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机损坏原因分析

微电机损坏原因分析

一、微电机损坏原因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越[1](2020)在《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刷直流电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效率高、维护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等领域。而无刷直流电机的位置传感器增加了电机的成本、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转矩脉动降低了电机性能和能量利用率。因此本文对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和转矩脉动抑制技术进行研究分析。针对传统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法低速时反电动势幅值偏小,难以检测转子位置的问题,基于双极性调制方式,采用了一种混合型电压转子位置检测方法。该方法在传统反电动势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线电压差法共同获取转子位置信息,根据转速自适应选择更优方法,使无刷直流电机从低速区到高速区稳定检测转子位置。通过搭建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使电机工作于较宽的转速范围,避免了低速区反电动势难以有效检测,高速区反电动势大对检测电路的影响,同时不受PWM调制干扰。针对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过程中产生的转矩脉动,基于双极性调制方式,采用了一种电流预测控制方法来对其进行抑制。该方法将相电流做为控制目标,通过预测模型获得控制器调制占空比,使换相期间开通相的绕组电流和关断相的绕组电流变化速率相等,非换相的绕组电流保持恒定,从而减小换相带来的转矩脉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消除截止相上的二极管续流,避免因二极管续流引起的转矩脉动,并且可适用于全速范围、鲁棒性强、响应速度快。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基于ARM的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对硬件与软件进行设计和调试,通过实验对控制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郭文星[2](2020)在《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及其大功率快充电桩的推进以及航空等各工业的大力发展,高压直流继电器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且其性能参数及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同时低成本也是继电器的优化目标之一。本论文将针对现有高压直流继电器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及分析了一种采用微电机作为驱动动力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即对其结构可行性及其主要的传动机构和触头分断电弧特性及其相关灭弧措施进行了仿真及初步试验分析,具体完成工作如下:1、对现有继电器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即随着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对大功率继电器的大规模需求,现有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电磁驱动方式会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其激励线圈及永磁铁系统耗材随功率增大而显着增加,其重量、成本及制作难度也相应增加。2、初步完成了微电机驱动式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结构设计方案。即采用有别于传统磁线圈驱动的微型电机作为驱动动力,经齿轮传动实现电极触点闭合与分断过程,其触点间距可到达数倍于传统结构,依据直流电弧的熄灭原理,选取了依靠触点大间距分断、横向磁吹及以一种新型翻板隔断等灭弧方式。结构方案整体设计十分紧凑,可节省大量铜线材料且加工成本较低,可适用电压电流范围大。分析了上述新型直流继电器的触点分断速度与传动机构设计参数的联系,并计算了继电器分断速度100mm/s对应的传动机构具体设计参数。3、采用ANSYS Workbench对设计方案的传动机构做出结构静力学分析,得到设计工况下传动机构的应力及应变分布云图,可知齿轮失效的危险部位,将齿轮组的最大应力值与材料的屈服极限对比。结果表明,传动机构满足设计的强度和变形要求。4、选取直流电压参数为400V/100A对微型电机式直流继电器进行仿真分析,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以磁流体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电弧仿真模型,分析了触点分断过程中电弧运动特性,得到了电极触点间距对触点间的电流密度的影响;对不同外加磁场强度和不同分断速度条件下的触点分断电弧运动进行了建模,分析了新型直流继电器不同外加横向磁场强度和分断速度对触点间的气流的影响,分析了电弧温度场分布、电流密度分布及电弧电压等参数;且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电弧特性,总结了外加磁场强度、触点分断速度与电弧燃烧之间存在的规律,结果表明,横向磁吹强度及触点分断速度对电弧的影响存在临界饱和值。5、设计了新型直流继电器电气寿命试验方案,对其进行初步寿命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新型直流继电器传动机构的结构合理安全及触点接触性能良好。本论文完成的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设计及初步分析试验,将为微型电机式高压直流继电器的后续研究优化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能源等领域的高压继电器产品开拓提供一种新的发展选择。

赵仁鑫[3](2020)在《微电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机是大学电类专业如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典型应用对象,《电力拖动基础》、《微机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的教材中,都采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作为典型教学案例,来完成这些课程工程应用部分的课堂授课。因此,本文将针《电力拖动基础》、《微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本科核心教学课程,研发一套高性能、便于携带的微电机教学平台,为本科教学打造一款直观、生动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将针对教学内容对微电机教学平台进行针对性的硬件设计,做到硬件模块分类清晰、元件选材通用合理、整体布局美观轻巧、可维护性高、成本低廉。硬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对控制芯片电路以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最后整合各个硬件模块制成PCB板。(2)在搭建好硬件电路之上,本文将围绕所选取的两款常用的控制芯片分别进行软件配置,具体而言,是对这两款芯片的片内功能模块,如PWM功能模块、串口通信模块、ADC采样模块等分别进行配置与设计。(3)在完成了硬件电路和控制芯片功能模块配置后,本文还选用Lab VIEW编写了上位机系统,该上位机系统主要功能是发送上位机的数据指令以及接收下位机传输过来的实时的转速与电流数据。除此之外,滤波算法作为一种特色功能也在Lab VIEW中加以实现。(4)在完成了本教学平台的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设计后,本文还对其投入课堂中的效果、学生的反馈等进行了探讨和叙述,得出了该教学平台的应用会给本科教学带来正面效益的结论。

