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m~3充气搅拌(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检测报告

8m~3充气搅拌(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检测报告

一、8m~3充气搅拌式(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郭传州[1](2020)在《自吸式WEMCO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体力学和混合特性的模拟》文中认为浮选机内矿浆流场分布和固相悬浮质量显着影响浮选指标,目前对于自吸式浮选机固-液两相流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Wemco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流场进行了相关模拟,研究了固-液两相流在浮选机中混合特性,为自吸式浮选机的大型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和Schiller Naumann阻力模型对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叶轮转速增加不改变固-液两相流场循环结构,矿浆流速、固相悬浮均匀性和功耗增大;当转速为365rpm时ζ值为0.851,固相悬浮分散性较好。矿浆入口流速对槽体内矿浆流速的影响较小,当入口流速为0.09kg/s时固相悬浮分散性较好。矿浆浓度不改变流场的上下循环结构,固相分散均匀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固相物理性质对固-液两相流悬浮分散性会产生影响。密度小的固体在低叶轮转速下可获到较好的固相悬浮性且随转速增加呈线性增加,密度大的固体在低叶轮转速下易在槽体底部大量沉积造成短路,在叶轮额定功率内固相悬浮分散性随转速增加而增加;在保证相同的固相悬浮均匀性ζ值为85%时,叶轮功耗随固相密度呈线性增加趋势。粒度小的固体在低叶轮转速下可使固相达到完全悬浮分散,继续增加转速将恶化浮选效果;粒度大的固体由于自身重力因素会影响固相的悬浮分散性,可通过提高叶轮转速进行改善,但过高的叶轮转速将超过浮选机自身的额定功率且增加浮选机的功耗。两种不同粒级的同种固体混合存在同一浮选体系中,混合状态下固相的悬浮均匀性远不如单一固相存在时的悬浮均匀性,粒度小的固相悬浮分散性更好。(3)在槽体内固相和液相体系中的药剂混合时间呈现不一致的现象,在液相体系中药剂混合时间更长。不同的加药点有不一样的混合时间,当矿浆入口加药时整体药剂的混合时间更短且在循环区和混合区最先出现峰值,这更有利于药剂与固相发生相互作用。增加叶轮转速可减小药剂在浮选机中的混合时间,继续增加叶轮转速对混合时间减小梯度影响不大,说明在高叶轮转速前提下改变转速并不能有效的改善药剂与矿浆的混合时间。不同密度的固体对药剂在体系中的混合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随固相密度的增加药剂在浮选机中的分布情况无太大差异,但固相密度大的体系将造成药剂在分离区分布更少。

史帅星[2](2020)在《粗颗粒矿物浮选运动特性及大型浮选机结构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入选品位的降低和处理规模的增大,大型浮选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浮选机大型化已成为浮选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2019年世界上最大规格的680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已投入生产。然而,以几何相似和动力学相似为基础的浮选机大型化方法,将矿浆作为均匀相考虑,忽略了矿浆中粗、细颗粒的差异以及浮选机大型化过程运输区距离显着增加的影响,造成大型浮选机粗颗粒回收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厘清浮选过程中粗颗粒的运动特性及浮选机运输区的调控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因此,论文利用CFD仿真计算、3D-PIV测试、在线浮选动力学测试与工业试验等研究方法,以实验室尺度和工业尺度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浮选机为对象,研究分析浮选过程中粗颗粒的悬浮特征、上浮过程中矿化气泡粗颗粒负载的变化特点和运输区结构特征,进而对强化粗颗粒回收的大型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的设计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得到了如下研究结果:研究了不同尺度浮选机内粗颗粒的悬浮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实验室尺度浮选机悬浮试验系统,研究了叶轮离底悬浮临界转速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浮选机叶轮离底悬浮临界转速的结构影响系数和充气量影响系数;分析了粒度、叶轮转速、矿浆浓度和充气速率对粗、细颗粒差异悬浮的影响,研究发现,粒度和矿浆浓度对粗颗粒悬浮影响显着,与之不同的是,粒度和叶轮转速对细颗粒悬浮影响显着。对比研究了三种浮选过程中五种工业尺度浮选机内固体颗粒的悬浮特征,研究发现粗细颗粒差异化悬浮在浮选机上部区域普遍存在,随着浮选机容积变大其上部区域的固体颗粒的粗、细粒级粒度悬浮差异变大,高浓度分选条件下粗颗粒在浮选机运输区存在悬浮突变截面,在同一台浮选机内不同粒级重量悬浮与金属量悬浮两者变化并不一致。研究了浮选机内湍流强度的分布特征和矿化气泡上浮过程中负载粗颗粒部分的变化特征。建立了浮选机内液体流动湍流强度的实验室尺度测试系统和工业尺度CFD计算模型,研究表明浮选机上部湍流强度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沿槽体向上在低转速下湍流强度先升高后降低,高转速下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又升高;工业尺度浮选机内推泡锥和渐缩型的槽体结构使上部区域内液体改变了流动方向,在浮选机中心和槽壁中间区域流动形成了较强的湍流强度;与实验室尺度差别较大。建立工业尺度浮选机气泡负载测试系统,研究表明,粗选和扫选作业浮选机上部区域气泡重量负载能力变化不一致,在粗选作业浮选机内气泡上浮过程中其重量负载能力先降低再升高,扫选作业则是逐渐降低;粗选作业气泡上携带的+0.125mm粗粒级产率上浮过程中逐渐降低,细粒级产率逐渐升高,扫选作业趋势刚好相反。