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黄酮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春瑕,石显亮,何余涌,陆伟[1](2016)在《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粪便形态和乳汁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探讨给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粪便形态和乳汁质量的影响。将15头膘情、胎次和预产期相近的妊娠母猪随机分配到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Ⅰ组、Ⅱ组和Ⅲ组母猪每头每天分别补饲0、0.25和0.50 kg发酵芦笋下脚料。试验从母猪妊娠期的第85天开始到产后第21天结束。结果表明:1)给母猪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能改善母猪的粪便形态。2)Ⅲ组母猪初乳中乳蛋白质、生长激素、胰岛素和免疫球蛋白G水平显着高于Ⅰ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着低于Ⅰ组(P<0.05)。3)Ⅱ组和Ⅲ组母猪第10天乳汁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Ⅰ组(P<0.05),而第21天乳汁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Ⅲ组母猪第21天乳汁中丙二醛、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分别显着低于Ⅰ组(P<0.05)。由此得出,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能减少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便秘的发生,并不同程度地改善母猪乳汁质量。
胡海滨,刘金桃,李彦先,张彦娇,麦康森,艾庆辉,邵明瑜,杨沛[2](2014)在《饲料中大豆黄酮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抗氧化力及肠道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大豆黄酮在大菱鲆幼鱼中的营养生理作用,本实验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豆黄酮(0、5、10、20和100 mg/kg)来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并通过12周的投喂养殖实验评估饲料中不同剂量的大豆黄酮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力以及肠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豆黄酮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98.89%100.00%)、终末体质量(21.2424.42 g)、特定生长率(1.811.98%/d)、饲料效率(1.011.11)、摄食率(1.431.51%/d)及形体指标均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饲料中添加大豆黄酮显着降低了大菱鲆幼鱼鱼体的粗蛋白(15.41%15.59%)和粗脂肪(3.19%3.93%)含量,但对鱼体的水分(77.41%79.70%)和灰分(3.46%3.81%)含量未产生显着性影响;饲料中添加10100 mg/kg大豆黄酮显着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胰蛋白酶活力(35.2640.66 U/g prot),但胃蛋白酶(31.7549.56 U/mg prot)、肠蛋白酶(10.0014.79U/mg prot)、胃淀粉酶(0.100.25 U/mg prot)和肠淀粉酶(0.050.17 U/mg prot)的活力在各处理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饲料中添加5、10和20 mg/kg的大豆黄酮显着降低了血清丙二醛(10.6711.17 nmol/mL)的含量,并显着提高了大菱鲆幼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51.0553.36U/mL)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51.40 U/mL)的活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大豆黄酮对大菱鲆幼鱼后肠肠道结构完整性没有显着性影响,但1020 mg/kg大豆黄酮显着促进了肠道组织结构的发育和成熟,提高了大菱鲆幼鱼后肠肠绒毛的高度(391.26401.48μm)。研究表明,大豆黄酮(5100 mg/kg)对大菱鲆的生长没有显着性的影响,但饲料中适量的大豆黄酮(1020mg/kg)可以显着提高大菱鲆幼鱼的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并促进肠道绒毛的发育。
刘杰[3](2011)在《免疫增强物质对母仔猪的健康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及其哺乳仔猪为研究对象,研究日粮中添加免疫增强物质对母猪繁殖性能、母乳成分、仔猪生产性能和母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胎次为3-6胎、妊娠74d的长×大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50mg/kg β-葡聚糖,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0mg/kg 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HMB),试验Ⅲ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mg/kg大豆黄酮。试验从母猪妊娠第74d开始,至仔猪21d断奶结束。1免疫增强物质对母猪繁殖性能、母乳成分及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1)繁殖性能: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对母猪繁殖性能无显着影响(P>0.05),有降低哺乳期背膘损失的趋势(P>0.05)。(2)母乳成分: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极显着地提高了初乳中乳脂、非脂固形物和21d乳的乳脂、乳蛋白含量(P<0.01),显着提高了初乳的乳蛋白、7d常乳的乳脂含量(P<0.05)。(3)仔猪生产性能:日粮中添加HMB、大豆黄酮均有提高仔猪初生窝重的趋势(P>0.05),HMB显着提高了21d断奶窝重和断奶个体重(P<0.05),大豆黄酮组显着提高21d断奶窝重(P<0.05)。2免疫增强物质对母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1)母猪血清: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极显着提高了妊娠第98d血清IgG浓度(P<0.01),显着提高了分娩后第0d血清IgG浓度及妊娠98d、分娩后第0d和分娩后第14d血清IgM浓度(P<0.05);HMB组妊娠第98d血清IgG得到极显着提高(P<0.01),妊娠第98d IgM浓度得到显着提高(P<0.05);大豆黄酮组妊娠第98d IgM浓度也得到了极显着地提高(P<0.01)。β-葡聚糖组血清溶菌酶的浓度在分娩后第0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母乳:β-葡聚糖组初乳中IgA和IgG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d常乳中IgA、IgM和IgG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4d常乳中仅IgM浓度显着升高(P<0.05);HMB组14d常乳中IgM的浓度得到了显着提高(P<0.05),初乳中IgG浓度有提高趋势(P=0.07);大豆黄酮组14d常乳中IgM浓度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14d常乳中IgA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初乳中IgG浓度和IgA浓度显着高于对照(P<0.05)。(3)仔猪血浆:p-葡聚糖组仔猪分娩后第7d、14d和21d血浆IgG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14d和21d血浆IgM浓度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MB组仔猪第7d血浆IgG和IgM浓度得到了显着提高(P<0.05);大豆黄酮组仔猪第7d和14d血浆IgM浓度得到了显着提高(P<0.05)。3免疫健康调控机理探讨(1)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妊娠第98d,β-葡聚糖组和大豆黄酮组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相对含量均低于HMB组和对照组,其中CD8+差异显着(P<0.05),但CD4+/CD8+的比值无显着差异(P>0.05);HMB组外周血CD4+、CD8+.CD4+CD8+、CD4+CD25+淋巴细胞亚群相对含量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分娩后第14d,HMB组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D8+差异显着(P<0.05),但CD4+/CD8+的比值无显着差异(P>0.05);p-葡聚糖组和大豆黄酮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对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对母猪妊娠第98d、分娩后第14d血清中INF-γ和IL-4的浓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3)对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p-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影响体外培养条件下ConA刺激的哺乳母猪淋巴细胞转化率,其中高浓度(400μg/mL)、中浓度(100μg/mL)p-葡聚糖均显着提高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高浓度(100μg/mL) HMB下,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得到了显着提高(P<0.05);大豆黄酮组高(100ng/mL)、中(50ng/mL)、低(10ng/mL)三个浓度下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都得到了显着提高(P<0.05)。p-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在高、中、低三个浓度下LPS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都得到了提高,其中高浓度下差异显着(P<0.05)。结论:(1)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日粮中添加免疫增强物质p-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能够改善母猪免疫功能,提高初乳和常乳中免疫物质的含量,并通过吮吸母乳,增进仔猪免疫功能,保障母仔猪健康。(2)适宜浓度的p-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均能提高丝裂原(ConA或LPS)刺激的母猪淋巴细胞转化率。
