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波宝新利润首次过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杜云艳[1](2021)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价异常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受到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并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2008年我国出台了强制性社会责任披露政策,要求名单内企业以报告的形式对其履行的CSR进行披露。强制性CSR政策的实施不仅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政策的要求和企业责任意识的发展掀起了承担社会责任和披露CSR信息的一股浪潮,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开始走上正轨。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价异常波动的影响,丰富了理论上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与股价异常波动关系的研究,同时,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投资者理性决策以及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本文首先针对国内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充分掌握我国CSR强制性披露制度的发展背景。然后对国内外有关CSR披露和股价异常波动两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采用事件分析法和回归分析针对不同企业实施的强制性或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进行短期市场效应对比。再依据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将2009年强制性CSR披露制度的实施这一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将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作为实验组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简称PSM)为实验组寻找相应的对照组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 in D Differences,简称DID)实证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1.企业在2009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有正有负,表明企业发布社会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既可能存在积极影响,又可能存在消极影响。2.企业2009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事件窗口期内市场反应不显着,说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对短期股价异常波动无显着影响。3.2009年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强制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短期市场效应无显着差别。4.长期来看,强制性社会责任制度能显着降低股价异常波动,有利于股市的稳定。5.规模越大的企业,股价异常波动更大;而国有企业相对其他企业的股价异常波动更小。
穆文玉[2](2020)在《风电企业跨国并购对创新能力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湘电股份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供给侧改革和走出去战略的加速实施,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数量和金额逐年递增,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动机的并购愈发频繁。作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快马加鞭发展的朝阳行业,《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进一步预示着风电行业将全面启动。我国风电行业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发达国家20年发展历程的追赶,然而,核心技术匮乏、技术有效检验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吸收国外专利技术和经验的跨国并购行为成为风电行业的大势所趋。本文选取了风电行业较早为获取先进技术而进行跨国并购的公司—湘电股份为案例研究对象。以跨国并购前后2007年-2018年的时间段为研究期,选取风电行业21家上市公司为对照,从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两方面着手,以期全面深入地对湘电股份跨国并购的影响进行研究。针对跨国并购方式下创新能力的研究,本文选用衡量创新效率的DEA-BCC模型,从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角度着手分析,认为此次并购没有使得湘电股份的创新效率得到显着提升。与此同时,运用复相关系数及相关统计学方法计算得到风电行业的创新滞后期约为4年,跨国并购使得湘电股份大大缩短了特定技术的研发时间,但并未缩短创新滞后期。针对湘电股份跨国并购前后的绩效表现,本文从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角度进行衡量。首先,将财务绩效的衡量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分别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其次,从行业经营性指标以及市场发展状况两方面对跨国并购前后非财务绩效的表现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湘电股份跨国并购的短期绩效表现优于长期绩效表现,非财务绩效表现优于财务绩效表现。通过对湘电股份跨国并购前后创新能力和绩效表现的研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为想要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而实施跨国并购的风电企业提供借鉴参考。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仲巧丽[4](2020)在《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企业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电行业是电力工业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少学者研究证明电力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在实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发电行业长期属于高度垄断型行业,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欧洲国家率先开启了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发电企业的企业效率。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电力工业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发电行业原有的高度垄断结构,市场集中度大大降低。但综合来看,我国发电企业的利润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发电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对这一关系研究较为深入的学派有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哈佛学派提出了传统的SCP范式,该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高度集中的市场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因为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可能存在企业的共谋企业行为,通过对价格的控制、广告投入等手段对其他企业进行打压,削弱市场的自由竞争度,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这就是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另一个着名的假说是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企业效率—结构”假说,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与哈佛学派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市场中之所以长期存在高利润率,并不是由于垄断势力损害了竞争,而是由于集中度高的市场中大企业具有高企业效率,这种高企业效率使得企业规模能够扩张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进而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就是说是企业效率影响了市场结构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这就是“企业效率—结构”假说。