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PC塑料薄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

65PC塑料薄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

一、65PC地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振响[1](2018)在《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财政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移栽是当前烤烟生产的关键工序之一,目前国内外烤烟移栽以人工移栽为主,半自动机械移栽为辅。然而,人工移栽效率低,不利于规模化种植;半自动机械移栽受人工取苗喂苗速率的影响,制约了机具作业效率,经济效益不明显。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烤烟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提高烤烟机械化生产显得至关重要。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旱地移栽机械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烤烟钵苗移栽的农艺特点与要求,研制出了一种能够实现理想轨迹要求的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可以实现用一套机构来完成取苗、送苗和栽植三个功能动作,自动化程度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生长在秧盘中烟苗的物理特征和烤烟种植的农艺要求,确定了符合低速取苗、零速植苗的移栽机构运动轨迹,确定了机构工作原理,完成了能实现该运动轨迹的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2)建立了移栽机构的数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分析了各部件的运动规律,求解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方程。以建立的模型为基础,基于可视化编程开发平台Visual Basic 6.0,自主开发了“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软件”。(3)应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软件对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一组满足理想移栽轨迹要求的较优结构参数:L1=272 mm,L2=285 mm,L3=60 mm,GJ=60°。根据此结构参数对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进行整体设计,应用Solidworks2015软件完成移栽机构的建模和装配。(4)应用Adams2010软件完成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数字化样机模型的运动学仿真分析,将得到的相对、绝对运动轨迹和栽植臂夹板尖点的速度、加速度曲线与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软件得出的理论分析结果相对比,验证了移栽机构结构设计的合理性。(5)根据设计图纸,完成物理样机的加工制造与试验平台的搭建。对影响该移栽机构作业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及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当夹板片长度值取40 mm、角度值取135°时,移栽机转速在7.28.7 r/min、送秧角度在67°76°的范围内取值,此时取苗成功率>95%、秧苗直立度>82°,为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思远[2](2018)在《南方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地膜推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残膜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挑战,目前在国内北方的残膜回收机械使用相对南方起步早,多配合大型拖拉机使用,主要机械型式有伸缩杆齿式、铲式起茬式、链齿式等,其脱膜装置也是与之配合使用。但南方土壤条件与北方差异大,在地膜机械回收中存在土壤与地膜粘附性较严重,膜土不易分离而导致脱膜难的问题,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台以小型微耕机为动力的南方残膜回收机,通过设计、分析与试验,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残膜物理特性和农艺特性研究,得到南方地膜的使用情况和膜土的覆盖情况,南方地膜铺设厚度多在0.0060.020mm之间,大部分使用无色透明薄膜,少部分使用银灰色地膜和黑色农膜;厚度为0.010mm的无色透明薄膜最低延展率不低于50%;平均拉断力在0.230.40N之间;地膜的铺设垄宽基本规格为:垄底宽80100cm,垄高1020cm,沟宽2030cm,起垄行距1.2m;单位面积内膜上土壤覆盖质量保持在5.57.5 kg/m&的范围。(2)结合南方残膜铺设农艺特性和物理特性,残膜回收机的结构组成为:动力部件、脱膜装置、机架、传动装置、仿形装置、转向装置、配重装置,基本外形尺寸为L×B×H=1700×1100×850mm,总质量约120kg。脱膜装置主要包含调节部件、推土部件、褪膜部件、切割部件、扎膜部件,通过增大残膜的回收空间,提升残膜回收角度,使碾碎的土壤收自重从残膜表面脱落。(3)对脱膜装置关键零部件的受力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ANSYS对残膜回收机中的推土部件和扎膜齿的受力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学分析,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对比,提供理论支撑;经过对扎膜齿入土和离土的运动轨迹分析、链传动的合理性分析,保证残膜回收机的回收效果。(4)对脱膜效果进行样机试验: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以地膜回收率和夹带土壤质量为评价指标,以扎膜部件的举升角度、残膜延展率、行走速度为影响因素,进行试验,解决地膜夹带土壤的问题,使脱膜方便。实验的最优参数组合为:扎膜部件举升角度为35°,机器行走速度为5km/h,残膜延展率选定为30%。地膜回收率高于95%,夹带土壤质量低于0.50kg/m,在保证回收效果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夹带土壤质量,解决了南方地膜回收过程中脱膜难的问题。

邵毛妮[3](2017)在《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农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定化的方向发展,农用薄膜的专用化发展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研发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油桃、冬枣、葡萄等)的专用农膜对于满足人民日常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用薄膜在油桃种植过程中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油桃属于喜光果树,但促成栽培中经常遭受光照不足、光质差等问题,影响了设施油桃的作色、果实产量和品质。②夏季过强的直射光会引起植物灼热或褐变,而冬季的阳光不足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延缓作物生长。③功能性农膜不但存在流滴、消雾期短的问题,而且流滴、消雾剂极易发生迁移和表面流失,并且发生“喷霜”现象。④油桃生长对温度和光照强度要求高,现有功能性农膜无法实现对光温的智能调控。因此研究开发具有多功能的棚膜,使农膜集长寿耐老化、防流滴、防雾、高保温、转光、漫散射、棚膜寿命与功能同步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多功能农膜已经成为油桃产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分别选用保温性能较好的乙烯-醋酸乙烯(简称EVA)、以及具有长效流滴消雾功能的聚烯烃(简称PO)作为基体材料。