杜天玺[4](2011)在《两种中草药提取物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红车轴草提取物(Trifoliumpratense Leguminosae Extract,TLE )和红芪粗多糖(Crude Hedysari Polysaccharide,CHPS )的抗免疫应激作用,本试验将断奶仔猪随机分为空白组、LPS组、TLE高、中、低剂量组和CHPS高、低剂量组,记录各组日采食量,试验第0、21、28 d称重,计算各阶段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增重比。试验第21 d,LPS组、TLE和CHPS各组腹膜注射100μg/ kg·BW LPS,空白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3 h,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GLU、TG、CHO、BUN、LDH、NOS、SOD、GSH-Px、MDA、AKP、GOT、GPT等生化指标,以研究TLE和CHPS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免疫应激前,与空白组相比,TLE低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升高(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不显着(P>0.05),TLE各剂量组平均日增重显着升高(P>0.05),但各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各剂量组料重比较空白组差异不显着;而CHPS各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较空白组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TLE各剂量能明显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对料重比无明显作用,低剂量TLE还能明显提高仔猪平均日采食量。2.免疫应激后,与空白组相比,LPS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着下降(P<0.05)。血清中AKP、GPT、TG、CHO、BUN、GLU、MDA显着升高(P<0.05), NOS显着下降(P<0.05),表明由LPS所致免疫应激可引起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基础代谢水平升高,机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多,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并伴发肝损伤。3.免疫应激后,与LPS组相比,TLE、CHPS各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着升高(P<0.05)。TLE低剂量组AKP、TG、CHO、GLU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GSH-Px含量显着升高(P<0.05),TLE中、高剂量组GLU含量显着降低(P<0.05),SOD、GSH-Px含量显着升高(P<0.05); CHPS低剂量组TG、CHO、MDA、GLU含量显着降低(P<0.05),CHPS高剂量组AKP、GLU含量显着降低。表明在日粮中添加TLE、CHPS能够有效缓解LPS所致免疫应激引起的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基础代谢水平升高、机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多、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和肝损伤,有一定的抗免疫应激作用。
郭旭东[5](2011)在《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瘤胃消化代谢和对大鼠乳腺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芦丁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现有研究证明,对于人类来说芦丁既可以作为治疗药物,又能够作为保健品使用。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从消化生理和泌乳生理角度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瘤胃内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和泌乳器官乳腺的发育。本研究以泌乳奶牛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和试验动物,就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瘤胃内环境和消化代谢以及动物乳腺发育及泌乳维持的作用展开试验研究,从营养学和生理学方面探索芦丁对奶牛生理营养作用及其调控乳腺发育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十个部分:试验一、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研究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探索芦丁在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为芦丁在奶牛营养与饲料中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选用生理阶段相近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5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每日每头添加芦丁0.0(对照组)、1.5、3.0、4.5mg/kg。试验期11周,其中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隔日记录试验牛的产奶量,并于试验第5、35、65日采集乳样进行乳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0mg/kg·BW和4.5mg/kg·BW芦丁处理组都显着提高了奶牛的产奶量(P<0.05),而1.5 mg/kg·BW芦丁处理组与对照组奶牛产奶量差异不显着(P>0.05);1.5 mg/kg·BW芦丁处理和3.0mg/kg·BW处理乳脂率虽低于对照组(P<0.05),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4.5mg/kg·BW芦丁处理乳脂率同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组间牛乳乳蛋白、乳糖、非脂固形物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表明:芦丁能够提高奶牛泌乳性能,同时保持主要乳成分不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适宜添加量为3.0mg/kg·BW。试验二、芦丁在奶牛胃肠道不同部位出现的峰值研究研究芦丁在奶牛胃肠道不同部位出现的峰值及其特点。利用4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和十二指肠瘘的成年奶牛,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照期饲喂基础全混合日粮(TMR),试验期每日每头在基础日粮中一次性投喂芦丁3.0mg/kg·BW,在投喂后1 8 h每小时采集瘤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血液,检测其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芦丁和槲皮素在奶牛瘤胃液中分别于饲喂后1 h和2 h达到峰值3.017±0.153μg/ml和1.148±0.153μg/ml;十二指肠液中在6 h出现峰值2.133±0.057μg/ml和0.214±0.004μg/ml;在血液中芦丁和槲皮素均出现两个峰值,芦丁的峰值出现在1 h(0.180±0.029μg/ml)和8 h(0.229±0.014μg/ml),槲皮素的峰值在1h(0.064±0.002μg/ml)和8h(0.089±0.007μg/ml)。试验表明:芦丁及其代谢产物槲皮素在奶牛胃肠道中出现的峰值因饲喂时间和消化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试验三、芦丁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芦丁,测定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变化,旨在探索芦丁对奶牛血清学指标和泌乳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选用生理状态等相近的经产中国荷斯坦泌乳牛1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每日每头添加芦丁0.0 mg/kg·BW(对照组)和3.0 mg/kg·BW(试验组)。试验期11周,其中预饲期1周,正试期10周,在试验第5、35、65日采集血样,检测其生化、免疫和激素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芦丁可以显着降低奶牛血液中尿素氮的含量(P<0.05);Ig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皮质醇(Cort)含量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溶菌酶(LZM)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液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和催乳素(PRL)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催乳素水平由试验第5日12.19 ng/ml至第65日提高到13.94 ng/ml呈现上升趋势。试验显示:芦丁能够降低奶牛血液中尿素氮水平,提高溶菌酶含量。试验四、芦丁对奶牛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研究芦丁对奶牛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旨在为探讨芦丁对奶牛瘤胃发酵的调控作用提供数据与参考。利用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和十二指肠瘘的4头成年奶牛,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照期饲喂TMR ,试验期每日每头在TMR中一次性投喂芦丁3.0mg.kg·BW,在投喂后1 h 8 h每小时采集瘤胃液,检测瘤胃液中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瘤胃原虫数量、微生物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试验期瘤胃液pH值5.92低于对照期6.16(P<0.05),NH3-N浓度11.03 mg/100ml低于对照期20.07 mg/100ml(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试验期96.72 mmol/L高于对照期83.12 mmol/L(P<0.05),乙酸浓度61.00 mmol/L高于对照期51.47 mmol/L(P<0.05),丙酸浓度36.35 mmol/L高于对照期19.95 mmol/L(P<0.05),乙酸/丙酸的比例试验期与对照期差异不显着(P>0.05),乙酸、丙酸在TVFA中所占的比例试验期与对照期差异也不显着,试验期中瘤胃原虫数12.54(×105个/ml)低于对照期16.37(×105个/ml)(P<0.05),原虫蛋白含量试验期3.71 mg/ml低于对照期5.14 mg/m(lP<0.05),菌体蛋白含量试验期1.50 mg/ml高于对照期0.86 mg/ml(P<0.05)。试验表明:芦丁具有以下作用,降低瘤胃中NH3-N浓度,增加挥发性脂肪酸的总量,增加乙酸、丙酸的浓度,降低瘤胃pH值,抑制瘤胃原虫数量,降低原虫蛋白含量,增加瘤胃液中菌体蛋白的浓度。