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螺旋卷曲中空涤纶短纤维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刘月[1](2021)在《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植物纤维材料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可降解无污染等优势,已被广泛用于复合材料的开发;使用天然植物纤维为原料制备的垫芯材料,营造了绿色健康的睡眠环境,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植物纤维床垫,如椰棕床垫、山棕床垫等均存在易虫蛀变形的问题。天然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尤其具有天然抗菌抑菌及除螨防臭功能,已被大量应用到汽车内饰、家具等各个领域,利用竹纤维来制备床垫垫芯复合材料,成为当前竹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研究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制备工艺,主要从竹纤维垫芯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弹性体力学模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床垫垫芯用纤维的要求,实验研究了软化竹材的绝对含水率对开纤效果的影响,测试分析了竹纤维相关力学性能以及吸水性能。(2)根据竹纤维和4080纤维的相关特性,运用非织造-热压工艺,研究探索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热压工艺参数;通过正交实验分析,确定热压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3)将单根竹纤维视为一个“植物小弹簧”弹性体模型,通过对其进行线形分析确定其曲率半径,在此基础上建立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的力学模型,研究垫芯的压缩性能,即可确定其随机组合下形成的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的结构模型及弹性分析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当竹片绝对含水率为74%时,通过碾压开纤制得的竹纤维不仅粗细均匀,力学性能也相对优异,且制得的竹纤维与椰棕、山棕纤维做吸水性和储水性的对比后,发现竹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是制作床垫垫芯材料的优质选择。(2)竹纤维和4080纤维以2:1的比例制毡,利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垫芯材料,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到垫芯材料制备的优选热压工艺参数为:温度为190℃,时间为5min,压力为45KPa。优选工艺下制得的垫芯材料厚度为1.5cm,密度为118g/m3,其压缩回弹率为90%,压缩永久变形率为9%,弹力系数为537N/mm。(3)对竹纤维进行线形分析得到其线形符合心形线的线形规律,从而获得其曲率半径。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发现,竹纤维的直径、弹性模量、曲率半径,以及每层竹纤维的根数、垫芯材料层数等均是影响垫芯材料刚度的主要因素,其对于指导优化垫芯制备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煜[2](2020)在《多组分保暖抗菌织物的纺纱工艺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织物的开发已向多功能复合化与服用舒适化结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将具有保暖抗菌功能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互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良的性能,成为目前保暖抗菌织物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木棉纤维因其长度短、强度低等缺陷,而存在着采用传统环锭纺无法单独成纱的瓶颈问题,一直未被充分地开发应用,致使各项优异性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本课题将远红外功能发热聚酯纤维与木棉、棉等天然纤维混纺成纱,探究不同纺纱工艺参数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进一步提高纱线中木棉纤维的含量,纺制出四种不同木棉含量的混纺纱;以此设计开发出不同组织的新型保暖抗菌多功能织物,进而优选出最佳纺织工艺。这对扩大木棉纤维在纺织品上的应用范围,提高纤维利用率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梳棉工序中锡林和道夫的转速分别为330r/min、6.2r/min;并条时采用二道并条,但应避免对含有木棉纤维的条子进行二次牵伸,总牵伸倍数为6.6倍,采用罗拉隔距为50mm/52mm/55mm的四上四下曲线牵伸形式;粗纱的总牵伸倍数不宜选取过大,选为6倍即可,捻系数为65,车速应缓慢,否则容易出现纱线的粗细不匀与疵点。(2)细纱选取的锭速为15997r/min,罗拉转速为14.53m/min;并通过对比不同工艺参数的选择,优选出的细纱捻度为700捻/m、后区牵伸倍数为1.25。络筒时采用较低的卷绕速度,并合根数为2根。在倍捻工序中为避免合股纱的退捻现象,捻度应适中,其大小为670捻/m,捻向为Z捻。成功纺制出四种不同木棉纤维含量的18.5tex远红外聚酯/木棉/棉功能混纺纱,保证纱线可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木棉纤维利用率。远红外聚酯、木棉纤维、棉纤维这三种纤维的混纺比例分别为:60/20/20、60/25/15、60/30/10、50/40/10。且经测试分析,纺制的混纺纱纱线性能优异,各项指标均为良好。(3)本课题纺制的远红外聚酯/木棉/棉纤维功能混纺纱可用于设计开发成衬衣、床单等纺织品。经测试,不同木棉含量的远红外聚酯/木棉/棉纤维纱线对织物性能的影响不同,木棉纤维的含量越多会提高织物的保暖抗菌性能,且质轻舒适,但织物强力与抗起毛起球性会有所降低。当远红外聚酯/木棉/棉纤维的混纺比为60/30/10时,织物可达到轻质保暖、抗菌的功能需求,且基本服用性能最好。(4)选取平纹、3/1右斜纹、5/3纬面缎纹、以1上3下为基础的蜂巢组织等织物组织,研发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保暖抗菌舒适型织物,市场前景广阔;四种组织的远红外聚酯/木棉/棉纤维功能混纺织物服用性能与功能性均良好。其中平纹织物的强力最好;缎纹织物的摩擦性能最好,服用性与功能性也较好;蜂巢织物的保暖及抗菌性最佳,但舒适性与手感较差。(5)运用灰色近优法对不同木棉含量以及组织的织物各项性能分别进行综合评定,得出远红外聚酯/木棉/棉纤维的混纺比为60/30/10的缎纹织物性能最佳。即当木棉纤维含量为30%、织物组织为缎纹时,织物具有优异的保暖抗菌性能,且质轻舒适,适宜于秋冬类保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适应市场需求。
