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虹,吕小蓟[1](1996)在《刘少奇研究文章篇目索引》文中研究表明编辑说明一、本索引收编1980年至1996年上半年国内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和收入有关论文集的刘少奇研究文章、资料的篇目。二、篇目按内容分为生平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和研究动态三部分。其中生平研究部分按照刘少奇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时期分类;思想理论研究和研究动态部分按专题分类。三、篇目著项顺序为:篇名、作者、报刊名称、刊期或出版社、版次。报刊名称、刊期或出版社、版次,均简写,如:《人民
杜立芳[2](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认为“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著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著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著,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著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著,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著,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著《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白丹妮[3](2020)在《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刘少奇作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他曾长期在白区领导党的地下工作,是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是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卓有成效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他长期担任我们党的重要领导职位,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赞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同党内各种错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思想,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和《论党》等一系列著作中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值得学习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特征,最后着重探讨了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指出刘少奇在长期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工作中,归纳经验,吸取教训,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同时也为我们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在新时代,深入学习和研究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性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宽新时代党思想宣传渠道,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意义。
吴雪燕,卢勇[4](2019)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少奇统战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活跃在统一战线的领导人之一。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刘少奇一直十分重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刘少奇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阐发刘少奇的统一战线思想,对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秦刚[5](2017)在《刘少奇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的杰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刘少奇在不同理论维度上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卓越的思考,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又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党建思想。刘少奇从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政党属性的描述和要求出发,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修养理论进行创造性改造,提出了以无产阶级党性锻造和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修养论;第一次科学阐明毛泽东思想的定义,系统论述其主要内容,并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实践土壤、斗争策略、表达形式等角度,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晶,同时也通过党章的形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中的一元指导地位;以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坚决同党内错误思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丰富的党内斗争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情况下,刘少奇就如何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并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党建设思想。刘少奇党建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诉求,无论是在指导工人运动,还是在领导党的白区斗争,亦或在推进解放战争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保持清醒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有着深刻的理论认知,并以这一矛盾观为基础,提出党的白区工作和实践策略的具体辩证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向和诉求,始终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对于理论的基源性和优越性,把实事求是作为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强调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刘少奇党建思想中还体现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旨趣,以及通俗化、大众化语言风格。刘少奇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其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这些思想仍然显示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当代价值。
康厚德[6](2012)在《思想建党的里程碑:《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党员修养无论是对党的建设还是对共产党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篇关于党建的传世之作,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透视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党建精神与原则为核心和主线来看,刘少奇所创立的、诞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末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阐述的党员修养理论与其实践,作为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党建路线和着重思想建党原则的深化和发展,它不仅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方法,而且为反对教条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意识,在全党内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也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上升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由于受党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担负的革命任务的限制,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1939年首次发表问世到1981年经过修订被收入《刘少奇选集》出版,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修订,尤其是1962年的修订使原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添加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并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但是经过多次的修订,《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越来适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阅读,更加走向大众化,最终使它成为了党建理论的经典之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毛泽东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毛泽东的“两论”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供了哲学基础,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通篇又贯彻着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和中国化的思想并把它加以了深化;中国共产党的三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学习高潮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都起了重大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邓小平所开创的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中,继承和发扬了刘少奇的共产党员修养思想,系统阐释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修养思想,并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了党员的思想解放,强调了党员在民主和法制方面的修养内容,注重了党员在改革新和建设中进行修养的实践途径;江泽民的“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党的建设新形式和党员修养的新标准,本质上都是对刘少奇的党员修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共产党员的修养也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党员修养作用的发挥,党员修养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引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本质在于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思想与方法,并以鲜明的时代内容与特色丰富着党员修养的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深化着党员的修养思想,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离不开党员修养作用的发挥。