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子山楂枝条的离体培养和生根(论文文献综述)
高林[1](2021)在《石生茶藨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陈龙[2](2021)在《外施褪黑素促进苹果脱毒的技术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毒病害是制约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不同,植物一旦感染病毒病害,难以用其他方法治愈。栽培无毒苗是目前生产上防治病毒病害的有效方法。建立简易、高效的脱毒技术是培育和栽培无毒苗的必要条件。对苹果危害最大的潜隐病毒有三种,它们是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olorotic leafsopt virus,ACLS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和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ASPV不能侵染顶端分生组织,容易脱除,而ASGV能侵染顶端分生组织,难以脱除。褪黑素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如干旱、低温、盐碱等)和生物胁迫(如真菌和细菌)的抗性,但在增强植物对病毒抗性和脱毒方面极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1)以模式植物为材料,研究外施褪黑素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抗性。通过病毒相对含量、防御基因表达量和抗病相关因子含量测定,初步探究外施褪黑素促进植物抗病毒的机理,并将获得的结果在苹果植株上验证;(2)测试外施褪黑素脱除苹果ASGV和ASPV的效果,通过测定抗病相关因子和病毒相对含量及病毒在茎尖的定位,揭示褪黑素促进病毒脱除的机理;(3)测试褪黑素介导植物增强对病毒抗性的关键因子(SA和NO)脱除ASGV和ASPV的效果,建立脱毒新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普通烟草(N.taba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模式植物为试材,研究了外施褪黑素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抗性的效应。心叶烟(N.glutinosa)根部外施褪黑素,增强了植株对TMV局部侵染的抗性,以100μM褪黑素施用两次效果最佳,枯斑抑制率达37.4%。RT-q PCR检测结果表明,番茄根部外施褪黑素后,PR1和PR5基因表达上调,TMV相对含量下降,以100μM褪黑素施用两次时效果最显着。Dot-ELISA对TMV的测定结果也验证了外施褪黑素降低TMV的含量。根部外施褪黑素促进了番茄带毒植株中水杨酸(SA)和一氧化氮(NO)的积累,但对H2O2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外施NO供体硝普钠(SNP)和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可以上调PR1和PR5的表达,降低带毒植株中的病毒浓度。外施一氧化氮抑制剂c PTIO,明显降低褪黑素诱导的对TMV的抗性。以转水杨酸羟化酶基因(nah G)的普通烟草(N.tabacum cv.Xanthi-nn)为材料,接种TMV后发现,nah G烟草更易感病,接种3天后病毒浓度为野生型烟草的3倍,外施100μM褪黑素对nah G烟草的TMV相对浓度没有明显影响。以上研究表明,褪黑素介导的TMV抗性很可能依赖于NO和SA途径。(2)以单感ASGV的‘Gala’苹果试管苗为材料,培养在添加0-20μM褪黑素的增殖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10-20μM褪黑素明显促进茎的增殖,10-15μM褪黑素明显促进茎的伸长。外施褪黑素明显提高试管苗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以15μM褪黑素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在含有15μM褪黑素的增殖培养基培养4周后,取0.5 mm带有2片叶原基的茎尖进行培养,茎尖培养的成活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再生率由对照组的47%提高至85%,脱毒率由对照组的0%提高到95%。外施15μM褪黑素明显促进试管苗内源SA和NO积累。RT-q PCR对病毒的定量检测表明,褪黑素处理显着降低带毒植株的病毒含量,病毒相对浓度下降约60%。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病毒定位研究发现,褪黑素处理抑制ASGV在茎尖的转运,扩大茎尖的无毒区。(3)以复合感染ASGV和ASPV的‘Gala’苹果试管苗为材料,取叶片外殖体培养在含有0-30μM褪黑素的再生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从不定芽取茎尖(0.3-0.5 mm、带2-3个叶原基)培养获得完整试管苗。结果表明,再生培养基中添加15-30μM褪黑素明显提高叶片不定芽再生力。对照组的不定芽发生率和不定芽数分别为81.6%和3.9。15μM和30μM褪黑素处理的不定芽发生率和不定芽数分别为100%和5.8与5.2,显着高于对照组。再生培养基中添加褪黑素(15-30μM)能提高茎尖的再生率及脱毒率,以15μM褪黑素处理对ASGV和ASPV脱毒率最高,分别达到53%和100%。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病毒定位研究发现,外施褪黑素扩大茎尖的无毒区,促进茎尖培养脱除病毒。(4)以复合感染ASGV和ASPV的‘Gala’苹果试管苗为材料,培养在添加了SA和NO供体硝普钠(SNP)的培养基培养4周后,取茎尖(0.3-0.5mm、带2-3个叶原基)培养获得完整试管苗。结果表明,低浓度的SA(10μM)与SNP(10μM和50μM)对试管苗的伸长和增殖无显着影响,高浓度SA(100μM)与SNP(70μM)明显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但明显提高ASGV和ASPV的脱毒率。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外施褪黑素能明显提高植物对TMV的抗性。外施褪黑素、SA及NO供体硝普钠(SNP)能有效脱除ASGV和ASPV,并初步揭示了外施褪黑素提高脱毒率的机理。本研究为植物脱毒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