张振方[3](2016)在《木棉集合体在户外睡袋填充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崇尚亲近自然、走向户外的今天,丰富的户外活动正在变成越来越多人群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睡袋、防潮垫等户外装备便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而国内睡袋检测标准执行不规范,造成消费者难以选择,户外睡袋市场发展受限。市场上睡袋内的填充料多是羽绒或化纤,羽绒价格高昂,化纤是源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木棉是中空率最高的天然纤维,保暖性优良,加上本身具有防螨抗菌等性能,因此探索木棉集合体在户外睡袋填充料应用中的可能性,对于丰富户外装备市场、节约成本、增加功能性、拓宽自然资源的应用领域很有意义。本文以木棉纤维和户外睡袋填充料作为结合点进行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纤维基本性能及散纤维集合体保温性能,制备睡袋小样并在试验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配比工艺,以优化工艺制备完整睡袋并对其保温及防螨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木棉扫描电镜与散纤维集合体升降温测试分析,得到纤维中空结构完整度影响集合体保温性能;采用制样法测试木棉的拉伸性能,得到木棉纤维平均强力1.73cN。通过定性对比木棉、3D中空涤纶、90%灰鸭绒散纤维集合体保温性能,得到保温性能:90%灰鸭绒>木棉>3D中空涤纶,定性对比测试了不同湿度木棉散纤维集合体的升温性能,得到木棉在一定湿度范围内具有保温性能。(2)制备系列睡袋小样,对纯原料睡袋小样、不同比例两两混配睡袋小样、10组不同比例三纤维混合睡袋小样的热阻湿阻及压缩测试优选,得到木棉/90%灰鸭绒/3D卷曲中空涤纶在2/6/2及4/4/2综合性能较好。(3)制备睡袋小样并优选填充料平方米克重及绗缝尺寸,制备完整睡袋并采用“NEWTON暖体假人”对其保温测试转化温标,得到木棉/90%灰鸭绒/3D卷曲中空涤纶(2/6/2)保温性优于(4/4/2),且温标范围均为5℃15℃,属春秋用睡袋。对(2/6/2)睡袋填充料防螨性能测试执行GB/T 24253-2009,所得驱螨率为64.29%,具有防螨效果。图35幅,表21个,参考文献68个。
杨斌[4](2015)在《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碱减量加工工艺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消费者对服装的爱好开始转向崇尚穿着舒适性和保健性,天然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再度受到青睐,而涤纶等合成纤维的洗可穿性等功能性正居于次要地位。天然纤维的柔软和丰满的手感以及良好的保健性,对涤纶纤维的发展提出挑战。于是以中空涤纶纤维为代表的异型涤纶纤维和特种涤纶纤维正开创着合成纤维的新时代。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作为新生产品,必将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进行的加工工艺设计对公司功能性新产品的开发及产品竞争力有着显着的意义,同时也印证了涤纶纤维向特种涤纶和异形涤纶发展的趋势。本课题主要对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参考相关文献以及公司的基本情况,挑选合适的碱减量加工设备,筛选工艺影响因素,设计加工实验步骤,并对加工实验进行理论和实验验证两个层面的加工可行性分析。(2)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设计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初步加工方案。汇总初步加工实验的实验结果,根据东丽公司五个方面的测试指标,对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进行性能测试以及数据分析,并获得符合加工要求的初步加工工艺。(3)针对符合加工要求的初步加工工艺,进行处理浴碱液浓度、处理浴温度、保温时间三个因素的工艺优化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在理论可行性分析以及单因子实验验证两个层面进行。(4)根据工艺优化可行性分析的结果,针对处理浴碱液浓度、处理浴温度、保温时间三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实验室最优加工工艺,并且根据染色加工经验以及操作可行性对实验室最优加工工艺进行数值修正,获得适合大货生产的最优加工工艺。并对两组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实验验证以及五个方面测试指标的性能测试,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5)首先采用适合大货生产的最优加工工艺,进行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中样加工,并对加工获得的涤纶长丝进行五个方面的性能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将获得的东丽公司成品测试报告,进行归纳和分析。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对适合大货生产的最优加工工艺进行评价。
刘维[5](2011)在《木棉保暖材料及其保温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占纺织原料60%以上是化学纤维,并且主要是用石油制造的合成纤维。随着石油资源枯竭以及合成纤维生产、使用、废弃全过程对环境危害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天然纤维资源。受耕地、牧场等多种资源的限制,棉、毛、丝、麻四大类天然纤维的可增长量非常有限。为挖掘和利用“沉睡”的天然纤维资源,弥补纺织原材料的不足,同时为开发绿色纺织品添砖加瓦,本文在测试分析木棉纤维基本性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木棉纤维的絮状材料制造技术,包括木棉絮料和木棉羽绒混纤絮料,并且推导出改进的纤维集合体传热模型。(1)木棉纤维的基本性能由木棉纤维的SEM照片,观测到其横向为薄壁大中空结构,胞壁厚度仅仅为1μm左右,纤维直径约为20μm,胞壁断面有微孔呈现。纤维纵向表面光滑无转曲,纤维根端封闭。纤维受外力作用下断裂面呈撕裂状,断口不齐。同为吉贝属木棉的印尼产木棉和泰国产木棉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差异,和国产木棉属木棉的形态结构也基本—致。木棉纤维的长度范围和亚洲棉比较接近,为16-24 mm;线密度为0.6~0.9dtex,比棉纤维中线密度最低的海岛棉还要低;原产地为印尼和泰国的木棉纤维的直径范围为17-22μm。采用XQ-1单纤维强伸度仪测试了四种木棉纤维的拉伸性能,木棉纤维的拉伸曲线与棉纤维和麻纤维类似,没有明显的屈服点。不同原产地的木棉纤维拉伸性能存在差异,原产地相同拉伸性能也比较接近。木棉纤维的强力均值在1.44-1.71 cN之间,断裂伸长率的范围为1.8-4.2%,均有一定的离散性。木棉的断裂强度范围为2.03-2.70cN/dtex,初始模量范围为45~116 cN/dtex,与棉纤维相差不大,但是其绝对强力比棉纤维低。木棉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小于棉纤维。采用KES-FB2纯弯曲测试仪测试纤维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折算出单纤维的弯曲性能指标。木棉单纤维的弯曲刚度为0.823×10-5 cN·cm2,小于采用相同的测试方法测试的七孔中空涤纶纤维、四孔中空涤纶纤维和PTT纤维的弯曲刚度。这四种纤维的弯曲刚度与纤维线密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纤维线密度的增加,弯曲刚度增大。木棉纤维折算到每tex的相对弯曲刚度为20.80×10-4cN·cm2·tex-2,明显大于棉纤维和其他所测试的三种纤维。(2)木棉絮料由于木棉纤维长度短、强度低,容易飞扬、漂浮等特性,传统纺织设备很难加工木棉纤维。本文开发出气流成网等一整套工艺技术,制作木棉絮状材料,可以使木棉纤维含量高达80%。成功试制四种木棉絮料。压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含有四孔三维卷曲中空涤纶、七孔三维卷曲中空涤纶和PTT纤维的三种絮料的压缩功弹性回复率好于喷胶棉,这三种纤维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絮料的压缩回复性能。木棉含量80%的絮料的压缩功弹性回复率略低于喷胶棉,四种木棉絮料的压缩功弹性回复率相比手工铺絮木棉絮料要高很多,说明粘结纤维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絮料的压缩功弹性回复率。分析经过压缩性能测试后木棉絮料的SEM截面照片,木棉纤维的中空状态得以保持,合理的机器加工方式对木棉纤维的损伤有限,有利于絮料的持久保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了纤维线密度、中空度、卷曲数和卷曲回复率与絮料的体积密度、压缩率、线性度和弹性回复率之间的相关度。三维卷曲纤维的使用有利用提高絮料的蓬松度,压缩率也会增加,而线性度会降低。絮料的压缩弹性回复率与纤维中空度呈负相关,中空度越大絮料的压缩弹性回复率越小。木棉含量80%和含有中空纤维的絮料的面密度热阻大于含有PTT纤维的絮料,说明中空纤维的使用有利于减轻服装重量。四种木棉絮料的厚度热阻均大于喷胶棉。