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垃圾土模型参数的程序计算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方瑞东[1](2021)在《垃圾填埋场地基沉降条件下衬垫系统受力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韩乐[2](2021)在《龄期和HDPE膜加筋对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垃圾填埋体失稳造成的环境灾害事件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对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尚不够充分。本文将龄期与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结合,研究垃圾土强度受龄期影响的变化规律并考虑到HDPE土工膜(HDPE膜)作为填埋体中间覆盖层所起到的加筋作用,分析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受HDPE膜加筋的影响及其随龄期增长的变化规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针对垃圾土强度受龄期影响的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得到黏聚力主要分布在0~40 kPa范围,内摩擦角主要分布在9°~50°范围内;假定填埋过程中堆填体材料比较一致的条件下,随龄期增长,黏聚力呈现二次函数衰减趋势,内摩擦角呈现对数函数增长趋势。采用室内直剪试验测试垃圾土抗剪强度及其与HDPE膜界面剪切特性,结果表明:垃圾土含水率增大,其内摩擦角变化不大而黏聚力先增大再减小;垃圾土中纤维材料含量从1%增到6%,其内摩擦角逐渐变小,黏聚力从12.68 kPa增大到28.8 kPa。垃圾土和HDPE膜(土膜)界面剪切特性不受HDPE膜厚度影响,但受其类型影响较大,影响土膜界面剪切强度大小关系为:柱点式HDPE膜>喷着式HDPE膜>光面HDPE膜。随着垃圾土含水率增大,土膜界面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减小的趋势;随着垃圾土中纤维材料含量增加,土膜界面黏聚力随之增大,内摩擦角有减小的趋势。基于PLAXIS软件对HDPE膜加筋的四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HDPE膜加筋垃圾填埋体提高了其边坡稳定性,影响大小排序为柱点式糙面HDPE膜>喷着式糙面HDPE膜>光面HDPE膜>无膜;以20 m填埋高度为例,有膜加筋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比无膜加筋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分别增大了12%(光面HDPE膜)、24.42%(喷着式HDPE膜)、30.58%(柱点式HDPE膜)。潜在滑移面主要位于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上,HDPE膜的存在能减缓其发展扩大。同一分层处三种类型HDPE膜的土膜界面剪应力值大小排序为:柱点式糙面>喷着式糙面>光面,拉力和位移大小排序为:柱点式糙面<喷着式糙面<光面。结合垃圾土抗剪强度参数随龄期增长的变化规律,把不同龄期下抗剪强度参数分别赋予不同填埋层,并考虑到HDPE膜厚度和类型的影响,分析八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随龄期增长的变化趋势。八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随龄期增长先减小再增大,大约在20年龄期时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最小。界面强度折减因子大于0.6且膜厚度大于1 mm时HDPE膜增强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更有效。
张柴[3](2021)在《垃圾土水力特性参数反演与优势渗透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垃圾土非饱和水力特性是预测和评估填埋场内渗滤液分布和迁移状态的基础。垃圾土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造成渗沥液迁移过程中呈现明显的优势流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垃圾土非饱和水力特性的变化机理及优势流效应,本文以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土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反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垃圾土非饱和水力特性参数变化和优势渗透过程预测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了室内饱和含水率、饱和渗透系数的测试实验以及多步重力自由流出试验,采用测定的基础参数、监测的流出数据数值反演了单渗透率和双渗透率模型中相关水力参数。结果表明:干密度、粒径是影响垃圾饱和含水率、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单一降解龄期对其影响不大,在有限试验数据下饱和含水率、渗透系数分别与干密度成线性、指数函数关系;干密度在200~400kg/m3的陈腐垃圾土 VGM模型参数α、n、θr的变化范围分别0.181~0.21cm-1、1.45~1.618、0.092~0.147,对应 DPeM 模型基质域θrm、nrm参数可分别近似取值为VGM模型中θ、n的1.16、1.36倍,进气值倒数αm、ksm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验证;(2)基于室内试验和数值反演结果分析,干密度越大,进气值倒数、孔径分布指数减小,残余含水率增大,流出量减小,粒径对水力特性的影响与干密度相反,而降解龄期越大,进气值倒数、孔径分布指数减小、残余含水率均减小;重塑垃圾土仍具有明显的优势流效应,VGM模型模拟的多步流出排水量较实际监测结果偏高,DPeM模型拟合更符合实际监测结果;(3)开展了垃圾填埋场现场单井抽-注水试验,对比分析了稳定流-非稳定流理论方法对渗透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通过监测抽水试验的水位变化获得了垃圾土土水特征参数。结果表明:现场试验测试的陈腐垃圾土饱和渗透系数在10-6~10-5m/s量级,抽水-注水试验对饱和渗透系数测试结果影响不大;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推测抽水影响半径约15m、单井产流量为0.3m3/h;垃圾土的平均残余含水率为0.27,较室内测试结果偏大,而垃圾土的进气值在2kPa、孔径分布指数为1.20,与室内测试结果相近;(4)基于垃圾土优势流效应,开展了典型回灌工艺条件下垃圾堆体中渗沥液的分布规律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回灌速率、回灌频率、回灌量、初始含水量等因素均对提高渗滤液的影响深度、入渗量和贮水率有影响;双渗透率模型计算得到的回灌流出量明显高于传统的单渗透率模型;通过双渗透率模型模拟时下边界疏水过程近95%渗滤液均是从基质域中流出,只有5%的渗滤液从裂隙域流出,但仍存在优势渗透过程,以上成果为填埋场回灌补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41幅,表11个,参考文献127篇。