吴永清[3](2018)在《白花龙种子休眠特性及种苗快速繁育研究》文中认为白花龙(Styrax faberi Perk.)属于安息香科(Styracaceae)安息香属(Styrax),是一种良好的观花、生态修复、药用及油料用植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而白花龙的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故市场开发必须解决快速繁育问题。本研究从种子的生物学特性、物理透性、内源抑制物生物学特性3方面研究白花龙种子休眠特性,从种子、离体培养和扦插繁殖3方面开展其种苗快速繁育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休眠特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花龙种子的休眠主要由种壳障碍、缺少萌发所需内源激素以及种子不同部位含有萌发抑制物引起。经白花龙种子不同部位浸提液处理的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情况表明,种子不同部位的抑制物活性为种壳<胚<胚乳。经白花龙种子胚乳不同溶剂浸提液处理的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情况及萌发过程中的GA和ABA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均表明,胚乳不同溶剂浸提液的萌发抑制物活性为乙醚溶性<甲醇溶性<水溶性,说明白花龙胚乳中的水溶性的萌发抑制物最多。经白花龙胚乳不同溶剂浸提液处理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中GA和ABA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表明,萌发抑制物是通过影响GA、ABA合成与代谢,进而影响种子萌发。(2)种苗快速繁育研究1)种子繁殖的研究表明:由于白花龙种子是综合性休眠,所以本试验中单独使用低温层积、酸蚀和GA3处理得到的萌发率最高仅为16%。低温层积结合酸蚀及GA3结合酸蚀处理分别可获得46.6%和43.33%的萌发率,而GA3处理结合低温层积仅得到35.67%的萌发率。低温层积60 d结合酸蚀2 h和GA3 1500 mg·L-1处理5 h后能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达到54%。酸蚀后沙培过程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表明:酸蚀处理能加速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代谢转化,促进种子萌发。2)白花龙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表明:白花龙茎段在MS+0.5 mg·L-1 6-BA+0.05mg·L-1 NAA培养基中增殖系数最大,高达5.7;采用间接生根法,可获得生根效率较高、适应规模化生产的白花龙组培苗,其中以200 mg·L-1IBA处理15 min后转至1/2MS空白培养基中培养处理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3.3%。3)白花龙扦插繁殖的结果表明:白花龙插穗的生根类型为皮部生根型;不同激素种类处理对白花龙硬枝扦插生根率促进作用的关系为:IBA>IAA>NAA>GA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浓度500 mg·L-1的IBA处理插穗30 min的生根效果最佳;不同枝条部位插穗生根率大小关系为:上部>中部>下部。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白花龙的休眠特性,获得了种子、离体培养及扦插繁殖最佳条件,为白花龙的繁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
谢春平[4](2017)在《欧洲优良观赏花木——单子山楂》文中研究说明山楂属(Crataegus L.)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据不完全统计北美有近千种,而中国原产约17种,因此丰富中国山楂属植物种质资源是极为必要的。多数人对山楂属植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食用性、药用性等方面,而园林绿化用途的介绍与使用尚不多见。笔者在爱尔兰访学期间,有幸在野外遇见一种产于欧洲地区的山楂——单子山楂(C.monogyna),其广泛分布在欧洲,非洲西南部及西亚,目前已被广泛引种至世界各地。
杨青[5](2016)在《山楂主干拉枝及果实采后生理研究》文中指出1、为探究主干拉枝对山楂枝类特性及结果性能的影响,以‘蒙山红’山楂为试验材料,在定植后翌年春天对其分别进行0°(CK)、70°、接近90°主干拉枝。结果表明,接近90°主干拉枝的山楂枝量、结果枝枝量、花量、坐果量最多;70o主干拉枝的山楂中短枝比例及中长结果枝比例最大。2、为了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氯化钙、壳聚糖对山楂果实采后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和台湾林檎叶片对贮藏期间山楂果实腐烂的影响,推进天然防腐剂的应用,为山楂的贮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蒙山红’、‘面楂’山楂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1-MCP、氯化钙处理后室温贮藏,定期取样测定其硬度,腐烂指数和好果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蒙山红’、‘面楂’、‘辐泉红’山楂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后室温贮藏,定期取样测定其同上生理指标;以‘面楂’山楂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台湾林檎叶片浸出液处理后于18±3℃条件下贮藏,定期取样测定其腐烂指数及好果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MCP、氯化钙、壳聚糖可以延缓山楂果实硬度的下降;延缓山楂TSS和TA含量的变化;降低山楂贮藏期间的腐烂指数,维持较高的好果率;显着抑制果实失重;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减小呼吸峰;减少山楂果实中MDA的积累,提高山楂果实中POD的活性。(2)2%壳聚糖推迟了‘蒙山红’山楂呼吸峰的到来,但贮藏后期会加速其TA含量的下降;(3)氯化钙浓度过高会增大山楂的呼吸强度,增加果实的腐烂。(4)综合来看,1-MCP处理山楂果实,1μL/L 1-MCP对‘蒙山红’山楂保鲜效果最好,对‘面楂’山楂最适宜的浓度为1μL/L或2μL/L;氯化钙处理山楂果实,在‘蒙山红’和‘面楂’山楂上均表现为3%氯化钙效果最好;壳聚糖处理山楂果实,0.5%壳聚糖对‘蒙山红’山楂效果最好,1%壳聚糖对‘面楂’和‘辐泉红’山楂效果最好。(5)台湾林檎叶片浸出液可以减少山楂贮藏中的腐烂,以好果率在90%(含90%)以上为标准,与CK相比,2g/L的台湾林檎叶片浸出液可以将‘面楂’山楂的贮藏寿命延长30天左右。
