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余悦[1](2019)在《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江西民间茶道的特殊韵致茶道是以饮茶、烹茶为核心,在一定的环境气氛中,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生活艺术活动。虽然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茶道并传播海外,并在宋、明均有传承和发展,但在随后的岁月中却似乎难于觅见踪迹。其实,民间的肥田沃土既是一切文化的源头和根脉所在,也是一切大量失传的上层文化的蕴藏所在。从民间茶俗中,
余悦[2](2019)在《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而丘陵遍布、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光照适宜的江西,向来是全国产茶的重要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俗,并对全国饮茶风习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代许多崭新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剧烈冲撞的时期,由于云贵高原的茶俗光怪陆离,由于浙闽一带的茶习享誉中外,由于研究者更多地把热情倾注到皇宫和士大夫的饮茶情趣,由于江西民间固有的植根乡土的立命
顾智超,郑丽香,黄泽豪[3](2019)在《福建客家擂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擂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俗,其广泛分布于闽、粤、湘、赣、台等客家人居住地。对福建客家擂茶的历史渊源、用药品种特点、现代开发及研究等进行综述,以加强对擂茶这一传统习俗的认知和开发利用。
李悦,王轶蓉[4](2019)在《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围绝经期失眠是45~55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常有症状,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日间困倦等。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临床上多采用滋阴益肾、疏肝健脾、宁心安神的治疗方法。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研究,我国医家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并发展出多种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因其疗效显着而受到社会重视。通过查阅近几年来临床采用中医药诊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王伟,金疆[5](2018)在《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效果分析——以承德两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且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承德两所高校开设的茶文化课程为范本,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茶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育人价值等方面提出解决建议。
陈开翔[6](2018)在《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从单一形式走向多元化、多样化、人性化,旅游产品在提升品质与内涵时,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形成的瑰宝,我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内涵。茶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必然的趋势,发展茶文化旅游不仅能助推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还能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拓展旅游体验。党的十九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习总书记提出了: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精准扶贫口号。江西是产茶大省,贫困人口较多,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江西茶文化旅游,能有效促进江西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也能协调江西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带动江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茶文化旅游资源指标等级赋分标准,对江西主要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打分。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最后根据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适合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本文建立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和茶文化旅游资源等级赋分标准,适用于大部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与赋分,具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另外本文针对江西发展茶文化旅游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很大实践意义,并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枫[7](2017)在《浙江“松阳银猴”茶叶符号建构的民俗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不仅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之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生产的茶叶身上也带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和符号故事。茶叶符号化的过程是不同建构主体对当地过去历史文化的挖掘、选择、重组、提升的建构过程,从而使茶叶完成了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转变。