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减脂实验(IV乙烯利促进安息香产生的作用)

安息香减脂实验(IV乙烯利促进安息香产生的作用)

一、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叶旭[1](2015)在《三种植物精油对马铃薯贮藏保鲜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植物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块茎贮藏保鲜效应的影响,本试验以费乌瑞它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直接挥发的方式,研究在常温、4℃低温贮藏条件下不同用量的薄荷醇、尤加利、茉莉精油对马铃薯贮藏时间、重量损失、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等的影响;同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比观察了块茎顶芽组织形态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试验结果如下:1、在常温、4°C低温贮藏条件下,薄荷醇和茉莉精油均能显着抑制马铃薯的萌芽,延长块茎贮藏期,保持其品质。常温下,贮藏60d,空白对照(CK1)发芽率为100%,氯苯胺灵(CIPC、CK2)发芽率为6.70%,薄荷醇和茉莉精油10ml处理均未发芽;低温下,薄荷醇处理90d开始发芽,此时CK1发芽率为14.44%,在150d贮藏期结束时,出现芽坏死现象,发芽率降为0。低温下,茉莉精油10ml处理能有效延缓发芽60d左右。尤加利精油在延缓马铃薯发芽上表现不显着。2、薄荷醇和茉莉精油可有效保持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和干物质的含量,减少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及重量损失,降低淀粉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延缓还原糖的合成。常温条件下,薄荷醇2.5g、茉莉精油10ml处理效果最佳,在贮藏末期与CIPC处理相比,失重率显着降低1.27%、1.38%,还原糖含量降低1.9%、1.5%,丙二醛含量降低 0.45μmol/mg、0.36μmol/mg,降低淀粉酶活性 0.085 mg/(g·min)、0.074 mg/(g·min);提高淀粉含量0.50%、0.41%。尤加利精油处理的各指标含量介于CK1与CK2之间。低温条件下,贮藏150d时,薄荷醇2.5g和茉莉精油10ml处理的马铃薯与CIPC比较,淀粉含量提高0.17%、0.39%,还原糖含量降低0.7%、1.5%,丙二醛含量降低0.19μmol/mg、0.39%μmol/mg,淀粉酶活性降低 0.012 mg/(g·min)、0.039 mg/(g·min),差异显着。茉莉精油1Oml处理与CIPC处理相比,降低失重率8.25%,提高干物质含量4.84%。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3、体视显微镜观察到在贮藏20d时,对照开始萌芽,28d时块茎全部发芽。经薄荷醇处理的马铃薯在贮藏后期出现顶芽干枯、坏死,芽不能正常生长。经茉莉精油处理的马铃薯原原种在贮藏42d时有白色芽点出现,发芽率为11%,相比对照萌芽延后20d左右。石蜡切片观察发现:薄荷醇与茉莉精油控芽保鲜的机制不同。薄荷醇处理的马铃薯顶芽畸形、死亡,细胞空泡化,同时破坏连接芽和薯肉的维管束系统,环纹、螺纹导管分化受损,影响养分的供给,薯肉中淀粉粒含量较多,这种控芽保鲜的机制适用于商品薯的贮藏(不需要播种发芽)。茉莉精油能有效抑制芽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不破坏芽原基,芽后期生长正常,环纹、螺纹导管分化正常,薯肉中淀粉粒的消耗减少,这种控芽保鲜的机制既可用于商品薯的贮藏,也可用于种薯的贮藏(播种时可正常发芽)。上述研究结果为开发新的挥发性马铃薯贮藏保鲜剂提供了实验基础。

郭方玉[2](2014)在《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萘乙酸钠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助于细胞的分裂与扩大,诱导不定根的形成,还能调控植物的生长,加快其长根、发芽、开花,调控花果的脱落,形成无核果实,进而达到促进果实早熟以及增加产量的目的,同时还可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增产胺则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很优秀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它毒害性低、污染小、残留少、可以充分发挥肥料的使用率。施用增产胺的作物还能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通过在醋酸中滴加氯化亚砜来制备1-氯甲基萘,改变了原有通氯化氢的方式;而后1-氯甲基萘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氰化,最后水解得到萘乙酸钠,三步收率达到72.97%。以3,4-二氯苯胺为原料,经过重氮化、水解合成3,4-二氯苯酚。二乙氨基乙醇则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在相转移催化剂条件下,3,4-二氯苯酚与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反应生成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总收率达到76.34%。最终产物均经1H-NMR确证为目标化合物。通过对两条工艺的优化,最终产品的收率以及纯度都明显提高,并且所用原料价廉易得,后处理简便,对反应设备要求不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蒋亚萍[3](2013)在《乙烯利诱导枫香树干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紫金山9株树龄15年左右的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涂药后每月创伤树胶道的形态、大小以及测量其单位弦向宽度上创伤树胶道的面积,对比研究了1%和5%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枫香树胶道的形成情况;通过观察涂药处沿树干轴向和水平方向上创伤树胶道的形成情况,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的效用范围;并通过与未经乙烯利处理的样本的对比,分析了枫香树胶的流胶通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创伤树胶道的大小及形态,将创伤树胶道分为三种类型:未成熟的树胶道、已分化的树胶道和成熟树胶道。根据树胶道弦向是否连续分布,将其分为两种类型:连续分布的树胶道和不连续分布的树胶道。根据创伤树胶道排数的多少,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单排排列和多排排列的树胶道。2.枫香在6月2日受到1%浓度乙烯利的刺激后,产生创伤树胶道大约需要两个月,而从药剂处理后到树胶道发育成熟大约需要3个月;而受到5%浓度乙烯利的刺激后,产生创伤树胶道大约需要半个月,而从药剂处理后到树胶道发育成熟大约需要两个月。3.在1%浓度乙烯利的刺激下,单位弦向宽度上树胶道的面积自7月初到8月底持续增长,后两个月变动幅度不大,树胶道的排数基本保持一排不变。4.在5%浓度乙烯利的刺激下,单位弦向宽度上的树胶道的面积从6月中旬到11月初始终保持增长的趋势。5.对比1%和5%浓度乙烯利刺激枫香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结果,发现高浓度的乙烯利对枫香有持续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诱导了多排树胶道的形成。6.1%浓度乙烯利刺激枫香产生树胶道的范围约为:距涂药点上方06cm,下方013cm,左侧03cm,右侧01cm。