杨青,王光全,宋庆云[6](2016)在《山楂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组织培养在山楂上的应用现状,对山楂组织培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山楂快繁及再生体系、开展基于组织培养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吴明海,何亚平,费世民,陈秀明,王乐辉,蒋俊明[7](2015)在《油用芍药属牡丹组繁育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油用芍药属植物,从花部综合特征、传粉过程、花粉柱头活性特征、育性特征与受精卵发育命运上对该属植物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花粉量超大,花冠硕大,无花蜜,雌性先熟,花枝建成具有母枝大小依赖性;2)甲虫等古老传粉者与高效蜂类传粉者混合而具有过渡性,符合基部被子植物的进化地位,同花期伴生植物蜂类强度大时容易发生盗粉行为;3)花粉活力变异大,存在花粉活性和柱头活性最优期,花粉初级呈现高强度采粉访问和次级呈现低强度搜索访问并存,二者传粉模式不同;4)自交亲和,杂合性在遗传亲缘性越远而越低,合子前障碍为花粉管分枝与胼胝质阻塞;5)胚胎败育可能受到结构资源限制的调节,高产促成要率先考虑结实率,其次考虑败育率。芍药属牡丹组必须适度控制同花期伴生植物种类的访花蜂群规模而不能短时超强度过度采粉,访问高峰期与单花柱头花粉最优活性相吻合,并合理化个体与构件密度,优化营养和生殖关系。芍药属尺度上繁育系统多元系统研究利于粮油潜力量化评估和定向培育技术的系统集成。
叶欣[8](2015)在《浙江红山茶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较高,但是其资源破坏严重,已被列为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本文以浙江红山茶为研究对象,对其开花生物学、花芽分化、雄配子体发育以及种子特性方面进行研究,对揭示其生殖生物学特性及今后育种工作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花生物学特性:浙江红山茶花期较长,群体花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初花期到落花终期可持续26d左右,单株花期持续24d,单株盛花期可维持7d左右。该树的生长对光的需求较大,在阳光充足的树冠顶层和向阳面的花苞较饱满且花量多,开花期长,结实率高,而受光不充足或光照不均匀的部分,花苞相对较少且小,开花期也较短,结实率也低,说明该树种为阳性树种,适宜阳光充足的环境。柱头在处于展瓣期前一天,花苞膨大状态时已具有可授性,柱头可授性平均在7d左右。(2)花部形态特征:浙江红山茶花深红色,直径为8-12cm,无柄,小喇叭形。苞片宿存,苞片5-9枚,密被银灰色绢毛;覆瓦状排列,花瓣5-7片,基部连生,顶端二浅列;雄蕊数200-340枚,多数排成二轮,外轮花丝基部连生,并和花瓣合生,内轮花丝离生,花药黄色,花药与花丝呈丁字形,二室纵裂;子房三室无毛,花柱单一,线状,柱头先端3-5裂。在调查花器官中发现,有部分花朵雄蕊发育不同步,但很少有雄蕊未发育的现象。(3)花粉活力及贮藏时间:3种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中以离体培养基法最有效。通过多因素和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浙江红山茶花粉最佳培养基为150g/L蔗糖+0.1g/L硼酸。超低温不适合浙江红山茶花粉储藏,相比-18℃、-78℃和室温储藏,在4℃储藏条件下,浙江红山茶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较长。(4)花芽分化:浙江红山茶花芽形态分化始于7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基本完成,持续210d左右。形态分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前分化阶段、萼片形成阶段、花瓣形成阶段、雌雄蕊形成阶段、子房与花药形成阶段、雌雄蕊成熟阶段。各分化阶段有部分重叠现象,浙江红山茶的花芽发育不是集中在短期内进行,而是分批进行的,时间跨度较大。(5)雄配子体发育:浙江红山茶花药4室,花药壁由内向外分别为绒毡层、中层、药室内壁和表皮。花药壁的发育方式属于基本型,绒毡层属于腺质型,药室内壁成纤维状加厚,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有3个萌发孔。在整个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发育不正常现象。(6)种子生物学特性:浙江红山茶的种子茶褐色,种皮角质坚硬,光滑,有种脐。种子平均长度为18.57mm,宽度为15.83mm,厚度为11.71mm,千粒重为1177g。对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吸水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去除种壳种子的吸水率优于完整种子和用小刀划破种壳的种子。种子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种子的生活力为85%。不同温水浸种24h试验表明,25℃温水浸种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发芽率为73%。
管少花[9](2014)在《‘蜂蜜罐’枣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与转化Bt基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枣是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枣树中存在枣花小、人工去雄授粉困难、坐果率低,大多不含种仁、且胚败育现象严重等因素。同时,枣树在生产上虫害严重,严重制约着枣产业的发展。传统的育种方法很难得到杂种后代,基因工程已成为改良育种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用鲜食枣品种——蜂蜜罐。以蜂蜜罐不同外植体(叶片、子叶、茎段、上胚轴切段、下胚轴切段、根)为试材,建立枣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为枣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另外,以蜂蜜罐实生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进行Bt基因遗传转化研究,并对pBar13-Cry2A*和pBar13-Cry1C*进行植物载体改造,以期获得枣抗虫新种质。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蜂蜜罐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1)胚培养:种胚在WPM+GA30.3mg/L的培养基中胚轴生长最好;光培养30d长成完整的植株。