可见肠壁增厚,脾脏肿大,以上现象均为自身免疫反应造成。在EAE模型中可检测到脑和肠黏膜CD4+T和CD8+T淋巴细胞增加,参与肠道黏膜免疫调节作用。4.小鼠经造模及药物治疗结束后,分别收集各组粪便,提取菌群DNA,样品经过处理之后,在Illumina-Mis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使用QIIM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聚类分析,在Silva数据库中进行分析比对,进而统计微生物的组成及比例。与对照组相比,经过MOG35-55免疫造模之后,模型组的菌群OTU总数降低,经过雷帕霉素或MCC950治疗后,OTU总数有所增加。两种药物联用治疗后,OTU增加总数明显高于药物单独治疗组。5.小鼠粪便中主要菌种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3.31%)、厚壁菌门(Firmicutes,24.11%)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拟杆菌门比例显着下降,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比例升高。6.分别分析小鼠粪便中微生物群落中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在物种多样性方面不具有明显差异,对照组中菌群丰度高于模型组,而药物治疗组的物种丰度介于两者之间。7.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对照组和雷帕霉素治疗组的物种组成比例相对其他组差别较明显,对照组中主要标志菌群为拟杆菌纲(Bacteroidia)等,模型组中标志菌群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雷帕霉素治疗组中标志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MCC950治疗组中标志菌群为克里斯滕森菌科(Christensenellaceae),联合治疗组中标志菌群为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结论 1.在EAE小鼠的早期治疗中使用雷帕霉素、MCC950等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可减轻EAE小鼠的临床症状,雷帕霉素和MCC950可分别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和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抑制脑组织和肠道中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疾病的进程,并可抑制脑组织及肠道中免疫细胞的过度激活。2.EAE小鼠模型制备过程中,脑和肠黏膜内的免疫细胞被激活,使肠道内微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的丰度降低。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和MCC950的早期治疗,通过降低组织内免疫细胞活性,修复肠黏膜免疫屏障,使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有所恢复。

袁慧[9](2019)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国内外使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发表偏倚分析及中医药疗效评价,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依据检索词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系统检索各中英文数据库:Em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英文文献,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立时间至2019年1月1日。制定严格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检索得到的所有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进行重复文献的筛查。删除重复文献后,两位研究者依据制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仔细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及全文进行文献筛选。对最后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 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绘制图形。将文献中提取的有效数据:EDSS评分、复发次数、总有效率、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这5个结局指标数据导入RevMan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统计量。异质性检验结果用I2表示,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绘制森林图进行分析;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绘制森林图进行分析。对纳入文献≥10的数据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系统评价中医药对治疗MS的疗效性。研究结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共得到1896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后得到20篇中文文献。20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438例MS患者,治疗组共计801例,对照组共计637例,其中最小样本量为22,最大样本量为271。纳入的20篇文献中有16篇文献将EDSS评分作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29.00,df=15(P=0.02),12=48%,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MD=-0.93,95%CI=[-1.11,-0.75],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EDSS评分低于对照组。8篇文献以复发次数为结局指标,其中1篇不能提供有效数据,对其余7篇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Tau2=0.01,Chi2=12.52,df=6(P=0.05),I2=52%,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MD=-0.51,95%CI=[-0.63,-0.4],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从中剔除1个干预措施与其余项不相同的研究,重新进行统计分析,Chi2=7.99,df=5(P=0.16),I2=3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MD=-0.55,95%CI=[-0.62,-0.47],P<0.00001,结果相差不大,表明敏感性不大,提示治疗组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15篇文献以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5.14,df=14(P=0.98),I2=0%,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OR=4.85,95%CI=[3.48,6.7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篇文献以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为结局指标,其中1篇为单项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不能进行合并统计量,对其余7篇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Chi2=7.19,df=6(P=0.30),I2=17%,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 a 分析,结果显示:SMD=-0.66,95%CI=[-0.85,-0.4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11篇文献以临床症状评分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3.19,df=10(P=0.21),I2=24%,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MD=-3.02,95%CI=[-3.5,-2.53],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MS临床疗效确切,能减少患者复发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体征。目前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表明中医药治疗MS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在总有效率、EDSS评分、复发次数、临床症状评分、神经功能体征评分方面有良好的优势,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普遍存在缺乏大样本量、随机方法欠规范等问题导致文献质量不高,证据等级水平较低,以及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可能对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还需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试验支持。