木棉含量80%的絮料的面密度热阻和厚度热阻均大于其他三种木棉絮料,与手工铺絮木棉絮料和白鹅绒也很接近,说明木棉纤维絮料有良好的保暖性能。木棉絮料具有一定的防蛀性能,驱螨率达到87.54%,驱螨效果明显,对于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杀菌和抑菌效果,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的杀菌和抑菌效果,以上特性源于木棉纤维的特性,与纤维外壁的蜡质有一定关系。(3)木棉羽绒混纤絮料总结了木棉羽绒混纤絮料的试制经验。喂给机中原料总重量以1.5-2公斤为宜,约占喂给机储料箱的70%-80%。当原料中含有羽绒或者飞丝时,随着羽绒含量的增加,喂入辊转速呈线形递减趋势。使用低熔点涤纶粘结比使用ES纤维作为粘结纤维温度要低。面密度每增大100g/m2,固结时间约需翻一倍。木棉羽绒混纤絮料中混入细旦涤纶等合纤可以有效地提高絮料的压缩功弹性回复率。粘结纤维含量小范围的增加会提高压缩功弹性回复率,但是不明显。以木棉纤维取代羽绒或飞丝会导致压缩功弹性回复率略微下降,当其含量变化较小时差异并不明显。羽绒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絮料的保暖性。木棉纤维对絮料保暖性的贡献仅次于羽绒,高于其他合纤。羽绒飞丝的使用会导致絮料的保暖性下降,但是下降程度不大。(4)改进的纤维集合体传热模型以Woo等的模型为基础模型,改进了基本结构单元的计算方法,给出了改进模型。推导过程中,引入了接触热阻的分析。将去掉接触热阻影响因子的改进模型和Woo等模型的预测值与试样导热系数的实测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于熔喷非织造布,改进模型和Woo等的模型都能比较准确地预测纤维集合体的导热系数。对于作为保暖材料使用的低密度纤维集合体,在受到较小压力时,纤维体积分数很小,改进模型和Woo等的模型的预测值都偏小。当纤维体积分数为3%左右时,预测值都比较准确。在受到压力较大时,改进模型的预测值较为准确。初步计算了接触热阻的影响因子,计算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计算方法尚待进一步的工作。
林文静[6](2010)在《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卷曲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服用性能要求愈来愈高,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的纺织材料不断面世。PTT/PET复合纤维是市场上出现的新型弹性纤维,该纤维的成功商业化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PTT/PET并列复合纤维是由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两种具有不同热力学性能的聚酯通过并列复合纺丝工艺制成的。由于两种组份的收缩率等性能差异自发形成比羊毛卷曲更加细而密的三维立体螺旋卷曲,从而产生了比常规变形加工获得的卷曲纤维所无法比拟的持久高弹性和高蓬松性。作为一种新的纺织材料,综合了PET、PTT的各自性能,并产生出二者单独存在时不曾有过的三维空间卷曲性能,弥补单一组分性能上的缺陷,获得综合、理想的性能和形态结构。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TT/PET并列复合长丝领域,包括复合长丝的外观形态、机械性能、热收缩性能以及相关织物的性能。目前,还没有关于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性能的研究报道,由于长丝和短纤维纺丝工艺的巨大差异,有必要研究短纤维的卷曲结构及其对热处理工艺的依赖性,它们是制定纺织工艺所需的基础资料。本论文以棉型、毛型PTT/PET双组份短纤维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观察了纤维的形态结构。对比拍摄了羊毛纤维、PTT/PET并列复合长丝切断纤维和棉型、毛型并列复合短纤维的纵向形态照片,发现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纵向呈不规则的三维卷曲,没有PTT/PET并列复合长丝那样的这整齐的螺旋状卷曲,棉型和毛型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都较羊毛纤维拥有更多的卷曲数、更高的卷曲率,更为清晰稳定的三维螺旋卷曲形态。并且拍摄了4种纤维经过热处理后的纵向外观形态对比照片,发现热处理后PT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卷曲率和卷曲数大幅度提高。用OLYMPUS CH-2光学显微摄影仪观察并摄影了HUVIS公司的毛型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横截面形态,截面呈花生状或哑铃形状。(2)测试了棉型及毛型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力学性能,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曲线形态与纤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比了毛型并列复合纤维与羊毛纤维的力学性能。发现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都具有较大的断裂伸长,拉伸断裂强度也高于羊毛,由它们构成的织物会有良好的弹性和手感。通过分析作图法,从棉型及毛型并列复合短纤维的拉伸曲线上求得各自卷曲弹性及卷曲性能测试时应加的重负荷,发现使PTT/PET并列复合纤维卷曲伸直的重负荷大于单组分化纤热机械加工制得的卷曲纤维的标准重负荷,提出了PT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测试方法的修正方案。(3)用GB/T 14338-2008《化学纤维短纤维卷曲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测试了棉型及毛型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和长丝切断纤维的卷曲性能,得到卷曲数、卷曲率、卷曲弹性率和卷曲回复率各项指标,发现未经热处理的棉型及毛型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和长丝的卷曲数都在17-20个/25mm以上,热处理后卷曲数成倍增加,大大高于普通化学纤维经过热机械加工制得的卷曲数10-15个/25mm。此外,在二组分材料、截面形态等条件相同时,随着单纤维线密度增加单位长度上的卷曲数减小,线密度较低的棉型复合纤维的卷曲率、卷曲回复率和卷曲弹性率都低于另外两者。(4)研究了湿热处理条件对纤维外观、卷曲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是2个关键因素,温度对PTT/PET复合纤维的卷曲率的影响要比时间因素大。纤维卷曲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PTT/PET短纤的卷曲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变优,90℃时达到最佳,处理时间达到15分钟时可使复合纤维卷曲性能达最佳状态。经过湿热处理后,PTT/PET并列复合短纤单位长度内的卷曲数大幅度增加,卷曲半径减小,三维卷曲形态更加明显。经过热处理的纤维,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但断裂伸长率增加。