李俊鹏[4](2020)在《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和废旧轮胎,处理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和废旧轮胎已成为紧迫的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常用方法存在二次污染严重、能耗大、成本高等问题,以及建筑垃圾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的现状,本文提出废旧轮胎和建筑垃圾岩土工程生态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室内地基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机理,推广该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进而提高废旧轮胎和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确定室内模型试验地基填料与加筋材料基本性能指标,通过地基填料颗粒分析试验、击实试验和筋材拉伸试验,将建筑垃圾填料与常规填料砂土比较,废旧轮胎与土工格室比较,得到建筑垃圾土和砂土的级配曲线、击实曲线及模型试验所用废旧轮胎和土工格室的工程技术指标。为研究方形基础下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力学性能,将建筑垃圾土与砂土对比,加入土工格室和废旧轮胎地基与未加筋地基作比较,在65%和95%两种压实度下进行了12组室内平板载荷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压实度、不同地基填料和不同加筋材料对荷载-沉降关系、加筋承载力比、承载力改善因子和沉降减小比的影响,量化了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在提高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方面的优越性。通过室内地基模型试验研究了地基土表变形、地基内竖向土压力分布,进而简要探讨加筋地基工作机理。采用数值模拟软件PLAXIS对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进行模拟分析,选取两个对照组从数值模拟分析角度研究废旧轮胎与建筑垃圾用于加筋地基的可行性,并将数值模拟获得数据与室内模型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加筋地基的力学性能及整体变形特征。研究内容包括加筋地基的荷载-沉降特性、土表变形以及内部土压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回收加工后得到的建筑垃圾土填料为级配良好的地基填料,试验所用砂土为级配良好砂。建筑垃圾土拥有较好的击实效果,是性能良好的地基填料。废旧轮胎的极限拉伸强度大于土工格室,并且废旧轮胎的极限延伸率较大,拉伸模量较小。(2)提高压实度地基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均增大,而沉降减小。建筑垃圾土的荷载-沉降特性优于砂土。建筑垃圾土地基在较低的沉降比下,未加筋地基的承载力最高,随着沉降变形的发展,加筋地基承载力逐渐超过未加筋地基。建筑垃圾土地基在高压实度下表现出更好的加筋效果。同等条件下,废旧轮胎加筋效果比土工格室要好。筋材应变在高压实度建筑垃圾土中得到更快发展。加入废旧轮胎前后,建筑垃圾土地基沉降值差异并不大,算得的沉降减小比小于砂土地基值。减小地基沉降方面,废旧轮胎加筋效果更好。远离中心处的土表变形对基础荷载的响应要小于靠近中心处。高压实度下土表隆起值大于低压实度下的值。建筑垃圾土能够有效降低填土表面隆起。筋材的加入使土表变形更加均匀。同一基础荷载下,高压实度地基土压力值要高于低压实度地基。相对传统地基,建筑垃圾土地基能将基础荷载扩散到更广范围,从而降低地基土压力。加入筋材后土压力值明显下降,且轮胎加筋地基土压力小于格室加筋地基。地基内部土压力沿水平方向呈非线性分布状态,筋材的加入使得地基内部土压力在水平方向分布更加均匀。(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同荷载下,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沉降小于加筋砂土地基,地基性能较良好。在建筑垃圾土地基中,废旧轮胎加筋地基的性能优于土工格室加筋地基。数值计算无法精确模拟实际试验条件,但是模拟结果总体趋势与室内试验大致相同,对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性能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建筑垃圾土与砂土相比,能够减小因地基沉降产生的土表沉降变形。试验结束时,废旧轮胎加筋地基的土表变形值小于土工格室加筋地基,远离基础中心的土体对基础荷载的响应要小于靠近基础中心的土体。使用废旧轮胎代替土工格室,土表变形更加均匀。使用强度较高的建筑垃圾土作为地基填料,能够降低地基内部的土压力。与土工格室相比,废旧轮胎加筋地基更好地改善了建筑垃圾土地基的性能。地基内部土压力在水平方上向呈非线性分布。数值模拟发现加筋地基上部荷载对土压力的影响范围并不大。
杨荣[5](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非均质性及渗流场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和填埋场数量急剧增加。由于垃圾填埋场高堆体和大库容特点、复杂的垃圾组分及较高的渗滤液水位,容易引发环境污染和边坡稳定问题,因此,研究垃圾填埋场堆体非均质特性、渗流场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垃圾堆体“非均质性”展开研究,统计分析了垃圾特性在时空域的分布特征,提出了考虑堆填过程的非均质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导排层淤堵模型及非均质稳定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而分析填埋场中渗滤液流动规律及边坡稳定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统计的角度研究了垃圾堆体非均质特性分布规律,揭示了垃圾物理组分、重度、渗透特性、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时空分布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垃圾组分受国家政策、气候、生活方式、地区及时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填埋场有机物含量约75~97%,其中厨余垃圾含量高达60%,直接影响到垃圾含水量和填埋场渗滤液水位的高低。随着埋深的增加,垃圾上覆压力及降解程度增加,使得无机物含量增加且重度增大,孔隙比与饱和渗透系数越小。垃圾堆体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之间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随着埋深的增加,塑料、纤维类有机物发生降解,使得填埋场堆体黏聚力减小,内摩擦角增大。(2)基于非均质土体饱和—非饱和渗流原理,提出一种考虑非均质渗透特性和堆填过程的渗流模型建立方法,同时建立导排层淤堵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计算实际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过程中的渗滤液水位分布,也可以应用于砂土地基排水管渗透系数分布和尾矿库排水管淤堵等类似工程中。研究降雨强度、导排层、中间覆盖层及垃圾渗透系数分布对垃圾填埋单元渗流场的影响,得到了滞水位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滞水位高度的因素。