5%浓度乙烯利刺激的位置产生树胶道的范围约为:涂药点上方519cm,下方620cm,左侧17cm,右侧17cm。乙烯利在树干轴向的效用范围明显大于水平方向,涂药部位下方产生树胶道的范围略大于涂药部位上方,涂药部位左右两侧树胶道的产生范围较为接近。7.从形成树胶道的数量以及乙烯利的效用范围分析,5%浓度乙烯利的对枫香的刺激作用都大于1%浓度乙烯利的刺激作用。8.树胶的流胶通道主要是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张亮亮[4](2013)在《白花树无性快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又名“越南安息香”,系安息香科安息香属落叶乔木,是集药用、油用、材用和观赏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本文利用无菌播种获得无菌苗,取其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对白花树进行离体培养,在增殖培养、生根培养中,研究不同激素对其影响,筛选出各阶段的最佳培养基,建立白花树离体培养再生体系;并对白花树进行了嫁接试验,研究不同砧木、不同嫁接时间、不同嫁接方法和不同砧木年龄对其成活率的影响;此外,对白花树的园林应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对白花树的快繁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将白花树的种仁用75%乙醇浸泡20s后,再用加5.0g·L-1次氯酸钠消毒15min,再用无菌水冲洗5次,然后在无菌操作台把种仁外的胚乳切除,将胚接种于MS培养基上培养,污染率可以降低到5%,成活率可达90%;增殖培养试验中,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BA0.3mg·L-1,培养4周后,芽的平均生长高度为4.46cm,增殖系数为5.7,植株生长良好;生根培养试验中,以MS+IBA1mg·L-1处理3d,然后转入MS培养基中培养,6周后,平均根长达5.8cm,根系发达,生根率为60%,两阶段生根法对诱导白花树生根效果显着;移栽前将生根试管苗移至驯化室开瓶炼苗,时间以8-12d为最佳,移栽基质以珍珠岩:蛭石:泥炭(1:1:1)成活率最高,为80%。2.嫁接实验。通过进行不同的嫁接方法、嫁接砧木、嫁接时间、砧木年龄对白花树嫁接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在4月中、下旬,选用封蜡冷藏处理的穗条,嫁接于一年生、活力旺盛的白花树砧木,是整个嫁接技术的最佳因素组合,成活率可达78%左右。接穗带芽数、管护方法与嫁接方式并不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嫁接时间、穗条的处理和砧木的活力才是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3.园林应用探讨。白花树花为白色,花期4-6月,朵朵下垂,清香,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可作为庭园观赏植物、行道树、风景林以及安息香科专类园的树种之一。

李振[5](2013)在《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苹果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连作障碍是指果园刨除老树后,重新再种新树时,新植苹果幼树根系发育不良,幼树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抗性降低,甚至整株死亡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对苹果连作障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减轻苹果连作障碍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论文主要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平邑甜茶幼苗和连作苹果根系生长影响的角度,研究了复硝酚钠和DA-6在水培条件下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和盆栽条件下对连作苹果生长的影响,并对其调控机理进行了研究,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苹果连作障碍问题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1.采用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了复硝酚钠和DA-6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最佳使用浓度以及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复硝酚钠5mg/L和DA-610mg/L处理可以明显增加平邑甜茶幼苗的株高、根长、叶面积等生物量。复硝酚钠和DA-6能提高平邑甜茶幼苗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以及根系中各种保护酶如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能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说明复硝酚钠和DA-6可以有效降低平邑甜茶幼苗的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幼苗自身的防御能力,从而提高平邑甜茶幼苗的抗逆能力,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2.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复硝酚钠和DA-6促进连作苹果生长的最佳使用浓度以及对连作苹果生长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复硝酚钠10mg/kg和DA-620mg/kg处理可以明显增加连作苹果的株高、地茎、根鲜重等生理指标。和空白对照相比,复硝酚钠10mg/kg处理连作苹果的株高、地茎和根鲜重分别增加了20.6%、37.5%和39.5%;DA-620mg/kg处理连作苹果的株高、地茎和根鲜重分别增加率23.0%、41.3%和62.8%;研究发现,复硝酚钠和DA-6能提高连作苹果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以及根系中各种保护酶如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且能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

柳新红[6](2011)在《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国槐(Sophora japonica L.),小到中等乔木,是我国优良的材用、药用、食用和观赏树种。国槐自然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广泛引种栽培于世界其他各地。本研究在国槐浙江杭州、湖北孝感、陕西西安、陕西咸阳、北京、河南濮阳和山东泰安等7个群体中,各随机抽取130个单株作为采种样株,对其种子的长、宽、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重等6个性状作了观测分析,采用巢氏设计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和聚类等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性状的表型变异及规律,试图为国槐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量化指标,为国槐遗传资源评价、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以北京市丰台苗圃基地收集保存的国槐品种和无性系为试验材料,旨在探讨国槐DNA的提取和SRAP-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国槐遗传资源的SRAP分析,在分子水平上鉴别品种与无性系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槐种子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24%-14.57%;6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11%,表明群体间遗传变异略高于群体内;种子形态性状与地理纬度和经度的相关程度较低。