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中小型电力变压器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丽,张书琦,袁洪涛,程涣超,谭瑞娟[1](2021)在《电力变压器相关现行标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电力变压器的相关现行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等,全面总结了电力变压器的产品(技术条件、试验、运输等)、关键原材料及组部件性能及选用、交接试验、预防性试验各阶段标准名称和适用范围,提出了重点关注的标准内容。为变压器设计、制造、出厂验收、现场交接验收、运维等工作提供了现行标准支撑,也为变压器技术评估和故障分析等提供技术依据。
李广[2](2021)在《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现存的诸多问题中,关于电力变压器的短路故障的问题一直难以完全解决。变压器的短路问题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很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如大规模的停电、引发火灾、变压器爆炸等,甚至还会造成整片的电力网络瘫痪,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变压器短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变压器内部绕组线圈初期轻微的局部短路造成的。如果事先能够检测到这种局部短路情况的发生,那么也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减少重大的财产损失。目前对于局部短路检测的研究还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大部分的检测手段都还不是很成熟,没有能够大规模推广适用的检测方法。本课题就是在应用最新一代振动传感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一套变压器短路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对变压器进行检测时无需进行电气连接,而是直接通过分析变压器振动信号进而判断变压器是否发生局部短路情况。结合项目需求,本课题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内容:(1)通过与变电站相关工作人员的研讨和实地考察,了解了现场实际需求。(2)研究了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领域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3)结合能够实现的实验条件,设计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系统的整体方案,并研发实现了一阵套的检测装置。(4)完成了检测系统的调试和实验。在实验室调试完系统结构和系统软硬件后,在实验室进行实地测试,设计测试实验方案并实施。
魏博凯[3](2021)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具有低空载损耗的特性,属于变压器领域中较为理想的节能型产品。与常规硅钢片铁心变压器相比,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设计成本较高。另外,传统的变压器采用手工设计方法,自动化程度不高、设计工作量大且周期长,难以获取高效节能低成本设计方案。针对目前非晶合金变压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以降低非晶合金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采用智能算法对其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并结合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提高了优化设计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流程,介绍了变压器铁心与绕组相关的电磁参数、结构参数以及性能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为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的选取提供参考。(2)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选取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优化目标函数。介绍了单目标遗传算法(GA)与多目标NSGA-Ⅱ的基本理论,综述了GA与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出了混沌遗传算法(CGA)、自适应遗传算法(AGA)、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与改进的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实现方法,为软件系统的优化算法程序设计提供参考。(3)基于变压器电磁设计与优化算法理论,结合软件系统功能与用户需求,采用Visual Basic 6.0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通过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实现优化系统与其它软件的交互连接。(4)研究了GA、粒子群算法(PSO)与差分进化算法(DE)的寻优能力与运行速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GA更适用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将CAG、AGA、CAGA与改进的NSGA-Ⅱ对SCLBH15-315/10型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实例优化结果分析表明:在单目标优化设计中,CAGA优化效果最佳,CAGA能极大地降低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改善其损耗性能;在多目标优化设计中,改进的NSGA-Ⅱ在节材与节能的基础上能获取更多Pareto前沿解,为变压器制造厂家提供更多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系统的执行时间与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优化系统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王前超[4](2021)在《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的变压器电磁振动研究》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在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低频振动噪声,不仅会造成噪声污染,还会使部件松动,进一步影响变压器的服役寿命。