在考虑垃圾非均质情况时,可以看作将垃圾单元划分无限层,所产生最大滞水位和孔隙水压力较大,对填埋场稳定不利,故填埋场导排系统渗透系数和垃圾渗透系数分布的选取,是垃圾填埋场渗流场分析的关键。(3)结合填埋场抗剪强度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关于垃圾重度和抗剪强度的非均质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通过研究得到垃圾重度及抗剪强度分布对边坡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填埋场堆填初期时,垃圾的特性变化速率较大。研究了填埋场堆体边坡坡高、坡厚高比、坡比、垃圾重度、抗剪强度及渗滤液水位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当边坡厚高比较大时,可将三维边坡简化为二维平面应变问题。在相同条件下三维边坡较二维边坡安全系数稍大,当渗滤液水位增加至一定高度时,两者差距较小,此时水位比坡厚对安全系数影响大。通过计算给出了一系列安全系数图表,在各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可初步预测填埋场边坡安全系数范围,为填埋场的前期设计提供依据。(4)以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将非均质垃圾饱和-非饱和瞬态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考虑垃圾堆填过程及非均质渗透特性时,计算得到最大滞水位较高,与均质材料相比各垃圾层滞水位相差约0.08~1.88 m,对填埋场稳定性不利,同时验证了非均质垃圾单元渗滤液发展规律,为填埋场降水设计及安全运行提供依据。填埋场中渗滤液水位较高且存在多层滞水位,导排层仅对当前垃圾层降低滞水位效果较好,滞水位下降约0.52~1.38 m,而其他垃圾层因有覆盖层阻隔影响较小,在实际填埋场中应在各层垃圾底部均设导排管或采用竖井措施进行降低滞水位。(5)结合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工程特性分布,将非均质稳定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研究不同重度及抗剪强度分布对填埋场稳定性的影响,该模型也适用于复杂地形、土工膜或多种地层的情况。研究发现垃圾力学特性对填埋场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尤其抗剪强度分布对边坡失稳类型和滑动面位置有重要决定作用。考虑无水条件时,计算得到多种重度及抗剪强度分布情况下填埋场堆体均未发生失稳,安全系数为1.363~1.794,考虑填埋场滞水位时下游垃圾坝发生滑坡,安全系数为1.109,需要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对三维填埋场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发现库岸边坡较陡,极易发生失稳破坏,在垃圾填埋场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在考虑填埋场库容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必要时进行岸坡加固或坡比改良。
荣丹[6](2020)在《加筋垃圾土力学特性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国内外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为填埋法,填埋法虽然能够暂时解决垃圾随意堆放的问题,但是随垃圾的增多不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一旦填埋场发生失稳就会使周边居民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近几年填埋场的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人们制造的垃圾中有很多有加筋作用的物质,若是对这些加筋物质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对垃圾土进行加固,也能增加这些加筋物质的回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失。本文以加筋垃圾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的方法充分探讨了加筋物质对垃圾土应力应变的影响,分析了加筋物质在垃圾土中的作用机理。首先充分探讨了降解作用和加筋物质的体积含量、大小、分布角度以及与土体之间的粘结程度对加筋物质剪应力和剪切位移的影响,建立起了新的基于降解和加筋物质作用的垃圾土本构模型。根据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该模型不仅可以对剪应力和剪切位移进行预测,也能计算出对垃圾土进行加固的加筋物质的最佳形式。其次利用ANSYS APDL与workbench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含随机分布加筋物质垃圾土的数值模拟,以含有相同长度加筋物质垃圾土不同围压和不同堆放时间的剪应力与剪应变云图为分析基础,探究了围压与堆放时间对加筋作用的影响规律。之后又分析了含量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加筋物质对试件整体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影响。然后根据室内试验测定秦皇岛汤河内淤泥质垃圾土的基本性质。并在土体内混入不同长度的加筋物质,进行不同轴压下的直剪试验,分析了轴压对不同长度加筋物质加筋作用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第二章模型进行再次验证。最后进行了加筋垃圾土小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并根据传统填埋场边坡初始稳定性设计的弊端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实际工程中的指导。
赵诗雨[7](2020)在《城市固体废弃物不稳定性及加筋作用下抗剪强度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组分不均一性、成分复杂,还会发生生物降解而产生渗滤液与填埋气,导致填埋场功能特殊、服役环境极端,极易发生环境灾害。无论是降水还是局部高气压,均会引起填埋场内部有效应力降低,类似于土质边坡第二种破坏形式。城市固废的应力应变强度响应对填埋场的设计、运行以及填埋场的封场后特性和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由于纤维材料的增强作用,城市垃圾是一种强度较高的材料。因此,对垃圾的不稳定性与加筋作用下抗剪强度机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现场原状垃圾样与室内样进行对比,采用CT扫描与图像处理技术描述垃圾内结构性固相角度,对不同组分的垃圾进行了垃圾的常偏应力路径试验与环剪试验,研究垃圾不稳定,明确垃圾中纤维加筋作用;并在上述的基础上推导了加筋土二维、三维抗剪强度模型。本文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设计自制一种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原状样的取样器,通过CT扫描得到试样各个断面的图像资料后利用ParaView5.8识别出了结构性固相,并统计得到结构性固相角度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与密度分布函数,同时发现上覆荷载对于结构性固相的影响有限,结构性固相的平均角度主要集中在在30°~32°左右;(2)基于常偏应力路径试验数据发现,在MSW中会出现不稳定情况,具体表现为: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在随着有效均应力减小的过程中故发生突变,即试样体积发生急剧膨胀,而轴变突然增加、径向应变突然负增加。研究表明,在不排水条件下试样不会出现失稳,仅在排水条件下试样才会失稳,同时垃圾会在有效围压下降且有效应力比至一定值时发生才会不稳定现象,不稳定线斜率会随着固结后孔隙比增大而减小;(3)在环剪试验中发现,随着正应力的增大,达到峰值强度所需的剪切位移也增大,但随着剪切速率增大达到峰值强度所需的剪切位移有所减小,在整个环剪过程中简化垃圾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筋材能够提高垃圾8%~14%的抗剪强度,垃圾的抗剪强度参数对填埋场(无论是堆体还是垃圾坝)整体稳定性评估至关重要;(4)基于加筋土两种破坏模式(即拔出破坏和拉断破坏)分别推导了二维与三维加筋土抗剪强度理论模型,加筋土抗剪强度为纤维几何形状、纤维体积含量、加筋角度、剪切带宽度、纤维抗拉强度和土体抗剪强度的函数;剪切带宽度对增加部分的抗剪强度影响一般为3~5%,不会超过13%;该模型能运用于垃圾与加筋土两种材料。
