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行动:联合国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树勇[1](2022)在《论新型国际关系中的扶助外交及其主要特点》文中提出扶助外交是国际政治社会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IPS)的概念,是国内社会中扶助行为向国际政治的延伸使用,主要指代大国或者国际组织等国际权威中心基于人道主义或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而对弱小行为体或受挫行为体进行的善意援助或帮助。援助与扶助有时混用,但仍有较大的差异,扶助从根本上讲是道义政治行为,援助则属理性操作;援助的施动方比较普遍,但是扶助则常常是大国行为;援助有着强烈的互助性质,而扶助则有着强烈的他助性质。典型的扶助外交虽发端于古代东亚,但近代和当代大国都屡有不俗的表现,各有千秋。新中国的扶助外交体现了国际主义指导下的一贯性与坚定性,重点在于扶助发展中国家,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平等性、相互性与多边性,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特征之一。俄罗斯开展扶助外交注重体系性构建,将军事或安全扶助置于重要地位,同时对外扶助也多有超出自身实力水平的特点,呈现出一种失衡的救济主义。欧盟兼具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双重定位,其扶助外交的特点包括,一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二是注重构建一个圈序实施的全方位援助体系,三是呈现出内外一体、政经融合、标准综合化方向发展态势。联合国是全球扶助的领导者,在实施"千年发展计划"、完善不同组织合作引领机制建设、吸纳国际社会意见建议等方面可圈可点,为了做好《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联合国需要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做好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并继续发挥其文明包容互鉴的国际场域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大国扶助的三方面制约因素,指出了欧盟扶助外交对美依附性,并认为在大危机条件下新型国际关系建构需要国际权威中心的层级治理。
周逸江[2](2022)在《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中的角色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治理背景下议题联系的凸显对治理逻辑变革提出了要求,国际组织在跨议题领域治理中的角色对于促进不同议题治理议程协同,提升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此类行动通常超越其初始授权,国际组织在新议题领域行动的同时也是观察国际组织自主性扩张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基于议题联系与国际组织自主性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以话语、机制和实施三维度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案例分析中。本文认为气候变化与卫生在问题本身和治理机制两方面体现着议题之间的联系性,此背景下,世卫组织在话语层面塑造了两议题联系,同时,通过机制建设促进两议题协同治理,并积极致力于将气候风险考量纳入卫生项目实施之中。然而由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未明确议题联系,气候治理相关配套机制也对卫生议题关注不足,从而在机制层面制约了世卫组织在气候领域的行动。世卫组织对于气候议题的资源投入受限则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协同治理行动中的角色。伴随着全球疫情后复苏阶段对卫生与气候议题关注度的提升,中国可以通过借助世卫组织在治理协同中的角色,影响气候与卫生交叉议题领域治理规则的制定,提升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与全球治理行动的有效性。
唐刚[3](2021)在《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文中指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的工作,为全球治理注入中国力量;以联合国为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做出重要贡献;以联合国为平台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有益的国际主张;注重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坚持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国与联合国50年的主要经验有: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展望未来,中国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是:以联合国为平台继续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在联合国议题设置上提升话语权,在联合国推动国际发展与合作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并向联合国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严文君[4](2021)在《国际组织——国际关系法治化的重要推动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法进入深刻调整和变革的历史时期。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持续至今的疫情对国际社会造成了全方位的重大冲击,也对现有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国际社会亟须一个和平、稳定、安全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关系法治化仍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进路。国际组织本身既是国家间谈判、协调与合作的重要场所,其运行规则也是国际关系行为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法治化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成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
李彩玲[5](2021)在《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文中研究表明1956年10月29日,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因战争的复杂性、紧急性以及失控性,联合国对原有的"维和行动"做出调整,首支军事性维和部队——联合国紧急部队诞生。这支部队的诞生不仅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延续,还开启了联合国维和的新里程。在驻守埃及的十年内,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通过四个阶段的维和行动,基本完成了联合国指派的两项任务:第一,监督英国、法国与以色列军队从埃及领土撤退;第二,在埃以停战线区域、西奈半岛国际停战线区域驻守巡视,充当埃以双方缓冲机制。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在西奈地区的维和行动使冲突各方实现了军事分离,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历程也成为联合国应对复杂性、失控性、波及性突发战争的重要参考案例。