铁心振动是电力变压器振动噪声的重要来源。叠片铁心在通电被磁化的过程中,因同时受到电磁力和磁致伸缩力的作用而产生振动位移。为了精确计算变压器的铁心振动,本文基于铁心磁致伸缩力进行单独计算,对变压器铁心的电磁受力与电磁振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获得用于叠片铁心电磁振动数值计算所需的磁特性参数,采用磁特性测量设备实现叠片铁心的磁化与磁致伸缩特性测量。使用插值计算将测量的特性曲线转换为单值曲线用于计算。(2)基于硅钢片磁特性测量结果,对单相变压器模型进行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的仿真。首先对方圈变压器进行网格剖分和磁场计算,基于网格信息和磁场信息计算磁致伸缩力和电磁力。最后将计算出磁致伸缩力和电磁力加载到变压器铁心上,进一步计算出铁心的电磁振动信息。(3)为验证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结果具有更高的精度,搭建实验平台对变压器电磁振动进行测量。通过振动测量系统对变压器样机进行振动数据采样,将初始应变等效模型计算数据,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的仿真模型计算数据与实验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初始应变等效仿真的计算结果,对磁致伸缩等效力单独计算的仿真能够提高铁心电磁振动计算准确度。(4)将该仿真计算方法应用于间隙式电抗器样机,并对电抗器样机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对比显示联合仿真具有更准确的计算结果,证明磁致伸缩等效力单独计算的仿真同样适用于电抗器的电磁振动的计算。
李家晨[5](2020)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抑制及其信号检测研究》文中提出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具有优异的节能效果,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仅为常规硅钢片变压器的25%和20%,因此在输配电行业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由于非晶合金材料磁致伸缩率高于硅钢片,且其对应力尤为敏感,运行时产生的高噪声给居民生产与生活造成较大负面危害。磁致伸缩效应引起的铁心振动是变压器噪声的主要来源。目前鲜有文献研究非晶合金铁心的振动特性和抑制措施,因此探究非晶合金铁心振动特性对低噪声环保型变压器的研发具有积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本文以SCBH15-200/10型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铁心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非晶合金铁心有限元仿真、振动特性、减振降噪以及信号检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依据电磁学和动力学原理对铁心进行磁通密度计算和模态分析,为铁心振动实验提供测点布置依据。单相铁心与三相铁心主磁场仿真结果表明上铁轭和内倒角处磁通密度值较高;通过对铁心下铁轭施加固定约束,计算出铁心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振型,前两阶模态振型表明铁心上铁轭振动趋势最明显。(2)搭建了铁心振动测试平台,在铁心磁通密度较高区域布置振动传感器获取铁心不同部位的振动时域波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后频域波形。通过分析振动信号时、频特性表明非晶合金铁心振动基频为100 Hz,频率为200 Hz时振动幅值最大;通过对比铁心表面不同位置的振动幅值,得到上铁轭中部为铁心振动最强烈区域。(3)以抑制铁心最大振动点能量作为指导目标,采用扎带绑扎和合理控制上铁轭压紧力的措施抑制磁致伸缩引起的铁心振动,从振动幅值和声压级角度分析其减振有效性。通过实验探究上铁轭绑扎绝缘扎带对铁心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措施具有一定减振效果;随着压紧力的增加,铁心振动幅值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当上铁轭施加100N压紧力并绑扎铁心时,铁心振动产生的噪声声压级最低。(4)采用小波包变换对非晶合金铁心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并依据铁心振动能量特征值验证施加压紧力的减振效果。铁心振动时域信号经过三层小波包变换分解和重构,提取各频率分量能量特征值,通过正常状态与施加不同压紧力的能量特征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合适压紧力对铁心振动的抑制效果,并为铁心运行受力程度检测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魏韶仪[6](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制造生产环境下,变压器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生产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就有了其实际的意义,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及分析,为企业更有效的开展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种管理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企业成本精益化管理的目标。本文以TW电气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依据作业成本法及作业基础预算的理论基础,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优化。首先,引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并且以其作为依据对企业进行了作业、作业中心资源库及成本库的划分;其次,介绍了TW电气制造企业概况、现行的成本控制制度、制度执行情况以及使用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月度所有产品的成本计算,并且指出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成本费用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产品成本预算粗糙以及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明确等问题;第三,对于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并且运用作业成本法,根据划分的作业中心及资源、成本库对于TW电气制造企业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第四,对本企业成本控制进行优化设计,分别从事前的产品预算方法、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生产车间绩效评价这三个阶段进行设计;最后,是成本控制方案的评价及保障措施,将以上这些计算结果与企业现行的成本控制方案进行对比,体现优化方案的优势,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应用能够对该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进行有效、系统的控制。