提出了通过减少气泡-颗粒集合体上浮输运距离和浮选机叶轮上部区域的湍流强度都可以减少粗颗粒脱落机会,从而改善粗颗粒的分选效果的思路。研究了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运输区的结构特征。建立了实验室尺度浮选机PIV测试系统,研究表明,运输区处在一个循环流场中,其几何特征较为清晰,呈近梯形。运输区在浮选机中心截面左右对称,在叶轮上方和溢流堰下方有近似直线的上下边界线,其靠近中心区域的内边界由运动方向相反的两条斜线和循环流场零速点连接而成,外边界贴近槽壁。提出了了通过提升叶轮空间位置和增大叶轮射流角调控运输区上下边界方法,并通过实验室选矿试验验证调控方法提高粗粒级矿物回收率的有效性。提出了以运输区调控为核心的强化粗颗粒回收的大型浮选机设计原则,开发了叶轮离底距离、导流装置及底部流动强化装置的设计方法。研究设计了强化粗颗粒回收容积为160 m3浮选机,建立了由2台160 m3浮选机组成的粗颗粒磷灰石浮选工业试验系统,并开展了工业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平行生产的40 m3粗颗粒浮选机相比P2O5回收率提高约14个百分点,其中-0.15+0.074mm粒级回收率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0.25+0.15mm粒级回收率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0.25mm粒级回收率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粗粒级回收率提高幅度较大。以上研究表明:强化粗颗粒回收的160m3浮选机分选动力学环境适合于粗颗粒矿物的分选,证明了浮选机设计思路的正确性。论文综合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揭示了粗颗粒矿物在矿浆中的悬浮特征及上浮过程中矿化气泡上粗颗粒矿物负载变化规律;阐明了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运输区的结构特征;开发了大型浮选机强化粗颗粒回收的设计方法。论文研究结果丰富了浮选设备应用基础理论,完善我国在大型机械搅拌式浮选机粗颗粒回收研究上的不足,提升了我国浮选装备水平。

郭天宇[3](2015)在《红透山冶炼厂含铜炉渣选铜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资源贫乏与需求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作为铜冶炼大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含铜炉渣。这些渣中含有大量的有价金属,因此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通过研究炉渣的高效回收利用,不仅可提取大量有价元素,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了淘汰落后产能,红透山冶炼厂将原有的密闭鼓风炉生产工艺改为连续吹炼炉生产工艺,新工艺产生的炉渣中含有大量可有价金属元素,具有二次回收的价值。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红透山冶炼厂含铜炉渣的矿物组成较简单,矿物种类较少。主要金属物相为硫化铜、单质铜、氧化亚铜、磁铁矿、氧化铅和氧化锌,非金属物相为硅酸铁和玻璃质。硫化铜与单质铜的粒度分布,粗细极不均匀,细粒的硫化铜和单质铜呈星散状分布在炉渣中,较难解离出来;氧化亚铜粒度较细,多包裹在粗粒硫化铜中,可随硫化铜一起回收。常见细粒的硫化铜包裹在磁铁矿中,或充填在磁铁矿的粒间,与磁铁矿完全解离较困难,易造成铜的损失。本论文以采用急冷方式冷却的含铜炉渣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最终确定了最适宜的含铜炉渣选矿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mm占95%,捕收剂黄药用量350 g/t,起泡剂2#油用量90g/t,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二次扫选的选别试验流程,闭路选矿试验获得了铜精矿品位22.98%、铜回收率为84.02%的良好指标。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含铜炉渣选矿工业试验研究。工业试验工艺流程和相应指标为:破碎流程为二段一闭路,最终产品粒度为-14 mm;磨矿流程为两段全闭路,一段磨矿细度-0.074mm占60%,二段磨矿细度-0.074mm占95%;选别流程为-次粗选二次精选四次扫选。工业试验生产指标:铜回收率87.65%,铜精矿品位15.26%,尾矿品位0.51%。通过对本论文研究,为红透山含铜炉渣中铜的回收提供一定的依据。

王大鹏[4](2011)在《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强化与短流程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富矿资源的匮乏,我国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中低品位胶磷矿时代。胶磷矿中有用矿物颗粒细、矿物嵌布紧密、有害杂质较多,导致浮选入料微细粒含量高、泥化程度高,恶化了分选环境,使浮选过程受到干扰。传统浮选设备在处理该类矿石时,暴露出流程结构冗长、浮选成本高的问题。浮选柱技术通过矿化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微细颗粒的矿化效果,为微细粒矿物的高效分选创造了条件。利用浮选柱技术实现我国胶磷矿高效分选有良好的前景。研究契合我国胶磷矿特点的高效柱式分选设备、工艺是促进胶磷矿选矿技术进步的重要课题。论文以研究胶磷矿的工艺矿物学特性为起点,分析了有用矿物的矿物学特征、矿石解离过程特征和粒度分布范围,指出胶磷矿高含泥量和近似“W”型粒度分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微细粒主导、高含泥”对胶磷矿分选过程的显着影响。胶磷矿可浮性特征研究以浮选速度试验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进行胶磷矿浮选动力学特性研究,揭示出胶磷矿浮选过程可浮性“非线性”分布的重要特征。以此为依据,以矿化方式与可浮性相适配为思想,设计出以多流态梯级强化为特色的胶磷矿柱式高效分选过程。以品位分布为研究手段,分析了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各分选区域作业特征,在研究前人柱式浮选动力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串槽模型推导出了胶磷矿柱式轴向品位分布模型。