首先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制备成母粒;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通过熔融插层法制备了不同基体的纳米转光农膜(EVA/NANO-MSS-ZG、PO/NANO-MSS-ZG),最后在我国最大的油桃产地-安徽砀山油桃产业园进行大田实验,以评价EVA/NANO-MSS-ZG、PO/NANO-MSS-ZG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油桃专用EVA基纳米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熔融插层法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与其他加工助剂共混制备得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制备出EVA基纳米转光膜,并利用XRD、FT-IR、TG、FA、力学性能测试、光电雾度测试对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2)油桃专用EVA基纳米转光膜的田间实验。利用设施大棚环境因子实时监测系统对EVA/NANO-MSS-ZG与对照膜大棚设施内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通过对环境因子(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的跟踪分析,探讨EVA基纳米转光膜对温室大棚内微气候的影响。通过研究EVA/NANO-MSS-ZG对油桃的各个生长期的情况(发芽期、盛花期、长叶期、成熟期)以及油桃果实的外观(形状、色泽、均一性、有无病害)及品质(单果重、纵径比、横径比、糖度)等的影响,对EVA/NANO-MSS-ZG影响作物生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3)油桃专用PO基纳米转光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室大棚的光照强度和流滴消雾功能,我们选用了PO作为农膜基体材料,同样通过熔融插层法将纳米漫散射转光助剂(NANO-MSS-ZG)与其他加工助剂共混制备出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再通过三层共挤吹塑生产工艺制备出PO基纳米转光膜(PO/NANO-MSS-ZG),并在生产工艺中通过电晕和涂覆工艺将流滴消雾剂固定在PO膜的内层以达到长效流滴消雾功能,利用XRD、FT-IR、TG、FA、力学性能测试、光电雾度测试等对PO/NANO-MSS-ZG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4)油桃专用PO基纳米转光膜的田间实验。通过对PO/NANO-MSS-ZG二月份环境因子跟踪分析得出,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均高于对照棚,在冬季起到很好的保温功能,而且PO/NANO-MSS-ZG转光膜的光照强度高于对照棚,同时由于PO/NANO-MSS-ZG中的NANO-MSS-ZG助剂和其他助剂具有良好的匹配性,进一步增大了光的透过率,这也是PO/NANO-MSS-ZG的透光率高于PO/DZ的原因。从油桃开花期和时间节点上可以看出,PO/NANO-MSS-ZG比对照棚提前7~8天开花且由于PO基纳米转光膜具有漫散射功能,所以整棚开花均匀且花枝茂盛;后续的跟踪实验正在进行中。综上可以看出两种油桃专用转光膜均可以使油桃提前上市,满足设计初衷。

郑士永[4](2017)在《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设计与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居民对蔬菜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的国家。而我国蔬菜种植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蔬菜移栽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植苗机构作为蔬菜移栽机的核心机构之一,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蔬菜钵苗栽植的效果,因此对植苗机构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植苗机构输送钵苗的方式,可分为导苗管式与旋转式植苗机构。导苗管式植苗机构虽然结构简单,但钵苗栽植效果不理想。现代旋转式植苗机构栽植效果有了显着提升,但其机构复杂,在粘性土壤中工作容易黏土,影响栽植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该植苗机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保证优良的栽植效果。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各类型植苗机构的发展状况,分析各类型植苗机构的优缺点。并阐述植苗机构对自动蔬菜移栽机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针对目前植苗机构存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该机构基于推落苗式植苗机构的工作方法,利用多杆机构进行推扶苗作业,完成栽植。3)基于Matlab2010b平台开发了植苗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机构工作姿态的影响。经过不断调试得到一组满足优化目标的结构设计参数。4)对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及其植苗试验台进行整体结构设计。利用现代虚拟样机技术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虚拟样机仿真来验证机构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并利用Ansys对机构的主动轴盘进行有限元分析,进一步确认机构工作的可靠性。5)在确认了该植苗机构结构设计准确无误后,对植苗机构的所有零部件进行加工试制并完成零件装配。将植苗机构试验台搭建到自主设计的旋转土槽上。6)进行植苗机构的栽植试验。分析该植苗机构在不同开沟深度、不同覆土轮工作位置、不同转速的条件下钵苗栽植直立度合格率情况。再分析该植苗机构在按比例增加土槽线速度与植苗机构转速的条件下钵苗栽植株距合格率情况。由植苗试验可知该植苗机构在最理想条件下株距合格率可达97.5%,直立度合格率可达97.46%。7)分析试验数据,提出植苗机构开沟器改进方案,利用改进后的开沟器进行植苗试验。通过比较改进前后钵苗直立度数据来分析改进方案是否有效。最后通过试验数据得出试验结论,验证该植苗机构具备优良的栽植效果。

王方艳[5](2014)在《圆盘挖掘式甜菜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甜菜收获技术及农机装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甜菜种植模式和生产体制,对甜菜收获机械的关键装置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确定了甜菜联合收获的技术模式、关键技术理论及机构形式,并重点对导向系统、挖掘装置和输送清理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实现了甜菜块根的挖掘、输送、清理和收集工序的机械化作业,有效解决了甜菜收获机械化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收获机具的技术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通过对我国甜菜种植农艺及国内外甜菜收获装备现状的调研,确定了甜菜的2段收获模式和工艺流程,提出了牵引式双行甜菜联合收获机械的设计方案及路线,确定了牵引式的油缸机位调节方式、机械-液压结合的传动系统、幅板式抛掷式机构、杆带式夹持输送装置和背负式收集箱等结构,并分析了甜菜联合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2)对甜菜的种植农艺和块根特性进行测定,得到了甜菜的田间分布状况、物理几何模型及压缩力学特性,研究了甜菜块根起拔力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较优参数组合,为导向系统和挖掘装置的关键参数选定提供了参考。(3)借鉴国内外挖掘收获机具及其特点,确定了挖掘装置的结构及工作机理,明确了关键技术参数的关系,构建了挖掘装置的运动学模型及力学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挖掘装置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校验了装置结构的强度及变形。采用田间试验,建立了关键参数与挖掘性能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最佳参数组合。(4)通过对现有导向技术及结构的分析,确定了导向系统结构及工作机理,分析了导向装置的参数关系和动力学特点。借助田间试验及响应曲面优化方法,建立了关键参数与导向效果指标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参数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参数范围及其最佳组合。(5)结合现有输送、清理机构及其特点,确定了输送清理装置的结构,研究了输送清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参数关系及运动特征,确定了输送清理装置的参数关系及范围。借助ADAMS仿真软件,研究了杆式链输送器的运动特性及输送链与输送链轮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甜菜输送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参数组合,得到甜菜离开输送装置的加速度及速度。(6)通过田间收获性能试验,考察了样机的性能指标、作业质量、适用性和可靠性等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使得样机基本满足收获要求。

