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高效氯氰菊酯对牛羊蜱害防治疗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苏凤[1](2009)在《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的研制及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氟氯苯菊酯(flumethrin,flu)是含α-氰基的Ⅱ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低毒,能够抑制成虫产卵和卵孵化的活性,适用于畜禽体外寄生虫的防治,是目前最有开发前景的抗寄生虫药物之一。本课题研制了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并研究了其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氟氯苯菊酯浇泼剂配方优化试验为了优化氟氯苯菊酯浇泼剂配方以制备1%氟氯苯菊酯浇泼剂,以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氮酮、丙二醇和乙醇配制浇泼剂的9个不同配方,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氟氯苯菊酯浓度,以药物体外透皮速率(Js)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的浇泼剂配方,并对其进行重复性考察。结果表明:在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87:13),流速为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92nm,进样量20μL,柱温30℃的色谱条件下,氟氯苯菊酯的保留时间为7.5~7.6min。配方3的体外透皮速率为300.21μg·cm-2·h-1,为最优配方,重复性试验的Js值接近配方优化测得值,说明优化的氟氯苯菊酯浇泼剂体外透皮速率较高,且稳定性、重复性好。2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评价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自制氟氯苯菊酯浇泼剂中氟氯苯菊酯含量,通过光照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浇泼剂稳定性。建立的HPLC条件为:C18色谱柱(150mm×4.8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87:13),流速为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92nm,进样量20μL,柱温30℃。测定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的含量为标识量的98.2%。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经4500±500lx光照射10d后,含量下降至86.87%,颜色由淡黄变为微黄,体外透皮速率由299.34降至225.83μg·cm-2·h-1;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9个月,样品含量下降均小于5%,体外透皮速率无明显下降,色泽、澄明度均与初始时相同。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HPLC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的含量测定;该制剂对光不稳定,应以棕色瓶包装,避光保存;经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9个月后,未发生显着变化,符合质量标准要求。3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为了观察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对皮肤是否有刺激作用及致敏作用,采用家兔进行皮肤刺激试验,用同体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对照法观察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对皮肤的刺激作用;采用Buehler试验法观察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对豚鼠皮肤的致敏作用。结果显示,家兔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接触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后不同时间均未见异常反应,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对豚鼠无致敏作用。结果表明氟氯苯菊酯浇泼剂无皮肤刺激性反应和皮肤致敏反应,对试验动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氟氯苯菊酯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初步研究为了研究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在健康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选用6条健康犬,以2mg/kg单剂量沿背中线浇泼,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犬血浆中氟氯苯菊酯浓度,用3P97药动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氟氯苯菊酯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为3.622±1.079h,T1/2β为22.654±0.417h, T1/2Ka为1.684±0.240h, AUC为47.385±1.709μg·mL-1·h,Tpeak为4.165±0.187h,Cmax为1.902±0.064μg·mL-1, Lag-time为0.489±0.002h。结果提示,健康家犬单次给予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后,吸收、消除均缓慢,药物在动物体内作用时间较长。
陈小丽[2](2009)在《双孢蘑菇病害无害化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又称蘑菇,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宗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0%左右,其人工栽培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双孢蘑菇在我国多采用开放式发酵料栽培,栽培管理相对于其他食用菌比较粗放,病害发生机会多。培养料和覆土是病害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栽培双孢蘑菇的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成了重中之重。本试验采用六种化学药剂分别处理培养料和覆土,观察化学药剂对双孢蘑菇侵染性病害中竞争性杂菌的防治效果及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产品质量、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比较化学药剂的两种处理方式,结果显示处理覆土的方法优于处理培养料。在菌丝生长阶段,不同化学药剂处理培养料后竞争性杂菌的发病率较未采用化学药剂处理的培养料(CK)低,但菌丝长势较CK弱。