方月华[8](2020)在《MBT垃圾土压缩特性室内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日益增加,如何有效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一直是科研工作人员的热点课题。为了弥补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不足,我国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首次引进德国的机械生物处理技术(Mechanical-Biological-Treatment),作为试点项目对杭州天子岭的垃圾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产物称为MBT垃圾。MBT垃圾与新鲜城市生活垃圾相比,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若对MBT垃圾进行填埋,就不能用传统城市生活垃圾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来分析MBT垃圾填埋的设计和运营。由于国内对MBT垃圾的研究稀少,也没有MBT垃圾填埋场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若盲目堆高很容易造成填埋场的不均匀沉降、滑坡等灾难性后果,同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污染,所以研究MBT垃圾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十分重要。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MBT技术的生活垃圾强度特性及其强度机理研究”(51678532)和“MBT垃圾渗透与变形的相关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51978625)为依托,主要研究了 MBT垃圾的压缩特性。在研究MBT垃圾的组分、颗分、含水率、比重等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对MBT垃圾进行了多组室内压缩试验。试验考虑垃圾组分、加载方式、试样尺寸、是否饱和、压缩时间、温度等因素,研究了MBT垃圾的压缩特性及卸荷之后的回弹特性。最后根据压缩曲线和已有的文献总结,得到MBT垃圾的非饱和长期压缩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物理试验(1)MBT垃圾主要由纸、橡胶塑料、纺织品、木头、陶瓷碎石、玻璃、金属、土及不可分辨物组成。其中橡胶塑料组分在MBT垃圾中百分比含量最大,纸的百分比含量最低。(2)MBT垃圾的不均匀系数Cu大于5,曲率系数Cc在1~3之间,级配良好。M1和M2试样的含水率分别为20.21%和15.41%;比重分别为1.58和1.38。2.压缩试验2.1多级短期压缩-回弹试验:(1)MBT垃圾的瞬时压缩完成时间接近24小时。(2)在多级-回弹压缩试验中,压缩和回弹阶段的孔隙比和荷载对数的关系符合一次函数关系。(3)试验得到了 MBT垃圾的主压缩指数Cc分别为1.001,0.986;修正主压缩指数C’c分别为0.223,0.251。(4)压缩系数a和压缩模量Es受应力区间的影响。(5)MBT垃圾的压缩应变主要由塑性变形和可忽略的弹性变形组成。2.2单级短期压缩试验:(1)非饱和、饱和试样压缩过程中压缩应变与压缩时间对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2)非饱和、饱和试样的压缩应变是关于压力P、时间t的复合函数。但是饱和试样的压缩性更大2.3单级长期压缩试验:(1)长期压缩过程可划分为瞬时压缩阶段、机械蠕变阶段、生物降解压缩阶段。瞬时压缩阶段主要是由施加的荷载引起,机械蠕变是蠕变作用引起,生物降解压缩阶段主要是由MBT垃圾中有机质组分降解引起。(2)两组试样的机械蠕变阶段的次压缩指数C’ac-分别为0.022和0.015;生物降解压缩阶段的次压缩指数C’ab分别为0.174和0.127。(3)压缩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机械蠕变阶段,次压缩指数C’ca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加;而在生物降解压缩阶段则迅速增加,C’cb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模型表示。(4)MBT垃圾的压缩性受尺寸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5)根据试验结果和文献总结,建立非饱和MBT垃圾的单级长期压缩计算模型。本文考虑垃圾组分、加载方式、试样尺寸、是否饱和、压缩时间、温度等因素,研究MBT垃圾的压缩特性及卸荷之后的回弹特性。基于试验的MBT垃圾的压缩特性参数,得到MBT垃圾的非饱和长期压缩计算模型。研究结果可为MBT垃圾填埋场沉降预测和库容估算提供参考。
何超[9](2020)在《好氧通风条件下垃圾堆体的沉降和温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掌握通风过程中引发垃圾填埋场内部沉降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好氧型填埋场修复工程的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控制沉降和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填埋场内部有机质的生化降解,而好氧反应较厌氧反应更加剧烈。为了进一步探讨好氧通风对垃圾土沉降和温度演化规律,本文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室内模拟和参数类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好氧通风过程中的典型工况为背景,开展了相应的沉降和温度监测试验,以及温度演化的模拟。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污染泥土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好氧通风沉降试验设备,开展了竖向压力作用下的好氧降解对垃圾土沉降特性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主压缩沉降阶段,好氧降解作用对主压缩沉降影响较小;次压缩沉降阶段,前90天沉降平均占总沉降的96.37%,施加竖向荷载可缩短完成次压缩沉降的时间;修正主压缩指数与厌氧反应器较接近,但修正次压缩指数aC的上限较高(0.425-1.0);降解过程中甲烷浓度低于2.5%,硫化氢低于20ppm,渗滤液p H均呈碱性,CODCr、BOD5和NH3-N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降解稳定后,NH3-N浓度达到规范规定排放的标准,表明试验流程较好的完成了好氧降解反应。