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成像技术 - Mössbauer Imaging

一种新的成像技术 - Mössbauer Imaging

一、一种新的成象技术——穆斯堡尔成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士,多良,李文萱[1](1990)在《一种新的成象技术——穆斯堡尔成象》文中研究指明

夏元复[2](1992)在《穆斯堡尔成象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通常的穆斯堡尔谱给出的是在样品范围内经空间积分的微观结构信息.近年来提出二类基于穆斯堡尔谱学的成象方法,用以确定物相的空间分布,达到实现空间分辨可达微米量级的穆斯堡尔成象.它为固体物理、材料科学、矿物学等提供一种新手段.该文介绍这个刚开始发展的新领域的现状和前景.

李国栋[3](1978)在《1976—1977年国外磁学进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地综述1976-1977年国外磁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若干较为重要的进展。内容主要包括微波铁氧体、磁共振、磁光效应、磁泡、磁记录、稀土、非晶态磁性、新材料新现象、新技术新应用和边缘学科等方面。材料主要取自这期间的几次磁学会议的资料和重要的期刊文献。附录中列出了1977年举行的各种磁学会议。

范伟[4](2014)在《NiZn铁氧体磁性能和穆斯堡尔谱研究》文中指出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可以制备高纯度纳米氧化物粉末,实验条件简单,易于掺杂合成研究。稀土离子掺杂取代尖晶石结构铁氧体B位的Fe3+离子,影响晶体结构,导致离子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材料的微观和宏观磁性能。近来,穆斯堡尔谱技术在研究掺杂铁氧体材料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探测工具。它不仅可以探测铁氧体晶胞中Fe3+离子的配位环境,如Fe3+离子周围的二价Ni2+, Cu2+, Zn2+离子对Fe3+离子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研究取代掺杂的稀土离子与Fe3+离子形成正交掺杂相REFeO3(RE:稀土离子)的机制。本文对尖晶石铁氧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条件、结构以及微观磁性能进行了研究。所有样品均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合成。并在900℃下烧结。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穆斯堡尔谱(Mossbauer spectrum)进行结构和磁性能的表征;并且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表征了微观形貌和磁性。首先,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镍锌铁氧体,都具有尖晶石结构,研究了非磁性锌离子的含量,对样品结构和微观磁性的影响。发现在x=0.5时,具有最小的平均晶粒尺寸(36.6nm)和具有最大的饱和磁化强度(63.28emu/g)其次,选取Ni0.5Zn0.5Fe2O4铁氧体,进行稀土镧和钐的掺杂。发现随着掺杂量的增加,样品中出现了杂相。但是对比未掺杂稀土的样品,发现稀土有细化晶粒的作用。并且发现掺杂稀土的样品饱和磁化强度都减小了。最后,本文依据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系统地探讨了溶胶凝胶自蔓延合成方法、稀土离子掺杂量以及掺杂相对样品形状、颗粒大小、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为设计调控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和电磁性能材料提供参考。