杨崇倡[7](2008)在《异形纤维喷丝板的设计、加工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高精度异形喷丝板是开发异形纤维这一差别化纤维品种的基本出发点,本文对异形纤维喷丝板的设计、加工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结合麻花钻结构、钻削机理以及纠偏理论,对异形纤维喷丝板导孔的加工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孔心偏斜问题是麻花钻加工大深径比喷丝板导孔无法避免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周期的进给,保证每次进给量为一个定值,可以很好实现纠偏效果。同时,优选了导孔加工时的正确切削用量,并提出了提高切削性能的钻头改进方法。其次,研制了加工喷丝板异形微孔的专用电火花机床,包括由计算机数控编程控制实现五轴联动,通过电极回转中心的补偿技术解决定位精度,通过导向器的设计解决喷丝板加工的尺寸精度问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组合拼装实际加工了四种复杂微孔形状,并最终得到基于基本单元的异形喷丝板微孔设计加工的关键技术。对电火花银电极挤出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摩擦力对挤压力、应力分布以及凸模尺寸的影响,为模腔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为指导开发了三叶形整体银电极加工模具,在自行设计的国产挤压装置上压制出三叶形纤维喷丝板微孔用银电极,并进行了喷丝板的工业化生产,喷丝板微孔抽检结果符合标准要求。通过对“自动对焦”、“喷丝板微孔图像处理和特征参数测量”及“自动定位”三个部分的研究,开发出了光机电一体化的喷丝板全自动智能检测系统,解决了目前喷丝板检测可能出现的误检、漏检等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再次,对异形纤维成形理论进行研究。以矩形喷丝板微孔纺制扁平截面纤维为基本单元,建立了扁平截面纤维纺丝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异形纤维截面变形过程中表面积减少所引起的能量差与系统中伴随流动而逸散的能量守恒关系,建立了异形纤维截面形变动力学模型。首次将纺丝动力学基本方程与截面形变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异形纤维纺丝成形数学模型,据此对椭圆形纤维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Takarada等人的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非常一致的验证结果。此外,还利用该模型对扁平纤维纤维成形时的温度、速度、张力和异形度沿纺程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表明喷丝板微孔矩形长宽比、纺丝温度、冷却吹风起始位置、吹风速度对纤维异形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由此实际指导开发了天津石化高异形度扁平纤维,最终得到纤维长宽比为7.738,与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在扁平纤维开发基础上,分别对三叶、五叶和十字形复杂截面纤维异形度随纺丝工艺参数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随泵供量的增加,异形度增大;随纺丝温度的提高,异形度降低。同时,对三种纤维纺丝成形过程中异形度沿纺程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及批量化生产验证,结果显示理论预测异形度与实际纤维的平均异形度非常相近,说明所建立的异形纤维成形数值模型适合于模拟三叶、五叶和十字形纤维的成形过程,所确立的三种纤维形状系数方法是合理和可行的。最后,对特殊截面的异形纤维进行了研制。首先设计了三套方案开发多孔中空纤维,并采用铜电极加工喷丝板,最终成功纺制出dpf为25dtex、16孔中空纤维,验证了所提出的基于基本单元异形喷丝板设计理论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放电和机械性能良好的纯金属银作为电极材料,设计加工了直径仅为0.5mm马蹄形微细银电极,并采用数控组合拼装技术实现了多孔的高精度喷丝板微孔的加工,首次成功开发出dpf为15dtex、17中空三维卷曲纤维,顺利实现产业化生产且纤维质量指标测试结果达到企业标准要求。随后进行了细旦、高异形度五叶形纤维的开发,通过异形纤维成形理论分析出纤维成形不好的原因,采用增加保温配合上端吹风装置以及合理的控制纺丝工艺参数,最终成功批量化生产得到平均单叶长宽比为1.78的细旦五叶形纤维。作为前述异形喷丝板设计加工理论的应用,论文还对国内目前一直未能突破的PTT/PET并列复合异形纤维喷丝板进行了开发。较早设计的“直孔方案”复合异形喷丝板的纺丝实验结果显示所得复合异形纤维的抗剥离性能差;经过理论和模拟分析表明,“直孔方案”中PET/PTT熔体的结合主要是在牵伸力作用下距喷丝板一定位置产生,而非膨化胀大效应。因此本研究修改了喷丝板的孔道设计方案,将喷丝板导孔和微孔设计成30。的倾斜态,并对倾斜孔道的设计方案、加工方法以及加工工具进行了详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开发,最终成功的加工出了高位置精度的双倾斜微孔复合喷丝板,为进一步开发性能优良的PTT/PET并列复合异形纤维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通过对异形纤维从喷丝板加工、纤维成形理论及实际生产的研究,使异形纤维的生产从定性摸索转变到定量控制,为我国异形纤维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高秀丽[8](2008)在《葆莱绒纤维结构机理及产品相关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保暖是人类服装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保暖材料也因此各种各样,天然纤维具有优良的保暖性但又各有不足,人们想到了开发有空腔的中空涤纶纤维,兼具天然纤维的保暖性和涤纶的易洗、耐穿、价格低等优点且保暖效果持久。美国、日本、韩国等相继研究并推出一系列中空涤纶纤维。葆莱绒纤维(Prolivon)是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一种新型三角中空涤纶纤维,细度与棉近似、结构类似北极熊绒毛,具有轻似丝、柔似棉、保暖似羽绒等的良好性能,且后道加工可纺性好,能广泛应用于纺织面料、家纺、服装等领域,提升纺织下游产品的竞争力。本文主要研究了由上海联吉合成纤维有限公司生产的三角中空涤纶纤维制成织物和絮片的保暖性和舒适性能。对比了这种纤维制成织物和絮片的保暖性及舒适性和圆中空涤纶及常规涤纶的差异,并建立了结构力学模型,为这种新型异形纤维的进一步开发和改进,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对葆莱绒纤维、圆中空涤纶纤维和常规涤纶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然后针对中空涤纶纤维的基本特性,进行纺纱和织造,制得这三种纤维的纱线和产品,产品主要包括机织物、针织物和絮片,并对其性能作了测试。纤维的测试主要包括纤维长度、线密度、强力和中空度等。纱线性能的测试包括拉伸强力、线密度以及捻度等。产品的性能测试包括平方米重、保暖性、透气性、透湿性、吸湿性以及絮片的压缩回弹性等。本文应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三角、圆、正方形等不同中空形状纤维的力学理论模型。通过对测试结果以及所建立的力学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葆莱绒纤维结构及其相关性能与同类异形纤维及常规纤维相比还是很有优势的;葆莱绒纤维集保暖、舒适、量轻于一身,它的三角结构稳定、抗变形、耐压,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葆莱绒纤维应用的产品有三枪葆莱绒内衣、海螺葆莱绒衬衫和民光葆莱绒被,未来它仍将有很广泛的应用空间。三角中空涤纶所制得的最终产品保暖性好于圆中空涤纶相应的产品。中空纤维在保暖性方面有优势,但透气性稍有逊色,提高中空纤维的透气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闻继善[9](2005)在《15kt/a涤纶短纤维生产线的中空改造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硕士论文是针对仪化15kt/a涤纶短纤维生产线中空改造项目进行工艺研究,以使该生产线同时具备生产三维卷曲中空纤维与常规短纤维的能力。文中首先阐述了改造的必要性,中空生产所需要的工艺条件;重点是对改造的可行性作工艺方面的分析及改造的具体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纺丝温度 2.纺丝速度 3.熔体分配计量 4.冷却成形 5.拉伸工艺 6.卷曲能力 7.切断能力 8.松弛定型 9.上油系统 10.打包 11.质量测试 研究表明,在15kt/a涤纶短纤维生产线进行中空改造是可行的。改造后,该线生产的三维卷曲中空纤维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目的。实践证明,改造取得了成功。