在当代,刘少奇的党员修养思想仍具有永恒性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对党员个体的修养还是对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价值。今天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中,仍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建路线,需要坚持从党员个体到党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与自上而下的路径相结合,当下仍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着力以思想建党来提高党的纯洁性既是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增强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杨阳[7](2019)在《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文中认为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经过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创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在党内,刘少奇首先研究党员修养并形成了专门理论体系,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党建理论,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刘少奇给予了高度评价,回顾了刘少奇伟大的一生,对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总结,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新时代共产党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本文从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书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重点探讨了该书的新时代价值。首先,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形成的历史条件。刘少奇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根据革命形势、抗日战争等需要,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借鉴苏联共产党党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萌芽、形成,并在教育锻炼党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形成了该书。其次,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主要内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党建思想著作,立足党性角度,理论联系实践,从共产党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标准、方法、归宿、要求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党员修养,不仅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员修养研究方面的空白,也为新时代的党员修养提供了教材。再者,重点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时代价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定理想、坚持真理、担当尽责、廉洁奉公等方面论述了该书的时代价值,探讨了新时代党员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全面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王丽娟[8](2019)在《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研究的历史追溯、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性修养理论是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追溯该理论的研究史,可分为1979年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此后至今两阶段,前者主要是对其内涵、理论贡献等的阐释性研究,后者则逐渐走向学理性研究,研究内容日渐具体、深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该理论的基本内涵、哲学意义、现实意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文本沿革等几大论域。梳理已有丰硕成果,该理论的思想系统性、当代价值、党的系统性党性修养研究应为当下学界的基本研究进路。
刘长军[9](2016)在《《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自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连续出现在党的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党的决定之中。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指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来凝聚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行得如何,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研究历史重在映照当代。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这一时段,从党报切入,回顾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宣传;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重点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与推动。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明特色,在宣传理论的时候强调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在宣传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中时刻不忘记解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考察,本文总结梳理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凝练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由此完成了研究历史照映当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2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办党报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的历程,梳理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过程。第3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实际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简要回顾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程。第4章围绕着《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进行考察:一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梳理了《人民日报》如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三是考察了《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的宣传;四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介联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进。第5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是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了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宣传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四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本载体《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以及受到国内外欢迎的盛况。第6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与推动:一是针对城市工人和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对工人和干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三是助推城市的建设;四是宣传和配合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7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宣传与推动。第8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一是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二是推动了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第9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分析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局限性;二是总结提炼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存在的现实启示。
李磊[10](2018)在《近二十年来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是刘少奇党建思想中极具特色和时代价值的重要内容,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梳理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与阐发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对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论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2)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 |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目标 |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3.研究重难点 |
4.研究方法 |
5.创新之处 |
二、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条件和发展历程 |
(一)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条件 |
1.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
3.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
(二)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 |
1.发端于领导工人运动的白区工作时期 |
2.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 |
3.继续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
三、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
1.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夺取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 |
