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

“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

一、“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姚荣[1](2014)在《文化冲突背景下边缘社区犯罪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边缘社区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窗口和桥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具有了城市的特征,又具有了农村的风貌,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不少的流动人员涌入边缘社区,成为该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但同时也为该地区的稳定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犯罪问题。因此,为了维护边缘社区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必须找到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治理措施。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边缘社区犯罪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边缘社区犯罪的产生是由于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的,部分个体在文化冲突下产生不适应之感,相互间歧视、抵触,原所属文化失去约束功能。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希望在实践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边缘社区的犯罪现象。“边缘社区是什么”是研究边缘社区犯罪的前提,文中通过对边缘社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概念、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二者为同一概念,并说明了为何使用“边缘社区”这一词,而不使用“城乡结合部”。另外,文章中还讨论了“什么是边缘社区犯罪”,并以犯罪的发生地为标准对其进行了界定,最后还揭示了边缘社区的犯罪特征。第二部分是边缘社区犯罪的文化透视。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文章中把边缘社区犯罪的根源归因于文化冲突。首先,文章介绍了文化冲突的定义、理论渊源以及分类,分析了边缘社区主要存在思想方面的冲突、情感方面的冲突、社会规范方面的冲突以及竞争意识方面的冲突;接着,阐释了这些文化冲突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文化冲突导致了文化失范、文化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歧视、农村居民对城市居民的抵触心理。第三部分是边缘社区犯罪的治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促进彼此间的融合,尊重不同文化,消除歧视,克服文化障碍,进行文化对话;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体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大对边缘社区的教育投入、开办职业技术培训班、加强强思想道德以及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除此之外,文章最后还从区域的协调发展、改善生存条件、对流动人员的管理方面对边缘社区犯罪进行有效治理。

陈月[2](1997)在《“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边缘社区”存在严峻的犯罪状况,它的形成机制与农民工脆弱的心理素质、巨大的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当前社会弱化的管理系统有关。综合治理“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应从改革城乡身份制度入手,同时增强管理体制的权威性,发挥社区控制的作用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课题组[3](2001)在《“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属性和管理体制的交叉性、空间的动态性和人员构成的复杂性等决定了城乡结合部“边缘社区”特性。由于它不仅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作用突出 ,而且体制性矛盾、利益冲突、观念碰撞和扰乱经济秩序、群体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集中 ,各种违法犯罪问题突出 ,所以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急需实现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发展。为此 ,应在城乡结合部“边缘社区”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 ,以实现其社会稳定发展。

王彦龙[4](2015)在《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研究》文中认为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是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对其居住生活社区安全程度的主观感受,是居民所生活的实际环境与其心理预期进行比较的量化。为了测量是哪些关键因素影响着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本文大量对比和梳理了社区理论、安全理论和满意度等相关理论,并将C市作为范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设法找出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处,进而讨论各因素对城市边缘社区安全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且本文又进一步分析了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与其结果变量即居民信任的影响。最终以现有理论和本文得出的实证分析数据为依据,对提高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的方法和路径给出一些思路。本文使用了社会学常用的新版统计软件SPSS19.0为统计工具。通过理论研究、模型探讨、数据收集、实证研究得出影响满意度的个体特征和要素。以国内外经典公众满意度评价模型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指数模型,并提出了以该模型为基础的六条影响居民安全满意度的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而设计出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在进行问卷前侧过程中,并未发现影响研究的题目,故而可以确定最终的调查问卷。本文的实证调查中,在C市的五个典型城市边缘社区总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有效收回371份。随后用统计工具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在分析中,本文得出调查对象C市边缘社区居民对所居住社区安全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对居民信任的影响。在对各因子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性分析中,本文可得知社区安全服务质量、居民参与、边缘社区安全服务构成、感知价值都与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有正向关系,居民期望对满意度有反向关系,同时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对居民信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对所提出的六项假设分别验证的结果均是假设成立。进而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得出了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安全满意度大致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和结论,可以提出提升满意度的有效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有利于探索社区安全理论研究,促进社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之能更加完整全面的评价社区安全问题。

白涛,叶嘉国[5](2004)在《珠江三角洲城中村问题探析》文中认为城中村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城中村(局部 )和城市系统 (整体 )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文章以社区研究的视角 ,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问题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是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后者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陈月[6](1997)在《“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文中研究表明