幺金丽[5](2007)在《低维分子磁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纳米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低维材料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潜在的应用方面,都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在分子磁体领域中,普鲁士蓝类配合物分子磁体(Ak[B(CN)6]l·nH2O)由于其高度对称的面心立方结构和A、B位阳离子之间的铁磁、反铁磁交换作用类型和交换作用强度可通过改变A、B位阳离子的氧化态和自旋态来调控的优点,在分子磁体领域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为了在纳米尺度范围内研究普鲁士蓝类配合物的性质,本文中我们利用三氧化二铝模板法制备了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阵列,并对其形貌、结构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表征。为了在更低的维度下对材料进行研究,我们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合成了镍铁氰化物、铁铬氰化物和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并对其形貌、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我们以前的工作研究的普鲁士蓝纳米线,Fe2+为低自旋,(S=0),磁相互作用只能是次邻近的两个Fe3+的反铁磁贡献J(AF)。由于两个Fe3+离子间的距离超过10(?),相互作用很弱,所以普鲁士蓝纳米线的磁有序温度很低(Tc<5K),为了提高居里温度,我们用Cr3+替换B位的Fe2+,利用基于氧化铝模板的电化学沉积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直径分别为100和50纳米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阵列。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线为面心立方结构,其中A位Fe2+离子处在高自旋态自旋数为S=2,B位Cr3+离子处在低自旋态自旋数为S=3/2。磁性研究结果表明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在居里温度以下产生磁有序且磁有序来源于Fe2+离子与Cr3+离子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直径为50纳米的纳米线的居里温度为21K,比较普鲁士蓝纳米线确实有所提高。2、为了在更低的维度下对普鲁士蓝类配合物分子磁体进行研究,我们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制备出了分散性比较好的不同直径的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Ni1.5[Fe(CN)6]·xH2O)纳米颗粒,颗粒结晶好并且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其中A位Ni2+离子处在高自旋态自旋数为S=1,B位Fe3+离子处在低自旋态自旋数为S=1/2。纳米颗粒系统在居里温度以下产生磁有序且磁有序来源于Ni2+离子与Fe3+离子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同时直径为50和30纳米的镍铁氰化物颗粒铁磁相变温度分别为20.9和21.5K。它们相对块体材料的磁相变温度23.8 K而言随着纳米颗粒直径的减小而降低,我们对其来源近行了探讨,认为由于纳米颗粒直径的减小,表面原子增多,导致铁磁交换作用的平均近邻数的减少,最终导致居里温度降低。3、在对普鲁士蓝类配合物纳米线阵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格点自旋数是影响其磁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设计制备了A位为Fe2+离子,B位为Cr3+离子的不同直径的铁铬氰化物(Fe1.5[Cr(CN)6]·xH2O)分子磁体纳米颗粒,颗粒的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其中A位Fe2+离子处在高自旋态自旋数为S=2,B位Cr3+离子处在低自旋态自旋数为S=3/2。纳米颗粒系统在居里温度以下产生磁有序且磁有序来源于Fe2+离子与Cr3+离子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同时直径为93和41纳米的铁铬氰化物纳米颗粒铁磁相变温度分别为14和18.5 K。它们相对块体材料的磁相变温度20.5 K而言随着纳米颗粒直径的减小而降低,表明材料尺寸的降低对其内禀磁性产生了影响。4、由于居里温度与A、B位离子之间的交换作用强度成正比,因此我们进一步将A位的Fe2+离子用Ni2+离子来替换,制备出了不同尺寸的、分散性比较好的不同直径的镍铬氰化物(Ni1.5[Cr(CN)6]·xH2O)纳米颗粒。其中A位Ni2+离子处在高自旋态自旋数为S=1,B位Cr3+离子处在低自旋态自旋数为S=3/2。直径为80和40纳米的镍铬氰化物颗粒居里温度分别为75和70.5 K,比较前面制备的两种纳米颗粒系统有所提高,证明通过选择在A、B位替换磁相互作用强的过渡金属阳离子,是提高材料的居里温度的有效途径。

高波[6](2009)在《低维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与镍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磁性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纳米材料的新性质探索和新应用开发是纳米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我们以探索纳米材料的低维特性和高频应用为目的,制备了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纳米线、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以及铁磁性金属Ni纳米线复合物,对其形貌、结构和磁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氧化铝模板法制备了直径约为80nm的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阵列,该纳米线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且存在Cr空位;红外光谱显示纳米线中离子的键合方式为FeⅡ-CN-CrⅢ和FenⅢ-CN-CrⅡ。2.通过对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的直流磁性和交流磁化率研究,发现在低温下存在负的磁化强度和自旋玻璃转变。分析认为铁磁性的Fe-Cr和反铁磁性的Cr-Cr对温度的依赖性不同导致产生了负的磁化强度,而结构中Cr空位的存在以及Fe-Cr与Cr-Cr之间铁磁与反铁磁相互作用的竞争是产生自旋玻璃态的原因。3.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稳定剂合成了具有很好分散性的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立方体颗粒,对该纳米颗粒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且存在Fe空位;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中离子的氧化态和键合方式为FeⅢ-CN-MnⅡ和FeⅡ-CN-MnⅢ。4.通过对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直流磁性和交流磁化率研究发现,该体系在低温下亦存在自旋玻璃转变,我们分析认为结构中存在的Fe空位使得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本来完整的有着长程相互作用的fcc结构,变成独立的然而仍然有弱相互作用的铁磁和反铁磁团簇。5.利用氧化铝模板法制备了线直径约为30nm的Ni纳米线以及Ni纳米线/石蜡复合物。对Ni纳米线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其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Ni纳米线的室温磁滞回线表明其形状各向异性使得其矫顽力较块体有所提高。6.通过对Ni纳米线/石蜡复合物在2-18GHz的磁谱与介电谱分析,发现该Ni纳米线复合物的高频趋肤效应被极大遏制,Ni纳米线的自然共振峰出现在10GHz左右。讨论了该复合物的微波性质,结果表明尽管与其他微波吸收体相比吸收性能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对于其微波吸收的机理探讨却是很有意义的。