刘爱平[10](2005)在《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短纤维增容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在仪化短纤中心现有的中空涤纶短纤维装置上,通过纺丝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目的在于涤纶中空短纤维产能每条线由50吨/天提高到60吨/天,并对改进后的中空短纤维生产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喷丝板扩孔、纺丝速度和环吹改造对增容能力的影响。 2、研究喷丝板扩孔、纺丝速度和环吹改造对增容后中空短纤维性能的影响。 3.研究牵伸、松弛热定型工艺改进对增容后中空短纤维质量的影响。 经过以上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短纤中心17K、18K生产线,纺丝速度由1100m/min提高到1160m/min,喷丝板孔由750孔增加到840孔,可使增容能力得以实现。经过工艺调整,生产稳定、可纺性好,其产品质量已达到企业标准。 2.通过环吹吹风位置、吹风高度、吹风速度的改变,有助于涤纶中空原丝同一截面不均匀性增强,产品膨松性能的提高。 3.通过一步牵伸改为两步牵伸,提高纤维的取向和结晶,纤维膨松特性V2值由50cm3/g提高到54cm3/g。 4.适当降低松弛定型温度、降低松弛时间,不仅能解决松弛热定型能力不足的问题,且有助于纤维膨松特性的提高。 本课题是在现有生产线上经过局部设备改造和工艺调整,三维卷曲中空纤维产量由50吨/天提高到60吨/天,主要创新点如下:
二、国产螺旋卷曲中空涤纶短纤维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螺旋卷曲中空涤纶短纤维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竹纤维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竹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4080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5 植物纤维垫芯材料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1.6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2 垫芯材料用竹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
2.1 竹纤维的制备 |
2.1.1 不同含水率竹片试件的制备 |
2.1.2 竹纤维制备 |
2.2 竹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测试方法与结果 |
2.2.2.1 纤维得率 |
2.2.2.2 纤维细度的测量 |
2.2.2.3 力学性能的测量 |
2.2.3 实验数据分析 |
2.2.4 其他纤维力学性能 |
2.3 竹纤维的吸水性测试 |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3.2 实验方法 |
2.4 小结 |
3 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3.1 垫芯制备工艺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制备工艺流程 |
3.2 热压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1 设计正交实验 |
3.2.2 测试方法与仪器设备 |
3.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样品制备 |
3.4 密度对压缩性能影响 |
3.5 小结 |
4 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弹性体模型的构建 |
4.1 竹纤维曲率半径确定 |
4.1.1 线形拟合方法 |
4.1.2 纤维拟合结果 |
4.1.3 整体纤维拟合结果 |
4.1.4 竹纤维曲率半径的确定 |
4.2 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弹簧几何模型 |
4.3 模型验证实验及结果 |
4.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多组分保暖抗菌织物的纺纱工艺研究及其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保暖织物与抗菌织物现状研究 |
1.1.1 保暖织物研究进展 |
1.1.2 抗菌织物研究进展 |
1.2 远红外聚酯纤维简介 |
1.2.1 远红外聚酯纤维加工方法 |
1.2.2 远红外聚酯纤维产品 |
1.3 木棉纤维及其可纺性探究 |
1.3.1 木棉基本性能简介 |
1.3.2 木棉纤维可纺性分析 |
1.3.3 与木棉纤维混纺的纤维 |
1.3.4 木棉纤维混纺产品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纺纱工艺探究及纱线性能分析 |
2.1 纺纱原料规格与方案设计 |
2.1.1 纺纱原料及规格 |
2.1.2 纱线方案设计 |
2.1.3 纺纱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
2.2 纱线测试方法 |
2.3 纺纱工艺研究 |
2.3.1 预处理工序 |
2.3.2 混和开松工序 |
2.3.3 梳棉工序 |
2.3.4 并条工序 |
2.3.5 粗纱工序 |
2.3.6 细纱工序 |
2.3.7 络筒工艺 |
2.3.8 倍捻工序 |
2.4 最佳纺纱工艺参数的选择 |
2.5 远红外聚酯/木棉/棉纤维混纺纱的纱线性能分析 |
2.5.1 纱线线密度 |
2.5.2 纱线捻度 |
2.5.3 纱线的强度 |
2.5.4 纱线的毛羽及条干 |
2.5.5 不同木棉纤维含量纱线的综合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远红外聚酯/木棉/棉混纺织物的产品设计开发 |
3.1 设计思路 |
3.2 织物上机参数的设计 |
3.2.1 织物组织设计 |
3.2.2 织物结构参数 |
3.3 织物性能测试方法 |
3.4 不同木棉纤维含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分析 |
3.4.1 木棉含量对织物基本性能的影响 |
3.4.2 木棉含量对织物功能性的影响 |
3.4.3 灰色近优法原理 |
3.4.4 优选最佳木棉纤维含量 |
3.5 织物组织的优化 |
3.5.1 不同织物组织对织物基本性能的影响 |
3.5.2 不同织物组织对织物功能性的影响 |
3.5.3 优选最佳织物组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的不足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3)木棉集合体在户外睡袋填充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棉纤维及其集合体研究进展 |
1.1.1 木棉纤维的性能研究 |
1.1.2 木棉絮料的研究现状 |
1.2 纺织品中户外睡袋的发展研究 |
1.2.1 睡袋简介 |
1.2.2 睡袋填充料 |
1.2.3 睡袋温标 |
1.2.4 睡袋研究存在的难点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纤维及其集合体静态热性能测试分析 |
2.1 纤维试样 |
2.2 木棉纤维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1 微观形貌 |
2.2.2 直径 |
2.2.3 长度 |
2.2.4 线密度 |
2.2.5 回潮率 |
2.2.6 拉伸性能 |
2.3 三维卷曲中空涤纶性能测试与分析 |
2.3.1 基本性能 |
2.3.2 力学性能的时间依赖性 |
2.3.3 纤维卷曲 |
2.4 散纤维静态热性能研究 |
2.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木棉集合体填充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纯原料睡袋小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3.1.1 纯原料睡袋小样制备 |
3.1.2 纯纤维原料睡袋小样性能测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木棉集合体两两混配小样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3.2.1 木棉/羽绒混配小样的制备及其均匀性检测 |
3.2.2 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 木棉/羽绒/3D涤纶睡袋小样性能测试及比例优选 |