吴晓[7](2002)在《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 ——以京、宁、深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及其各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城市的自发形成,已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一类普遍现象。但在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下,由于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全面的研究,这类社区的生成和发展实际上已经游离于城乡的管理体系之外,并且给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对这类异质性社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的整合,就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论文首先对社会学和西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概念、特性、趋向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大致的描述; 随后,论文又聚焦于京、宁、深三市的典型聚居区,对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基本特征、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最后,论文在对国内外的类似聚居区进行系统性比较的基础上,又着重从物质形态空间方面对国内聚居区的整合策略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笔者认为,其物质形态空间的整合既要结合流入的村落编制现有聚居区的物质性整合规划,又要加强公共住宅与流动人口安置区的建设,同时还需要从资金、机构等方面来保障整合方案的成功实施。全文共约13万字,各类图表近百幅。

杨彩云[8](2018)在《流动性体验与差序化认同: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社区服刑人员具有"服刑人员"和"社区成员"的双重身份,两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使他们存在明显的身份困惑和认同危机。基于结构与行动互构的视角,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建构过程,以及他们对此的感知、理解和回应。研究发现:在制度空间,社区矫正制度建构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二元身份,他们表现出身份感知弱化与强化的双重偏差。在市场空间,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壁垒与前科歧视,他们的身份隐匿与保守选择凸显其身份焦虑。在社会空间,面对交往互动中的话语表达和异样目光,他们的选择性亲和与疏离加剧其身份困惑。根据在这三种空间中的流动性体验,社区服刑人员逐渐形成了多维结构的差序化认同:均衡化认同与完全融入、内卷化认同与有限融入、偏差化认同与边缘融入。这种多层次、动态性的身份认同图式反映出群际关系的复杂性。

邱国盛[9](2005)在《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1840~2000)》文中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有关外来人口的管理问题开始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虽然早在解放前夕上海市便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但是1949年以后的上海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因政权的更迭而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上海市的城市化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加速时期,外来人口的管理问题更引起政府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随之而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是近代以来上海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外来人口却有着较大的区别。从类型上看,以殖民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成为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独特群体,而国内因天灾人祸而逃亡至上海者又成为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后,除建国初期的灾难民外,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以招工、招干名义进入上海的外来人口日益减少。而所谓倒流人口、“盲流”以及因探亲访友而短暂进入上海者成为外来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原因而进入上海者成为上海市外来人口构成的主体部分。上海市不同时期外来人口在类型上的差异也使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在各历史阶段都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 管理机构的建立与更新是上海推进外来人口管理的基本前提。近代上海除了租界地区由西方殖民者建立起不由中国政府管辖的工部局、工董局等管理机构,并引入了西方的近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而外,在传统地方行政机构难以承担起管理责任的前提下,20世纪初期上海市华界也启动了管理机构的现代化更新过程。有基于此,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已颇具成效。但是受管理体制及管理思路的影响,直至抗战以后,上海市的外来人口管理才在制度订立、机构设置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政府管理功能不足的情况下,以同乡会为代表的社会中间组织以其介于官方与民间的特殊位置而在近代上海的外来人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强势政府的建立,不仅上海市政府管理机构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强化,而且由单位和居委会共同构成的基层控制体系更使城市实现了全面的组织化。由单位执行的支配、依附管理与由居委会执行的监督、控制管理成为新时期上海城市管理不同类型外来人口的基本运作模式。与此同时,强国家一弱社会的形成也使社会中间组织逐渐失去了其在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作用,随之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尹兆南[10](2014)在《城中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以荆州市沙市区荆沙村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农村问题就是一个焦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很多城市边缘都出现了“城中村”的现象,这些特殊地带受城乡交融的影响,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都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呈现出一种“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景象。城市化快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这些村庄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种社会问题纷沓而来。多方面问题不断催化,导致城中村始终无法与城市达到有机融合,特别是治安环境与城市的治安格格不入,滋生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温床,成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带,整体社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城中村治安问题出发,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城中村治安问题的特征归纳以及成因分析,并以具体的实例——荆沙村为例对城中村的治安防控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城中村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议。本文主要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中村治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数据来源主要是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城中村治安的实际状况,本文还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总共88人,有效问卷88人,回收率100%,由于城中村问卷调查本身的难度性,问卷基本上是笔者一对一的交流中完成,有效地保证了问卷调查的真实性与质量。如何更彻底地解决城中村治安问题,维护社会治安,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还需要集思广益,需要更多地有志之士参与到研究中来。

