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四地区猪、犬旋毛虫与Trichinella spiralis,T.nativa虫株的杂交(论文文献综述)
付宝权[1](2012)在《旋毛虫分子鉴定研究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文中指出旋毛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线虫,其生活史可以在同一宿主内完成,宿主感染谱极广,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均可感染。旋毛虫感染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的病原是毛形属的线虫,目前已经确定有8个种和4个基因型。由于不同旋毛虫种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对宿主的感染性与致病性以及宿主对不同虫种的免疫应答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旋毛虫分离株的种类鉴定,对旋毛虫病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及防治等具有重要意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半胱氨酸蛋白酶高效内源性抑制剂。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应答、适应寄生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寄生性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免疫调控作用,在寄生虫入侵宿主时对宿主免疫应答的抑制起重要作用,是诱导宿主免疫抑制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应用旋毛虫线粒体基因组核糖体RNA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建立了基于多重PCR的基因分型方法,可以鉴定欧亚大陆四个旋毛虫T. spiralis, T. nativa, T. britovi和T. pseudospiralis。以旋毛虫标准株T. spiralis和T. nativa为对照,应用线粒体核糖RNA基因多重PCR技术对我国11个旋毛虫分离株进行了鉴定,并且以5S rRNA基因间隔区(ISR)为分子标记,对其系统进化和聚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国内11个旋毛虫分离株中,河南邓县、陕西西安、黑龙江哈尔滨、天津、云南保山、云南大理、西藏那曲猪旋毛虫分离株以及内蒙古乌兰浩特犬株Trichinella sp-Tyl等9个分离株可归为T.spiralis;而吉林犬株与内蒙古乌兰浩特犬株Trichinella sp-Ty5分离株为T. nativa。5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表明,同一种内不同分离株之间序列高度保守。成功克隆了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Cystatin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TsCystatinl, TsCystatin2和TsStefin。其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66bp,423bp和294bp,分别编码221,140和97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保守结构域,TsCystatin基因家族在旋毛虫各个时期均可转录。在原核系统表达了TsCystatin基因,纯化后的TsCystatin重组蛋白具有蛋白酶抑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王丽娜,田建丽,陈晓宁,路国兵,高云[2](2011)在《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旋毛虫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人及150多种哺乳动物,呈全球性分布[1]。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旋毛虫病感染者大约有1 100万[2]。近几十年以来,人们一直努力将其控制或消灭,但目前在很多国家仍常有该病的暴发,现已被列入再度
杨志东[3](2007)在《旋毛虫、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是世界各国屠宰动物首检和强制性必检的人兽共患病病种。在我国其不但被列为三大人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首(旋毛虫,囊虫及棘球蚴),同时也是烈性人兽共患病(如SARS、禽流感)流行之后突现出来的可长期和经常制造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病种。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旋毛虫、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利用免疫学方法对两个文库进行筛选,分离其特异性基因,从而为旋毛虫的诊断性及保护性抗原的筛选及大量制备奠定基础。本研究从旋毛虫肌幼虫中提取总RNA,并分离mRNA,通过ZAP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了中国河南猪旋毛虫分离株肌幼虫cDNA文库。鉴定结果表明:库容量为1.92×106,重组率为98. 6 %,文库扩增后的滴度为1.6×109 pfu/mL。然后,以旋毛虫感染猪血清为抗体探针,对本文库进行免疫学筛选,经初筛、复筛,共筛选出15个阳性克隆,得到一个强反应原性高拷贝的旋毛虫肌幼虫cDNA分子(WM5),其编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与日本Nagano注册的cDNA相比同原性很高,仅有3个核苷酸不同,2个氨基酸发生变化。本研究者等人认为这两个核苷酸的变异可能是由旋毛虫不同分离株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所致,且该三个核苷酸的变异是我国旋毛虫T. spiralis种分离株该cDNA的特异性和特征性SNP标记。本实验获得了大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有望成为旋毛虫病的诊断抗原基因,并为基因重组诊断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研究国内外物种侵入及肉类进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上述方法我们又成功构建了罗马尼亚猪伪旋毛虫分离株T4肌幼虫cDNA文库。鉴定结果表明:容量为4.0×106,重组率为95.4 %,文库扩增后的滴度为1.5×109pfu/ mL。应用伪旋毛虫感染猪血清对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进行免疫筛选,获得44个阳性噬菌斑。选择其中27个反应信号相对较强的阳性克隆噬菌斑进行测序。