在子实体阶段,两种处理方法的子实体形态和质量与CK相差不明显,但化学药剂处理覆土后的双孢蘑菇产量远远高于处理培养料后的产量。2比较六种药剂对双孢蘑菇菌丝阶段竞争性杂菌的防治效果和对子实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药剂处理培养料方法中,发现在双孢蘑菇菌丝阶段,菇丰、多菌灵、疣克星和消毒剂处理,双孢蘑菇菌丝长势优于未采用化学药剂处理的CK,且病害较少;子实体阶段,与CK相比,用菇丰、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疣克星和消毒剂处理培养料后,双孢蘑菇产量受抑制程度小。在药剂处理覆土方法中,发现用消毒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菇丰处理覆土后,双孢蘑菇产量较CK增产明显。3比较六种化学药剂的不同浓度,结果表明:药剂处理培养料后,多菌灵稀释10002500倍、菇丰稀释20002400倍、消毒剂原药稀释30004000倍、疣克星稀释1000倍、甲基托布津稀释20002500倍时,双孢蘑菇产量受化学药剂抑制不明显,且防杂菌效果好。药剂处理覆土后,消毒剂稀释40005000倍、多菌灵稀释10002500倍、菇丰稀释16002400倍、甲基托布津稀释10002500倍时产量高且感病率低。4通过农药残留检测,各药剂残留量均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因此本试验产出的双孢蘑菇属于无公害产品。
徐仲杰[3](2008)在《杀菌剂己唑醇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几种新型农药微乳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唑类化合物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重视,已有许多品种作为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药物得到开发和应用。结构不同的三唑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己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中的重要品种,它防效高、杀菌谱广、药效时间长,广泛用于治疗因各种高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本文探讨了合成杀菌剂己唑醇的优化的合成工艺,提出了创新的产品处理方式,列出了影响产品收率的具体因素,得出了较理想的产率数据。成功的应用(CH3)3S+CH3SO4-和KOH代替(CH3)3S+I-和NaH作为环氧化试剂和开环试剂,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安全性。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溶剂的回收套用问题,降低了废水的排放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农药微乳剂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安全、环保型的新剂型。微乳剂颗粒很小,覆盖面积大,从而可提高药效,并可节约药量。随着环境及药剂的要求,微乳剂将成为21世纪农药的主导剂型。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微乳剂的形成机理和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并且详细介绍了10%、20%氰戊菊酯微乳剂、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2.0%阿维菌素微乳剂、10%哒螨灵微乳剂、10%、15%、20%甲氰菊酯微乳剂、20%恶醚唑微乳剂、5%己唑醇微乳剂的研制过程,提出了最佳配方。通过探讨微乳剂的配制过程,基本掌握了微乳剂的配制方法,对微乳剂配制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以后开发研制其他农药品种微乳剂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扎木苏,乌云其其格,爱华,吴胜瑞,德格吉日乎,乌力吉,白金海,庆格勒图,王海鹰,陈晓东,托娅,王安[4](1998)在《5%高效氯氰菊酯对牛羊蜱害防治疗效试验》文中研究说明 5%高效氯氰菊酯商品名是卫害净,是一种可湿性粉剂,新一代杀虫剂,由北京市顺义县农药厂生产、提供。1995年3月在呼盟新巴尔虎左旗阿苏木,阿镇牧区发生蜱害,我们从受蜱害的羊群中选1000余只.其中羔羊400余只,受蜱害牛17头,作防治疗效试验:①病原体:搜集到的活蜱,鉴定为草原革蜱 Dermacentor nuttalli、三宿主蜱。②5%高效氯氰菊酯粉剂配制成50倍和100倍溶液,活蜱在此液时2 min 开始麻痹死亡,30 min 后蜱
二、5%高效氯氰菊酯对牛羊蜱害防治疗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高效氯氰菊酯对牛羊蜱害防治疗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的研制及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透皮制剂研究概况 |
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研究概况 |
3 氟氯苯菊酯概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氟氯苯菊酯浇泼剂配方优化试验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三章 氟氯苯菊酯浇泼剂含量测定及稳定性评价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试验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氟氯苯菊酯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双孢蘑菇病害无害化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双孢蘑菇栽培现状 |
1.1.1 双孢蘑菇栽培发展史 |
1.1.2 国外栽培现状 |
1.1.3 国内栽培现状 |
1.2 食用菌病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食用菌病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食用菌病害研究现状 |
1.3 食用菌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
1.4 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病害 |
1.4.1 菌丝生长阶段竞争性杂菌 |
1.4.2 子实体形成阶段侵染性病害 |
1.5 农药残留 |
1.5.1 国外标准 |
1.5.2 国内标准 |
第二章 六种药剂处理培养料对双孢蘑菇栽培中病害的防治研究初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马铃薯粪草综合培养基化学药剂筛选试验结果 |
2.2.2 罐头瓶粪草料筛选药剂浓度试验结果 |
2.2.3 大田粪草发酵料化学药剂筛选试验 |
2.2.4 子实体发病情况 |
2.2.5 农药残留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药剂处理覆土对双孢蘑菇栽培中病害的防治初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在温室里进行大田粪草发酵料化学药剂筛选试验 |
3.2 试验结果 |
3.2.1 不同药剂处理覆土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3.2.2 不同药剂处理对双孢菇产量的影响 |