为了验证发电企业的企业绩效水平到底是受到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还是企业效率的影响,本文选择了2011-2018年60家上市发电公司对共谋假说和企业效率结构假说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证明共谋假说存在于发电行业而企业效率结构假说却并不成立,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针对发电企业应如何提升企业绩效水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王庆洋[5](2019)在《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国特色能源发展理论实现了重大飞跃。五年来,能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扎实迈进。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体制已经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即由垄断的计划经济变成了灵活的市场经济。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直购电等经济现象的出现,使得电力市场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上游的发电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总额大,负债比例高,如何进行合理的投资和融资,如何在“竞价上网”中取得电价的优势成为发电企业的重要问题。所以通过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就变得十分必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发电类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竞争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根据沪深两市的公开资料,选取了11个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通过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行业内上市公司进行评分、排序、归类,得出对其绩效评价的直观结果,帮助行业内的各家上市公司认清自己的定位,发掘自己的优势及劣势。最后根据得分情况,从资产使用,成本费用管理,盈利模式,资本结构四方面对发电类上市公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可操作的改进建议。
张笑晗[6](2019)在《宝新能源跨界并购东方富海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落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发电业由追求发展速度逐步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受经济体制影响,民营发电企业除了继续加深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积极探索多元化战略以谋求业务转型。相比之下,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呈现出高增长势头,巨大的利润规模和发展前景吸引传统企业纷纷涉足私募股权基金,以期在发展壮大原有主业的同时拓展新兴业态,获得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为实现快速布局新业态,企业之间的跨界并购整合日益频繁。基于并购双方个性化的并购动因及方案设计,微观案例的跨界并购效应评价及并购潜在风险因素是值得进行深入分析的。本文对新能源发电企业出于多元化战略跨界并购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典型案例——宝新能源跨界并购东方富海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双方并购动因,评价跨界并购的市场效应和财务效果,从实践角度识别出并购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同时从公司战略、业务能力、并购过程及经营效果四个方面为其他传统企业跨界并购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薛艳[7](2019)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推进,社会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代价是自然资源的粗放式消耗、生态环境的灭绝式破坏、地区经济的非平衡发展,信息网络的两极式分化。在可持续发展压力严峻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席卷全球,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经济体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也对我国企业的持续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2006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元年”,自此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逐步形成基本共识,在行为管理、企业实践、推进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增速却有所下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包括管理者将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的短期绩效挂钩,当短期内回报达不到预想,甚至无回报时,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只会增加运行成本,影响利润创造,因而放弃或拒绝履行社会责任。但也有学者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树立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获得顾客的支持与信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绩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关于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此背景下,探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关系,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持续成长,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问题的治理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界定两者的基本内涵,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在传统价值链和新经济时代价值网中的作用,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两者关系的概念模型,以考察不同所有制性质、上市时间、所属行业以及所属区域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及其与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提出本文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提出一方面,无论是在传统企业价值链传递,亦或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网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集合体,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获得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创造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持续成长,使其有意愿有能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过程。在剖析两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现状与差异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导致企业成长表现不同。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会七个方面选择相关指标对不同性质、不同上市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连续十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后续各章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上市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A股企业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国有企业中较好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比例较高,而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更好;上市时间较长的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履行效果较好;制造企业相较非制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占比更多,非制造业平均履行效果较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高。