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入党动机的表现和成因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欣[1](2019)在《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的新判断。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实践中国梦的主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使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主导部分,它反映的是大学生对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心理倾向和行为取舍,是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评价和观念总和。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历代领导人都曾对此做出过论述。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到:“政治工作,在巩固新战士与提高其战斗力上,是应该而且能够发挥其极大作用的”;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倡导青少年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及“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鉴于此,培育及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以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于其心间,令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至关重要,意义深远。从现实的维度看,就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价值观从属于文化范畴,它是“文化的内核”,也是社会道德的立足点,体现的是一个社会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主体精神风貌,发挥的是一个社会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风向标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变迁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在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亦带来挑战。因此考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不能脱离社会变迁的实际背景,只有厘清社会变迁的具体表征,并找出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耦合关联,才能深入探索改革创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对策与实现路径,帮助大学生真听、真信、真行。从理论的维度看,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现实诉求等,进而归纳总结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框架,才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探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本研究共分六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绪论。本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来源、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本文基于导师课题和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长期关注而确定选题,认为研究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于理论意义方面,一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理论建设增进智慧,二是有助于弥补当前基于社会变迁视角来研究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与影响机制的不足。于实践意义上,一是有利于巩固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阵地,传播主流价值观,二是有利于各级政府及各类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二章,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基础理论。首先,从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别阐述社会变迁、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机制等核心概念内涵。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逻辑关联,为后文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阐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耦合关联。社会变迁是指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系统、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形态或过程的变更。结合本文的研究实际,具体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重大事件,由此归纳经济变革、文化转型、社会发展等方面关于社会变迁的具体表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所得基础理论,总结社会变迁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带来的现实基础、机遇挑战与趋势引领,进一步归纳二者之间的耦合关联。第四章,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的实证研究。在对政治价值观的具体维度划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解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具体维度,并以信效度较好的自编问卷作为调研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政治立场、政治信任感、现实满意度、政治效能感、政治价值判断五个维度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得出结论。第五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从影响机制的相关理论出发,首先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多层相关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厘清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借助前文关于影响机制的理论阐述,基于本章前半部分的数据实证,分析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和外化机制。第六章,促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创新机制构建。结合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站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现实诉求,探讨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创新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质”“量”兼顾,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协同;二是“政”“教”双修,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体协同;三是“动”“静”相宜,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协同。
郑洪亮[2](2020)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农村地区的振兴与崛起,这离不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因此,全方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实践调查,对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现实难题、形成原因、解决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努力找到一条通往党建高地的新思路。本文的研究逻辑在于:引言部分主要概括了研究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背景及意义,对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了综述,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起点。包括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就、基本特点、所面临的挑战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已经取得了党员宗旨意识不断提高、“三级联创”党建模式最终确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大发挥、党建工作责任制度不断创新等成就。存在着周期性长、覆盖面广、实践性凸显等特点。面临着来自于网络信息多元共治和时代新要求的挑战等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党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党组织工作效率不足,党建环境遭到破坏等。第三部分深刻分析了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问题产生的缘由。主要缘由有:党员应对新时代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党组织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滞后性,传统党建环境遭到破坏。第四部分重点提出应对新时代党建问题和产生原因的根本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和九个小点。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党员方面: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积极发展农村青年党员、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方面:要着眼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完善党群沟通的机制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在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党建环境方面: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健全两委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探索基层党组织同社会新兴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等。