利用分析结果显示7个国槐群体可以分为3类:1)泰安群体;2)湖北孝感和北京群体;3)浙江杭州,西安,咸阳和河南濮阳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国槐种子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可能是长期地人为栽培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采样的不全面或不连续性造成的。2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国槐的最佳SRAP-PCR反应体系(20 uL):Taq聚合酶1.5 U,dNTPs 0.30 mmol/L,模板DNA 90 ng, Mg2+2.0 mmol/L,引物0.3 umol/L,ddH2O补至20 uL。3从12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2对PCR产物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进行国槐品种与无性系的亲缘关系的分子识别研究。12对引物PCR扩增的条带大多集中在100bp-2000bp之间。在所获得的430条扩增条带,415条具有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6.60%,其中4对引物的多态性达到了100%。试验结果还表明,SRAP能检测国槐品种及无性系的多个遗传位点。采用Em9-Me12引物组合可以很好的区分国槐的不同品种及无性系,并建立了国槐的SRAP指纹图谱。4国槐品种和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SM)为0.68-0.89,平均相似系数为0.73,说明国槐品种和无性系间的相似性比较高,遗传基础比较窄。基于遗传相似系数SM,按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对国槐品种和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6处,将其分为4类,第二类为国槐4号和国槐35号;第三类为蝴蝶槐(S.japonica var.oligophylla Franch);第四类为龙爪槐(S.japonica var. pendula Loud.),曹州2号(S.japonica ’Caozhou 2’)和金叶国槐(S.japonica f.flavi-rameus);其余为第一类,第一类又可以分为两个亚组;蝴蝶槐(S.japonica var.oligophylla Franch)单独聚为第三类,表明不同叶型间的差距比较大。

张明涛[7](2005)在《乙烯利(CEPA)诱导荔枝新梢落叶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材料主要是4个荔枝优质的栽培品种,将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和清水在不同时期喷于荔枝和龙眼品种刚抽出的新梢叶片上,通过观察叶片形态变化,测定其新梢叶片内IAA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分析乙烯利引起荔枝新梢叶片脱落初步原因。试验结果表明: 1.乙烯利不同浓度的处理,对荔枝新梢叶片形态变化的影响不同,叶片脱落的时间也不同。在乙烯利处理后的前8h,叶片外部形态变化基本一致,叶片失去表面的光泽,有少量斑点出现,同时轻微扭曲;随后叶片形态变化400mg/l的处理比200mg/l的处理要快,且400mg/l引起叶片脱落时间一般在24-32h左右,而200mg/l处理一般为48-56h。清水对照的新梢叶片由黄绿色慢慢转为绿色。 2.乙烯利处理新梢后在4h内出现阴雨天气,则对叶片生长没有任何的影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则叶片形态变化滞后,一般在喷药3天后才有少量叶片的脱落。 3.不同树种和荔枝品种对乙烯利的敏感程度不同,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有差异。从叶片形态变化看,荔枝的品种间存在差异,妃子笑比桂味敏感。从各种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妃子笑比桂味敏感,其酶活性变化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启动的时间是妃子笑早于桂味。 4.乙烯利处理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IAA氧化酶活性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当乙烯利处理后的4h出现阴雨天气时,乙烯利基本失去作用,对照和乙烯利处理的新梢叶片的IAA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都是一致的;而在高温高湿状态下,清水对照和乙烯利处理相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幅度有差异,对照IAA氧化酶活性有所提高,在试验的前12h变化比乙烯利的处理要剧烈,其后是乙烯利处理的变化的剧烈程度远远超过对照。 5.年度间同一季节(秋季)荔枝品种“妃子笑”通过乙烯利处理后,新梢叶片IAA氧化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乙烯利处理的新梢叶片IAA氧化酶活性提高幅度高于清水对照;浓度间酶变化幅度存在差异,乙烯利400mg/l处理比200mg/l处理变化剧烈,启动作用的时间也早。 6.用乙烯利处理荔枝品种“妃子笑”新梢叶片后,同一年(2004)不同季节间酶活性变化趋势、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各浓度间差异显着。春、冬两季的新梢叶片IAA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基本一致,活性均是先增加后下降;夏、秋两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活性均是持续升高。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有些复杂:乙烯利200mg/l处理的各季节的变化趋势一致,先增加后下降至处理后12h处,而后又增加然后再下降到最低值;乙烯利的

陈香玲,卢美英[8](2005)在《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乙烯利在植物成花调控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对观赏植物、北方落叶果树和南方常绿果树的开花调控,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应用阶段,今后应加强乙烯利的成花机理方面的研究。

王熹[9](1994)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讲座(2)──植物生长物质的农业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汪安琳[10](1986)在《植物激素在木本植物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三十年代初,就有人发现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后来,科学工作者从多种植物中又发现了几类物质,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也起着显着的促进或抑制效应,现在统称之为植物激素。目前已经了解,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的天然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这就是近代国际上公认的五类植物激素;它们是植物生理活动的代谢产物。通常把植物体内的天然激素称为内源或内生激素,把人工合成的类似激素物质,例如:萘乙酸、2,4-D、乙烯利、激动素等叫