发现11个克隆编码同一个未曾报道过的新基因;即编码蛋白酶激活因子亚基(Proteasome activator subunit),根据筛选实验中反应信号强弱情况及序列分析结果推断,强反应原性高拷贝的编码蛋白酶激活因子亚基的cDNA分子,有望成为伪旋毛虫病的诊断抗原基因,为筛选和克隆伪旋毛虫功能性抗原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姜曰晓,宋铭忻,路义鑫[4](2007)在《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寄生虫学方面的应用,国内学者认为黑龙江省旋毛虫有2个种和1个分类地位尚未定的基因型。文章根据黑龙江省旋毛虫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表现的不同特性,对其分类学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路义鑫[5](2006)在《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M64242)为参考设计引物,用SDS裂解液配合蛋白酶K的方法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从黑龙江猪、犬、猫旋毛虫,美国猪旋毛虫、旋毛形线虫、本地毛形线虫6个旋毛虫隔离种的成囊前期幼虫及黑龙江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成囊前期幼虫、肌幼虫、成虫)虫体中扩增出了带有Kozak序列的49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T-S/EL、pMD18-T-D/EL、pMD18-T-C/EL、pMD18-T-AS/EL、pMD18-T-T1/EL、pMD18-T-T2/EL,pMD18-T-S/ML和pMD18-T-S/AM,经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I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测序。成功克隆了6个旋毛虫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及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9ku ES抗原基因由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的核苷酸长为951bp,包含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所获6个旋毛虫隔离种基因序列经同源性分析表明,6个旋毛虫隔离种与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0%~97.5%,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3.4%~94.6%。6个隔离种之间的同源性为99.3%~99.9%,基因的保守性很强,不同隔离种之间的差异很小,其编码蛋白的抗原性也基本相同。所获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基因序列经同源性分析表明,猪旋毛虫成囊前期期幼虫、肌幼虫和成虫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5%、97.3%和97.3%;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成囊前期幼虫与肌幼虫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8%,在第535位点上有一个T→C突变,在第665位点上有一个T→C突变;与成虫的同源性同样为99.8%,在第535位点上有一个T→C突变,在848位点上有一个A→G突变;肌幼虫与成虫相比,同源性为99.8%,在第665位C→T、在848位A→G。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发生相应的改变。其编码蛋白的抗原性也很稳定,同种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之间的差异很小。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与pMD18-T-S/EL分别用BamHⅠ和EcoR I双酶切,胶回收纯化后连接。经PCR、酶切鉴定,证明P49-S/EL基因按设计要求已插入表达载体中,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S/EL。将家兔随机分为A、B、C组,分别肌肉注射pcDNA3.1(+)、pcDNA3.1-P49-S/EL和pcDNA3.1-P49-S/EL+LipofectamineTM2000。每只家兔100μg/100μl,共免3次,每次间隔1周。首次免疫后第0d、7d、14d、21d、28d、35d、42d、51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体动态变化,同时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动态变化。A组家兔血清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21d(42d)开始检出阳性抗体,然后迅速升高;B组家兔血清在免疫期间一直没能检出阳性抗体,而是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14d(35d)开始检出阳性抗体,而后迅速升高;C组家兔血清在3免后7d(21d)即可检出阳性抗体,旋毛虫攻击感染后,血清抗体OD值有所下降,而后呈逐渐上升趋势,第51d OD450达到2.128,与A、B两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首次免疫后B组与C组家兔外周血CD4+T细胞减少;2次免疫后B组、C组仍然降低,
李冬梅[6](2004)在《旋毛虫分子分类和49ku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研究》文中认为18S rRNA基因是一类编码核糖体小亚基RNA、长约1800bp的DNA序列,由于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大占80%左右,且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核苷酸的替换率较低,因而它是探讨生物高级分类群系统演化的难得工具之一。本实验克隆并比较了旋毛虫5个隔离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他们的同源性,为旋毛虫的分类和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旋毛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ES)抗原,即旋毛虫生长过程中的排泄分泌产物,是旋毛虫检测和免疫的良好抗原。本实验将本地毛形线虫(Trichinella nativa)ES抗原的49ku结构基因构建到杆状病毒表达载体上,并在昆虫细胞中得到表达。本实验以NCBI中U60231序列为参考,设计并合成引物,用改进AGPC方法结合Trizol LS试剂盒提取旋毛虫总RNA,用分光光度计检测RNA的质量。