许静[7](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贾慧娟[8](2003)在《弹性金属塑料瓦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和传统的钨金瓦相比,弹性金属塑料瓦(下文简称EMP瓦)具有运行可靠、性能优良、工况灵活、安装方便及经久耐用等优点。因此, 弹性金属塑料瓦在逐步取代传统的钨金瓦而广泛应用在水电站的立式发电机上。 弹性金属塑料瓦的瓦面材料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减摩性能和电绝缘性能,但由于聚四氟乙烯是典型的软而弱的聚合物,刚度、硬度、强度相对较小,它的耐磨性能相对较差。为提高弹性金属塑料瓦表面聚四氟乙烯的耐磨损性能,提出了对瓦面聚四氟乙烯进行表面改性的方法,通过对聚四氟乙烯进行离子注入,结合X光电子能谱分析、俄歇电子能谱仪分析、扫描电镜分析、显微硬度计和多功能摩擦实验机等分析方法,对改性后的聚四氟乙烯的结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及微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表明:离子注入能在聚四氟乙烯的表面诱发交联;离子注入层中的注入离子浓度沿深度方向的分布曲线具有类高斯曲线特征;离子注入后材料的导电率、表面硬度、耐磨损性能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该技术的成功研制,使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纳米改性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经过改性处理的弹性金属塑料瓦的耐磨损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延长了弹性金属塑料瓦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我国推力轴承轴瓦的制造水平,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弹性金属塑料瓦的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同类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李国栋[9](1985)在《1983—1984年国外磁学进展综述(Ⅰ)一般磁性、非金属磁性及磁共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1983—1984年间国外磁学和磁性材料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上的若干新进展。全文分(Ⅰ)(Ⅱ)两部分。(Ⅰ)为一般磁性、非金属材料和磁共振,主要介绍一般和非金属磁性,微波铁氧体,磁光,磁泡,磁记录,各种磁共振。(Ⅱ)为金属磁性、新材料、新应用和边缘学科,主要介绍金属磁性,稀土磁性及材料,非晶磁性及材料,其他新磁性材料,新技术和新应用,磁学的边缘学科(生物磁学、地磁学和天体磁学,核磁学和基本粒子磁学)。材料主要取自这一时期的磁学会议和期刊文献。附录中列出1984年国内外举行的有关磁学的会议。

