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黄芪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王玺玺,郭新新,王秋莉,杨剑锋,余惠平[1](2021)在《余惠平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咳嗽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余惠平教授认为,肺脾两虚、气阴不足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咳嗽的发病内因,外邪侵袭、调护不当是外在诱因,瘀、积是其重要病理产物。余教授临床诊治该病提倡病证结合、中西医并重,分期论治,调体为本,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分为感染期和非感染期,尤重非感染期的治疗。治疗时,以补肺健脾、益气养阴为治疗大法,以调整患儿体质为主要目的,加用莪术以行气活血消积,同时重视日常调护。
韩晶,徐炎,孙丽平[2](2021)在《槐杞黄颗粒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槐杞黄颗粒是现代儿科临床常用中成药,由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等组成,对机体具有广泛而全面的调节与滋补作用,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将槐杞黄颗粒近年在儿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发现近年来对槐杞黄颗粒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与真实世界的研究,并且其在儿科运用的安全性问题探讨较少,对于槐杞黄颗粒针对于各类疾病的不同分型治疗效果应需进一步细化研究。随着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槐杞黄颗粒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应当进一步被挖掘。
王雷[3](2021)在《清金消积饮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孙丽平教授经验方清金消积饮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疗效及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病例选择于2018年11月~2020年6月在吉林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门诊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自拟方清金消积饮,对照组选用健儿清解液,观察疗程前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变化,并在疗程后随访6个月观察复感次数,并收集记录数据。运用SSP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多组数据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患儿,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大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在年龄分组上,以学龄前期及幼儿期多见。2通过统计分析,试验组的结果基本符合预期,结果在有效率上表现得更为出色,(分别为试验组:76.67%和对照组:26.67%),对比后发现,试验组得到的结果更为理想,并且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金消积饮治疗对食积内热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优于健儿清解液治疗;2清金消积饮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3清金消积饮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任晓婷[4](2021)在《双花柴芩散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依据2018年卫健委颁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修订版)》制定,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对导师孙丽平教授经验方双花柴芩散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阐明其临床优势,为科学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门诊流感样症状患儿,进行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检测(咽拭子),检测结果呈阳性,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双花柴芩散(中药免煎剂型)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退热及其他基础治疗均一致,治疗周期为5天。在治疗期间,观察并详细记录基线特征、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检验等情况,将试验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纳入情况:本临床研究共收集临床病例100例,剔除2例,剔除率为2%;脱落3例,脱落率为3%,最终纳入病例95例,试验组48例,对照组47例。基线特征分析:受试患儿95例,男55例,女40例。试验组男29例,女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发病前1周内明确流感患者接触史53例,密切接触33例,接种流感疫苗8例。两组受试患者治疗前平均体温无显着差异。治疗结果分析:两组在缩短发热时间,缓解全身中毒症状中恶寒、头痛、肌肉酸痛,呼吸道症状中喷嚏、咽痛、咳嗽、咯痰的临床症状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汗出、口渴、鼻塞、流涕的缓解时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症状积分中的临床症状、功能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父母的影响无显着差异。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治愈(愈显率、有效率)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安全性评估分析:试验组出现实验室检验异常指标2例,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出现实验室检验异常指标6例,不良反应3例,两组在用药安全性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双花柴芩散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完全退热时间、主要症状缓解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症状积分等方面,尤其在缓解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李慧[5](2021)在《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藿香正气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确定的成方。具有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等,尤其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显着,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本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藿香正气散的方证配伍规律,进一步阐发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理论,为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论文第一部分是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的方证理论分析,归纳药物加减变化特点、主治疾病异同,为临床运用及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古代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的现代医案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对现代医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方式,探讨藿香正气散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以“藿香正气散”、“临床应用”、“治疗”、“治验举隅”为主题词,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1955年至今符合筛选条件的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现代医案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种疾病(急性胃肠炎、湿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其“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标准选取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来筛选藿香正气散的有效活性成分;再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究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藿香正气散外可治疗“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的风寒表证,内可治疗“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的寒湿郁阻。