段广富[10](2018)在《儿童多发性硬化9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9例儿童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通过随访,观察其预后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儿童MS的诊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参照《儿童多发性硬化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标准共识(2012版)解读》的诊断标准,于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患儿中,筛选出9例MS患儿,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诱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MRI诊断标准参照《多发性硬化影像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临床电生理检查、治疗等,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MS患儿中,其中男性患儿3例,女性患儿6例,男:女为1:2。起病年龄为4岁3月12岁7月,平均7岁8月,〈10岁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78%)。2.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共济失调,头痛、头晕、呕吐,下肢偏瘫,中枢性面瘫,抽搐,排尿困难等,可一种或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复发症状有视力下降,共济失调,头痛、头晕、呕吐,下肢偏瘫,中枢性面瘫。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如大脑、小脑、脊髓、视神经等,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易早期识别。3.9例MS患儿脑脊液OB阳性者3例(33%),VEP可较早发生异常改变,VEP异常者4例(44%),出现视力下降与VEP异常的重叠比例为1:1.3。4.9例MS患儿MRI检查均异常,首发病灶以累及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脊髓颈胸段多见,其次是丘脑、基底节区、内囊、胼胝体、海马;复发病灶主要以脑干、皮层下白质、小脑、脑室旁、基底节区多见,其次是脊髓颈胸段、丘脑、胼胝体、海马、内囊。同时出现4处病灶,如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脊髓病灶的有2例(22%);3处病灶,如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病灶的有4例(44%);2处病灶,如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病灶的有3例(33%);复发患儿新旧病灶并存的占4例(44%)。以累及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的病灶组合最为多见。5.本组MS患儿首选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20mg/(kg.d)),有效6例(67%);1例共济失调患儿经激素及丙球冲击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予血浆置换后明显好转;本组有1例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用药前约8.5个月复发1次,用药后近10个月未复发。6.通过随访1年4年1月,均有14次复发。多在1年内复发(复发率78%),最短复发间隔为3月,最长复发间隔为2年5月。视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学习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等为其常见的后遗症,本组有3例(33%)存在学习、认知障碍、易怒,2例(22%)存在智力发育轻度落后。结论:1.9例MS患儿,男女比例为1:2,10岁以下占78%。2.儿童MS可一种或多种症状同时出现,首发最常见症状组合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复发最常见症状组合为视力下降、共济失调。3.MS患儿脑脊液常规、生化缺乏特异性改变,本研究脑脊液OB阳性率为33%。4.本组病例头颅MRI显示儿童MS首发病灶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脑干、皮层下白质;复发病灶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同时出现4处病灶占22%,3处占44%,2处占33%,新旧病灶并存者占44%。5.6/9例(67%)MS患儿急性期首次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效明显,1/9例1周后再次大剂量激素冲击后,另1/9例行血浆置换后症状明显改善。1/9例反复复发患儿,缓解期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复发时间延长。6.儿童MS 1年内复发率高达78%,33%患儿存在躯体残疾,33%患儿存在认知障碍,易怒,22%患儿存在智力发育轻度落后。

二、以精神症状作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精神症状作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单细胞组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髓系细胞
二、T细胞和B细胞
三、组织细胞
四、小结与展望

(2)RSNA2021中枢神经影像学(论文提纲范文)

脑卒中及脑血管性疾病
脑肿瘤
脑认知、记忆与运动障碍性疾病
脑创伤
脑感染性、炎症性和代谢紊乱疾病
儿童神经
脊柱
其它

(3)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身免疫性脑炎分类及其表现
    1.1 抗NMDAR脑炎
    1.2 抗MOG脑炎
    1.3 抗GAD脑炎
    1.4 边缘性脑炎
    1.5 其它
2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治疗
    2.1 免疫调节治疗
        2.1.1 GC
        2.1.2 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lin,IVIg)
        2.1.3 利妥昔单抗
        2.1.4 环磷酰胺
    2.2 对症支持治疗
    2.3 其他
3 总结与展望

