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电异常与地质构造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毛定一[1](1983)在《试论土地电合理布点》文中指出土地电,由于仪器简易,操作方便,花钱不多,费工少,且易于推广,和其他许多“土”方法一样已成为我国地震工作的一个特点和重要组成部份。利用它在震前的异常反应进行地震预报。处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土地电,对同一震例的反应却有不同。这除了本身工作条件有差别外,如:仪器、安装方法、电极深浅等;极点所处地质构造部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科学布点是提高预报效果的重要条件。
李德威[2](2017)在《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性:从预测减灾到取能减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热能决定了地球分层流变、洋陆与盆山的关联成因、成矿成藏和自然灾害链,由此带动地学革命、能源革命和减灾革命。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应开展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在地球系统动力学和热流体撞击地震成因模式指导下,科学预测地震及其关联灾害;二是在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动态热源思想指导下,梯级综合开发地热能,特别是干热岩地热能低成本大规模持续发电,既能解决能源问题,又能从根本上解决灾害问题和环境问题。简要论述了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机理,认为地球上没有板块,只有洋陆和盆山,它们由地壳和地幔固态流变物质层流而成,物质非均匀流动产生地震,断层是地震的结果。在热动力驱动地球物质非均匀层流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阐明了地震预测和地热开发的思路和方法,明确指出沿着隐伏的活动韧性剪切带通过超长超导重力热管、U形钻井和U形挖掘进行高效采热,不仅能够解决供暖和电力问题,而且具有减灾减排作用。
郭公庄中学地震观测小组[3](1977)在《为人民探索预测预报地震的规律》文中研究表明
雁北地区革委地震办公室[4](1976)在《通过和林格尔六·三级地震对土地电异常的初步认识和讨论》文中认为 一九七六年四月六日零时五十四分,内蒙和林格尔与我区右玉县交界的佛爷沟一带,发生了一次6.3级破坏性地震。在这次地震发生以前,我区有几个土地电测报点提出过一些较好的预报意见。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对这次震例进行了总结,对土地电预报地震有了一些初步认识,现在介绍如下,供大家讨论参考。
新绛中学地震测报组[5](1977)在《土地电异常与地质构造特点》文中研究表明 土地电是一种能够反映地震前兆的方便可行的测报手段,是我们测报点判断震情的主要根据。我校安装的五组“土地电”对近震远震都有反映。近震多在东向、东北向、北向测线方位反映,远强震有三次与北东六十度向测线的异常对应,一次与南西三十度测线的异常对应。从地电异常对应地震的分析中我们认为:
阎维彰,袁正明[6](1980)在《土地电与地震测报》文中研究表明 土地电的原始观测数据,有每隔一定时间的定点值、24小时整点值及瞬时值(多为自动记录观测)等,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汕头地区地震局[7](1984)在《“土地电”与海丰震群的对应关系》文中指出一、海丰梅陇震群概况 规模巨大的莲花山断裂以北50~60度东贯穿海丰全境。同时,又有北西向的河源——海丰断裂和东西向的高要——惠来断裂在该处与莲花山断裂交汇。组成若干构造的网络结点(图1),历史上海丰发生≥5.0级地震三次。近年来小震不断。自1972年建立梅陇地震台以来至1980年共记录地震800余次。1981年小震活动更加频繁。全年共发生地震两多千次。其中2月26日Ms=3.0级、3月14日Ms=3.0级、4月9日Ms=3.9级三次较大。每次较大地震发生前都有一系列的密集小震活动。这三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海丰梅陇东南4~5公里的坡平附近。地震发生在下侏罗纪砂页岩地带。下半年震中(二级左右)沿北东向逐渐向海城、公平等地迁移。
张桂铭,刘文锋[8](2013)在《基于震例研究的地震预测预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国内外45例地震预测预报震例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进行查证与整理,总结、分析了震例中采用的中长期预测方法、短临前兆异常以及预报结果。研究表明,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均明确预测的概率较低,且仅为三要素的粗略预测,准确预测地震目前尚难做到。中国在地震预测过程中更注重对短临前兆异常的观测,在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地下水化学组分、地下水状态、地磁、地电、地倾斜、地应力应变、电磁波异常、前震平静等前兆预测方法中,根据震前小震活动异常作出临震预测的成功率较高,可作为预测某些类型大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国外震例大多是对地震进行中长期预测,在中长期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以"防"为主的防震减灾策略,长期预测的理论和方法比中国丰富。
运城县解州中学地震测报组[9](1976)在《利用锅形近极土地电测报地震的初步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我校于一九七五年一月成立了地震测报组,测报组由七名教工和四十名学生组成。为了加强对地震测报工作的领导,学校党支部、工宣队和校革委还建立了地震工作领导组。半年来,我们本着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的精神,先后安装了方位电、锅形近极电、生物电、悬垂式地倾斜、长水管地倾斜、土地磁、地应力、地温、气象观测(气温和气湿)、自动式地下水位测量器(利用食用的水井)和警报器等十一种观测手段。从这些观测手段来看,锅形近极电、方位电和悬垂式地倾斜仪等,反应都比较好。尤其是锅形电反应更为灵敏准确。例如运城八月十三日的ML=3.7级地震;临猗九月十六日的ML=3.3级地震,都有较明显的反应,在对应予报上,也都比较准确。下面着重介绍一下锅形土地电的反应情况和肤浅的体会。
金珏一[10](1978)在《1978年云南省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简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了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促进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我省地震科学学术交流,推广科研成果,经省委决定,于四月廿日至卅日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地震工作及学术讨论会”。会议围绕新时期的总任务,检查总结了过去一年中我省的地震工作,对
二、土地电异常与地质构造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电异常与地质构造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性:从预测减灾到取能减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震的热动力成因 |
1.1 地震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孕震构造环境 |
1.2 地震的能量形式及其形成机理 |
2 地震的热关联前兆及其预测体系 |
2.1 地震是有前兆的 |
2.2 地震前兆之间具有关联性 |
2.3 地震预测新体系 |
2.3.1 新思路 |
2.3.2 新方法 |
2.3.3 新趋势 |
3 取热减灾减排 |
3.1 热源与控热构造 |
3.2 干热岩地热能的勘查与评价 |
3.3 干热岩地热能开发新思路 |
4 结语 |
(8)基于震例研究的地震预测预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 |
2 国外地震预测预报现状 |
3 结论与展望 |
四、土地电异常与地质构造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土地电合理布点[J]. 毛定一. 华南地震, 1983(03)
- [2]地震与地热的关联性:从预测减灾到取能减灾[J].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7(04)
- [3]为人民探索预测预报地震的规律[J]. 郭公庄中学地震观测小组. 物理, 1977(02)
- [4]通过和林格尔六·三级地震对土地电异常的初步认识和讨论[J]. 雁北地区革委地震办公室. 山西地震通讯, 1976(03)
- [5]土地电异常与地质构造特点[J]. 新绛中学地震测报组. 山西地震, 1977(04)
- [6]土地电与地震测报[J]. 阎维彰,袁正明. 山西地震, 1980(04)
- [7]“土地电”与海丰震群的对应关系[J]. 汕头地区地震局. 华南地震, 1984(01)
- [8]基于震例研究的地震预测预报分析[J]. 张桂铭,刘文锋. 中国地震, 2013(04)
- [9]利用锅形近极土地电测报地震的初步体会[J]. 运城县解州中学地震测报组. 山西地震通讯, 1976(01)
- [10]1978年云南省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简况[J]. 金珏一. 地震研究, 19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