试验五、体外法研究芦丁对奶牛瘤胃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芦丁对奶牛瘤胃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600 kg左右,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5头,采集瘤胃内容物制取固相和液相酶液,分别添加芦丁0.00 mg/ml(对照组)、0.02 mg/ml、0.04 mg/ml、0.06 mg/ml,混匀后检测其中淀粉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添加芦丁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奶牛瘤胃内容物固相和液相总脱氢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微晶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显着差异(P<0.05),蛋白酶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淀粉酶、果胶酶与木聚糖酶与对照组相比较其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表明:芦丁能够提高奶牛瘤胃内容物固相和液相中总脱氢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六、体外法研究芦丁对牛初乳酶活的影响利用奶牛分泌到初乳中的生物活性物质——酶作为指标,来分析和评价芦丁对奶牛乳腺细胞的作用。采集5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娩后第二天的初乳,向初乳样品中添加5个芦丁浓度剂量梯度0 mol/L(对照)、10-7 mol/L、10-6 mol/L、10-5 mol/L、10-4 mol/L,混匀后检测初乳中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碱性磷酸酶(ALP)、乳过氧化物酶(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活性。检测结果显示10-6 mol/L、10-5 mol/L、10-4 mol/L剂量组NAG酶比活力分别为7.61、6.92、6.43(U/L)显着低于对照组9.74(U/L)(P<0.05),10-7 mol/L剂量组NAG酶比活力为8.17 U/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各剂量组ALP酶活性差异不显着;10-7 mol/L、10-6 mol/L、10-5 mol/L、10-4 mol/L各剂量组LP酶比活力分别为58.30、65.00、72.94、77.03(U/ml)显着高于对照组48.89(U/ml)(P<0.05);10-7 mol/L、10-6 mol/L剂量组γ-GT酶比活力分别为11613.49、11371.1(6U/L),显着高于对照组10248.84(U/L)(P<0.05),10-5 mol/L、10-4 mol/L剂量组γ-GT酶比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室条件下,芦丁能够提高奶牛初乳中LP和γ-GT酶活性,抑制NAG酶活性,对ALP影响差异不显着。试验七芦丁对大鼠泌乳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芦丁对大鼠泌乳性能、内分泌激素、乳腺器官指数的影响,考察芦丁调节大鼠乳腺泌乳和维持泌乳的作用。试验选择18只Wistar受孕母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每日每只灌胃生理盐水2ml)、芦丁组(每日每只灌服芦丁60 mg/kg·BW)、雌二醇组(每周每只肌注雌二醇60ug/kg·BW),从哺乳第4天开始连续给药2周,基础日粮相同。测定指标包括:大鼠泌乳量,仔鼠平均体增重,乳腺器官指数,血浆与乳腺组织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芦丁组大鼠泌乳量7.35(g/h)显着高于对照组5.73(g/h)(P<0.05),与雌二醇组8.22(g/h)差异不显着(P>0.05);芦丁组与雌二醇组相比,仔鼠体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但芦丁组与雌二醇组仔鼠体增重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芦丁组大鼠血浆与乳腺组织中E2、PRL、GH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于雌二醇组(P<0.05),P水平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雌二醇组和芦丁组大鼠乳腺器官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能够促进乳腺分泌乳汁,显着提高雌性大鼠泌乳量,对促进大鼠乳腺器官的发育有一定作用,能发挥类雌二醇样作用。试验八芦丁对雌性青春期大鼠乳腺发育及相关激素与受体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芦丁对雌性青春期大鼠内分泌激素水平、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和乳腺组织形态学变化的观察,探讨芦丁对乳腺发育的作用。选取24只雌性青春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每日每只灌胃生理盐水2 ml;芦丁组(Rut):每日每只灌服芦丁60 mg/kg·BW;雌二醇组(Est):每周每只肌注雌二醇60μg/kg·BW。试验期2周,结束时检测大鼠血浆和乳腺组织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含量及其受体表达,并进行乳腺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显示,Est组、Rut组、Con组大鼠血浆与乳腺组织中E2、PRL水平分别依次降低,差异显着(P<0.05);Rut组P水平显着高于Con组(P<0.05),与Est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Est组GH水平高于Rut组,Rut组GH水平高于Con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催乳素受体(PRLR)、生长激素受体(GHR)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为Est组>Rut组>Con组(P<0.05)。Rut组大鼠乳腺组织切片腺泡管腔直径大于Con组(P<0.05),小于Est组(P>0.05)。试验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能够提高雌性青春期大鼠E2、P水平,促进PRL分泌,上调乳腺组织中ER、PR、PRLR、GHR的表达量,促进乳腺发育,发挥类雌二醇样作用。试验九芦丁对去卵巢处女大鼠乳腺发育作用的影响研究芦丁对去卵巢处女大鼠内分泌激素水平、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乳腺组织形态变化,旨在了解和认识芦丁促进乳腺发育的类雌激素样作用功效。试验选择32只去卵巢处女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个处理组,假手术组(Sham),每日每只灌胃2 mL生理盐水;卵巢切除组(Ova),每日每只灌胃2 mL生理盐水;去卵巢芦丁组(Ova+Rut),每日每只按60 mg/kg·BW剂量灌服芦丁;去卵巢雌二醇组(Ova+Est),每周每只肌注雌二醇(60 ug/kg·BW)一次。试验为期两周,试验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样品、乳腺组织样品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显示,Ova+Rut组和Ova+Est组大鼠血浆中雌激素(E2)的水平高于Ova组(P<0.05),该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Ova+Rut组水平低于Sham组(P<0.05),Ova+Est组与Sham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组间乳腺组织中E2含量呈现相同规律;各处理组血浆与乳腺组织中催乳素(PRL)的含量变化趋势为Ova组<Ova+Rut组<Ova+Est组<Sham组(P<0.05),各处理组血浆中生长激素(GH)的含量变化趋势为Ova组<Ova+Rut组<Ova+Est组<Sham组(P<0.05),各处理组乳腺组织中GH含量变化趋势为,Ova组低于Ova+Rut组和Ova+Est组(P<0.05),Ova+Rut组低于Sham组(P<0.05),Ova+Rut组和Ova+Est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Ova+Est组与Sham组差异不显着(P>0.05);Ova组、Ova+Rut组、Ova+Est组、Sham组各组间大鼠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催乳素受体(PRLR)、生长激素受体(GHR)表达量依次增大(P<0.05),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乳腺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Ova+Rut组、Ova+Est组、Sham组乳腺组织的发育显着好于Ova组(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能够提高去卵巢处女大鼠E2水平,促进垂体分泌PRL、GH,上调乳腺组织中ER、PRLR、GHR的表达量。试验十芦丁对哺乳大鼠乳腺激素受体表达量的影响本试验目的是研究芦丁对哺乳期大鼠泌乳相关激素受体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8只Wistar哺乳母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Lac-Con组)每日每只灌胃生理盐水(2 mL)一次、芦丁组(Lac-Rut组)每日每只灌服芦丁(60 mg/kg·BW)一次、雌二醇组(Lac-Est组)每周每只肌注雌二醇(60μg/kg·BW)一次,从哺乳第4天开始连续给药2周,基础日粮相同。检测哺乳大鼠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催乳素受体(PRLR)、生长激素受体(GHR)的表达量,并对乳腺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试验显示,ER、PR、PRLR、GHR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Lac-Est组>Lac-Rut组>Lac-Con组(P<0.05);乳腺腺泡/管腔直径统计显示Lac-Est组和Lac-Rut组高于Lac-Con组(P<0.05),Lac-Est组与Lac-Rut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芦丁具有诱导ER、PR、PRLR和GHR表达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芦丁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对瘤胃消化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对乳腺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了芦丁对乳腺发育和维持泌乳的影响及相关内分泌作用。根据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芦丁及其代谢物槲皮素在瘤胃液中出现峰值的时间为饲喂后1 h和2 h,在十二指肠液中出峰时间为6 h,在血液中出双峰时间均为1 h和8 h。日粮中按3.0 mg/kg添加芦丁,可以显着提高奶牛产奶量;日粮中添加芦丁可以改善瘤胃发酵和氮代谢,促进氮的代谢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瘤胃原虫数量,降低原虫蛋白含量,增加瘤胃液中菌体蛋白的浓度。日粮中添加芦丁能够提高奶牛瘤胃内容物固相和液相中总脱氢酶、滤纸酶、β-葡萄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活性,对奶牛免疫功能和激素水平无调节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浓度,降低血液中尿素氮水平。芦丁能够提高奶牛初乳中LP和γ-GT酶活性,抑制NAG酶活性,对ALP影响差异不显着。在Wistar大鼠试验中,芦丁能够促进哺乳大鼠乳腺分泌乳汁,对大鼠乳腺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发挥类雌二醇样作用;能够提高雌性青春期大鼠E2、P水平,促进PRL分泌,上调乳腺组织中ER、PR、PRLR、GHR的表达量,促进乳腺发育,有类雌二醇样作用的功效;能够提高去卵巢处女大鼠E2水平,促进垂体分泌PRL、GH,上调乳腺组织中ER、PRLR、GHR的表达量;具有诱导ER、PR、PRLR和GHR表达的作用。