(4)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NMDAR脑炎
2 抗MOG炎性脱髓鞘疾病
3 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炎性脱髓鞘疾病
    3.1 发病机制
    3.2 辅助检查及诊断
    3.3 治疗方案

(5)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临床特点
    3.化验指标
    4.影像学表现
    5.诊断
    6.血管评估
    7.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
    8.治疗及预后
讨论
    1.桥臂的组织结构及血供特点
    2.桥臂病变临床特点及病因
        (1)急性脑梗死
        (2)脱髓鞘疾病
        (3)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4)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细胞因子检测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67例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阶段神经梅毒与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固有淋巴样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TNF-α拮抗剂治疗复发性疱疹样脓疱病一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附录二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免疫抑制剂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雷帕霉素联合MCC950对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分组及药物处理
        2.2 EAE小鼠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价
        2.3 组织样本采集
        2.4 Western Blot检测
        2.5 组织样本病理学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1.动物模型评价
        2.H&E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3.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IL-1β、LC3 的表达
        4.小鼠肠和脾形态学及病理变化
        5.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CD4、CD8和GFAP的表达
        6.免疫组化检测肠道组织中CD4和CD8的表达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雷帕霉素联合MCC950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药物处理
        2.2 粪便样本收集
        2.3 粪便中菌群DNA样本制备
        2.4 样品DNA扩增及Illumina高通量测序
        2.5 测序结果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1.菌群基因组DNA及 PCR产物检测
        2.测序结果分析
    (四)讨论
    (五)小结
    (六)总结
    (七)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硬化临床治疗及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1. MS的流行病学特征
        2. 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MS的病理学特征
        4. MS的临床分型
        5. MS的诊断
        6. MS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1. MS的中医病名
        2. MS的病因病机
        3. MS的辨证分型
        4. 辨证论治
        5. 专方专药治疗
        6. 其他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设计
        2. 文献来源
        3. 检索策略
        4.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方法学质量评价
        7. 数据提取
        8. 结果提取和效应量选择
        9. 定性分析
        10. 合并统计量和异质性检验
        11. 发表偏倚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特征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5. 文献发表偏倚
    讨论
        1. 文献质量评价
        2. meta分析结果
        3. 中药使用情况
        4. 局限性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特征表
附表2 干预措施对照表
附表3 纳入研究结局特征表

(10)儿童多发性硬化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2 一般资料
    3 实验室、影像学及其它检查
    4 诊断标准
结果
    1 9例MS患儿性别及年龄比例
    2 9例MS患儿临床表现
    3 检查结果归纳总结
    4 治疗及随访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以精神症状作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单细胞组学研究进展[J]. 李志彬,程希,邱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2(01)
  • [2]RSNA2021中枢神经影像学[J]. 鲁君,张归玲,谢彦,阎肃,田甜,周铱然,甘桐嘉,吴宏宇,廖荟珽,赵亚莉,梁伟强,李元昊,张顺,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2022(01)
  • [3]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的新进展[J]. 郭思琦,赵琳琳,宋岭,李慧灵,张惊宇.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12)
  • [4]抗NMDAR脑炎合并抗MOG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研究进展[J]. 刘雅微,韩婉君,吕亚楠,喻志敏,潘頔,李瑾,杨丹.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
  • [5]急性桥臂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D]. 王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晚发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临床特征分析[D]. 李立恒. 郑州大学, 2020(02)
  • [7]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细胞因子检测和分析[D]. 王娟娟. 苏州大学, 2020(02)
  • [8]免疫抑制剂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作用机制[D]. 许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2)
  • [9]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D]. 袁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儿童多发性硬化9例临床分析[D]. 段广富. 青岛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以精神症状为早期特征的多发性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