吴娓娓[7](2020)在《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应用,国内许多变压器制造厂商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及设备,不断研制开发低损耗变压器和各种结构形式的变压器。这些宏观大形势的影响迫使PTTX公司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向,思考公司如何持续地保持稳健、高效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问题,促使PTTX公司解决企业内部运营流程及管理方式的问题,以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向的变化及多样多变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流程再造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路线。接着,进一步整理和归纳了业务流程再造(BPR)和价值链理论,指出流程再造的根本方法和一般指导原则,为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立足于变压器铁心行业,概括PTTX公司基本情况,对PTTX公司流程运行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及流程再造的背景进行分析,指出了公司流程运作和管理方面的弊端,说明PTTX公司流程变革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然后,论文简要阐述PTTX公司流程再造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及流程再造的管理程序和步骤,同时以价值链理论为依据明确了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并对PTTX公司再造的流程进行梳理,明确各个流程之间次序和逻辑关系,论文大量篇幅重点对PTTX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再造及配套保障的实施方案进行深入剖析,实现以流程结果和目标为中心的运营根本转变。之后,分析和总结PTTX公司运营流程变革的关键业绩以及持续改善的对策。最后,总结了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及预期研究事项。论文研究对于PTTX公司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促使公司长期遗留的运营和管理问题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工业制造系统根本、彻底和显着的变化,以实现PTTX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业界广大中小型变压器铁心行业及产业链电力变压器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陈生洋[8](2020)在《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电场仿真及结构优化》文中认为电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二次能源,电网是输送电能到千家万户的重要传输载体,随着电网覆盖面积日趋扩大,电力变压器的使用数量也在逐渐升高。然而,随着全球能源的短缺,制造变压器的原材料大幅度涨价,造成变压器制造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保证变压器符合国家标准的条件下,降低成本就成了变压器设计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传统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体积大、成本高的问题,本文以35kV电压等级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为研究目标,通过传统的结构计算,首先从主绝缘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立相应模型,通过使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得出电场分布情况。分析其绝缘性能,找出绝缘裕量充足,具有优化空间的部分,分别是:主空道距离、静电环曲率半径、绕组端部到铁轭距离,这些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铁芯材料的使用量。然后,从电磁设计的角度出发,考虑安匝分布,并重新建立模型,将三相对称短路作为连接变压器的外电路,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电磁场的瞬态分析,得到短路工况下变压器绕组的漏磁场轴向分量与电动力辐向分量分布情况大体相同、漏磁场辐向分量与电动力轴向分量分布情况大体相同。再对模型进行细化,在忽略温度的前提下,考虑撑条和垫块对绕组的支撑作用、绕组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电磁场与结构静力场耦合,分析添加短路电动力的绕组形变和应力分布,以及卸载电动力后绕组的残余形变和应力分布。最后,对通过计算得出的变压器进行优化。本文采用的是差分进化算法,将绕组间距离、绕组端部到铁轭距离、曲率半径、高低压线圈的平均有效电抗高度等作为变量,场强和导线应力作为约束条件,求出整体重量的最小值,以达到优化目的。并对优化前后两种情况进行多次短路电流冲击,得到各次短路工况下绕组的应力以及残余应力的分布。对比优化前后的变压器场强、应力和形变,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变压器能够满足要求,而且总重量更低,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孙玖维[9](2020)在《换流变压器的极性反转电场及绝缘介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高压直流输电一次系统中,换流变压器是最重要的组成设备之一,其可靠运行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稳定输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换流变压器的绝缘系统中,局部放电被认为是导致绝缘故障的主要原因,所以保证油纸绝缘系统的安全才能保障换流变压器的稳定运行。