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脂口服液毒理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萍[1](2020)在《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文中认为刺梨作为贵州特色资源,富含多种活性物质,极具开发价值。但如今市场上流通的刺梨产品存在形式单一,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情况,已难以满足快捷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发一款具有降血脂功效显着的刺梨口服液对刺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评价刺梨汁及其复配原料的降血脂功效,以D-最优混料设计筛选并优化刺梨口服液配方、并对刺梨口服液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评价,主要研究及结果如下:1、相关原料的降血脂功效研究:首先研究不同剂量的刺梨汁灌胃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血脂功效,研究发现高、中剂量刺梨汁均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高剂量刺梨汁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的含量,高、中、低剂量刺梨汁均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肝脏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中、低剂量刺梨汁均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含量,结果表明刺梨汁有辅助降血脂的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剂效关系,综合成本、功效等方面选择刺梨原汁进行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的研发。其次为进一步增强刺梨口服液的降血脂功效研究了5种不同配方原料的降血脂功效,分别为苦荞、蜂胶、银杏、绿豆、决明子,通过测定小鼠血清及肝脏TC、TG、HDL-C含量筛选出1-2降血脂效果较好的原料。研究发现蜂胶提取液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TG含量,刺梨原汁、苦荞、蜂胶、决明子均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TC含量,刺梨原汁、绿豆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HDL-C含量,蜂胶、苦荞的降血脂效果显着优于其余3种原料和刺梨原汁,因此选择蜂胶、苦荞作为研发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的原料。2、通过混料设计复配两两复配和三三复配的刺梨口服液配方,建立高血脂模型研究刺梨口服液对小鼠血清血脂的影响,以D-最优混料设计筛选出降血脂效果较好的口服液并对筛选出的刺梨口服液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评价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刺梨口服液的效果较好,其配方如下:口服液一:刺梨汁88.2%,苦荞提取液11.8%;口服液二:刺梨汁55.7%,蜂胶提取液44.3%;口服液三:刺梨汁65.9%,苦荞提取液10.9%,蜂胶提取液23.2%。对所得3种刺梨口服液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评价研究表明,口服液三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TC、TG,肝脏TC、TG,显着(P<0.05)提高血清HDL-C及肝脏H DL-C;口服液一可显着(P<0.05)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肝脏MDA;口服液二可显着(P<0.05)提高高血脂小鼠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 ant capacity,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结果表明口服液三即刺梨苦荞蜂胶口服液的降血脂功效优于其余两种口服液。3、对刺梨苦荞蜂胶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研究表明,LD50预试实验中无小鼠死亡,表明该口服液无急性毒性,无法测出口服液的LD50;最大给药量实验时,7 d、14 d均无小鼠死亡,其脏器无显着病变,表明刺梨口服液是安全的。对刺梨苦荞蜂胶口服液的贮藏稳定性研究表明,3种贮藏条件下时刺梨口服液V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4℃刺梨口服液的Vc损失较少;在4℃、室温、37℃贮藏条件贮藏60d后,刺梨口服液总黄酮含量均有所下降但相差不大,4℃损失较少;刺梨口服液总酸含量在4℃、室温、37℃贮藏条件下均呈下降趋势,4℃时总酸较稳定;刺梨口服液的离心沉淀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4℃贮藏条件增长速度最慢;刺梨口服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3种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与贮藏前相差不大,4℃变化最小,表明口服液在4℃条件下贮藏较为适宜。
王凤霞[2](2013)在《芩花注射剂主要药效及毒理学研究》文中指出芩花注射剂是由黄芩、金银花、甘草、百部、紫菀等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止咳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本课题主要对该制剂的药效及毒理学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药效学试验采用小鼠耳廓法、毛细血管通透性法研究了芩花注射剂的抗炎作用;采用氨水引咳法、气管酚红法、磷酸组胺引喘法研究芩花注射剂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采用酵母菌致热法,研究芩花注射剂对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采用迟发型超敏反应法、碳粒廓清法及脏器系数法,观察芩花注射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对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芩花注射剂高(10g/kg)、中(5g/kg)、低(2.5g/kg)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5m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其抑制率分别为50.03%、44.75%、26.36%、52.64%,较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差显着(P<0.05);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OD值,高(10g/kg)、中(5g/kg)、低(2.5g/kg)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5mg/kg)分别为:0.061、0.099、0.109、0.058,较对照组(0.148)相比差异显着(P<0.05);对氨水引发的小鼠咳嗽,高(10g/kg)、中(5g/kg)、低(2.5g/kg)剂量组及磷酸可待因组(0.03g/kg)的止咳率分别为1.45、1.31、1.21、1.54,表明该药可明显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OD值,高(10g/kg)、中(5g/kg)、低(2.5g/kg)剂量组及氯化铵组分别为:0.215、0.204、0.174、0.221,高、中剂量组及氯化铵组较对照组(0.187)差异极显着(P<0.05),低剂量组有一定的化痰作用,但效果不显着(P>0.05)。