刘平平[10](2015)在《聚变堆用铁基结构材料的辐照损伤》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聚变堆项目的发展,核结构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了材料科学与核能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educed-activation Ferritic/Martensitic,简称RAFM)由于具有良好的抗辐照肿胀性能、良好的加工性能以及经济性等优点被普遍认为是核聚变反应堆第一壁结构材料的重要候选材料。研究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的辐照损伤,对揭示辐照引起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理解材料的辐照损伤机制以及探索开发新型抗辐照损伤材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离子和电子对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及其模型合金进行了辐照,通过高分辨电镜以及扫描透射电镜对材料辐照后的微观结构如位错环、辐照析出以及空洞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表征,结合原位超高压电镜对材料辐照条件下微观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实时原位观察和分析,并利用纳米压痕以及其它力学测试手段对材料辐照前后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对辐照对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获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室温氘离子注入到模型合金中,会产生大量的尺寸比较小的位错环等缺陷,获得了注氘铁合金中位错环的高分辨,同时原位观察位错环在各个温度电子辐照下的动态演变情况,根据位错环在不同温度下长大速率的不同计算得出注氘Fe-Cr模型合金中的空位迁移能为0.66±0.1eV。室温注氘纯铁的实验表明,室温氘离子注入先产生间隙型位错环,随后在753K温度下退火30min后会形成空位型位错环。该空位型位错环的柏氏矢量为[100],在随后的电子辐照下会缩小直至消失,其缩小速率与电子辐照剂量有关。而相比氢而言,更高的空位形成温度,意味着氘和空位结合得更紧密。高温(773K)氘离子注入到模型合金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位错环等缺陷,还产生了一种纳米级的针条状分布的析出物,它们总是沿[100]方向排列。该析出物为一种B2结构的新相,晶格常数与铁相同,成分上富Cr,空间群为pm3m。同时通过原位电子辐照和观察发现,在随后的辐照下,析出物尺寸和结构比较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周围位错环的生长。同时加硅和不加硅的CLAM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少量硅的添加,提高了材料中碳的活度,促进了钢中细小的MC相析出,从而强化了CLAM钢使其强度增加。而辐照后具有更多细小弥散MC相的CLAM表现出更低的辐照硬化率,同时微观结构观察发现的析出物周围位错环的密度减小。结合辐照产生纳米析出物的结果可知细小弥散的析出物提高了材料中的界面体积比,降低周围点缺陷的浓度,表现为位错环密度降低或位错环长大速率降低以及材料辐照硬化率降低,从而为提高材料的抗辐照性能提供了一种思路。而注入大剂量氦后两种钢中都产生大量的氦泡,对两种钢辐照后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大量的表征,探讨了氦泡的形成和长大机制。由于离子辐照材料的深度有限,无法采用标准的力学性能测试,纳米压痕测试方法被广泛的用来评价材料经离子辐照后的力学性能。然而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纳米压痕数据分析模型来合理解释离子辐照材料辐照后的硬度。发展了一种新模型来获得离子辐照材料的纳米压痕硬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的拟合纳米压痕测试数据,获得材料辐照后的辐照层的硬度,有望进一步拓宽纳米压痕技术在辐照损伤研究领域的应用。

二、一种新的成象技术——穆斯堡尔成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的成象技术——穆斯堡尔成象(论文提纲范文)

(4)NiZn铁氧体磁性能和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氧体概述
    1.2 铁氧体的分类
        1.2.1 按照晶格类型
        1.2.2 按照磁性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铁氧体的制备和表征
    2.1 铁氧体的制备
    2.2 铁氧体的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i_(1-x)Zn_xFe_2O_4铁氧体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样品制备
        3.2.2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i_(1-x)Zn_xFe_2O_4的XRD分析
        3.3.2 穆斯堡尔谱分析
        3.3.3 磁学性能的分析
        3.3.4 扫描电镜下结构和颗粒尺寸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稀土钐掺杂Ni_(0.5)Zn_(0.5)Sm_xFe_(2-x)O_4铁氧体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表征技术
        4.2.2 合成路线
        4.2.3 工艺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掺杂稀土元素钐的Ni_(0.5)Zn_(0.5)Sm_xFe_(2-x)O_4铁氧体XRD分析
        4.3.2 掺杂稀土元素钐的Ni_(0.5)Zn_(0.5)Sm_xFe_(2-x)O_4穆斯堡尔谱分析
        4.3.3 掺杂稀土元素钐的Ni_(0.5)Zn_(0.5)Sm_xFe_(2-x)O_4铁氧体磁性能分析
        4.3.4 掺杂稀土元素钐的Ni_(0.5)Zn_(0.5)Sm_xFe_(2-x)O_4铁氧体扫描电镜分析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稀土镧掺杂Ni_(0.5)Zn_(0.5)La_xFe_(2-x)O_4铁氧体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表征技术
        5.2.2 合成路线
        5.2.3 工艺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掺杂稀土元素镧的Ni_(0.5)Zn_(0.5)La_xFe_(2-x)O_4铁氧体XRD分析
        5.3.2 掺杂稀土元素镧的Ni_(0.5)Zn_(0.5)La_xFe_(2-x)O_4铁氧体穆斯堡尔谱分析
        5.3.3 掺杂稀土元素镧的Ni_(0.5)Zn_(0.5)La_xFe_(2-x)O_4铁氧体磁性能分析
        5.3.4 掺杂稀土元素镧的Ni_(0.5)Zn_(0.5)La_xFe_(2-x)O_4铁氧体扫描电镜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1.1 NiZn系列铁氧体
        6.1.2 稀土Sm~(3+)掺杂Ni_(0.5)Zn_(0.5)Fe_2O_4铁氧体
        6.1.3 稀土La~(3+)掺杂Ni_(0.5)Zn_(0.5)Fe_2O_4铁氧体
    6.2 待深入的方向和问题
致谢