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松阳银猴”茶叶的生产、流通、消费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以民俗学叙事体系作为解释框架,对其符号建构过程进行研究,探究背后的机制和逻辑,分析主体是如何挖掘、提升地方文化来建构当地的茶叶符号形象的,尝试呈现“松阳银猴”茶叶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到“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叙事是民俗重要的存在方式,在“松阳银猴”茶叶符号建构过程中,当地政府机关、地方文化精英、茶叶企业、普通民众构成了多层次的叙事主体,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再生产”和“传统的发明”,首先通过语言叙事追溯松阳县和松阳茶叶的历史,讲述叶法善和乾隆皇帝与松阳茶叶的故事,建构神奇的茶叶历史;其次,连续十年举办“松阳银猴茶叶节”以及在节会中对叶法善与卯山仙茶的故事进行编排演出,通过仪式展演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再次,通过景观叙事和景观生产,系统性开发生产大木山茶园和茶室、竹亭等县域内着名的景观,对政治名人品茶场景进行复原,利用学界权威人士的题字制造石碑等方式,使游客通过凝视实体景观产生的图像印象加上导游的导游词叙事进一步增加“松阳银猴”茶叶的文化内涵;最后,结合现代媒介,通过影像叙事,征集编写松阳茶歌和拍摄茶叶微电影,形象立体的呈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习俗。通过民俗的四维叙事完成了“松阳银猴”茶叶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到具有文化历史背景的文化产品的符号构建。在“松阳银猴”茶叶从具有商品属性和交换价值的消费品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本”的过程,也影响了整个松阳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此过程中,交织着松阳人身份的转换,文化的记忆,群体的认同、符号的建构以及不同建构主体之间的互动。“松阳银猴”茶叶在地域社会多主体多层次的民俗叙事的建构下,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地方名片和文化符号,融入到地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
孙嘉[8](2016)在《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握、汲取并弘扬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对于解决当前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问题,还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其对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功能和启示,本文以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相关研究。论文以茶文化“和”思想的形成——表现——功能为研究框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指导下,运用文献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茶文化“和”思想的形成和实质、主要内容、基本功能,以期对于当今时代正确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有所裨益。全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和”、“茶文化的‘和’思想”等概念,以此划定全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主要内容。着重讨论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干部分。第三章从茶之性、茶之韵和茶之魂三方面探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主要表现。第四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所揭示的文化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利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分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基本功能。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民族和国家、人与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的协调功能。第五章讨论了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当代启示。分析了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中庸”、“和而不同”等思想对于培养和谐人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国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茶文化“和”思想的内容、表现、社会功能及当代启示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总结。论文的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国茶文化始终贯穿着“和”的思想。茶味醇而不烈,不仅拥有中和恬淡的自然品性,还包含天人之和、人人之和,自我身心之和的精神追求。(2)中国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在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中,以茶养性,实现身心和谐;以茶为情感媒介,促进人人之和;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3)中国茶文化倡导的“和”的思想,在当代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对于和谐自然的保护、和谐社会与世界的构建、和谐人生的养成,都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杨晶[9](2015)在《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研究》文中指出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来自民间,又传播于民间。谚语,特别是风土谚语,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的表达了民众的内心情感,凝结了人民的丰富智慧,传播了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对各地的风景名胜、地貌气候、珍产富物、人文风情等自然现象或事物地反映和认识,是了解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别窗口。本文拟从民俗学的研究视角,对江西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民间风土谚语进行分类研究,在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其特征,分析其功能与价值。