对磷酸组胺引发豚鼠哮喘次数的影响,高(6.12g/kg)、中(3.06g/kg)、低(1.53g/kg)剂量组及氨茶碱组(1mg/mL)分别为:12.71、14.64、17.72、9.17,较对照组(19.01)相比差异显着(P<0.05);对酵母菌所致的家兔发热的结果表明,高(3.7g/kg)、中(1.8g/kg)、低(0.9g/kg)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0.2g/kg)在给药后2~3h后具有明显的解热效果;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芩花注射剂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2,4-二硝基氯苯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P<0.05),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提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P<0.05)。采用Kaber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芩花注射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采用21d剂量递增给药法测定其蓄积系数K,评价其蓄积毒性;采用30d给药法,评价芩花注射剂对小鼠的长期毒性。结果表明:芩花注射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8.54g/kg,95%可信区间为58.54±4.033g/kg;蓄积毒性试验中,经计算芩花注射剂的蓄积系数K>5,判定其为弱蓄积或基本无蓄积毒性;长期毒性试验中,芩花注射剂连续给药30d后,小鼠的一般临床表现、体增重、血液学、血生化、脏器系数等较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芩花注射剂长期使用安全可靠,可进一步考虑应用到临床。综上所述,芩花注射剂具有良好的的抗炎、止咳、祛痰、平喘、解热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为弱蓄积或基本无蓄积毒性,长期使用安全可靠。本试验为芩花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其药效及毒理学方面的理论与试验依据。
师冰[3](2011)在《胆清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评价胆清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胆湿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动物实验:通过对高脂饲料致脂肪肝模型SD大鼠灌胃给予0.64g/kg、1.28g/kg、2.56g/kg的胆清片,以非诺贝特、血脂康胶囊、东宝肝泰片为对照,连续给药21d,观察血液生化、病理组织学指标的变化。2.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实验设计,按纳入标准选择病例60例,采用随机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1例),对照组30例(脱落1例)。治疗组口服胆清片,5片/次,3次/日,安慰剂组口服胆清片模拟剂,5片/次,3次/日。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疗效性指标(血脂、肝功、肝脾CT比值)、安全性指标(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的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高脂饲料造模的SD大鼠经灌胃给予1.28g/kg、2.56g/kg剂量的胆清片21天,能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DL-C(P<0.05),能明显降低肝脏的TG(P<0.05),能明显降低肝脏的MDA和血清AST(P<0.05),能明显提高肝组织中SOD活性及GSH含量(P<0.05),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生率。2.临床观察:(1)在化验指标综合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5%,安慰剂组为65.5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中医证候综合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安慰剂组为37.93%,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3)在中医证候总积分上,①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P<0.001,有显着改善;安慰剂对照组P>0.05,没有显着改善;②组间比较:治疗后P<0.001,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4)在各中医症状疗效上,①组内比较:治疗组,肝区不适、口苦口干、脘腹胀闷、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7个症状(P<0.01)有明显改善;小便短赤、舌象、脉象3个症状(P>0.05)无明显改善。安慰剂组,大便秘结1个症状(P<0.01)有明显改善;肝区不适、口苦口干、脘腹胀闷、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象、脉象9个症状(P>0.05)无明显改善。②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的所有症状(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肝区不适(P<0.05)、脘腹胀闷、乏力、大便秘结(P≤0.01)4个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的口苦口干、纳少、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象、脉象(P>0.05)6个症状疗效相当。(5)在各疗效性化验指标上,①组内比较:治疗组,TC、ALT、AST3个指标(P<0.05)有改善;TG、肝脾CT比值2个指标(P>0.05)无明显改善。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所有指标(P>0.05)无明显改善。②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的所有疗效性指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ALT(P<0.05)、AST(P<0.01)疗效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C、TG、肝脾CT比值(P>0.05)疗效相当。(6)在安全性化验指标上,治疗组的血常规(RBC、HGB、WBC、PTC、LYM、LNEUT)、肾功(BUN、Cr)、尿常规、心电图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比较无差异,且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治疗组用药安全。结论:1.动物实验:胆清片可降低脂肪肝大鼠的血脂、肝脂,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发生率,达到治疗脂肪肝的作用。2.临床观察:胆清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胆湿热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胆清片对肝区不适、脘腹胀闷、乏力、大便秘结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胆清片对ALT、AST疗效优于安慰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化验指标等不安全信息,提示胆清片用药安全。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胆清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实验依据。