宋歌[6](2014)在《纳米SiO2改性制备高原抗强紫外线高韧性功能棚膜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一直被各界所关注与重视,农膜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奋力夺取农业的好收成。这给农膜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发展环境。但与此同时,我国农膜行业进入门槛低,九成以上农膜企业都是缺乏技术与投入的小型企业,这导致了充斥市场的大多是作坊式企业生产的劣质农膜,高档农膜占有率及其低下。目前我国高、中、低档农膜所占比例约为2%,不足40%和大于60%,而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20%、50%、30%。产品市场结构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而且限制着企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膜行业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应农户们的需求在农膜产品的无害化同时提高农膜的功能性,实现长寿耐老化等功能。以塑料棚膜为例,尤其是针对地处以云南为代表的高原地区来说,特殊的地理地势环境条件加速着棚膜的老化,短时间的更换频率加重着农民们的成本,而强紫外的照射也严重影响着作物的质量与品质。于是大家都在渴求着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树脂模出现。本研究从普通棚膜的选料、生产工艺、性能方面为基础,经过对几种不同棚膜生产基料的性能对比研究,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得到选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三者共混的体系是目前生产高品质棚膜的主要选择搭配;研究利用无机纳米粒子的独特增强增韧和紫外反射作用,通过加入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达到抗高原强紫外线、耐候的目的,有效实现对普通棚膜的机械性能以及抗紫外老化性能的显着提升,且在单层膜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的量为3%时效果最佳;并利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粒子进行分散处理,制成功能性母粒后与棚膜基料共混出膜,最终得到纳米改性棚膜,该法简便易行、低本有效。经过测试检验得到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后,棚膜的机械性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与国家标准(GB4455-2006)比较下,伸长率、抗张强度和直角撕裂强度上都分别有169%、162%和108%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具有明显阻隔210nm—350nm范围内紫外线的功效,其耐候性能也大大优于一般普通棚膜,使用年限可长达3-4年以上,完全达到高原地区农业使用的要求;另外,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棚膜还可达到完全的回收再利用生产,有助促进了农膜的回收与利用,有利于再生膜的重复使用,具有环保的意义。

吴明[7](2014)在《气泡膜机可靠性设计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产品可靠性与成本是产品设计中一对矛盾体,一方面要求产品尽可能减少故障甚至不发生故障,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可靠性要求,另一方面要求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在可靠性与成本之间进行平衡。本文以气泡膜机为研究对象,应用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进行气泡膜机的可靠性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气泡膜机可靠性设计的分析。在对气泡膜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气泡膜机的故障模式影响和危害分析表(FMECA),确定气泡膜机的关键零部件的潜在失效模式和重要失效模式;通过故障树(FTA)分析,考虑气泡膜机失效的各种原因,找出其薄弱环节。二、建立气泡膜机的可靠性指标分配模型。建立气泡膜机的可靠性框图,在给定可靠性、费用、工作环境等约束条件下,将可靠性评分分配法与费用函数约束分配方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气泡膜机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该方法既满足了产品可靠性的需求,又满足了产品经济性要求。三、应用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进行气泡膜机的零部件设计。把建立的分系统可靠性任务框图,转化为可靠性指标分配计算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将分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分配到每一个零件。将得到的零件可靠性指标和FMECA表中列出的各种失效模式结合,在确定零件应力和强度分布状态后,对气泡膜机的零件进行可靠性的设计。四、气泡膜机可靠性分配系统的开发。运用上述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系列的函数文件,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一个界面系统,输入原始数据,可以得到气泡膜机分系统可靠性分配的结果。文中用一个简单的应用来说明。本文应用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对气泡膜机进行设计,建立了气泡膜机可靠性设计模型。总的来说从系统到零件,将可靠性与成本统一于产品设计中。

周成[8](2013)在《甘蓝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整体的水平还比较低。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还主要是依靠人工来完成,蔬菜生产的收获作业,季节性强、平均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完成。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农村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农村劳动力正在逐年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不足。结球甘蓝由于产量高、品质好、抗寒、耐储存和易运输等特点,成为我国的主要蔬菜之一。本研究针对目前国内甘蓝收获用手工完成,带来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损失率高等不足,结合我国广大农村实际,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一种甘蓝收获机以满足甘蓝生产机械化的迫切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国除台湾地区外还没有开发出甘蓝收获机,所以研制甘蓝收获机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甘蓝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通过实验室和田间对收获期的早熟结球甘蓝的测定,来探求其总高度、结球尺寸和质量、根茎长度和直径等形状数据,测定其在土壤中的拔取力和根茎不同位置的水份,通过自制试验装置测定其剪切强度等力学参数。应用统计学的方法,使用Design-Expert Version6.0.10软件对试验得出数据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在田间的拔取力为[103.0,279.0]N;甘蓝根茎自上至下4个不同部位的含水率呈逐渐减小趋势,分别为[87.85,90.89]%、[84.45,91.45]%、[75.83,83.31]%、[79.79,87.11]%;剪切强度逐渐增大,分别为[5.37x10-2,2.85x10-2] MPa、[2.58x10-2,1.10x10-2] MPa、[1.06,1.78] MPa、[1.25,1.97] MPa。