3.3.1 木棉/羽绒/3D涤纶睡袋小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3.3.2 比例优选 |
3.4 本章小结 |
4 睡袋的成型设计及性能测试 |
4.1 睡袋的成型设计 |
4.1.1 睡袋填充料平方米克重的确定 |
4.1.2 睡袋绗缝隔间尺寸的确定 |
4.1.3 款式设计 |
4.2 基于“暖体假人法”睡袋保温性能的测试 |
4.2.1 “NEWTON暖体假人”简介 |
4.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4 价格构成分析 |
4.3 睡袋驱螨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论文结论 |
5.2 本论文尚存在的问题 |
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碱减量加工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空涤纶纤维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中空涤纶简介 |
1.1.2 中空涤纶纤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简介和制作原理 |
1.2.1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简介 |
1.2.2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制作原理 |
1.3 碱减量技术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碱减量技术简介 |
1.3.2 碱减量处理的影响因素 |
1.3.3 碱减量处理的加工方法及设备 |
1.3.4 碱减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加工前准备 |
2.1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加工指标 |
2.2 加工实验的前期准备 |
2.2.1 实验因素的取舍 |
2.2.2 碱减量处理设备的选择 |
2.2.3 实验步骤的归纳 |
2.3 加工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2.3.1 理论可行性分析 |
2.3.2 实验初步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初步加工及测试、分析 |
3.1 加工实验的初步加工方案 |
3.2 测试指标与测试方法 |
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3.1 减重率分析 |
3.3.2 显微镜观察图分析 |
3.3.3 线密度、拉伸断裂性能分析 |
3.3.4 耐磨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加工工艺优化 |
4.1 工艺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4.1.1 处理浴碱液浓度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4.1.2 处理浴温度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4.1.3 保温时间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4.2 正交试验的设计与分析 |
4.2.1 因素水平的选取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
4.2.2 试验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
4.2.3 最优组指标测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中样加工 |
5.1 中样加工的前期准备 |
5.1.1 加工仪器的选择及加工步骤 |
5.1.2 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 |
5.2 中样加工的涤纶长丝指标测试及分析 |
5.2.1 减重率分析 |
5.2.2 显微镜观察分析 |
5.2.3 线密度、拉伸断裂性能和耐磨性能 |
5.3 产品的性能测评反馈 |
5.4 C 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加工工艺的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课题研究结论 |
6.2 本课题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木棉保暖材料及其保温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木棉纤维简介 |
1.1.1 木棉纤维的结构与成分 |
1.1.2 木棉纤维的理化性质 |
1.1.3 木棉纤维的应用 |
1.1.4 开发木棉纤维的意义 |
1.2 服用保暖材料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服用保暖材料的分类 |
1.2.2 国内外服用保暖材料的使用现状 |
1.2.3 服用保暖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木棉纤维的基本性能测试 |
2.1 试样 |
2.2 测试方法与指标 |
2.2.1 纤维形态结构 |
2.2.2 纤维基本性能测试 |
2.2.3 纤维拉伸性能测试 |
2.2.4 纤维弯曲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纤维形态结构分析 |
2.3.2 长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3 线密度和直径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4 拉伸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5 弯曲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木棉絮料的制造与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木棉絮料的制造技术 |
3.1.1 絮料的成网技术 |
3.1.2 热粘合技术 |
3.1.3 试制关键设备 |
3.2 试验原料与试制样品 |
3.2.1 木棉纤维 |
3.2.2 热粘合纤维 |
3.2.3 三维卷曲中空纤维 |
3.2.4 PTT纤维 |
3.2.5 试验原料的基本性能 |
3.2.6 试制样品 |
3.3 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
3.3.1 压缩性能测试 |
3.3.2 保暖性能测试 |
3.3.3 防蛀测试 |
3.3.4 防螨测试 |
3.3.5 抗菌测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压缩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2 压缩性能与纤维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3.4.3 保暖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4 防蛀、防螨和抗菌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木棉羽绒混纤絮料的制造与性能测试分析 |
4.1 原料与样品试制 |
4.1.1 羽绒及其形态结构 |
4.1.2 羽绒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
4.1.3 其他试验原料介绍 |
4.1.4 样品试制 |
4.2 试制技术总结 |
4.2.1 喂给机储量 |
4.2.2 气流控制 |
4.2.3 喂入辊转速与纤网面密度的关系 |
4.2.4 纤网固结温度和时间 |
4.3 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
4.3.1 压缩性能测试 |
4.3.2 保暖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压缩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2 保暖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纤维集合体的传热模型 |