韩荣[4](2011)在《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及其软坚散结法方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宗转化医学理念,本“涤其体而达其用”的思想,在“血脉微型症瘕”概念提出的基础上立软坚散结,消积去腐法拟以新疆地产药物阿魏为君药的中药处方,并基于现代理论技术,通过拟临床及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此证明:1)理论创新是提升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2)转化医学模式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1)在对中医古今文献中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2)通过建立动物病证模型进行拟临床研究。3)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研究,确定软坚散结消积去腐法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6054例高脂血症病例调研结果显示:痰瘀互结、痰湿(浊)内阻、脾虚湿盛为主要证型,占57.46%。RCT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治疗高脂血症血脂疗效平均有效率为76.86%。TG平均降低0.83±0.49mmol/L。未见中药治疗导致肝肾功能异常的病例报道。2)建立了阿魏胶囊的指纹图谱;阿魏胶囊降低正常和高脂血症动物TC、TG、LDLC,升高HDLC(P<0.05或P<0.01),并能预防高脂饮食动物血脂异常。连续给药6月,高剂量组脾功能亢进,RBC、HGB、HCT下降,停药1月后恢复。体外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细胞增殖。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血脂疗效平均有效率为74.50%,中医证侯疗效有效率为79.19%。中药组服药前后TC、TG、HDL-C、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G下降0.8503±1.803mmol/L。结论:1)从“涤其体而达其用”的思想出发提出“血脉微型症瘕”学说立软坚散结、消积祛腐法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独辟蹊径,并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阿魏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说明理论创新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核心。2)拟临床及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阿魏胶囊具有调节血脂作用,其中降低TG作用尤为明显。3)基于中医理论创新及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理法方药,借助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得出末端指标明确,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现代复方中药制剂。以此证明,转化医学模式对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梁宏[5](2010)在《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普通饮食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粥样性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而且AS又是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死亡原因。血浆脂质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血中之脂质为水谷食物中厚浊富有营养之部份所化,适当则为身体所必需,过多则为邪为害。其留置多余者犹如水液聚为痰浊。临床运用莱菔子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取其降气祛痰化浊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莱菔子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予以客观、科学的论证。通过对普通饮食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给以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普食环境下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变化的影响;2、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普食环境下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0只1周普食喂养的13周龄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分为五组:模型组、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组、血脂康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于给药12周后,检测血脂四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SOD、MDA含量。结果:1、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能够降低普食环境下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同时升高了HDL-C水平。2、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提升普食环境下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冯艳丽[6](2009)在《六茜素及新制剂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文中提出六茜素及六茜素新制剂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抗菌新兽药。六茜素为六茜草植物的有效成分氢醌类化合物,即甲基氢醌。目前对六茜素及其新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客观评价六茜素及其新制剂,以便在临床推广应用,我们对其进行了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直径,结果显示,所选菌株对六茜素及其新制剂都比较敏感,尤其是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敏感程度强于大肠杆菌、停乳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总体上看,其抑菌效果比六茜素强。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环丙沙星为对照药,测定六茜素和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体内抑菌活性。其中六茜素治疗组全部存活,环丙沙星治疗组(绿脓杆菌模型)存活率95%。结果表明,六茜素的体内抑菌活性强,其中对绿脓杆菌模型的疗效高于环丙沙星。为了客观评价六茜素和新制剂的安全性,分别对其进行了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六茜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13.25±0.023 mg/kg,新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666.45±0.0222 mg/kg,可确定六茜素和新制剂均为低毒药物。因为六茜素和新制剂临床应用期为3天,根据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序需要进行为期14 d的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整个实验期间,各剂量组实验动物均无死亡现象;3个剂量组大白鼠的临床表现、体重增长情况、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大体剖检和脏器系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异常变化;组织学观察,中低剂量组大白鼠的脏器组织结构,心、肝、脾、肾、胸腺和小肠无异常改变,高剂量组大白鼠的心脏、脾脏、胸腺和小肠未见病理学变化,部分大白鼠的肝脏和肾脏略见异常,但不严重。新制剂的亚慢性毒性实验方法和结果与六茜素一致。这些表明六茜素和新制剂对动物机体的毒副作用低。药效学、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六茜素及其新制剂为广谱、高效、低毒药物,若按临床或推荐剂量使用,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邢妍美,梁剑平,王作信,郭文柱,王学红,华兰英,刘宇,郭志廷,尚若峰,蒲秀英[7](2009)在《“双参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寻求一种有安全有效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中药制剂。[方法]从5种中药中分别提取有效成分,进行配伍组方,对双参灌注液的毒理、药理学进行研究。[结果]该复方中药的抑菌效果比鱼腥草注射液的抑菌效果好;根据眼刺激反应评分标准,确定双参灌注液对眼膜无刺激,且无毒副作用。[结论]该复方具有高效、安全、低毒、无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残留的优点,对治疗奶牛乳房炎具有重要意义。