然后用特异性引物, 对旋毛虫标准隔离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以及分离自黑龙江省的猪旋毛虫、犬旋毛虫和猫旋毛虫5个旋毛虫隔离种进行RT-PCR扩增目的基因18S rRNA片段,均扩增出1800bp左右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pMD18-T 连接,转化大肠杆菌JM109中,筛选阳性重组子,并将阳性质粒送有关生物公司测序,同时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也进行测序。用DNAstar和Genedoc软件分析结果显示,18S rRNA 基因的种间同源性很高,均在99%以上。猪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的同源性为99.4%,犬旋毛虫与本地毛形线虫的同源性为99.3%,猫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比与本地毛形线虫的同源性要略高0.4%。因此,猪旋毛虫与旋毛形线虫,犬旋毛虫与本地毛形线虫的亲缘关系更近,这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相符合。本地毛形线虫和猪旋毛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已经提交GeneBank,序列号分别为AY487254和AY497012。这为旋毛虫分类学的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根据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设计表达引物,从克隆质粒上扩增本地毛形线虫49ku ES结构基因,酶切后与供体质粒连接,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将克隆有外源基因的供体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该细胞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供体质粒中的外源基因在辅助质粒编码的转座酶作用下,通过转座而插入杆状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含有重组质粒的Bacmid DNA,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昆虫细胞获得重组病毒。SDS-PAGE电泳显示表达蛋白为36ku的融合蛋白,将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可以被小鼠旋毛虫的阳性血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旋毛虫的ES抗原在诊断和免疫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杨俊兴[7](2004)在《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人的旋毛虫病主要是食入了旋毛虫病猪肉而感染。由于猪对旋毛虫有很强的耐受力,感染后几乎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这给诊断、检疫工作带来了不便。目前,猪旋毛虫病的检疫依然采用目测和镜检法为主,这种方法检出率低,费时费力,操作不便。其它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IF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虽然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但一般只适应于实验室诊断或研究应用,而不适用于生产。为了建立一种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方法,我们利用免疫层析原理和胶体金标记技术设计并成功制备了具有特异、敏感、快速、方便、安全等特点的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用人工诱导腹水法,将杂交瘤细胞(T.S.-F41)经腹腔注射于5只预先注射无菌石腊油的Balb/C小鼠体内,7天后开始收集腹水,共收集55mL。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纯化所收集腹水,得到纯化单克隆抗体,其蛋白含量为8.360mg/mL,用间接ELISA法测得该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102400。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将直径为15nm的胶体金颗粒分别标记抗旋毛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和旋毛虫人工ES抗原,分别制成检测抗体和ES抗原的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用该试纸分别检测猪旋毛虫病阳性样品,囊虫病、住肉孢子虫病、肺丝虫病、蛔虫病、弓形虫病阳性样品,及健康猪阴性样品,结果试纸条检测旋毛虫病阳性病样品的阳性数与临床结果完全一致,而检测<WP=6>其它寄生虫病阳性样品均为阴性,健康猪阴性样品有2份出现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率为1.3%(2/150)。用检测抗体试纸条检测5份旋毛虫病阳性血清中抗体效价,其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或低12个滴度。表明该试纸条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该试纸条对河南省南阳、许昌、驻马店、平顶山四市12563头出栏猪进行旋毛虫病临床检测,分别用压片镜检法、消化法、ELISA法作对照。结果检测出阳性率分别为:1.03%(129/12563)、0.75%(94/12563)、0.99%(124/12563)和1.03(129/12563)。表明快速诊断试纸条法检出率较消化法高,与ELISA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压片镜检法检出率最低,相当于消化法的75%。我国养猪业正迅猛发展,人们对猪肉及肉制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旋毛虫病的检疫需要有一种更快速和更科学的手段。该试纸条可以作为新型、可靠的猪旋毛虫病检疫手段,在旋毛虫控制、提高肉食品的质量、维护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
宋铭忻,张桂红,路义鑫,蒋成玉[8](2001)在《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文中指出以旋毛虫国际标准虫种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lais)和本地长形线虫 (Trichinella nativa)作对照 ,应用 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 P)技术对黑龙江省猪、犬旋毛虫进行虫种鉴定。结果显示 :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酶切图谱相同 ;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酶谱一致。结果揭示 ,黑龙江猪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 ,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