黄越诚[4](2020)在《基于电磁性能优化的车用座椅电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永磁有刷直流电机被广泛应用于在汽车行业。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永磁直流电机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流永磁有刷电机设计有许多关键参数,其中接触电阻参数和永磁体结构参数分别影响电机的机械性能和电磁性能。接触电阻可以反应电机换向的情况,影响着电刷和换向器的寿命,同时也影响电机的堵转扭矩。但相关的接触电阻测试实验较少,导致许多设计者只能凭经验决定数值。振动是电机电磁性能的一种表现,永磁体的结构影响电机内部的磁路,从而影响振动大小。电机振动问题涉及到了径向电磁力和齿槽转矩,其中齿槽转矩是最常见,设计正确的永磁体结构能大幅度的减小齿槽转矩,从而减小电机振动。本文以某PMDC电机为参考基础,建立了直流永磁有刷电机的二维磁场有限元模型。根据电机基本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种接触电阻测定实验,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电刷与换向器的接触状态,得到不同转速和不同扭簧力下的接触电阻幂函数拟合公式,为电机设计中的接触电阻提供了选择依据,从而能够更准确得计算电机机械性能,减小电机设计过程中后续的反复校准步骤。针对电机存在振动过大的问题,考虑优化永磁体结构。对电机内部的径向电磁力和齿槽转矩计算,发现原设计电机的齿槽转矩过大,是振动过大的原因。通过计算了不同极弧系数、不同偏心距、添加辅助槽和不同绕线方法的齿槽转矩,本文确定采用最优极弧系数和偏心距的搭配,能够大幅度减小齿槽转矩。最后,制作样品电机,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接触电阻实验的有效性。采用所得到的接触电阻参数,仿真得到的堵转扭矩与实际测得的堵转扭矩相差1%。优化后的永磁体极弧系数和偏心距搭配设计,能够使电机振动减小80%,远远低于要求的振动5m/s2,改善效果十分明显。本文建立了电机结构和电机磁场模型,设计了接触电阻测定实验,分析了永磁体的极弧系数和偏心距对齿槽转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合理选择电机设计参数,获得准确的机械性能和降低电机振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能够帮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缩短开发周期。

姚记亮[5](2020)在《无刷直流电机全速范围内无位置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通过位置传感器获取换相信号和速度反馈信号进行控制。但位置传感器的存在使电机体积增大、引线增多、可靠性降低,限制了电机在很多场合的使用,所以无位置控制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另外,随着无刷直流电机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控制系统经常受到外部不确定扰动和内部参数摄动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新型的高性能控制算法,以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品质。本文在上述目标的要求之下,着眼于提高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讨论和研究。首先,简述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分析了电机通过线反电动势换相的原理和转速计算公式,为无刷直流电机线反电动势滑模观测器算法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提供了研究基础。其次,结合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和滑模控制理论,推导了可直接观测出电机线反电动势的传统滑模观测器。针对传统滑模观测器系统抖振过大造成的电机换相信号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改进滑模观测器,该观测器采用光滑连续的sigmoid函数作为系统切换函数,并根据Lyapunov定理推导出可随转速变化的滑模增益。将线反电动势观测值计算出的速度信号用于电机速度闭环控制时,针对传统速度闭环控制中PID调节器易受外部扰动和电机参数变化的影响,设计了基于幂次趋近律的速度滑模控制器,实现了电机的速度鲁棒控制。同时,无位置控制时电机无法自启动,采用了适合本控制系统的三段式启动方式。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以DSP-TMS320F28335作为控制核心搭建了控制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滑模观测器相比,改进滑模观测器在400r/min和3000r/min时线反电动势观测误差峰值分别降低了70%和54.8%,获得了准确的换相信号;同时,相较于速度PID控制,速度滑模控制响应快、超调量小,对电机内部参数变化和外部扰动有很强的鲁棒性,提高了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

许睿[6](2020)在《用于驱动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的中空直线惯性超声电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微小型镜头的需求日益增大,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机镜头。可惜的是,当今手机的照相功能还是远逊于专业单反,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手机镜头实现高倍数光学变焦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缺少合适的微型电机作为结构支撑。超声电机具有结构紧凑,分辨率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断电自锁等一系列优点,非常适合微型化和精准定位。因此,本文从惯性超声电机出发,旨在提出一种用于驱动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的微电机解决方案,并以手机镜头为主要案例。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手机光学变焦镜头技术和微型超声电机的发展现状,总结出适用于手机变焦镜头模组的电机的基本特征;选择压电双晶片作为电机的压电振子,并建立了相关振动模型与摩擦模型。(2)设计了一种中空直线惯性超声微电机,利用仿真软件优化电机尺寸,甄别电机材料,测试特征频率,确定工作模态,分析激励信号和摩擦系数对电机输出的影响;加工并装配了原理样机,测试了样机的阻抗、振型、速度和输出力。在20V的方波信号激励下,样机定子的直径为8mm,平均速度达到5.2mm/s,输出力达到18.2m N。(3)改进了定子与外壳的设计,提出一种一体式定子结构,由该定子装配而成的新电机结构更加紧凑,解决了过多地使用粘贴工艺的。在20V的方波信号激励下,一体式电机平均速度为5.9mm/s,输出力为14.5m N。为进一步提高输出力,提出了三种可调预压力的摩擦副结构和一种更适合产业化的滑管式惯性超声微电机结构。