李晓蓉[8](2008)在《丹芎方及其活性主成分的药效学、药动学及其相互作用》文中指出本研究将丹参水溶性活性组分(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均以丹参素为定量标准)、丹参脂溶性活性组分(药效学研究以所含总丹参酮为定量标准、药动学研究以丹参酮中含量最高的隐丹参酮为定量标准)和川芎中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药效学和药动学均以阿魏酸为定量标准)按照不同的比例形成6个不同的复方制剂,称为丹芎方(DanXiongFang,DXF)1、2、3、4、5、6号,应用高脂饲料诱发的C57BL/6J小鼠髙脂模型筛选出其中降脂效果良好的1、4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1.丹芎方的降脂作用应用高脂饲料饲喂4周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然后连续给予洛伐他汀(7mg/kg)、考莱烯胺(1300mg/kg)、DXF1高、中、低(330、66、13mg/kg)剂量4周,采血检测血清TC、TG、HDL、LDL、ALT、白蛋白。结果表明,和正常组相比,给予高脂饲料后大鼠血浆TC(2.08±0.24 vs 16.07±4.13mmol/L)、LDL(0.42±0.10 vs 7.57±2.33mmol/L)、TG(0.74±0.10 vs 1.18±0.71mmol/L )、转氨酶均显着升高。DXF1大剂量组血浆TC为6.78±3.82mmol/L,较洛伐他汀(13.04±4.60mmol/L)疗效好,与考莱烯胺(8.43±4.64mmol/L)相当,DXF1中、小剂量组TC虽有下降,但是与模型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LDL的结果相似。各药物组均可显着降低TG,值得注意的是DXF1小剂量对TG的降低效果强于高、中剂量,此外各药物均可显着降低转氨酶,提示DXF具有良好的降低TC、LDL和TG的作用,小剂量降低TG作用最突出。2.丹芎方的保肝作用采用小鼠腹腔注射CCl4制作肝脏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总蛋白、白蛋白、白球蛋白比和肝脏组织中SOD、MDA等指标,研究DXF4-1、2、3、4剂量组(247.1、49.42、9.88、1.97mg/kg),丹参水溶性组分(丹参素20.7mg/kg),丹参脂溶性组分(总丹参酮12.6mg/kg),阿魏酸16.12mg/kg,以及联苯双酯滴丸25.6mg/kg对小鼠CCl4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DXF4各剂量和各组分均可非常显着抑制CCl4损伤后血浆中ALT和AST,能够将其降低至正常水平,提高血清和肝脏中SOD活性,减少MDA形成,升高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DXF4-4的总剂量远远低于其它DXF剂量组和任何一个单组分的剂量,但是疗效与其相当,提示DXF不仅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并且有一定的药效学优化作用。3.丹芎方的抗炎作用采用蛋清所致足趾肿胀实验、羧甲基纤维素所致白细胞游走实验、棉球植入腹腔所致肉芽肿实验观察DXF1 330、66、13mg/kg的抗炎作用,阳性药醋酸泼尼松1mg/kg。结果表明DXF1能有效减轻蛋清所致大鼠足趾肿胀,DXF1各剂量组均较醋酸泼尼松起效快,其中DXF1中剂量最快,1h即可显着减轻肿胀。针对后两种模型,DXF1高、中剂量和阳性药具有显着疗效,DXF1中剂量疗效优于大剂量,DXF1小剂量无效。提示DXF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4.丹芎方对缺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压低氧模型组、普萘洛尔组12mg/kg、DXF4 120、60、30mg/kg,连续灌胃7d后,测定小鼠在常压低氧状态下的存活时间,测定脑匀浆的SOD、NOS、MDA、Lac(乳酸)含量。结果表明DXF4 120mg/kg可以显着延长常压低氧状态小鼠的存活时间,各个药物组均可显着提高SOD活力;降低NOS活力;降低MDA、Lac含量。表明DXF可显着减轻常压缺氧小鼠脑组织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延长小鼠存活时间的保护作用。5.丹芎方活性主成分在兔静脉给药后的药动学及相互作用建立灵敏、可靠可同时测定丹参素、阿魏酸和隐丹参酮的HPLC/DAD方法,应用此方法进行了兔静脉给予丹参水溶性组分、脂溶性组分、阿魏酸及DXF(丹参素:阿魏酸:隐丹参酮为1:1:1)后,几个目标化合物在兔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以及组分之间药动学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素、阿魏酸与隐丹参酮在单组分和复方给药情况下体内的血药经时过程均符合静脉给药二室开放模型。丹参素、阿魏酸在兔体内的分布过程和消除过程都比较快,t1/2а分别为2.84±2.00min和1.47±1.30min,t1/2β分别为20.95±10.18min和19.28±10.21min,隐丹参酮的分布过程也很快t1/2а为2.13±0.72min,但是消除过程明显慢于丹参素和阿魏酸,t1/2β为69.69±27.22min,复方给药对丹参素和阿魏酸的分布和消除过程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将隐丹参酮的t1/2β延长至85.01±42.46min。阿魏酸和隐丹参酮的AUC在复方给药后从94.33±27.65μg·min/ml和80.49±19.21μg·min/ml增加到122.05±48.92μg·min/ml和129.34±44.74μg·min/ml。提示DXF复方给药可能对其中几个组分中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药动学优化作用的潜能。6.丹芎方及其活性主成分在原位大鼠肠灌流模型中的吸收特征及相互作用建立大鼠原位肠灌流模型,采用循环灌流方式,经肠切口给予DXF4(164mg/kg)、丹参水溶性组分(丹参素69 mg/kg)、阿魏酸(阿魏酸53.7 mg/kg)、丹参脂溶性组分(总丹参酮42.5 mg/kg),于给药后0、45和90 min采样后经LC-MS检测。结果显示,与等剂量各单组分给药相比,DXF4复方给药后能够显着促进丹参素的肠道吸收,但是对阿魏酸和隐丹参酮的吸收过程没有明显影响。
朱莹[9](2008)在《脂欣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平滑肌细胞泡沫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脂欣康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及平滑肌细胞泡沫化的分子作用机制,为脂欣康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脂欣康作为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的可能性,发现新的中药治疗As靶点,拓宽中医药抗As的研究与应用思路。方法:通过对脂欣康初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整理分析,结合中西医研究的最新进展,对As易损斑块病机进行探讨。1.整体动物实验6周龄ApoE(-/-)小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A-E),每组20只。6周龄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J鼠20只,为C57BL/6J鼠对照组(F)。分组如下:A脂欣康组,B血脂康组,C洛伐他汀,D罗格列酮组,E模型组,F正常对照组。A-E各组分别给予脂欣康、血脂康、洛伐他汀、罗格列酮、生理盐水灌胃,F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给药后12周,腹腔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检测血脂水平(TG、TC、LDL-C、HDL-C、VLDL),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取主动脉,用光镜、电镜观察ApoE(-/-)小鼠主动脉As病变形态,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PPARγ、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2.