根据试验数据确定了模型中的参数,通过计算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和实际值较吻合。论文在研究浮选过程可浮性特征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了胶磷矿浮选过程粒级浮选特征。通过研究各粒级浮选速度变化规律,揭示了胶磷矿粒级浮选前“细”后“粗”的过程特征。基于此,在分析粗、细粒级矿化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胶磷矿的粒级“分步”浮选过程:根据浮选过程粒级浮选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强化和调整为手段,通过改变紊流强度、气泡特性、泡沫层高度等针对性作业参数实现胶磷矿粒级的分步强化和浮选,在高效柱式分选过程的框架下,建立粗、细粒级有针对性强化的高效子过程,实现了胶磷矿全粒级的高效浮选。至此形成了胶磷矿高效浮选设备系统、工艺模式雏形:基于可浮性过程特征的整体柱式高效过程和基于粒级浮选特征的分过程。开展了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分选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类型胶磷矿的柱式分选工艺:浮选柱分选高镁胶磷矿,通过单段反浮选获得了精矿品位为P2O5 31.09%、MgO 0.79%,精矿回收率93.27%的良好指标。与同期浮选机生产相比,在给矿品位和精矿品位基本相同的情况下,P2O5回收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以上;浮选柱在处理多矿区混合钙(硅)质胶磷矿时,单段浮选工艺精矿指标为:P2O5 29.61%,MgO 0.92%,回收率85.58%,单段工艺在处理难选胶磷矿时指标不甚理想,但粒级分步浮选结果较好。粒级分步浮选借助一粗一精流程在难选中低品位胶磷矿中分选出了高质量的精矿,精矿品位达到P2O5 30.01%、MgO 0.61%,回收率达到了89.10%。与槽式系统相比,柱式系统分选指标优势明显,精矿P2O5含量提高了0.86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同时浮选药剂成本降低了20%以上;利用浮选柱分选硅钙质胶磷矿,在给矿品位相近情况下,浮选柱正-反两段流程可获得品位29.78%、回收率82.16%的磷精矿,精矿回收率比浮选机系统提高了2.69个百分点;精矿品位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柱式系统不仅实现了流程结构的精简还有效地降低了浮选成本,为我国胶磷矿高效分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该论文有图90幅,表71个,参考文献159篇。

黄应,杨钊雄[5](2011)在《XCFⅡ/KYFⅡ型浮选机组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口铅锌矿为了将硫精矿产品方案由生产单一的普通硫精矿(S品位≥40%)改为生产高铁硫精矿(S品位≥47%)和普通硫精矿(S品位≥37%)两种产品,采用XCFⅡ/KYFⅡ-8型浮选机组替代原来的6A浮选机,对选硫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改造后,在硫回收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两种硫精矿的品位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并减少了药剂消耗,可年增效益近5 000万元。

彭玉林[6](2010)在《高效铜捕收剂在永平铜矿铜硫分离应用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平铜矿是一个高硫伴生金银钨钼的大型复杂矽卡岩铜矿。在投产初期,矿物分选效果差,工艺流程不畅通,浮选操作难度较大。后经过几代选矿工作者的努力,主要选别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设计指标相比,仍然有一定的提高空间。为了解决铜回收率偏低的问题,根据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结合永平铜矿矿石性质、铜硫及伴生金银综合回收的特点和生产实践经验,需要采用优先浮铜的流程使浮游性差、上浮速度慢的铜矿物得到充分上浮,同时配合高效捕收剂,提高对铜矿物的捕收能力和选择性,在浮选过程中按照早收多收的原则,减少中矿循环,提高浮选效率。本文主要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实际矿石浮选试验以及捕收剂吸附量的测定三种手段,研究了不同pH值以及捕收剂用量条件下,高效铜捕收剂EP、PAC对永平铜矿铜硫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与使用丁基黄药、乙基黄药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EP、PAC与丁基黄药、乙基黄药相比,对铜的捕收能力强,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弱,有较强的选择性;对于以上四种捕收剂,黄铜矿在较宽的pH范围内都可以浮选,而黄铁矿在较低的pH条件下可浮性较好,当pH值大于10以后,黄铁矿可浮性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当pH值大于12以后,黄铁矿受到了强烈的抑制,可浮性差;捕收剂EP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对铜的捕收能力强,当EP用量10mg/L时,黄铜矿与黄铁矿的回收率差值最大,为29.44%,说明其选择性较好。实际矿石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AC对提高铜精矿品位有一定优势,EP对提高铜回收率有一定优势,而且EP更加适合在低碱环境下的铜硫分离,有利于综合回收银矿物,EP使用量比PAC也要少5克/吨,更能体现经济效益。因此,捕收剂EP更适合作为永平铜矿铜硫分离的铜捕收剂。在该矿石的浮选分离试验中,捕收剂EP的合适用量为15g/t,浮选矿浆pH值为8.5左右(石灰用量为1500g/t)最合适。