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作用路径分析为了考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作用关系,本文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从空间维度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三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时间维度上采用了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开展自回归、前因、后果和相互作用模型分析。根据时空两个维度的分析,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研究发现:截面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路径系数为0.60,三类模型中系数最大,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关系显着;企业成长对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路径系数较小,且均不显着。纵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成长的预测变量,企业当年承担社会责任,对当年及下一年的企业成长有正向的影响,且跨期的预测效应不变;企业成长并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预测变量。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动态影响分析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变化随时间推移存在显着不同的群体异质性。本文首先探讨企业成长轨迹的变化过程,采用增长混合模型(GMM)将企业成长轨迹分成不同的潜类别,然后以潜在类别分类结果作为因变量,继而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规模等协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动态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成长轨迹存在三个显着不同类别,分别是“缓慢上升成长”、“缓慢下降衰退”和“高速上升成长”组。样本资料中约有81.4%的上市公司样本属于“缓慢下降衰退”组,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成长情况不容乐观。以“缓慢下降衰退”组为参照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规模对高速上升成长组的正向影响更加显着;产权性质、企业年龄和行业特征变量对缓慢上升组的影响显着高于高速上升成长组;所属区域对高速上升成长组的影响高于缓慢上升成长组,但差异效应并不显着。五、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倾向值匹配分析为了消除异质性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本文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分析法(PSM),将产权性质、企业年龄、企业规模、所属区域等因素进行了相对评分,实现相似条件下的匹配,从而分离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将企业成长表现的差异仅归结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不同,而不是企业规模、产权性质等其他混杂变量。这不仅为研究企业成长的差异提供直接的依据,同时为制定差异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研究发现:排除其他因素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考察期内处理组企业成长在第1、2年与控制组相比,差异并不显着,到第3、4年处理组企业的成长显着高于匹配后的控制组企业。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弥补现有研究缺乏理论支撑的不足;第二,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第三,从时空两个维度验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更可靠;第四,构建增长混合模型,更好地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动态效应;第五,计算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净效应,研究结论更具实际意义。总之,本文立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理论,全面分析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孙钰聪[8](2018)在《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资产剥离指企业将拥有的部分资产、生产线、业务部、分公司或子公司出售给其他方,以获取现金或股票等其他报酬的商业行为之一。资产剥离作为企业实施的一项财务策略,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宝钢股份2012年实施的特钢及不锈钢事业部剥离策略为案例,研究公司资产剥离的动因及其短期和长期效果。针对宝钢股份资本剥离的动因,研究发现:2008年以后钢铁行业形势持续低迷,宝钢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也逐渐面临困境。宝钢股份的核心业务能力在于碳钢生产,其特钢和不锈钢业务长期亏损,不仅拖累了公司财务业绩,而且无助于公司竞争优势的发挥。2011年,公司制定了“成本领先、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此次资产剥离正是顺应企业发展战略调整而实施的一项财务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聚焦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碳钢经营的目的。针对资产剥离的类型,此次资产剥离为一次年末剥离、横向剥离、资产出售,受让方为关联公司母公司,这也与宝钢股份的经营状况相适应。从短期市场绩效来看,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此次资产剥离公告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资产剥离公告前后10个交易日的累计异常收益率(CAR)为10.31%,说明资产剥离提升了公司股价,改善了公司的市场表现。从短期财务绩效来看,对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发现,剥离当年公司的盈利性有显着提高,偿债能力和资产流动性也得到改善。从长期看,资产剥离使公司聚焦核心业务,有效实施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财务业绩持续优于同行企业。同时,资产剥离带来的现金流极大支持了公司湛江基地建设,为公司长期盈利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本文的结论是:宝钢股份2012年实施的资产剥离并非是修饰财务报表的战术性剥离,而是着眼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剥离,对实现公司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据此提出建议:企业制定财务策略要符合企业长期战略目标,而不是仅着眼于短期财务报表业绩的改善;此外,实施资产剥离后,企业也要合理运用资产剥离带来的现金流,继续提高剥离后剩余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提高企业长期经营能力的目的。
高珺[9](2017)在《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机及价值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治理的完善,相比企业并购,资产剥离逐步成为了企业重组时必须考虑的手段,其发生频率和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在理论界,资产剥离并没有与企业并购一样得到热情对待,关于资产剥离如何影响绩效也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很少有以资产剥离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内在动机、手段以及绩效的相关文献。因此,本文选定宝钢股份资产剥离事件为案例,旨在探究宝钢股份在资产剥离过程中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是否确实如预想的那么成功以及对上市公司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是否均产生了正向影响,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资产剥离的适宜性提出相关的结论与建议。本文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0019)向控股股东宝钢集团及控股股东旗下全资子公司宝钢特钢有限公司和上海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进行资产剥离的事件为研究对象,先对此次资产剥离的背景与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其次从归核化理论假说,融资理论假说,效率理论假说以及盈余管理理论假说角度对此次资产剥离的动机进行剖析,接着通过测算超额累计收益率(CAR值)、购买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值)和分析财务指标对资产剥离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分析得出,宝钢股份通过本次资产剥离优化了资产结构,总体来看是成功的。宝钢股份在选择资产剥离之路时,审时度势,根据自身条件,资本市场的走势,对未来钢铁业发展的预期等综合考虑后,做出的决策是明智的。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行为对其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均有所帮助,达到预期。