(2)茎段再生体系: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6-BA和IAA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6-BA浓度达到1.5mg/L,IAA浓度达到0.1mg/L时出愈率和出芽率达到最高,为80%和100%,且生长良好;最终确定最适合蜂蜜罐枣胚培苗茎段不定芽再生的培养基为:MS+6-BA1.5mg/L+IAA0.1mg/L+AgNO30.5mg/L;将再生的不定芽接种至以1/2MS+0.5g/LAC为基本培养基中,研究IBA和NAA对不定根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IBA浓度达到0.5mg/L时生根数较多,生根率较高,为60%,最终确定不定根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MS+AC0.5g/L+IBA0.5mg/L;(3)叶片、子叶再生不定芽:培养40d左右的试管苗叶片(垂直主脉横切23刀,不伤及叶缘)和子叶(横切23刀,远轴面接触培养基)分别接种至WPM+NAA0.2mg/L+TDZ0.5mg/L+AgNO30.5mg/L和WPM+NAA0.2mg/L+TDZ0.5mg/L+AgNO30.5mg/L,暗培养10d后,产生愈伤组织,培养40d后,形成不定芽;(4)上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诱导:上胚轴切段接种以MS+AgNO30.5mg/L为基本培养基,研究6-BA和NAA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6-BA浓度为1.0mg/L和NAA浓度为0.1mg/L时,出愈率达94%,不定芽再生率达63%,最终确定上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的最佳配方为MS+6-BA1.0mg/L+NAA0.1mg/L+AgNO30.5mg/L;(5)下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诱导:将下胚轴切段,接至3种不同培养基中,研究结果表明在MS+2,4-D1.5mg/L+6-BA0.5mg/L;出愈率高达94%,培养15d左右出现不定芽点,培养30d后形成不定芽,不定芽再生率达29%;(6)根再生不定芽诱导:将完整根直接接入MS+6-BA0.5mg/L+NAA0.5mg/L+PVP1.0g/L的培养基中;培养约10d根表面出现愈伤,培养30d后,形成不定芽;2.载体改造及枣叶片转化Bt基因(1)枣叶片转化Bt基因:试验以蜂蜜罐叶片为转化受体,研究发现在菌液浓度为0.3时,侵染时间10min,培养50d后获得了5个不定芽。(2)载体改造:利用PCR和酶切法对转化子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基因Cry2A*已经插入pBI121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Cry1C的鉴定采用酶切法,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基因Cry1C*也已插入pBI121表达载体中。
胡佩龙[10](2013)在《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及其观赏特性》文中研究指明南宁树木园是广西最大的树木标本园,引种栽培了许多树木种类。笔者采用全面踏查及典型植被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树木园树种资源,统计树种资源的丰富度;探讨园区四大主要功能区的植物资源现状;从观赏植物学角度,分析园区树种的观赏特性、开发、应用状况,旨在为树木园树种资源的保护、开发、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树木园各功能区的特点,调查分析其中的凤江绿野、菩提大观园、游乐世界、管理与生活区等四大功能树木的种类资源、群落结构特征、配置景观状况等。(2)调查统计结果,南宁树木园2012年有树木624种(含亚种、变种、变型),隶属于101科347属。其中裸子植物8科14属25种,被子植物93科333属599种(含双子叶植物89科309属566种,单子叶植物4科24属33种).。(3)通过对树木园1988年和2012年树种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1988年有树木123科508属1271种,2012年比1988年树木减少687种(隶属于106科330属),树木种数减少了54.05%,同时树木园增加新树种40种(隶属于29科35属),占2012年树木种数的6.41%,增加的树种多为近年外来园林绿化树木。(4)统计分析树木园树木的科、属分布区类型,结果表明,该园科的地理分布类型主要集中在泛热带型(39科),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以热带亚洲型(73属)及泛热带型(63属)为主。树木的科、属均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呈现热带及亚热带性质,与区域气候特点相宜。(5)树木园树木种数≥20的优势科有9科,即大戟科(Euphorbi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山茶科(Theaceae)、桑科(Moraceae)、棕榈科(Palmae)、苏木科(Caesalpini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等;种数≥5的优势属有18属,它们是榕属(Ficus)、山茶属(Camellia)、蒲桃属(Syzygium)、含笑属(Michelia)、锥属(Castanopsis)、桉属(Eucalyptus)、杜英属(Elaeocarpus)、安息香属(Styrax)、柑橘属(Citrus)、合欢属(Albizia)、红豆属(Ormosia)、榄仁属(Terminalia)、簕竹属(Bambusa)、柿属(Bambusa)、黄檀属(Dalbergia)、决明属(Cassia)、木槿属(Hibiscus)、木莲属(Manglietia)。(6)树木园树木有中国特有分布型9属,广西特有种3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18种;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象有33种(其中重点调查24种,一般调查9种);59种树木被列入中国红色物种名录(24种属中国特有红色树木);37种树木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7)通过树木园树种构成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针叶树种:阔叶树种≈1:27;乔木:灌木:藤本≈12:7:1;常绿树种:落叶树种=3:1;以《广西植物名录》作为种源依据,乡土树种:外来树种:栽培树种:归化种≈67:17:20:1。(8)按观赏特性划分,树木园树木主要有观姿树种(147种)、观花树种(164种)、观果树种(113种)、观花观果树种(59种)、观叶树种(185种)、观干树种(25种)、观根树种(14种)等7大类;按园林应用方式划分,则主要有庭荫树(157种)、行道树(133种)、园景树(421种)、花灌木(123种)、藤木(32种)、绿篱树种(94种)、木本地被植物(56种)、水土保持树种(130种)、湿生树种(61种)、抗污染树种(92种)、民族树种(139种)等11类。(9)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树种资源进行二次筛选,构建递阶层次结构(3层),确定标准层(9个)的综合权重值,以综合评价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161种,并比较其优先开发利用次序。(10)文章剖析了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初步的针对性建议。
二、单子山楂枝条的离体培养和生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子山楂枝条的离体培养和生根(论文提纲范文)