周少雷,刘峰,刘炯天,王宏,邓晓阳,刘文欣,郭牛喜,李功民,黎哲欣,曾琳,张海军,叶鹤,陶秀祥,常春祥[7](2009)在《大型选煤技术装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选煤工业基本情况与技术装备第一节我国选煤工业基本情况一、我国选煤工业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原煤入洗总量增加较快,从2000年的3.4亿t增加到2006年的7.8亿多t,翻了一倍多。但是全国煤炭的入选率一直徘徊在26%~33%之间,与先进国家80%以上的入选率相差甚远。

刘春艳[8](2009)在《浮选机流场数值模拟与相似特征参数的研究》文中提出XJM-S系列浮选机是广泛应用于选煤生产的一种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模拟分析了XJM-S8型浮选机的流场特性。应用PRO/E软件建立了浮选机实体三维模型,应用GAMBIT软件对流场计算域进行网格划分,采用有限体积法作为离散化方法,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以清水为介质,模拟分析了浮选机流场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得出了叶轮-定子区域压力分布图,浮选槽内不同剖面上液体流线图、速度分布图,以及湍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等特征参数的分布状态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对叶轮-定子区域的模拟分析,发现在叶轮相同半径处叶片背液面动压总是高于迎液面,表明背液面流速高于迎液面流速;当流体进入定子时,受定子叶片阻碍作用速度下降,动能转换为压能;叶片流道中动压、静压、全压的最大值分别为36.6kPa、28.9kPa、60.4kPa,最小值分别为3.0kPa、-35.3kPa、-31.2kPa;在叶轮区域内流体的最大速度为8.56m/s,接近于叶轮圆周速度8.9m/s。通过对浮选槽内流体的流线图分析,发现流动状态呈“W”形立体循环运动,下部为纵向涡流运动,上部流动平稳,符合浮选过程要求;液流通过定子后,在稳流板导向作用下沿水平断面分布均匀,无死区,浮选机结构合理。通过对湍流特征参数的分析,发现湍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关于叶轮中心呈对称分布;XJM-S8型浮选机的搅拌区域在槽体下部0.7m以下,在0.7m以上部分处于相对平稳的浮选分离区域,搅拌区域的湍流强度约为浮选分离区域的6倍;湍流强度与叶轮圆周速度成正比,以叶轮圆周速度恒定作为XJM-S型浮选机模拟放大运动相似准则,可保证相似的湍流强度。通过浮选机流场数值模拟分析,对XJM-S型浮选机的流场特征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该类型浮选机的研究与优化设计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欧阳魁[9](2009)在《臭氧法处理硫化矿选矿废水的新工艺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水资源日趋匮乏的形势下,实现选矿废水最大程度地回用是每个矿山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废水中残留的浮选药剂会影响选矿废水的排放和回用,因此必须研究经济高效的工艺方法将其去除。本论文研究了臭氧氧化条件下四种常见硫化矿浮选药剂丁黄药、乙硫氮、腐殖酸钠和二号油的降解性能,考察了pH、臭氧氧化时间对臭氧氧化丁黄药、乙硫氮、腐殖酸钠和二号油这四种常见硫化矿浮选药剂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min的氧化时间内,臭氧均能有效去除的水中的丁黄药、乙硫氮、腐殖酸钠和二号油,丁黄药和乙硫氮的去除率接近100%,去除率从高到低可排列为:乙硫氮>丁黄药>二号油>腐殖酸钠。当氧化时间为6min时,臭氧氧化去除水溶液中黄药受pH的影响程度最小,在各种初始pH条件下丁黄药的去除率均接近100%,其它三种药剂在pH8~10区间内能获得较高的去除率。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黄药在臭氧氧化条件下的降解机理,通过紫外光谱、液质联用、化学需氧量等检测,判断黄药经氧化后会生成硫酸根,黄药水溶液的COD得以明显下降,氧化处理60min时,COD降幅达到72.21%,生物降解性能(BOD/COD)得到明显提高,从0.251升至0.361,出水容易被生物降解。实际废水方面,本文采用臭氧氧化与其它工艺联合的方法,针对铁岭选矿药剂厂工业废水和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开展了去除浮选药剂、废水COD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浮选药剂和废水的COD,明显地改善其出水水质。此外,本文还以凡口铅锌矿浮选工艺为对象,考察了锌尾水适当处理后回用对铅、锌矿物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沉淀-臭氧氧化联合工艺能去除锌尾水中的金属离子和残留药剂,处理后再回用不会影响铅、锌浮选指标。该法拓展了选矿废水的处理技术,使大量废水循环利用成为了可能。

刘惠林,刘振春,沈政昌[10](1997)在《外加充气式浮选机的推广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外加充气式KYF、XCF浮选机的试验及应用推广情况。试验指标及近几年的生产使用情况表明,KYF、XCF浮选机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节能效果显着,性能优于其它类型的充气式浮选机。

二、8m~3充气搅拌式(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m~3充气搅拌式(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自吸式WEMCO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体力学和混合特性的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CFD技术在浮选设备中研究现状
        1.2.1 CFD技术在单相流模拟中的应用
        1.2.2 CFD技术在气-液两相流模拟中的应用
        1.2.3 CFD技术在固-液两相流模拟中的应用
        1.2.4 CFD技术在气-液-固三相流模拟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数值模拟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CFD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