(5)低维分子磁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纳米材料
        1.1.1 纳米材料的发展
        1.1.2 一维纳米材料介绍
        1.1.3 零维纳米材料介绍
    1.2 分子磁体
        1.2.1 分子磁体的发展
        1.2.2 普鲁士蓝类配合物分子磁体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 本文中用到的实验设备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X射线衍射(XRD)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5 红外光谱(IR)
        2.2.6 超导量子干涉仪磁性测量系统(MPMS)
        2.2.7 穆斯堡尔谱(MS)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和表征
    3.1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阵列的制备
    3.2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阵列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3.3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阵列的磁性研究
        3.3.1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的磁相变类型
        3.3.2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线的磁性研究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4.1 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制备
    4.2 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4.3 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表征
        4.3.1 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居里温度的尺寸效应研究
        4.3.2 镍铁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超顺磁性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5.1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制备
    5.2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5.3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表征
        5.3.1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居里温度的尺寸效应研究
        5.3.2 铁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超顺磁性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6.1 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制备
    6.2 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6.3 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表征
        6.3.1 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居里温度的尺寸效应研究
        6.3.2 镍铬氰化物分子磁体纳米颗粒的超顺磁性研究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6)低维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与镍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纳米材料
    1.2 分子磁体
        1.2.1 分子磁体
        1.2.2 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
    1.3 微波吸收纳米材料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自旋玻璃转变
        2.1.1 自旋玻璃态
        2.1.2 阻措与序参量
        2.1.3 理论模型
        2.1.4 自旋玻璃态的特性
    2.2 交流磁化理论与磁共振理论
        2.2.1 复数磁导率
        2.2.2 复数介电常数
        2.2.3 磁损耗机制
        2.2.3.1 低频弱场区的磁损耗
        2.2.3.2 高频弱场区的磁损耗
    2.3 有效介质理论
        2.3.1 Bruggeman有效介质理论
        2.3.2 磁化率各向同性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
    3.2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
    3.3 X射线衍射
    3.4 红外光谱仪
    3.5 超导量子干涉仪磁性测量系统
    3.6 振动样品磁强计
    3.7 穆斯堡尔谱
    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3.9 矢量网络分析仪
    参考文献
第四章 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纳米线
    4.1 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的制备
    4.2 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4.3 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的磁性研究
        4.3.1 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的交流磁化率研究
        4.3.2 FeCrCr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线的直流磁性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nFe普鲁士蓝分子磁体纳米颗粒
    5.1 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
    5.2 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5.3 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磁性研究
        5.3.1 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室温穆斯堡尔谱研究
        5.3.2 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交流磁化率研究
        5.3.3 MnFe普鲁士蓝类合物纳米颗粒的直流磁性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Ni纳米线复合物的微波磁性研究
    6.1 Ni纳米线及Ni纳米线复合物的制备
    6.2 Ni纳米线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6.3 Ni纳米线复合物的室温直流磁性
    6.4 Ni纳米线复合物的高频特性研究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7)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3.1 知识结构理论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致谢