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介绍江西民间风土谚语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生境,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为下文所进行的分类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对江西民间风土谚语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参照现有的分类方法,总结概括出新的分类法,即风景名胜、地貌气候、珍产富物和人文风情四个大类,四个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使得研究对象更加具体。第三部分是对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特色进行探讨。江西民间风土谚语作为地方韵味浓厚的风土谚语之一,其特色自然也不可小觑。第四部分阐述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功能与价值。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土谚语亦有着其他民俗事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价值。通过这一部分的论述,扩大风土谚语的认知范围,为风土谚语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据统计,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江西民间风土谚语做过系统的民俗学研究,因此本文期望通过上述四个部分的论述和分析,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民间谚语,特别是关注江西风土谚语这块有待于开拓的风水宝地。让它所承载的、属于江西这一片古老的、红色沃土的精、气、神,在新时代继承和传扬。在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文化的根基的同时,不仅让人们深入地了解风土谚语这一民俗“土”事象,更通过风土谚语来认识和弘扬江西的传统民间文化和人文精神。
方观音[10](2014)在《明清以来赣闽粤边区茶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以来,由于赣闽粤边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其本身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使得赣闽粤边区茶亭十分普遍。赣闽粤边区茶亭在形质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总体上来讲它们都具有朴实实用的特征。茶亭的修建为赣闽粤边区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在里头休息、娱乐、避风雨,而茶亭中的楹联文化、题壁文化及山歌文化又进一步丰富了茶亭的文化内涵。茶亭建造的组织运作及施茶又体现了茶亭有序的运作程序。本文运用历史学及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试图对赣闽粤边区茶亭做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揭示赣闽粤边区茶亭概况、建造原因、实际功用以及茶亭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层层推进,力求使茶亭的研究系统化。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文章的选题缘起做了阐述,同时对茶亭研究的学术史作了回顾,并且厘清了茶亭概念,圈定了文章研究对象的范畴,确定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第二章赣闽粤边区茶亭概况部分,通过阐述赣闽粤边区生态环境奠定了后面介绍赣闽粤边区茶亭普遍的一个基础,而对茶亭产生与发展的论述,又对茶亭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对赣南、闽西、粤东北三个地区茶亭分布的统计与分析,得出赣闽粤边区茶亭是非常多的。而对赣闽粤边区茶亭形质结构的分析,又可知赣南、闽西、粤东北三个地区的茶亭在形质结构方面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第三章从客家人历史渊源、客家人精神、社会经济、文化、战争等方面分析了赣闽粤边区茶亭建造的原因。第四章赣闽粤边区茶亭在明清以来的社会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既有休闲与娱乐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有治安功能等。第五章茶亭与地方社会关系部分,茶亭的修建以及组织运作必然牵涉到很多人,而茶亭与这些人的关系则体现了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本章介绍了茶亭修建的组织建造以及施茶等内容,同时还分析了茶亭与地方精英的关系。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做了总结,同时对茶亭发展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并且对赣闽粤边区茶亭更加深入的研究做出展望。
二、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江西民间茶道的特殊韵致 |
1.丰富多彩的武宁茶饮 |
2.乡风浓郁的修水茶礼 |
3.琳琅满目的婺源茶趣 |
4.悠闲自适的新干茶习 |
5.功用多样的赣南擂茶 |
四、江西茶俗与文艺的不解之缘 |
1.美妙感人的茶故事 |
2.悦耳动听的采茶歌 |
3.生动活泼的采茶舞 |
4.幽默风趣的采茶戏 |
(2)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茶事与饮茶习俗的兴起 |
1. 茶叶之乡:江西茶俗产生的基石 |
2. 采茶之规:江西的茶叶生产习俗 |
3. 茶商之兴:江西的茶叶经营习俗 |
4. 茶具之制:江西茶俗物化的再现 |
5. 茶亭之盛:江西茶俗精神的表征 |
二、江西茶俗勃兴的多样文化选择 |
1. 别有风采的日常饮茶 |
2. 真诚纯朴的客来敬茶 |
3. 约定成俗的岁时饮茶 |
4. 含义深远的婚恋用茶 |
5. 寄托思绪的祭祀供茶 |
6. 独具魅力的茶馆文化 |
7. 林林总总的茶事茶规 |
(3)福建客家擂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渊源 |
1.1 发祥地的分歧 |
1.2 最早出现时间的分歧 |
1.3 迁徙对擂茶的影响 |
1.4 擂茶在福建的分布 |
2 地方特色 |
2.1 擂棒的不同 |
2.2 黏稠度的不同 |
2.3 福建客家擂茶特色 |
3 用药品种及特点 |
3.1 药用的传说 |
3.2 中草药的种类 |
3.3 福建客家擂茶用药特点 |
4 研究现状分析 |
4.1 现代研究 |
4.2 擂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4.2.1 大环境下对文化发展的不重视 |
4.2.2 文化内涵挖掘和宣传力度的不足 |
4.2.3 行业水平偏低, 品牌效应欠缺 |
4.2.4 缺乏与其他行业的深度结合 |
4.2.5 缺乏对药性擂茶的研究 |
5 展望 |