        2.1.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2.1.2 数值计算方法
        2.1.3 多相流流动模拟模型
    2.2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三章 Wemco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的CFD模拟
    3.1 物理模型及模拟参数
        3.1.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3.1.2 运行参数和边界条件
        3.1.3 固相悬浮性和均匀性分析
    3.2 计算模型的选择
        3.2.1 湍流模型的选择
        3.2.2 固相间阻力模型的选择
    3.3 叶轮转速对流场、固体均匀性和浮选机性能的影响
        3.3.1 叶轮转速对流场的影响
        3.3.2 叶轮转速对固相悬浮性的影响
        3.3.3 叶轮转速对浮选机工艺性能的影响
    3.4 矿浆入口流速对流场、浮选机性能的影响
        3.4.1 矿浆入口流速对流场的影响
        3.4.2 矿浆入口流速对固相悬浮性的影响
    3.5 矿浆浓度对流场和浮选机性能的影响
        3.5.1 矿浆浓度对流场的影响
        3.5.2 矿浆浓度对固体悬浮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性质对固-液两相流影响的CFD模拟
    4.1 固体密度对流场和固相悬浮均匀性的影响
        4.1.1 叶轮转速对萤石悬浮分散和均匀性的影响
        4.1.2 叶轮转速对黄铜矿悬浮分散和均匀性的影响
        4.1.3 不同密度的固体悬浮分散性与叶轮功耗的关系
    4.2 固体粒度对流场和固相悬浮均匀性的影响
        4.2.1 叶轮转速对0.038mm石英固相悬浮分散性的影响
        4.2.2 叶轮转速对0.045mm石英固相悬浮分散性的影响
        4.2.3 叶轮转速对0.15mm石英固相悬浮分散性的影响
        4.2.4 不同粒度固体对浮选机内固相悬浮分散性的影响
    4.3 两种不同固体粒度混合对流场和固相悬浮均匀性的影响
        4.3.1 0.074mm与0.038mm固体混合后对浮选机内流场的影响
        4.3.2 0.074mm与0.045mm固体混合后对浮选机内流场的影响
        4.3.3 0.074mm与0.15mm固体混合后对浮选机内流场的影响
        4.3.4 不同固体粒度对0.074mm固体分散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药剂混合时间CFD模拟
    5.1 混合时间模拟策略
    5.2 不同加药点对药剂在浮选机内混合时间的影响
        5.2.1 示踪剂加药点和监测点的选取
        5.2.2 示踪剂浓度特性
        5.2.3 加药区域对药剂混合时间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叶轮转速对药剂混合时间的影响
    5.4 固相密度对药剂在固-液两相流中混合时间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粗颗粒矿物浮选运动特性及大型浮选机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浮选过程中的粗颗粒尺寸
    2.2 矿物颗粒在浮选过程中的运动特性
        2.2.1 颗粒与气泡的相互作用
        2.2.2 气、液、固三相流场特征
        2.2.3 颗粒在矿浆中的悬浮特征
        2.2.4 浮选机内浮选动力学特征
        2.2.5 泡沫层中颗粒的运动特征
    2.3 浮选机的大型化研究现状
        2.3.1 浮选机大型化进程
        2.3.2 浮选机大型化方法
    2.4 粗颗粒浮选设备技术现状
        2.4.1 机械搅拌式浮选机
        2.4.2 泡沫分离机
        2.4.3 流态化床浮选设备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3.1.1 研究目标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和工具
        3.3.1 实验室尺度浮选机
        3.3.2 皮托管流速测量方法
        3.3.3 粒子成像测试技术
        3.3.4 矿浆中固体颗粒悬浮测试
        3.3.5 充气速率测试
        3.3.6 含气率测试
        3.3.7 气泡直径测试
        3.3.8 气泡负载测试
        3.3.9 CFD仿真计算
4 粗颗粒矿物在矿浆中的悬浮特征研究
    4.1 充气机械搅拌浮选机悬浮相似放大
    4.2 浮选槽内颗粒差异化悬浮的影响因素
        4.2.1 悬浮试验系统
        4.2.2 固体颗粒离底悬浮的叶轮临界转速
        4.2.3 颗粒差异化悬浮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工业尺度浮选机内粗矿物悬特征研究
        4.3.1 黄铜矿浮选过程中大型浮选机内粗颗粒悬浮特征
        4.3.2 黄铁矿浮选过程中浮选机内粗颗粒悬浮特征
        4.3.3 钛铁矿浮选过程中浮选机内粗颗粒悬浮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上浮过程中矿化气泡上粗颗粒矿物负载的变化
    5.1 浮选机内的湍流特征
        5.1.1 实验室尺度浮选机内的湍流特征
        5.1.2 工业尺度浮选机内的湍流特征
    5.2 矿化气泡粗颗粒负载特性研究
        5.2.1 不同作业浮选机内的气泡特征
        5.2.2 矿化气泡上浮过程中的负载能力变化
        5.2.3 泡沫表层中+0.125mm粗粒级矿物的变化特征
        5.2.4 泡沫产品中粗粒级矿物沿流程的分布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运输区结构特征及调控方法研究
    6.1 CFD和PIV方法的对比研究
        6.1.1 流场型式
        6.1.2 叶轮下方的流动
        6.1.3 叶轮循环量
        6.1.4 轴功率
    6.2 运输区结构特征的研究
    6.3 运输区调控方法的研究