油纸绝缘材料的使用条件决定了许多专业电力设备(包括换流变压器)的使用条件和预期寿命。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换流变压器绝缘介质在极性反转电压下的影响因素及主绝缘电场分布已成为油纸绝缘系统设计的关键。首先,本文鉴于在不同频率与温度条件下,油纸绝缘系统中绝缘介质的电导率呈非线性规律变化,对极性反转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Matlab拟合油纸绝缘电导率的非线性变化规律,之后建立RC等效电路分析电导率的非线性规律,接着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lecNet仿真极性反转电压下的阀侧绕组端部电场,最后分析仿真结果,得出温度和频率对主绝缘电场分布的影响规律。其次,鉴于换流变压器油纸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在不同初始含水量与老化程度的条件下呈非线性规律变化,首先分析了换流变压器绝缘系统的影响程度。然后采用Matlab软件对油纸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非线性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拟合,并考虑到极性反电压下的频率特性,利用ElecNet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阀侧绕组端部电场进行仿真,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在直流极性反电压作用下,温初始含水量与老化程度对主绝缘电场分布的影响。最后,从仿真结果中找到绝缘结构中电场所处的薄弱环节。鉴于静电环和成型角环的结构尺寸及其阀侧绕组端部绝缘结构尺寸对主绝缘电场分布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绝缘结构,提出优化方案,以确保换流变压器工作过程当中有足够的绝缘裕度,最后确定500kV换流变压器的主绝缘结构尺寸。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为以后换流变压器的绝缘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罗海凹[10](2020)在《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提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配电网有持续扩容的需求。而农村配电网覆盖范围大,供电可靠性较低,老旧设备也需要升级换代。配电变压器作为连接配电网和用户之间的枢纽,需求量巨大。从电网物资抽检质量统计结果来看,普通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承受短路的合格率仅为70%左右,不仅给配电网安全运行留下很大的隐患,也造成了大量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本论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普通油浸式配电变压器耐受突发短路合格率低的原因,说明了提高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对电力变压器短路研究的历史,讨论了当前对配电变压器短路研究的局限性。其次,计算对比了不同短路类型的短路稳态电流,推导了短路电流的瞬态表达式,估算了短路最大电流倍数。从配变的漏磁场分析出发,按电动力的辐向力、轴向力两方面对变压器短路时的常见故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一台S13-M-200/10油浸式配电变压器进行动稳定和热稳定的计算校核,建立一个用于仿真额定工况下变压器的谐波电磁场的完整模型和一个用于仿真短路状态下变压器的瞬态电磁场的1/4模型,揭示了短路时变压器漏磁密分布特征、绕组内部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某国家级检测中心对某电网2012年~2018年抽检的300余台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短路承受能力试验结果,推测行业内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短路试验合格率范围,发掘普通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短路合格率与各部件的选材以及采取的制造工艺之间的相关关系,给出了两类针对大容量配变提升抗短路能力的选材/工艺推荐组合。最后,按设计、选材、工艺三方面重新梳理普通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抗短路相关因素,将设计分为电磁设计和结构设计两方面,主要考虑降低短路电动力、验证构件强度设计能否满足核算要求等因素;选材侧重关注各构件的材料、型号选择;工艺则涵盖了加工工艺及精度控制、加固工艺的采用等要素,总结提升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措施,为提高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协助某送检S13-M-200/10油变短路试验不合格的企业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措施改进,再次送检进行短路试验,试验合格,验证了总结的提高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措施的有效性。
二、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中小型电力变压器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中小型电力变压器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变压器相关现行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产品标准 |
2.1 GB/T 1094和IEC 60076电力变压器标准体系 |
2.2 变压器性能参数标准 |
2.3 其他电力变压器标准 |
3 变压器用关键原材料及组部件标准 |
4 交接试验标准 |
5 预防性试验标准 |
6 结论 |
(2)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1 变压器工作原理 |
2.2 变压器振动理论 |
2.2.1 铁芯振动理论 |
2.2.2 绕组振动理论 |
2.3 变压器局部短路研究 |
2.3.1 变压器局部短路故障 |
2.3.2 局部短路中的热效应 |
2.3.3 变压器局部短路对振动信号影响 |
2.4 自适应白噪声的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能量熵结合的信号分析方法 |
2.4.1 基于EEMD的最优低通降噪处理 |
2.4.2 基于CEEMDAN的信号处理算法 |