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固体废弃物科学联合实验室(IRSM-CAS/HK Poly U Joint Laboratory on Solid Waste Science)研发的垃圾土好氧通风模拟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通风强度对垃圾堆体温度演化特性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通风强度下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较相同;通风强度越大,垃圾达到峰值温度的时间越短,峰值温差可达15.1℃,温度下降和达到稳定的时间越快,达到稳定的时间最多相差16天;环境温度对垃圾土温度影响较小;中间层垃圾温度最高,高通风强度下,各深度垃圾的最大温差可达5.1℃。构建了好氧反应过程中两阶段氧气消耗速率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对好氧降解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方程进行了修正。采用COMSOL软件对回灌条件、通风方式和等效热传导系数等因素对好氧通风下垃圾堆体温度变化影响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本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较好的反映了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过程,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渗滤液初始温度、回灌强度对垃圾温度有明显影响,在运用好氧通风填埋场技术时,需考虑回灌渗滤液初始温度对堆体温度的影响。当垃圾土骨架、渗滤液、气体的热容参数进行等效化处理时,需考虑具体的填埋场内部环境条件。
李修磊,李金凤,施建勇[10](2019)在《考虑纤维加筋作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土弹塑性本构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生活垃圾土的成分非常复杂,大量纤维材料(如塑料、纺织物、皮革等)的存在使得其力学性质与普通土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现有土体本构模型难以对垃圾土的力学行为进行较好的模拟。对此将垃圾土看作是由纤维材料和泥状物(除纤维材料外剩余的成分)组成的复合体,荷载作用下垃圾土的力学特性取决于纤维材料和泥状物的共同作用,并提出了纤维作用参数R的概念。通过构建新的反映纤维加筋作用的塑性势函数,并依据试验结果推导了纤维作用参数R的演化方程,建立了一个能够合理描述垃圾土力学应力-应变特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将垃圾土本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三轴排水试验结果和他人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垃圾土应力-应变特性,尤其是应变水平较大时应力-应变曲线上翘的形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模型的建立可为更好地服务于垃圾填埋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城市垃圾土模型参数的程序计算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垃圾土模型参数的程序计算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2)龄期和HDPE膜加筋对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和处理方式 |
1.1.2 垃圾填埋体的环境岩土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垃圾组分和龄期影响的垃圾土抗剪强度研究现状 |
1.2.2 HDPE土工膜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垃圾组分和龄期作用的垃圾土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2.1 垃圾土抗剪强度参数随龄期增长的变化规律 |
2.1.1 垃圾土组分的变化规律 |
2.1.2 垃圾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 |
2.1.3 降解机理对垃圾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
2.1.4 抗剪强度参数与龄期的拟合公式 |
2.2 华东地区某城市垃圾填埋场中垃圾土直剪试验 |
2.2.1 直剪试验仪器和材料 |
2.2.2 直剪试验方案 |
2.2.3 直剪试验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HDPE土工膜力学试验研究 |
3.1 HDPE土工膜拉伸试验 |
3.1.1 试验仪器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
3.1.4 HDPE土工膜拉伸刚度 |
3.2 HDPE土工膜和垃圾土的界面剪切试验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方法 |
3.2.4 不同厚度HDPE土工膜和垃圾土界面剪切特性分析 |
3.2.5 不同含水率垃圾土和HDPE土工膜界面剪切特性分析 |
3.2.6 不同纤维含量垃圾土和HDPE土工膜界面剪切特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HDPE膜加筋对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
4.1 PLAXIS软件介绍 |
4.1.1 PLAXIS有限元程序简介 |
4.1.2 边坡安全系数确定 |
4.2 分层填埋体模型建立 |
4.2.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确定 |
4.2.2 材料参数确定和网格划分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
4.3.2 垃圾填埋体边坡潜在滑移面分析 |
4.3.3 垃圾填埋体中HDPE土工膜受力分析 |
4.3.4 土膜接触面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龄期影响的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基于龄期增长的不同填埋层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 |
5.2 无膜加筋垃圾填埋体随龄期增长的边坡稳定性 |
5.3 界面强度折减因子影响下垃圾填埋体随龄期增长的边坡稳定性 |
5.4 HDPE土工膜厚度影响下垃圾填埋体随龄期增长的边坡稳定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垃圾土水力特性参数反演与优势渗透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垃圾填埋场渗流分析基本理论与数值反演 |
2.1 土壤水势理论 |
2.2 垃圾土中水分的迁移 |
2.3 垃圾土的水力学特性 |
2.4 水力特性的数值反演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垃圾土渗流过程中非饱和水力特性参数的确定 |