赵丹凤[3](2020)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出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促使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奋力开创基层党建理论和实践新局面。处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校学生党支部,担负着密切联系党与高校学生的重要职责,是党在青年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基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将基层党建新要求转化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理念共识与实践成果,使学生党支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需要深入思考与落实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梳理文献,调查分析,重点围绕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理论、现实审视、经验借鉴以及实践路径来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这一基础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即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依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论述中寻求理论支撑。同时,着眼于党建战略布局,聚焦于高校基层党建现状亦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诸多成绩: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以及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等。但是取得成绩的同时不能否定问题的存在,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与入党动机的隐蔽性、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支部委员投入精力不足和支部培训激励机制缺乏、学生党员独特个性特征与价值取向等因素致使学生党支部存在入党动机多元化、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显着、支部委员队伍建设薄弱以及组织生活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任重而道远。因此,立足调查现状,借鉴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的实践经验,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难题破解的必要所在。为此,谱写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篇章,需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加强支部委员队伍建设以及着力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刘利萍[4](2016)在《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文中指出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我国实行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长,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也逐步增多。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告显示:2014年底我国共有党员8779.3万名,学生党员224.7万名。每一年都有很多大学生申请加入党组织,调查也显示87%的大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出现了“入党热”的现象。大学生“入党热”背后,出现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少数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等现象。笔者通过阅读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状况进行了研究,将现阶段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情况同20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新时期大学生入的积极性更高,他们的入党动机类型更复杂、功利化的倾向也更强烈。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相对应,新时期高校入党动机培养工作没能依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呈现出力度不够,效果不加的状态,因此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培养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为出发点,借鉴已有的优秀成果和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传承性的调查研究。本文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实地调研选取了四川省内有代表性的八所高校的本科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网上问卷主要是通过手机扫描微信二维码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范围主要选择了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等城市的在校大学生。通过深入访谈和填写问卷的方式,深入到大学生的班级、宿舍、党校课堂,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大致掌握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状况,主流是信奉马克思主义、认同党的领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存在功利主义和从众化的倾向严重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引导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健全入党动机的考察机制、明确入党动机培养内容和创新入党动机培养方式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王婧[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是保持高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对于党员的意识形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大学生党员是我国青年的先锋团体,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意识形态、思想状况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是“00”后,他们生长于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纷繁复杂的环境使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了冲击,伴随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复杂化等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深入研究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探索挖掘“00”后大学生党员具有的党性特征,对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党员为研究主体,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由四个部分来构成:第一部分,首先分别阐述了大学生党员党性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基本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首先从概念上界定了党性及党性教育的含义,同时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相关理论出发,系统研究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党性教育思想,诠释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党性教育的内容。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法,对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00”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探究当前大学生党员党性问题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从党员自身、高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第四部分,从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性地提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净化入党动机、整合党性教育力量、丰富教育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法。研究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为我国培养有价值、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余文婷[6](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孕育着无穷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永远在路上,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也必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呼唤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的学生党员,以昂扬向上的崭新面貌迎接新使命。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呈现积极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但面对国际上暗潮涌动的不良社会思潮和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不利因素,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党员极易受到影响,产生思想波动,另外由于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较低、家庭成员以及同辈的错误引导和学生党员自身对理想信念理论与践行的懈怠,其中部分党员依然存在对理想信念认知不足、情感认同低、意志不够坚定和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党员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要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使命,必须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心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指出了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从理论方面讨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内涵,并指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性。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的研究方式,对照数据分析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现状,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就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存在问题与挑战对这些问题进行可能的原因分析,为第四章的论证做铺垫。