颜渐德[7](2019)在《工矿电力机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于传统的工矿电力机车,直流串励电动机常被用来作为牵引电机,直流串励电动机通常采用串电阻调速或者斩波调速。近些年,三相异步电动机作为工矿电力机车的牵引电机在矿山有所应用,但异步电动机功率密度不高给工矿电力机车在空间设计时造成了困难,在维护时增加了难度,另外其功率因数低。由于永磁同步电机结构简单、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能好、系统可靠等特点非常适合于矿山企业对安全高效、环保和节能的要求,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驱动系统必将在矿山牵引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工矿电力机车负载重且变化频繁、环境恶劣等特点,具体研究了以永磁同步电机为核心的驱动系统,围绕工矿电力机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工矿电力机车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运行过程中,负载的波动会引起工矿电力机车的速度振荡,从而使得电机车的减速箱等机械结构的损坏机率大大的增加。本文研究了将滑模变结构控制与干扰观测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利用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进一步提高电机驱动系统静态和动态跟踪性能,通过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反馈控制器来补偿负载干扰。针对滑模控制的抖振及调节时间过长问题,采用互补滑模变结构控制与干扰观测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利用Sg和Sc相结合的互补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实现电机系统动、静态跟踪性能,抑制抖动,削弱超调等功能,通过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反馈控制器以补偿为系统速度测量的干扰、电流测量的干扰及负载变化的干扰,从而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和鲁棒性。(2)由于工矿电力机车运行现场环境的雾气,灰尘和振动等恶劣条件,速度传感器容易损坏;本文中永磁同步电机的负载变化很频繁,母线电压波动大,普通的观测转子位置方法观测的位置不准确。对此,本文采用高频注入法得到永磁同步电机的初始位置,然后采用干扰观测器得到估计速度,对速度进行积分得到永磁同步电机在运行时的转子位置。设计了一种新型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干扰观测器结构,然后提出一种将LMI干扰观测器与反推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即根据永磁同步电机定子q轴电流iq*,在反推控制结构中引入干扰观测器重构的状态变量。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计算出观测器增益,然后估算出永磁同步电机电流id与iq、转速、测量干扰d1与d2,在获悉干扰观测器的估计值之后,遵照反推控制策略,对电流控制器与速度控制器分别进行了设计。(3)针对工矿电力机车制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可观的再生制动能量的问题,对工矿电力机车的制动进行了数学分析,构建起电力机车能量回馈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得到电力机车在制动时储能系统和能量回馈系统的瞬时吸收参考功率。通过对瞬时功率的跟踪控制来调节电力机车制动能量在储能单元与能量回馈单元之间的吸收功率比例,本文对再生制动能量提出了基于储能和能量回馈相结合系统的能量优化分配方案。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现场工程应用表明,提出的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互补滑模控制,对负载的波动会引起工矿电力机车的速度振荡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工矿电力机车的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可靠更加高,机械冲击得到有效的减小,极大降低了机械磨损,工矿电力机车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维护工作量大大降低。提出的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反推控制的估计与实际速度吻合度很好,有效解决了工矿电力机车采用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采用速度传感器所带来的问题。工矿电力机车制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可观的再生回馈能量,采用改进型控制策略的优化分配方案后,引起母线电压波动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率均在正常范围内。有效了克服储能装置能量密度低和能馈系统的抗冲击功率能量弱的缺陷,工矿电力机车的消耗的电能大大的减小。

张立[8](2019)在《人体手部运动的振荡共振辅助系统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社会老龄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和其他因素导致人体手部机械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感知阈值增高,感知灵敏度降低。这使得我国出现了大量的手部运动障碍患者,如何提高手部对外界感知的灵敏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手部灵敏度降低的问题,本文基于振荡共振理论,设计了振荡共振辅助系统来降低手部机械感受器对外界刺激的感知阈值,提高灵敏性。振荡共振辅助系统由多个微型电机共同作用形成高频振荡干扰信号作用于手部,这些微型电机由STM32F103ZET6微控制器的脉冲宽度调制功能进行控制,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微型电机的输入电压,从而得到不同振荡强度的高频振荡干扰信号。将不同强度的高频振荡信号作用于受试者手背部,受试者手持激光笔将激光打在白色面板上,然后激光沿着白色面板上标定的直线运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库Opencv捕捉激光沿着直线运动的轨迹,通过分析激光运行的方差和均值,探究振荡共振辅助系统能否增强手部运动的灵敏度。将微型电机个数作为组间因子,振荡强度作为组内因子,经过多组实验得出在微型电机为3个,振动强度为2级时,相较于无高频振荡信号,手部运动的方差减小15.42%;微型电机为3个,振动强度为5级时,相较于无高频振荡信号,手部运动的时间相关系数增大了42.01%。证明振荡共振辅助系统产生的高频振荡信号能够增强人体手部运动的稳定性,也证明了振荡共振机理能够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敏度。