(4)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中药治疗 |
2.1 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
2.2 中成药治疗 |
2.3 自拟经验方治疗 |
3 针灸治疗 |
4 耳穴贴压治疗 |
5 穴位贴敷治疗 |
6 药膳食疗治疗 |
7 中医联合治疗 |
8 结语 |
(5)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效果分析——以承德两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一) 问卷调查对象 |
(二) 问卷调查内容 |
(三)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
(四) 调查样本分析 |
1. 茶文化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2. 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查 |
3. 师生关系调查 |
4. 课堂学习效率调查 |
二、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
(二) 教师的主体地位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 |
(三) 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
三、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
(一)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
1. 整合教学资源, 采用模块式教学 |
2. 实施课、证、赛结合, 恰当选取教学内容 |
3. 完善实训室建设, 展示茶文化的纵深感 |
4. 强化校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
(二) 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性 |
1.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3.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思路 |
(三) 挖掘茶文化精神内涵, 充分发挥育人价值 |
1. 和合精神, 启迪学生和谐处世 |
2. 入世精神, 启迪学生自律反思 |
3. 乐道精神, 启迪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
(6)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江西茶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概况 |
2.1 特色鲜明的江西茶文化 |
2.1.1 江西茶文化历史久远 |
2.1.2 江西茶文化内涵丰富 |
2.2 价值突出的江西茶品牌 |
2.2.1 庐山云雾茶 |
2.2.2 浮梁茶 |
2.2.3 婺源绿茶 |
2.2.4 狗牯脑茶 |
2.2.5 宁红功夫茶 |
2.2.6 双井绿茶 |
2.2.7 上犹绿茶 |
2.2.8 资溪白茶 |
2.2.9 井冈翠绿 |
2.2.10 通天岩茶 |
3 江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3.1 选取研究方法 |
3.2 建立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
3.2.1 选取评价指标和权重赋分 |
3.2.2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3.2.3 评价指标打分标准 |
3.3 对江西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打分 |
4 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SWOT分析 |
4.1 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
4.1.1 茶文化旅游受到广泛关注与支持 |
4.1.2 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
4.1.3 茶叶品牌价值高 |
4.2 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 |
4.2.1 缺乏龙头品牌 |
4.2.2 缺乏整体规划 |
4.2.3 缺乏专业化茶文化旅游公司 |
4.3 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 |
4.3.1 市场前景良好 |
4.3.2 顺应时代的发展 |
4.3.3 一带一路,万里茶道 |
4.4 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威胁 |
5 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构想 |
5.1 指导思想 |
5.2 战略原则 |
5.2.1 政府引导原则 |
5.2.2 市场主导原则 |
5.2.3 因地制宜原则 |
5.2.4 三大效益原则 |
5.3 战略目标 |
5.4 战略布局 |
5.4.1 一轴 |
5.4.2 两极 |
5.4.3 三圈 |
5.5 战略模式 |
5.5.1 “景区+”模式 |
5.5.2 “文化+”模式 |
5.5.3 “社区+”模式 |
5.6 战略对策 |
5.6.1 整合资源,统筹规划 |
5.6.2 打造旅游品牌,树立品牌形象 |
5.6.3 培养专业化人才,创建专业化公司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浙江“松阳银猴”茶叶符号建构的民俗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相关的研究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松阳县与松阳茶叶 |
第一节 松阳县基本概况 |
第二节 “松阳银猴”茶叶 |
小结 |
第二章 历史建构与语言叙事 |
第一节 松阳茶叶的历史文化建构 |
第二节 松阳茶叶的传说故事 |
一、叶法善与卯山仙茶 |
二、乾隆皇帝与万寿山茶 |
小结 |
第三章 节日节庆与仪式行为叙事 |
第一节 文化空间:松阳银猴茶叶节 |
第二节 仪式展演:《长竹舞》与《茶灯舞》 |
小结 |
第四章 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 |
第一节 大木山茶园与茶室 |
第二节 政治名人、学界权威与松阳茶叶 |
一、习近平主席与松阳茶叶 |
二、陈宗懋院士与松阳茶叶 |
小结 |
第五章 现代媒体与影像叙事 |
第一节 松阳茶歌(视频) |
第二节 松阳茶叶微电影 |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内对茶文化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外对茶文化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一般概述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2.1.1 茶文化 |
2.1.2 “和” |
2.1.3 茶文化的“和”思想 |
2.2 儒释道各家对中国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
2.2.1 儒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