2.4.3 能量熵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装置设计与实现 |
3.1 检测系统的整体组成 |
3.2 系统信号采集端设计 |
3.2.1 主控芯片STM32F103ZET6 的选择 |
3.2.2 基于STM32F103ZET6 的最小系统设计 |
3.2.3 高灵敏度Z-3 振动传感器 |
3.2.4 信号预处理电路 |
3.2.5 AD模数转换电路 |
3.3 通信系统 |
3.3.1 SPI通信 |
3.3.2 蓝牙通信 |
3.4 电源系统 |
3.4.1 AC220V转 DC+12V |
3.4.2 DC+12V转 DC-12V |
3.4.3 DC+12V转 DC+5V和 DC+3.3V |
3.5 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系统线路板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
4.1 信号采集端程序设计 |
4.1.1 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KEIL mVision5 IDE |
4.1.2 嵌入式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
4.1.3 FREERTOS操作系统在STM32 系统上的移植 |
4.2 CEEMDAN-能量熵结合的MATLAB程序实现 |
4.2.1 Matlab简介 |
4.2.2 算法实现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检测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短路实验设置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变压器优化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优化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电磁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设计研究 |
2.2.1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标准 |
2.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手工设计 |
2.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流程 |
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与结构参数计算 |
2.3.1 高、低压侧电压电流计算 |
2.3.2 绕组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3 绕组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3.4 铁心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5 铁心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性能参数计算 |
2.4.1 空载损耗与空载电流计算 |
2.4.2 负载损耗与短路阻抗计算 |
2.4.3 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 |
2.4.4 变压器效率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模型的建立 |
3.2.1 变压器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 |
3.2.2 变压器优化变量的选取 |
3.2.3 变压器优化约束条件及其处理方法 |
3.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算法 |
3.3.1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
3.3.2 混沌遗传算法(CGA) |
3.3.3 自适应遗传算法(AGA) |
3.3.4 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 |
3.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算法 |
3.4.1 NSGA-Ⅱ算法基本理论 |
3.4.2 NSGA-Ⅱ算法的改进策略 |
3.4.3 改进的NSGA-Ⅱ在变压器多目标优化模型中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环境 |
4.3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4.3.1 功能需求 |
4.3.2 业务需求 |
4.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4.1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4.2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3 软件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
4.5 软件系统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1 主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2 输入产品参数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3 智能算法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4 输出产品优化结果界面设计与开发 |
4.6 软件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及其程序设计 |
4.6.1 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 |
4.6.2 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案例相关参数设定 |
5.3 选择遗传算法的原因 |
5.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设计 |
5.4.1 以主材成本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4.2 以总损耗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5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
5.5.1 以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 |
5.5.2 改进的NSGA-Ⅱ优化性能验证 |
