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改制同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雷[1](2021)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浅析》文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事业单位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要求。安阳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印迹深刻,事业单位门类繁多。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机制不活,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安阳市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以更好适应新时代要求。
贾昆明,姜红芳[2](2021)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所有制企业虽然在体制机制上发生了变化,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没有变,必须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改革工作同步谋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本文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法规,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有关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管理模式,力求对后续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党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云亮[3](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张丹凤,谢峰,曹恒平[4](2021)在《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与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谋划。2017年中央印发的《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再次将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了重要议程,并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肖云峰[5](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巡视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被确定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党的巡视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指示、维护党的纪律、净化党的肌体、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迈向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每轮中央巡视工作完成后,习近平同志都主持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指示部署工作。巡视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齐头并进,大放异彩。在实践方面,明确巡视工作定位,强化中央直接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巡视组组长库,实行“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开展专项巡视,推行“巡查式”“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巡视,强调政治担当,推动巡视成果运用,顺利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做到全国“一盘棋”;在制度方面,两次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制定相关配套规定,建立“十大协调机制”,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理论方面,提出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理论框架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巡视工作继续深化,新党章将巡视巡察工作作为独立一条进行规定,党中央制定印发了中央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巡视工作被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括巡视监督在内的“四个全覆盖”权力监督格局正在形成。截止2020年8月份,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已经开展五轮,其中创造性地将巡视整改和脱贫攻坚列入巡视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巡视工作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初心、不辱使命,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前行。巡视工作永远在路上,当前虽然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但总的来看还处于创新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尚需完善之处。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经典理论和西方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借鉴,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实践现状和理论发展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升,以期挖掘展现第一手的基础资料,提炼总结巡视工作理论,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完善路径。本文按照党内巡视工作理论基础研究-历史演化分析-当前发展述评-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路,共分六章展开研究论述。在理论基础研究部分,首先在总结分析学界对巡视制度定义基础上,突破以往片面化的描述,将党内巡视制度定义为党政机关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而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巡视机构开展巡视监督的规章制度等文件规定,以及由此形成的工作体系及相应工作机制、工作规则的总称。并通过与构成“四个全面覆盖”的其他三种监督方式,即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厘清巡视监督的的概念,并概括出巡视工作的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等基本属性。对巡视工作理论基础和借鉴从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历史演化分析部分,将党内巡视工作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建国初期曲折前进阶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进行研究,对历史脉络进行了考查梳理,总结归纳了阶段发展特征。特别对于现阶段研究尚少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巡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史料挖掘,补充了诸如年度巡视工作情况等珍贵资料。总结了巡视工作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等历史成效。在当前发展述评部分,首先,论述了党内巡视工作适应了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辅助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其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一届党委任期之内巡视全覆盖,高效运用巡视成果,保证巡视工作取得实效。其中,特别结合2015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情况,对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再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全面归纳,具有开创性的提炼总结了巡视工作思想、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在未来发展路径部分,首先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工作所取得的珍贵工作经验,即巡视工作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要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要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开透明形象。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当前巡视工作在发现问题、成果运用、工作网络、理论研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通过提高巡视工作质量、构建巡视监督网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等措施与路径改进发展巡视工作。