刘泽[6](2011)在《牛蒡子苷提取、纯化及其对小鼠C2C12细胞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牛蒡子为菊科(Compositae)牛蒡属(Arctium)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inne)干燥成熟果实,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和悠久的药用历史,其中的牛蒡子苷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物质。本课题以牛蒡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有效成分牛蒡子苷进行提取和纯化,并对其生理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牛蒡子中木脂素成分牛蒡子苷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首先,确定了牛蒡子中牛蒡子苷的提取方案。以牛蒡子苷标准品为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牛蒡子苷,以牛蒡子苷的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确定牛蒡子苷的提取方案是:乙醇浓度70%(V/V),料液比1:8(W/V),提取时间1h,回流次数3次。其次,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法对牛蒡子中牛蒡子苷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纯化,以牛蒡子苷标准品为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牛蒡子苷,最终得到牛蒡子苷纯化物(≥80%)。同时,确定了牛蒡子苷粗品纯化工艺。对6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树脂为D4006型大孔树脂;并对最佳树脂吸附-洗脱牛蒡子苷粗提液的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分离富集工艺为:上样流速控制为1BV/h,柱径高比控制为1:5;经水洗除去糖和蛋白质后,再换以4BV 50%乙醇洗脱,收集50%醇洗液。经硅胶柱层析纯化后,浓缩干燥即得纯度大于80%的牛蒡子苷。最后,对牛蒡子苷的促生长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体外培养的C2C12成肌细胞和经2%马血清诱导分化的肌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C2C12成肌细胞增殖能力,以诱导分化后的肌细胞内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激酶含量变化为指标观察大豆黄酮和牛蒡子苷对分化后的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分析C2C12细胞中ERβ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牛蒡子苷终浓度达到10ng/ml、大豆黄酮终浓度为10ng/ml时均能极显着促进C2C12成肌细胞增殖(P<0.01),促进肌细胞总蛋白质的合成(P<0.01),促进肌细胞肌酸激酶的活性(P<0.01),促进肌细胞中ERβmRNA表达量极显着上升。所以,植物提取物牛蒡子苷可提高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后的肌细胞肥大,进而促进骨骼肌细胞肥大型生长。这种促生长作用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肌细胞上的ERβ介导的。
文开新,王成章,严学兵,吴鹏举,李振田[7](2010)在《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抑菌、抗病毒、抗癌和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肝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对细胞凋亡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对畜禽生产也有良好的促进功能。本研究简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对于充分研究开发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用生物学活性价值及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秀芝[8](2008)在《大豆黄酮、亚麻籽木脂素和伊普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山羊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培养、体内动物实验两种方法研究大豆黄酮、亚麻籽木脂素和伊普异黄酮对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伊普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及瘤胃液性激素含量的影响,并对亚麻籽木脂素对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大豆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体外研究实验选用3头健康、体况基本一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成年雌性山羊的瘤胃液,采用简易人工瘤胃装置。剂量效应实验:各培养瓶分别添加大豆黄酮使其在培养液中浓度为0 mg/L,1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39℃恒温厌氧培养,10h后收集培养液。动态培养实验:按照培养时间设2h,4h,6h,8h,12h小时5种处理,每个处理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豆黄酮组),实验组浓度为100 mg/L。结果表明,大豆黄酮可直接作用于瘤胃微生物,影响瘤胃发酵,添加大豆黄酮可使培养液中pH值下降,改变瘤胃氨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浓度,促进瘤胃氮代谢。TVFA的浓度无明显变化,但可改变各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和组成,特别使乙酸浓度增加,改变了乙酸和丙酸的比例,说明大豆黄酮改变了瘤胃微生物的发酵类型。在体外条件下,大豆黄酮可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雌马酚。第二部分木脂素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体外研究实验选用3头健康、体况基本一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成年雌性山羊的瘤胃液,采用简易人工瘤胃装置。剂量效应实验:各培养瓶分别添加亚麻籽木脂素使其在培养液中浓度为0 mg/L,1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39℃恒温厌氧培养,10h后收集培养液。动态培养实验:按照培养时间设2h,4h,6h,8h,12h小时5种处理,每个处理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亚麻籽木脂素组),实验组浓度为100 mg/L。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亚麻籽木脂素50 mg/L、100 mg/L时pH分别下降0.85%(对照组6.27±0.02,VS实验组6.25±0.02,P<0.05)、2.05%(6.02±0.01,VS 5.89±0.03,P<0.01)。NH3-N浓度分别下降12.31%(1.793±0.032 VS 1.572±0.057,P<0.05)、24.29%(1.745±0.043 VS 1.321±0.097,P<0.01)。MCP浓度分别上升25.83%(70.595±2.164 VS88.831±2.329,P<0.05)、8.16%(67.312±4.269 VS 72.806±4.086,P>0.05)。动态培养结果显示,亚麻籽木脂素组发酵6h、12h时pH分别下降1.35%(6.49±0.04 VS 6.32±0.02,P<0.01)、2.11%(6.49±0.04 VS 6.02±0.05,P<0.01)。NH3-N浓度6h时下降11.72%(1.058±0.090 VS 0.934±0.061,P<0.01)、12h时上升71.55%(0.952±0.035 VS1.633±0.075,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在6h后显着高于对照组。乙酸(A)比例下降,丙酸(P)比例上升,结果P:A比例明显升高。在体外条件下,亚麻籽木脂素可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END和ENL。第三部分伊普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及瘤胃液性激素含量的影响。本部分实验旨在研究伊普异黄酮(Ipriflavone,Ip,7-异丙基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以及瘤胃液雌二醇和睾酮含量的影响。包括两系列试验:系列1体外试验瘤胃液来自三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成年雌性山羊,以0.6 g草粉和0.3 g精料为底物,研究不同浓度IP(0 mg/L,1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以及IP浓度为100 mg/L时不同培养时间(2h,4h,6h,8h,12h)时对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剂量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IP浓度为100 mg/L和200 mg/L时能显着加强瘤胃代谢,pH水平显着下降,氨氮(NH3-N)浓度和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着升高;动态实验结果表明,4h、8h、12h pH值分别较对照组下降0.68%(P<0.01)、0.49%(P<0.05)、2.05%(P<0.01),对照组NH3-N浓度8h后呈下降趋势,实验组持续上升,在12h较对照组升高12.50%(P<0.01),对照组和实验组MCP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培养4h后持续下降,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验组微生物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有升高的趋势。系列2动物试验实验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成年山羊,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对照期饲喂精料,实验期在精料中添加IP(100 mg/100 g精料),于饲喂前及采食后2、4、6、8、10小时采集瘤胃液并测定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IP有加强瘤胃氮代谢趋势;使乙酸浓度升高(P<0.01),乙酸比例上升(P<0.01),丙酸比例下降(P<0.05),丙酸/乙酸比值下降(P<0.01);乙酸含量提高了9.66%,乙酸比例上升7.20%,丙酸比例下降5.45%,丙酸/乙酸下降12.31%;瘤胃液中17β-雌二醇和睾酮含量显着上升(P<0.05)。提示,伊普异黄酮可以直接作用于瘤胃微生物,加强瘤胃氮代谢,同时能够影响瘤胃的糖代谢,显着提高乙酸的含量和比例,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类型;伊普异黄酮可以提高瘤胃液17β-雌二醇和睾酮的水平。