这进一步推动了振荡共振机理在神经系统领域的应用,也为人体医学康复仪器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冉龙骐[9](2019)在《MEMS行波超声电机启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行波超声电机是应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制造的新型电机。它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响应快、扭矩大、噪声低与自锁能力强等优点,在航天、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微型超声电机的应用通常用于实现精准定位或是步进驱动,其启动特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精准定位及步进驱动的优劣,因此,深入研究超声电机的启动特性对微超声电机的定位精确度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微行波超声电机,探究微行波超声电机在启动加速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验验证该理论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行波形成机理研究。通过压电方程分析了行波型超声电机定子上的压电陶瓷在电压激励下的变形情况,在多个压电陶瓷覆盖区域的作用下定子将产生振动,激发对应模态,形成驻波。随后,两列驻波叠加合成为一列行波,实现了电机定子的行波激发。2.驱动接触特性以及启动特性研究。通过基尔霍夫薄板定律分析定子行波表面质点的运动规律,根据COMSOL仿真软件分析行波波形在径向上的变化,以此为参考建立柱坐标系下的接触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行波与摩擦层的接触区域法向压力分布变化情况。结合行波上质点的运动规律,分析接触区域的切向受力分布情况,推导出电机在启动过程中转子的转速变化情况。3.微电机结构设计。设计了支撑梁位于振型节圆处的新型电机定子以实现锚点损耗的降低。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环形定子模型,通过电机定子的振动模态分析、瞬态响应分析定子性能,根据分析结果优化定子。再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设计了定、转子间的预紧结构,完成整个电机的结构设计。4.实验验证。应用体微加工技术制造微型行波超声电机的定子,利用激光多普勒测振仪搭建实验平台测试定子的驱动频率与行波激发情况。再通过高速摄像机完成电机样品的空载转动实验,验证了启动理论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在考虑到微型行波超声电机的行波波形在径向上的变化不可忽略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定、转子接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分析了超声电机在启动过程中的转速变化情况,对该类型的超声电机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李毅[10](2019)在《阻旋式料位计结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熔模铸造工艺复杂且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对熔模铸造的设备也必须有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熔模铸造中型砂监测设备即阻旋式料位计进行研究。阻旋式料位计是精密铸造行业中测量型砂料仓、检测物料高度的重要物件之一,而与其他料位计相比,具有功耗低,效率高、价格低等突出优势并符合机械产品节能高效的发展方向也因适应性强而被广泛使用。但阻旋式料位计的结构刚度较低,在实际使用中易受物料对其轴向载荷、径向载荷及倾覆力矩等复杂载荷综合影响。因此,为使阻旋式料位计结构更加符合实际要求,因此对现有阻旋式料位计结构进行持续的改进与优化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针对阻旋式料位计的材质问题和整体质量较重的问题,本文在阻旋式料位计的外壳体材质和结构上进行改进和设计,经设计计算以及仿真分析,证明所设计的结构合理,得出阻旋式料位计整体质量减约83%,质量减轻明显,实现轻量化设计。针对对所设计的阻旋式料位计转动部分中的转动叶片形状进行了改进(设置成一定的弯曲角度),力求提高对型砂的监测精度,得出最合适的弯曲角度为30°。针对阻旋式料位计安装位置通风效果不佳,电机散热不好;转动轴与电机连接,转动轴容易轴向窜动,导致电机烧坏,本文主要在阻旋式料位计转动结构方面进行改进设计,主要由压板、隔套、两个背对背圆锥滚子轴承、转动轴等组成的传动轴轴向防窜动设计。对于阻旋式料位计内部复位弹簧拉力最优位置的确定上,本文也对拉簧两端部的位置进行了优化比较并最终确定出最合适位置,得最优化的位置端点转前、转后拉簧力矩差最大,约为0.131N.m。

二、微电机损坏原因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电机损坏原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
    1.3 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理论和调制方式的选择
    2.1 无刷直流电机系统组成
    2.2 无刷直流电机运行原理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4 不同调制方式对电机的影响分析
        2.4.1 无刷直流电机的不同调制方式
        2.4.2 不同调制方式下非导通相二极管续流影响分析
        2.4.3 不同调制方式下中性点电位分析
        2.4.4 双极性调制方式的选定
    2.5 本章小结
3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研究
    3.1 传统反电动势过零检测方法
    3.2 无刷直流电机混合型电压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2.1 线电压差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2.2 混合型电压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3.3 仿真分析
        3.3.1 不同调制方式下电机转子位置检测的影响分析
        3.3.2 不同转子位置检测方法的分析
        3.3.3 混合型电压转子位置检测方法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抑制方法研究
    4.1 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产生原因分析
        4.1.1 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过程
        4.1.2 无刷直流电机换相转矩脉动成因
        4.1.3 无位置传感器对电磁转矩的影响
    4.2 基于电流预测控制的电机换相转矩脉动抑制方法
        4.2.1 预测控制的思想和原理
        4.2.2 无刷直流电机电流预测算法的实现
    4.3 仿真分析
        4.3.1 不同调制方式续流影响分析
        4.3.2 转矩脉动抑制能力分析
        4.3.3 鲁棒性分析
        4.3.4 动态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5.1 系统硬件设计
        5.1.1 核心板电路
        5.1.2 三相桥驱动电路
        5.1.3 三相桥电路
        5.1.4 线电压差值过零检测电路
        5.1.5 电流采样电路
