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语情景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彪,陈文[1](2008)在《第二语言网络课课堂模式构建与对策——析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条件和语言教学的发展,利用网络条件构建适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理想平台和教学模式是当前外语教学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第二语言网络课,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模式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应用当中。本文通过大学新视野试点班的实际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对网络课堂的界定、构建、理论依据以及不足等问题作一番探讨。
蒋会云[2](1995)在《英语视听说课教学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英语视听说课教学初探蒋会云当代外语教学,普遍强调听说。听和说均属技能范畴,不实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近几年新开设的视听说课就是一门语言实践课。这门课使用录像带进行教学,旨在使视听结合,谋取语言教学的最佳效果。语言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人们的言语交际都...
Е.В.Коток,Т.В.Такташова,崔卫,刘戈[3](1993)在《言语情景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教学的交际性原则是民族学校中俄语现代教学法的基础,它认为语言首先是人们之间的交际工具。由此可见,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交际情景中正确使用俄语的能力。谈到教学的情景基础以及交际情景,我们认为言语情景是教学单位,是刺激进行独白语和对话的言语练习的组成部分。言语情景是条件和环境的总和,这些条件和环境促使我们和其他人进行交际,并以某种方式说出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和需求。由此,在教学法方面,我们得出结论:交际情景在学生言语发展过程中能够也应该得到应用。为实现言语交际,必须创造一定的前提,就是人为地编排或设计一个情景,这一情景就象在以母语进行交际的条
李洁[4](2016)在《语用学理论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是文学的精华,它较其他文学形式更严谨、纯粹。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育人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诗歌教学却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学生们经常会抱怨“诗歌简直看不懂”、“没意思”;不少一线教师对此束手无策,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技能的训练,而言语是语用学研究的内容,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与语用的联系更紧密。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要想使得教育有效进行,光靠教育经验是不行的,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支撑。近年来语用学这一理论的发展十分迅速,而且与语文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指导语文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多年来诗歌教学一直依靠经验教学,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使得诗歌教学随意性较强。因此,本文试图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应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解决诗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诗歌教学寻找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本论文拟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论述,重点阐释研究综述,从国内外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语用学理论下的诗歌教学,主要对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说明,对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并且对语用学理论和诗歌教学的关联性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是语用学理论指导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语用学指导诗歌教学的语用原则包括体验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公度性原则。第四部分是语用学理论指导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重点论述语用学指导诗歌教学的具体策略,主要从语境、语用主体和话语三个层面切入,至于这三个层面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与现代诗歌教学关联度较大的部分进行阐释。从语境这个角度,主要运用诵读法、调动情景因素营造课堂环境和引导学生关联想象,语用主体这个角度主要从创作主体与师生的多维对话展开,而话语层面主要从音律、语言色彩、主题探究等几个方面给出相应的策略。第五部分是应用语用学理论对现代诗歌教学进行一篇教学设计,意在检验语用学理论可以指导诗歌教学的实践。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试图应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现代诗歌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强熙燕[5](2016)在《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拓展性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修辞教学研究一直都备受关注,不同的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学者们的孜孜以求,造就了修辞教学研究的异彩纷呈。然而,新课标“去系统化”、“去语法化”的教学导向与当下初中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水平低下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因此,笔者试图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作拓展性实践探究。