周炜[9](2008)在《亚麻籽木脂素对动物消化代谢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大鼠为单胃动物模型,逐步观察了日粮中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亚麻籽木脂素对动物生长的影响,重点从内分泌途径角度对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亚麻籽木脂素在单胃动物胃肠道内的转化与吸收进程进行了分析。随后,以山羊为反刍动物模型,借助HPLC、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放射免疫、气相色谱等手段,从动、植物木脂素的转化(亚麻籽木脂素向肠二醇、肠内脂的转化)、瘤胃微生物、山羊激素水平、瘤胃代谢四者关系角度探讨了亚麻籽木脂素对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1脱脂亚麻籽饼粉对实验动物生长性能及相关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对日粮中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在断奶后小鼠及青年期雄性大鼠生长性能、体脂代谢及相关内分泌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观察,旨在为后续亚麻籽木脂素对动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脱脂亚麻籽饼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促进雄性动物生长,还可提高脂肪分解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动物机体内脂质动员,从而抑制腹脂沉积。但对雌性小鼠生长表现出抑制作用。1.1系列Ⅰ脱脂亚麻籽饼粉对小鼠生长性能及相关内分泌水平的影响22日龄ICR系小鼠100只,等分成4组,雌雄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按2 g/kg、5 g/kg及10 g/kg饲料三个剂量组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试验为期4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可提高小鼠饲料利用率,促进雄性动物增重,但对雌性生长期小鼠增重表现出抑制作用。提示脱脂亚麻籽饼粉对动物生长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可能与性激素水平有关。同时,脱脂亚麻籽饼粉可使生长期小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下降(P<0.05),提高肝脂酶活性(P>0.05),从而抑制动物体内的腹脂沉积。脱脂亚麻籽饼粉还可使雄性动物血清中睾酮(P<0.01)及生长激素(P>0.05)水平升高,促进肌肉生长。提示,日粮中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可提高饲料利用率,调节血清中脂代谢相关酶活性,从而抑制动物体内腹脂沉积,并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促进雄性动物生长。1.2系列Ⅱ脱脂亚麻籽饼粉对青年雄性大鼠生长性能及相关内分泌水平的影响6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等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于基础日粮中分别按2 g/kg、5 g/kg及10 g/kg饲料三个剂量组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饲喂4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可提高雄性大鼠饲料利用率,促进其增重。同时,脱脂亚麻籽饼粉可显着升高大鼠血清中睾酮含量(P<0.01)及生长激素水平(P<0.05)。脱脂亚麻籽饼粉还可使大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P<0.01)含量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P<0.05),提高肝脂酶活性(P<0.05),从而抑制动物体内的腹脂沉积。提示,日粮中添加脱脂亚麻籽饼粉可提高饲料利用率,调节血清中脂代谢相关酶活性,从而抑制动物体内腹脂沉积,并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促进雄性动物生长。2亚麻籽木脂素在单胃动物体内的代谢与吸收本研究以已对亚麻籽木脂素产生适应性反应的大鼠为单胃动物模型,以抗生素处理组大鼠为对照,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通过两系列试验对单胃动物体内植物木脂素向动物木脂素(肠内脂、肠二醇)转化的主要场所,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吸收代谢进程进行了研究。系列Ⅰ:以抗生素处理为对照,观察灌胃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后48 h内大鼠胃肠道、粪便、血液中两种动物木脂素及亚麻籽木脂素含量的时间-浓度变化曲线。系列Ⅱ:经大鼠肝胆总管插管收集大鼠胆汁,观察胆汁中亚麻籽木脂素及两种动物木脂素浓度在灌胃后49 h内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抗生素的使用可显着抑制两种动物木脂素的产生,且动物木脂素含量最高的是微生物含量相对较多的结肠和盲肠。提示大鼠体内动物木脂素的生成依赖于胃肠道微生物的存在,植物木脂素向动物木脂素转化的主要场所是微生物含量较高的结肠与盲肠。动物木脂素前体物质-亚麻籽木脂素能被吸收进入血液,且浓度高于同时间点动物木脂素含量。在大鼠体内,亚麻籽木脂素及其两种代谢产物均存在肝肠循环。3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对大鼠生长及相关内分泌的影响28日龄SD大鼠72只,按各组6雄6雌原则,随机等分成6(A-F)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C、D三组分别于日粮中添加125 mg/kg、250 mg/kg和500 mg/kg饲料20%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E、D两组见则分别于日粮中添加5 mg/kg饲料大豆黄酮和5 g/kg饲料脱脂亚麻籽饼粉。试验为期5周。结果表明,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可促进大鼠增重,降低料重比;使雄性大鼠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显着下降(P<0.01),而血清中睾酮(P<0.01)和生长激素(P<0.05)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活性(P<0.05)显着升高,并使大鼠腿肌中RNA/DNA比值显着升高(P<0.05),提示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可通过提高睾酮及生长激素水平,促进肌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代谢,并促进成肌细胞与肌原纤维的融合,从而使骨骼肌细胞表现出肥大型生长;同时,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可使大鼠血清中瘦素含量(P<0.05)、脂蛋白脂酶及肝脂酶活性(P<0.05)显着升高,雌性大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显着下降(P<0.05),但雄性大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呈升高趋势,提示亚麻籽木脂素可促进雄性大鼠脂质动员,抑制其腹脂沉积,但对雌性大鼠脂肪沉积表现出升高趋势;此外,亚麻籽木脂素还可提高血清中骨钙素水平(P<0.05)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降低血钙浓度(P<0.05),从而促进股骨生长。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可通过调节大鼠机体神经内分泌水平及相关酶活性,从而促进大鼠骨骼肌及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体脂代谢。4亚麻籽木脂素对雄性动物骨骼肌生长的促进作用及机制探讨以大豆黄酮为参照,研究亚麻籽木脂素对雄性大鼠骨骼肌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分别于基础日粮中添加5mg·Kg-1日粮大豆黄酮和50mg·Kg-1日粮亚麻籽木脂素饲喂SD雄性大鼠,通过高压液相色谱、放射免疫分析、RT-PCR等方法,分析大鼠血清中亚麻籽木脂素及两种主要代谢产物浓度、睾酮及生长激素含量以及比目鱼肌和下丘脑中ERβm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通过MTT比色法和3H-TdR掺入法测定大豆黄酮和木脂素类化合物对体外培养骨骼肌卫星细胞代谢及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亚麻籽木脂素与大豆黄酮均能显着提高雄性大鼠饲料利用率,促进大腿肌肉增重,升高腿肌中RNA/DNA的比值,使下丘脑和比目鱼肌中ERβmRNA表达量显着上调,使大鼠血清中睾酮含量增加,极显着性降低血清中尿素氮含量。低浓度范围的大豆黄酮和亚麻籽木脂素及其两种主要代谢产物-肠内酯和肠二醇,均能显着提高卫星细胞代谢及增殖活性。提示,亚麻籽木脂素在促进雄性动物肌肉生长的生理学作用与大豆黄酮相似,即通过与肌肉细胞和下丘脑中ERβ的结合,直接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或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间接促进雄性大鼠骨骼肌的生长。5亚麻籽木脂素在山羊瘤胃中的代谢及其对瘤胃微生物代谢及菌系的影响选用6只(4♂、2♀)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及临时性颈静脉插管的淮南山羊,进行交叉试验。试验期每日两次按50 mg·kg-1体重经瘤胃瘘管灌胃20%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变性凝胶电泳、放射免疫等分析手段,从动、植物木脂素的转化(亚麻籽木脂素向肠二醇、肠内脂的转化)、瘤胃微生物、山羊激素水平、瘤胃代谢四者关系角度探讨了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对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照期瘤胃液中存在较低浓度的亚麻籽木脂素(0.002 mg·mL/-1)、肠内酯(0.007 mg·mL/-1)及肠二醇(0.009 mg·mL/-1),但血清中未检测出木脂素。灌胃亚麻木脂素提取物使瘤胃液中3种木脂素含量显着升高。(2)木脂素化合物使总脱氢酶活性升高25.5%(P>0.05),并使瘤胃液pH值和氨氮含量分别降低1.1%(P<0.05)和36.3%(P<0.01),微生物蛋白及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分别升高70.1%(P<0.01)和37.4%(P<0.01)。(3)灌胃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使瘤胃微生物优势菌群数目显着增加(P<0.05),并使DGGE图谱中条带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P<0.05)。(4)亚麻籽木脂素还可显着提高雄性山羊瘤胃及血清中睾酮、T,含量,但对血清中T4水平无明显影响。基础日粮条件下,雄性山羊瘤胃内存在低浓度E2(5.431±2.209 pg·mL1),而SDGCE可使其含量显着下降。提示,瘤胃微生物可将SDG转化为END及ENL,而这3种木脂素类化合物又可能通过内分泌途径的间接作用或者直接作用于瘤胃微生物,从而促进瘤胃内蛋白质的合成及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进而改善瘤胃代谢。
