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质科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地质科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谈发展地质科学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1](2016)在《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文中研究表明地质队是我国当代地质和矿产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担负着矿藏资源勘探的生产性任务,另一方面也投入了地矿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地矿科学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然而,其发展历史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本文以321地质队前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个案,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文章以丰富的档案资料和该队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地质工作报告为基础,结合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访谈资料,首先梳理和还原了该队矿产勘查与科研发展的历史,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各个阶段在找矿、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地质队工作的主要特点:第一阶段是该队草创和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从建队、铜官山铜矿勘探到江北地区普查找矿阶段。这一阶段321队因缺少经验,各项工作都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同时因地质资料有限,故研究工作多针对单个矿床且描述性较强。第二阶段是该队工作大发展和各项成果突出涌现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大跃进”起至“文革”爆发前,开展的工作包括狮子山和凤凰山两个重要铜矿床的勘探与发现、对铜陵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以及对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一阶段321队发现或勘探了大量矿床,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在地矿科学方面除对单个矿床的研究外,还开展了对整个工作区域地质问题的研究,基础性和理论性明显增强。第三阶段是该队的常规发展期,时间大致自“文革”起,至改革开放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老鸦岭铜矿和冬瓜山铜矿的发现与勘探以及“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提出。这一阶段地质队的找矿实践与地矿学研究循环递进和相互推动,体现出了地质队开展科研的特点和优势。在对三个阶段历史的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本文还重点分析了321地质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运作机制与特征,讨论了其中地质勘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与专业科研机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采取“任务带学科”的方式不同,地质队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受矿产勘查任务的直接驱动,使得任务与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且这并不妨碍地质队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理论探索,并在全国地质科研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2.虽然地质勘探工作具有严格的计划性,但地质队在矿床勘探报告之外的研究工作却有相当的自由性,表现为自发研究、自由选题,此又与地质队技术领导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兴趣息息相关。3.地质队由于历史环境原因,培养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地质人才,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实践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地质队员实用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还能够促进其科研能力的进步。4.321地质队的历史经验对促进当代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等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池顺良,锤荣融,杨洪之,骆鸣津[2](1996)在《大地构造和海陆起源的内波假说(Ⅰ)──关于板块学说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文中指出随着资料的积累,不断发现与板块假说相矛盾的事实:地震层析没有发现地幔对流的证据,却发现大陆克拉通具有400km深的“壳根”;海洋地质调查发现了一系列否定板块假说的重要证据,尤其是大西洋中多处发现古岩石,使海底扩张模型受到严重挑战;跨越扩张脊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实际上否定了扩张假说。此外,作为学说重要支柱的地磁资料的可靠性受到怀疑,板块消减过程中洋底沉积层堆积被否定,大陆碰撞模式与陆上地质资料的不符,动力机制不明,板块模式不适于解释复杂的大陆地质而难以登陆等事实,已令板块构造理论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根据煤和蒸发岩的地史分布等资料,说明一个海陆相对固定的大地构造模型更符合实际。通过对大地构造假说发展史的分析和研究,并借鉴天文学中太阳系的发现史,认为新假说的建立必须从确凿的地质现象,而非多解性的资料和推断出发。由此提出大地构造和海陆起源的内波假说。