2.2.2 道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
2.2.3 佛家对茶文化“和”思想形成的影响 |
2.3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实质 |
3 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具体表现 |
3.1 茶之性 |
3.1.1 白然之“和” |
3.1.2 品德之“和” |
3.2 茶之韵 |
3.2.1 味境“和”韵 |
3.2.2 人茶“和”韵 |
3.3 茶之魂 |
3.3.1 身心之“和” |
3.3.2 人人之“和” |
3.3.3 天人之“和” |
4 中国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功能 |
4.1 身心和谐——确立人与自身关系的准则 |
4.1.1 以茶养性促进身心和谐 |
4.1.2 古人以茶修身养性 |
4.1.3 当代人以茶净心明志 |
4.2 人际和谐——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
4.2.1 以茶为媒促进人际和谐 |
4.2.2 以茶礼、茶俗为处世规范的人际和谐 |
4.3 天人和谐——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
5 中国茶文化“和”思想的当代启示 |
5.1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启示 |
5.2 中国茶文化“和谐中庸”思想的当代启示 |
5.2.1 培养人的和谐人格 |
5.2.2 培育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 |
5.2.3 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
5.3 中国茶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启示 |
5.3.1 以“茶”开展国际和谐政治、文化交流 |
5.3.2 以“和”构建国际和谐新秩序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谚语的研究 |
(二)关于风土谚语的研究 |
(三)关于江西风土谚语 |
三、风土谚语概述 |
(一)风土谚语的定义 |
(二)风土谚语的性质 |
第一章 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生境构成 |
一、江西独特的自然生境 |
(一)地理概况 |
(二)土壤概况 |
(三)植被及作物概况 |
二、江西独特的社会生境 |
(一)历史沿革与人口概况 |
(二)特色民俗文化 |
第二章 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分类 |
一、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分类参照 |
(一)《中国谚语集成·江西卷》的分类 |
(二)《中华风土谚志》的分类 |
(三)《民间文学教程》的分类 |
二、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分类及类别释例 |
(一)风景名胜谚语 |
(二)地貌气候谚语 |
(三)珍产富物谚语 |
(四)人文风情谚语 |
第三章 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特色 |
一、口头语言特色 |
二、语用修辞特色 |
三、地域民俗特色 |
第四章 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功能与价值 |
一、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文化功能 |
(一)文化传播功能 |
(二)文化认同功能 |
(三)文化教育功能 |
二、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的价值 |
(一)科学价值 |
(二)艺术价值 |
(三)社会价值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明清以来赣闽粤边区茶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章 赣闽粤边区茶亭概况 |
2.1 赣闽粤边区自然生态环境 |
2.2 赣闽粤边区茶亭的产生与发展 |
2.3 赣闽粤边区茶亭分布 |
2.3.1 赣南地区茶亭分布概况 |
2.3.2 闽西地区茶亭分布概况 |
2.3.3 粤东北地区茶亭分布概况 |
2.4 赣闽粤边区茶亭所处地理位置 |
2.5 赣闽粤边区茶亭形质结构 |
2.5.1 赣南地区茶亭形质结构 |
2.5.2 闽西地区茶亭形质结构 |
2.5.3 粤东北地区茶亭形质结构 |
第3章 明清以来赣闽粤边区茶亭建造原因 |
3.1 客家人历史渊源与客家人精神 |
3.2 自然环境因素 |
3.3 社会经济因素 |
3.4 文化因素 |
第4章 赣闽粤边区茶亭的功能与作用 |
4.1 休息与娱乐功能 |
4.2 信息传播功能 |
4.3 文化内涵 |
4.3.1 楹联文化 |
4.3.2 题壁文化 |
4.3.3 山歌文化 |
4.4 其它功能 |
第5章 赣闽粤边区茶亭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
5.1 茶亭建造的组织运作 |
5.2 赣闽粤边区茶亭施茶 |
5.3 地方精英与赣闽粤边区茶亭建设 |
5.3.1 关于地方精英 |
5.3.2 明清以来赣闽粤边区茶亭建造者身份分析 |
5.3.3 赣闽粤边区地方精英与茶亭建设的关系 |
结语 |
附录:赣闽粤边区各县茶亭统计表格(表 1—2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下)[J]. 余悦. 收藏与投资, 2019(07)
- [2]江西茶俗的民生显象和特质(上)[J]. 余悦. 收藏与投资, 2019(06)
- [3]福建客家擂茶研究进展[J]. 顾智超,郑丽香,黄泽豪.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4)
- [4]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研究概况[J]. 李悦,王轶蓉.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4)
- [5]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的效果分析——以承德两所高校为例[J]. 王伟,金疆.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6]江西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陈开翔.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7]浙江“松阳银猴”茶叶符号建构的民俗叙事研究[D]. 王枫.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8]论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及其启示[D]. 孙嘉.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9]江西民间风土谚语研究[D]. 杨晶.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10]明清以来赣闽粤边区茶亭研究[D]. 方观音. 赣南师范学院,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