        6.3.1 叶轮空间位置变化对运输区结构影响分析
        6.3.2 叶轮射流角对运输区结构影响分析
        6.3.3 两种运输区调控方法的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粗颗粒强化回收的160m~3浮选机优化设计研究
    7.1 粗颗粒强化回收的大型浮选机设计思路
    7.2 浮选机主体结构及关键参数设计
        7.2.1 槽体形式与叶轮运转参数设计
        7.2.2 底部流动强化装置与导流装置设计
        7.2.3 叶轮与槽底的距离设计
        7.2.4 泡沫控制装置设计
    7.3 浮选机固体颗粒悬浮分析
        7.3.1 宏观流动分析
        7.3.2 浮选机内单一粒径固相颗粒的悬浮特点
        7.3.3 浮选机多粒径组合下固相颗粒的悬浮特点
    7.4 浮选机工业验证试验
        7.4.1 气液两相动力学验证测试
        7.4.2 带矿生产验证测试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红透山冶炼厂含铜炉渣选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炉渣处理方法
        1.2.1 火法贫化
        1.2.2 重选法
        1.2.3 浮选法
        1.2.4 磁选法
        1.2.5 湿法浸出
        1.2.6 含铜炉渣的选择性析出处理
        1.2.7 真空处理工艺
    1.3 含铜炉渣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1.3.1 应用于水泥制造工业
        1.3.2 应用于工业及民用建筑业
        1.3.3 在采矿业中作充填料
        1.3.4 应用于铸石生产
        1.3.5 作为防腐除锈剂应用于建筑业
        1.3.6 应用于筑路路基和道渣
        1.3.7 应用于生产矿渣棉
        1.3.8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含铜炉渣特性对选矿影响
    1.5 含铜炉渣选别
        1.5.1 含铜炉渣回收技术
        1.5.2 碎磨流程
        1.5.3 炉渣快速浮选
        1.5.4 炉渣闪速浮选
    1.6 国内外企业炉渣选矿状况
        1.6.1 贵冶铜渣选厂
        1.6.2 大冶公司的炉渣选厂
        1.6.3 江铜公司的炉渣选厂
        1.6.4 铜陵公司的炉渣选厂
        1.6.5 方圆铜业渣选厂
        1.6.6 祥光铜业渣选厂
        1.6.7 日本大谷地渣选矿厂
        1.6.8 澳大利亚芒特艾萨矿业公司选厂
        1.6.9 美国肯尼科特矿物公司选厂
    1.7 尾渣的综合利用
    1.8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研究方法
    2.1 含铜炉渣制备
    2.2 试验试剂
    2.3 仪器设备
    2.4 试验方法
第3章 含铜炉渣性质研究
    3.1 含铜炉渣矿物组成研究
    3.2 主要矿物的产出特征
    3.3 炉渣的光谱分析
    3.4 炉渣多元素分析
    3.5 炉渣筛析结果表
    3.6 炉渣中铜、铁化学物相的分析
    3.7 炉渣相对可磨度试验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铜炉渣选矿试验研究
    4.1 磨矿细度试验
    4.2 矿浆pH值试验
    4.3 捕收剂种类试验
    4.4 捕收剂用量试验
    4.5 矿浆浓度试验
    4.6 起泡剂用量试验
    4.7 浮选时间试验
    4.8 精选和扫选次数试验
    4.9 综合开路试验
    4.10 闭路试验研究
    4.11 精矿产品考查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铜炉渣选矿工业试验
    5.1 炉渣选矿工业试验研究
        5.1.1 选矿厂流程简介
        5.1.2 流程改造方案
        5.1.3 选矿设备能力核算
        5.1.4 工业试验结果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强化与短流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胶磷矿浮选技术现状
    2.3 胶磷矿柱式短流程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胶磷矿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
    3.1 矿石成分与结构
    3.2 磷灰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3.3 脉石矿物的工艺矿物学及浮选特性
    3.4 胶磷矿解离特性及可浮性
    3.5 本章小结
4 胶磷矿浮选过程特征与浮选动力学研究
    4.1 胶磷矿浮选过程研究
    4.2 胶磷矿浮选动力学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胶磷矿柱式分选过程及品位模型研究
    5.1 胶磷矿柱式非线性分选过程设计
    5.2 胶磷矿柱式分选过程结构
    5.3 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分选区域特性研究
    5.4 柱式轴向品位分布模型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胶磷矿粒级行为的浮选过程设计与优化
    6.1 气泡-颗粒矿化过程
    6.2 胶磷矿微细粒柱式浮选过程强化
    6.3 胶磷矿粗粒柱式过程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胶磷矿柱式短流程分选工艺研究
    7.1 高镁胶磷矿柱式短流程分选研究
    7.2 多矿区混合钙(硅)质胶磷矿粒级分步浮选研究
    7.3 硅钙质胶磷矿柱式分选工艺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效铜捕收剂在永平铜矿铜硫分离应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铜硫分离研究现状
        1.1.1 铜金属应用
        1.1.2 铜资源