2.改造旧思想、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重要手段 |
3.激发广大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思想武器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
1.说服教育方针 |
2.服务于党中心工作的方针 |
3.发扬民主方针 |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1.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
2.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
3.政治与物质相结合原则 |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2.理想信念教育 |
3.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
4.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
5.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教育 |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1.人格感染法 |
2.典型教育法 |
3.自我教育法 |
4.实践锻炼法 |
四、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
(一)科学性 |
(二)针对性 |
(三)前瞻性 |
(四)实践性 |
五、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 |
(一)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 |
1.有力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
2.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3.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二)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
1.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
3.明确宣传工作方向,坚持弘扬正能量 |
4.立德树人,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少奇统战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早期“联合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
二、关于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
三、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
(一)关于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
(二)关于深刻批判“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
(三)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和依靠力量 |
(四)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
(五)关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同盟者、建立统一战线问题 |
四、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 |
五、结语 |
(5)刘少奇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意义和缘由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基本内容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 |
第一节 理论基础:经典作家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 |
1、马克思恩格斯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创立 |
2、列宁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东方实践 |
第二节 思想启迪: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建党主张和革命运动 |
1、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2、党的诞生和无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 |
第三节 现实土壤:亲自参与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
1、在指导中国工人运动过程中深化党的理论认知 |
2、在开展党的白区工作过程中与错误思想作斗争 |
3、作为党内主要领导人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
第四节 直接营养:毛泽东开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
1、理论基调的一致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坚持 |
2、思想内容的交叉性:在党建理论问题上的各有建树和突破 |
3、理论品格的承接性:刘少奇对毛泽东党建思想运用和实践 |
第二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梳理 |
第一节 启蒙阶段:从革命热血青年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确立 |
1、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民主思想的启蒙 |
2、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接触马克思主义 |
3、确立革命信仰立志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
第二节 创立阶段:从工人运动领袖到实际指导白区党的建设工作 |
1、在指导工人运动中把握中国革命现实境遇 |
2、在指导白区党的工作中对党建规律的探索 |
第三节 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
1、刘少奇党建思想的正式形成和确立 |
2、刘少奇党建思想的逐步完备和系统 |
第四节 发展阶段: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的党建新思考 |
1、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探求和思考 |
2、对长期执政的风险的认识和把握 |
第三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贡献 |
第一节 以无产阶级党性锻造和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修养论 |
1、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提出和边界划分 |
2、思想认识和组织纪律的双重修养逻辑 |
3、无产阶级党性修养的实践路径选择 |
4、文革期间对刘少奇党员修养理论错误评价的再纠正 |
第二节 在概括和阐述毛泽东思想中确立党的思想一元指导论 |
1、“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历史生成性分析 |
2、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概括与论述 |
3、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不同态度 |
第三节 在正确与错误思想矛盾交织中坚持正确的党内斗争观 |
1、刘少奇党内斗争观的形成过程 |
2、党内斗争产生的问题根源分析 |
3、党内斗争的内容与性质的界定 |
4、党内斗争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
5、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思考 |
第四节 在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中保持党先进性的执政观 |
1、在阐释党员标准问题上保持主体先进 |
2、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群众观念 |
3、在坚决抵制腐败中保持党的政治本色 |
第四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特质和个性风采 |
第一节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诉求 |
1、实践层面的准确把握和执行 |
2、理论层面的深刻认知和自觉 |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
1、深化矛盾理论问题的思想认知 |
2、辩证的革命策略的运用和发挥 |
第三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指向和诉求 |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旨趣 |
2、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工作方法 |
第四节 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大众化的语言表达 |
1、对于植根中华民族心理的传统文化的辩证考察 |
2、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的合理利用和借鉴 |
3、具有显著特色的大众化语言运用和通俗化表述 |
第五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
第一节 永葆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
1、无产阶级党员修养理论中蕴含的时代价值 |
2、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的重塑党员精神之钙 |
第二节 树立核心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
1、刘少奇在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上的突出作用 |
2、以团结巩固的坚强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事业 |
第三节 坚守革命之道: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1、刘少奇在党的作风上的身体力行和理论思考 |
2、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创举 |
第四节 坚持忧患意识: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1、刘少奇的廉政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资源 |
2、十八大以来党内反腐斗争取得的新经验和新胜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思想建党的里程碑:《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诞生以来的研究大致脉络 |
1.2.2 三十年来关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实事求是的党建路线九十年的曲折发展与“思想建党”的深化 |
2.1 从“三个法宝”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
2.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理论(1921-1949) |
2.1.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理论(1949-1978) |
2.1.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理论(1978——) |
2.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贯穿党的建设历程的核心问题 |
2.2.1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2.2.2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双重变奏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 |
2.2.3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
2.3 “思想建党”是《论修养》的核心理念 |
2.3.1 《论修养》的产生的必然性 |
2.3.2 思想建党的丰富内涵 |