刘春龙,李忠秋,单安山[10](2007)在《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研究者对大异异黄酮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率高,可调控动物机体养分代谢,改善饲料利用率,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等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大豆异黄酮对家畜生产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二、大豆黄酮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黄酮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粪便形态和乳汁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样品采集 |
1.3.1 初乳样品 |
1.3.2 常乳样品 |
1.4 指标测定 |
1.4.1 母猪粪便评分 |
1.4.2 母猪乳汁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粪便形态的影响 |
2.2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质量的影响 |
2.2.1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抗氧化物质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2.2.2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2.2.3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2.2.4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中常规营养物质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粪便形态的影响 |
3.2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质量的影响 |
3.2.1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抗氧化物质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3.2.2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3.2.3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3.2.4 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乳汁中常规营养物质水平的影响 |
4 结论 |
(2)饲料中大豆黄酮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抗氧化力及肠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饲料原料和饲料配方 |
1.2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鱼体成分分析 |
1.4 形体指标和组织学分析 |
1.5 消化酶活力分析 |
1.6 血清抗氧化指标分析 |
1.7 计算公式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生长性能 |
2.2 鱼体体组成 |
2.3 消化酶活力 |
2.4 血清抗氧化力 |
2.5 肠道结构 |
3 讨论 |
4 小结 |
(3)免疫增强物质对母仔猪的健康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母源保护的研究 |
2 β-葡聚糖 |
3 HMB(β-羟基-β-甲基丁酸及其盐复合物) |
4 大豆黄酮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日粮中添加β-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对母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β-葡聚糖、HMB和大豆黄酮对母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两种中草药提取物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免疫应激研究概况 |
1.1 免疫应激 |
1.2 免疫应激模型的建立 |
1.3 免疫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
1.3.1 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 |
1.3.2 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3.3 对能量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
1.3.4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1.4 缓解免疫应激所致生长抑制的措施 |
1.4.1 消除或减少免疫刺激 |
1.4.2 培育抗应激品种 |
1.4.3 抑制免疫反应 |
1.4.4 适应性训练 |
1.4.5 通过药物或营养调控免疫应激 |
2 红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免疫调节作用 |
2.2 抗肿瘤作用 |
2.3 抗氧化作用 |
2.4 降血糖作用 |
2.5 心血管保护作用 |
2.6 神经修复作用 |
2.7 抗肝肺损伤作用 |
2.8 其他活性 |
3 红车轴草异黄酮活性研究进展 |
3.1 免疫调节活性 |
3.2 促进动物生长 |
3.3 抗肿瘤活性 |
3.4 抗氧化活性 |
3.5 对骨质疏松和更年期综合症的防治 |
3.6 降血脂作用 |
第二章 红车轴草提取物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红车轴草提取物的制备 |
2.2 试验分组 |
2.3 试验日粮 |
2.4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2.5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1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日增重的影响 |
3.1.2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日采食量的影响 |
3.1.3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料重比的影响 |
3.2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1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2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2.3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
4.3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4 TLE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红芪粗多糖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2 方法 |
2.1 红芪粗多糖制备 |
2.2 试验分组 |
2.3 试验日粮 |
2.4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
2.5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3.1.1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日增重的影响 |
3.1.2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日采食量的影响 |
3.1.3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料重比的影响 |
3.2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1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2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2.3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4.3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 CHPS 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肝脏功能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5)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瘤胃消化代谢和对大鼠乳腺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第一节 我国奶牛养殖现状 |
1.1.1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现状 |
1.1.2 我国目前奶牛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第二节 奶牛瘤胃消化代谢与调控 |
1.2.1 奶牛瘤胃代谢的特点 |
1.2.2 奶牛瘤胃内的发酵过程 |
1.2.3 奶牛瘤胃发酵调控原理 |
1.2.4 奶牛瘤胃发酵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
1.3 第三节 雌激素在乳腺发育和泌乳中的作用 |
1.3.1 乳腺的发育 |
1.3.2 乳腺发育的调控 |
1.3.3 乳腺分泌的激素调节 |
1.3.4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发育 |
1.3.5 孕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发育 |
1.3.6 催乳素及其受体与乳腺发育 |
1.3.7 生长激素及其受体与乳腺发育 |
1.4 第四节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
1.4.1 植物雌激素的发展简况 |
1.4.2 植物雌激素的分类 |
1.4.3 植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 |
1.4.4 植物雌激素的代谢 |
1.4.5 植物雌激素在人类医药上的应用 |
1.4.6 植物雌激素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1.4.7 植物雌激素的潜在副作用 |
1.4.8 植物雌激素的开发前景 |
1.5 第五节 芦丁的研究进展 |
1.5.1 芦丁的分布与结构 |
1.5.2 芦丁的结构与植物雌激素的关系 |
1.5.3 芦丁的提取与纯化 |
1.5.4 芦丁的药理作用 |
1.5.5 芦丁的毒性 |
1.5.6 芦丁的临床应用 |
1.5.7 芦丁在体内的吸收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第一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第二节 论文思路 |