二、“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冲突背景下边缘社区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边缘社区的犯罪现象
    (一)边缘社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边缘社区犯罪及其特征
二、边缘社区犯罪问题的文化透视
    (一)边缘社区的文化冲突
    (二)边缘社区的文化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三、边缘社区犯罪治理
    (一)加强文化对话,促使文化融合
    (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体系
    (三)加强边缘社区的教育,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四)边缘社区犯罪治理的其他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乡结合部的“边缘社区”特征
    1.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不统一性、社会属性的交叉性。
    2.管理体制的交叉性。
    3.动态性。
    4.人口构成的多样性。
二、做好城乡结合部“边缘社区”稳定工作的重要性
    (一) 搞好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 能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创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就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过程
        2.城乡结合部是我国的另一工业中心, 创造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之外的另一个工业中心。
        第二, 创造了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城乡结合部社区社会矛盾的集中性和多发性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实现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4)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创新点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边缘社区理论研究
        2.1.1 关于社区的研究
        2.1.2 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2.1.3 关于城市边缘社区的研究
    2.2 关于社区安全的研究
    2.3 关于满意度的研究
        2.3.1 满意度理论
        2.3.2 关于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研究
        2.3.3 国内外经典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
        2.3.4 国内外经典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启示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3.2 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3.2.1 模型的构建
        3.2.2 可测变量的建立
        3.2.3 提出研究假设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1 问卷编制的原则和标准
        3.3.2 问卷的设计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 实证研究
    4.1 样本结构分析
        4.1.1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信度、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安全服务构成、安全服务质量、居民参与、居民期望和感知价值与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4.4.2 满意度和居民信任的回归分析
    4.5 假设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
        5.2.1 完善社区安全服务构成
        5.2.2 提高社区安全服务质量
        5.2.3 提升居民社区安全理解程度及其参与积极性
    5.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 ——以京、宁、深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相关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第一章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聚居区和城市
        (一) 流动人口的概念
        1.1 与“流动人口”相关的不同定义
        1.2 “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
        (二)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概念
        2.1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概念界定
        2.2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基本特性
        (三) “流动人口聚居区——城市”关系的社会学认知
        3.1 “对立——同化”模式
        3.2 “并存”模式与“联结”模式
        3.3 几点启示
        (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概况
        (一) 西方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二) 西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类型和基本特征
        2.1 农民工住宅区
        2.2 外来移民社区
        2.3 矿业营地
        2.4 黑人社区
        (三) 西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改造过程和整治措施
        3.1 西方流动人口聚居区整治的基本过程
        3.2 西方流动人口聚居区整治的主要措施
        (1) 经济方面
        (2) 社会文化方面
        (3) 政治政策方面
        (4) 物质形态空间方面
        (四) 本章小结
中篇: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和现状研究
    第三章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及其积极作用
        (一)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背景
        1.1 建国以来人口流动的管控
        1.2 改革开放之后“民工潮”的爆发
        (二)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生成规律
        2.1 流动人口聚居区生成的外在条件
        2.2 流动人口聚居区生成的内在机制
        (三) 流动人口聚居区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 促进了城市结构的完善和市民生活的提高
        3.2 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及其负面影响
        (一)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剖析
        1.1 区位分布
        1.2 居民概况
        (1) 人员构成
        (2) 就业结构
        1.3 土地使用
        1.4 空间布局
        1.5 居住环境
        (二)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2.2 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生活和就业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2.3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运作很难融入到流入地的管理体系之中
        2.4 流动人口聚居区给流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5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物质环境和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三)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典型案例调查
        3.1 北京的“浙江村”和“新疆村”
        3.2 南京所街村的“河南村”
        3.3 深圳福田区城中村的暂住人口混居区
        附:画家村
        (四) 本章小结
下篇: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改造和整合研究
    第五章 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系统性比较
        (一) 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比较
        (二) 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基本特征比较
        (三) 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整合实践比较
        (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综合性整
        (一) 经济发展模式的完善
        (二) 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的完善
        2.1 普及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的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
        2.2 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居民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体系
        2.3 加强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资本的良性培育
        (三) 政治政策发展模式的完善
        3.1 强化流入地基层自治组织对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管理职能
        3.2 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整合提供及时明确的政策引导
        (1) 户籍身份制度的改革
        (2) 住宅租赁市场的完善
        (四) 物质形态空间发展模式的完善
        4.1 编制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物质性整合规划
        (1) 整合方案一——与近郊农村的改建相结合
        (2) 整合方案二——与城中村的更新相结合
        (3) 整合方案三——外来人口棚户区的清理
        4.2 加强公共住宅与流动人口安置区的建设
        (1) 国内公共住宅的建设之路
        (2) 国内流动人口安置区的建设实践
        4.3 保障流动人口聚居区物质性整合的实施
        (1) 资金筹措方面
        (2) 机构组织方面
        (五) 本章小结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奖励