2.3.3 《论修养》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建党理论与实践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第3章 《论修养》的版本修订与其时代印记 |
3.1 1949年刘少奇同志对《论修养》第一次修订及其发行 |
3.1.1 1949年修订的背景 |
3.1.2 1949年版修订的主要内容详解 |
3.2 1962年《论修养》第二次修订及其发行 |
3.2.1 1962年修订的背景 |
3.2.2 1962年版修订的主要内容详解 |
3.3 1980第三次的修订 |
第4章 《论修养》的文本解读与历史评价 |
4.1 《论修养》的文本解读 |
4.1.1 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阐述了党员修养的必要性 |
4.1.2 从党的理论修养缺乏和批判教条主义中提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
4.1.3 从批判错误的修养方法中论述了党员修养的实践途径 |
4.1.4 从思想、道德和世界观的角度来论述了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
4.1.5 从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来论述了党员无条件地服从党 |
4.1.6 阐述了正确对待党内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和如何进行党内斗争 |
4.2 《论修养》的历史价值 |
4.2.1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员修养理论 |
4.2.2 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
4.2.3 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
4.3 刘少奇《论修养》在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的历史局限性 |
4.3.1 强调党员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党,易形成一种重集体轻个人的片面价值观 |
4.3.2 忽视了党员民主意识的修养,使得党员的民主意识淡薄 |
4.3.3 过多依赖党员道德上的修养,忽略了法制意识的培养 |
第5章 《论修养》与毛泽东思想的密切关联 |
5.1 《论修养》是在毛泽东的早期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 |
5.1.1 毛泽东的“两论”为《论修养》提供了哲学基础 |
5.1.2 《论修养》是以毛泽东的党建思想为指导的 |
5.1.3 《论修养》贯穿着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神实质 |
5.2 《论修养》深化着毛泽东的党建思想 |
5.2.1 从党员个体角度深化着毛泽东的思想建党原则 |
5.2.2 深化着毛泽东的马列主义修养观 |
5.2.3 从政治上深化着毛泽东的党性原则 |
5.3 《论修养》的学习实践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革命建设的成功 |
5.3.1 延安整风运动对《论修养》学习提高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认同与统一 |
5.3.2 建国前后学习《论修养》的高潮为革命的胜利和巩固奠定思想基础 |
5.3.3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论修养》的学习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作用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与《论修养》的逻辑关联 |
6.1 邓小平党建思想与《论修养》的内在关系 |
6.1.1 邓小平论党员修养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新起点 |
6.1.2 系统地发展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员修养思想 |
6.1.3 邓小平党员修养理论的特色 |
6.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论修养》的紧密联系 |
6.2.1 江泽民论党员修养的时代背景 |
6.2.2 “三讲”对《论修养》继承和发展 |
6.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论修养》的继承与创新 |
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论修养》的内在联系 |
6.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员修养在内容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
6.3.2 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党员修养作用的发挥 |
6.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时期的党员的修养 |
6.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论修养》的继承与发展 |
6.4.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本质在于加强党员的修养 |
6.4.2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着《论修养》的思想与方法 |
6.4.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着《论修养》的思想 |
6.5 建设学习型政党继承和深化着《论修养》的思想 |
6.5.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深化着党员的修养思想 |
6.5.2 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离不开党员修养作用的发挥 |
6.5.3 辩证处理好“六大”关系积极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
第7章 《论修养》的当代价值 |
7.1 《论修养》对党员修养的永恒性价值 |
7.1.1 坚持理论学习与思想意识修养的统一 |
7.1.2 坚持自反内省与外在监督的统一 |
7.1.3 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 |
7.1.4 坚持党性修养的常态化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
7.2 《论修养》对党的建设的当代价值 |
7.2.1 坚持实事求是的建党原则 |
7.2.2 坚持自上而下的建党路径与由下至上的建党路径相结合 |
7.2.3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 |
7.2.4 着力以思想建党来提高党的纯洁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性修养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党性修养的概念和特征 |
一、党性的概念 |
二、党性修养的特征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 |
一、毛泽东党性思想 |
二、张闻天党性思想 |
三、陈云党性思想 |
第三节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条件 |
一、社会历史条件 |
二、思想理论来源 |
三、个人主观条件 |
第二章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理论观点 |
第一节 共产党员加强修养的必要性 |
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
二、完成长期执政任务的需要 |
三、党员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 |
四、党内存在错误思想意识 |
第二节 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内容 |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实际问题 |
三、注重革命实践 |
四、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 |
五、坚持群众路线 |
第三节 共产党员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
一、加强理论学习 |
二、勇于革命实践 |
三、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
四、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论 |
第三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 |
第一节 赋予了党性修养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
一、提升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工作的新高度 |
二、为新时代党员队伍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 |
第二节 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修养提供了重要指引 |
一、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修养 |
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修养 |
三、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修养 |
四、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修养 |
五、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修养 |
第三节 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修养提供了科学方法 |
一、坚持“内省”与“外省”相结合 |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 |
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研究的历史追溯、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历史追溯 |
二、主要研究论域 |
(一)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哲学意义。 |
(三)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
(四)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1.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继承。 |
2.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 |
(五)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现实意义。 |
(六) 有关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之文本的沿革。 |
三、成果评析及研究发展进路 |
(一)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思想系统性研究。 |
(二) 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三)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对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的发展运用所形成的系统性党性修养理论的研究。 |
(9)《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析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
1.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指向 |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
第2章 《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办报实践与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办报实践与论述 |
2.1.2 列宁办报实践与论述 |
2.2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初步确立 |
2.2.1 中国共产党办党报的历史回顾 |
2.2.2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
2.2.3 晋察冀日报 |
2.2.4 华北《人民日报》 |
2.3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
2.3.1 改变隶属关系,配备精干领导 |
2.3.2 突出面向全国的特点 |