3.1 多步重力自由排水试验方案 |
3.2 饱和-非饱和水力参数的数值反演 |
3.3 水力特性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垃圾土饱和渗透系数的现场测试与土水特性反演 |
4.1 试验场地概况 |
4.2 垃圾填埋场现场抽-注水试验 |
4.3 抽注水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非饱和水力特性参数的反演 |
4.5 本章小结 |
5 考虑优势流效应条件下填埋场渗滤液回灌渗透模拟 |
5.1 优势渗透模拟参数设置 |
5.2 典型填埋场渗滤液回灌模拟方案 |
5.3 优势流效应下渗滤液回灌迁移规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废旧轮胎加筋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1 废旧轮胎加筋技术的应用 |
1.3.2 废旧轮胎加筋土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基填料与加筋材料的基本性能 |
2.1 引言 |
2.2 地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 |
2.2.1 试样制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地基填料的击实试验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筋材的拉伸试验 |
2.4.1 试样制备 |
2.4.2 试验方法 |
2.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地基模型试验 |
3.1 引言 |
3.2 室内模型试验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步骤 |
3.2.4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荷载-沉降曲线 |
3.3.2 加筋承载力比BCR |
3.3.3 承载力改善因子IF |
3.3.4 沉降减小比PRS |
3.3.5 土表变形 |
3.3.6 土压力 |
3.4 破坏模式和加筋机理 |
3.4.1 破坏模式 |
3.4.2 加筋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筋地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4.1 引言 |
4.2 PLAXIS程序简介 |
4.3 加筋体系数值模拟 |
4.3.1 土体性状模拟 |
4.3.2 加筋材料模拟 |
4.3.3 接触面单元模拟 |
4.4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
4.4.1 计算假定 |
4.4.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
4.4.3 网格划分及加载方式 |
4.5 加筋地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1 荷载-沉降分析 |
4.5.2 土表变形分析 |
4.5.3 土压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5)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非均质性及渗流场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发展现状 |
1.2.2 填埋场垃圾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垃圾填埋场渗流研究现状 |
1.2.4 垃圾填埋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非均质特性统计分析 |
2.1 填埋场垃圾组分统计分析 |
2.1.1 垃圾组分空间域分布 |
2.1.2 垃圾组分时间域分布 |
2.2 填埋场垃圾重度统计分析 |
2.3 填埋场垃圾渗透特性统计分析 |
2.3.1 填埋场垃圾饱和渗透系数分布分析 |
2.3.2 填埋场垃圾土水特征曲线 |
2.4 垃圾抗剪强度统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填埋单元瞬态渗流及导排层淤堵研究 |
3.1 饱和—非饱和垃圾单元渗流机理 |
3.1.1 非饱和垃圾填埋单元 |
3.1.2 渗流理论 |
3.1.3 非均质渗流理论 |
3.2 垃圾填埋场结构及研究方案 |
3.2.1 垃圾填埋场结构 |
3.2.2 研究方案 |
3.3 均质垃圾体渗流分析 |
3.3.1 模型及材料特性 |
3.3.2 渗流分析结果 |
3.4 非均质垃圾体渗流分析 |
3.4.1 模型及材料特性 |
3.4.2 渗流分析结果 |
3.5 导排层淤堵机理及淤堵模型 |
3.5.1 淤堵机理 |
3.5.2 淤堵模型 |
3.5.3 渗流结果分析 |
3.6 多层填埋单元垃圾体渗流分析 |
3.6.1 模型及边界条件 |
3.6.2 渗流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考虑垃圾非均质性的堆体边坡稳定分析 |
4.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4.1.1 原理 |
4.1.2 本构关系 |
4.1.3 破坏准则 |
4.1.4 分析流程 |
4.2 多层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
4.2.1 模型及材料特性 |
4.2.2 结果和分析 |
4.3 垃圾填埋单元模型 |
4.3.1 有限元模型 |
4.3.2 垃圾非均质特性模拟 |
4.3.3 边界条件 |
4.4 边坡几何参数对填埋单元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4.4.1 坡高的影响 |
4.4.2 坡比的影响 |
4.4.3 坡厚高比的影响 |
4.5 力学参数对填埋单元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4.5.1 重度的影响 |
4.5.2 抗剪强度的影响 |
4.6 渗滤液水位对填埋单元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降雨作用下非均质垃圾填埋场瞬态渗流场分析 |
5.1 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概况 |
5.1.1 渗流问题 |
5.1.2 渗滤液来源 |
5.2 材料渗透特性及方案设计 |
5.2.1 渗透特性 |
5.2.2 研究方案 |
5.3 垃圾填埋场非均质渗流模型 |
5.3.1 有限元模型 |
5.3.2 堆填过程模型建立 |
5.3.3 非均质堆体渗流模型建立 |
5.4 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非均质稳定模型的工程应用 |
6.1 稳定问题 |
6.2 垃圾材料特性及方案设计 |
6.2.1 强度特性 |
6.2.2 研究方案 |
6.3 填埋场二维边坡稳定性分析 |
6.3.1 二维模型及边界条件 |
6.3.2 结果及分析 |
6.4 填埋场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 |
6.4.1 三维模型及边界条件 |
6.4.2 研究方案 |
6.4.3 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二、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三、攻读博士期间所获奖励 |
(6)加筋垃圾土力学特性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介绍 |
1.2.1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