李斯荃[6](2020)在《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团省委、省教育工委联合下发省级实施细则;2018年4月,合肥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共同出台《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细则》。因为多重因素,改革工作在合肥市的推进并不十分顺利,在“全团抓学校”的大背景下,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探索切实有效的路径推动工作开展、强化工作力量。本文围绕中学共青团改革,在研究国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当前中学共青团改革内容进行分析,并梳理了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情况和改革推进情况,具体说明合肥团市委在改革推进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改革工作推进成果。从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完善、团员先进性建设有待加强、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有待深化等4个方面分析了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提炼本地特色做法、吸取相关部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4个方面对推进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提出建议,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机构设置的变更和人员职责的调整理顺教育团工委的运行,如何提升团员队伍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中学生志愿服务、中学生社团等实践育人工作,以及如何加强专、兼职团干部以及社团指导教师的选配使用和职业发展,试图从改革组织的结构、技术与任务、人员几个方面探索出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的有益路径。
谢琦[7](2020)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综合表现为以公共价值的生产为目的,在执政党的领导、政府部门的负责下,涵盖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彼此合作的“一核多元”党政引领型跨部门协同。从结构层面上来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是指执政党、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第三部门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结成的互动关系、合作关系,涉及权力配置、空间设定、组织安排、制度建设、环境形态等五个方面。从过程层面上来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涉及治理单元再造、民主协商开展、府际行政发包、外包服务探索、治理技术应用等方面。本文建立一个“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力求科学、合理地解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核心要素与具体运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在结构、过程层面上呈现出多重趋势。一方面,从结构上来看,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从封闭式治理走向开放式治理的趋势;组织结构上呈现出从党社一体化走向“一核多元”的趋势;制度结构上呈现出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为主、非正式制度为辅的趋势。另一方面,从过程上来看,呈现出从指令式治理走向协商治理的趋势;从政党全能型治理到党建引领型治理的趋势;从管理式治理到服务式治理的趋势。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呈现出政党整合、社会吸纳、空间再造、技术支撑等四重逻辑。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开展跨部门协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再生产;有助于克服社区治理的碎片化;有助于应对棘手问题的复杂性;有助于提高部门能力的进阶性。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分为政府与经济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经济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以及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第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等四种类型。从结构和过程两个层面把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问题,综合发现:在结构层面上还存在权力配置的行政化;空间设定的管控性;组织体系的碎片化;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治理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在过程层面上还存在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责任转移;社区协商议事过程中的保障不足;府际行政发包过程中的基层失范;外包服务探索过程中的行政主导;治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流于形式,等等。为了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本文选取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上海的“基本管理单元”、杭州的“上城经验”等三个典型案例,它们都是较为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创新实践,共同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以及推动跨部门协同的重要探索。这些经典案例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技术支撑等方面能够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跨部门协同运行提供一些共性的经验启示。基于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反思和案例总结,推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需要结合结构与过程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从结构层面上来说,优化权力配置,推动城市社区赋权增能;推动空间治理,提高城市社区治理弹性;弥补组织缝隙,探索条块协同保障机制;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治理体系规范运作;保持治理调适,适应动态化的治理环境,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从过程层面上来说,厘清纵向行政链条的责任分配;保障社区协商议事的规范开展;加强府际行政发包的过程规制;优化外包服务中的政企社合作;推动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融合,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