        5.1.6 电源电路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开发软件平台
        5.2.2 主程序设计
        5.2.3 系统控制运行子程序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实验平台
    附录 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压直流继电器国内外发展状况
        1.3.2 灭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电弧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设计
    2.1 新型直流继电器总体结构设计
    2.2 灭弧装置设计及理论分析
        2.2.1 直流电弧的熄灭原理
        2.2.2 新型直流继电器触点参数的确定
        2.2.3 新型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方法
    2.3 机械传动机构设计及参数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传动机构仿真分析
    3.1 齿轮传动常见的失效模式
    3.2 齿轮传动机构静力学仿真分析
        3.2.1 齿轮传动机构仿真模型及前处理
        3.2.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电弧仿真分析
    4.1 新型直流继电器电弧仿真模型的建立
        4.1.1 电弧等离子体假设和物性参数
        4.1.2 直流电弧磁流体动力学模型
        4.1.3 新型直流继电器电弧仿真的简化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4.2 新型直流继电器分断过程电弧仿真分析
    4.3 继电器磁吹灭弧仿真
        4.3.1 外施磁场下电弧的特性
        4.3.2 外施磁场下对触点分断气流场的影响
        4.3.3 不同磁场强度对电弧的影响
    4.4 继电器分断速度对电弧的影响
        4.4.1 不同分断速度对气流的影响
        4.4.2 继电器分断速度对电弧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试验研究
    5.1 继电器寿命试验准备
    5.2 继电器电气寿命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微电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开发背景
    1.2 课堂实验教学
    1.3 微电机教学平台软硬件设计的技术概述
        1.3.1 硬件设计概述
        1.3.1.1 外壳的选择
        1.3.1.2 电源和信号线接插口的选择
        1.3.1.3 联轴器的选择
        1.3.1.4 电机的配型
        1.3.1.5 双微处理器的选择
        1.3.1.6 控制芯片介绍
        1.3.2 软件设计概述
        1.3.2.1 IAP15W和 C8T6 产生PWM波形的原理
        1.3.2.2 PWM频率的选择
        1.3.2.3 异步通信概述
        1.3.2.4 C8T6的DMA工作原理
        1.3.2.5 单片机获取转速值的几种方法
        1.3.2.6 关于采样时机与采样方式
        1.3.2.7 数字PI算法
    1.4 本文工作
第2章 教学平台的硬件设计
    2.1 教学平台硬件总框架
    2.2 硬件电路设计
        2.2.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2.2.2 按键电路设计
        2.2.3 控制芯片电路设计
        2.3.3.1 IAP15W电路设计
        2.3.3.3 C8T6电路设计
        2.2.4 驱动电路设计
        2.2.5 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2.2.6 通信电路设计
        2.2.7 继电器电路设计
    2.3 整体PCB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学平台的软件设计
    3.1 整体编程框架
    3.2 按键程序
    3.3 PWM信号程序
    3.4 串口通信程序
    3.5 转速采样程序
    3.6 电流采样程序
    3.7 PI算法程序
        3.7.1 传统数字PI算法
        3.7.1.1 位置式数字PI调节器
        3.7.1.2 增量式数字PI调节器
        3.7.1.3 对比
        3.7.2 比例系数K_p和积分系数K_i
        3.7.2.1 比例系数K_p
        3.7.2.2 积分系数K_i
        3.7.3 数字PI算法的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学平台的上位机设计
    4.1 Lab VIEW简介
    4.2 上位机界面功能介绍
    4.3 上位机编程框架
    4.4 串口操作程序
    4.5 页面切换程序
    4.6 超时事件
    4.7 按键触发指令发送程序
    4.8 演示效果
        4.8.1 开环模式实验结果
        4.8.2 闭环模式实验结果
        4.8.3 双闭环模式实验结果
        4.8.4 PI实验结果
    4.9 电流信号的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4.9.1 电流波形的仿真
        4.9.2 模拟式滤波和数字式滤波
        4.9.3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4.9.4 基础滤波器
        4.9.4.1 算术平均值滤波器
        4.9.4.2 加权平均值滤波器
        4.9.4.3 递推平均滤波器
        4.9.4.4 加权递推平均滤波器
        4.9.4.5 中位值滤波器
        4.9.4.6 限幅滤波器
        4.9.4.7 一阶滞后滤波器
        4.9.5 卡尔曼滤波器
        4.9.5.1 卡尔曼滤波器的原理
        4.9.5.2 迭代过程
        4.9.5.3 卡尔曼滤波器效果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平台的上位机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电磁性能优化的车用座椅电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座椅电机的介绍
        1.2.1 汽车座椅简介
        1.2.2 汽车座椅中的直流电机
    1.3 直流永磁电机的研究情况
        1.3.1 直流永磁电机换向过程的研究情况
        1.3.2 直流永磁电机的电磁力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用座椅直流电机的结构设计
    2.1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2.2 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
        2.2.1 直流电机的电动势常数
        2.2.2 电机的转矩常数
        2.2.3 电机的机械特性
    2.3 座椅电机的结构参数确定
        2.3.1 座椅电机的性能指标