(2)甘蓝收获机的方案设计。通过调查我国北方甘蓝种植模式可知,其主要为单行垄作,育苗后人工移栽,根据我国农村现有动力机器型谱,设计了甘蓝收获机的方案。确定了牵引方式、配套动力、收获行数以及主要技术参数。该机主要由双圆盘导入装置、仿形机构、双螺旋拔取装置、带式扶持装置、切根装置、链式提升输送装置、外包叶去除装置、集收装置、地轮、机架以及传动系统等组成。(3)甘蓝收获机拔取输送机构的设计与优化试验研究。对甘蓝拔取机构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其受力分析模型,得出了甘蓝正常输送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为试验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根据受力模型的分析结果,选取有影响的螺杆转速、杆间距离、螺杆节间和螺杆与地面夹角等四个因素,以拔取输送率和切根不合格率为目标函数,探索甘蓝收获机拔取输送机构的最佳结构参数和各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依次为螺杆节距、杆间距离、螺杆转速和螺杆与地面夹角;优化后的结构和运用参数为螺杆转速627r/min、杆间距离28mm、螺杆节距38mm、螺杆与地面角度14°。(4)甘蓝收获机剥皮输送机构的设计与试验研究。研制一种摩擦挤压式甘蓝剥皮机构,对由滚轮和皮带组成的剥皮机构的剥皮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挤压摩擦原理的甘蓝剥皮受力分析模型,得出了影响甘蓝剥皮的主要因素。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根据装置的结构和受力模型的分析结果,选取有影响的皮带带速、滚轮转速、轮带间距以及轮带夹角等四个因素,以甘蓝剥皮率和运送率为目标函数,探索甘蓝收获机剥皮输送机构各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规律和最佳结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依次为滚轮转速、皮带带速、轮带间距和轮带夹角。优化后的结构和运用参数为皮带带速2.0m/s、滚轮转速192r/min、轮带间距44.5mm、轮带夹角为43°。(5)关键机构的研究与设计。针对甘蓝由人工移栽,垄上株间不成直线的现状,研制了双圆盘导入装置,建立了其运动模型,确定了其传动方式,该装置的功能是将偏离垄中心线的甘蓝导入到中线并喂入到拔取机构。研究并详细设计了带式扶持机构、犁状支撑机构、仿形机构、链式提升机构、机架、集收装置以及传动系统。(6)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甘蓝收获机研究。应用三维CAD软件对整机结构进行了零件建模,通过干涉检查,在优化结构和易操控性的基础上装配完成甘蓝收获机虚拟样机。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关键机构的受力模型,定义了机构的运动副,通过加载外力和载荷,对主要机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收获机中受力最集中的机架进行了有限元受力分析,发现了受力的关键点并重新优化了结构,机架材料用量减少了30%。(7)甘蓝收获机的整机设计、试制与田间性能试验。设计并试制了国内第一台甘蓝收获机样机,该机以收获结球甘蓝为主,可兼收大白菜,实现一机多用;通过甘蓝收获机样机的田间试验,得出其性能为:拔取率为93%,切根合格率92%,机器作业效率约0.08~0.1hm2/h,结球的收获速度为0.93球/秒,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对其作业经济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单机折旧费、人工费、油耗等指标分析,该机作业成本为902.4元/公顷,仅为人工作业费的30.1%,当年可收回购机成本,其市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毕于运[9](2010)在《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秸秆大国。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转化和能量高效循环,成为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又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环境安全以及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到农民生活系统中的家居温暖和环境清洁,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秸秆资源数量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草谷比法;二是副产品比重法;三是收获指数法。本文以大量的农作物种植试验研究文献为主要依据,利用其提供的农作物各部分生物量、收获指数(经济系数)、谷草比等基础数据,结合现实的草谷比实测结果,对我国各类农作物的草谷比进行了仔细的考证,从而建立了更为系统、更为精确的草谷比体系。继而以新建草谷比体系为依据,结合历年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对1952年以来我国历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和2008年分省(市、自治区)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估算,并汇总出了1952-2008年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和2008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秸秆总产量。计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国秸秆产量达到84219.41万t,与1952年(21690.62万t)相比净增2.88倍;(2)中国是世界第一秸秆大国;(3)秸秆是我国陆地植被中年生长量最高的生物质资源,分别相当于全国林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1.36倍、牧草地年总产草量的2.56倍和园地生物质年生长量的7.75倍;(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合计占全国秸秆总产量的2/3左右;(5)全国近一半的秸秆资源分布于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土地上。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需要留茬收割;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获过程中,多数农作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枝叶脱离其植株而残留在田中;在秸秆运输过程中也会有部分损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秸秆都能够被收集起来。本文通过对各类农作物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重、枝叶脱落率、收贮运损失率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制定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秸秆的可收集利用系数,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各类农作物的可收集利用量。计算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利用总量为65102.19万t,平均可收集系数为0.77。秸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用途:一是用作燃料;二是用作饲料;三是用作肥料;四是用作工业原料;五是用作食用菌基料,简称“五料”。本文依据秸秆的形态、质地、密度、物体结构、物质组分、养分含量、热值等自然特征,对其在“五料”利用上的自然适宜性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1)最适宜和一般适宜直接燃用的秸秆占1/2以上;(2)适宜和较适宜“三化一电”的秸秆占95%以上;(3)最适宜和适宜沼气生产的秸秆约占90%;(4)适宜和较适宜直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近80%,适宜加工饲喂牛羊的秸秆占90%以上,适宜直接饲喂和加工饲喂猪禽的秸秆占1/5以上;(5)适宜工业加工和食用菌种植的秸秆占90%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为,2008年在我国可收集利用的秸秆总量中:“草性”和“木性”秸秆各约占1/5,中性秸秆约占3/5。