本文在绪论部分首先简要陈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回顾修辞教学理论发展历程并对当下修辞教学的重要理论进行分析,再次简述该论文的研究目的,最后,概述了该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先是对修辞相关概念进行一个界定,然后对执教地区初中语文修辞教学进行现状调查,之后又从“新课标”对修辞教学定位的局限性、中考《考试大纲》对修辞知识考查的演变分析以及师生对修辞教学的认识误区几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修辞教学问题的成因。第二章从修辞教学对语文素质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和引导学生修辞活动的规范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拓展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是从引导学生修辞认知的转变、修辞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修辞教学方法拓展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修辞教学进行拓展以及检验该拓展是否有效的一个评估。本论文立足于教学实践,运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析初中语文修辞教学问题成因出发,着重对修辞教学进行拓展性实践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的辞格知识外,还应更深层更广泛地去讲授修辞知识,丰富学生的修辞知识,提升学生的修辞素质,让修辞教学散发其个性化和艺术化魅力。笔者试图为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提供一条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为语文教学服务。
郭明梅[6](2013)在《整合理论类属空间的属性模型修正》文中指出Panther&Thornburg (1998:756)指出传统认知理论的两个不足:(1)没有完整的阐释为什么听话者可以很轻松地进行各种各样的语用推论;(2)也没有系统地阐述相关推理模型及其认知基础。因此,他们以更加精细描绘言外范畴为目的,进一步发展了情景理论,并且正式提出IM理论,即间接言语行为被言外转喻(IM)所替代。IM把转喻中的认知域称为情景,所以,此理论为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解释认知机制方面。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法,整合理论的位置举足轻重。Fauconnier认为语言研究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过程(Fauconnier:1997,2),因此心理空间的建立、映射与合成机制,自然成为整合理论(CBT)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很少有人会对整合理论的提出质疑,但是概念整合理论并不像它的创造者期望得那样完美。其主要的缺陷之一是没有把语境功能考虑其中。CBT未能说明生成空间的具体生成机制,这直接导致其过于强大的包容性。本篇论文以IM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的属性能够独立地代表其言语行为本身(Panther,2004:103-104)——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整合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及其他语言学理论的结合,以证明属性操作的合理性和提高转喻操作的宏观高度。它的目的是构建“属性强加联想”模式,它是基于原有的IM理论和整合理论的修正版本。属性模型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修正原本的属性假设,使其成为这种模型的分支理论;(2)对整合理论做出以下修正:更加明了地解释了生成空间操作的必要性;更清楚地展示了整合理论中的二次生成操作;添加了所谓的评估空间的输出空间。至此,整个IM理论最终形成了以听话者作为指向的属性—诱导—强加—联想的因果过程。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终呈现的是一个简化的图式,用来展示推理过程的集成功能。第一章,绪论。在这一章,作者对整合理论的整体发展、历史和背景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此章节对本文的理论背景加以细划,其中包括,格式塔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和指类思维理论。第三章,方法论。本章更加细致地阐述了文中所涉及的方法论。第四章,研究结果。对本文的结果进行阐释:整合理论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实际上受到了言语环境的制约。第五章,讨论。在这一章,作者把修改过后的整合理论及其属性操作,用实际的例子加以阐述。第六章,总结。在这一章节里面,对理论做了最后的总结,并且也对本文的不足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魏征[7](2017)在《关于俄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专业也越来越同质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高校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对于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高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所以这就对当前我国俄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转换老师们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在学生们学习俄语时能够形成系统的有效地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我国的外语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外语教师们教学的灵活性、教学模式的掌握度以及俄语教学规律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的俄语教师应该以学生们学习的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灵活应对多种教学情况,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尔冬人[8](1994)在《《国外外语教学》1993年文章篇目索引》文中提出
二、言语情景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言语情景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4)语用学理论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语用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语用学理论下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用学理论及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阐述 |
一、语用学相关问题阐释 |
(一)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 |
(二)语用学的定义 |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阐释 |
(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 |
1.形式自由灵活 |