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和落脚点,即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通过前文的分析,本文从提高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净化社会舆论风气,补足家庭建设短板和激发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等四个方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分别从高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几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大学生党员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只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英华[7](2019)在《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我国进入新时代。这是依据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做出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我们有了新特点、新目标、新理论。新特点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目标是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我们的新理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求,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站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提出的要求,目的在于提升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同时,这也是习总书记总结经验、立足现实,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指出的新要求。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自身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问题,我们必须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时刻关注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建设,才能使党变得更有力,更好带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完成新时代的任务和使命。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仅要以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为出发点,更要从大学生党员所处的外部新环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从高校党的建设的角度去分析大学生党员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利于形成一个严密的大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系统工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党员队伍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与发展,教育和管理,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要从高校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去找到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提供保障。具体表述为: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要在这三个阶段,从高校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三个主体出发,在党建"5+2"布局下,找到高校党建为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及依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解决措施。同时,把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也贯穿大学生党员质量提高的全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党建网格化格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我国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党员队伍建设同时也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关键部分,党的组织建设影响党的建设。所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状况归根到底会影响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展,与我们党和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情况紧密相关。本文在第一部分,概述了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相关概念,界定了大学生党员质量,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理论依据及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然后,结合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分析了当前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依据已经调研和查阅到的相关高校党建资料,通过对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进行访谈,归纳出新时代以来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在发展和管理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及依然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存在的问题解决提出借鉴。
郭沅鑫[8](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王敏[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苏东剧变后,海外很多中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很快也会步苏东后尘,“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但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制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政局大体稳定的双重奇迹。越走越宽广的中国道路引起了海外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些海外学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核心,是解读中国奇迹的钥匙。因此,在沉寂了近20年后,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界发出了“把中国共产党带回来”的呼声,对党的研究逐渐升温。毛泽东同志将党的建设视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四个伟大”互相嵌套,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亦成为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涌现。本文关注的对象是海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学界的研究议题、基本观点、研究范式和方法,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国内党建研究质量提供借鉴。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本文的框架、内容主要建立在阅读海外学者的论文和专着的基础之上。海外学者在中共党建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某一研究议题,尽量搜罗各家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是现实经验与理论视角双向交流的产物。海外学者擅长使用理论框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娴熟,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具备较强的学理色彩。他们在研究议题的设置上有着突出的现实关怀。他们对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些举措进行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是,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共党建,有可能掉入理论陷阱,得出有悖于经验事实的结论。地域、语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增加了他们获取资料的难度,因此在资料的使用上存在欠缺。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学者群体还比较狭小,研究成果也呈现不均衡性。本文对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所使用的范式进行了初步提炼,提出了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所使用的五大范式,即市民社会范式、法团主义范式、权威主义范式、合法性范式以及政党适应性范式。在这五大范式中,既有解释力比较强大的范式,也有解释力较弱甚至起误导作用的范式。政党适应性范式、法团主义范式的解释力较强,权威主义和合法性范式居中,市民社会范式的解释力最弱。一个范式的解释力取决于其与中国经验的距离,距离越近,则解释力越强,距离愈远,则解释力愈弱。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对加强党的建设有如下启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改善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改善干部任命、选拔和培训机制;在对反腐败斗争的胜利保持充分信心的同时,不断完善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探索有别于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民主政治中国模式,从而为丰富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对国内党建研究的启示有: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提高党建研究的科学性;构建党建研究的中国范式,确立国内党建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自主性与话语权。