燃用消耗过多,饲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工业加工利用偏少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8年,在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1000万t,占32.26%;新能源开发利用量720万t,占1.11%;饲用量17660万t,占27.13%;工业加工利用量4300万t,占6.61%;食用菌养殖利用量1300万t,占2.00%;直接还田量9200万t,占14.13%;废弃和焚烧量10922万t,占16.78%。目前我国秸秆直接还田量和残留还田量合计为28000多万t,约占全国秸秆资源总产量的1/3,平均每公顷耕地还田秸秆2.33t。根据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与“三农”之内在关系,可将秸秆资源的利用类型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二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秸秆资源利用;三类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外部的秸秆资源利用。目前,在我国已利用秸秆总量中,一类利用约占52%,二类利用约占39%,三类利用约占9%。我国秸秆开发利用的总体趋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增加”、“两个减少”、“一个替代”。“四个增加”:一是秸秆新能源开发利用量增加;二是秸秆饲用量增加;三是秸秆工业加工利用量增加;四是秸秆食用菌种植利用量增加。“两个减少”:一是秸秆废弃和焚烧量减少;二是秸秆直接燃用量减少。“一个替代”是指秸秆过腹还田、秸秆沼肥还田和秸秆过腹沼肥还田逐步替代秸秆直接还田。

《塑料》编辑部[10](2002)在《《塑料》期刊30周年总题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65PC地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5PC地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移栽机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滑道式移栽机构的理论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2.1 移栽机构的轨迹与姿态要求
    2.2 移栽机构的工作原理
    2.3 移栽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移栽机构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4.1 移栽机构(角)位移方程的建立
        2.4.2 移栽机构(角)速度方程的建立
        2.4.3 移栽机构(角)加速度方程的建立
    2.5 移栽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滑道式移栽机构优化设计软件的开发
    3.1 优化设计软件开发流程
    3.2 优化目标的确定
    3.3 优化设计软件功能介绍
    3.4 机构参数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滑道式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
    4.1 移栽机构的整体结构设计
    4.2 栽植臂部件的设计
    4.3 滑道部件的设计
    4.4 移栽机构数字化模型建立与装配
    4.5 移栽机构物理样机的加工制造
    4.6 本章小结
5 滑道式移栽机构的仿真分析
    5.1 数字化样机仿真流程
    5.2 数字化样机模型的导入与前期处理工作
    5.3 基于Adams仿真分析
    5.4 仿真结果后处理
    5.5 本章小结
6 滑道式移栽机构的试验研究
    6.1 试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6.1.1 试验目的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设备
        6.1.4 试验方法
        6.1.5 试验评价指标
        6.1.6 试验实施过程
    6.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移栽机转速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6.2.2 送秧角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6.2.3 夹板片形状尺寸对试验指标的影响
    6.3 多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方案及结果
        6.3.3 各因素对取苗成功率的影响
        6.3.4 各因素对秧苗直立度的影响
        6.3.5 参数优化及验证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南方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残膜回收机
        1.2.2 国内残膜回收机
        1.2.3 残膜回收机自动脱膜装置
    1.3 研究现状总结和发展趋势
        1.3.1 研究现状总结
        1.3.2 研究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残膜机械力学特性和地膜铺设农艺特性研究
    2.1 残膜的机械力学特性
        2.1.1 地膜的铺设厚度
        2.1.2 残膜抗拉特性的测定
    2.2 地膜铺设条件的测定
        2.2.1 地膜铺设垄面要求的测定
        2.2.2 地膜上表面的土壤覆盖量的测定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整机结构及脱膜装置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3.1 南方残膜回收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南方残膜回收机结构
        3.1.2 南方残膜回收机的工作原理
    3.2 脱膜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3.2.1 脱膜装置结构
        3.2.2 脱膜装置工作原理
    3.3 脱膜装置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3.3.1 调节部件的设计
        3.3.2 切膜部件的设计
        3.3.3 推土部件的设计
        3.3.4 扎膜部件的设计
        3.3.5 褪膜部件
    3.4 其他装置的设计
        3.4.1 仿行装置的设计
        3.4.2 转向装置的设计
        3.4.3 传动系统的设计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理论
        4.1.1 推土部件的静态分析
        4.1.2 扎膜部件的静态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脱膜装置的运动学分析
    5.1 链传动运动分析
        5.1.1 链条的速度变化
        5.1.2 从动链轮的速度分析
    5.2 脱膜装置扎膜部件的运动学分析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脱膜装置脱膜性能的试验研究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设备
    6.3 试验材料与大田试验环境数据测定
        6.3.1 试验材料的选择说明
        6.3.2 大田试验环境数据测定
    6.4 评价指标的分析
        6.4.1 地膜回收率
        6.4.2 脱膜率
        6.4.3 回收每米地膜所夹带土壤质量
    6.5 试验设计
        6.5.1 单因素试验
        6.5.2 多因素试验
    6.6 单因素试验结果
        6.6.1 扎膜部件举升角度对地膜回收率、夹带土壤质量的影响
        6.6.2 机器行走速度对地膜回收率、夹带土壤质量的影响
        6.6.3 残膜延展率对地膜回收率、夹带土壤质量的影响
    6.7 正交试验结果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用棚膜
        1.2.1 我国农膜生产应用现状
        1.2.2 我国棚膜产品及特点
    1.3 设施油桃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设施栽培历史
        1.3.2 油桃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1.4 设施油桃栽培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EVA基纳米转光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2.2.2 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的制备