5.5.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双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的变压器电磁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工硅钢片的磁致伸缩特性 |
1.2.1 电工硅钢片的磁致伸缩效应 |
1.2.2 电工硅钢片磁致伸缩特性测量研究现状 |
1.3 考虑磁致伸缩效应叠片铁心电磁振动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工钢片磁化和磁致伸缩特性的测量 |
2.1 硅钢片的磁特性 |
2.1.1 磁化特性 |
2.1.2 磁致伸缩特性 |
2.2 硅钢片磁特性测量 |
2.2.1 磁特性测量方法 |
2.2.2 磁特性测量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叠片铁心电磁振动数值分析 |
3.1 变压器振动产生的原因 |
3.2 电磁场和弹性力学理论分析 |
3.2.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3.2.2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3.3 电磁力数值分析 |
3.3.1 麦克斯韦力 |
3.3.2 洛伦兹力 |
3.3.3 磁致伸缩模型 |
3.4 磁-机械耦合数值模型 |
3.4.1 磁弹性弱耦合模型 |
3.4.2 磁-机械耦合系统能量 |
3.5 各向异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压器铁心电磁振动的仿真计算与分析 |
4.1 等效初始应变模型分析 |
4.2 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的模型分析 |
4.2.1 仿真实现方法 |
4.2.2 模型分析 |
4.2.3 计算结果分析 |
4.3 测量与计算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抗器铁心电磁振动的计算与分析 |
5.1 样机分析 |
5.2 模型分析与计算 |
5.3 实验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抑制及其信号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噪声产生机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铁心振动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3.2 铁心振动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3 变压器运行状态检测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的磁通密度计算和模态分析 |
2.1 基本理论 |
2.1.1 变压器铁心磁致伸缩效应 |
2.1.2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1.3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2.2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主磁场分析 |
2.2.1 单相非晶合金铁心主磁场仿真计算 |
2.2.2 三相非晶合金铁心主磁场仿真计算 |
2.3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模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频的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实验研究 |
3.1 振动特性和噪声测量装置与实验步骤 |
3.1.1 铁心振动测试平台 |
3.1.2 实验装置选择 |
3.1.3 实验步骤 |
3.2 实验结果 |
3.2.1 大框铁心振动特性分析 |
3.2.2 小框铁心振动特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晶合金铁心振动抑制方法研究 |
4.1 夹紧力与铁心振动噪声的关系 |
4.2 绝缘扎带对铁心振动的影响 |
4.2.1 实验装置 |
4.2.2 结果及分析 |
4.3 压紧力对铁心振动的影响 |
4.3.1 实验装置 |
4.3.2 结果及分析 |
4.4 综合降噪方法实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波包变换在铁心振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
5.1 小波包分析理论 |
5.1.1 小波包定义 |
5.1.2 小波包基的选取原则 |
5.1.3 小波包分解和重构算法 |
5.2 小波包变换进行特征信号提取方法 |
5.3 小波包变换在铁心状态检测中应用 |
5.3.1 正常状态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 施加应力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最大振动点施加合适压紧力抑制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下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
2.1 基本概念 |
2.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
2.1.2 作业成本计算模型 |
2.1.3 作业基础预算(ABB) |
2.2 作业成本的划分 |
2.2.1 定义作业 |
2.2.2 资源库定义及划分 |
2.2.3 成本库(作业中心)的定义及划分 |
第三章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TW电气制造企业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企业组织结构 |
3.1.3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
3.1.4 企业产品种类及生产工艺流程 |
3.2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
3.2.1 产品成本构成 |
3.2.2 成本控制制度 |
3.2.3 制度的执行状况 |
3.3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分配不合理 |
3.3.2 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存在资源浪费等不合理问题 |
3.3.3 企业的成本预算系统过于简单 |
3.3.4 成本控制流于形式 |
3.3.5 生产车间绩效指标设置不明确 |
第四章 TW电气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
4.1 作业成本的计算 |
4.1.1 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 |
4.1.2 建立作业成本库(作业中心与资源库相对应) |
4.1.3 成本动因分析 |
4.1.4 企业产品作业成本的计算 |