(9)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1840~2000)(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裂变与转换:近代上海的外来人口管理(1840 - 1949)
    第一节 海纳百川:管理视角下的近代上海外来人口构成
        一、作为殖民者的外国人
        二、寻求发展机会的中国人
        三、亟需帮助的灾难民
    第二节 解体与重构:多元格局下的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1840-1937)
        一、外力楔入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多元格局的初步形成
        二、秩序重构与近代上海租界外来人口管理
        三、模仿、再造与近代上海华界外来人口管理
    第三节 政治与社会:抗战以后的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1938 - 1949)
        一、高压后的调适:日趋规范的外国人管理
        二、户籍与保甲:政治斗争中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强化
        三、政治主导与社会失衡:抗战以后外来人口管理的历史分析
    第四节 国家让渡与民间介入:社会中间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
        一、国家让渡下的社会中间组织与开埠前后的外来人口管理
        二、社会中间组织的组织更新与现代性成长
        三、控制、协调与社会整合:中间组织的管理
第二章 计划与控制:当代上海的外来人口管理(1949 - 1978)
    第一节 计划发展与上海外来人口构成的新变化
        一、作为历史余绪之灾难民
        二、难以舍弃城市的倒流人口
        三、来沪谋生的农村人口
        四、以投亲靠友的名义
    第二节 新政府的建立与当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人民政府的建立及其管理特征分析
        二、从单位制到居委会的基层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演变
        三、社会中间组织的萎缩
    第三节 当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
        一、户籍制度与外来人口管理
        二、劳动用工制度与外来人口管理
        三、粮油供应制度与外来人口管理
    第四节 当代上海外来人口分类管理的历史分析
        一、由宽至严的外来人口迁入管理
        二、积极而深入的外来人口迁出管理
        三、全方位的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管理
第三章 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中的上海外来人口管理(1978 - 2000)
    第一节 外来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改革开放与上海外来人口的增加及其原因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来人口群体特征分析
        三、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节 调整与更新: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演进
        一、由静态向动态: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整
        二、由纵向到横向:外来人口管理体制的历史性更新
        三、由行政化向法律化:管理制度的现代性转变
        四、由防范向服务:管理主题的时代性演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外来人口分类管理的历史分析
        一、日益灵活的外来人口迁入管理
        二、由强制到救助的外来人口徙出管理
        三、由限制到接纳的外来人口务工管理
        四、由单一向多元的外来人口治安管理
    第四节 当前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身份与歧视:由二元化向一体化的人口管理思考
        二、矛盾与协调:社会中间组织与外来人口管理的历史思考
        三、融合与统一:未来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城中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以荆州市沙市区荆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城中村治安防控概述
    一、城中村的定义与特征
        1.城中村的定义
        2. 城中村的特征
    二、城中村治安防控的内涵
        1. 城中村治安的含义
        2. 城中村治安防控的含义
        3. 城中村治安防控的特点
第二章 城中村治安问题的特征
    一、财产型犯罪所占比例高
    二、外来人口作案多
    三、“黄、赌、毒”与其他犯罪混杂
    四、拆迁易引发治安案件
    五、未成年人犯罪率较高
第三章 城中村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城中村警务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基础工作导向不明确
        2. 警务职业化不突出
        3. 民警下沉时间难以保证
        4. 警民关系不够和谐
        5. 警务的评价机制不合理
        6. 民警的素质能力有一定差距
    二、城中村对特定犯罪人群防控的疏忽
    三、城中村治安防控硬件条件的缺乏
    四、城中村原住居民防范意识的薄弱
第四章 城中村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
    一、完善警力工作机制
        1. 正确把握城中村社区警务的内涵
        2. 明确城中村社区民警的职责任务
        3. 让民警下沉城中村社区
        4. 整合城中村社区资源
        5. 健全城中村社区警务的考核监督机制
        6. 创新城中村社区警务工作方法
    二、加强对特定人员的防控
        1. 对未成年人的治安防控
        2. 对犯罪嫌疑人的治安防控
        3. 对有违法犯罪前科和非监禁服刑人员的治安防控
        4. 对流动人口治安防控
        5. 对潜在犯罪人的治安防控
    三、完善城中村防控体系支持性系统
        1. 资金与人员支持
        2. 技术设备支持
    四、提高居民的被害预防意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冲突背景下边缘社区犯罪治理研究[D]. 姚荣.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2]“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J]. 陈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1)
  • [3]“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04)
  • [4]城市边缘社区安全居民满意度研究[D]. 王彦龙. 河北经贸大学, 2015(07)
  • [5]珠江三角洲城中村问题探析[J]. 白涛,叶嘉国. 广东社会科学, 2004(03)
  • [6]“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J]. 陈月. 当代司法, 1997(01)
  • [7]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 ——以京、宁、深三市为例[D]. 吴晓. 东南大学, 2002(11)
  • [8]流动性体验与差序化认同: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的实证研究[J]. 杨彩云. 社会科学, 2018(05)
  • [9]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1840~2000)[D]. 邱国盛.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4)
  • [10]城中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以荆州市沙市区荆沙村为例[D]. 尹兆南. 长江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边缘社区”的犯罪问题及其社会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