毛瑞鹏[6](2021)在《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文中指出2021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50年来,中国持续融入国际体系,对联合国各领域工作的参与和贡献日益提高。作为多边决策机制,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国际规范竞争依托于机构的决策机制,而决策机制所包含的制度性权力以及机构成员间形成的投票联盟格局,将直接影响到何种理念和方案能够胜出。这就要求从多边决策机制的角度对国际规范竞争展开分析。这些问题的探讨能够促进关于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机制及国际规范的研究,并有助于更好地思考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多边外交筹划。
杨泽伟[7](2021)在《中国与联合国50年:历程、贡献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历程,可以分为学习观望期、跟跑适应期、主动有为期和积极影响期四个阶段。50年来,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的贡献主要包括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国际法治等。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还存在一些教训,如中国在联合国立法司法等机构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国在联合国有关硬软实力的塑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对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人才输送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等。今后,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在联合国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如进一步增强在联合国立法机构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与国际法院等联合国国际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对联合国内部关系法的研究、进一步加大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后备人员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联合国协调大国关系的平台作用以及通过联合国分享中国发展理念等。
巴莫曲布嫫[8](2021)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叙事阐释,进而聚焦联合国系统先后推动的全球性发展议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层面对文化治理领域形成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从发展领域观察文化政策如何对接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以期为国家文化治理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横向对接《2030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厘清基本来路与前行方向。
高秀秀,张晓彤,何正[9](2021)在《城镇和人类住区议题的演进与实践:SDG11的形成背景及执行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和人类住区对于应对全球发展所面临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了实现城镇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SDG11),表明全球发展策略正在向以城市为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进行转变。基于历史视角,回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构建过程,并对城镇和人类住区议题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联合国政策中的规范表述进行文本及语境分析,有助于厘清城镇和人类住区议题在全球发展观和治理范式中的转变历程。以时间为顺序,系统梳理了SDG11在联合国框架体系内的提出背景和政策演进;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报告,陈述了SDG11的执行进展并分析了实现SDG11所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从目标体系建立进程的历史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目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动态变化性,SDG11的确立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人类住区和城镇化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知变化及社会发展观念的演进,明确了城市和人类住区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全球在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进展缓慢,新冠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对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全球距离实现SDG11仍面临数据平台、技术路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挑战,同时表明住区和城镇在应对突发危机和建立新常态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分析认为:全球治理理念已经从关注城市发展转变为关注城市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城镇和人类住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发展挑战的前沿区域和重要引擎、重要载体和重要路径;在不同尺度建立健全数据收集体系和分析手段,推进不同领域先进技术在住区和城乡尺度的综合示范,提升地方包容性、参与性、柔性化治理能力对推动实现SDG11具有重要作用。