陈玲[10](2012)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群众利益、为群众服务的先进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当代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一支重要群众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大学生肩负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伟大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入党动机正确与否,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党的纯洁性和党组织的战斗力,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国际环境,在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加速期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积极向上,入党热情普遍高涨,但也存在入党动机异质化问题。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力求在准确、客观的把握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前提下,对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问题进行阐释;通过归纳与分析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总体情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对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和经验。进而对如何防范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同时为加强基层学生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其主要内容包括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解释了入党动机、入党动机异质化的涵义,介绍了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第三部分对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入党机制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对策。
二、多元入党动机的表现和成因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元入党动机的表现和成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4 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会变迁 |
2.1.2 价值观 |
2.1.3 政治价值观 |
2.1.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
2.1.5 机制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2.2.4 政治社会化理论 |
2.2.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 |
2.2.6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理论 |
2.3 研究变量设定 |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耦合关联 |
3.1 社会变迁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
3.1.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经济变迁背景 |
3.1.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文化变迁背景 |
3.1.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社会转型背景 |
3.1.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政治变迁背景 |
3.2 社会变迁引起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特征嬗变 |
3.2.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 |
3.2.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既屈从又坚守 |
3.2.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从分化走向融合 |
3.3 社会变迁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健康发展带来挑战 |
3.3.1 社会变迁冲击大学生的政治立场 |
3.3.2 社会变迁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 |
3.3.3 社会变迁动摇大学生的现实满意度 |
3.4 社会变迁给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提供机遇 |
3.4.1 社会变迁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内容 |
3.4.2 社会变迁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手段 |
3.4.3 社会变迁有助于扩大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视野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实证研究 |
4.1 .调研基本情况 |
4.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1 大学生政治立场状况 |
4.2.2 大学生政治信任感状况分析 |
4.2.3 大学生现实满意度状况分析 |
4.2.4 大学生政治效能感状况分析 |
4.2.5 大学生政治价值判断状况分析 |
4.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导致社会教育功能式微 |
4.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度不高导致学校教育效果弱化 |
4.3.3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导致家庭教育影响力不足 |
第五章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机制 |
5.1 基于实证分析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1 测量工具 |
5.1.2 调查分析 |
5.1.3 主要结论 |
5.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与外化机制 |
5.2.1 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内化机制 |
5.2.2 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外化机制 |
第六章 促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 |
6.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发展的现实诉求 |
6.1.1 大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价值观发展的引导作用 |
6.1.2 教师父母朋辈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三大重要人群 |
6.1.3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具吸引力 |
6.1.4 教师认同思政课教育成效但实际教学面临挑战 |
6.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
6.2.1 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 |
6.2.2 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 |
6.2.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6.3 创新教学主体协同机制 |
6.3.1 搭建政治觉悟高的党政领导班子 |
6.3.2 .建设政治素质强的教学师资队伍 |
6.3.3 培养政治素养优的校辅导员队伍 |
6.4 创新教学内容协同机制 |
6.4.1 因是而化,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协同 |
6.4.2 因人而异,逐步分层次的实施教育 |
6.5 创新教学方法的协同机制 |
6.5.1 运用政治文化熏陶法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 |
6.5.2 运用政治价值澄清法纠正大学生的政治判断 |
6.5.3 运用政治实践锻炼法増强大学生的参政能力 |
6.6 创新教学媒介协同机制 |
6.6.1 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介不可替代优势 |
6.6.2 积极选择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兴教育媒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状况调查访谈提纲 |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起点 |
(一)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就 |
1.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增强 |
2.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创”的党建新模式 |
3.最大效率地激发了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4.建立出了新时代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 |
1.周期性长 |
2.覆盖面广 |
3.实践性凸显 |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
1.党建总目标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的挑战 |
2.多元共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挑战 |
3.网络信息社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的挑战 |
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党员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
1.党员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
2.党员的老龄化问题突出 |
3.青年党员入党动机不纯、信仰缺失 |
(二)党组织工作效力不足 |
1.村党支部的影响力较低 |
2.党群关系不够密切 |
3.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 |
(三)党建环境形势日趋严峻 |
1.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空心化” |
2.村两委班子矛盾突出 |
3.基层党组织功能被新兴社会组织挤替 |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问题产生的主要缘由 |
(一)党员不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 |
1.农民党员的局限性 |
2.党员结构失衡 |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党性不强 |
(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后于新时代的新发展 |
1.村集体经济薄弱 |
2.群众基础不牢 |
3.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落后 |
(三)新的党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
1.农村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
2.村民自治委员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不清 |
3.新时代环境下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无法有效行使职能 |
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选择 |
(一)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党员 |
1.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
