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变压器标准比较

各国变压器标准比较

一、互感器各国标准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涛[1](2014)在《宽频带交流电流精密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流的计量校准需求日益增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军工产品中的运载工具、移动军事装备、航海装置等的电源系统均对重量和体积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高频电流设备,尤其是大电流设备的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靠,新一代航空航天及军工产品的研制都倾向于使用高频电流系统提供电力。在高频冶炼、电力电子以及医学诊疗设备等方面,高频电流的使用也相当广泛。因此,建立宽频带的交流电流国家基准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各个国家的交流电流国家基准普遍是以交直流转换器为基础,然后采用爬台阶(Step-up)的方法实现各个量程交流电流的量值传递。交流电流溯源通常是以热电变换器10mA的有效值为起始点,然而大量的校准需求则是来自于1A以上乃至100A的高频电流信号,以爬台阶方法将10mA传递到1A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建立的交流电流基准在高频100kHz时的电流上限只是10A或20A,传递所积累的不确定度会随着电流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另外,高频下交直流差的电流系数是长期以来制约基准技术指标提高的重要因素,国际上目前也没有有效的测量和评定方法。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与国际上完全不同的利用高频电流互感器建立宽频带交流电流国家基准的新方法;研制出新型宽频带交直流差可计算的同轴分流器,将交流电流的溯源起点由10mA提高到了1A;利用二进制电抗分流器和对高频电流互感器比例误差线性的评定,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分流器交直流差电流系数的绝对测量;采取电抗分流器进行交流电流的传递,避免了传递过程中由于分流器低端电位不一致造成的不确定性;通过电流系数的评定,结合电流互感器初次级间隔离的优势,改进了10mA到100A交流电流的传递方法,将传递步骤由国际上普遍采用的12步减少到4步,使得新建的高频大电流国家基准的技术指标大幅度提高。本文首先论述了国内外为使用交直流转换法建立交流电流国家基准方面的研究状况,分析和总结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研究了交直流差可计算同轴结构分流器和二进制电抗分流器的设计技术,建立了以1A电流为溯源起点的技术基础,然后研究了高频大电流互感器的同轴结构设计方法以及新的电流传递方法,随后研究了三种绝对测量分流器交直流差电流系数的方法,解决了国际上量程扩展中最大的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问题,最后对交流电流基准的测量能力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通过旁证实验对测量方法进行了验证,保证了交流电流国家基准校准能力的可靠和等效。

王佳庆[2](2020)在《通榆边昭66kV光伏发电项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化石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地球环境也在逐渐恶化,故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找到新型清洁、安全并且可靠的可再生或可持续能源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丰硕的太阳能源辐射就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无污染,用之不竭可再生的低成本清洁能源。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系统,该发电系统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直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进行传输。光伏发电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害气体,也不会排放任何污染,具有可持续供给、清洁、安全、无噪声的优点,对地球环境保护和解决一次性资源短缺的危机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光伏发电的目的与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现状与发展现状。然后以通榆边昭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66kV光伏发电站的电气部分设计、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设计以及二次系统等的设计,分析了光伏发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及原理,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的研究,选用合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蓄电池组、光伏并网控制器、光伏逆变器、直流汇流箱以及交流配电柜等相关电气设备,设计了发电站二次系统方案,以及此类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的相关方案。最后,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设计出一个完整可靠的光伏发电系统,建立了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66kV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系统工作稳定,利用太阳能为主要能源,有效地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此外,该发电项目应用范围广,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可就近供电,不必长距离输送,有效地解决了长距离输电线路所造成的电能损失的问题。光伏发电站还具有建设周期短,资源成本低,组建方便快捷的优点,能有效解决光伏变电站对电网负载的持续可靠供电问题,有效地改善了通榆县地区电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电压低的问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南雪[3](2019)在《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市场上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采样频率低的问题,且其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一直侧重于满足继电保护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导致输出的信号无法直接用于电能质量监测分析的现状,本次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高采样频率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解决了目前电子式互感器的采样频率低且非2的N次幂的问题,使采样频率达到512点/周波,采样模块截止频率至少2.5KHz,能准确还原50次谐波,且采样精度达到0.2级准确度要求,满足了电能质量分析的需求。所以针对这种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充分研究了目前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能够满足高采样频率的“罗氏线圈+LPCT”组合型电流互感器和同轴电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的传感原理,最后对其优势做了简要介绍。对满足电能质量分析需求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进行研究。