5.1 纤维集合体的传热机理 |
5.1.1 热传导 |
5.1.2 对流传热 |
5.1.3 辐射传热 |
5.1.4 接触热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5.2 纤维集合体的传热模型 |
5.2.1 传热模型的分析与回顾 |
5.2.2 改进的各向异性模型 |
5.2.3 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影响 |
5.3 改进模型的验证 |
5.3.1 不考虑接触热阻的计算结果分析 |
5.3.2 接触热阻的影响和计算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卷曲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常用聚酯类纤维的历史及现状 |
1.1.1 PET纤维 |
1.1.2 PBT纤维 |
1.1.3 PTT纤维 |
1.2 弹性纤维的分类、产生机理以及发展概况 |
1.2.1 弹性纤维纺织品的结构和类别 |
1.2.2 弹性纤维的历史概况 |
1.2.3 弹性纤维的市场 |
1.3 并列型复合纤维发展概况 |
1.3.1 PTT/PET并列双组份纤维的纺丝方法概述及性能概述 |
1.3.2 PET/PTT双组分纤维的相关研究 |
1.3.3 PET/PTT长丝的弹性测试方法 |
1.4 纤维卷曲的分类、产生机理、作用及评价的研究现状 |
1.4.1 卷曲的分类 |
1.4.2 卷曲的产生机理 |
1.4.3 卷曲的作用 |
1.4.4 卷曲评价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PTT/PET双组分短纤维的形态结构研究 |
2.1 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纵向形态 |
2.1.1 试样的收集 |
2.2 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热处理前后的外观形态比较 |
2.3 毛型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截面形态 |
2.3.1 测试仪器及方法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PTT/PET双组分短纤维弹性的测试研究 |
3.1 PTT/PET纤维的弹性特征 |
3.1.1 材料本身弹性 |
3.1.2 纤维结构带来的弹性 |
3.2 纤维弹性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 |
3.3 PTT/PET并列复合纤维的卷曲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1 并列复合纤维卷曲行为的定性分析 |
3.3.2 卷曲性能测试 |
3.4 PTT/PET复合纤维的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1 纤维的断裂机理 |
3.4.2 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拉伸性能 |
3.5 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弹性的改进测试方法探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TT/PET双组分短纤维的热性能研究 |
4.1 化学纤维的热力学状态与性质 |
4.1.1 热收缩 |
4.1.2 热定型 |
4.2 实验样品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4.3.1 湿热处理时间对复合短纤维卷曲性能的影响 |
4.3.2 湿热处理温度对复合短纤维卷曲性能的影响 |
4.3.3 湿热处理前后纤维延伸性能的变化 |
4.3.4 湿热处理前后纤维弹性模量的变化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异形纤维喷丝板的设计、加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异形纤维种类、功能及应用 |
1.2 异形纤维的生产技术 |
1.3 异形纤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4 异形纤维喷丝板的制备技术 |
1.4.1 喷丝板的结构和特性 |
1.4.2 异形纤维喷丝板的分类 |
1.4.3 异形纤维喷丝板的选材及加工方法 |
1.4.3.1 喷丝板用材料 |
1.4.3.2 异形喷丝板孔道的加工方法 |
1.4.4 异形喷丝板孔道加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2.异形喷丝板的设计、加工与检验 |
2.1 异形喷丝板的设计方法及过程 |
2.2 异形喷丝板导孔加工工艺参数的实验及优化 |
2.2.1 麻花钻结构及钻削机理分析 |
2.2.1.1 麻花钻头的结构 |
2.2.1.2 麻花钻的基本几何结构 |
2.2.1.3 麻花钻钻削机理分析 |
2.2.2 周期进给加工工艺的纠偏理论 |
2.2.3 切削工艺的优化 |
2.2.4 普通麻花钻的结构性能改造 |
2.3 异形喷丝板微孔的开发和研制 |
2.3.1 异形喷丝板专用电火花数控加工机床的研制 |
2.3.1.1 普通电火花机床的加工原理 |
2.3.1.2 异形喷丝板专用电火花数控机床的研制 |
2.3.1.3 改进后喷丝板专用电火花机床的独特功能 |
2.3.2 改进后喷丝板专用电火花机床的应用实例 |
2.4 异形喷丝板微孔整体电极的研制与开发 |
2.4.1 微腔模具挤压设备的设计与选用 |
2.4.1.1 挤压工艺的选择 |
2.4.1.2 冷挤压模具结构设计及材料的选用 |
2.4.2 微腔模具挤压成型理论与数值模拟 |
2.4.2.1 挤压成型理论概述 |
2.4.2.2 异形微电极模具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 |
2.4.3 应用设计实例——三叶形微孔电极模具的开发 |
2.4.3.1 电极尺寸的设计 |
2.4.3.2 三叶形纤维喷丝板微孔电极模具加工工艺 |
2.4.3.3 三叶形纤维喷丝板微孔电极模具加工缺陷及检验标准 |
2.4.3.4 三叶形纤维喷丝板微孔的加工 |
2.5 全自动喷丝板微孔视觉检测系统的研制 |
2.5.1 前言 |
2.5.1.1 喷丝板检测技术概述 |
2.5.1.2 喷丝板检测技术现状 |
2.5.1.3 喷丝板种类及微孔排布特点 |
2.5.2 喷丝板全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 |
2.5.3 喷丝板全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2.5.3.1 自动定位设计 |
2.5.3.2 自动对焦 |
2.5.3.3 图像采集和特征参数的提取 |
2.5.4 界面设计及系统功能 |
2.5.5 喷丝板全自动检测系统的整体结构 |
2.5.6 全自动喷丝板检测系统的应用实例 |
2.5.6.1 圆形微孔喷丝板的检测 |
2.5.6.2 异形孔喷丝板的检测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3.异形纤维纺丝成形理论及实践 |
3.1 前言 |
3.2 异形纤维成形机理的研究 |
3.2.1 异形纤维纺丝成形过程 |
3.2.2 圆形截面纤维熔融纺丝动力学数学模型 |
3.2.2.1 圆形截面纤维纺丝纺程上的力平衡方程 |
3.2.2.2 圆形截面纤维纺丝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3 异形纤维截面形变动力学模型 |
3.2.4 异形纤维纺丝成形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 |
3.2.4.1 异形纤维成形过程中的热传递机理 |
3.2.4.2 异形纤维成形过程中温度方程的建立 |
3.2.4.3 异形纤维成形数学模型建立 |
3.2.5 异形截面纤维成形计算机数值模拟 |
3.2.5.1 粘度和表面张力的确定 |
3.2.5.2 异形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程序 |
3.3 椭圆截面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方程的验证 |
3.4 扁平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及其开发 |
3.4.1 扁平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3.4.2 扁平纤维开发生产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复杂异形截面纤维的开发及其成形理论的研究 |