        2.3.2 确定电机的极槽搭配
        2.3.3 确定气隙长度
        2.3.4 电枢设计
        2.3.5 冲片设计
        2.3.6 绕组设计
        2.3.7 换向器设计
        2.3.8 机壳设计
        2.3.9 永磁体设计
        2.3.10 电刷设计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汽车座椅直流电机的性能优化
    3.1 直流永磁电机有限元仿真
        3.1.1 直流永磁电机的电磁场和有限元理论
        3.1.2 Ansoft Maxwell电机有限元仿真
    3.2 电刷接触电阻的确定
        3.2.1 永磁直流有刷电机的换向过程
        3.2.2 接触电阻与堵转扭矩的关系
        3.2.3 接触电阻实验设计
        3.2.4 接触电阻与转速的关系
        3.2.5 接触电阻与扭簧力的关系
        3.2.6 接触电阻曲线的拟合
        3.2.7 选择合适的接触电阻
    3.3 设计电机的仿真结果
        3.3.1 电机仿真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永磁直流电机的结构优化
    4.1 直流电机的电磁力分析
        4.1.1 直流电机的径向电磁力
        4.1.2 电机的齿槽转矩
    4.2 不同极弧系数对齿槽转矩的影响
        4.2.1 基于改变极弧系数方法的分析
        4.2.2 有限元分析
    4.3 不同偏心距对齿槽转矩的影响
        4.3.1 基于改变偏心距方法的分析
        4.3.2 有限元分析
    4.4 开辅助槽对齿槽转矩的影响
        4.4.1 基于开辅助槽方法的分析
        4.4.2 有限元分析
    4.5 选择优化结构
    4.6 直流永磁电机的绕线优化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优化后电机的测试与验证
    5.1 优化后的电机性能和磁场仿真分析
    5.2 优化电机的振动测试
    5.3 优化电机的噪音测试
    5.4 优化绕线方式的测试
    5.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无刷直流电机全速范围内无位置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与应用
        1.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
        1.2.2 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现状
    1.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1 无位置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2 调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
        1.4.1 滑模变结构控制概述
        1.4.2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过程
        1.4.3 滑模变结构控制动态品质
        1.4.4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抖振现象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位置控制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无刷直流电机基本结构
        2.1.1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
        2.1.2 位置检测装置
        2.1.3 电子换相线路
    2.2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工作原理
    2.3 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电压方程
        2.3.2 转矩和运动方程
    2.4 “线反电动势”法换相原理及特性分析
    2.5 PWM调制方式选择
    2.6 本章小结
3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研究
    3.1 无刷直流电机滑模观测器设计
        3.1.1 改进滑模观测器设计
        3.1.2 改进滑模观测器的增益选取
        3.1.3 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和位置估算
    3.2 速度滑模控制器设计
        3.2.1 状态空间方程
        3.2.2 滑模面的选择和控制率的设计
    3.3 电机的启动
        3.3.1 预定位过程
        3.3.2 外同步加速过程
        3.3.3 外同步向自同步切换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4.1 仿真模型的搭建
        4.1.1 滑模观测器模块
        4.1.2 换相模块
        4.1.3 转速计算模块
        4.1.4 速度环控制模块
        4.1.5 PWM生成模块
        4.1.6 启动模块
    4.2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DSP的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1.1 电源电路
        5.1.2 逆变桥电路
        5.1.3 驱动隔离电路
        5.1.4 母线电压检测电路
        5.1.5 采样电路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电机启动程序
        5.2.2 ADC采样程序
        5.2.3 换相程序
        5.2.4 双闭环转速调节程序
        5.2.5 系统可靠性设计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用于驱动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的中空直线惯性超声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手机光学变焦镜头模组的研究现状
        1.2.1 手机光学变焦的实现方法
        1.2.2 适用于手机光学变焦镜头模组的电机方案
    1.3 微型超声电机的研究现状
        1.3.1 利用惯性原理的微型超声电机
        1.3.2 行波型微型超声电机
        1.3.3 利用弯曲模态的微型超声电机
        1.3.4 纵弯复合型微型超声电机
        1.3.5 纵扭复合型微型超声电机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惯性超声电机的压电元件及摩擦分析
    2.1 惯性超声电机的分类
    2.2 压电元件
        2.2.1 压电叠堆
        2.2.2 压电双晶片
        2.2.3 其它压电元件
    2.3 压电双晶片的理论分析
        2.3.1 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
        2.3.2 压电双晶片的振动方程
    2.4 摩擦分析
        2.4.1 摩擦模型的选择