徐克成[9](1998)在《旋毛虫种属分类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旋毛形线虫是英国学者 Peacock 1828年首次于伦敦人体中发现。Owen 1835年 Rialliet1895年定名: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后来证实由此虫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世界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感染人和150多种动物。目前,全世界都有本病的发生,尤其以欧美地区为多。对旋毛虫分类学研究是旋毛虫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学以及免疫学防
徐克成,刘明远,台匀凌,谢胜亮,李岩松[10](1998)在《东北四地区猪、犬旋毛虫与Trichinella spiralis,T.nativa虫株的杂交》文中指出 本世纪40年代以来,关于毛形属的分类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近年来国外的研究日趋成熟,目前确认的有8个种:T.spiralis,T.natira,T.pseudospiralis,T.nelnom,T.britovi,T.5,T.6,T.8.虫种的鉴定一般有形态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从基因水平对虫种的分类又提供了一些新的依据,然而我们认为作为不同种株的鉴定其种间杂交仍然是分类中
二、东北四地区猪、犬旋毛虫与Trichinella spiralis,T.nativa虫株的杂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四地区猪、犬旋毛虫与Trichinella spiralis,T.nativa虫株的杂交(论文提纲范文)
(1)旋毛虫分子鉴定研究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旋毛虫分类鉴定研究进展 |
1.1.1 旋毛虫概述 |
1.1.2 旋毛虫分类概况 |
1.1.3 我国旋毛虫分离株分类现状 |
1.1.4 我国旋毛虫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
1.2 寄生性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1.2.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
1.2.2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1.2.3 寄生性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应用多重PCR鉴定旋毛虫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旋毛虫种及基因组DNA提取 |
2.1.2 线粒体小亚基及大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2.1.3 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多重PCR |
2.1.4 ESV/ITS1多重PCR |
2.2 结果 |
2.2.1 T.nativa,T.britovi和T.pseudospiralis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克隆 |
2.2.2 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多重PCR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中国旋毛虫分离株的分子鉴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旋毛虫分离株 |
3.1.2 基因组DNA提取 |
3.1.3 线粒体核糖体大小亚基RNA基因多重PCR鉴定 |
3.1.4 旋毛虫5S rRNA基因间隔区克隆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旋毛虫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多重PCR扩增结果 |
3.2.2 旋毛虫5S 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初步鉴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旋毛虫cystatin家族基因的克隆 |
4.2.2 旋毛虫cystatin家族基因重组蛋白表达及鉴定 |
4.2.3 重组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活性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永久通信地址 |
(2)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旋毛虫属的分类现状 |
1.1 国外研究 |
1.2 国内研究 |
2 旋毛虫属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 虫体杂交试验 |
2.2 旋毛虫肌幼虫对宿主的感染性 |
2.3 同工酶酶谱分析 |
2.4 分子生物学 |
2.4.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
2.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
2.4.3 多重PCR (Multiplex PCR) |
2.5 分子遗传学 |
3 结 语 |
(3)旋毛虫、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旋毛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旋毛虫肌幼虫cDNA 文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 文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旋毛虫肌幼虫cDNA 文库的免疫学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 文库的免疫学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CURRICULUM VITAE |
Personal Date of Master Candidate |
(4)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学的差异 |
2 生物学上的差异 |
2.1 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异 |