许春晓[3](2004)在《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已经有了较多的成果,表现出研究课题选材覆盖面比较宽广,研究深度可观的特点。但发展不很均匀,具体考察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旅游活动史探究多,旅游思想史研究少;一般描述多,深入分析少。旅游规划思想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我们对于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是在较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认为旅游规划思想演进研究意义重大。对于问题的细致讨论,是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的。第一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进阶段的划分。在就学术界对中国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意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旅游规划思想发展阶段划分方法选择探讨,通过定性和定量基础上的中国旅游规划思想发展轨迹的综合描述得出划分结论。第二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思想萌芽时期研究。首先对旅游与旅游规划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然后分为古代旅游思想的朦胧孕育和近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初步萌芽两个阶段进行研究。认为古代旅游规划思想在旅游活动中孕育,从园林规划、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活动中产生。近代旅游科学思想则随着近代旅游业的起步而产生,具体表现为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初步认识、对旅游风景区规划的理论思考、注重六要素配套开发、开始对旅游业发展步骤和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对中国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初步系统思考几个方面。最后对历史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资源导向时 翔,师、大,.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鹅要 期研究。在分析了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规 划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规划研究的主流,旅游 产品及六要素配套开发渐渐成为热点、旅游市场研究逐渐起步并快速 发展、规划内容体系初步完善与规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这 一时期存在的盲目开发、多头管理导致管理矛盾、理论方法尚不成熟3大问题。第四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时期研究。在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成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的产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3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旅游规划市场导向思想产生期内,学术界全面关注旅游规划的市场导向研究,“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理念成熟。在成长期,市场导向思想完全确立,规划技术研究深入,旅游地形象研究起步,规划内容进一步完善。在成熟期,旅游规划规范化,市场导向研究深入,多种市场导向观点提出。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归纳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指出了管理不规范导致的问题。第五部分是中国旅游规划人本导向时期研究。通过对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的考察,认为我国当前实际上己经形成了对“以人为本”的深切呼唤,国外有较多的“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经验可资借鉴,中国旅游学界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人本导向”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己经有了较多的探索。提出“人本导向”旅游规划时代己经到来。第六部分是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在界定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接力式演进、浸透式发展、重叠式交接3条演进规律,认为其发展是基于社会需求拉力、.,师二大,.士论文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 摘要体制改革推力和学术发展浮力3个驱动力而实现的,同时,得出了学术主导思想发展的主导思想不排斥非主导思想的继续发展、成熟的主导思想催生新的主导思想、任何学术主导思想都应该与时俱进等3点推论。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可以有效地界定旅游规划学者在旅游规划的实际工作中己经取得的理论成就,仔细探讨旅游规划理论积累的过程与规律,极大地丰富旅游规划的理论建设内容,总结经验,促进旅游规划理论的成熟。进一步发挥旅游规划思想对旅游规划工作的指导作用,使得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理论意义重大。 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归纳发展规律性,提出要适时地推出新的指导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南。旅游规划思想直接决定着旅游规划的属性,标志着旅游规划的发展水平,促进旅游规划的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这一选题具有明显的边缘色彩,这就在客观上对我们提出了较高的知识本底方面的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自己既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要把握好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总体上体现综合的风格。在方法上,我们力图有些创新,既要考虑历史学研究的传统和特色,也适当融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具体形成了多角度透视与主线分析有机结合、思辨与实证有机结合、定性描述与数理方法结合的特色。

李敬东[4](1977)在《论地壳演化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评《把地质力学发展到哪里去》等文》文中提出 地质力学是研究地质构造方法之一。在本世纪廿年代国内外就有一些地质学家把应力理论应用于解释地质构造现象,这就是地质力学发展的开始阶段。在我国最先倡导地质力学的是李四光同志,他用毕生的精力从事这项研究。《地质力学概论》是李四光同志一生辛勤劳动的结晶,他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矿产普查和勘探、水文、工程地质工作及地震预报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广

龚平,攀峰[5](1977)在《谈发展地质科学的几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当代地质科学由于其他基础学科的渗透和最新探测技术及实验技术的发展,正在向海洋、宇宙、地球深部进军,向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无限”更广阔、更深入地发展;正处于由描述性、宏观观察和定性为主转向定量的、宏观与微观结合、逐步上升为理论概括的转折点;正在酝酿着重大的理论突破。

于洸[6](2010)在《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三十年》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4月11日,是我国以地质学史研究为主旨的一个学术团体,其宗旨是:"促进地质学史研究;促进与中国地质学会所属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有关地质科学史的论文、专著、文集以及地质学界杰出人物传记的研讨和出版。"2010年是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地质学史研究会做了哪些工作,中国地质史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未来有些什么期盼。借此机会,对30年来中国地质学史研究进行一次回顾和展望,交流讨论,集思广益,是很有意义的。在地质学史研究会翟裕生会长和几位负责同志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写成此文,提供大家研讨,恳望提出宝贵意见。

杨巍然[7](2006)在《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与地质学史都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征,两者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互有关联,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地球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的客观规律,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地质学科中,大地构造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探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对地质学史也有重要意义。文中将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分为6个阶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过程,说明社会环境、科学路线、科技水平、思维方法等是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将成为地球科学的主流之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应迅速融入地球表层系统的研究,同时也要积极创建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体系。

余浩科[8](2008)在《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和基础,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取得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地质调查工作在整个地质工作中居于基础地位,加强战略研究是实现地质调查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遵循规律、符合国情、定位准确、内外统筹、措施明确”原则,从国内外对比总结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规律出发,进而对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发展方向以及队伍规模进行研究。本次研究获得的主要观点如下:1、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处理和发布地学基础信息和数据,为政府和全社会服务。地质调查是提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出资,产品提供社会使用。2、中国地质调查局应该具有一般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的特质,即应是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需求,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地质调查工作属于第三产业,属服务业。因此,创建服务型地调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建设方向。3、地质调查工作要实施基础地质调查优先战略,体现基础地质工作的超前性,树立从长计议、不断积累意识;实施境外调查战略,树立全球视野,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矿产勘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解决地质调查关键问题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地位;实施地质调查服务战略,以提供基础地学数据为基础,以综合集成加工转化为重点,以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为目标;实施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以地质调查全程信息化带动地质工作现代化。4、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应该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需要纳入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地质工作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队伍总规模以1.5万人为宜。5、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做好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的支撑,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王申[9](2015)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地质》关于地质工作性质的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地质界以地质部机关刊物《中国地质》为平台,发生了一场关于地质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管理方式的讨论。它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把地质工作当作物质生产,并在"大跃进"中走向极端,片面追求实物工作量而忽视科研所造成的种种问题的反省。其焦点是地质工作是生产还是科研,或兼而有之。虽然最终未形成共识,但摆正了地质工作科研与生产的关系,突出了地质研究的重要,强调了为经济服务的目的,对改善管理、指导实践有重要作用。这一讨论凸显了地质科学的特征、以任务带学科的政策以及地质队本身具备的双重角色。

