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台大型计算机的外围设备

多台大型计算机的外围设备

一、几台大型計算机的外部設备(论文文献综述)

朱鹏举[1](1980)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1.数字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数字计算机的历史是从古代计算板——算盘开始的,它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Ⅳ世纪[61]。算盘是普通办公计算用的工具,而它却与较完善的机械计算器,甚至电子计算器竞存了多年。计算器这一词的含义包括对多位数进行简单运算的各种机械化手段。

张广明[2](1978)在《大型计算机供电系统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根据国内以往大中型计算机供电系统情况,结合当前大型计算机对电源的要求的新特点,并参照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扼要地分析了在确定大型计算机供电方案时应当考虑的几个问题,仅供确定方案时参考。

宁鹏飞[3](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李雨膏[4](1978)在《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简述及其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电子计算技术,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当前,学习、掌握、应用并发展电子计算技术也是冶金自动化战线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本刊已约请正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技术人员撰写“电子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的科学普及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的概况、硬件、软件以及数学模型………,本文就是该讲座的第一篇,其他文章将陆续发表。

倪永华,孙道秋[5](1984)在《微型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一般说来,“自动化”这一概念是用得十分广泛的。尽管自动化很复杂,本书还是试图对这概念作一精确介绍。主要目的是为复杂的自动化过程找出各个基本功能的逻辑分配和闭路系统结构以及必要的技术区域。早在十九世纪,随着机械控制的机械化(织布机)的出现,自动和半自动生产线就已问世。但是,现代意义的自动化是在六十年代随着电技术(磁控)和电子技术(逻辑电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才开始的。除了先进的硬件技术外,控制和调节专门技术也成为自动

方信我[6](1975)在《日立公司大型计算机设计的若干情况》文中提出 日本日立公司计算机访华代表团,于一九七五年一月,在北京与我方进行了技术座谈。现将座谈提供的有关体系设计的情况和资料,整理成如下几个问题:Ⅰ.研制状况;Ⅱ.H-8800和 M-180的中央处理机结构;Ⅲ.速度算法;Ⅳ.缓冲存储器;Ⅴ.虚拟存储器;Ⅵ.多机系统。由于 M-180机正在调机过程中,因而有些地方可能不够确切,仅供参考。研制状况一、当前生产水平代表日立公司(以下简称日立)当前生产水平的大型计算机是 HITAC-8800,这台机器是1972年与"超高性能计算机"差不多时间发表的。到1974年11月为止,HITAC-8800已经

顾炎[7](1979)在《钢铁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国外钢铁工业自动化作简要介绍,着重过程计算机系统及集成控制系统,并对我们的差距及今后如何加快速度以满足钢铁工业现代化的需要提出初步看法:在检测仪表,可控硅传动,液压系统三个方面打好基础;消化引进过程计算机系统进行翻版,迎头赶上;结合应用开展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而关键是要培养一支队伍.

保罗·安德森,盖纳·巴克豪斯,丹尼尔·柯蒂斯,西蒙·雷丁,大卫·沃鲁姆,张进京[8](2010)在《低碳计算技术:2050年展望(之二)》文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必须充分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行为留在地球上的碳脚印。英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提出了很多出色的方案,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参考。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低碳计算技术:2050年展望》介绍了英国碳排放减少的战略和计划,分析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的潜在贡献。报告提出的观点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迪。本报告全文较长,本刊拟分4期连载,以飨读者。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一室[9](1977)在《微型计算机应用展望》文中研究表明 微型计算机是七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做成的、微处理器为核心构成的一代新型计算机。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研制出单片4位的微处理器4004,采用PMOS半导体工艺。它是在台式计算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片中央处理装置,外配适量的存储器、外部设备及必要的控制电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计算系统,没有中断功能,主要用于十进制串行运算及简单的数据处理,基本上仍是一种可编程序的高级计数器。不久,Intel公司又研制出8位的单片微处理器8008,它具有完整的指令系统、中断系统、中央处理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的中央处理装置,已与计算器有原则的区别,指令执行时间约20微秒,这是微处理机的第一代产品。

刘慎权,顾元[10](1983)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研制大型计算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研制一台大型计算机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情况及其取得的效果。

二、几台大型計算机的外部設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台大型計算机的外部設备(论文提纲范文)

(3)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低碳计算技术:2050年展望(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4技术与标准
    4.1数据中心与能源密集型计算
        4.1.1运行状况:数据中心带来的问题
        4.1.1.1不间断供电 (UPS) 系统
        4.1.1.2冷却
        4.1.2数据中心问题的短期处理
        4.1.2.1降低基本能耗:虚拟化和更换硬件
        4.1.2.2降低次生能耗:冷却与电力传输
        4.1.3近期发展
        4.1.3.1不间断供电 (UPS)
        4.1.3.2冷却
        4.1.3.3采用直流供电
        4.1.3.4共享数据中心
    4.2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能耗应用
        4.2.1高性能计算
        4.2.1.1高性能计算问题的短期解决方法
        4.2.1.2近期开发
        4.2.2设备操作系统
        4.2.2.1设备操作系统问题的短期处理办法
        4.2.2.2近期开发
    4.3存储
        4.3.1存储方面的问题
        4.3.2存储问题的短期解决方法
        4.3.2.1合并分散的磁碟
        4.3.2.2通过存储区域网络 (SAN) 和网络附加存储 (NAS) 合并
        4.3.2.3虚拟存储
        4.3.2.4去重复
        4.3.3近期开发
        4.3.3.1 RAID
        4.3.3.2档案化与MAID
        4.3.3.3NAND闪频 (烧写软件)
        4.3.3.4压缩
        4.3.3.5磁盘的动态供电管理
    4.4网络化
        4.4.1现状:网络化带来的问题
        4.4.2网络化问题的短期解决方案
        4.4.2.1设备合并
        4.4.2.2虚拟化
        4.4.2.3高能效设备
        4.4.3近期开发
        4.4.3.1速度合理化
        4.4.3.2接口与开关关闭
        4.4.3.3高能效设备
        4.4.3.4睡眠模式的代理支持与分离传输控制协议 (TCP)
        4.4.3.5高能效以太网

四、几台大型計算机的外部設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计算机网络[J]. 朱鹏举. 电子计算机参考资料, 1980(Z1)
  • [2]大型计算机供电系统的探讨[J]. 张广明. 电子计算机动态, 1978(09)
  • [3]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4]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简述及其发展概况[J]. 李雨膏. 冶金自动化, 1978(03)
  • [5]微型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J]. 倪永华,孙道秋. 外国海军导弹动态, 1984(S4)
  • [6]日立公司大型计算机设计的若干情况[J]. 方信我. 电子计算机动态, 1975(07)
  • [7]钢铁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J]. 顾炎. 钢铁, 1979(02)
  • [8]低碳计算技术:2050年展望(之二)[J]. 保罗·安德森,盖纳·巴克豪斯,丹尼尔·柯蒂斯,西蒙·雷丁,大卫·沃鲁姆,张进京. 中国信息界, 2010(07)
  • [9]微型计算机应用展望[J]. 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一室. 电子技术应用, 1977(02)
  • [10]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研制大型计算机中的应用[J]. 刘慎权,顾元.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83(06)

标签:;  ;  

多台大型计算机的外围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