        1.1.3 铜硫浮选分离现状
        1.1.4 永平铜矿铜硫浮选分离的难度
        1.1.4.1 黄铁矿可浮性变化的影响
        1.1.4.2 被抑制黄铁矿的活化问题
        1.1.4.3 浮选工艺的操作难度问题
        1.1.4.4 兼顾伴生金银回收问题
第二章 永平铜矿铜硫分离工艺与技术进展
    2.1 矿石性质
        2.1.1 铜矿物性质和可浮性
        2.1.2 黄铁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2.2 铜硫分离工艺沿革
    2.3 浮选设备改造
    2.4 铜捕收剂主要类型
        2.4.1 黄药
        2.4.2 黑药
        2.4.3 酯类捕收剂
        2.4.4 硫氮类捕收剂
        2.4.5 螯合捕收剂
    2.5 高效铜捕收剂在永平铜矿的应用
第三章 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3.1 试验样品及制备
        3.1.1 纯矿物试验矿样
        3.1.2 实际矿石试验矿样
        3.1.3 铜选择性捕收剂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3.2 研究方法
        3.2.1 纯矿物浮选试验
        3.2.2 实验室实际矿石试验
    3.3 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3.3.1 EP 浮选性能试验
        3.3.1.1 EP 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1.2 pH 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2 PAC 浮选性能试验
        3.3.2.1 PAC 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2.2 pH 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3 丁黄药浮选性能试验
        3.3.3.1 丁黄药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3.2 pH 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4 乙黄药浮选性能试验
        3.3.4.1 乙黄药用量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4.2 pH 值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4.1 实际矿样的矿石性质研究
        4.1.1 矿物组成
        4.1.2 矿石多元素分析和物相分析
        4.1.3 金属矿物嵌布特性和粒度组成
    4.2 选矿方案
    4.3 试验及结果
        4.3.1 磨矿细度试验
        4.3.2 EP 药剂试验
        4.3.2.1 碱性条件试验
        4.3.2.2 捕收剂用量试验
        4.3.2.3 EP 捕收剂浮选速度试验
        4.3.2.4 EP 闭路流程试验
        4.3.3 PAC 药剂试验
        4.3.3.1 碱性条件试验
        4.3.3.2 PAC 用量试验
        4.3.3.3 PAC 捕收剂浮选速度试验
        4.3.3.4 PAC 闭路流程试验
        4.3.4 小结
第五章 EP 工业应用
    5.1 工业应用生产指标对比
    5.2 原矿性质
    5.3 磨浮技术操作条件
    5.4 流程考查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机理分析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浮选机流场数值模拟与相似特征参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煤泥浮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煤用浮选机使用现状
        1.2.2 煤用浮选机的主要形式
        1.2.3 浮选设备的发展趋势
    1.3 浮选机流体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3.1 气泡矿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1.3.1.1 矿粒与气泡的碰撞
        1.3.1.2 矿粒与气泡的粘着
        1.3.1.3 矿粒与气泡的附着与脱附
        1.3.2 矿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4.2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1.4.2.1 研究内容
        1.4.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及数值方法简介
    2.1 湍流模型概述
        2.1.1 本构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1.3 近壁模型
    2.2 控制方程离散方法与数值解法
        2.2.1 控制方程离散方法
        2.2.2 流场计算数值解法
第3章 浮选机的建模及网格划分
    3.1 PRO/ENGNEER系统简介
    3.2 实体建模
        3.2.1 XJM-S型浮选机结构和参数设计
        3.2.1.1 XJM-S型浮选机的结构
        3.2.1.2 XJM-S型浮选机的参数设计
        3.2.2 XJM-S8型浮选机实体建模过程
        3.2.2.1 叶轮的三维建模
        3.2.2.2 定子、定子盖板、稳流板、槽体的三维建模
        3.2.2.3 浮选机的整体装配三维造型
    3.3 网格生成技术
        3.3.1 结构网格生成技术
        3.3.2 非结构网格生成技术
        3.3.3 混合网格生成技术
    3.4 浮选机流场的网格划分
第4章 浮选机流场的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1 模拟模型的确定