(2)外施褪黑素促进苹果脱毒的技术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生产概况与病毒病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
1.2 苹果脱毒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茎尖培养 |
1.2.2 热疗法 |
1.2.3 化学疗法 |
1.2.4 茎尖嫁接 |
1.2.5 茎尖超低温疗法 |
1.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1.3.1 褪黑素的概况 |
1.3.2 褪黑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功能 |
1.3.3 褪黑素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 |
1.3.4 褪黑素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 |
1.3.5 褪黑素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抗性的机理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褪黑素增进植物抗病毒的机理研究 |
2.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
2.1.3 主要试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TMV病毒粒子的提纯 |
2.2.2 外施褪黑素对烟草TMV局部侵染抗性的影响 |
2.2.3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TMV系统侵染抗性的影响 |
2.2.4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SA含量的影响 |
2.2.5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H_2O_2含量的影响 |
2.2.6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NO含量的影响 |
2.2.7 外施NO供体对番茄TMV抗性的影响 |
2.2.8 内源SA对番茄TMV抗性的影响 |
2.2.9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2.3 试验结果 |
2.3.1 外施褪黑素对烟草TMV局部侵染抗性的影响 |
2.3.2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TMV系统侵染抗性的影响 |
2.3.3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中SA含量的影响 |
2.3.4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
2.3.5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NO含量的影响 |
2.3.6 NO对番茄TMV抗性影响 |
2.3.7 内源SA对番茄TMV抗性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外施褪黑素结合茎尖培养脱除ASGV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带毒试管苗的建立与保持 |
3.2.2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3.2.3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IAA含量的影响 |
3.2.4 外施褪黑素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
3.2.5 再生苗的温室移栽 |
3.2.6 病毒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 |
3.2.7 病毒的指示植物法与DAS-ELISA检测 |
3.2.8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SA与NO含量的影响 |
3.2.9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病毒含量的影响 |
3.2.10 外施褪黑素对病毒在茎尖分布的影响 |
3.2.11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3.3.2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IAA含量的影响 |
3.3.3 外施褪黑素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
3.3.4 病毒RT-PCR检测结果 |
3.3.5 病毒的指示植物法与DAS-ELISA检测结果 |
3.3.6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病毒含量的影响 |
3.3.7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SA和NO含量的影响 |
3.3.8 外施褪黑素对病毒在茎尖分布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外施褪黑素结合叶片不定芽茎尖培养脱除苹果病毒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4.1.1 植物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带毒试管苗的建立与保持 |
4.2.2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4.2.3 外施褪黑素结合不定芽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 |
4.2.4 病毒的RT-PCR检测 |
4.2.5 外施褪黑素影响叶片再生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定位 |
4.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4.3.2 外施褪黑素结合叶片再生不定芽茎尖培养的脱毒效应 |
4.3.3 外施褪黑素对叶片再生不定芽影响的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定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褪黑素介导植物增强对病毒抗性的关键因子在促进病毒脱除中的应用研究 |
5.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
5.1.3 主要试验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带毒试管苗的建立和保持 |
5.2.2 外施SNP与SA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5.2.3 外施SNP与SA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