王改敏[8](2020)在《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民营企业数量和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与日俱增,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于民营企业这一广大领域的领导、强化民营企业内部的党建工作,以推动企业更健康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使得当前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越来越迫切。文章在厘清和明确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党建的概念基础之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明确了在民营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民营企业加强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其次,回顾和分析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并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两个覆盖”不断扩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发挥、党建强促发展强的新景象不断涌现等。再次,着重分析了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对于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按照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别找出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所在。最后,针对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举措建议。文章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认真分析之后,同样按照党建的七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加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以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推动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宋铁勇[9](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郭胜男[10](2020)在《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研究 ——以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组织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成为全方位参与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社科类社会组织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鲜明特征,是宣传党的理论、引导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管理社会的重要依托,是社会利益表达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新型组织形式,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社科类社会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客观要求。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起步较晚,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时至今日,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是基层党建的薄弱环节;加之,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资本流动加快,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以探索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路径、对策建议为目标,在遵循社会组织党建共性基础上,选定社科类这一在共性之上更具专业性和前沿性的社会组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现状,重点研究党组织覆盖、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与基础条件、活动开展与工作机制等情况。通过研究表明: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存在党建覆盖面严重不足、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党建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针对问题,笔者从思想、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等层面剖析原因:思想认同感不强,缺乏分类指导思维;组织机制龃龉,科层制治理缺失,党建嵌入不科学;相关法规政策滞后。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做法,提出加强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的对策建议:首先,优化管理体制,例如因地制宜实施行业归口管理,健全协同制度和兜底管理;其次,科学嵌入提升党建覆盖质量,注重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和社科类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再次,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通过强化服务功能、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责任清单制度,促进党建功能发挥,推动党建规范化运行。最后,突出智库引领,整合社会智库资源、推广政府购买,助力党建创新。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现状与难题具有普遍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的研究,以期为改变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覆盖困难的现状,包括党组织组建率低、党组织工作与社科类社会组织工作融合难等等,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南;为促进社科类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党与社科类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关系提供参考。
二、企业改制同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改制同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 |
二、安阳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 |
(一)清理规范,对事业单位实施科学分类 |
(二)提前谋划,与机构改革同步推进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 |
(三)先易后难,基本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
(四)先行先试,开展市直公益类事业单位调整整合 |
(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三、国内先行试点城市改革经验 |
(一)长治市 |
1. 改革目标: |
2. 主要做法: |
(二)杭州市 |
1. 改革目标: |
2. 主要做法: |
(三)沈阳市 |
1. 改革目标: |
2. 主要做法: |
四、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 |
(一)整体重塑,优化事业单位布局 |
(二)重点保障,完善事业编制资源配置 |
(三)创新机制,科学规范事业单位管理 |
(四)做好衔接,完善改革支持保障政策 |
(2)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方式 |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管理模式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认识混合所有制企业地位及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思想认识上模糊,职责履行不到位 |
(二)内部关系未能理顺,党组织作用无法发挥 |
(三)党组织部门设置偏紧,政工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
(四)党组织工作滞后严重,党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党建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一)优化组织设置与制度保障,为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
(二)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使企业党建工作充满生机活力 |
(三)正确落实好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向同步,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
(四)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和谐关系,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
2.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基本内涵 |
2.1.1 巡视的概念界定 |
2.1.2 巡视工作的基本属性 |
2.1.3 巡视工作制度体系构成 |