二、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植物精油对马铃薯贮藏保鲜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贮藏概述
        1.1 马铃薯贮藏的重要意义
        1.2 四川省马铃薯贮藏现状及问题
    2 马铃薯块茎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2.1 块茎形态结构的变化
        2.2 贮藏期间主要物质的变化
        2.2.1 干物质含量的变化
        2.2.2 淀粉含量的变化
        2.2.3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2.2.4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2.4 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 马铃薯贮藏效果影响因素
        3.1 温度
        3.2 湿度
        3.3 CO_2、O_2浓度
        3.4 光
        3.5 病害
    4 马铃薯贮藏方法研究进展
        4.1 化学药剂处理贮藏
        4.2 植物源保鲜剂处理贮藏
        4.3 薄荷醇、尤加利、茉莉精油应用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块苯处理贮藏与指标测定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薄荷醇、茉莉精油处理块茎顶芽组织形态观察
        2.2.1 贮藏取样
        2.2.2 石蜡切片与显微观察
    2.3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3.1 常温贮藏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贮藏效果的影响
        3.1.1 常温下块茎发芽动态
        3.1.2 常温下块茎失重率变化
        3.1.3 常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1.4 常温下不同处理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3.1.5 常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1.6 常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1.7 常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8 常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2 低温贮藏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贮藏效果的影响
        3.2.1 低温下块茎发芽动态
        3.2.2 低温下块茎失重率变化
        3.2.3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2.4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3.2.5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2.6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7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8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块茎顶芽的组织形态变化
        3.3.1 体视显微镜观察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芽生长的影响
        3.3.2 石蜡切片观察不同处理对马铃薯顶芽组织形态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4.1 薄荷醇、尤加利、茉莉精油对马铃薯的抑芽保鲜效果的影响
    4.2 薄荷醇、尤加利、茉莉精油对马铃薯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3 薄荷醇、茉莉精油对马铃薯芽组织形态的影响
    4.4 植物源物质保鲜机理推测
    4.5 植物精油与CIPC比较
    4.6 植物精油商品化
    4.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叶面喷施薄荷醇对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2)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生长物质
        1.1.1 植物激素
        1.1.1.1 生长素
        1.1.1.2 赤霉素
        1.1.1.3 细胞分裂素
        1.1.1.4 脱落酸
        1.1.1.5 乙烯
        1.1.1.6 油菜素内酯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1.2.1 类生长素
        1.1.2.2 类细胞激动素
        1.1.2.3 生长传导抑制剂
        1.1.2.4 生长延缓剂
        1.1.2.5 生长抑制剂
        1.1.2.6 乙烯释放剂
        1.1.2.7 乙烯合成抑制剂
        1.1.2.8 甘蔗催熟剂
        1.1.2.9 脱叶剂、干燥剂、杀雄剂
        1.1.2.10 其它种类的生长调节物质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的应用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观赏植物和林木上的应用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组织培养上的应用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展望
第二章 萘乙酸钠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目前合成路线
    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路线与研究方向
        2.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3 实验步骤
        2.4.3.1 1-氯甲基萘的合成
        2.4.3.2 1-萘乙酸的合成
        2.4.3.3 1-萘乙酸钠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1-氯甲基萘合成讨论
        2.5.1.1 氯化氢产生源对反应的影响
        2.5.1.2 氯化亚砜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3 多聚甲醛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4 浓盐酸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5 醋酸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2.5.1.6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5.1.7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5.2 1-萘乙酸合成讨论