5.2.4 病毒的RT-PCR检测 |
5.2.5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5.3 试验结果 |
5.3.1 外施SNP与SA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5.3.2 外施SNP与SA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白花龙种子休眠特性及种苗快速繁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安息香属植物概况 |
1.2 安息香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 |
1.3 安息香属植物快速繁育研究进展 |
1.3.1 种子繁殖研究 |
1.3.2 离体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
1.3.3 扦插繁殖研究 |
1.4 GA和ABA生物合成与代谢对种子休眠萌发的调控 |
1.4.1 GA生物合成与代谢对种子休眠萌发的调控 |
1.4.2 ABA生物合成与代谢对种子休眠萌发的调控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白花龙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种子形态特征 |
2.3.2 种子活力与萌发率 |
2.3.3 离体胚萌发 |
2.3.4 种壳透水性 |
2.3.5 种壳透气性 |
2.3.6 白花龙种子浸提液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7 GA和ABA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2.4 讨论 |
2.4.1 种壳透性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2.4.2 抑制物质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2.4.3 GA和ABA与种子休眠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花龙种子繁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解除种子休眠 |
3.3.2 种子酸蚀处理后沙培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
3.4 讨论 |
3.4.1 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 |
3.4.2 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种子萌发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花龙离体培养快繁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4.1.3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激素配比对白花龙继代增殖的影响 |
4.3.2 不同基本培养基、生根方法和IBA浓度对白花龙生根培养的影响 |
4.3.3 炼苗移栽 |
4.4 讨论 |
4.4.1 不同激素浓度和种类对白花龙继代增殖的影响 |
4.4.2 不同基本培养基、生根方法和IBA浓度对白花龙生根培养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花龙扦插繁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激素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白花龙扦插生根的影响 |
5.3.2 枝条不同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不定根发生的部位 |
5.4.2 外界环境条件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4.3 激素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4.4 不同枝条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欧洲优良观赏花木——单子山楂(论文提纲范文)
园林应用 |
绿篱: |
孤植: |
丛植: |
生态习性与繁殖 |
历史与文化 |
(5)山楂主干拉枝及果实采后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楂简介 |
1.2 果树拉枝技术 |
1.3 果蔬(山楂)采后生理概述 |
1.4 果蔬贮藏保鲜技术 |
第二章 主干拉枝对‘蒙山红’山楂枝类特性及结果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1-MCP、氯化钙、壳聚糖及台湾林檎对山楂采后生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山楂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山楂组织培养外植体的发生途径 |
2 不同外植体的山楂组织培养 |
2. 1 以茎尖和茎段为外植体的山楂组织培养 |
2. 2 以子叶及叶片为外植体的山楂组织培养 |
2. 3 以种胚为外植体的山楂组织培养 |
2. 4 以芽为外植体的山楂组织培养 |
3 影响山楂组织培养的因素 |
4 组织培养在山楂上的应用现状 |
5 山楂组织培养的发展展望 |
(7)油用芍药属牡丹组繁育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用牡丹的花部综合征 |
2油用牡丹的传粉过程 |
3油用牡丹的花粉柱头活性特征 |
4油用牡丹的育性特征 |
5油用牡丹受精卵的发育命运 |
6油用牡丹繁育系统综述运用 |
(8)浙江红山茶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浙江红山茶研究进展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生理特性研究 |
1.1.3 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
1.1.4 分子水平研究 |
1.1.5 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 |
1.2 植物花芽分化的研究 |
1.2.1 植物成花机理研究 |
1.2.2 花芽形态分化进程 |
1.2.3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1.3 花粉储藏及生活力研究进展 |
1.3.1 花粉活力测定及萌发适宜条件 |
1.3.2 花粉储藏特性 |
1.4 种子休眠特性 |
1.4.1 种子休眠原因 |
1.4.2 打破种子休眠技术 |
2 浙江红山茶开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开花物候的观察 |
2.3.2 花部特征 |
2.3.3 柱头可授性 |
2.3.4 花粉活力测定 |
2.3.5 花粉最适离体培养基的选择 |