    4.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 流场模拟结果及其分析与讨论
        4.3.1 叶轮内部流场
        4.3.2 浮选槽内流场特性
        4.3.3 浮选机的湍流特性分析
        4.3.4 叶轮圆周速度与浮选槽内湍流运动参数的关系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臭氧法处理硫化矿选矿废水的新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工业废水的产生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1.1.1 我国水资源概况
        1.1.2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概况及分类
        1.1.3 选矿废水的产生及其特点
        1.1.4 选矿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1.2 选矿废水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自然降解法
        1.2.2 酸碱中和法
        1.2.3 混凝沉淀法
        1.2.4 吸附法
        1.2.5 化学沉淀法
        1.2.6 化学氧化法
    1.3 臭氧氧化工艺概述
        1.3.1 臭氧概述
        1.3.2 臭氧的基本性质
        1.3.3 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
        1.3.4 臭氧氧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
第二章 试验方法
    2.1 试验样品
    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设备
        2.3.1 试验仪器
        2.3.2 氧化反应装置
    2.4 研究方法
        2.4.1 水质分析方法
        2.4.2 臭氧浓度测定
        2.4.3 废水处理方法
        2.4.4 标准曲线测定
第三章 几种常用浮选药剂在水溶液中的臭氧氧化降解行为
    3.1 氧化时间对几种浮选药剂去除率的影响
        3.1.1 氧化时间对丁黄药去除率的影响
        3.1.2 氧化时间对乙硫氮去除率的影响
        3.1.3 氧化时间对腐殖酸钠去除率的影响
        3.1.4 氧化时间对二号油去除率的影响
    3.2 pH对几种浮选药剂去除率的影响
        3.2.1 pH对丁黄药去除率的影响
        3.2.2 pH对乙硫氮去除率的影响
        3.2.3 pH对腐殖酸钠去除率的影响
        3.2.4 pH对二号油去除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处理实际废水试验研究
    4.1 铁岭选矿药剂厂废水的臭氧处理
        4.1.1 铁岭选矿药剂厂废水的主要特征
        4.1.2 处理铁岭药剂厂废水的试验研究
    4.2 凡口铅锌矿选矿废水的臭氧处理
        4.2.1 凡口选矿废水主要特征
        4.2.2 处理硫尾水的试验研究
        4.2.3 处理外排水的试验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水的处理对铅锌矿石浮选的影响
    5.1 原矿性质
    5.2 浮选实验流程
    5.3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臭氧氧化降解黄药过程机理探讨
    6.1 降解过程分析
        6.1.1 降解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6.1.2 降解过程中溶液紫外光谱的变化
        6.1.3 降解过程中-2价硫离子浓度的变化
        6.1.4 降解过程中COD的变化规律
        6.1.5 降解过程中ORP的变化规律
        6.1.6 不同氧化时间的黄药溶液的HPLC-MS结果
        6.1.7 氧化路径推测
    6.2 生物可降解性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8m~3充气搅拌式(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吸式WEMCO浮选机内固-液两相流体力学和混合特性的模拟[D]. 郭传州.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粗颗粒矿物浮选运动特性及大型浮选机结构参数优化[D]. 史帅星.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红透山冶炼厂含铜炉渣选铜试验研究[D]. 郭天宇. 东北大学, 2015(06)
  • [4]中低品位胶磷矿柱式浮选过程强化与短流程工艺研究[D]. 王大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1(05)
  • [5]XCFⅡ/KYFⅡ型浮选机组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J]. 黄应,杨钊雄. 金属矿山, 2011(08)
  • [6]高效铜捕收剂在永平铜矿铜硫分离应用试验研究[D]. 彭玉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2)
  • [7]大型选煤技术装备政策研究[A]. 周少雷,刘峰,刘炯天,王宏,邓晓阳,刘文欣,郭牛喜,李功民,黎哲欣,曾琳,张海军,叶鹤,陶秀祥,常春祥.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8]浮选机流场数值模拟与相似特征参数的研究[D]. 刘春艳.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9(01)
  • [9]臭氧法处理硫化矿选矿废水的新工艺及其机理研究[D]. 欧阳魁. 中南大学, 2009(04)
  • [10]外加充气式浮选机的推广与应用[J]. 刘惠林,刘振春,沈政昌.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1997(04)

标签:;  ;  ;  

8m~3充气搅拌(深槽)浮选机单机矿浆检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