        2.5.2.1 NaCN 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5.2.2 相转移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2.5.2.3 氰化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5.2.4 氰化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产胺的合成及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目前合成路线
        3.2.1 3,4-二氯苯酚的合成路线
        3.2.2 增产胺的合成路线
    3.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路线与研究方向
        3.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4.3 实验步骤
        3.4.3.1 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的合成
        3.4.3.2 3,4-二氯重氮苯硫酸盐的合成
        3.4.3.3 3,4-二氯苯酚的合成
        3.4.3.4 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合成讨论
        3.5.1.1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5.1.2 滴加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1.3 氯化亚砜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1.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1.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5.2 3,4-二氯重氮苯硫酸盐合成讨论
        3.5.2.1 亚硝酸钠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2.2 亚硝酸钠的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2.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3 3,4-二氯苯酚合成讨论
        3.5.3.1 反应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5.3.2 硫酸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3.3 硫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3.4 CUSO_4·5H_2O 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5.4 2-(3’,4’-二氯苯氧基)三乙胺合成讨论
        3.5.4.1 反应物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3.5.4.2 β-氯代三乙胺盐酸盐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4.3 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5.4.4 氢氧化钠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3.5.4.5 相转移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3.5.4.6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4.7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乙烯利诱导枫香树干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枫香的分布与利用
        1.1.2 枫香脂的获取方法
        1.1.3 乙烯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胞间道结构的研究
        1.2.2 创伤胞间道形成与发育的研究
        1.2.3 植物激素诱导创伤胞间道产生的研究
        1.2.4 乙烯利刺激效用分布范围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树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乙烯利刺激
        2.2.2 试样采集
        2.2.3 试样处理
        2.2.4 试样包埋
        2.2.5 切片制作
        2.2.6 显微镜观察及拍摄显微图片
        2.2.7 测量与分析
第三章 乙烯利刺激下枫香树干创伤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3.1 乙烯利刺激下枫香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类型
        3.1.1 成熟的创伤树胶道、已分化的创伤树胶道和未成熟的创伤树胶道
        3.1.2 分布连续的创伤树胶道和分布不连续的创伤树胶道
        3.1.3 单排的创伤树胶道和多排的创伤树胶道
    3.2 不同浓度乙烯利刺激下创伤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3.2.1 1%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3.2.2 5%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树胶道的形成情况
        3.2.3 1%和 5%浓度乙烯利刺激下树胶道形成情况的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烯利对枫香树干效用范围的研究
    4.1 1%浓度乙烯利的效用范围
    4.2 5%浓度乙烯利的效用范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烯利刺激枫香外皮流胶及其流胶通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实验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4)白花树无性快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1.1.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
        1.1.3 植物组织培养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
        1.1.3.1 树种的推广应用
        1.1.3.2 植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1.2 影响木本植物组培快繁的因子
        1.2.1 外植体
        1.2.2 培养基
        1.2.2.1 矿物盐
        1.2.2.2 有机物
        1.2.2.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2.2.4 pH 值
        1.2.3 培养条件
    1.3 木本植物嫁接研究进展
        1.3.1 嫁接的特点