2.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和驻村书记工作 |
3.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
(二)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 |
1.着眼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 |
2.完善党群沟通联系机制 |
3.明确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
(三)培育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建新环境 |
1.实施农村党员后备人才培育工程 |
2.健全新的“两委”运行机制 |
3.探索基层党组织同社会组织间的良性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研究问卷调查 |
致谢 |
(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点 |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概述 |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概念 |
(一)组织、基层党组织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
(一)党建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
(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
(四)高校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的迫切选择 |
第二章 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当前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研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与分析方法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党员发展标准更加严格 |
(二)支部工作方式更加新颖 |
(三)发展党员的质量明显上升 |
(四)支部各项基本制度不断成熟 |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工作案例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一、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相关实践 |
(一)扬州大学:“党建科研融合型”学生党支部 |
(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主题党日特色化”学生党支部 |
(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标杆榜样引领型”学生党支部 |
(四)北京大学:“正心知行专业特色型”学生党支部 |
二、国内部分高校学生样板党支部实践经验借鉴 |
(一)注重党员教育管理,树立标杆榜样 |
(二)凸显“专业”实践,开展服务活动 |
(三)聚焦活动成效,创新主题党日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
(一)充分利用“两课”思政教育主阵地 |
(二)及时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高地 |
(三)积极创设社会实践教育大平台 |
二、严格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 |
(一)严抓入口,强化新党员选拔考察力度 |
(二)重视日常,加强党员入党后的常态化教育 |
(三)畅通出口,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 |
三、加强学生党支部委员队伍建设 |
(一)严格支部委员的培育选拔 |
(二)强化支部委员队伍的系统培训 |
(三)加强支部委员队伍的考核激励管理 |
四、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
(一)严格规范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
(二)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 |
(三)严明参加组织生活的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甘肃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党的建设理论 |
1.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1.3.3 需要激励理论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相关概述 |
2.1 新时期的界定 |
2.2 动机及入党动机 |
2.2.1 动机的含义 |
2.2.2 动机的特征及功能 |
2.2.3 入党动机的含义 |
2.2.4 入党动机的形成 |
2.3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的意义 |
2.3.1 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 |
2.3.2 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
第3章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 |
3.1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 |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3.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3.2.1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愿望强烈 |
3.2.2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态度积极 |
3.2.3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多样化 |
3.2.4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的分析 |
3.2.5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影响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因素 |
3.3.1 自身因素的影响 |
3.3.2 社会因素的影响 |
3.3.3 学校因素的影响 |
3.3.4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4章 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对策 |
4.1 加强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引导教育 |
4.1.1 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需求 |
4.1.2 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正确认识入党动机 |
4.2 确立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内容 |
4.2.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4.2.2 加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 |
4.2.3 加强党史宣传教育 |
4.3 完善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的相关制度机制建设 |
4.3.1 完善大学生党员的能进能出机制 |
4.3.2 完善大学生入党动机考察制度 |
4.3.3 完善高校党校培训制度 |
4.3.4 完善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度 |
4.4 创新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培养的方式方法 |
4.4.1 充分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入党动机培养 |
4.4.2 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
4.4.3 深化入党后继续培养与实践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基本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党性及党性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党性及党性教育的含义 |
2.2 新时代党性教育的相关理论 |
2.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 |
2.4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性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3.1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调查设计 |
3.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 |
3.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
4.1 从高校党性教育的工作来看 |
4.2 从社会思潮的渗透来看 |
4.3 从家庭成员的影响来看 |
4.4 从大学生党员自身的修养来看 |
第五章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对策研究 |
5.1 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系统 |
5.2 丰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内容 |
5.3 创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方式 |
5.4 整合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力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阐述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核心概念阐述 |
(一)新时代的内涵 |
(二)理想信念的内涵 |
(三)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内涵 |
二、关于理想信念相关理论阐述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关于理想信念的阐述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理想信念的阐述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党员成为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保障 |
(三)坚定理想信念是确保学生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条件 |
(四)坚定理想信念是促进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考察与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的调查问卷设计 |
(一)调查样本选择与样本信息 |
(二)调查问卷编制与统计方法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调查数据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情况调查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调查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意志坚定情况调查 |
(四)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对理想信念的践行情况调查 |
(五)大学生党员对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综合看法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总体向好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