2.3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2.4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和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
3.1 第一节 (试验一)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试验地点 |
3.1.1.2 试验动物 |
3.1.1.3 试验材料 |
3.1.1.4 试验设计 |
3.1.1.5 饲养管理 |
3.1.1.6 样品采集 |
3.1.1.7 数据记录与指标测定 |
3.1.1.8 数据处理 |
3.1.2 结果 |
3.1.2.1 芦丁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3.1.2.2 芦丁对奶成分的影响 |
3.1.3 讨论 |
3.1.3.1 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 |
3.1.3.2 芦丁对牛乳品质的作用 |
3.1.4 小结 |
3.2 第二节 (试验二)芦丁在奶牛胃肠道不同部位出现峰值的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试验动物和地点 |
3.2.1.2 试验材料 |
3.2.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1.4 试验设计 |
3.2.1.5 瘤胃液的萃取与浓缩 |
3.2.1.6 十二指肠液的萃取与浓缩 |
3.2.1.7 血液萃取与浓缩 |
3.2.1.8 色谱条件 |
3.2.1.9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2.1.10 数据处理 |
3.2.2 结果 |
3.2.2.1 瘤胃液中芦丁、槲皮素的含量 |
3.2.2.2 十二指肠液中芦丁、槲皮素的含量 |
3.2.2.3 血液中芦丁、槲皮素的含量 |
3.2.3 讨论 |
3.2.4 小结 |
3.3 第三节 (试验三)芦丁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试验动物和地点 |
3.3.1.2 试验材料 |
3.3.1.3 主要仪器 |
3.3.1.4 试验设计 |
3.3.1.5 饲养管理 |
3.3.1.6 样品采集 |
3.3.1.7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3.1.8 数据处理 |
3.3.2 结果 |
3.3.2.1 芦丁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2.2 芦丁对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2.3 芦丁对奶牛血液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3 讨论 |
3.3.3.1 芦丁对奶牛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尿素氮的作用 |
3.3.3.2 芦丁对奶牛血液部分免疫指标的作用 |
3.3.3.3 芦丁对奶牛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的作用 |
3.3.4 小结 |
3.4 第四节 (试验四)芦丁对奶牛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1.1 试验动物、地点 |
3.4.1.2 试验材料 |
3.4.1.3 主要仪器 |
3.4.1.4 试验设计 |
3.4.1.5 瘤胃液的采集与处理 |
3.4.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4.1.7 数据处理 |
3.4.2 结果 |
3.4.2.1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pH 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
3.4.2.2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氨态氮含量的影响 |
3.4.2.3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
3.4.2.4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中原虫数量的影响 |
3.4.2.5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中微生物蛋白(MCP)的影响 |
3.4.3 讨论 |
3.4.3.1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pH 值的调节 作用 |
3.4.3.2 芦丁对奶牛瘤胃氨态氮(NH3-N)含量的调节 作用 |
3.4.3.3 芦丁对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变化的调节 作用 |
3.4.3.4 芦丁对奶牛瘤胃液原虫数量的作用 |
3.4.3.5 芦丁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作用 |
3.4.4 小结 |
3.5 第五节 (试验五)体外法研究芦丁对奶牛瘤胃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1.1 试验地点 |
3.5.1.2 试验动物及基础日粮 |
3.5.1.3 试验设计 |
3.5.1.4 试验材料 |
3.5.1.5 样品采集 |
3.5.1.6 检测指标 |
3.5.1.7 主要试剂配制 |
3.5.1.8 标准曲线绘制 |
3.5.1.9 酶液的制备 |
3.5.1.10 酶活测定与计算 |
3.5.1.11 数据统计分析 |
3.5.2 结果 |
3.5.2.1 芦丁对奶牛瘤胃固、液相中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的影响 |
3.5.2.2 芦丁对奶牛瘤胃固、液相总脱氢酶比活力的影响 |
3.5.2.3 芦丁对奶牛瘤胃纤维素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5.3 讨论 |
3.5.3.1 芦丁对奶牛瘤胃内容物液相、固相蛋白酶、淀粉酶的作用 |
3.5.3.2 芦丁对奶牛瘤胃内容物液相、固相总脱氢酶的作用 |
3.5.3.3 芦丁对奶牛瘤胃纤维素降解相关酶活力的作用 |
3.5.3.4 奶牛瘤胃固相酶活与液相酶活的比较 |
3.5.4 小结 |
3.6 第六节 (试验六)体外法研究芦丁对牛初乳酶活性的影响 |
3.6.1 材料与方法 |
3.6.1.1 试验动物、地点 |
3.6.1.2 试验材料 |
3.6.1.3 主要仪器 |
3.6.1.4 试验设计 |
3.6.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6.1.6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6.1.7 统计方法 |
3.6.2 结果 |
3.6.2.1 芦丁对奶牛初乳中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的影响 |
3.6.2.2 芦丁对奶牛初乳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 |
3.6.2.3 芦丁对奶牛初乳中过氧化物酶(LP)活性的影响 |
3.6.2.4 芦丁对奶牛初乳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的影响 |
3.6.3 讨论 |
3.6.4 小结 |
第四章 芦丁对乳腺发育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
4.1 第一节 (试验七)芦丁对大鼠泌乳性能的影响 |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1 试验地点 |
4.1.1.2 试验材料与动物 |
4.1.1.3 试验设计 |
4.1.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1.6 主要仪器 |
4.1.1.7 数据统计分析 |
4.1.2 结果 |
4.1.2.1 泌乳大鼠平均泌乳量的变化 |
4.1.2.2 仔鼠平均体增重 |
4.1.2.3 大鼠乳腺器官指数 |
4.1.2.4 血浆和乳腺组织中E_2、P、PRL、GH 的水平 |
4.1.3 讨论 |
4.1.3.1 芦丁对大鼠泌乳性能的影响 |
4.1.3.2 芦丁对大鼠内分泌的影响 |
4.1.4 小结 |
4.2 第二节 (试验八)芦丁对雌性青春期大鼠乳腺发育及相关激素与受体水平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1.1 试验地点 |
4.2.1.2 实验动物及基础日粮 |
4.2.1.3 实验设计 |
4.2.1.4 试验材料 |
4.2.1.5 仪器和试剂 |
4.2.1.6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1.8 数据统计分析 |
4.2.2 结果 |
4.2.2.1 血浆和乳腺组织中E2、P、PRL、GH 的水平 |
4.2.2.2 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PR、PRLR、GHR mRNA 的转录水平分析 |
4.2.2.3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学观察 |
4.2.3 讨论 |
4.2.3.1 芦丁对雌性青春期大鼠乳腺发育的作用 |
4.2.3.2 芦丁对泌乳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4.2.4 小结 |
4.3 第三节 (试验九)芦丁对去卵巢处女大鼠乳腺发育作用的影响 |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1.1 试验地点 |
4.3.1.2 试验动物 |
4.3.1.3 试验材料 |
4.3.1.4 试验设计 |
4.3.1.5 仪器和试剂 |
4.3.1.6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3.1.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3.1.8 数据统计分析 |
4.3.2 结果 |
4.3.2.1 大鼠阴户开张情况 |
4.3.2.2 血浆和乳腺组织中E_2、PRL、GH 的水平 |
4.3.2.3 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PRLR、GHR mRNA 的转录水平分析 |
4.3.2.4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学观察 |
4.3.3 讨论 |
4.3.3.1 芦丁对大鼠乳腺发育的作用 |
4.3.3.2 芦丁对泌乳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4 小结 |
4.4 第四节 (试验十)芦丁对哺乳大鼠乳腺激素受体表达量的影响 |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4.1.1 试验地点 |
4.4.1.2 试验动物 |
4.4.1.3 试验材料 |
4.4.1.4 试验设计 |
4.4.1.5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4.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4.1.7 主要仪器 |
4.4.1.8 数据统计分析 |
4.4.2 结果 |
4.4.2.1 哺乳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PR、PRLR 和GHR mRNA 的转录水平分析 |
4.4.2.2 大鼠乳腺组织形态学观察 |
4.4.3 讨论 |
4.4.3.1 芦丁对哺乳大鼠乳腺激素受体的影响 |
4.4.3.2 芦丁对哺乳大鼠乳腺组织形态的影响 |
4.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5.1 第一节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第二节 创新点 |