4.1.5 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计算 |
4.2 产品成本预算(ABB) |
4.2.1 直接成本的预算 |
4.2.2 制造费用的预算 |
4.3 油浸式变压器的事中成本控制 |
4.4 生产车间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价 |
第五章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应用及保障措施 |
5.1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应用 |
5.1.1 作业基础预算(ABB) |
5.1.2 事中成本控制 |
5.1.3 车间绩效评价指标 |
5.2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评价 |
5.2.1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
5.2.2 生产流程优化节约了产品成本 |
5.2.3 作业基础预算法(ABB)的优点 |
5.2.4 细化了成本事中控制点 |
5.2.5 车间绩效评价指标更加完善 |
5.3 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案的保障措施 |
5.3.1 明确员工奖励条款 |
5.3.2 遵循“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成本管理原则 |
5.3.3 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 |
5.3.4 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7)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流程再造研究现状 |
1.2.2 价值链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概述 |
2.1.1 流程的概论 |
2.1.2 业务流程的概述 |
2.1.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2 流程再造根本方法和原则 |
2.2.1 业务流程再造根本方法 |
2.2.2 流程再造一般指导原则 |
2.3 价值链理论概述 |
2.4 本章内容小结 |
第3章 PTTX公司现状及业务流程再造背景 |
3.1 PTTX公司基本情况 |
3.2 PTTX公司组织运行状况 |
3.3 PTTX公司的业务流程分析 |
3.3.1 PTTX公司业务流程现状 |
3.3.2 PTTX业务流程主要问题 |
3.3.3 PTTX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
3.4 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背景 |
3.4.1 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
3.4.2 企业新的发展阶段要求 |
3.5 本章内容小结 |
第4章 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 |
4.1 PTTX业务流程再造总述 |
4.1.1 业务流程再造目标和原则 |
4.1.2 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程序 |
4.1.3 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和技术 |
4.1.4 PTTX公司流程价值链分析 |
4.1.5 PTTX公司再造的业务流程逻辑关系 |
4.2 PTTX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实施及分析 |
4.2.1 营销一站式服务流程系统 |
4.2.2 生产计划资源整合流程系统 |
4.2.3 供应链业务流程系统 |
4.2.4 计划驱动材料配送流程系统 |
4.2.5 “流水系统型”的工程布局流程系统 |
4.2.6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物资流程系统 |
4.2.7 产品设计与质量管理融合的流程系统 |
4.3 PTTX业务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4.3.1 构建和实施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 |
4.3.2 组织结构的配套保障 |
4.3.3 营造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理念 |
4.3.4 加强流程再造及管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 |
4.3.5 寻求恰当时机,抓住关键,循序渐进 |
4.3.6 健全和完善薪资和绩效等各种分配制度 |
4.4 本章内容小结 |
第5章 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实绩及持续改善 |
5.1 PTTX业务流程再造实绩及分析 |
5.1.1 业务流程系统的运行效率 |
5.1.2 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 |
5.1.3 主要经济效益和指标 |
5.1.4 公司整体运作和治理 |
5.1.5 公司员工人文气氛和环境 |
5.2 PTTX业务流程改造后的持续改善 |
5.3 本章内容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电场仿真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变压器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优化算法的选择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主绝缘强度以及绕组形变 |
2.1 引言 |
2.2 绝缘分析方法 |
2.3 变压器漏磁场与受力理论分析 |
2.3.1 变压器的漏磁场分析 |
2.3.2 绕组短路电动力的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主绝缘的电场分析 |
3.1 静电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 变压器主绝缘电场强度的计算 |
3.2.1 等价纯油距的折算 |
3.2.2 绝缘主空道场强的计算方法 |
3.2.3 绕组端部电场强度的计算 |
3.3 变压器主绝缘电场仿真 |
3.3.1 建立三维模型 |
3.3.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3.3.3 变压器主绝缘三维电场仿真 |
3.3.4 结果分析 |
3.4 变压器主绝缘场强分布的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漏磁场分布及绕组应力分析 |
4.1 变压器漏磁场计算 |
4.2 短路电流的计算 |
4.3 变压器绕组短路电动力的计算 |
4.4 有限元瞬态电磁场仿真 |
4.4.1 模型的建立 |