王筱澜[10](2017)在《我国电力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了符合行业的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必须保持一定规模的资产投资,而大规模的投资需要相应的资金保障。国家电力产业政策出台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如何做大、做强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目标。本文在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调查经济数据库、与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联系的基础上,以融资理论为指导,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融资特征,分析我国电力企业的融资现状,探讨部分新型融资方式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运用SPSS和Eviews软件对电力上市公司融资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比较典型的电力企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融资需求为例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力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依据融资理论对电力企业融资内涵界定,分析电力企业融资的特征。(2)电力企业发展与融资现状。首先从经济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带动电力企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现状。然后分析了融资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指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采用较为单一的融资方式,而且依赖银行借款等外源融资,自有资金占比较低,并总结了我国电力企业四种融资来源。(3)我国电力企业融资方式及案例分析。探讨信托融资、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电网企业上市在电力企业融资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典型电力企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为案例进行了融资租赁和资产证券化两种融资方案的设计。(4)我国电力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电力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电力企业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结构比例失衡,企业投入资本使用效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市场化发展不足等问题。(5)总结电力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企业自身、市场、政策等不同角度提出对策。
二、宁波宝新利润首次过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宝新利润首次过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价异常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 |
1.1.2 国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事件分析法 |
1.3.2 倾向得分匹配法 |
1.3.3 双重差分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研究 |
2.1.2 股价异常波动的相关研究 |
2.1.3 文献总结 |
2.2 相关理论概念 |
2.2.1 企业社会责任及披露 |
2.2.2 股价异常波动 |
2.2.3 有效市场理论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5 企业声誉价值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股价异常波动的研究设计 |
3.1.1 数据来源 |
3.1.2 事件分析的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
3.1.3 事件分析法模型选择 |
3.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价异常波动研究设计 |
3.2.1 PSM+DID数据选取和处理 |
3.2.2 PSM+DID的模型设计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股价异常波动的研究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市场模型结果分析 |
4.2.3 显着性检验 |
4.2.4 自愿性与强制性披露比较分析 |
4.2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价异常波动的研究 |
4.2.1 倾向得分匹配平衡性检验分析 |
4.2.2 双重差分模型结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风电企业跨国并购对创新能力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湘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基本框架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内外关于并购动因的文献综述 |
2.1.2 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
2.1.3 国内外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综述 |
2.1.4 文献评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创新概念的界定 |
2.2.2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2.2.3 跨国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 |
3 案例背景 |
3.1 风电行业发展概况 |
3.1.1 风电行业跨国并购历程 |
3.1.2 风电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
3.2 案例公司背景介绍 |
3.2.1 湘电股份公司背景 |
3.2.2 湘电股份跨国并购过程 |
3.2.3 湘电股份跨国并购动因 |
3.3 本章小结 |
4 跨国并购对湘电股份创新能力的影响 |
4.1 湘电股份研发活动概况 |
4.1.1 技术人员 |
4.1.2 研发投入 |
4.2 湘电股份创新效率分析 |
4.2.1 研究方法与模型 |
4.2.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3 跨国并购方式下湘电股份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
4.3 湘电股份创新滞后期的计算 |
4.3.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
4.3.2 创新滞后期的测算 |
4.3.3 跨国并购方式下湘电股份创新滞后期结果评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跨国并购对湘电股份企业绩效的影响 |
5.1 跨国并购对湘电股份财务绩效的影响 |
5.1.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湘电股份短期财务绩效评价 |
5.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湘电股份长期财务绩效评价 |
5.2 跨国并购对湘电股份非财务绩效的影响 |
5.2.1 行业经营性信息分析 |
5.2.2 公司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选择最佳的并购时机,合理预期行业发展状况 |
6.2.2 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
6.2.3 做好并购后的整合,缩短滞后期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企业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研究基础 |
2.1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
2.1.1 概念及研究对象 |
2.1.2 产生背景 |
2.1.3 理论渊源 |
2.2 不同学派关于市场结构、企业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假说 |
2.2.1 哈佛学派 |