        1.3.2 嫁接的方法
        1.3.3 嫁接成活的原理
        1.3.4 影响嫁接成活的因子
        1.3.5 砧木的选择
        1.3.6 接穗的采集与贮藏
    1.4 国内外安息香属植物研究的现状
        1.4.1 地理分布
        1.4.2 种苗繁殖
        1.4.2.1 种子繁殖
        1.4.2.2 扦插繁殖
        1.4.2.3 根蘖繁殖
        1.4.3 人工造林与抚育
        1.4.4 引种栽培
        1.4.5 应用价值
        1.4.5.1 药用价值
        1.4.5.2 材用价值
        1.4.5.3 油用价值
        1.4.5.4 观赏价值
    1.5 研究的内容
    1.6 研究的方法
2 白花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2.2.1.1 材料预处理
        2.2.1.2 培养条件
        2.2.1.3 培养基
        2.2.2 初代培养的不同处理
        2.2.2.1 不同的消毒处理
        2.2.2.2 不同的接种处理
        2.2.3 白花树的增殖培养
        2.2.3.1 不同浓度 BA 对芽增殖的影响
        2.2.3.2 不同浓度 NAA 对芽增殖的影响
        2.2.3.3 不同浓度 BA 与 TDZ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2.2.3.4 不同浓度 BA 与 NAA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2.2.4 白花树的壮苗与生根培养
        2.2.4.1 第一次生根实验
        2.2.4.2 第二次生根实验
        2.2.4.3 第三次生根实验
        2.2.5 白花树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2.2.5.1 不同栽培基质配比
        2.2.5.2 不同的炼苗时间
        2.2.6 统计分析方法
        2.2.6.1 无菌播种
        2.2.6.2 增殖培养
        2.2.6.3 生根培养
        2.2.6.4 移栽
        2.2.6.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2.3.1.1 不同的消毒处理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2.3.1.2 不同的接种处理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2.3.2 添加不同激素对芽增殖的影响
        2.3.2.1 不同浓度 BA 对芽增殖的影响
        2.3.2.2 不同浓度 NAA 对芽增殖的影响
        2.3.2.3 不同浓度 BA 与 TDZ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2.3.2.4 不同浓度 BA 与 NAA 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2.3.3 生根培养
        2.3.3.1 第一次生根实验
        2.3.3.2 第二次生根实验
        2.3.3.3 第三次生根实验
        2.3.4 炼苗与移栽
        2.3.4.1 不同栽培基质配比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2.3.4.2 不同的炼苗时间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无菌培养体系建立
        2.4.2 增殖培养
        2.4.3 生根培养
        2.4.4 移栽驯化
3 白花树嫁接育苗技术研究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2.1 砧木的选择
        3.2.2 接穗的准备
        3.2.2.1 接穗的选择
        3.2.2.2 接穗的处理
    3.3 试验方法
        3.3.1 不同砧木嫁接
        3.3.2 不同嫁接方法
        3.3.3 不同嫁接时间
        3.3.4 不同砧木年龄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砧木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4.2 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4.3 不同嫁接时间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4.4 不同砧木年龄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5 讨论
4 白花树园林应用探讨
    4.1 可作庭院观赏树种
    4.2 可作行道树
    4.3 可作防风林
    4.4 可作风景林
    4.5 可建安息香科专类园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5)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苹果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义和作用特点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上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展望
    1.5 苹果连作障碍的发生现状、原因和控制方法
    1.6 复硝酚钠的应用研究现状
    1.7 胺鲜酯的应用研究现状
    1.8 选题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品种
        2.1.4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2.2 试验设计
        2.2.1 水培条件下,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盆栽条件下,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生长的调控作用
    2.3 取样时期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株高、根长、叶面积和根鲜重等生物量测定
        2.4.2 平邑甜茶幼苗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尖数的测定
        2.4.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4.4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4.5 根系活力测定
        2.4.6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2.4.7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4.8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4.9 丙二醛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培条件下,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株高的影响
        3.1.2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根长的影响
        3.1.3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叶面积的影响