2.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
2.2.1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2.2 理论渊源-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 |
2.2.3 理论借鉴-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
2.3 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比较 |
2.3.1 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 |
2.3.2 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
2.3.3 巡视监督与派驻监督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史考查 |
3.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 |
3.1.2 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进阶段 |
3.1.3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 |
3.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
3.2.1 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3.2.2 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3.2.3 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
3.2.4 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 |
第四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创新发展 |
4.1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
4.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巡视工作提供保障 |
4.1.2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巡视工作促进推动 |
4.1.3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巡视工作相辅相成 |
4.1.4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巡视工作深入发力 |
4.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 |
4.2.1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4.2.2 顺利实现巡视全覆盖 |
4.2.3 高效运用巡视成果 |
4.3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理论创新 |
4.3.1 巡视工作思想 |
4.3.2 巡视工作方针 |
4.3.3 政治巡视 |
第五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创新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两次修订完善 |
5.1.1 《巡视工作条例》2015 年的修订变化 |
5.1.2 《巡视工作条例》2017 年的修改变化 |
5.1.3 巡视工作条例修订完善的现实意义 |
5.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基本原则 |
5.2.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
5.2.2 实事求是、依法依规 |
5.2.3 依靠群众、发扬民主 |
5.3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组织基础 |
5.3.1 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
5.3.2 巡视工作办公室及其职责 |
5.3.3 巡视组及其职责 |
5.4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纪律与责任 |
5.4.1 巡视工作领导机关的纪律与责任 |
5.4.2 巡视工作配合部门的纪律与责任 |
5.4.3 巡视工作人员的纪律与责任 |
5.4.4 被巡视单位的纪律与责任 |
5.5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运行机制 |
5.5.1 巡视工作的两层客体 |
5.5.2 巡视工作手段及协调机制 |
5.5.3 巡视工作程序及流程模块化设计 |
第六章 巡视工作的未来发展 |
6.1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经验启示 |
6.1.1 坚持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 |
6.1.2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 |
6.1.3 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
6.1.4 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 |
6.1.5 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正透明形象 |
6.2 新时代巡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6.2.1 巡视发现问题能力欠缺 |
6.2.2 巡视成果运用不够扎实 |
6.2.3 巡视监督网络尚未完备 |
6.2.4 巡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6.2.5 巡视理论研究还显薄弱 |
6.3 巡视工作今后发展完善的路径探索 |
6.3.1 提高巡视工作质量 |
6.3.2 构建巡视监督网络 |
6.3.3 完善巡视制度建设 |
6.3.4 加强巡视理论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改革路径 |
1.3.2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 |
1.3.3 团员先进性与团员意识教育 |
1.3.4 团员思想引领工作 |
1.3.5 团干部队伍建设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特色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2.1.2 中学共青团改革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 |
2.2.2 组织变革理论 |
第三章 中学共青团改革论述 |
3.1 中学共青团改革背景 |
3.1.1 群团改革的形势发展需要 |
3.1.2 团中央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部署要求 |
3.1.3 中学共青团工作力量薄弱的现实 |
3.2 中学共青团改革内容 |
3.2.1 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 |
3.2.2 增强团员先进性方面的改革 |
3.2.3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 |
3.2.4 中学团干部选配使用和发展机制的完善 |
3.2.5 对有关保障机制的强化 |
第四章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工作现状与改革推进情况 |
4.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现状 |
4.1.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基本情况 |
4.1.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特色工作 |
4.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推进情况 |
4.2.1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举措 |
4.2.2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工作成效 |
第五章 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继续完善 |
5.1.1 教育团工委的设置作用有限 |
5.1.2 中学、中职共青团隶属关系未梳理清楚 |
5.1.3 校级团代会的制度没有落实 |
5.1.4 初中少先队工作依然薄弱 |
5.1.5 直接联系服务青年的工作尚未推动 |
5.2 团员先进性建设改革有待加强 |
5.2.1 团员入团工作把关不严 |
5.2.2 仪式教育的“仪式感”效果有限 |
5.2.3 班团一体化设置未起到应有作用 |
5.2.4 “最美学生”等评选活动涉及范围有限 |
5.3 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
5.3.1 思想引领作用未在活动开展中得到体现 |
5.3.2 中学生团校开展不规范 |
5.3.3 中学生志愿服务仍停留于传统形式 |
5.3.4 中学生社团工作尚未成熟 |
5.3.5 权益维护工作融入不畅 |
5.4 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有待深化 |
5.4.1 团干部选配使用情况并未改善 |
5.4.2 专职团干的职称评聘并不通畅 |