董亮[10](2021)在《“碳中和”前景下的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气候危机已经与新冠肺炎疫情一同成为国际治理议程的重点。全球升温已经突破1℃,极端天气事件的威胁日益加剧,气候风险日趋严峻。国际气候合作受阻,治理有效性难以提升。在此背景下,国际气候治理呈现诸多新特点:从议题关联上看,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后果引发了对气候变化潜在危机的深刻反思,激发了国际社会的气候雄心;从治理阶段上看,国际气候进程将从规则制定阶段转入行动与执行阶段;从治理进程上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依然不足,发达国家的承诺难以落实,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从治理机制上看,国际气候治理的公正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发达国家甚至有意利用《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来模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淡化其历史责任。因此,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必须围绕以下两个维度确定气候政策方向:一是推动国际社会全面应对气候议题,维护"共区"原则,推动发达国家兑现承诺,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机制;二是积极提供中国理念与方案,强化自主贡献,推动构建以《巴黎协定》为基础的国际气候机制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环境行动:联合国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行动:联合国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型国际关系中的扶助外交及其主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扶助外交的内涵与行为主体 |
(一)扶助外交的主要内涵 |
(二)大国在扶助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
(三)从大国扶助外交到国际组织扶助外交 |
二、东方大国的扶助外交:以新中国外交实践为例 |
(一)新中国扶助外交的历史演变 |
1.第一个时期内执行了积极的国际扶助政策 |
2.在第二个时期内进行了扶助政策的根本调整 |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新时代扶助外交 |
(二)中国扶助外交的主要特点 |
1. 坚守扶助外交的一贯性与坚定性:从支援被压迫民族解放到正确的义利观 |
2.坚持扶助外交的重点和基本点,突出扶助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 |
3.突出扶助外交的平等性、相互性、多边性,彰显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 |
三、西方大国的扶助外交:以俄罗斯和欧盟为例 |
(一)俄罗斯扶助外交的主要做法 |
1.俄罗斯扶助外交的历史演进 |
2.俄罗斯扶助外交的主要特点 |
(二)欧盟的扶助外交及其特点 |
1.以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扶助发展中国家 |
2.注重构建一个圈序实施的全方位扶助外交体系 |
3.呈现出内外一体、政经融合、标准综合化方向发展 |
四、联合国以全球扶助外交为手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千年发展计划为例 |
(一)联合国全球扶助的历史经验 |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实施评估与反思 |
(三)联合国全球扶助的未来可能 |
五、关于扶助外交的进一步理论探讨 |
(一)关于大国扶助的制约性因素 |
第一,国家利益原则与利他原则的冲突。 |
第二,大国扶助时难以避免国际强制。 |
第三,霸权国在大国扶助中采取“双重标准”。 |
(二)关于欧盟扶助外交的双重性特征 |
(三)关于国际政治中的权威层级问题 |
1.第一步要承认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律 |
2.第二步要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改革国际经济体系 |
3.第三步是不能忽略文化扶助的作用 |
(2)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中的角色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
(一)议题联系与国际组织自主性 |
(二)国际组织在促进协同治理中的角色 |
(三)国际组织推进议题治理协同的制约因素 |
二、气候变化与卫生议题联系性分析 |
三、世卫组织促进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的行动分析 |
(一)话语层面 |
(二)机制层面 |
(三)实施层面 |
四、世卫组织推进卫生与气候协同治理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机制层面的限制 |
(二)实施层面的限制 |
五、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建议 |
六、结 语 |
(3)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与联合国50年的主要实践 |
(一)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的工作,为全球治理注入中国力量 |
1. 积极参与联合国政治安全领域的工作 |
2. 积极参与联合国经济发展领域的工作 |
3. 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社会领域的工作 |
4. 积极参与联合国条约法律领域的工作 |
5. 积极参与联合国军控裁军领域的工作 |
(二)以联合国为平台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做出重要贡献 |
(三)以联合国为平台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有益的国际主张 |
(四)注重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坚持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
二、中国与联合国50年的主要经验 |
(一)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
(二)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维护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三)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联合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
(四)高举多边主义旗帜,致力于维护并推动多边机制的改革完善 |
三、中国与联合国的未来展望 |
(一)以联合国为平台继续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供中国方案 |
(二)在联合国议题设置上提升话语权,注入中国力量 |
(三)在联合国推动国际发展与合作及解决热点问题时发挥建设性作用,贡献中国智慧 |
(四)加强理论研究并向联合国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传播中国声音 |
四、结语 |
(5)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诞生 |
二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维和行动的历程 |
第一阶段(1956年11月至1956年12月):监督英法撤军 |