2.2 宿主体内分布情况的差异 |
2.3 雌虫体外产幼虫能力和成虫肠期持续时间的差异 |
2.4 保姆细胞形成时间的差异 |
2.5 感染性的差异 |
3 遗传学上的差异 |
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
4.1 同工酶技术 |
4.2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
4.3 聚合酶链式反应 |
5 结语 |
(5)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 |
1.1.1 病原分类与形态 |
1.1.2 生活史 |
1.1.3 流行病学 |
1.1.4 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 |
1.1.5 临床症状 |
1.1.6 诊断 |
1.1.7 治疗 |
1.1.8 预防 |
1.2 旋毛虫ES 抗原的研究进展 |
1.2.1 ES 抗原的分泌与成分组成 |
1.2.2 ES 抗原中的糖基 |
1.2.3 ES 抗原的酶活性 |
1.2.4 ES 抗原与营养细胞的形成 |
1.2.5 成虫的ES 抗原 |
1.2.6 ES 抗原的功能 |
1.2.7 基因重组ES 抗原 |
1.3 旋毛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1 减毒活疫苗 |
1.3.2 天然抗原疫苗 |
1.3.3 合成肽疫苗 |
1.3.4 重组抗原疫苗 |
1.3.5 核酸疫苗 |
1.3.6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
1.3.7 对不同隔离种旋毛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
1.3.8 小结 |
1.4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
1.4.1 核酸疫苗的结构与分类 |
1.4.2 核酸疫苗的免疫机理 |
1.4.3 核酸疫苗的特点 |
1.4.4 核酸疫苗的接种方法和途径 |
1.4.5 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
1.4.6 核酸免疫的新进展 |
1.4.7 核酸疫苗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1.4.8 核酸疫苗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各隔离种旋毛虫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引物 |
2.1.4 质粒与菌种 |
2.1.5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1.6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ysted larvae EL)的收集 |
2.2.2 旋毛虫肌幼虫(musle larvae ML)的收集 |
2.2.3 旋毛虫成虫(adult worms AW)的收集 |
2.2.4 旋毛虫总RNA 的提取 |
2.2.5 RNA 的反转录和P49 基因的扩增 |
2.2.6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 |
2.2.7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 的构建 |
2.2.8 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
3 结果 |
3.1 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收集 |
3.2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2.1 猪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2 犬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3 猫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4 美国猪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5 旋毛形线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6 本地毛形线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2.7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序列分析 |
3.3 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3.3.1 猪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2 猪旋毛虫肌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3 猪旋毛虫成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3.3.4 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 抗原基因的序列分析 |
3.4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 的构建 |
3.5 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 |
3.5.1 pcDNA3.1-P49-S/EL 免疫后的抗体检测 |
3.5.2 T 细胞亚类检测 |
3.5.3 pcDNA3.1-P49-S/EL 免疫对猪旋毛虫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
4 讨论 |
4.1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与旋毛虫不同发育阶段虫体 |
4.2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3 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KU ES 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4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P49 的构建 |
4.5 核酸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
4.5.1 抗体的检测 |
4.5.2 T 细胞亚类检测 |
4.5.3 pcDNA3.1-P49-S/EL 免疫对猪旋毛虫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
4.6 本实验的创新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旋毛虫分子分类和49ku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 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旋毛虫属种分类的研究现状 |