2.3.6 花粉贮藏特性 |
2.4 讨论 |
2.4.1 花期物候及花部形态特征 |
2.4.2 柱头可授性研究 |
2.4.3 花粉活力的测定方法 |
2.4.4 花粉最适培养基的选择 |
2.4.5 不同贮藏方法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2.4.6 建议 |
3 浙江红山茶花芽分化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花芽分化物候期观察 |
3.3.2 花芽形态分化的内部解剖结构及外观形态观察 |
3.3.3 浙江红山茶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
3.4 讨论 |
3.4.1 花芽分化 |
3.4.2 花药壁的发育 |
3.4.3 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 |
3.4.4 建议 |
4 浙江红山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子形态结构特征 |
4.2.2 种子千粒质量 |
4.2.3 种子含水量 |
4.2.4 种子吸水率 |
4.2.5 种子生活力 |
4.2.6 不同浸种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种子形态结构特征 |
4.3.2 不同浸种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蜂蜜罐’枣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与转化Bt基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表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枣资源概况 |
2 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2.1 营养器官培养 |
2.2 愈伤组织培养 |
2.3 胚培养 |
2.4 胚轴再生的研究进展 |
2.5 影响枣树组织培养的有关因素 |
2.5.1 培养基的成分 |
2.5.1.1 基本培养基 |
2.5.1.2 生长调节物质 |
2.5.1.3 琼脂和蔗糖 |
2.5.1.4 培养基的 PH 值 |
2.5.1.5 营养添加物 |
2.5.2 培养条件 |
2.5.2.1 光照 |
2.5.2.2 温度 |
3 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3.1 遗传转化方法 |
3.1.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3.1.1.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3.1.1.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3.1.2 DNA 直接导入法 |
3.1.2.1 化学诱导 DNA 直接转化 |
3.1.2.2 物理法诱导 DNA 直接转化 |
3.2 基因工程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
3.2.1 抗性育种 |
3.2.1.1 抗病育种 |
3.2.1.2 抗虫育种 |
3.2.1.3 抗寒育种 |
3.2.2 果实品质的改良 |
3.3 枣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蜂蜜罐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药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不同外植体所需的基本培养基 |
2.1.5 培养条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无菌材料的获取 |
2.2.2 不同处理成熟胚启动培养基筛选 |
2.2.3 茎段诱导再生不定芽 |
2.2.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茎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2.2.3.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茎段再生不定芽生根培养的影响 |
2.2.4 叶片再生试验 |
2.2.4.1 叶片再生不定芽 |
2.2.5 子叶再生试验 |
2.2.5.1 子叶再生不定芽 |
2.2.6 上胚轴切段诱导再生不定芽 |
2.2.6.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上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2.2.7 下胚轴切段诱导再生不定芽 |
2.2.7.1 不同培养基对下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2.2.8 根再生试验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启动培养基对种胚胚轴的影响 |
3.2 茎段诱导再生不定芽 |
3.2.1 茎段再生不定芽的发生进程 |
3.2.2 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茎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3.2.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再生根的影响 |
3.3 离体叶片诱导再生不定芽 |
3.3.1 叶片再生不定芽的发生进程 |
3.4 离体子叶诱导再生不定芽 |
3.4.1 子叶再生不定芽的发生进程 |
3.5 上胚轴再生不定芽 |
3.5.1 上胚轴再生不定芽的发生进程 |
3.5.2 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上胚轴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3.6 下胚轴再生不定芽 |
3.6.1 下胚轴再生不定芽的发生进程 |
3.6.2 不同培养基对下胚轴切段再生不定芽的影响 |
3.7 根再生不定芽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影响枣不定芽再生的因素 |
4.1.1.1 叶片诱导不定芽 |
4.1.1.2 茎段诱导不定芽 |
4.1.1.3 上胚轴切段诱导不定芽 |
4.1.1.4 下胚轴切段诱导不定芽 |
4.1.2 ‘蜂蜜罐’枣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比较 |
4.1.3 影响生根的因素 |
4.2 结论 |
第三章 载体改造及枣叶片转化 Bt 基因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外植体 |
2.1.2 菌株、质粒 |
2.1.3 培养基配方 |
2.1.4 主要生化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外植体准备 |
2.2.2 农杆菌的培养与活化 |
2.2.3 叶片的转化 |
2.2.4 农杆菌 pBarl3-Cry2A~*、pBar13-Cry1C~*活化及质粒提取 |