        2.2.3 三层共挤制备设施油桃专用的纳米转光农膜
        2.2.4 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分析
        2.3.2 FT-IR分析
        2.3.3 TG分析
        2.3.4 FA分析
        2.3.5 力学性能分析
        2.3.6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EVA基纳米转光农膜在设施油桃上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基地和油桃生长简介
    3.3 试验部分
        3.3.1 试验点基本情况
        3.3.2 实验材料
        3.3.3 大田实验前期准备
        3.3.4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EVA/NANO-MSS-ZG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4.2 EVA/NANO-MSS-ZG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4.3 EVA/NANO-MSS-ZG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4.4 EVA/NANO-MSS-ZG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3.4.5 EVA/NANO-MSS-ZG对油桃生长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O基纳米转光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4.2.2 纳米漫散射转光母料的制备
        4.2.3 三层共挤制备设施油桃专用的纳米转光农膜
        4.2.4 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TG分析
        4.3.4 FA分析
        4.3.5 力学性能分析
        4.3.6 透光率和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PO基纳米转光农膜在设施油桃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5.2.2 实验材料
        5.2.3 大田实验前期准备
        5.2.4 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O/NANO-MSS-ZG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5.3.2 PO/NANO-MSS-ZG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5.3.3 PO/NANO-MSS-ZG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5.3.4 PO/NANO-MSS-ZG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5.3.5 PO/NANO-MSS-ZG对油桃生长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设计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式植苗机构的研究现状
    1.3 导苗管式植苗机构的研究现状
        1.3.1 直落苗式植苗机构
        1.3.2 推落苗式植苗机构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方案设计与分析
    2.1 栽植对象的特性分析
        2.1.1 穴盘育苗技术与蔬菜钵苗的选择
        2.1.2 蔬菜钵苗抗破损特性
    2.2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方案设计
    2.3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平面位置建模
        2.3.1 曲柄机构平面位置建模
        2.3.2 推苗机构平面位置建模
        2.3.3 扶苗机构平面位置建模
    2.4 推扶苗机构的理想工作轨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苗机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与参数优化
    3.1 优化软件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3.2 机构优化的思路与方法
    3.3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
        3.3.1 优化软件界面
        3.3.2 优化软件控制操作
        3.3.3 优化软件的输入参数
        3.3.4 优化软件的输出参数
    3.4 植苗机构优化目标
    3.5 相关参数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1 杆AF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2 杆OA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3 杆DG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5.4 杆BK的长度对推扶苗轨迹的影响
    3.6 植苗机构优化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及植苗试验台的结构设计
    4.1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结构设计
        4.1.1 开沟器的设计
        4.1.2 压轮杆的设计
        4.1.3 扶苗板摆动杆的设计
        4.1.4 其他零件的结构设计要求
        4.1.5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整体结构
    4.2 植苗机构试验台的设计
        4.2.1 覆土轮机构的设计
        4.2.2 试验台整体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仿真及主动轴盘的有限元分析
    5.1 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5.2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装配与干涉检查
        5.2.1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装配
        5.2.2 植苗机构干涉检查
    5.3 Soildworks与Adams间数据转换
    5.4 植苗机构虚拟样机仿真
        5.4.1 虚拟样机运动副建立
        5.4.2 虚拟样机仿真工作轨迹
        5.4.3 机构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5.5 主动轴盘的有限元分析
        5.5.1 主动轴盘与压轮套的线性静力分析
        5.5.2 主动轴盘的模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试制与试验分析
    6.1 植苗机构零件的加工制造
    6.2 零件焊接工艺要求
    6.3 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装配
    6.4 植苗试验台整体布置
    6.5 植苗机构试验方案设计
        6.5.1 植苗试验旋转土槽
        6.5.2 植苗试验设计路线
    6.6 植苗机构试验分析
        6.6.1 钵苗栽植直立度合格率试验分析
        6.6.2 钵苗栽植株距合格率试验分析
    6.7 开沟器改进后试验分析
    6.8 试验结论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5)圆盘挖掘式甜菜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甜菜种植方式及农艺特点
    1.3 国内外甜菜收获机现状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甜菜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及配置方案
    2.1 总体设计