1.3 核糖体RNA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
1.3.1 核糖体RNA基因的特征 |
1.3.2 核糖体RNA基因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 |
1.4 旋毛虫ES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1.5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简介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旋毛虫各隔离种 |
2.1.2 试验动物 |
2.1.3 引物 |
2.1.4 菌株和克隆菌 |
2.1.5 试验试剂 |
2.1.6 供体质粒 |
2.1.7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
2.2.2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 |
2.2.3 RNA的反转录和目的基因的扩增 |
2.2.4 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和鉴定 |
2.2.5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
2.2.6 49ku ES结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7 昆虫细胞的转染 |
2.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电泳分析 |
2.2.9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旋毛虫形态观察 |
3.2 旋毛虫总RNA的检测 |
3.3 目的基因的RT-PCR扩增 |
3.4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3.5 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和序列分析 |
3.6 重组pFastTNPG质粒的鉴定 |
3.7 Bacmid质粒的鉴定 |
3.8 杆状病毒DNA的鉴定 |
3.9 昆虫细胞的病变 |
3.10 表达产物的SDS-PAGE电泳 |
3.11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4 讨 论 |
4.1 旋毛虫形态观察 |
4.2 旋毛虫总RNA的提取及RT-PCR扩增 |
4.3 目的基因的鉴定 |
4.4 目的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4.5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4.6 重组病毒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 |
5 结 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 谢 |
(7)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文献综述 |
一、旋毛虫及旋毛虫病 |
二、旋毛虫病的检测方法 |
试验一:抗旋毛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及纯化 |
试验二:抗旋毛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和旋毛虫人工ES抗原胶体金标记 |
试验三: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加工 |
试验四: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特异性、敏感性试验和保质期的的测定 |
试验五: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的临床应用研究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8)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旋毛虫各隔离种 |
1.1.1.1 猪旋毛虫 (Swine isolate) : |
1.1.1.2 犬旋毛虫 (Dog isolate) : |
1.1.1.3 旋毛形线虫 (T.spiralis) : |
1.1.1.4 本地毛形线虫 (T.nativa) :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1.2.1 旋毛虫肌幼虫DNA的提取及纯化 |
1.2.2 使用的内切酶 |
1.2.3 反应条件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东北四地区猪、犬旋毛虫与Trichinella spiralis,T.nativa虫株的杂交(论文参考文献)
- [1]旋毛虫分子鉴定研究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的克隆、表达及初步鉴定[D]. 付宝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6)
- [2]旋毛虫属分类及其分类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丽娜,田建丽,陈晓宁,路国兵,高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12)
- [3]旋毛虫、伪旋毛虫肌幼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筛选[D]. 杨志东. 吉林大学, 2007(02)
- [4]黑龙江省旋毛虫分类研究进展[J]. 姜曰晓,宋铭忻,路义鑫. 动物医学进展, 2007(02)
- [5]旋毛虫49ku ES抗原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D]. 路义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6]旋毛虫分子分类和49ku结构基因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研究[D]. 李冬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7]猪旋毛虫病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杨俊兴. 河南农业大学, 2004(04)
- [8]用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旋毛虫各隔离种[J]. 宋铭忻,张桂红,路义鑫,蒋成玉.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1(01)
- [9]旋毛虫种属分类学研究进展[J]. 徐克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S2)
- [10]东北四地区猪、犬旋毛虫与Trichinella spiralis,T.nativa虫株的杂交[J]. 徐克成,刘明远,台匀凌,谢胜亮,李岩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