5.4.3 兼职团干部和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缺乏 |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的建议 |
6.1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 |
6.1.1 加强团教协作,深化教育团工委制度的改革 |
6.1.2 理顺中学、中职团组织隶属关系 |
6.1.3 推动团代会的规范开展 |
6.1.4 让初中少先队工作焕发光彩 |
6.1.5 推动常态化直接联系服务青年 |
6.2 加强团员先进性建设 |
6.2.1 严把团员“入团关” |
6.2.2 加强团员意识教育 |
6.2.3 强化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 |
6.2.4 选树出真正优秀的团员青年 |
6.3 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
6.3.1 变“活动团”为“政治团” |
6.3.2 提升中学生团校规范化和专业化 |
6.3.3 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实用性 |
6.3.4 推动中学生社团规范化 |
6.3.5 畅通学生利益诉求渠道 |
6.4 强化团干部队伍建设改革 |
6.4.1 改善团干部选配使用和职业发展 |
6.4.2 提升兼职团干部和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视角 |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理念原则 |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证分析 |
(四)城市社区治理的权力问题 |
(五)跨部门协同与城市社区治理 |
(六)对既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 |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城市 |
(二)社区与城市社区 |
(三)城市社区治理 |
(四)跨部门协同 |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党适应性理论 |
(二)跨部门协同理论 |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四)资源依赖理论 |
三、分析框架:一个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框架 |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结构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过程 |
(三)结构与过程的关系 |
第二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 |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结构层面 |
(一)空间结构:从封闭式治理走向开放式治理 |
(二)组织结构:从党社一体化走向“一核多元” |
(三)制度结构: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为主、非正式制度为辅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过程层面 |
(一)从指令式治理走向协商治理 |
(二)从政党全能型治理到党建引领型治理 |
(三)从管理式治理到服务式治理 |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体用”机制 |
(一)常规机制为体:党政的科层化运作 |
(二)辅助机制为用:小组机制、外包机制、竞赛机制、项目机制、运动式治理机制 |
第三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的意义、逻辑及类型 |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意义 |
(一)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再生产 |
(二)有助于克服社区治理的碎片化 |
(三)有助于应对棘手问题的复杂性 |
(四)有助于提高部门能力的进阶性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逻辑 |
(一)政党整合的逻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
(二)社会吸纳的逻辑: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
(三)空间再造的逻辑:再造新的治理单元 |
(四)技术支撑的逻辑:运用各种治理技术作为辅助 |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类型 |
第四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 |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结构层面 |
(一)权力配置的行政化:行政主导下的治理错位 |
(二)空间设定的管控性:刚性空间下的弹性不足 |
(三)组织体系的碎片化:条块分割下的合力不足 |
(四)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治理情境下的规范不足 |
(五)治理环境的不适应:治理调适下的相对滞后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过程层面 |
(一)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责任转移 |
(二)社区协商议事过程中的保障不足 |
(三)府际行政发包过程中的基层失范 |
(四)外包服务探索过程中的行政主导 |
(五)治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流于形式 |
第五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案例分析 |
一、研究设计:案例选择与资料来源 |
(一)案例选择:北京、上海、杭州 |
(二)资料来源:实地调研与网络搜集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典型案例 |
(一)案例一: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
(二)案例二:上海的“基本单元管理” |
(三)案例三:杭州的“上城经验” |
三、案例总结: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经验启示 |
(一)党建引领 |
(二)政府负责 |
(三)社会协同 |
(四)技术支撑 |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 |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结构层面 |
(一)优化权力配置,推动城市社区赋权增能 |
(二)推动空间治理,提高城市社区治理弹性 |
(三)弥补组织缝隙,探索条块协同保障机制 |
(四)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治理体系规范运作 |
(五)保持治理调适,适应动态化的治理环境 |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过程层面 |
(一)厘清纵向行政链条的责任分配 |
(二)保障社区协商议事的规范开展 |
(三)加强府际行政发包的过程规制 |
(四)优化外包服务中的政企社合作 |
(五)推动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融合 |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再思考 |
一、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解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 |
二、进一步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再思考 |
(一)认真对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理论研究 |
(二)认真对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7 相关概念及意义 |
1.7.1 民营企业党建的概念 |
1.7.2 民营企业党建的意义 |
第二章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
2.1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发展历程 |
2.1.1 萌芽阶段(1978 年—1992 年) |
2.1.2 探索阶段(1992 年—2001 年) |
2.1.3 发展阶段(2001 年—2012 年) |
2.1.4 深化阶段(2012 年—至今) |
2.2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
2.2.1 “两个覆盖”不断扩大 |
2.2.2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发挥 |
2.2.3 党建强促发展强的新景象不断涌现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1 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1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性缺失 |
3.1.2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动员力有待加强 |