1.2.2 垃圾土强度的研究现状 |
1.3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性 |
1.3.1 垃圾土的特殊性质 |
1.3.2 填埋场的稳定性 |
1.4 加筋物质与土体的作用机理 |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加筋垃圾土的本构模型 |
2.1 垃圾土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2.2 模型建立 |
2.2.1 模型假设 |
2.2.2 加筋物质对混合物总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影响 |
2.2.3 加筋物质产生的附加应力 |
2.2.4 生物降解产生的影响 |
2.3 模型验证 |
2.4 |
2.4.1 实验法计算附加剪应力时的模型验证 |
2.4.2 推导法计算附加剪应力时的模型验证 |
2.4.3 对降解作用函数模型的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加筋垃圾土三轴试验的数值模拟 |
3.1 ANSYS软件概述 |
3.1.1 ANSYS有限元软件的基本介绍 |
3.1.2 ANSYS APDL的基本特点 |
3.1.3 ANSYS workbench的基本特点 |
3.1.4 ANSYS软件的优点 |
3.2 模型建立 |
3.2.1 建立实体模型 |
3.2.2 土体与加筋物质的本构模型 |
3.2.3 确定模型参数 |
3.2.4 网格划分 |
3.2.6 确定荷载与边界条件 |
3.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3.3.1 强度理论 |
3.3.2 围压和时间对剪应变和剪应力的影响 |
3.3.3 加筋物质长度对剪应变和剪应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筋垃圾土的室内直剪试验 |
4.1 试验仪器 |
4.2 试验土体的基本指标 |
4.2.1 土体的天然密度 |
4.2.2 土体的含水量 |
4.2.3 土体的比重(相对密度) |
4.2.4 土体的孔隙比 |
4.3 加筋垃圾土的生物降解 |
4.4 加筋垃圾土的直剪试验 |
4.4.1 试验目的 |
4.4.2 试验所用加筋物质 |
4.4.3 制作重塑土样的步骤 |
4.4.4 直剪试验步骤 |
4.4.5 相同轴压不同长度加筋物质的试验结果分析 |
4.4.6 不同轴压相同长度加筋物质的试验结果分析 |
4.5 对模型的实例验证 |
4.5.1 实验法计算附加剪应力时的模型验证 |
4.5.2 推导法计算附加应力时的模型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筋垃圾土小型边坡稳定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工程概况 |
5.3 改良前后垃圾土强度指标对比 |
5.4 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
5.5 填埋场边坡初始设计阶段的稳定性设计 |
5.5.1 传统填埋场边坡的初始稳定性设计 |
5.5.2 填埋场边坡稳定性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城市固体废弃物不稳定性及加筋作用下抗剪强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SW抗剪强度研究 |
1.2.2 CT扫描技术在垃圾结构特征方面的研究 |
1.2.3 加筋土抗剪强度研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3.2 本文的工作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现场取样技术与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垃圾现场取样技术 |
2.2.1 现场取样目的与装置 |
2.2.2 现场取样过程 |
2.3 垃圾CT扫描试验 |
2.3.1 CT扫描原理与过程 |
2.3.2 MSW现场样CT扫描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的大型三轴常偏应力路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总体试验方案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样制备 |
3.2.3 试验装置 |
3.2.4 试样饱和 |
3.2.5 具体试验内容 |
3.3 常偏应力路径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A组试验结果 |
3.3.2 B组试验结果 |
3.3.3 常偏应力试验结果分析 |
3.4 常偏应力路径试验中不稳定性分析 |
3.4.1 不稳定性与不稳定线 |
3.4.2 常偏应力排水状态下的不稳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的环剪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总体试验方案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样制备 |
4.2.3 试验装置 |
4.2.4 试验仪器原理与调试 |
4.2.5 具体试验内容 |
4.3 垃圾环剪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纯砂对照组试验结果 |
4.3.2 A组试验结果 |
4.3.3 B组试验结果 |
4.4 垃圾剪切特性研究 |
4.4.1 垃圾抗剪强度指标 |
4.4.2 剪切速率对垃圾剪切特性影响分析 |
4.5 工程实际应用 |
4.5.1 工程概况 |
4.5.2 垃圾静力稳定分析 |
4.5.3 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筋土抗剪强度理论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二维加筋土抗剪强度理论模型 |
5.2.1 加筋土破坏模式为拔出破坏 |
5.2.2 加筋土破坏模式为拔出破坏 |
5.2.3 纤维在土体中引起的单位面积拉力的确定 |
5.2.4 加筋土等效强度 |
5.2.5 可靠性验证 |
5.3 三维加筋土抗剪强度推导过程 |
5.3.1 zy平面上投影分析 |
5.3.2 zx平面上投影分析 |
5.3.3 可靠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主要科研成果 |
(8)MBT垃圾土压缩特性室内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研究的背景 |
1.1.1 城市生活垃圾 |
1.1.2 MBT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压缩特性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MBT垃圾的压缩特性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试验仪器及试验过程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仪器 |
2.3.1 大型固废压缩仪 |
2.3.2 压缩与渗透联合测定仪 |
2.4 物理试验 |
2.4.1 成分分析试验 |
2.4.2 颗分试验 |
2.4.3 比重试验 |
2.4.4 含水率试验 |
2.5 压缩试验 |
2.5.1 多级短期压缩-回弹试验 |
2.5.2 单级压缩试验 |