4.1 PET三叶(三角)形纤维的开发及其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4.1.1 PET三叶(三角)形纤维的开发及批量化生产 |
4.1.2 PET三叶(三角)形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4.2 PET五叶形纤维的开发及其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4.2.1 PET五叶形纤维的开发及批量化生产 |
4.2.2 PET五叶形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4.3 PET十字形纤维的开发及其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4.3.1 PET十字形纤维的开发及批量化生产 |
4.3.2 PET十字形纤维纺丝成形数值模拟 |
4.4 三叶(三角)、十字和五叶形纤维模拟形状系数与异形度之间关系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5.特种涤纶异形纤维的开发与生产实践 |
5.1 高异形度纤维开发之一——多孔中空纤维的研制与生产 |
5.1.1 不同中空孔数涤纶纤维弹性度的研究 |
5.1.2 纤度为25dtex、16孔中空纤维的开发 |
5.1.2.1 实验方案的设计 |
5.1.2.2 纺丝实验 |
5.1.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3 纤度为15dtex、17孔中空纤维的开发 |
5.1.3.1 微细银电极的研制及喷丝板微孔的加工 |
5.1.3.2 多孔中空纤维工厂实际放样生产 |
5.2 高异形度纤维开发之二——细旦五叶形纤维的研制与生产 |
5.2.1 细旦五叶形纤维的纺丝实验 |
5.2.1.1 常规3dtex五叶形截面纤维的纺丝实验 |
5.2.1.2 细旦1.5dtex五叶形纤维喷丝微孔尺寸的确定 |
5.2.1.3 1.5dtex细旦五叶形纤维的试纺实验 |
5.2.2 细旦1.5dtex五叶形纤维的实际生产 |
5.3 特种异形纤维的开发——PTT/PET并列复合异形纤维的研制 |
5.3.1 PTT/PET并列复合异形纤维开发背景 |
5.3.2 双直孔型并列复合纤维喷丝板的研制 |
5.3.2.1 直孔型喷丝板孔道的设计 |
5.3.2.2 并列复合型纤维的纺丝实验 |
5.3.3 双倾斜通道并列复合纤维喷丝板的研制 |
5.3.3.1 双倾斜通道喷丝板的设计 |
5.3.3.2 双倾斜通道喷丝板的加工难点 |
5.3.3.3 倾斜导孔的加工 |
5.3.3.4 倾斜微孔的加工 |
5.4 其它异形截面纤维的开发和生产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6.结论和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葆莱绒纤维结构机理及产品相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保暖材料及保暖机理 |
1.2 国内外中空涤纶纤维研究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基本性能测试及试样制备 |
2.1 纤维性能测试与分析 |
2.2 纺纱工艺设计与纱线性能测试分析 |
2.3 试样的制备及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品性能测试分析及应用 |
3.1 保温性测试与分析 |
3.2 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
3.3 絮片的压缩性能测试与分析 |
3.4 葆莱绒纤维产品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结构模型及分析 |
4.1 纤维结构模型的建立 |
4.2 力学模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15kt/a涤纶短纤维生产线的中空改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中空纤维的质量指标 |
3. 中空纤维生产的主要工艺要求 |
3.1 理论综述 |
3.2 主要工艺条件的选择 |
4. 中空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4.1 聚酯原料要求的一致性 |
4.2 工艺流程的相似性 |
4.3 设备的承载力分析 |
4.4 中空纤维与常规短纤维生产的比较 |
4.5 工艺条件的满足 |
4.5.1 纺丝温度 |
4.5.2 纺丝速度 |
4.5.3 熔体分配计量 |
4.5.4 冷却成形 |
4.5.5 拉伸工艺 |
4.5.6 卷曲能力 |
4.5.7 切断能力 |
4.5.8 松弛定型 |
4.5.9 上油系统 |
4.5.10 打包 |
4.5.11 测试仪器 |
5. 生产线改造 |
5.1 主要工艺参数有确定 |
5.1.1 环吹风速 |
5.1.2 上油量、定型时间及定型温度 |
5.2 喷丝板选型改造 |
5.3 环吹空调改造 |
5.4 辊道输送系统及集束架改造 |
5.5 牵伸齿轮改造 |
5.6 卷曲机改造 |
5.7 切断机改造 |
5.8 硅油系统改造 |
5.9 松弛定型机改造 |
5.10 打包机改造 |
5.11 测试仪器改造 |
6. 改造后的生产情况 |
6.1 中空纤维生产工艺参数 |
6.2 主要改造设备的运行情况 |
6.3 改造后生产中空纤维质量情况 |
7.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短纤维增容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纤维发展现状 |
1.2 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纤维增容意义 |
1.3 增容任务和改造方案 |
1.4 中空纤维增容主要研究内容 |
1.5 产品规格和质量指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纺丝生产技术对增容后涤纶中空纤维性能影响 |
2.1 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纤维的工艺流程和成形机理 |
2.2 试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牵伸、热定型对增容后涤纶中空纤维性能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增容后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纤维质量改进 |
4.1 前言 |
4.2 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增容改造后中空纤维技术经济指标和效益 |
5.1 改进后新增加设备 |
5.2 主要工艺参数 |
5.3 60吨增容主要技术指标 |
5.4 增容后产品质量 |
5.5 效益计算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国产螺旋卷曲中空涤纶短纤维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纤维/4080垫芯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刘月.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2]多组分保暖抗菌织物的纺纱工艺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 石煜. 西安工程大学, 2020
- [3]木棉集合体在户外睡袋填充料中的应用研究[D]. 张振方.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4]C型断面中空涤纶长丝的碱减量加工工艺设计[D]. 杨斌. 东华大学, 2015(12)
- [5]木棉保暖材料及其保温机理的研究[D]. 刘维. 东华大学, 2011(05)
- [6]PTT/PET并列复合短纤维的卷曲和力学性能研究[D]. 林文静. 东华大学, 2010(08)
- [7]异形纤维喷丝板的设计、加工及应用研究[D]. 杨崇倡. 东华大学, 2008(05)
- [8]葆莱绒纤维结构机理及产品相关性能研究[D]. 高秀丽. 东华大学, 2008(07)
- [9]15kt/a涤纶短纤维生产线的中空改造工艺研究[D]. 闻继善. 苏州大学, 2005(12)
- [10]三维卷曲涤纶中空短纤维增容生产技术研究[D]. 刘爱平. 苏州大学,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