2.3.3 发挥社论和重要评论的权威影响 |
2.3.4 确立在报刊中的核心地位 |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3.1.1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
3.1.2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
3.1.3 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的需要 |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
3.2.1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 |
3.2.2 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有益经验 |
3.2.3 新社会对民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阶段 |
3.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章 《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
4.1 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1.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
4.1.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
4.1.3 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4.1.4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4.1.5 宣传列宁党的建设学说 |
4.1.6 宣传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 |
4.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
4.2.1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
4.2.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 |
4.3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情况 |
4.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宣传介绍 |
4.3.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单行中译本的宣传介绍 |
4.4 助推其他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 |
4.4.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动 |
4.4.2 与有关报刊联动 |
第5章 《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
5.1 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
5.2 宣传毛泽东思想 |
5.2.1 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
5.2.2 宣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
5.2.3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
5.2.4 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5.3 宣传《毛泽东选集》 |
第6章 《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 |
6.1 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
6.1.1 对工人阶级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
6.1.2 对在职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进 |
6.2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
6.2.1 对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宣传与推动 |
6.2.2 纠正错误,传播经验,确保工作正常推进 |
6.3 助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
6.3.1 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城市工作的决定 |
6.3.2 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 |
6.3.3 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 |
6.4 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6.4.1 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 |
6.4.2 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
6.4.3 宣传展示工业化进程与成效 |
第7章 《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
7.1 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宣传 |
7.1.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1.2 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1.3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
7.2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宣传 |
7.2.1 传播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进行推进 |
7.2.2 介绍各地工作经验,展示社会主义改造成就 |
7.3 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 |
7.3.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 |
7.3.2 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 |
第8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
8.1 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
8.1.1 增进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8.1.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 |
8.1.3 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 |
8.2 助推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 |
8.2.1 助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
8.2.2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
8.2.3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8.2.4 助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8.3 促进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
第9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9.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
9.1.1 时代局限性较为明显 |
9.1.2 助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当批判 |
9.1.3 囿于苏联报刊的版式和内容 |
9.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9.2.1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准则 |
9.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
9.2.3 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效果的根本途径 |
余论“三个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
(10)近二十年来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研究概况 |
(一) 关于刘少奇生平及思想的文献资料 |
(二) 关于刘少奇的传记及生平纪实性著作 |
(三)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学术专著 |
(四)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研究论文 |
二、主要研究领域 |
(一)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
2.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
(二)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 |
(三)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
(四)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局限性及时代价值 |
1.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
2.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局限性 |
3.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
(五) 关于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 |
1.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与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比较 |
2. 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与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比较 |
三、研究中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
四、论刘少奇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少奇研究文章篇目索引[A]. 张飞虹,吕小蓟. 刘少奇研究述评, 1996
- [2]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 [3]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研究[D]. 白丹妮.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少奇统战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J]. 吴雪燕,卢勇.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4)
- [5]刘少奇党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秦刚. 南京大学, 2017(01)
- [6]思想建党的里程碑:《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D]. 康厚德.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7]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D]. 杨阳.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刘少奇党性修养理论研究的历史追溯、主要论域及发展进路[J]. 王丽娟. 广西社会科学, 2019(06)
- [9]《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D].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近二十年来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述评[J]. 李磊.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