第三章 MBT垃圾物理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成分分析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颗分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比重、含水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BT垃圾多级压缩-回弹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MBT垃圾的多级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1 压缩应变与荷载的关系 |
4.1.2 孔隙比与荷载的关系 |
4.1.3 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 |
4.1.4 修正主压缩指数对比分析 |
4.2 MBT垃圾的多级回弹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回弹应变与荷载的关系 |
4.2.2 回弹孔隙比与荷载的关系 |
4.2.3 回弹模量 |
4.2.4 回弹指数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级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 MBT垃圾的单级非饱和短期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5.1.1 压缩应变与压缩时间的关系 |
5.1.2 压缩应变与荷载的关系 |
5.2 MBT垃圾的单级饱和短期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压缩应变与压缩时间的关系 |
5.2.2 压缩应变与荷载的关系 |
5.3 MBT垃圾的单级长期(300天)压缩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压缩应变与压缩时间的关系 |
5.3.2 次压缩指数与温度的关系 |
5.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4.1 短期压缩试验拟合结果对比 |
5.4.2 压缩试验的尺寸效应分析 |
5.4.3 次压缩指数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BT压缩计算模型 |
6.1 压缩模型 |
6.1.1 国外压缩模型介绍 |
6.1.2 国内压缩模型介绍 |
6.2 本文压缩计算模型 |
6.3 模型计算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好氧通风条件下垃圾堆体的沉降和温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垃圾填埋场原位降解技术现状 |
1.2.1 好氧通风填埋场技术 |
1.2.2 厌氧生物反应器技术 |
1.2.3 准好氧填埋场技术 |
1.3 好氧通风对垃圾填埋场沉降影响研究现状 |
1.3.1 好氧过程中垃圾堆体沉降演化监测试验研究 |
1.3.2 好氧过程中垃圾堆体沉降演化模拟研究 |
1.4 好氧通风对垃圾填埋场温度影响研究现状 |
1.4.1 好氧过程中垃圾堆体温度演化监测试验研究 |
1.4.2 好氧过程中垃圾堆体温度演化模拟研究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好氧通风条件下垃圾堆体的沉降和温度特性演化机理 |
2.1 好氧条件下垃圾堆体的沉降演化机理 |
2.2 好氧条件下垃圾土温度演化机理 |
2.2.1 好氧条件下垃圾土热释放的来源 |
2.2.2 好氧条件下垃圾土的热传导特性 |
2.2.3 好氧条件下垃圾土的热释放速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好氧通风条件下垃圾堆体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
3.1 垃圾土好氧通风压缩沉降试验系统 |
3.1.1 设备概况 |
3.1.2 设备系统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设计 |
3.3.1 试验目的 |
3.3.2 试验方案 |
3.3.3 试验流程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垃圾土压缩沉降结果与分析 |
3.4.2 压缩沉降过程中的产气情况结果与分析 |
3.4.3 压缩沉降过程中的渗滤液浓度监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好氧通风对垃圾堆体温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
4.1 垃圾土好氧通风模拟试验系统 |
4.1.1 设备概况 |
4.1.2 设备系统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设计 |
4.3.1 试验目的 |
4.3.2 试验方案 |
4.3.3 试验流程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通风强度影响下垃圾土的温度特性 |
4.4.2 不同深度垃圾土的温度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好氧通风下垃圾堆体温度演化的模拟 |
5.1 热平衡方程的构建 |
5.2 模拟试验方案 |
5.3 好氧通风过程中温度演化的模拟结果 |
5.3.1 好氧通风过程中垃圾温度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
5.3.2 渗滤液回灌对垃圾温度演化规律的影响 |
5.3.3 注气强度对垃圾温度演化规律的影响 |
5.3.4 等效热传导系数对垃圾温度演化规律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论文 |
专利 |
致谢 |
四、城市垃圾土模型参数的程序计算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垃圾填埋场地基沉降条件下衬垫系统受力特性研究[D]. 方瑞东.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2]龄期和HDPE膜加筋对分层垃圾填埋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韩乐. 常州大学, 2021(01)
- [3]垃圾土水力特性参数反演与优势渗透模拟[D]. 张柴.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4]废旧轮胎加筋建筑垃圾土地基力学性能研究[D]. 李俊鹏.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5]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堆体非均质性及渗流场与稳定性分析[D]. 杨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加筋垃圾土力学特性与工程应用研究[D]. 荣丹. 燕山大学, 2020(01)
- [7]城市固体废弃物不稳定性及加筋作用下抗剪强度机理研究[D]. 赵诗雨. 浙江大学, 2020(02)
- [8]MBT垃圾土压缩特性室内试验研究[D]. 方月华. 浙江理工大学, 2020
- [9]好氧通风条件下垃圾堆体的沉降和温度特性试验研究[D]. 何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10]考虑纤维加筋作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土弹塑性本构模型[J]. 李修磊,李金凤,施建勇. 岩土力学, 2019(05)
标签:城市垃圾论文;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建筑垃圾论文; 天然地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