首先,对电子式互感器的采集器部分做了模块设计,包括信号调理电路设计、A/D芯片选型、CPU芯片选型及电源模块设计。其次,基于信号调理电路对两种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做了Matlab建模仿真分析,包括新型电子式互感器传感头等效电路、积分电路、滤波电路和移相电路,在积分电路中分别对模拟积分和数字积分进行Matlab仿真和对比研究,并设计了改进的复合积分器使其精度有所提高。最后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的二阶低通滤波电路,满足了对截止频率的要求。仿真结果显示,本次设计的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满足高采样频率的需求。针对合并单元技术要求提出一种基于FPGA+ARM的合并单元硬件架构方案,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据还原模块、基于ARM的数据处理模块和基于IEC61850-9标准的以太网输出模块。主要对其数据还原模块进行研究与设计,其中包括解码校验模块、数据同步模块和FIFO数据排序模块,根据数据同步模块提出了一种新的同步采样算法,并利用Modelsim软件对每个模块进行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其次对数据处理模块的数字滤波、均方根值及相位的计算、相位补偿等相关算法做了研究分析。最后介绍了以太网控制器的选型及其CS8900与ARM的硬件连接。验证本次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系统的正确性,对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做了采样准确性测试和温度测试,对合并单元做了采样完整性测试和采样准确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的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电能质量分析的需求。最后全文总结,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李桩[4](2019)在《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是整个国家能源的重要供应基地,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煤矿的安全生产,对于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煤矿的安全有赖于电力的安全供应,电力变压器是保证煤矿电力供应的重要电气设备,变压器的安全正常运行能够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煤矿变压器故障或者继电保护误动作,将影响煤矿的安全,因此本文对影响变压器保护误动作的励磁涌流及其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基于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参数建立变压器励磁涌流仿真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搭建变压器仿真模型,给出了变压器励磁涌流的仿真波形,并详细分析了仿真波形的特点。为后续励磁涌流的识别技术奠定基础。然后,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计算。重点分析了变压器剩磁与合闸角对励磁涌流波形的影响。针对剩磁,给出了从无剩磁到0.8标幺值剩磁条件下变压器励磁涌流波形的变化情况。针对合闸角,给出了 0°到180°范围内不同合闸角条件下的变压器励磁涌流幅值波形;针对两种影响因素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波形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总结了两种因素对变压器励磁涌流的影响规律。最后,分析了基于电流衰减特性的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算法。基于上述分析,研究了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方法。应用励磁涌流的识别技术,给出了变压器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保证差动保护在励磁涌流存在情况下依然可以正确动作,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苗文静[5](2013)在《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及应用》文中指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工作,国内外智能电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电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山东电网在推动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新型洁净的能源的应用方面,提出了“统筹安排、统一规范、自上而下、同步推进”的原则,紧密结合山东电网的具体情况,全面组织开展了山东电网“十二五”智能化规划与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建设山东坚强智能电网。本文结合山东电网智能化实际情况,重点从技术特征和构成方面,认真分析了山东电网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熟悉了《山东电网“十二五”智能化规划》中对电网智能化的规划目标、重点项目、建设规模及预期目标,以及加快智能电网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明确智能电网的关键——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进而提出了220kV智能化变电站的优化设计方案,对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在第一章介绍了目前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背景,并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和构成特点,提出智能变电站设计的关键因素;在第二章阐述解析了智能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的构成、特点,分别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几种选型方案;在第三章阐述说明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及辅助二次系统构成特点及发展,总结了二次辅助系统的几种不同组成方案;在第四章以220kV实际变电站为例,详细阐述了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220kV变电站是电网结构的重要部分,智能变电站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很复杂的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本文所作工作甚微,需要今后更加努力的研究,为以后智能电网的发展作出贡献。