5.3 第三节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牛蒡子苷提取、纯化及其对小鼠C2C12细胞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常用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牛蒡子概述 |
1.1 牛蒡子来源及分布 |
1.2 牛蒡子的药用历史 |
1.3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
2 牛蒡子苷的提取和代谢 |
2.1 牛蒡子苷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 |
2.2 牛蒡子苷对机体的作用 |
3 牛蒡子苷的生理活性 |
3.1 抗癌作用 |
3.2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
3.3 降血糖的作用 |
3.4 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活性 |
3.5 对白血病的抑制作用 |
3.6 其他作用 |
4 牛蒡子苷的应用 |
4.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4.2 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4.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4.4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一章 牛蒡子苷木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牛蒡子苷木脂素的含量测定 |
1.4 正交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牛蒡子苷木脂素的含量测定 |
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牛蒡子苷粗品的纯化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牛蒡子苷木脂素的含量测定 |
1.4 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牛蒡子苷工艺参数优化 |
1.5 硅胶柱层析法纯化牛蒡子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六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牛蒡子苷的静态吸附-洗脱实验 |
2.2 D4006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牛蒡子苷的动态吸附试验 |
2.3 D4006型大孔树脂对牛蒡子苷的动态洗脱试验 |
2.4 硅胶柱层析法纯化牛蒡子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牛蒡子苷对小鼠C2C12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及机制初步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C2C12细胞的培养和分化 |
1.4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 |
1.5 考马斯亮蓝法检测骨骼肌细胞总蛋白 |
1.6 肌酸激酶(CK)的测定 |
1.7 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1.8 反转录 |
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10 标准曲线的制作 |
1.11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2C12细胞培养 |
2.2 牛蒡子苷和大豆黄酮对未分化小鼠C2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牛蒡子苷和大豆黄酮对分化后小鼠C2C12细胞总蛋白合成的影响 |
2.4 牛蒡子苷和大豆黄酮对分化后小鼠C2C12细胞肌酸激酶的影响 |
2.5 牛蒡子苷和大豆黄酮对分化后小鼠C2C12细胞中ER-β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
1.1 自由基的危害 |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自由基及抗氧化活性 |
2 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3 黄酮类化合物抑菌作用 |
4 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胞凋亡和肝脏病变的影响 |
4.1 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1 黄酮类化合物对病变细胞的凋亡的促进作用 |
4.1.2 黄酮类化合物对机体正常细胞的凋亡的抑制作用 |
4.2 黄酮类化合物对肝病的影响 |
5 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激素的调节作用 |
6 黄酮类化合物对免疫的影响 |
7 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8 展望 |
(8)大豆黄酮、亚麻籽木脂素和伊普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本文部分名词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 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的特点及其调控 |
二 异黄酮植物雌激素概况 |
三 木脂素概况 |
四 伊普异黄酮概况 |
试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结果与讨论 |
1.大豆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体外研究 |
2.木脂素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体外研究 |
3.伊普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及内分泌的影响 |
总体讨论 |
1 DA、IP、SDG对山羊瘤胃代谢的影响 |
2 Da和SDG的代谢 |
3 IP对山羊内分泌的影响 |
4 混合瘤胃液和单一个体瘤胃液体外培养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9)亚麻籽木脂素对动物消化代谢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主要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亚麻籽成份及其作用 |
1 亚麻 |
2 亚麻籽 |
3 亚麻籽主要成份及其相应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植物雌激素 |
1 植物雌激素的分类 |
2 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的分类、性质、分布及生物学作用 |
3 木脂素类植物雌激素的分类、性质与分布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亚麻籽木脂素的代谢与吸收 |
1 动、植物木脂素的提取与检测方法 |
2 亚麻籽木脂素的吸收与代谢 |
3 亚麻籽木脂素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亚麻籽木脂素和两种主要动物木脂素的生物学作用 |
1 木脂素类植物雌激素的保健作用 |
2 生理学作用 |
3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遗传学毒性和毒副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脱脂亚麻籽饼粉对动物生长及相关内分泌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单胃动物体内亚麻籽木脂素的消化代谢与吸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亚麻籽木脂素提取物对大鼠生长及相关内分泌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亚麻籽木脂素对雄性大鼠肌肉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亚麻籽木脂素在瘤胃中的代谢及其对瘤胃微生物代谢及菌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体讨论 |
1 亚麻籽木脂素对单胃动物生长的影响 |
2 亚麻籽木脂素在反刍动物体内的转化与吸收及其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附录 |
附图1 SDG提取物对瘤胃液中乙酸含量的影响 |
附图2 SDG提取物对瘤胃液中丙酸含量的影响 |
附图3 SDG提取物对瘤胃液中丁酸含量的影响 |
附图4 RP-HPLC图谱(1) |
附图5 RP-HPLC图谱(2) |
附图6 RP-HPLC图谱(3) |
附图7 RP-HPLC图谱(4) |
致谢 |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10)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2 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3 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
4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5 对机体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作用的影响 |
6 对机体免疫水平的影响 |
7 结语 |
四、大豆黄酮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饲发酵芦笋下脚料对母猪粪便形态和乳汁质量的影响[J]. 毛春瑕,石显亮,何余涌,陆伟. 动物营养学报, 2016(06)
- [2]饲料中大豆黄酮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抗氧化力及肠道结构的影响[J]. 胡海滨,刘金桃,李彦先,张彦娇,麦康森,艾庆辉,邵明瑜,杨沛. 水产学报, 2014(09)
- [3]免疫增强物质对母仔猪的健康调控研究[D]. 刘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
- [4]两种中草药提取物对免疫应激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杜天玺.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4)
- [5]芦丁对奶牛泌乳性能、瘤胃消化代谢和对大鼠乳腺发育的影响[D]. 郭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6]牛蒡子苷提取、纯化及其对小鼠C2C12细胞生长的影响[D]. 刘泽.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7]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文开新,王成章,严学兵,吴鹏举,李振田. 草业科学, 2010(06)
- [8]大豆黄酮、亚麻籽木脂素和伊普异黄酮对山羊瘤胃代谢影响的研究[D]. 王秀芝.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亚麻籽木脂素对动物消化代谢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周炜.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10]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刘春龙,李忠秋,单安山. 大豆科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