3.2 思想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民营企业思想建设效果普遍不明显 |
3.2.2 部分党员党性观念不强 |
3.3 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党组织的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
3.3.2 民营企业党组织管理体制不顺畅 |
3.3.3 党务工作者队伍有待进一步充实 |
3.4 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1 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不良学习作风 |
3.4.2 部分民营企业存在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 |
3.4.3 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生活作风不正的问题 |
3.5 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5.1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制度不完善 |
3.5.2 民营企业党建制度执行力不强 |
3.6 纪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3.6.1 民营企业党员纪律意识淡薄 |
3.6.2 民营企业违纪惩罚力度低 |
3.7 反腐败斗争方面存在的问题 |
3.7.1 民营企业反腐教育不到位 |
3.7.2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公正 |
3.7.3 民营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举措 |
4.1 政治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 |
4.1.1 加强民营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性建设 |
4.1.2 加强民营企业党组织政治动员力建设 |
4.2 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 |
4.2.1 加强和创新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
4.2.2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
4.3 组织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 |
4.3.1 严格按照标准推动建立党组织 |
4.3.2 理顺党组织管理体制 |
4.3.3 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
4.4 作风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 |
4.4.1 转变学习作风 |
4.4.2 改善工作作风 |
4.4.3 纠正生活作风 |
4.5 制度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 |
4.5.1 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 |
4.5.2 加大制度落实力度 |
4.6 纪律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 |
4.6.1 提高党员纪律意识 |
4.6.2 加大违纪惩罚力度 |
4.7 反腐败斗争方面的主要举措 |
4.7.1 加强反腐教育 |
4.7.2 营造公正良好的发展环境 |
4.7.3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10)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研究 ——以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析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1.4.2 研究维度创新 |
第二章 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社科类社会组织 |
2.1.2 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 |
2.2 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类型、特征及功能 |
2.2.1 类型 |
2.2.2 特征 |
2.2.3 功能 |
2.3 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的功能定位 |
2.3.1 保证政治方向 |
2.3.2 推动事业发展 |
2.3.3 培育高端人才 |
2.4 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管理模式 |
2.4.1 部门统合型 |
2.4.2 区域统合型 |
2.4.3 枢纽统合型 |
2.4.4 行业统合型 |
2.5 理论基础 |
2.5.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2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2.5.3 嵌入性理论 |
第三章 徐州市社科联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党建现状 |
3.1 徐州市社科联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现实情况 |
3.2 徐州市社科联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现状 |
3.2.1 党组织覆盖 |
3.2.2 管理体制 |
3.2.3 组织结构与基础条件 |
3.2.4 活动开展与工作机制 |
第四章 徐州市社科联所属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存在的问题 |
4.1.1 党建覆盖面严重不足 |
4.1.2 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到位 |
4.1.3 党建隶属关系复杂 |
4.1.4 党组织内部建设不规范 |
4.2 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的原因 |
4.2.1 嵌入不力制约党建覆盖 |
4.2.2 盲目嵌入影响党建作用发挥 |
4.2.3 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双重制约 |
第五章 国内先进党建经验借鉴 |
5.1 国内其他地方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实践 |
5.1.1 珠海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实践 |
5.1.2 芜湖市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实践 |
5.2 国内其他地方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实践对徐州的启示 |
5.2.1 建立健全党建管理体制 |
5.2.2 加强党组织先进性建设 |
5.2.3 推动党建事业与业务融合发展 |
第六章 加强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管理体制 |
6.1.1 因地制宜实施行业归口管理 |
6.1.2 健全协同制度 |
6.2 科学嵌入提升覆盖质量 |
6.2.1 引领型嵌入 |
6.2.2 嵌入式自主 |
6.3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
6.3.1 强化服务功能 |
6.3.2 加强队伍建设 |
6.3.3 构建责任清单制度 |
6.4 突出智库引领 |
6.4.1 整合社会智库资源 |
6.4.2 推广政府购买党建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企业改制同步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浅析[J]. 张春雷. 行政科学论坛, 2021(09)
- [2]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模式研究[J]. 贾昆明,姜红芳. 现代国企研究, 2021(03)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4]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的思考[J]. 张丹凤,谢峰,曹恒平. 中国军转民, 2021(02)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D]. 肖云峰. 河北大学, 2020(09)
- [6]合肥市中学共青团改革研究[D]. 李斯荃. 安徽大学, 2020(02)
- [7]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D]. 谢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十八大以来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改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9]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时代社科类社会组织党建研究 ——以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为例[D]. 郭胜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