2.2.2 芝加哥学派 |
第3章 我国发电行业现状分析 |
3.1 我国发电结构变化分析 |
3.1.1 发电装机容量变化 |
3.1.2 发电能源结构变化 |
3.2 我国发电企业整体经营效益 |
3.3 我国发电企业经营现状 |
3.3.1 我国发电企业数量 |
3.3.2 我国主要发电企业经营状况 |
第4章 我国发电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效率和企业绩效分析 |
4.1 发电行业市场结构 |
4.1.1 市场结构衡量标准 |
4.1.2 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4.2 发电企业效率分析 |
4.2.1 企业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
4.2.2 发电企业效率评价指标 |
4.2.3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发电企业效率分析 |
4.3 发电企业绩效 |
4.3.1 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简述 |
4.3.2 发电企业绩效指标选取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样本及数据来源 |
5.2 研究假设 |
5.3 变量的选取及检验 |
5.3.1 变量设计 |
5.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3 平稳性检验 |
5.4 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
5.4.1 模型建立 |
5.4.2 具体模型形式的确定 |
5.4.3 模型检验结果 |
5.5 计量分析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及评价方法 |
2.1 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 |
2.1.2 财务绩效 |
2.1.3 财务绩效评价 |
2.2 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 |
2.3.1 原始评价方法 |
2.3.2 创新型衡量方法 |
3 发电类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
3.1 发电类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3.2 发电类上市公司竞争现状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潜在新竞争者 |
3.2.4 潜在替代品的开发 |
3.2.5 企业间竞争 |
4 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1 可比性原则 |
4.1.2 准确性原则 |
4.1.3 全面性原则 |
4.1.4 可行性原则 |
4.1.5 科学性原则 |
4.2 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1 偿债能力指标 |
4.2.2 营运能力指标 |
4.2.3 盈利能力指标 |
4.2.4 成长能力指标 |
4.3 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
4.3.1 描述性分析 |
4.3.2 因子分析法原理 |
4.3.3 因子分析法步骤 |
4.3.5 适用性检验 |
4.3.6 因子提取与因子旋转 |
4.3.7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8 聚类分析基本原理 |
4.3.9 结果分析 |
5 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分析 |
5.1 偿债能力分析 |
5.2 营运能力分析 |
5.3 盈利能力分析 |
5.4 成长能力分析 |
5.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
5.6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5.7 发电类上市公司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6 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水平提升方案 |
6.1 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 |
6.2 提高经济效益 |
6.3 创新盈利模式 |
6.4 优化融资模式 |
7 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宝新能源跨界并购东方富海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跨界并购相关理论基础 |
2.1 跨界并购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成长周期理论 |
2.2.2 企业能力理论 |
2.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
2.2.4 效率理论 |
第3章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东方富海案例概览 |
3.1 宝新能源及并购标的基本情况 |
3.1.1 宝新能源基本情况 |
3.1.2 东方富海基本情况 |
3.2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动因分析 |
3.2.1 并购方动因 |
3.2.2 被并购方动因 |
3.3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交易内容及实施过程 |
3.3.1 大股东减持 |
3.3.2 分步收购 |
3.3.3 业绩承诺与补偿 |
第4章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效果评价及潜在风险分析 |
4.1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效果评价 |
4.1.1 短期市场效应 |
4.1.2 经营及财务效果 |
4.1.3 动因实现效果 |
4.1.4 Z值分数预警效果 |
4.2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潜在风险分析 |
4.2.1 业绩承诺无法兑现风险 |
4.2.2 商誉减值风险 |
4.2.3 财务流动性风险 |
4.2.4 股权质押风险 |
4.2.5 交叉持股风险 |
4.2.6 业绩依赖风险 |
4.3 案例小结 |
第5章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案例启示 |
5.1 宝新能源跨界并购案例启示 |
5.1.1 理性制定多元战略 |
5.1.2 审慎选择并购标的 |
5.1.3 妥善设计并购方案 |
5.1.4 持续关注整合效果 |
5.2 宝新能源应对潜在风险的对策建议 |
5.2.1 完善补偿保障措施 |
5.2.2 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
5.2.3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
5.2.4 防范股权恶意质押 |
5.2.5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问题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二节 企业成长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二、企业成长的评价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作用机理 |
一、价值链形成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
二、价值网创造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
第三节 概念模型的提出 |
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二、企业成长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差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指标的选择 |
一、企业对股东的责任 |
二、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
三、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
四、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
五、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
六、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
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与差异性检验 |
一、样本选取 |
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差异性检验 |
第三节 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与比较 |
一、评价模型 |
二、数据的预处理 |
三、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
二、研究变量的设计 |
第二节 研究模型介绍与数据预处理 |
一、截面路径分析模型 |
二、纵向路径分析模型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路径分析 |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截面路径分析 |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纵向路径分析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动态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增长混合模型介绍 |