张荣香[6](2015)在《基于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具有无绝缘要求,无高压端开路危险和满足智能电网数字化输出需求等诸多优点,是目前世界各国电流互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工作以电压等级日益增高的电力系统中对性能优良的电流互感器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不同测试环境、测试对象对电流互感器精度和灵敏度的不同要求,对基于法拉第磁敏材料和新型磁流体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进行性能和应用研究,针对每种互感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基于法拉第磁敏材料的磁光晶体棒光学电流互感器,深入分析了正交探测方式提高信噪比的能力,对本课题组制作的磁光晶体棒电流互感器进行了性能研究,并详细推导了磁光晶体棒与导线不同位置时法拉第旋转角和电流之间的关系,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导线距离和方位变化对电流传感性能的影响。2、对基于法拉第磁敏材料的光纤环式电流互感器,提出了利用穆勒矩阵和邦加球直观分析互感器中偏振光特性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首先分析了这种互感器中最主要的问题,即线性双折射问题的影响,然后针对利用法拉第反射镜的光纤环式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分析了法拉第反射镜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偏振复用技术解决线性双折射问题的方法。3、深入分析了单模-多模-单模(SMS)光纤结构的模式干涉原理,并重点对SMS光纤结构的温度交叉敏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模光纤包层材料的热光效应和封装材料的热膨胀效应是影响其温度性能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从而为本工作制作的基于磁流体和SMS光纤结构的电流互感器的温度特性研究和温度补偿方法提供了支持和参考。4、基于磁流体的磁控折射率特性和吸收特性以及SMS光纤结构的多模干涉原理制作了磁流体式电流互感器,随后对所制作电流互感器的传感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基于干涉光谱特征波长变化和传输损耗变化解调的电流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8pm/A(78pm/Oe)和0.0092dB/A(0.092d B/Oe)。5、对磁流体式电流互感器提出了两种改进其灵敏度的方法。一种是针对基于传输损耗变化解调电流信息的方式,提出了利用宽带光总范围内传输损耗变化代替单波长处传输损耗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电流灵敏度至少提高到344倍。另一种是根据弯曲能够增加光纤倐逝场能量的原理,提出了利用U型弯曲SMS光纤结构提高电流检测灵敏度的方案,结果表明基于特征波长变化和传输损耗变化解调的U型结构电流互感器的灵敏度分别是直互感器灵敏度的4.3倍和4.0倍。

李昊炅[7](2011)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智能电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已成为中国电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变电站作为连接发电和用户的纽带以及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是整个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智能变电站势必将贯穿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个过程,以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以及电子式互感器的选择应用作为智能变电站的核心内容对智能变电站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电磁式互感器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互感器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电子式互感器的优越性;对有源型电子式互感器和无源型电子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不同类型的电子式互感器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完整性的对比,具体包括基于罗氏线圈的电子式互感器、磁光型光学互感器、全光纤型电子互感器三种。其次,结合工程实际分析研究了电子式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问题,包括智能变电站对电子式互感器的基本要求,电子互感器在智能变电站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电子式互感器对智能变电站的影响。最后,从保护、计量和通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整体优化结构,包括保护配置优化方案和计量配置优化方案两部分,以及目前智能化变电站网络结构方案。

吕德勇[8](2019)在《基于STM32的单相智能电能表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国家电网提出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后,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无线通信成为了智能电表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智能电表的深入研究与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本文中的单相智能电能表采用了“专用计量芯片+MCU+NB-IoT”的组合方式,以STM32作为主控芯片、以ATM90E26作为电能计量芯片,以BC-95作为NB-IoT无线通信芯片,具有高精度、低功耗的特点,且有效改善了数据传输控制的可靠性,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符合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市场上部分智能电表还不具备在线升级功能,本文在软件部分设计了远程升级子程序,工作人员在主站就可以完成对智能电表的远程升级。与同类产品相比,本设计方案中的电路安全可靠,电能表的总体性能稳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应用价值。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且分析了国内外智能电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其次,对单相智能电能表的工作原理以及整体方案设计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智能电表硬件设计进行介绍,给出了硬件设计的总体结构框图,并对主要功能模块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思路及作用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硬件电路设计,随后介绍了软件设计的总体架构及开发环境,并且以流程示意图的形式对软件的主程序及部分子程序设计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单相智能电能表技术规范中的试验要求,通过试验测试平台,对本文中的单相智能电能表进行了NB-IoT通信验证、远程升级验证、功耗测试及部分准确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中的单相智能电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管波[9](2018)在《110kV昆明文化宫地下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城市中心区的用电负荷持续攀升,但可供建设使用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且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多是在拆迁原址上规划建设。为满足城市核心区域新增用电需求,建设新的变电站就迫在眉睫,但站址的选择确日趋困难,需要我们探索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设供电设施。因此,110kV文化宫变电站的建设对昆明市东风广场周边的项目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资源的紧张促使采用地下变电站建设模式。本文全面分析了地下变、智能变发展情况,通过与常规变电站技术设备的比较,在地下变、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设计规范等的指导下,完成了110kV文化宫变设计。分别提出了布置形式、建设规模、主接线、主设备选型、地下变附属系统设计,设计融入南方电网公司3C绿色电网理念,选用部分智能化一次设备、引入智能监控系统,提升了全站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另外,围绕地下智能变建设和运维难点和风险,提出了预控措施。110kV文化宫地下智能变设计方案已通过云南电网公司专家组评审,该变电站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节地、和谐、简约”的设计原则和南网绿色电网理念,将开创云南地下变建设的先河,可为地下变、智能变建设与运行维护提供丰富的经验。