    2.2 总体配置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甜菜移栽种植农艺与相关特性
    3.1 甜菜块根的种植农艺及特点
    3.2 甜菜块根的几何模型及生长物理特性
    3.3 甜菜块根的起拔力及参数相关性测试
    3.4 甜菜块根的机械力学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挖掘装置的设计及分析
    4.1 挖掘装置的设计要求及工作原理
    4.2 挖掘装置的参数分析及确定
    4.3 挖掘圆盘的运动学分析
    4.4 挖掘装置的力学分析
    4.5 挖掘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4.6 挖掘装置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4.7 挖掘装置的参数优选正交试验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系统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5.1 导向系统的设计依据
    5.2 导向装置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5.3 导向装置的结构参数及动力学分析
    5.4 导向装置的田间导向通过性模拟试验
    5.5 导向装置关键参数的优化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输送清理装置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6.1 输送清理装置的设计
    6.2 输送清理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3 杆式链输送器的运动学分析
    6.4 基于ADAMS的输送装置的动力学仿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甜菜联合收获机的田间工作性能试验及改进
    7.1 田间工作性能试验
    7.2 样机的改进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纳米SiO2改性制备高原抗强紫外线高韧性功能棚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 实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发展
    2.1 国内外塑料工业概况
    2.2 国内外棚膜现状与发展趋势
    2.3 聚烯烃的光老化和光稳定剂
        2.3.1 云南省紫外辐射特征
        2.3.2 太阳辐射与聚烯烃的光老化
        2.3.3 聚烯烃的防老化和光稳定剂
    2.4 无机纳米粒子的应用
        2.4.1 无机纳米粒子的特性与作用原理
        2.4.2 纳米二氧化硅的特性与作用
    2.5 常见聚乙烯的性能
        2.5.1 低密度聚乙烯LDPE
        2.5.2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2.5.3 高密度聚乙烯HDPE
        2.5.4 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m-LLDPE
        2.5.5 乙烯-醋酸乙烯酯EVA
    2.6 聚乙烯基料复合膜的性能
    2.7 农膜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仪器、试剂及原料
        3.1.1 试剂及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设计与流程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操作
        3.3.1 实验方法
        3.3.2 基料配比选择实验
        3.3.3 纳米SiO_2改性母粒的制备
        3.3.4 纳米SiO_2改性棚膜的吹塑制备
    3.4 分析讨论(纳米改性棚膜的性能测试)
        3.4.1 纳米二氧化硅(SP30)团聚与分散的TEM观察
        3.4.2 纳米改性棚膜的XRD测试
        3.4.3 纳米改性棚膜的机械性能测试
        3.4.4 纳米改性棚膜拉伸断面的SEM观察
        3.4.5 纳米改性棚膜的抗紫外测试
        3.4.6 纳米改性棚膜的自然老化实验
        3.4.7 在三层复合棚膜中的应用
        3.4.8 纳米SiO_2改性棚膜的回收与利用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果分析与结论
    4.2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GB 4455-2006)

(7)气泡膜机可靠性设计方法与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可靠性在机械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发展
        1.3.1 可靠性在机械零件设计领域的研究
        1.3.2 机械可靠性系统设计研究
        1.3.3 可靠性在机械设计中的分配方法研究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泡膜机的可靠性分析
    2.1 气泡膜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2.1.1 气泡膜机的结构
        2.1.2 气泡膜机的工作原理
        2.1.3 气泡膜机的特点
    2.2 气泡膜机的可靠性设计流程
    2.3 气泡膜机的故障模式、效应与危害分析(FMECA)
        2.3.1 气泡膜机的故障模式分析
        2.3.2 气泡膜机的故障影响分析
        2.3.3 气泡膜机的故障危害程度分析
    2.4 气泡膜机的故障树分析及其最小割集
        2.4.1 气泡膜机故障树的建立
        2.4.2 气泡膜机的故障树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泡膜机的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
    3.1 现有机械可靠性设计分配方法介绍
    3.2 气泡膜机的可靠性分配模型建立方法
        3.2.1 建立气泡膜机的系统可靠性模型
        3.2.2 常规可靠性分配基本分配法介绍
        3.2.3 费用约束优化方法
        3.2.4 改进的可靠性分配方法
        3.2.5 气泡膜机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应用
    3.3 应用遗传算法对零件进行可靠性指标分配
        3.3.1 气泡膜机零件可靠性框图的建立及数学模型
        3.3.2 成本最低可靠性指标分配模型
        3.3.3 气泡膜零件可靠性指标分配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泡膜机关键部件的可靠性设计
    4.1 机械产品零部件可靠性设计基本方法
        4.1.1 机械零件的应力和强度分布的过程及步骤
        4.1.2 应力-强度分布干涉理论与可靠性指标计算的一般表达式
    4.2 气泡膜机零部件可靠性设计
    4.3 传统设计与可靠性设计的比较
    4.4 结果总结
第五章 气泡膜机可靠性设计的系统开发
    5.1 系统分析
    5.2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 系统运行流程
    5.4 系统运行实例
    5.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甘蓝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甘蓝收获机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内容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的预期成果
    1.7 小结
2 结球甘蓝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及装置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物理特性
        2.2.2 甘蓝物理几何特性
        2.2.3 甘蓝拔取力
        2.2.4 甘蓝根茎水分
        2.2.5 剪切强度
    2.3 小结
3 甘蓝收获机总体方案设计
    3.1 甘蓝种植模式
    3.2 技术要求
    3.3 整机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
        3.3.1 整机方案设计
        3.3.2 工作原理
        3.3.3 动力选择
        3.3.4 传动方案选择
        3.3.5 技术参数