一、增长混合模型概述 |
二、增长混合模型的形成原理 |
第二节 增长混合模型的建模过程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模型参数估计 |
三、模型类别数确定与评价 |
四、模型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倾向值匹配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介绍 |
二、研究变量设计 |
三、模型设定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净效应 |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统计数据 |
二、计算程序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主持)的科研课题 |
三、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8)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2 宝钢股份概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资产剥离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资产剥离概述 |
2.1.1 资产剥离的含义 |
2.1.2 资产剥离的类型 |
2.2 资产剥离动因研究 |
2.3 资产剥离类型研究 |
2.4 资产剥离绩效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 |
3.1 行业状况 |
3.1.1 行业环境因素 |
3.1.2 行业内竞争环境 |
3.1.3 钢铁行业相关政策 |
3.2 宝钢股份内部经营状况 |
3.2.1 宝钢的财务困局 |
3.2.2 宝钢股票市场表现不佳 |
3.3 宝钢股份战略调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实施方案分析 |
4.1 资产剥离时间安排 |
4.2 被剥离资产介绍 |
4.3 资产剥离受让方 |
4.4 资产剥离支付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效果分析 |
5.1 资产剥离的短期市场反应 |
5.1.1 研究步骤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资产剥离对宝钢股份的短期财务影响 |
5.2.1 资产剥离对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 |
5.2.2 资产剥离对财务比率的影响 |
5.3 资产剥离对宝钢股份的长期财务影响 |
5.3.1 资产剥离后宝钢长期盈利能力状况分析 |
5.3.2 资产剥离对宝钢长期盈利能力的有利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机及价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资产剥离概念 |
2.1.2 增值效应概念阐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归核化理论 |
2.2.2 融资需求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资产剥离动因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2 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3 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钢铁行业情况简析 |
3.1 我国钢铁行业国内市场情况分析 |
3.1.1 行业规模 |
3.1.2 行业效益 |
3.2 我国钢铁行业供求情况分析 |
3.2.1 行业供给分析 |
3.2.2 行业需求分析 |
3.3 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存在问题 |
3.3.1 产能过剩严重 |
3.3.2 受原材料供应商牵制严重 |
3.3.3 产业结构落后进一步压低利润 |
3.3.4 环境保护压力下的生死边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背景与实施方案 |
4.1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4.1.1 宝钢股份的经营范围 |
4.1.2 宝钢股份的股权结构 |
4.2 受让方以及受让标的简介 |
4.2.1 受让方简介 |
4.2.2 受让标的简介 |
4.3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背景 |
4.4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类型界定 |
4.4.1 自愿性资产剥离 |
4.4.2 关联交易资产剥离 |
4.4.3 战略性资产剥离 |
4.5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实施方案、过程及结果 |
4.5.1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方案 |
4.5.2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过程 |
4.5.3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机分析 |
5.1 归核化理论假说:突出主业,强化核心业务 |
5.2 融资理论假说:服从政策,优化资本结构 |
5.3 效率理论假说:适应环境,提高经营效率 |
5.4 盈余管理理论假说: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绩效分析 |
6.1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分析 |
6.1.1 股价表现--CAR指标分析 |
6.1.2 股价表现--BHAR指标分析 |
6.2 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分析 |
6.2.1 盈利能力分析 |
6.2.2 偿债能力分析 |
6.2.3 营运能力分析 |
6.2.4 发展能力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建议 |
7.2.1 主动实施资产剥离 |
7.2.2 准确把握剥离的时机及标的 |
7.2.3 强化资产剥离的会计信息披露 |
7.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我国电力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 |
2 电力企业融资相关理论 |
2.1 融资概念与融资理论 |
2.2 电力企业融资内涵与特征 |
3 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与融资现状 |
3.1 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现状 |
3.2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现状 |
4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方式与案例分析 |
4.1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
4.2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融资方案设计 |
5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择 |
5.3 模型设定 |
5.4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5.5 描述性统计结果 |
5.6 相关性分析 |
5.7 回归分析 |
5.8 实证结果 |
6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
6.1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6.2 我国电力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四、宁波宝新利润首次过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对股价异常波动的影响研究[D]. 杜云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风电企业跨国并购对创新能力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湘电股份为例[D]. 穆文玉.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企业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 仲巧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发电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D]. 王庆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1)
- [6]宝新能源跨界并购东方富海案例分析[D]. 张笑晗. 南昌大学, 2019(02)
- [7]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D]. 薛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因及效果研究[D]. 孙钰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宝钢股份资产剥离的动机及价值效应研究[D]. 高珺. 苏州大学, 2017(07)
- [10]我国电力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王筱澜.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