戚宣威[10](2016)在《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电网国家战略的推进,我国电网正在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交直流混联复杂电网,其规模迅速扩张、结构日益复杂、技术不断改进、运行灵活多变。电网发生的单一故障若不能及时阻断,将会在交直流系统间引起连锁演变的复杂事故过程。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第一道防线,其可靠迅速的动作对于遏制事故扩大发展、维护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电网复杂性的增加,系统中大量存在的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等非线性铁磁元件将产生和应交互作用,并引发复杂的电磁暂态过程;为了满足远距离、大容量的送电需求,直流输电、串联补偿等新型输电技术在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造成了复杂的故障模式及演变特征。这些问题使得现有继电保护难以满足复杂大电网的安全防护要求,导致保护误动、拒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交直流系统的稳定运行。论文以适应智能电网安全防护需求为目标,围绕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变压器空投将使得邻近运行变压器发生和应涌流,并给相邻正常运行元件的差动保护造成误动隐患。和应涌流以其形式的多样性、产生的隐蔽性和机理的复杂性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现有对和应涌流的机理分析往往假设运行变处于空载状态,难以反映发变组、变电站以及直流换流站中运行变压器带载运行的真实情况。关于和应涌流及其对差动保护影响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论文从理论分析、数字仿真和动模试验等层面研究了运行变非空载情况下的多侧涌流和应交互作用。解析分析了运行变带无源负载、有源负载以及与发电机相连等情况下复杂和应涌流的产生机理与基本模式,并通过数字仿真进行了验证。开展了和应涌流动模试验,总结提炼了和应涌流的影响因素与电气特征。提出了基于站域信息共享和基于运行变压器饱和磁通计算的两种不同原理的和应涌流识别方法,以提高差动保护在复杂和应涌流期间的可靠性。由于和应涌流、励磁涌流等因素的影响,电网一次电流暂态过程更加复杂多样,增加了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暂态饱和特性的分析评估难度。论文构建了一种电流互感器复杂暂态饱和特性数字仿真分析平台,该平台可根据实际分析需要,灵活组态模拟和应涌流、转换性故障及重合闸等不同形式的电力系统复杂暂态过程,并通过选配所开发的TPY级、PR级和P级等不同类型电流互感器的精确数字仿真模型,能够实现电流互感器复杂暂态特性及差动保护动作性能的分析评估,从而为电流互感器的设计选型、运行维护与事故分析提供指导。此外,基于磁动势等值原理、采用多类型工业实用的电流互感器构建了电流互感器物理模型,通过动模试验深化研究了电流互感器的暂态饱和特性,并根据试验结果构建了仿真平台中的互感器精确数字仿真模型。现场发生多起变压器空投导致相邻正常运行元件差动保护误动的事故,这类误动问题涉及变压器的和应涌流、励磁涌流,同时还与互感器饱和相交织,至今仍未掌握和认识这类变压器、电流互感器多非线性铁磁元件和应交互作用的机理,揭示引起保护误动作的根本原因。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字仿真以及现场录波数据,围绕变压器空投导致相邻正常运行的发电机、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事件开展研究,分析了变压器励磁涌流、和应涌流以及互感器饱和等因素对差动保护的影响,揭示了穿越性励磁涌流导致的互感器饱和是引起差动保护误动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表明,目前现场普遍使用的互感器饱和识别方法难以判断由复杂涌流所引发的互感器饱和,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电流非周期分量的互感器饱和识别判据,以防止差动保护在相邻变压器空投期间误动。串联补偿技术作为广泛应用的新型输电技术,在提高线路输电能力、改善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得电网的结构参数与故障特性变得更加复杂,现有串补线路距离保护普遍采用缩小保护范围的方式以躲过正向串补电容出口故障时的超越误动,由此给串补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论文提出了一种串补线路边界保护新原理。该方法将串补电容作为异构边界,基于R-L微分方程、应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故障距离,利用等传变原理解决了CVT暂态过程以及线路分布电容对测距精度的影响,能够根据测距结果的波动程度或者最小二乘算法拟合误差的大小,有效判断故障点与串补电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克服距离保护的超越误动问题,实现串补线路的单端量全线快速保护。直流输电技术的引入,使得电力系统的故障特性和演化过程更加复杂,同时带来了交直流系统保护协调配合的新课题。论文结合某省级交直流电网实际情况,围绕交流系统发生的短路故障、励磁涌流等暂态过程期间直流保护的动作特性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引入YD型换流变三角形绕组零序环流作为制动量,以提高换流器桥差保护在交流系统发生扰动期间的可靠性;揭示了交流系统发生励磁涌流期间,直流侧谐波的产生与传导机理,并提出通过判断整流站交流母线电压与直流侧谐波电流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识别由励磁涌流所产生的直流谐波,从而防止直流谐波保护在励磁涌流期间误动。论文最后对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互感器各国标准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感器各国标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宽频带交流电流精密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计量基本单位的溯源
        1.1.1 安培的定义与实现
        1.1.2 直流约瑟夫森电压基准
        1.1.3 直流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
    1.2 交直流转换测量的发展
        1.2.1 机械式和电子式交直流转换
        1.2.2 单元热电变换器
        1.2.3 多元热电变换器
        1.2.4 平面多元热电变换器
    1.3 高精度宽频带分流器
        1.3.1 同轴鼠笼式分流器
        1.3.2 微电位计
        1.3.3 同轴套筒型大电流分流器
    1.4 交流电流国家基准的实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交直流差可计算同轴分流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国际上的交流电阻计算样品
    2.3 交直流差可计算同轴分流器的研制
        2.3.1 设计思想和结构
        2.3.2 电磁场理论分析
        2.3.3 交流分流器的时间常数
        2.3.4 使用锁相放大器测量等效电感
        2.3.5 分流器结构的优化
    2.4 二进制电抗分流器
        2.4.1 基本原理及结构设计
        2.4.2 比例误差分析
        2.4.3 两路电流一致性的自校
    2.5 nH 级空气互感的研制
        2.5.1 四端互感结构设计
        2.5.2 四端互感的准确测量
    2.6 同轴结构分流器交直流差的确定
        2.6.1 分流器等效电感的测量
        2.6.2 分流器分布电容的测量
        2.6.3 交直流差的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流电流量程扩展的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电流扩展的爬台阶方法
    3.3 高频电流互感器的研制
        3.3.1 单级电流互感器数学模型的分析