体外细胞实验在SD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原代培养、传代及鉴定成功的基础上,加入ox-LDL使其泡沫化,分为:A脂欣康组,B血脂康组,C洛伐他汀,D罗格列酮组,E生理盐水组,分别加入脂欣康含药血清、血脂康含药血清、洛伐他汀含药血清、罗格列酮含药血清、生理盐水含药血清,并设F组为不加含药血清的空白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VSMC内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培养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内Ca2+,原位杂交检测B类清道夫受体CD36 mRNA表达。结果:1.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易损斑块的气虚血瘀,毒损脉络病机,和益气活血解毒治则的新思路,探讨了体现这一治则的脂欣康胶囊的中医药理论基础,整理分析了脂欣康在调脂、抗As、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方面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2.实验结果:(1)脂欣康能够调节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2)脂欣康能显着降低ApoE(-/-)小鼠血清TNF-α和IL-1β等炎症因子的水平;(3)脂欣康具有升高ApoE(-/-)小鼠主动脉的PPARγ与ABCA1的作用,与罗格列酮有相似的PPARγ激动作用,并且优于后者;(4)脂欣康具有与洛伐他汀相似的抑制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内CD36 mRNA表达的作用,并且优于洛伐他汀;(5)脂欣康可显着降低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内的Ca2+浓度,优于洛伐他汀及血脂康;(6)脂欣康能抑制VSMC泡沫化、抗SMC增殖、抗As斑块形成,保护主动脉的形态结构特别是超微结构,稳定斑块。结论:脂欣康能够通过PPARγ活化,从转录水平调节下游靶基因CD36、ABCA1的表达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等的释放,从而抑制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形成,阻断As的进程。脂欣康有望成为中医药领域中新的、特异性较高的PPARγ激动剂,其作用机制为益气活血与解毒化浊配伍,使平滑肌细胞内蕴藏的痰浊瘀毒得以疏布排泄于外,抑制VSMC增殖和泡沫化细胞形成,起到抗As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任作宝[10](2007)在《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的毒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由多种天然野生草本植物经提取、发酵并复合多种维生素而成,其有效成分为白花蛇舌草、景天和青蒿。已证明该制剂可有效防治畜禽病毒病,尤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杀灭率可达99.99﹪。此外,对大创口等难以治愈的外伤能迅速消炎、收口治愈,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明显疗效。【目的】本研究进行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的动物毒理学试验,对其作出药物安全性评价,为临床用药及广泛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的毒理学研究分为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在以小鼠进行该复合制剂绝对致死量(LD100)和最大耐受量(LD0)测定的基础上,制定急性毒性试验用药剂量范围,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并确定该复合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照小鼠1/5~1/20LD50确定试验用药最高剂量,以雏鸡和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1)在NAS中草药复合制剂小鼠急性毒性预试验的4.8g/kg、6.4g/kg、8.5g/kg、11.4g/kg、15.2g/kg和20.3g/kg共6个给药剂量组中,每日早晚连续观察7d,除4.8g/kg剂量组的5只受试小鼠全部存活外,6.4g/kg剂量组死亡1只,8.5g/kg剂量组死亡3只,11.4g/kg剂量组死亡4只,15.2g/kg和20.3g/kg剂量组的各5只受试小鼠在给药后10min内全部死亡,4.8g/kg剂量组小鼠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活动情况以及大小便等与空白对照组小鼠无异常变化,证明该复合制剂的绝对致死量(LD100)小于15.2g/kg,最大耐受量(LD0)大于为4.8g/kg。(2)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测得该复合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9.0573±0.0309g/kg,95%可信限为7.8777g/kg~10.4136g/kg。(3)亚急性毒性试验的3个给药剂量雏鸡组(0.9g/kg、0.18g/kg和0.06g/kg)和3个给药剂量大鼠组(0.7g/kg、0.18g/kg和0.10g/kg),在连续给药14d间各给药组动物无死亡,临床表现、体重增长等与对照组动物相比无异常变化;第15天测定各给药组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正常;第16天处死所有试验动物,进行大体剖检、观察组织学和细胞超微结构、测定脏器系数,结果均与对照组动物相应指标相比无异常改变。【结论】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证明NAS中草药复合制剂属低毒药物;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制剂对试验动物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
二、康脂口服液毒理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脂口服液毒理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刺梨的功效及开发利用状况 |
1.1.1 刺梨的概况 |
1.1.2 刺梨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3 刺梨产品的开发及利用现状 |
1.2 高血脂症 |
1.2.1 高脂血症现状概述 |
1.2.2 降血脂植物原料的研究现状 |
1.2.3 降血脂口服液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料的降血脂功效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高脂血脂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2 刺梨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
2.2.3 其余原料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
2.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刺梨汁的降血脂作用 |
2.3.2 复配原料的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刺梨降血脂口服液配方研究及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制备 |
3.2.2 配方的混料设计优化 |
3.2.3 口服液功能性评价实验 |
3.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D-最优混料实验结果分析 |
3.3.2 刺梨口服液功能性评价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刺梨口服液急性毒性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口服液工艺流程及工艺要点 |
4.2.2 急性毒性实验 |
4.2.3 贮藏稳定性实验 |
4.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鼠LD50预试实验结果分析 |
4.3.2 最大给药量实验结果分析 |
4.3.3 贮藏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相关原料降血脂功效研究 |
5.1.2 刺梨降血脂口服液配方设计及功能性评价 |