(8)弹性金属塑料瓦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1.2 离子注入的作用和意义
        1.2.1 国外离子束研究的概况
        1.2.2 国内离子束研究的概况
        1.2.3 离子注入技术的局限性
        1.2.4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离子注入与分析的基础
    2.1 离子注入的物理基础
        2.1.1 离子注入机的组成
        2.1.2 基本工作原理
    2.2 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物理基础
        2.2.1 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2.2.2 离子的弹性碰撞
    2.3 离子注入的射程分布理论
        2.3.1 非晶靶中的射程分布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性能分析
    3.1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3.1.1 基本原理
        3.1.2 AES定量分析法
    3.2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原理
        3.2.2 晶体取向测定
        3.2.3 晶体常数测定
    3.3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
    3.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5 电子显微镜分析
        3.5.1 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5.2 电子显微镜的常规成象
        3.5.3 电镜中的电子衍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四氟乙烯的表面改性
    4.1 聚四氟乙烯的性能
        4.1.1 聚四氟乙烯的分子结
        4.1.2 聚四氟乙烯的基本性
        4.1.3 聚四氟乙烯的机械、物理性能
        4.1.4 优异的电绝缘性
        4.1.5 异常的润滑性
    4.2 聚四氟乙烯的离子注入
        4.2.1 离子注入、气相沉积、激光熔敷和等离子喷涂
        4.2.2 实验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10)聚变堆用铁基结构材料的辐照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辐照损伤研究的背景、历史和现状
        2.1.1 辐照损伤研究的背景
        2.1.2 辐照损伤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2 载能粒子辐照引起材料的辐照损伤
        2.2.1 中子辐照
        2.2.2 带电粒子模拟中子的辐照
    2.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学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3.2.1 电解双喷减薄
        3.2.2 离子减薄
        3.2.3 聚焦离子束
    3.3 辐照方法
        3.3.1 离子辐照
        3.3.2 电子辐照
    3.4 辐照缺陷的透射电镜表征
        3.4.1 位错环的透射电镜表征
        3.4.2 空洞的透射电镜表征
4 模型合金的氘离子辐照研究
    4.1 室温氘离子辐照对铁铬合金微观结构的影响
        4.1.1 实验方法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室温氘离子辐照对纯铁微观结构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2.3 分析讨论
        4.2.4 小结
    4.3 高温氘离子注入对铁铬合金微观结构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3.3 分析讨论
        4.3.4 小结
5 碳化析出物对低活化马氏体钢机械性能和辐照行为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辐照实验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5.2.1 辐照前析出物对CLAM钢的影响
        5.2.2 辐照后析出物对CLAM钢的影响
    5.3 小结
6 室温氦离子辐照对低活化钢微观结构的影响
    6.1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
    6.3 分析和讨论
        6.3.1 室温高能量氦离子注入条件下氦泡的形成和长大机制
        6.3.2 表面起泡和剥落
        6.3.3 辐照肿胀
    6.4 小结
7 一个分析离子辐照材料纳米压痕数据的新模型
    7.1 模型提出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材料和离子辐照
        7.2.2 纳米压痕测试
        7.2.3 纳米压痕数据拟合
    7.3 实验结果和讨论
    7.4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一种新的成象技术——穆斯堡尔成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的成象技术——穆斯堡尔成象[J]. 李士,多良,李文萱. 物理, 1990(01)
  • [2]穆斯堡尔成象技术[J]. 夏元复. 物理, 1992(10)
  • [3]1976—1977年国外磁学进展综述[J]. 李国栋. 磁性材料及器件, 1978(03)
  • [4]NiZn铁氧体磁性能和穆斯堡尔谱研究[D]. 范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5]低维分子磁体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 幺金丽. 兰州大学, 2007(04)
  • [6]低维普鲁士蓝类合物分子磁体与镍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磁性研究[D]. 高波. 兰州大学, 2009(04)
  • [7]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8]弹性金属塑料瓦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D]. 贾慧娟.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02)
  • [9]1983—1984年国外磁学进展综述(Ⅰ)一般磁性、非金属磁性及磁共振[J]. 李国栋. 磁性材料及器件, 1985(03)
  • [10]聚变堆用铁基结构材料的辐照损伤[D]. 刘平平.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一种新的成像技术 - Mössbauer Imagin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