    3.4 小结
4 双螺旋拔取输送机构的设计与优化试验研究
    4.1 拔取输送机构设计
        4.1.1 拔取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1.2 双螺旋机构的受力研究
    4.2 双螺旋拔取输送机构的试验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5 包叶去除机构的设计与优化试验研究
    5.1 结构设计、工作原理与受力分析
        5.1.1 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5.1.2 力学分析
    5.2 优化试验研究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其他关键机构设计
    6.1 曲面双圆盘导入装置
        6.1.1 关键参数的确定
        6.1.2 双圆盘导入装置的结构设计
    6.2 升降仿形装置
    6.3 犁状支撑机构
        6.3.1 结构设计
        6.3.2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参数
    6.4 带式扶持机构
    6.5 切根装置
    6.6 提升输送装置
    6.7 传动箱设计
    6.8 传动系统设计
        6.8.1 机械传动系统
        6.8.2 液压传动系统
    6.9 小结
7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7.1 虚拟样机技术
        7.1.1 虚拟样机技术的定义
        7.1.2 虚拟样机技术在甘蓝收获机开发中的应用
    7.2 整机的虚拟样机建模
        7.2.1 双圆盘导入机构建模过程
        7.2.2 主要机构的装配
        7.2.3 整机虚拟装配
    7.3 导入机构的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7.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7.3.2 仿真分析
    7.4 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7.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7.4.2 定义材料属性
        7.4.3 对机架的网格划分
        7.4.4 施加约束和载荷
        7.4.5 分析和结果
        7.4.6 结构优化
    7.5 小结
8 甘蓝收获机试制与田间试验
    8.1 样机试制
        8.1.1 机加件
        8.1.2 标准件
        8.1.3 外购件
        8.1.4 液压控制系统
        8.1.5 整机装配
    8.2 田间试验
        8.2.1 试验方法
        8.2.2 试验过程及结果
    8.3 作业经济效益分析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及草谷比体系建立
    2.1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方法
    2.2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影响草谷比取值的因素分析
    2.4 各类农作物草谷比取值分析
    2.5 农作物草谷比体系
第三章 秸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构成分析
    3.1 2008 年全国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3.2 全国秸秆总产量估算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对比
    3.3 中国秸秆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3.4 秸秆资源在全国生物质资源中的地位
    3.5 全国秸秆总产量基本构成
    3.6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变化
    3.7 全国秸秆资源数量构成变化
第四章 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4.1 分区方案
    4.2 秸秆总产量与单位产量区域分布
    4.3 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区域分布
第五章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
    5.1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
    5.2 主要农作物收割留茬高度的确定
    5.3 主要农作物秸秆叶部生物量比重
    5.4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系数的制定
    5.5 秸秆资源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第六章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评价
    6.1 秸秆资源可燃性评价
    6.2 秸秆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自然适宜性评价
    6.3 秸秆资源可饲性评价
    6.4 秸秆资源直接还田自然适宜性评价
    6.5 秸秆资源工业加工自然适宜性评价
    6.6 秸秆资源种植食用菌自然适宜性评价
    6.7 秸秆资源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七章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7.1 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7.2 秸秆资源过剩与短缺
    7.3 秸秆资源焚烧与浪费
第八章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竞争性利用趋势分析
    8.1 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8.2 秸秆资源利用的竞争性表现及总体取向
    8.3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战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小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1952—2008 年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
    附表2 2008 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
致谢
作者简历

四、65PC地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自动滑道式烤烟钵苗移栽机构的设计及试验研究[D]. 周振响.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南方残膜回收机设计与试验[D]. 杨思远.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3]设施油桃专用纳米转光膜的研究[D]. 邵毛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4]多杆扶苗式开沟植苗机构的设计与试验分析[D]. 郑士永.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5]圆盘挖掘式甜菜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及试验研究[D]. 王方艳.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纳米SiO2改性制备高原抗强紫外线高韧性功能棚膜研究[D]. 宋歌.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气泡膜机可靠性设计方法与应用的研究[D]. 吴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8]甘蓝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D]. 周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9]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10]《塑料》期刊30周年总题录[J]. 《塑料》编辑部. 塑料, 2002(04)

标签:;  ;  ;  

65PC塑料薄膜机组螺杆加工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