        2.4.2 以库仑模型为基础的摩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空直线惯性超声微电机的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
    3.1 中空直线惯性超声微电机的结构设计
        3.1.1 结构概况
        3.1.2 压电振子的工作模态设计
        3.1.3 电机的尺寸设计
        3.1.4 电机的材料选择
    3.2 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机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3.1 仿真软件及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3.3.2 电机的特征频率与谐响应分析
        3.3.3 激励信号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3.3.4 摩擦系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
    3.4 电机的样机装配与性能测试
        3.4.1 样机装配
        3.4.2 样机的阻抗测试与振动测试
        3.4.3 电机的速度测试
        3.4.4 电机的输出力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空直线惯性超声微电机的改进方案
    4.1 引言
    4.2 针对定子和外壳的改进方案
        4.2.1 一体式定子的结构设计
        4.2.2 一体式电机的仿真实验
        4.2.3 一体式电机的样机实验
    4.3 针对摩擦副的改进方案
        4.3.1 利用弹簧的改进方案
        4.3.2 利用螺栓螺孔的改进方案
        4.3.3 利用螺栓螺母的改进方案
    4.4 滑管式惯性超声微电机的结构设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工矿电力机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高性能控制策略
        1.2.2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1.2.3 电力机车制动能量回馈利用技术控制策略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工矿电力机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2.1 引言
    2.2 工矿电力机车系统结构
        2.2.1 工矿电力机车机械部分
        2.2.2 工矿电力机车空气管路系统
        2.2.3 工矿电力机车电气部分
    2.3 工矿电力机车主要类型
    2.4 工矿电力机车牵引特性
    2.5 工矿电力机车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2.5.1 再生制动能量共用直流母线型
        2.5.2 再生制动能量储能型
        2.5.3 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策略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3.2.1 基本假设
        3.2.2 ABC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3.2.3 dq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3.2.4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3.3 滑模控制
        3.3.1 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3.3.2 滑模控制到达的条件
        3.3.3 滑模控制的抖振问题
    3.4 干扰观测器
        3.4.1 干扰观测器的基本原理
        3.4.2 干扰观测器的基本模型
        3.4.3 负载转矩干扰观测器的设计
    3.5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
        3.5.1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滑模控制方案
        3.5.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3.6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互补滑模控制
        3.6.1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互补滑模控制方案
        3.6.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互补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3.7 数值仿真结果
        3.7.1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仿真结果
        3.7.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互补滑模控制仿真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反推控制的无位置传感器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同步电机反推控制
        4.2.1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4.2.2 反推控制原理及设计方法
    4.3 基于永磁同步电机反推控制的无位置传感器策略研究
        4.3.1 基于LMI干扰观测器设计
        4.3.2 基于LMI干扰观测器的反推控制器设计
        4.3.3 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估计
    4.4 数值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矿电力机车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工矿电力机车再生制动能量分配理论分析及系统
        5.2.1 再生制动能量分配优化的理论分析
        5.2.2 工矿电力机车再生制动混合型能量利用系统
    5.3 再生制动能量分配优化的控制策略
        5.3.1 储能单元的柘扑结构与控制策略
        5.3.2 能量回馈单元的柘扑结构与控制策略
    5.4 数值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矿电力机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设计
        6.2.1 硬件设计
        6.2.2 软件设计
    6.3 实验平台
    6.4 实验结果
        6.4.1 基于干扰观测器滑模控制实验结果
        6.4.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永磁同步电机互补滑模控制实验结果
        6.4.3 基于LMI干扰观测器的反推控制实验结果