5.1.3 刺梨降血脂口服液急性毒性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芩花注射剂主要药效及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猪支原体病概述 |
1.2 病原学 |
1.2.1 来源 |
1.2.2 分类及形态特性 |
1.2.3 培养特性 |
1.2.4 对抗菌药及化学药物的敏感性 |
1.3 致病机理 |
1.3.1 破坏呼吸道纤毛,导致肺炎 |
1.3.2 免疫抑制及与继发感染 |
1.4 流行病学特点 |
1.4.1 易感动物 |
1.4.2 传染源 |
1.4.3 传播途径 |
1.5 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
1.6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
1.7 中药对猪支原体病的治疗 |
1.8 复方制剂中各主要成分的研究概况 |
1.8.1 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8.2 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8.3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8.4 紫菀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8.5 百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药效学试验 |
2.2.1 抗炎试验 |
2.2.2 止咳试验 |
2.2.3 祛痰试验 |
2.2.4 平喘试验 |
2.2.5 解热试验 |
2.3 免疫学试验 |
2.3.1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碳粒廓清法) |
2.3.2 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
2.3.3 小鼠免疫器官及体质量检测试验 |
2.4 毒理学试验 |
2.4.1 急性毒性试验 |
2.4.2 蓄积毒性试验 |
2.4.3 长期毒性试验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药效学试验结果 |
3.1.1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炎症的影响 |
3.1.2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咳嗽的影响 |
3.1.3 芩花注射剂对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 |
3.1.4 芩花注射剂对豚鼠哮喘的影响 |
3.1.5 芩花注射剂对家兔发热的影响 |
3.2 免疫学试验结果 |
3.2.1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2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
3.2.3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体增重及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
3.3 毒理学试验结果 |
3.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3.2 蓄积毒性试验结果 |
3.3.3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药效学研究 |
4.1.1 芩花注射剂的抗炎作用 |
4.1.2 芩花注射剂的止咳作用 |
4.1.3 芩花注射剂的祛痰作用 |
4.1.4 芩花注射剂的平喘作用 |
4.1.5 芩花注射剂的解热作用 |
4.2 免疫学研究 |
4.2.1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
4.2.2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
4.2.3 芩花注射剂对小鼠免疫器官及体增重的作用 |
4.3 毒理学研究 |
4.3.1 急性毒性试验 |
4.3.2 蓄积毒性试验 |
4.3.3 长期毒性试验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胆清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药理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目的 |
第三节 材料和方法 |
第四节 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试验目的 |
第三节 受试者的选择和退出 |
第四节 治疗方案 |
第五节 观察指标 |
第六节 研究结果 |
第七节 讨论 |
第八节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九节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十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综述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流行病学 |
第三节 病因病机 |
第四节 治疗 |
第五节 动物实验研究 |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及其软坚散结法方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的提出 |
1. 内容与方法 |
1.1 高脂血症中医理论基础及病因病机、证型规律 |
1.2 高脂血症中医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
1.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高脂血症"血脉微型症瘕"病证模型的建立及软坚散结消积去腐法方药拟临床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高脂血症软坚散结法的临床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设计类型与原则 |
1.2 研究人群 |
1.3 治疗方案与对照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 |
1.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1.7 研究伦理学要求 |
1.8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体系 |
1.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普通饮食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危险因素 |
2 发病机制 |
二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三 中医伏邪理论指导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研究 |
1 伏邪理论溯源 |
2 从伏邪理论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 |
3 小结 |
四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1 调节脂质代谢 |
2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抑制脂质过氧化 |
3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
4 抗炎症反应 |
5 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调节前列环素(PG12)/血栓素A2(TXA2)平衡 |
五 中医辨证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1 补肾活血、祛瘀化痰 |
2 健脾利湿、活血消痰 |
3 疏肝理气、泻浊降脂 |
4 活血化瘀降脂 |
5 清热解毒 |
6 活血解毒化痰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普通饮食ApoE 基因敲出小鼠血脂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六茜素及新制剂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六茜草的化学成分及与成分相关的药理活性 |
1.1 黄酮类 |
1.2 酚类 |
1.3 醌类 |
1.4 鞣质 |
1.5 萜类 |
1.6 其他 |
2 六茜草的药理作用 |
2.1 抗菌作用 |
2.2 抗炎作用 |
2.3 抗病毒和解毒作用 |
2.4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2.5 保肝护肾和利尿作用 |