        3.3.2 高频下评定单级电流互感器误差的方法
        3.3.3 同轴高频单级电流互感器的实现
        3.3.4 同轴双级电流互感器的设计实现
    3.4 毫伏级交流小电压的校准技术
        3.4.1 二进制感应分压器的自校验
        3.4.2 BIVD 级联构成 8:1 电压比例
    3.5 交流电流量程扩展方法
        3.5.1 量程向上扩展方法
        3.5.2 量程向下扩展
    3.6 两种交流电流量程扩展方法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流器交直流差电流系数的研究
    4.1 引言
    4.2 电压量程扩展电阻的电压系数
        4.2.1 交直流差电压系数的成因
        4.2.2 降低交直流差电压系数的方法
        4.2.3 国际上高压量程扩展电阻交直流差电压系数评定方法
        4.2.4 我国利用感应分压器评价交直流差电压系数的方法
    4.3 分流器交直流差电流系数的测量方法
        4.3.1 利用二进制电抗分流器测量电流系数
        4.3.2 三支路电抗分流器测量电流系数的方法
        4.3.3 高频单级电流互感器比例误差线性度的分析
        4.3.4 大电流分流器交直流差电流系数的评定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值传递实验结果及不确定度评估
    5.1 引言
    5.2 交流电流量值传递装置
    5.3 10mA~1A 交流电流量值传递的实验结果
        5.3.1 二进制电抗分流器比例误差自校准实验
        5.3.2 量值传递实验结果
        5.3.3 高准确度交流数字电压表频率响应的测定
        5.3.4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考核
    5.4 1 A~100 A 交流电流量值传递的实验结果
        5.4.1 量值传递结果
        5.4.2 量值传递结果
        5.4.3 电流互感器变比误差与大电流分流器交直流差线性度之间的比较
        5.4.4 旁证实验
    5.5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5.5.1 交直流差可计算同轴分流器交直流差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5.5.2 10 mA~1 A 电流交直流差的不确定度评估
        5.5.3 2 A~100 A 电流交直流差的不确定度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通榆边昭66kV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优缺点
    1.3 光伏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第2章 光伏发电系统简介
    2.1 系统组成与原理
    2.2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2.2.1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
        2.2.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2.2.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3.1 站区总布置
    3.2 太阳能电池组件设计
        3.2.1 太阳能电池原理
        3.2.2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相关计算
        3.2.3 太阳能电池组件方位角和倾斜角的设计
        3.2.4 安装方式以及位置场所
    3.3 逆变器的选型
    3.4 直流汇流箱的设计
    3.5 控制器的设计
    3.6 交流配电柜设计
    3.7 DC/DC变换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次系统设计方案
    4.1 系统继电保护方案
        4.1.1 系统概况
        4.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4.1.3 系统技术要求
        4.1.4 系统调度自动化
    4.2 计算机监控系统
        4.2.1 计算机监控系统任务
        4.2.2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
    4.3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3.1 光伏电站继电保护
        4.3.2 各元件保护配置
        4.3.3 安全自动装置
    4.4 二次接线
        4.4.1 光伏电站电气测量
        4.4.2 防误操作闭锁系统
        4.4.3 互感器配置
    4.5 变电站控制系统
    4.6 电气二次设备配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伏电站设计方案
    5.1 设计工程概况
        5.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5.1.2 技术原则
    5.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5.2.1 短路电流计算
        5.2.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5.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5.3.1 过电压保护措施
        5.3.2 避雷器选型
    5.4 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5.4.1 雷击的简介
        5.4.2 无外部防雷接地装置设计
        5.4.3 有外部防雷接地装置设计
        5.4.4 防雷接地设计总结
    5.5 消防措施
    5.6 劳动安全卫生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满足电能质量分析需求的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原理
    2.1 电子式互感器概述
        2.1.1 电子式互感器结构
        2.1.2 电子式互感器分类
    2.2 满足电能质量分析需求的电子式互感器传感原理
        2.2.1 “罗氏线圈+LPCT”组合型电流互感器结构及原理
        2.2.2 电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结构及原理
    2.3 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结构及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设计及建模仿真特性分析
    3.1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技术要求
    3.2 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硬件方案设计及模块选型
        3.2.1 A/D模块选型及设计
        3.2.2 CPU模块选型及设计
    3.3 “罗氏线圈+LPCT”组合型电流互感器建模及仿真分析
        3.3.1 罗氏线圈等效电路
        3.3.2 积分电路
        3.3.2.1 模拟积分和数字积分
        3.3.2.2 改进的复合积分器
        3.3.3 低通滤波电路
        3.3.4 移相电路
        3.3.5 建模与仿真性能分析
    3.4 电容分压型电压互感器建模及仿真分析
        3.4.1 电容分压传感头等效电路
        3.4.2 积分电路与建模仿真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并单元模块设计与仿真特性分析
    4.1 合并单元的定义与通信特点
        4.1.1 合并单元定义
        4.1.2 合并单元通信特点
    4.2 合并单元技术需求
    4.3 合并单元功能模块划分及硬件设计方案
        4.3.1 功能模块划分
        4.3.2 硬件设计方案
        4.3.2.1 FPGA选型及分析