        6.4.4 工矿电力机车制动能量优化控制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人体手部运动的振荡共振辅助系统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导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振荡共振辅助系统理论基础
    2.1 人体感知神经系统生理学基础
        2.1.1 神经系统基本结构
        2.1.2 躯体感知神经系统
    2.2 振荡共振理论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振荡共振辅助系统
    3.1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3.2 系统硬件设计
        3.2.1 中央控制单元
        3.2.2 电源单元
        3.2.3 按键单元
        3.2.4 人机交互单元
        3.2.5 高频信号产生单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数据采集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OpenCV简介及开发环境搭建
    4.3 视频序列处理
        4.3.1 写入视频帧
        4.3.2 读取视频帧
    4.4 提取视频帧中的激光点
        4.4.1 视频帧预处理
        4.4.2 视频帧中激光点提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方案设计及数据处理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结果
    5.4 数据分析
        5.4.1 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
        5.4.2 实验数据的时间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进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MEMS行波超声电机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微型超声电机分类及特点
    1.3 微型行波超声电机研究现状
    1.4 行波型电机启动特性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行波型超声电机基本原理
    2.1 行波型超声电机的结构
    2.2 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
    2.3 定子行波运动的形成
    2.4 定子质点椭圆运动的形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子与转子接触力学分析
    3.1 定子与转子接触界面初步分析
        3.1.1 接触面积的假设
    3.2 法向受力分析
    3.3 切向力分析
    3.4 转子加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超声电机的设计
    4.1 定子模态分析
        4.1.1 定子圆环模态仿真
        4.1.2 定子支撑梁设计
        4.1.3 优化后定子模态分析
    4.2 定子的瞬态仿真分析
    4.3 预紧力施加结构设计
        4.3.1 永磁体充磁方向影响
        4.3.2 磁力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
    5.1 电机定子的制造过程
    5.2 定子运行情况测试
    5.3 电机转动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阻旋式料位计结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阻旋式料位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阻旋式料位计外壳体结构设计与优化
    2.1 阻旋式料位计整体结构设计
    2.2 阻旋式料位计上下壳体材质介绍
    2.3 阻旋式料位计上下壳体结构设计
    2.4 外壳的结构静力学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2.4.1 模型参数设置
        2.4.2 阻旋式料位计下壳体优化设计
        2.4.3 优化结果分析
    2.5 下壳体联接螺栓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旋式料位计叶片结构改进设计
    3.1 薄板叶片弯曲问题的有限元法
    3.2 改进叶片所受阻力矩
        3.2.1 改进叶片结构确定
        3.2.2 改进叶片受力分析
        3.2.3 叶片边界条件的设定
        3.2.4 叶片转动数值仿真求解
        3.2.5 确定叶片弯曲角度
    3.3 优化分析
    3.4 叶片结构改进分析与优化
        3.4.1 叶片优化模型的建立
        3.4.2 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旋式料位计转动结构设计与优化
    4.1 转动结构设计
        4.1.1 主转动轴的结构尺寸的确定
        4.1.2 轴的强度校核
        4.1.3 轴承选型
        4.1.4 两轴承位置装载配置
    4.2 转动结构设计及疲劳分析
        4.2.1 阻旋式料位计主转动部分结构设计
        4.2.2 阻旋式料位计主转动部分疲劳分析
    4.3 拉簧选型及位置设计
        4.3.1 材料选定
        4.3.2 拉压弹簧直径的选取
        4.3.3 有效圈数和弹簧刚度
        4.3.4 弹簧位置最优选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微电机损坏原因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研究[D]. 汪越.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新型高压直流继电器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D]. 郭文星.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微电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D]. 赵仁鑫. 湖南大学, 2020(07)
  • [4]基于电磁性能优化的车用座椅电机设计研究[D]. 黄越诚.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无刷直流电机全速范围内无位置控制[D]. 姚记亮. 郑州大学, 2020(02)
  • [6]用于驱动微小型光学变焦镜头的中空直线惯性超声电机[D]. 许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7]工矿电力机车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 颜渐德. 湖南大学, 2019(01)
  • [8]人体手部运动的振荡共振辅助系统理论及实验研究[D]. 张立. 青岛大学, 2019(03)
  • [9]MEMS行波超声电机启动特性研究[D]. 冉龙骐.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阻旋式料位计结构设计与优化[D]. 李毅.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微电机损坏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