2.6 其他作用 |
3 六茜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化学合成研究概述 |
3.1 六茜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概述 |
3.2 六茜草中有效成分的化学合成研究概述 |
4 六茜草中六茜素的研究概述 |
4.1 六茜素的理化性质 |
4.2 六茜素的功能 |
4.3 六茜素的毒理学研究 |
4.4 结语 |
第二部分 药效学实验 |
实验一 六茜素的体外抑菌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2.2 抑菌直径测定 |
3 讨论 |
实验二 六茜素的体内抗菌活性实验 |
1 材料 |
1.1 药品与菌株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组 |
2.2 绿脓杆菌感染模型组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组 |
3.2 绿脓杆菌感染模型组 |
3.3 临床表现 |
3.4 大体剖检 |
实验三 六茜素新制剂的体外抑菌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
2.2 抑菌直径测定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毒理学实验 |
实验一 六茜素的急性毒性预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临床表现 |
2.2 死亡统计 |
2.3 大体剖检 |
实验二 六茜素的急性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半数致死量测定 |
2.3 大体剖检 |
3 讨论 |
实验三 六茜素新制剂的急性毒性预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临床表现 |
2.2 死亡统计 |
2.3 大体剖检 |
实验四 六茜素新制剂的急性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半数致死量测定 |
2.3 大体剖检 |
3 讨论 |
实验五 六茜素的亚慢性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给药组大白鼠的生长情况 |
2.3 大白鼠血液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
2.4 大白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2.5 大白鼠的脏器系数 |
2.6 大体剖检 |
2.7 组织学观察结果 |
3 讨论 |
3.1 六茜素对大白鼠临床表现的影响 |
3.2 六茜素对大白鼠体重的影响 |
3.3 六茜素对大白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 六茜素对大白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六茜素对大白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6 六茜素对大白鼠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形态结构的影响 |
实验六 六茜素新制剂的亚慢性毒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给药组大白鼠的生长情况 |
2.3 大白鼠血液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
2.4 大白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2.5 大白鼠的脏器系数 |
2.6 大体剖检 |
2.7 组织学观察结果 |
3 讨论 |
3.1 六茜素新制剂对大白鼠临床表现的影响 |
3.2 六茜素新制剂对大白鼠体重的影响 |
3.3 六茜素新制剂对大白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 六茜素新制剂对大白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 六茜素新制剂对大白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6 六茜素新制剂对大白鼠主要脏器的组织学形态结构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7)“双参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供试菌种和培养基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药物的制备。 |
1.3.1.1 金银花的提取。 |
1.3.1.2 茜草、穿心莲、大黄的提取。 |
1.3.1.3 双参灌注液的制备。 |
1.3.2 抑菌试验。 |
1.3.2.1 菌种的培养及稀释。 |
1.3.2.2 中药复方的稀释。 |
1.3.3 眼刺激试验。 |
1.3.4 急性毒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抑菌试验 |
2.2 眼刺激试验 |
2.3 急性毒性试验 |
3 讨论 |
(8)丹芎方及其活性主成分的药效学、药动学及其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芎方的药物效应动力学 |
第一章 丹芎方的降血脂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丹芎方的保肝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丹芎方的抗炎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丹芎方对缺氧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丹芎方活性主成分的药动学及其相互作用 |
第五章 丹芎方活性主成分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及其相互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六章 大鼠原位肠灌流模型评价丹芎方活性主成分的吸收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丹参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9)脂欣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平滑肌细胞泡沫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病机探讨与脂欣康的研究基础 |
一、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研究现状 |
(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二) 现代医学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干预措施研究现状 |
(三)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医、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现状 |
二、毒邪致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病机制 |
(一) 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病机制 |
(二) 毒邪渊源 |
(三)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的传统认识 |
(四) 毒邪致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医病机新探讨 |
三、脂欣康的中医药学理论基础 |
(一)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易损斑块的中医治则探讨 |
(二) 脂欣康的方药分析与特色 |
(三) 脂欣康组方的现代药理基础 |
四、脂欣康的初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 |
(一) 脂欣康的初步基础研究 |
(二) 脂欣康的临床应用研究 |
五、脂欣康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脂欣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平滑肌细胞泡沫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
研究之一 脂欣康干预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 |