        4.3.2.2 ARM处理器选型及分析
    4.4 数据还原模块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4.4.1 数据还原模块结构
        4.4.2 解码校验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4.4.2.1 曼彻斯特解码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4.4.2.2 CRC解码校验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4.4.3 数据排序模块FIFO设计与仿真分析
        4.4.4 同步功能模块设计与仿真分析
        4.4.4.1 解决同步问题的方法及步骤
        4.4.4.2 合并单元同步功能的实现与仿真分析
    4.5 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输出模块设计
        4.5.1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5.1.1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4.5.1.2 均方根值的计算
        4.5.1.3 相位补偿
        4.5.2 .数据输出模块设计
        4.5.2.1 以太网控制器选型及分析
        4.5.2.2 以太网控制器硬件电路连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性能测试
    5.1 电压-电流组合型电子式互感器性能测试
        5.1.1 采样准确性测试
        5.1.1.1 “罗氏线圈+LPCT”电流互感器测试方案及结果分析
        5.1.1.2 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压互感器测试方案及结果分析
        5.1.2 温度测试
    5.2 合并单元性能测试
        5.2.1 采样完整性测试
        5.2.2 采样准确性测试
        5.2.2.1 采样准确性测试方法
        5.2.2.2 采样准确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
致谢

(4)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与抑制技术
        1.2.2 电流互感器饱和对变压器保护的影响
        1.2.3 外部故障切除后涌流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变压器保护与励磁涌流识别技术
    2.1 变压器励磁涌流简介
    2.2 变压器纵差保护构成
        2.2.1 变压器差流
        2.2.2 变压器纵差保护
    2.3 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与抑制技术
        2.3.1 励磁涌流识别
        2.3.2 励磁涌流抑制
    2.4 本章小结
3 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励磁涌流仿真计算分析研究
    3.1 变压器励磁涌流数学模型
    3.2 榆家梁煤矿简介
        3.2.1 矿井简介
        3.2.2 生产系统
        3.2.3 主变压器供电系统
    3.3 变压器励磁涌流影响因素分析
        3.3.1 系统阻抗对励磁涌流影响仿真
        3.3.2 合闸角对励磁涌流影响仿真
        3.3.3 剩磁对励磁涌流影响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励磁涌流改进识别技术研究
    4.1 归一化理论简介
    4.2 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4.3 算例分析
        4.3.1 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4.3.2 归一化的励磁涌流识别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5)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智能电网的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1.1.2 国外智能电网发展概述
        1.1.3 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1.1.4 山东电网发展现状
        1.1.5 山东公司智能变电技术的发展
    1.2 智能变电站的构成及特征
        1.2.1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1.2.2 智能变电站的构成与特点
    1.3 智能变电站设计的关键因素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智能变电站的一次设备选型
    2.1 引言
    2.2 智能一次设备的构架与组成
        2.2.1 智能一次设备的构架
        2.2.2 传感器
        2.2.3 智能组件
        2.2.4 一次智能应用选型
    2.3 电子式互感器与数字采样技术
        2.3.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2.3.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2.3.3 电子式互感器的技术优点
        2.3.4 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
    2.4 一次设备状态监测
        2.4.1 在线监测
        2.4.2 离线检测
        2.4.3 在线监测的配置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及辅助二次系统选型
    3.1 引言
    3.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
        3.2.1 网络总体结构
        3.2.2 站控层结构
        3.2.3 过程层结构
    3.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
        3.3.1 一体化信息平台总体结构
        3.3.2 一体化信息平台特点
    3.4 智能辅助二次系统
        3.4.1 时间同步系统
        3.4.2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
        3.4.3 辅助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实例
    4.1 引言
    4.2 设计总体情况
        4.2.1 变电站设计原则
        4.2.2 变电站设计方案概要
        4.2.3 变电站设计方案特点
    4.3 电气主接线设计
        4.3.1 220KV电气主接线
        4.3.2 110KV电气主接线
        4.3.3 35KV电气主接线及中性点接地方式
    4.4 智能电气一次设备选择
        4.4.1 智能主变压器的选型
        4.4.2 智能220KV设备的选择
        4.4.3 智能110KV设备的选择
        4.4.4 智能35KV设备的选择
        4.4.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4.5 智能二次设备选择
        4.5.1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4.5.2 监控系统配置
        4.5.3 其他二次智能设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电流互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光学电流互感器的研究现状
        1.2.1 电流互感器的分类
        1.2.2 基于法拉第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研究现状
        1.2.3 基于磁流体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法拉第磁敏材料及其对电流互感器偏振特性的影响