第二阶段(1956年11月至1957年3月):监督以色列撤军 |
第三阶段(1957年3月至1966年11月):充当缓冲机制 |
第四阶段: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的撤退 |
三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维和行动的成就及不足 |
第一,首支联合国紧急部队完成了联合国下达的维和任务 |
第二,维和行动推进了联合国的自主形象 |
第三,维和行动为随后国际维和行动提供借鉴 |
第一,后勤配套不足影响维和进度 |
第二,公正性遭到质疑 |
第三,地区冲突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 |
结语 |
(6)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及其规范竞争 |
中国参与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历程和理念 |
(一)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关系的特征 |
(二)中国的国际和平安全理念 |
中国参与和塑造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能力 |
(一)议程设置 |
(二)方案选择 |
(三)投票权 |
(四)联盟结构 |
中国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 |
结语 |
(7)中国与联合国50年:历程、贡献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发展历程 |
1.1学习观望期(1971—1978年) |
1.2跟跑适应期(1978—2001年) |
1.3主动有为期(2001—2012年) |
1.4积极影响期(2012年至今) |
二、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主要贡献 |
2.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
2.2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2.3促进国际法治 |
三、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50年的教训 |
四、中国参与联合国工作的未来展望 |
4.1主动设置议题、进一步增强在联合国立法机构中的作用 |
4.2进一步密切与国际法院等联合国国际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
4.3深入开展对联合国内部关系法的研究 |
4.4进一步加大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后备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向联合国输送人才 |
4.5推动联合国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联合国协调大国关系的平台作用 |
4.6通过联合国分享中国发展理念 |
(8)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发展的文化维度 |
一“我们共同的未来”:变动中的发展理念 |
二“我们希望的未来”:从文化多样性迈向可持续发展 |
三“实现我们人人憧憬的未来”:将文化纳入2015年后发展框架 |
四“变革我们的世界”:文化锚定可持续发展新议程 |
(9)城镇和人类住区议题的演进与实践:SDG11的形成背景及执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社会对城镇和人类住区议题的关注与变革 |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源起阶段:人口增长及住房问题的全球挑战(1972—1991年) |
1.2 可持续发展行动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形成阶段:城镇提供机遇与动力(1992—2000年) |
1.3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确立:城镇议题成为独立可持续发展目标(2001—2016年) |
2 城镇和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的执行进展 |
2.1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的全球进展情况 |
2.2 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的措施及实践 |
2.3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的挑战 |
3 创新城镇和人类住区包容性、参与性、精细化管理技术,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1)的实现 |
(10)“碳中和”前景下的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理解当前全球气候危机 |
(一)IPCC评估拉响“红色警报” |
(二)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
(三)升温目标问题 |
二、当前国际气候治理的缺陷 |
(一)公平性不足 |
(二)行动力不足 |
(三)领导力不足 |
三、国际气候机制的内外之困 |
(一)国际气候谈判的焦点议题 |
(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动与诉求 |
四、中国的政策选择 |
结 语 |
四、环境行动:联合国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型国际关系中的扶助外交及其主要特点[J]. 郭树勇. 国际观察, 2022(01)
- [2]世界卫生组织在促进卫生与气候治理协同中的角色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周逸江. 国际观察, 2022
- [3]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J]. 唐刚.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国际组织——国际关系法治化的重要推动器[J]. 严文君. 国际法学刊, 2021(04)
- [5]论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联合国紧急部队的维和行动(1956~1979)[J]. 李彩玲. 中东研究, 2021(02)
- [6]中国对联合国和平安全议程的参与和塑造[J]. 毛瑞鹏. 社会科学文摘, 2021(11)
- [7]中国与联合国50年:历程、贡献与未来展望[J]. 杨泽伟. 太平洋学报, 2021(11)
- [8]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J]. 巴莫曲布嫫. 民族文学研究, 2021(06)
- [9]城镇和人类住区议题的演进与实践:SDG11的形成背景及执行进展[J]. 高秀秀,张晓彤,何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11)
- [10]“碳中和”前景下的国际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 董亮.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1(06)
标签: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球治理; 和平与发展; 治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