3.2.3 子实体发病情况 |
3.2.4 农药残留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两种处理方式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杀菌剂己唑醇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几种新型农药微乳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 三唑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概况 |
1.2 三氮唑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
1.2.1 麦角甾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合成过程 |
1.2.2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1.2.3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作用机制 |
1.2.4 除草作用机制 |
1.3 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1.3.1 基团性质对活性的影响 |
1.3.2 立体异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1.4 三唑类化合物的主要类型 |
1.5 典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
1.5.1 N-烷基化法 |
1.5.2 环氧化物法 |
1.5.3 加成反应法 |
2 环氧化反应在医药、农药合成中的应用 |
2.1 在医药上的应用 |
2.2 在农药上的应用 |
3 己唑醇及其产品简介 |
3.1 产品现状 |
3.2 产品性质 |
3.2.1 结构式及分子式 |
3.2.2 名称 |
3.2.3 物化性质 |
3.2.4 毒性 |
3.3 产品用途 |
3.3.1 主要特点 |
3.3.2 使用技术 |
4 微乳剂概述 |
4.1 微乳剂的概念与提出 |
4.2 农药微乳剂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
4.3 微乳的形成与稳定 |
4.3.1 微乳的形成机理 |
4.3.2 微乳液的稳定性理论 |
4.4 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
4.5 微乳剂的组成及要求 |
4.5.1 有效成分—农药原药 |
4.5.2 乳化剂的选择与要求 |
4.5.2.1 表面活性剂在微乳形成中的作用 |
4.5.2.2 增溶作用对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质的影响 |
第二章 己唑醇合成的工艺研究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1.1.1 实验仪器 |
1.1.2 主要原料与试剂 |
1.2 实验操作 |
1.3 己唑醇的合成工艺流程图 |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1 2,4-二氯苯戊酮合成的影响因素 |
2.1.1 反应中温度的影响 |
2.1.1.1 滴加正戊酰氯时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
2.1.1.2 滴加完正戊酰氯后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
2.1.2 加完正戊酰氯后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
2.1.3 氯化铝和正戊酰氯的摩尔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2.1.4 套用实验 |
2.2 硫叶利德盐合成的影响因素 |
2.2.1 投料比的影响 |
2.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2.4 滴加时间的影响 |
2.3 2, 4-二氯苯基戊酮的环氧化反应 |
2.3.1 反应溶剂对收率的影响 |
2.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3.4 不同的碱对收率的影响 |
2.3.5 投料比的影响 |
2.3.6 套用实验 |
2.4 开环反应 |
2.4.1 亲核试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2.4.2 反应溶剂对收率的影响 |
2.4.3 投料比的影响 |
2.4.4 碱对收率的影响 |
2.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4.6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4.7 套用实验 |
3 产品分析 |
3.1 产品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3.2 产品的定量分析 |
3.2.1 定量分析仪器条件 |
3.2.1.1 GC 条件 |
3.2.1.2 MS 条件 |
3.2.2 图谱分析 |
3.2.2.1 中间体 2,4-二氯苯戊酮谱图 |
3.2.2.2 2-(2,4-二氯苯基)-1,2-环氧己烷的谱图 |
3.2.2.3 己唑醇的谱图 |
4 经济效益分析 |
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几种新型农药微乳剂的研制 |
1 微乳剂简介 |
1.1 农药微乳剂的理化性能指标的测定 |
1.1.1 农药微乳剂的物理稳定性 |
1.1.2 农药微乳剂的化学稳定性 |
1.2 微乳剂的研究方法 |
1.2.1 微乳剂的制备过程 |
1.2.1.1 溶剂的预选 |
1.2.1.2 表面活性剂的预选 |
1.2.1.3 助表面活性剂的预选 |
1.2.1.4 水质的影响 |
1.2.2 农药微乳剂的制备方法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2.3.1 磺酸盐的合成 |
2.3.1.1 合成原理 |
2.3.1.2 实验操作 |
2.3.2 磷酸酯的合成 |
2.3.2.1 合成原理 |
2.3.2.2 实验操作 |
2.4 配方的设计和筛选 |
2.4.1 10%和20%氰戊菊酯微乳剂 |
2.4.2 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 |
2.4.3 2.0%阿维菌素微乳剂 |
2.4.4 10%哒螨灵微乳剂 |
2.4.5 10%、15%和20%甲氰菊酯微乳剂 |
2.4.6 20%恶醚唑微乳剂 |
2.4.7 5%己唑醇微乳剂 |
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5%高效氯氰菊酯对牛羊蜱害防治疗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氟氯苯菊酯浇泼剂的研制及在犬体内的药动学初步研究[D]. 苏凤.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2]双孢蘑菇病害无害化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 陈小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3]杀菌剂己唑醇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几种新型农药微乳剂的研制[D]. 徐仲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8)
- [4]5%高效氯氰菊酯对牛羊蜱害防治疗效试验[J]. 扎木苏,乌云其其格,爱华,吴胜瑞,德格吉日乎,乌力吉,白金海,庆格勒图,王海鹰,陈晓东,托娅,王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