        3.1.4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根总长度、根表面积和根尖数的影响
        3.1.5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6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1.7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根系活力的影响
        3.1.8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影响
        3.1.9 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根系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 盆栽条件下,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苹果生长的调控作用
        3.2.1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株高和地茎的影响
        3.2.2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根鲜重的影响
        3.2.3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根系活力的影响
        3.2.6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根系中 SOD 活性的影响
        3.2.7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根系中 POD 活性的影响
        3.2.8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根系中 CAT 活性的影响
        3.2.9 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 MDA 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物体内的保护酶系统
    4.2 水培条件下,复硝酚钠和 DA-6 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连作条件下,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生长的调控作用
5 结论
    5.1 明确了复硝酚钠和 DA-6 在平邑甜茶水培幼苗和盆栽连作苹果上的最佳施用浓度
    5.2 初步探明了复硝酚钠和 DA-6 对连作苹果生长的调控机理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空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花树地理分布及其气候、群落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花树在我国的分布
        2.2.2 白花树分布区气候特征
        2.2.3 白花树群落类型与组成
        2.2.4 群落主要特征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叶片样品采集
        3.1.2 表型性状测定与分析方法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4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变异
        3.2.2 表型性状群体间分化
        3.2.3 白花树表型变异特征
        3.2.4 白花树表型性状间相关关系
        3.2.5 白花树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3.2.6 表型聚类分析
        3.2.7 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2.8 基于SRAP的扩增结果
        3.2.9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3.2.10 群体间亲缘关系SRAP分析
    3.3 小结
        3.3.1 表型多样性
        3.3.2 SRAP标记揭示的白花树遗传多样性
        3.3.3 白花树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基因交流方式探讨
第四章 白花树地理种源苗期变异和光合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4.1.2 生长性状观测与分析方法
        4.1.3 光合光响应观测和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木生长量、生物量和形态的种源变异
        4.2.2 光合-光响应参数的种源差异
        4.2.3 主要光合参数对光合有效辐射响应的种源差异
        4.2.4 影响净光合速率生理因子的种源差异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产地种仁与种子油营养成分及理化特性
    5.1 试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5.1.1 材料和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种子物理参数比较
        5.2.2 种仁主要成分及其氨基酸、矿物质、苯甲酸含量的比较
        5.2.3 种子油成分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乙烯利(CEPA)诱导荔枝新梢落叶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进展
        1.2.1 叶片脱落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
        1.2.1.1 滞后相时期的变化
        1.2.1.2 分离相时期的变化
        1.2.2 脱落的相关调节
        1.2.2.1 器官脱落与生长素的关系
        1.2.2.2 器官脱落与乙烯的关系
        1.2.3 与器官脱落相关酶的研究
        1.2.3.1 器官脱落与纤维素酶的关系
        1.2.3.2 器官脱落与 IAA氧化酶的关系
        1.2.3.3 器官脱落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
        1.2.3.4 器宫衰老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
        1.2.4 乙烯利应用研究进展
        1.2.4.1 乙烯利的应用
        1.2.4.2 乙烯利作用机理
        1.2.5 乙烯利引起落叶的生物学现象观察
    1.3 试验目的、意义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
        2.3.1 材料的处理
        2.3.2 试验设计
        2.3.3 取样
        2.3.4 落叶生物学现象观察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IAA氧化酶的测定
        2.4.2 POD活性的测定方法
        2.4.3 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2.4.4 次生代谢物质的测定方法
        2.4.4.1 HPLC
        2.4.4.2 GC
3 结果与分析
    3.1 CEPA处理新梢后叶片外观变化观察