2.2.5 农杆菌质粒 pBarl3-Cry2A~*、pBar13-Cry1C~*转化大肠杆菌 |
2.2.6 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Cry2A~*的构建 |
2.2.7 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Cry1C~*的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除草剂 basta 对枣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 |
3.2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3.3 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Cry2A~*的构建 |
3.4 植物表达载体 pBI121-Cry1C~*的构建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筛选标记基因 |
4.1.2 载体改造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10)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植物资源研究综述 |
1.1 国外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1.2 国内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1.3 广西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
1.4 树木园树种资源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方法 |
2.1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 |
2.3.2 外业调查 |
2.3.3 内业整理 |
第三章 南宁树木园环境概况 |
3.1 地理位置 |
3.2 地形地貌 |
3.3 气候条件 |
3.4 土壤条件 |
3.5 水文条件 |
3.6 植被概况 |
3.7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四章 南宁树木园树种基本组成及多样性 |
4.1 功能区树木分布及景观建设现状 |
4.1.1 凤江绿野区 |
4.1.2 菩提大观园 |
4.1.3 游乐世界 |
4.1.4 管理与生活居住区 |
4.2 树木科、属、种基本组成 |
4.3 树种变化情况与分析 |
4.3.1 减少的树种 |
4.3.2 增加的树种 |
4.3.3 树种变化原因的分析 |
4.4 树种多样性分析 |
4.4.1 树种区系成分分析 |
4.4.2 树种优势科、属分析 |
4.4.3 树种资源特有性分析 |
4.4.4 树种珍稀濒危性分析 |
4.4.5 树木种源分析 |
4.4.6 树种生态类型分析 |
4.4.7 树种生活型分析 |
第五章 南宁树木园树种的观赏特性、园林用途及开发利用 |
5.1 树木观赏特性与分析 |
5.1.1 观花树种 |
5.1.2 观果树种 |
5.1.3 观花观果树种 |
5.1.4 观姿树种 |
5.1.5 观叶树种 |
5.1.6 观干树种 |
5.1.7 观根树种 |
5.2 树种园林用途与分析 |
5.2.1 庭荫树 |
5.2.2 行道树 |
5.2.3 园景树 |
5.2.4 花灌木 |
5.2.5 藤木类 |
5.2.6 绿篱树种 |
5.2.7 木本地被植物 |
5.2.8 水土保持树种 |
5.2.9 湿地树种 |
5.2.10 抗污染树种 |
5.2.11 民族树种 |
5.3 树种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
5.3.1 植物筛选 |
5.3.2 指标体系确定 |
5.3.3 评分标准与结果 |
第六章 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
6.1 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
6.1.1 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
6.1.2 科学研究的需要 |
6.1.3 科普教育的需要 |
6.1.4 生产建设的需要 |
6.2 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6.2.1 植物景观方面 |
6.2.2 树种资源方面 |
6.2.3 生物多样性方面 |
6.2.4 园区管理方面 |
6.2.5 宣传设施方面 |
6.3 树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初步建议 |
6.3.1 统一规划、科学建设 |
6.3.2 加强对现存植物的保护工作 |
6.3.3 提高引种驯化的成功率 |
6.3.4 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 |
6.3.5 做好宣传教育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南宁树木园观赏树木植物名录 |
附图Ⅰ 观姿树木16种树形示意图 |
附图Ⅱ 全面调查点分布图 |
附图Ⅲ 部分树种花、果图 |
附图Ⅳ 部分树种树形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单子山楂枝条的离体培养和生根(论文参考文献)
- [1]石生茶藨繁殖技术研究[D]. 高林.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外施褪黑素促进苹果脱毒的技术与机理研究[D]. 陈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白花龙种子休眠特性及种苗快速繁育研究[D]. 吴永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4]欧洲优良观赏花木——单子山楂[J]. 谢春平. 园林, 2017(02)
- [5]山楂主干拉枝及果实采后生理研究[D]. 杨青. 聊城大学, 2016(03)
- [6]山楂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杨青,王光全,宋庆云. 落叶果树, 2016(01)
- [7]油用芍药属牡丹组繁育系统研究[J]. 吴明海,何亚平,费世民,陈秀明,王乐辉,蒋俊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15(04)
- [8]浙江红山茶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叶欣.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5)
- [9]‘蜂蜜罐’枣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与转化Bt基因初探[D]. 管少花.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10]南宁树木园树种资源及其观赏特性[D]. 胡佩龙. 广西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