李绚[10](2006)在《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入21世纪,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强地质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以后,本文认为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旨在遵循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论文运用多学科融合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多角度比较分析等方法,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人才战略是关键、个人素质是前提、培育教育是基础、学习与实践是主线、探索与创新是核心。本文根据地质科学新特点、地质人才结构的战略调整,设计了关于地质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问卷,并对地勘单位、地质行业的一些中青年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多次座谈、实地调研和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青年地质人才对地质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针对传统地质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地质工作“四个统筹”(即统筹地质工作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业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为指南,以目标模式、管理模式、过程模式的培养思路为导向;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十六字方针为基本规格,以科学的培养计划、先进的课堂教学和方法、创新的激励机制、良好的创新氛围为教育过程,以大量的地质实践为重点,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保证,构建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支撑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

二、谈发展地质科学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发展地质科学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的任务
    3. 依据材料、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第1章 建设任务的推动:321地质队的建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
    2. 铜官山区位及开发历史
    3. 321地质队的成立与人才配置
    4. 321地质队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第2章 勘探铜官山与“铜官山式”
    1. 铜官山矿田的勘探
    2. 铜官山地质研究
    3. 铜官山外围普查及新人的成长
第3章 讲求实效的研究:江北找矿之经验与教训
    1. 全面普查阶段与321队转入江北
    2. 华东地质局的建立及321队改组
    3. 穿山洞铜矿床的发现与勘探
    4. 拔茅山勘查经过及经验教训
第4章 从材料到理论:勘探热潮与区域构造学的探索
    1. 勘探狮子山矿床
    2. 勘探凤凰山矿床
    3. 找矿“大跃进”
    4. 区域构造研究
第5章 1:5万普查-测量
    1. 1:5万普查-测量的背景
    2. 铜陵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提出与实施
    3. 兼作1:5万区测试点及补充工作
    4. 铜陵1:5万工作的成果与意义
第6章 “多层楼成矿模式”与隐伏矿床的发现
    1. 成矿“多层楼”特征及老鸦岭、大团山铜矿的发现
    2. 冬瓜山矿床的发现
第7章 “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形成
    1. 矿床学上的“水火之争”及相关探索
    2. 常印佛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
    3. 创新价值:与同时代层控矿床研究之比较
结语
    1. 任务驱动的研究
    2. 计划体制下的自由探索
    3. 实践中的人才培养
    4. 历史经验及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研究的历史阶段
    1.1 关于当代中国旅游发展历史阶段的几种观点
    1.2 中国旅游思想的发展历史阶段划分方法选择
    1.3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发展轨迹的综合描述
第二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萌芽时期
    2.1 旅游起源与旅游规划起源
    2.2 古代旅游规划思想朦胧孕育阶段
    2.3 近现代科学旅游规划思想初步萌芽阶段
    2.4 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
第三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资源导向时期
    3.1 背景
    3.2 旅游规划资源主导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
    3.3 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第四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市场导向时期
    4.1 背景
    4.2 学术思想表现
    4.3 市场导向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4.4 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第五章 中国旅游规划思想的人本导向时期
    5.1 背景
    5.2 学术思想的初步表现
    5.3 历史意义及其前景
第六章 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
    6.1 关于学术主导思想的学术内涵
    6.2 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的演进规律
    6.3 中国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演进的驱动力分析
    6.4 几点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7)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理解
    1.2 地球表层系统与地质学史的关系
    1.3 本文的立意
2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
    2.1 20世纪前半期:奠基
    2.2 50—60年代:大发展
    2.3 70年代:反思与急追
    2.4 80年代:接轨
    2.5 90年代:聚焦
        2.5.1 造山带的研究
        2.5.2 青藏高原的研究
        2.5.3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和构造岩浆带的研究
        2.5.4 大陆与大洋边界关系的研究
    2.6 21世纪:新航程
3 结论