四、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现状产生原因分析 |
(一)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较低 |
(二)不良社会思潮盛行使大学生党员信仰出现动摇 |
(三)新媒体的负作用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消解 |
(四)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对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误导 |
(五)大学生党员自身对理想信念理论与践行的懈怠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原则及路径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原则 |
(一)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三)长期性与近期性的统一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 |
(一)增强高校教育实效性,夯实理论基础 |
(二)净化社会舆论风气,培养坚定意志 |
(三)促进家风家规建设,强化家国情怀 |
(四)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形成自我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相关内容概述 |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 |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的理论依据 |
(三)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标准 |
(四)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在党员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政治建设方面 |
(二)思想建设方面 |
(三)组织建设方面 |
(四)作风建设方面 |
(五)纪律建设方面 |
三、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的路径 |
(一)改进培养与发展方式 |
(二)增强教育与管理力度 |
(三)完善党员退出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访谈提纲(学生) |
访谈提纲(老师)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8)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为什么海外要重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
(一)中国模式的兴起 |
(二)华盛顿模式的困局 |
(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调适 |
二、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概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
五、研究意义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一)海外 |
(二)中国学 |
(三)海外中共学 |
(四)海外中共党建研究 |
七、写作框架 |
第一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意识形态建设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调适 |
一、毛泽东思想 |
二、邓小平理论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四、科学发展观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一、“中国梦” |
二、“四个全面” |
第三节 意识形态内化机制 |
一、党内学习制度 |
二、党内集中教育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组织建设 |
第一节 组织构成 |
一、技术官僚 |
二、党员 |
三、新社会阶层入党问题 |
第二节 组织制度 |
一、干部任命制 |
二、干部考核制 |
三、干部选拔标准 |
四、干部培训 |
第三节 组织机构 |
一、领导小组 |
二、纪委 |
三、基层党组织 |
四、党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反腐败斗争 |
第一节 腐败成因及对策 |
一、腐败成因 |
二、反腐对策 |
第二节 对十八大之前反腐的评价 |
一、选择型反腐 |
二、打个“平手” |
第三节 对十八大以来反腐的评价 |
一、真反腐vs选择型反腐 |
二、反腐动因 |
三、反腐之道 |
四、反腐成效、影响及前景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执政前景 |
第一节 悲观主义 |
一、社会力量的增强 |
二、体制衰朽 |
三、悲观主义观点简评 |
第二节 乐观主义 |
一、出色的政党适应性 |
二、强大的治理能力 |
三、丰富的执政资源 |
四、乐观主义观点简评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化 |
一、走向西式民主 |
二、走向中国特色民主 |
三、几种可能的民主模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范式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范式 |
一、市民社会 |
二、法团主义 |
三、权威主义 |
四、合法性 |
五、政党适应性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定量研究 |
二、田野调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一、贡献 |
二、不足 |
第二节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启示 |
一、对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 |
二、对提升党建研究质量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本选题的研究状况 |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章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
1.1 何为大学生“入党动机”? |
1.1.1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涵义 |
1.1.2 研究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意义 |
1.2 加强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
1.2.1.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
1.2.2. 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需要 |
1.2.3.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的表现 |
2.1 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的表现 |
2.1.1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类型 |
2.1.2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的表现 |
2.2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的消极后果 |
2.2.1 入党动机异质化使政党存在的目的变异 |
2.2.2 入党动机异质化使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变异 |
2.2.3 扭曲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2.2.4 败坏了校园学风和文化建设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的成因 |
3.1 外在原因 |
3.1.1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影响 |
3.1.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
3.2 内在原因 |
3.2.1 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突出问题 |
3.2.2 信仰异化的影响 |
3.2.3 丢失了传统优秀的理想信念 |
3.2.4 追随享乐主义生活方式 |
3.2.5 崇尚个人价值至上的价值观 |
第4章 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入党机制 |
4.1 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党的思想建设机制 |
4.1.1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
4.1.2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
4.1.3 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4.2 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
4.2.1 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
4.2.2 连续性与长期性相结合 |
4.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4.3 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机制 |
4.3.1 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
4.3.2 建立分层培养模式 |
4.3.3 优化网络信息教育机制 |
4.4 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
4.4.1 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4.4.2 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4.4.3 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强化积极入党学生的党性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多元入党动机的表现和成因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变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机制研究[D]. 陈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 郑洪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的调查[D]. 赵丹凤. 兰州大学, 2020(10)
- [4]新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D]. 刘利萍.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5]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问题研究[D]. 王婧.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研究[D]. 余文婷.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校党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党员质量问题研究[D]. 高英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D]. 王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10]当代中国大学生入党动机异质化研究[D]. 陈玲. 华侨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