    2.1 光的偏振特性
        2.1.1 偏振光
        2.1.2 偏振光的矩阵和几何图形描述
    2.2 法拉第磁光效应
    2.3 磁光晶体及其所构成电流互感器的位置影响研究
        2.3.1 磁光晶体
        2.3.2 磁光晶体棒的法拉第效应及位置影响研究
    2.4 光纤及光纤中线性双折射对所构成电流互感器的影响研究
        2.4.1 光纤及光纤中双折射
        2.4.2 光纤环的法拉第效应
        2.4.3 线性双折射对光纤环中法拉第效应的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法拉第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性能研究
    3.1 磁光晶体棒电流互感器性能研究
        3.1.1 信号探测方式
        3.1.2 信号探测方式信噪比分析
        3.1.3 性能探测系统
        3.1.4 性能测试与分析
        3.1.5 传感头安装结构设计
    3.2 光纤环式全光纤电流互感器性能研究
        3.2.1 基于法拉第反射镜的光纤环式电流互感器
        3.2.2 法拉第反射镜对线性双折射的作用
        3.2.3 克服线性双折射影响的偏振复用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S光纤结构模式干涉原理及温度特性分析
    4.1 SMS光纤结构模式干涉原理
    4.2 SMS光纤结构的温度影响因素
    4.3 SMS光纤结构的温度特性
        4.3.1 多模光纤包层热光效应引起的温度特性
        4.3.2 多模光纤纤芯热光效应引起的温度特性
        4.3.3 多模光纤纤芯和封装材料的热膨胀效应引起的温度特性
        4.3.4 多模光纤纤芯和封装材料的综合热效应引起的温度特性
        4.3.5 基于SMS光纤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流体式光学电流互感器性能研究
    5.1 磁流体结构及磁敏感光学特性
        5.1.1 磁流体微观结构
        5.1.2 磁流体的磁控折射率特性
        5.1.3 磁流体的磁控吸收特性
    5.2 基于磁流体和SMS光纤结构的电流互感器原理
    5.3 基于磁流体和SMS光纤结构的电流互感器性能研究
        5.3.1 传感头结构及性能测试装置
        5.3.2 互感器的电流传感性能
    5.4 利用宽带光源增加电流传感灵敏度的研究
        5.4.1 波长选择方式对基于强度解调的电流传感性能的影响
        5.4.2 宽带光源入射下基于强度探测的电流传感性能
    5.5 利用弯曲增加电流互感器灵敏度的方法
        5.5.1 理论基础
        5.5.2 传感头结构及实验装置
        5.5.3 U弯对电流互感器性能的影响
        5.5.4 无芯光纤直径对U弯电流互感器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变电站研究与探讨
        1.2.2 国内智能变电站研究与探讨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电子式互感器发展概况
    2.1 引言
    2.2 互感器概况
        2.2.1 电磁型互感器概况
        2.2.2 电子式互感器的优越性
        2.2.3 电子式互感器的发展历程
    2.3 现有电子式互感器概况
        2.3.1 有源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2.3.2 无源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2.4 电子式互感器性能比较
        2.4.1 基于罗氏线圈的电子式互感器性能分析
        2.4.2 磁光型光学互感器性能分析
        2.4.3 全光纤型电子互感器性能分析
        2.4.4 不同类型电子式互感器比对结果分析
        2.4.5 工程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的应用
    3.1 智能变电站对电子式互感器的要求
    3.2 电子式互感器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3.3 电子式互感器应用对智能变电站的影响
        3.3.1 电子式互感器对智能电子装置的影响
        3.3.2 电子式互感器对二次回路的影响
        3.3.3 电子式互感器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3.4 目前智能变电站中电流互感器的工程使用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
    4.1 概述
    4.2 技术方案比较
        4.2.1 相量差动与采样值差动的比较
        4.2.2 线路主保护方案比较
        4.2.3 变压器主保护方案比较
        4.2.4 母线保护方案比较
        4.2.5 后备保护的比较
        4.2.6 计量系统方案比较
    4.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结构
        4.3.1 保护配置
        4.3.2 计量配置
    4.4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方案总结
    4.5 目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配置方案
        4.5.1 系统构成
        4.5.2 网络结构
        4.5.3 二次设备的配置原则
    4.6 太原商务区220kV变电站二次系统网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STM32的单相智能电能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智能电能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行业发展概况
        1.2.2 技术水平及特点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能表工作原理与整体方案设计
    2.1 单相智能电表工作原理
        2.1.1 电能计量基本原理
        2.1.2 各计量单元工作原理
        2.1.3 NB-IoT架构及优势
    2.2 整体方案设计
        2.2.1 主要技术参数
        2.2.2 主要功能要求
        2.2.3 STM32 芯片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相智能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3.1 整体结构框图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电能计量模块设计
        3.3.1 电能计量芯片简介
        3.3.2 电压采样电路
        3.3.3 电流采样电路
    3.4 传统通信模块设计
        3.4.1 RS-485 通信
        3.4.2 红外通信
        3.4.3 载波通信
    3.5 NB-IoT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6 负荷控制模块设计
    3.7 时钟与存储模块设计
        3.7.1 时钟模块
        3.7.2 存储模块
    3.8 显示模块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相智能电能表的软件设计
    4.1 总体结构及开发环境
        4.1.1 总体结构
        4.1.2 开发环境
    4.2 主程序设计
    4.3 NB-IoT程序设计
        4.3.1 云平台部署及NB-IoT模块注册
        4.3.2 NB-IoT入网初始化程序设计
        4.3.3 NB-IoT上报数据程序设计
    4.4 部分子程序设计
        4.4.1 单片机初始化子程序设计
        4.4.2 电能计量子程序设计
        4.4.3 通信子程序设计
        4.4.4 远程升级子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相智能电能表的性能测试
    5.1 试验平台