    3.2 CEPA处理后IAA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比较
        3.2.1 环境对 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1 CEPA处理仙婆果后下雨对叶片内 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2 CEPA处理怀枝后高温、高湿叶片 IAA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3 小结
        3.2.2 妃子笑不同年份秋梢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比较
        3.2.2.1 2002年妃子笑秋梢叶片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2.2 2003年妃子笑秋梢叶片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2.3 2004年妃子笑秋梢叶片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2.4 CEPA处理后不同年份叶片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比较
        3.2.2.5 小结
        3.2.3 不同梢期妃子笑经 CEPA处理后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3.1 2004年春梢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3.2 2004年夏梢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3.3 2004年冬梢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3.4 CEPA处理后不同梢期叶片内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比较
        3.2.3.5 小结
        3.2.4 不同品种间 IAA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比较
        3.2.4.1 2004年桂味冬梢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
        3.2.4.2 小结
    3.3 CEPA处理荔枝新梢后 POD活性变化比较
        3.3.1 不同梢期妃子笑经 CEPA处理后 POD活性变化比较
        3.3.1.1 CEPA对2004年妃子笑春梢叶片 POD活性的影响
        3.3.1.2 CEPA对2004年妃子笑夏梢叶片 POD活性的影响
        3.3.1.3 CEPA对2004年妃子笑秋梢叶片 POD活性的影响
        3.3.1.4 CEPA对2004年妃子笑冬梢叶片 POD活性的影响
        3.3.1.5 CEPA处理后不同梢期叶片 POD活性变化比较
        3.3.1.6 小结
        3.3.2 不同品种间 POD活性动态变化比较
        3.3.2.1 CEPA处理对桂味新梢叶片内POD活性的影响
        3.3.2.2 小结
    3.4 CEPA处理荔枝新梢后叶片内 IAA氧化酶和 POD的关系
    3.5 CEPA处理后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比较
        3.5.1 妃子笑不同梢期叶片 CEPA处理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比较
        3.5.1.1 CEPA对妃子笑春梢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1.2 CEPA对妃子笑夏梢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1.3 CEPA对妃子笑秋梢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1.4 CEPA对妃子笑冬梢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1.5 CEPA处理后妃子笑不同梢期对照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比较
        3.5.1.6 小结
        3.5.2 不同品种蛋白质含量变化比较
        3.5.2.1 CEPA处理后对桂味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5.2.2 小结
    3.6 次生物质的初步分离
4 讨论
    4.1 荔枝新梢叶片脱落与 CEPA的关系
    4.2 CEPA与新梢叶片 IAA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4.3 CEPA与新梢叶片 POD活性变化的关系
    4.4 IAA氧化酶与 POD之间的关系
    4.5 CEPA与新梢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关系
    4.6 CEPA与荔枝新梢叶片内次生代谢物质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PLATES AND EXPLANATION
    图版1
    PLATES 1
    图版2
    PLATES 2
致谢

(8)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乙烯在生产上的主要用途
2 乙烯利对植物成花调控的研究
    2.1 对观赏植物成花的调控
    2.2 乙烯利对落叶果树成花的调控
    2.3 对南方常绿果树成花的调控
3 结语

四、安息香割脂试验(Ⅳ 乙烯利对促进安息香增产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植物精油对马铃薯贮藏保鲜效应的研究[D]. 叶旭.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1)
  • [2]萘乙酸钠和增产胺的合成工艺研究[D]. 郭方玉.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3]乙烯利诱导枫香树干产生创伤树胶道的研究[D]. 蒋亚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4]白花树无性快繁研究[D]. 张亮亮.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5]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苹果的调控作用研究[D]. 李振.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6]白花树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油脂特性研究[D]. 柳新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7]乙烯利(CEPA)诱导荔枝新梢落叶机理的初步研究[D]. 张明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8]乙烯利在植物成花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陈香玲,卢美英. 广西农业科学, 2005(02)
  • [9]水稻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讲座(2)──植物生长物质的农业应用[J]. 王熹. 中国稻米, 1994(02)
  • [10]植物激素在木本植物上的应用[J]. 汪安琳. 林业科技通讯, 1986(02)

标签:;  ;  ;  ;  ;  

安息香减脂实验(IV乙烯利促进安息香产生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