实验一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三) 病理形态学观察 |
二、结果 |
实验二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超微结构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
(三) 超微结构观察 |
二、结果 |
实验三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
(三) 血脂测定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实验四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血清TNF-Α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
(三) TNF-αELISA 检测 |
(四) 结果判定 |
(五)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实验五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血清IL-1Β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
(三) IL-1βELISA 检测 |
(四) 结果判定 |
(五)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实验六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PPARΓ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
(三) PPARγ免疫组化检测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实验七 脂欣康对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ABCA1 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动物及分组给药方法 |
(三) ABCA1 免疫组化检测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研究之二 脂欣康干预SD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的研究 |
实验一 SD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与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
(三) 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二、结果 |
实验二 脂欣康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含量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含药血清的制备[6,7] |
(三) 泡沫细胞的制备及鉴定 |
(四)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SMC 内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含量 |
(五)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实验三 脂欣康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含药学清的制备 |
(三) 细胞内Ca~(2+)浓度的测定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实验四 脂欣康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内 CD36mRNA 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含药学清的制备 |
(三) 细胞内CD36mRNA 表达的测定 |
(四)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讨论 |
一、平滑肌细胞泡沫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
二、动脉粥样硬化及易损斑块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一) 动脉粥样硬化及易损斑块的病理特点 |
(二) 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
三、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用于易损斑块研究的价值 |
四、脂欣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及易损斑块的机理探讨 |
(一) 调脂作用 |
(二) 抗炎作用 |
(三) 拟PPARγ激动剂作用 |
(四) 对ABCA1 的调控作用 |
(五) 对CD36 的调控作用 |
(六) 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
五、本研究的意义 |
六、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10)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的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篇 试验研究 NAS 中草药复合制剂的毒理学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文献综述 中草药防治畜禽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草药有效成分及提取分离新工艺 |
2 中草药治疗畜禽疫病的作用机理 |
2.1 中草药抗病毒作用 |
2.2 中草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3 中草药抗肿瘤作用 |
2.4 中草药对细胞凋亡作用 |
3 中草药在畜禽疫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3.1 抗病毒感染优势明显 |
3.2 中西药结合防治畜禽疫病前景光明 |
3.3 作为添加剂既可防病治病又可提高经济效益 |
3.4 不断出现的耐药菌株为中草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康脂口服液毒理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刺梨降血脂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D]. 陈萍. 贵州大学, 2020(03)
- [2]芩花注射剂主要药效及毒理学研究[D]. 王凤霞.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3]胆清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理和临床研究[D]. 师冰. 云南中医学院, 2011(06)
- [4]高脂血症中医“血脉微型症瘕”论及其软坚散结法方药的研究[D]. 韩荣. 新疆医科大学, 2011(12)
- [5]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对普通饮食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梁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六茜素及新制剂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D]. 冯艳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双参灌注液”的制备及其药理作用研究[J]. 邢妍美,梁剑平,王作信,郭文柱,王学红,华兰英,刘宇,郭志廷,尚若峰,蒲秀英.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3)
- [8]丹芎方及其活性主成分的药效学、药动学及其相互作用[D]. 李晓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9]脂欣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平滑肌细胞泡沫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朱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1)
- [10]NAS中草药复合制剂的毒理学研究[D]. 任作宝.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