    5.2 NB-IoT通信验证
    5.3 远程升级验证
    5.4 准确度试验
        5.4.1 起动试验
        5.4.2 潜动试验
        5.4.3 有功基本误差试验
        5.4.4 频率改变试验
        5.4.5 电压改变试验
    5.5 功耗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110kV昆明文化宫地下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地下变电站发展现状
        1.2.1 地下变电站简介
        1.2.2 地下变电站国际发展现状
        1.2.3 地下变电站国内发展现状
    1.3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1.3.1 智能变电站简介
        1.3.2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下变电站、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要点
    2.1 引言
    2.2 地下变电站设计技术要点
        2.2.1 站址选择
        2.2.2 变电站规模与电气主接线
        2.2.3 主设备选型
        2.2.4 总体布置
        2.2.5 附属系统设计
    2.3 智能变电站构成及设计要点
        2.3.1 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特点
        2.3.2 智能变电站的构成
        2.3.3 智能变电站设计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10kV文化宫地下变电站设计
    3.1 引言
    3.2 工程建设必要性
        3.2.1 110 kV文化宫变负荷预测
        3.2.2 110 kV文化宫变建设必要性
    3.3 建设规模与电气主接线
        3.3.1 建设规模及系统接入方式
        3.3.2 电气主接线
    3.4 110 kV文化宫地下变设计
        3.4.1 总体布置
        3.4.2 通风设计
        3.4.3 消防设计
        3.4.4 设备运输吊装
        3.4.5 给排水系统与防洪设计
        3.4.6 变电站防噪
        3.4.7 备用电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10kV文化宫变智能化设计
    4.1 引言
    4.2 一次设备智能化
        4.2.1 电子式互感器
        4.2.2 智能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
        4.2.3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
    4.3 主设备选型
        4.3.1 短路电流计算
        4.3.2 设备选型
    4.4110 kV文化宫变智能系统设计方案
        4.4.1 智能监控系统
        4.4.2 计量系统
        4.4.3 一体化电源系统
        4.4.4 环境监控及智能巡检系统
        4.4.5 状态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
        4.4.6 二次设备的布置
        4.4.7 电缆在线监测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10kV文化宫输变电工程建设及运维风险预控
    5.1 引言
    5.2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与风险预控
        5.2.1 文化宫变建设不利因素分析
        5.2.2 工程技术管理与风险预控措施
        5.2.3 工程质量管理与风险预控措施
        5.2.4 工程进度管理与风险预控措施
    5.3 变电站运维风险与预控
        5.3.1 文化宫变运维不利因素分析
        5.3.2 运维风险与预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变压器涌流、互感器饱和等复杂电磁暂态过程研究现状
    1.3 串补线路继电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送端交直流互联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复杂和应涌流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复杂和应涌流解析分析
    2.3 复杂和应涌流数字仿真研究
    2.4 和应涌流动模试验研究
    2.5 和应涌流识别方法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电流互感器复杂暂态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电流互感器暂态性能仿真分析平台构建方法研究
    3.3 互感器暂态饱和特性动模试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多非线性铁磁元件和应交互作用对差动保护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
    4.1 引言
    4.2 误动案例分析
    4.3 现有互感器饱和识别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4.4 基于二次电流非周期分量的互感器饱和识别判据
    4.5 本章小结
5 串补输电线路边界保护研究
    5.1 引言
    5.2 现有串补线路距离保护动作特性分析
    5.3 基于等传变原理的串补线路边界保护
    5.4 本章小结
6 直流保护在交流系统扰动期间动作特性分析及其改进方法
    6.1 引言
    6.2 送端交直流互联电网数字暂态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
    6.3 换流器桥差保护的防误动策略研究
    6.4 直流50Hz谐波保护在励磁涌流期间的防误动策略研究
    6.5 换流变空投导致大差保护误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3 复杂和应涌流解析结果

四、互感器各国标准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宽频带交流电流精密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张江涛. 吉林大学, 2014(09)
  • [2]通榆边昭66kV光伏发电项目设计[D]. 王佳庆.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及合并单元研究[D]. 南雪.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4]榆家梁煤矿主变压器励磁涌流识别技术研究[D]. 李桩.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及应用[D]. 苗文静.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2)
  • [6]基于磁敏材料的光学电流互感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荣香. 天津大学, 2015(08)
  • [7]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及应用研究[D]. 李昊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8)
  • [8]基于STM32的单相智能电能表设计[D]. 吕德勇. 青岛大学, 2019(03)
  • [9]110kV昆明文化宫地下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建设管理研究[D]. 管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10]交直流电网复杂暂态过程及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戚宣威.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各国变压器标准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