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论文文献综述)
杨越[1](1979)在《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命题的原意——与张江明同志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江明同志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和探索,认为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不但是一部关于哲学认识论的著作,而且是一部关于哲学唯物论的著作。他断定,毛泽东同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如果只是局限于认识论,这是不全面的,并且对它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见张著《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第二页。以下简称该书为《重大发展》,凡引用该书只注页码)张江明同志还把这种看法提到关于“哲学体系改造”的高度,并把这种观点写进了一九七四年广东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部分》,作为高等院校的哲学教材。今年,这个观点又写进了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参考材料》(见该书第七六至七七页),而这本书是标明为干部“理论学习参考读物”的。张江明同志尽管谦虚地说明他的这些论点是“作为抛砖引玉”,是为了“共同商榷”,但由于上面所提到的传播这一观点的渠道不同寻常,影响颇为深广,这就很有必要通过自由讨论,以达到对毛泽东同志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光辉著作的完整的准确的理解,如实地阐明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命题的原意。
艾思奇[2](1982)在《学习《实践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艾思奇同志先后在中央高级党校内部和校外许多单位,作过多次学习毛泽东同志哲学著作的辅导报告。这个稿子,是依据他于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去中国文联、解放军总参谋部、高等军事学院、海军正师级以上青岛学习班等单位的报告速记稿整理而成。我们整理的原则,是把几个稿子作综合比较,吸收各个稿子中好的东西,删去一些明显不合适或重复的段落,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不增加任何观点,力求保持原稿面目,反映出艾思奇同志的哲学观点。艾思奇同志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讲的,对于建国以来某些历史问题的解释,当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为准。艾思奇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很有见解的,但也只是他个人的体会。现在发表出来,仅供读者在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时参考。限于我们的水平,整理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诚挚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张江明[3](1978)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总结了哲学斗争和三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科学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大意义,这是大家一致承认,没有什么不同看法的。但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唯物论的重大问题,是否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有不同的意见,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张江明[4](1981)在《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文中认为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朱永津[5](1974)在《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谈对有关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论点的看法》文中研究说明 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两个飞跃现象作了极为精确的概括.文章一开始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首先就是在认识的来源
张江明[6](1986)在《再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文中认为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刘歌德[7](1984)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命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并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命题。
刘嵘[8](1980)在《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文中指出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张文婷[9](2020)在《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认为性教育是将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如果将性教育看做一场千里之行,那么幼儿性启蒙教育便是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幼儿性启蒙教育围绕着为幼儿解密自己从哪里来;帮助幼儿了解男、女不同的身体结构;怎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如何自我保护这些问题展开。幼儿性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对社会性别平等发展和社会安全都能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行动研究以济南市S幼儿园中二班幼儿为行动方案的实施对象,通过三个阶段的行动方案和五大板块的内容来进行。第一阶段是“生命的奥秘”,这个阶段结合绘本《小威向前冲》、《乳房的故事》等活动为幼儿解读身体和生命的小秘密。通过学习,幼儿了解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孕育自己、自己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二阶段是“男孩、女孩”,在此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绘本《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游戏《我去哪个洗手间》等活动让幼儿对男女不同的生理结构有所了解,并通过区域活动《各行各业的人》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点。在此之后,幼儿初步掌握了男、女身体结构的不同,并且理解男孩和女孩可以共同拥有彼此显著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第三阶段是“怎样保护我自己”,其中有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小火龙来告诉你》、还有教师与幼儿亲身练习抱腿防拐动作,都能起到使幼儿提高警惕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幼儿清楚了解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随便触碰的,并掌握简单的求救和自救的方法。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为幼儿性启蒙教育规划出了了初步的实施步骤。此次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不仅对幼儿提出了教育目标,而且对幼儿教师实施性启蒙教育的态度、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对幼儿家长来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家长对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该研究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理念,结合进一步的反思与总结,为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以下合理的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对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关注,改变幼儿性启蒙教育的传统观念,将新理念与幼儿性启蒙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第二,此次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在中班幼儿中进行试行,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活动中要以中班级部为例向小班级部和大班级部幼儿进行延伸,进而形成一个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级部中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系统的幼儿性启蒙教育体系;第三,要扩大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参与者,让幼儿性启蒙教育成为一个多方参与、完整的、多元的教育过程,合理的利用幼儿园、幼儿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第四,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评价工具要更加的科学化,使幼儿性启蒙教育中所形成的评价与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虽然这些研究过程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针对中班幼儿的性启蒙教育的教育实施方案,幼儿通过学习对幼儿性启蒙教育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教师除现有的行动方案外,没有系统的培训、统一的要求方面等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也为接下来的继续研究和完善幼儿性启蒙教育系统的方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梁琼芳[10](1979)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文中研究表明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哲学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或“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目前,我省哲学界的同志们,就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命题,展开了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现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论文提纲范文)
(2)学习《实践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条认识路线 |
二、认识依赖于实践 |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
(6)再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论文提纲范文)
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 |
二、“两变”哲学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
(9)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
(二)中班是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 |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依然不充分 |
二、文献综述 |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 |
(二)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现状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简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概述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特征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价值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各方面共同发展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教师态度转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帮助家长重视日常的幼儿性启蒙教育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目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简单易懂、易掌握 |
(三)方法契合幼儿经验,注重整体性和整合性 |
第二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行动设计 |
一、行动设计的依据 |
(一)中班幼儿性生长发展的一般特征 |
(二)S园中二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初步探索 |
(三)S园中二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问题与分析 |
二、行动目标的确立 |
(一)中班幼儿发展的目标 |
(二)中班幼儿教育者发展的目标 |
三、行动方案的计划 |
(一)主题的确立 |
(二)方案内容的编排 |
(三)方案实施的途径 |
(四)方案评价的方法 |
第三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行动实施 |
一、第一阶段:“生命的奥秘”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三)活动实施的反思与调整 |
二、第二阶段:“男孩、女孩”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三)活动反思与调整 |
三、第三阶段:“怎样保护我自己”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具体过程 |
(三)活动反思与调整 |
第四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估 |
一、活动实施对幼儿的影响 |
(一)幼儿掌握基础的性知识 |
(二)体会父母辛苦,学会感恩家人 |
(三)形成了初步的男女性别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
(四)转变幼儿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
(五)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
二、活动实施对教育者的影响 |
(一)活动实施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
(二)活动实施对幼儿家长的影响 |
第五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变革建议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结论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具有多重价值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具有整合性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需要多方面支持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建议 |
(一)提高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系统性 |
(二)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方案 |
(三)加强多元主体合作 |
(四)提高教育活动评价的科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命题的原意——与张江明同志商榷[J]. 杨越. 学术研究, 1979(01)
- [2]学习《实践论》[J]. 艾思奇. 学术研究, 1982(04)
- [3]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J]. 张江明. 学术研究, 1978(04)
- [4]关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探讨[J]. 张江明. 学术研究, 1981(06)
- [5]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谈对有关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论点的看法[J]. 朱永津. 数学学报, 1974(04)
- [6]再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J]. 张江明. 学术研究, 1986(05)
- [7]“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命题[J]. 刘歌德. 韶关师专学报, 1984(02)
- [8]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J]. 刘嵘. 学术研究, 1980(02)
- [9]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D]. 张文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J]. 梁琼芳. 学术研究, 19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