2.语言凝练、跳跃性强 |
3.意象丰富、富含象征意义 |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
1.课程改革纲要对现代诗歌的规定 |
2.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欠佳 |
3.学生对现代诗歌态度冷淡 |
三、语用学与现代诗歌教学的契合点 |
(一)语文教学走向语用教学 |
(二)二者都强调言外之意 |
(三)二者都重视语境的作用 |
(四)二者都重视对话的重要性 |
第二章 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体验性原则 |
二、关联性原则 |
三、公度性原则 |
第三章 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
一、运用语境来进行诗歌赏析 |
(一)充分运用诵读法 |
(二)调动情景因素营造课堂环境 |
(三)引导学生关联想象 |
二、关注语用主体的多维对话 |
(一)了解创作主体的创作背景 |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 |
(三)处理好师、生、作者的交流互动 |
三、把握诗歌话语的言外之意 |
(一) 把握诗歌内涵的主题意义 |
(二)挖掘诗歌用语的隐含意义 |
(三)探析诗歌音韵和色彩意义 |
第四章 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现代诗歌教学设计以—《再别康桥》为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设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拓展性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现状 |
第一节 修辞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修辞的定义 |
二、什么是修辞学 |
三、何谓修辞教学 |
第二节 初中修辞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初中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调查 |
二、初中语文教师存在的修辞教学疑难 |
第三节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定位的局限性 |
二、中考《考试大纲》对修辞知识考查的演变分析 |
三、师生对修辞教学的认识误区 |
第二章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拓展的必要性 |
第一节 修辞教学对语文素质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
一、修辞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
二、修辞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高效指导作用 |
三、修辞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升其综合素质 |
第二节 引导学生修辞活动的规范化 |
一、修辞语言规范化 |
二、修辞语体规范化 |
第三章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拓展路径及有效性评估 |
第一节 引导学生修辞认知的转变 |
一、对修辞原则的把握和思考 |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修辞观 |
第二节 修辞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整 |
一、注重辞格群教学 |
二、修辞“两大分野”视域下的修辞方法教学 |
第三节 修辞教学方法拓展 |
一、激趣法修辞教学 |
二、故事法修辞教学 |
三、任务驱动法修辞教学 |
四、比较研究法修辞教学 |
第四节 修辞教学拓展的有效性评估 |
一、有效性评估之前需阐述的几个问题 |
二、评估实施 |
三、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整合理论类属空间的属性模型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 |
1.2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 |
1.2.1 研究的问题 |
1.2.2 研究目标 |
第2章 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框架 |
2.1.1 格式塔理论——整体性要求 |
2.1.2 心理模型理论——理论支撑 |
2.2 相关文献 |
2.2.1 整合理论 |
2.2.2 指类思维 |
2.2.3 属性模型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理论方法 |
3.2 描写方法 |
3.2.1 归纳分析 |
3.2.2 内省法 |
3.2.3 分析综合 |
3.2.4 溯因法 |
3.2.5 质化与量化(归纳与演绎)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实例介绍 |
4.2 研究发现及启示 |
第5章 讨论 |
5.1 整合理论的细化与补充 |
5.2 修正过后的整合理论应用 |
第6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意义 |
6.2.1 理论意义 |
6.2.2 现实意义 |
6.3 效度和信度 |
6.4 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关于俄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交际性教学法的主要内涵 |
(一) 语言的交际性 |
(二) 语言的适宜性 |
(三) 教学的互动性 |
(四) 教学的真实性 |
二交际教学法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 教师们应设计好教学过程, 强化交际教学法的功能 |
(二)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沟通 |
(三)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 |
(四) 不断地拓宽自身的教学思路, 充分体现交际的多样性 |
三结语 |
四、言语情景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二语言网络课课堂模式构建与对策——析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课的理论与实践[J]. 张玉彪,陈文. 巢湖学院学报, 2008(01)
- [2]英语视听说课教学初探[J]. 蒋会云. 咸宁师专学报, 1995(04)
- [3]言语情景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Е.В.Коток,Т.В.Такташова,崔卫,刘戈. 国外外语教学, 1993(04)
- [4]语用学理论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5]初中语文修辞教学拓展性实践探究[D]. 强熙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6]整合理论类属空间的属性模型修正[D]. 郭明梅.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6)
- [7]关于俄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研究[J]. 魏征. 教育现代化, 2017(47)
- [8]《国外外语教学》1993年文章篇目索引[J]. 尔冬人. 国外外语教学,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