(8)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中的创新点
2 当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2.1 地质调查工作的概念与内涵
    2.2 地质调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3 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3 地质调查工作基本规律
    3.1 公共产品理论与地质图
    3.2 地质调查工作规律
    3.3 从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看地质工作规律
4 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
    4.1 中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回顾
    4.2 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5.2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地质调查工作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5.3 农村和城市发展需要地质调查工作支持
    5.4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地质工作提供支撑
    5.5 人类认知地球需要地质科学理论不断创新
    5.6 提高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地质工作信息化建设
6 地质调查发展战略思考
    6.1 基础地质调查优先战略
    6.2 地质调查“走出去”战略
    6.3 地质科技创新战略
    6.4 地质调查服务战略
    6.5 地质调查信息化战略
    6.6 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定位的思考
7 地质调查队伍规模测算
    7.1 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
    7.2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规模测算
    7.3 中央公益性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地质》关于地质工作性质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讨论”发生的背景
    1.1被视为生产的地质工作
    1.2“大跃进”中扭曲的地质工作
    1.3前期的反思与调整
2“讨论”的过程、观点和影响
    2.1“讨论”的发起及郑明焕的观点
    2.2“双重性”论点及其内部分歧
    2.3讨论的深入开展及告一段落
    2.4讨论的意义与影响
3产生“讨论”的深层基础
    3.1地质科学的特征
    3.2以“任务”带动“学科”的地质工作
    3.3双重角色的地质队
4结语

(10)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地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解决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
        1.1.2 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1.1.3 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地质教育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的重大发展机遇
        1.2.2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2.3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手段
        1.2.4 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推动地质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
2 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2.1 科学发展观
    2.2 地学与地质学
        2.2.1 地学定义及分支
        2.2.2 地学与地质学的关系
        2.2.3 地质学研究内容及分支
    2.3 创新与人才
        2.3.1 创新与创新型国家
        2.3.2 人才
        2.3.3 创新人才
        2.3.4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4 人才成才规律与培养模式
        2.4.1 优秀拔尖人才状况
        2.4.2 一般综合类人才状况
        2.4.3 人才成才的规律与培养模式
3 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
    3.1 国外地质人才培养特色及启示
        3.1.1 国外地质人才培养特色
        3.1.2 国外地质人才培养启示
    3.2 国内地质人才培养状况及启示
        3.2.1 国内地质人才培养状况
        3.2.2 国内地质人才培养启示
    3.3 对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的探索
        3.3.1 优秀拔尖地质人才状况
        3.3.2 一般地质人才状况
        3.3.3 影响地质创新人才成才的因素
        3.3.4 对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的探索
4 新形势对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4.1 地质科学的新特点
        4.1.1 逐步形成四个新的地质科学思维观
        4.1.2 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融为一体
        4.1.3 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调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
        4.1.4 强调人地关系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4.2 地质人才结构调整是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的战略任务
        4.2.1 地质工作结构调整的重要变革
        4.2.2 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结构调整
        4.2.3 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结构调整
        4.2.4 全国地质工作空间分布结构调整
        4.2.5 地质工作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4.2.6 地学人才结构调整战略取向
    4.3 中青年地质人才对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建议
        4.3.1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程
        4.3.2 调查问卷分析
        4.3.3 中青年地质人才对地质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
5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1 正确的思路是导向
    5.2 基本规格是主体
        5.2.1 “品德优良”
        5.2.2 “基础厚实”
        5.2.3 “知识广博”
        5.2.4 “专业精深”
    5.3 教育过程是关键
        5.3.1 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
        5.3.2 先进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5.3.3 创新的教师激励机制
        5.3.4 良好的创新氛围
    5.4 强化实践是重点
    5.5 评价体系是保证
6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
        6.1.2 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模式
    6.2 创新点
        6.2.1 系统的归纳了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
        6.2.2 广泛征集对地质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
    6.3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6.3.1 如何建立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6.3.2 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中的有关内容
    个人简历

四、谈发展地质科学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D]. 王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2]大地构造和海陆起源的内波假说(Ⅰ)──关于板块学说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 池顺良,锤荣融,杨洪之,骆鸣津.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6(01)
  • [3]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 许春晓.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4]论地壳演化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评《把地质力学发展到哪里去》等文[J]. 李敬东.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77(02)
  • [5]谈发展地质科学的几个问题[J]. 龚平,攀峰.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77(04)
  • [6]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三十年[A]. 于洸.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0
  • [7]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J]. 杨巍然. 地学前缘, 2006(06)
  • [8]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 余浩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地质》关于地质工作性质的讨论[J]. 王申.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5(03)
  • [10]创新型地质人才成才规律及培养模式研究[D]. 李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9)

标签:;  ;  ;  ;  ;  

浅谈地质科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