4.4.2 材料的选择以及外电路的搭建 |
4.4.3 突发短路电流的分析 |
4.4.4 结构力场仿真预处理 |
4.4.5 结构力场的仿真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绕组的累积分析 |
5.1 差分进化算法的概述 |
5.2 差分进化算法的改进形式 |
5.3 优化目标 |
5.4 约束条件的选择 |
5.5 优化变量的选取 |
5.6 优化结果 |
5.7 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 |
5.8 多次短路电流冲击下的累积效应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换流变压器的极性反转电场及绝缘介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换流变压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换流变压器绝缘材料的介电参数研究国内外现状 |
1.2.2 换流变压器的主绝缘结构研究国内外现状 |
1.3 换流变压器结构主要参数及结构型式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限元方程及换流变压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2.2 换流变压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极性反转电压介绍及确定 |
2.2.2 阀侧及网侧绕组计算模型 |
2.3 边界条件 |
2.4 Elec Net有限元软件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绝缘材料电气性能对换流变压器的电场影响分析 |
3.1 RC油纸绝缘数学模型 |
3.2 频率及温度对绝缘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3.2.1 频率对绝缘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 |
3.2.2 温度对绝缘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 |
3.2.3 频率和温度对变压器油电导率的影响 |
3.3 极性反转电场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分及老化对换流变压器电场的影响分析 |
4.1 电介质的极化理论 |
4.2 油纸绝缘中水分的来源和影响 |
4.2.1 油纸绝缘中水分的来源 |
4.2.2 油纸绝缘中水分的影响 |
4.3 油纸绝缘老化的影响分析 |
4.3.1 油纸绝缘的老化机理 |
4.3.2 油纸绝缘的老化评估标准 |
4.3.3 老化对绝缘材料水分分布的影响 |
4.4 水分及老化对油纸绝缘电气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极性反转电场仿真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换流变压器主绝缘结构优化 |
5.1 换流变压器端部电场结构分析 |
5.2 静电环及成型角环的作用 |
5.2.1 静电环及成型角环在绝缘结构中的作用 |
5.2.2 静电环的补偿原理 |
5.3 油纸绝缘结构计算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短路电动力及其累积效应的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短路热效应及其累积效应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短路破坏机理分析 |
2.1 突发短路电流计算 |
2.2 短路电动力分析及计算 |
2.2.1 轴向力的计算及故障模式分析 |
2.2.2 辐向力的计算及故障模式分析 |
2.3 短路热稳定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电磁场-力场耦合分析 |
3.1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电磁场-力场耦合分析理论基础 |
3.1.1 时变电磁场理论基础 |
3.1.2 电磁场-力场耦合分析的有限元分析思路 |
3.1.3 电磁场-力场耦合分析的边界条件 |
3.2 电磁场—力场耦合仿真 |
3.2.1 建立三维模型 |
3.2.2 网格划分与材料参数赋值 |
3.2.3 激励与边界设置 |
3.2.4 求解及仿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抽检油变短路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4.1 数据概况与统计原理 |
4.2 选材数据统计 |
4.3 工艺数据统计 |
4.4 选材工艺组合统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浸式配变抗短路能力优化措施及实例验证 |
5.1 改良设计 |
5.1.1 改良电磁设计 |
5.1.2 改良结构设计 |
5.2 优化选材选型 |
5.3 优化工艺选用和加强工艺控制 |
5.4 短路试验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改进制造工艺提高中小型电力变压器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变压器相关现行标准分析[J]. 刘雪丽,张书琦,袁洪涛,程涣超,谭瑞娟. 中国标准化, 2021(17)
- [2]变压器局部短路检测系统研究[D]. 李广.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D]. 魏博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磁致伸缩等效力计算的变压器电磁振动研究[D]. 王前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抑制及其信号检测研究[D]. 李家晨.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作业成本法在TW电气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魏韶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PTTX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吴娓娓.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8]电力变压器主绝缘电场仿真及结构优化[D]. 陈生洋.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换流变压器的极性反转电场及绝缘介质特性研究[D]. 孙玖维.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10]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提升技术研究[D]. 罗海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