其组方严谨,疗效显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近年来学者对藿香正气散不同剂型的药理研究逐渐深入,藿香正气散在药理方面具有解痉镇痛、抗菌、抗病毒、镇吐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对古代医籍的研究发现,有946处条文谈及藿香正气散,其中有35本医书有完整功效主治的描述,对其中的文献进行分析,排除主治证与藿香正气散原方完全相同者,还有28处论述。其中有9本书籍的组成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不同,是医家根据主治证进行的相应药物加减。可以体现出对藿香正气散的灵活运用。医案研究结果可见,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中医疾病有泄泻、眩晕、呕吐、发热、感冒、腹痛、多寐等;主要治疗的西医疾病有腹泻、急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湿疹等。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症状中,疲乏、恶心、脘痞、大便溏、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藿香正气散主要的舌苔脉象为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若脉濡而缓,多为湿邪困脾。苔白腻、脉濡符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机,可作为藿香正气散舌象脉象指征。从药物剂量和药味加减看,加味药物共计118味,出现频次366次。其中化湿药最多,共计29次;其次为消食药,共计28次;前十位加味药:神曲(15次),佩兰(15次),薏苡仁(14次),山楂(13次),葛根(11次),砂仁(11次),黄芩(10次),石菖蒲(10次),川芎(13次),黄连(9次)。虽然藿香正气散加味药物繁多,但所加药物多针对湿邪。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共同发病机制,构建“藿香正气散-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之间的潜在机制联系。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AG)、湿疹(eczema)和上呼吸道感染(URI)共有203个有效活性成分,283个作用靶点,45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藿香正气散治疗上述三种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柚皮苷、山奈酚、阿沙西汀、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等。可能通过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为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机制提供依据。结论:论文通过对藿香正气散的古代文献及现代医案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本方的临床运用规律。通过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藿香正气散对三种不同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参与抗炎、调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实现,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藿香正气散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依据。
闫文宏[6](2021)在《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导师崔霞教授提出治疗小儿厌食谨守“轴轮并运”的治疗大法,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导师治疗厌食病的用药规律分析,结合临床观察厌食患儿的疗前疗后的主症(食欲、食量),次症(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指标的变化,验证崔霞教授治疗厌食的学术观点,以便更好地继承其学术思想,同时也为临床辨治小儿厌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研究一为数据分析,收集筛选出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经崔霞教授诊断并治疗的,有效的200例厌食患儿的首诊处方200首。首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创建数据库,然后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处方中每味药物的使用频率、归经、性味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为临床观察,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的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观察50例厌食患儿疗前疗后的主症(食欲、食量),次症(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指标的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崔霞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小儿厌食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人体“圆运动”理论,提出其病位不只局限于脾胃,常涉及圆运动的每个环节,与心、肺、肝、肾同样关系密切。如果人体整个“圆”的气机循环出现问题,则易导致厌食,进而提出“轴轮并运”治疗大法。“轴”指中焦脾胃,“轮”指心、肺、肝、肾。“脾在运而不在补”,导师在临床治疗厌食时,以益黄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此方药味虽少,却体现了圆运动的“枢轴并运”的涵义。方中陈皮、木香健脾理气、消食和胃,合甘草补益中气,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肝肺升降失常,常影响脾胃之升降,故用青皮疏肝,诃子敛肺,两药合用以调节肝肺气机。虽仅仅五味药物,却很好的体现了“轴轮并运”之法。2.数据分析显示:研究纳入的200个病例,基本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用药处方200首,包含160味中药,导师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四气多以温、平、寒为主,五味则以辛、苦、甘居多,主要归脾胃经,肺、肝、肾、心经次之。其中陈皮、青皮、木香、谷芽、柴胡、诃子、木瓜、炒栀子、炒白术、白芍、佩兰、炒苍术、太子参、砂仁、山药等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使用频率较高且密切相关的药物组合为:陈皮-木香、青皮-诃子、柴胡-白芍、谷芽-木瓜等,常用药物网络展示组合显示为导师常用方益黄散加减组成。3.临床观察显示:崔霞教授应用“轴轮并运”法,采用益黄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着,总有效率达96%。患儿的主要症状尤其是食欲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患儿的次要症状面色、腹胀腹痛、大便等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从整体出发,将轴轮并运的理论应用于小儿厌食的治疗中,以益黄散为基础加减调节气机升降,可有效的改善患儿的食欲、食量、面色、腹痛、大便等症状,证实了崔霞教授运用“轴轮并运”法治疗小儿厌食的有效性。
王建新[7](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李淅埙[8](2021)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究清肺口服液黄酮类成分抗RSV的效应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感染RSV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IκBα、p65蛋白表达水平情况,探讨清肺口服液中黄酮类有效成分在治疗RSV肺炎小鼠的作用机制与量效关系。方法:本实验对50只BALB/c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共设定五组: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黄酮组、低剂量黄酮组和利巴韦林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四组采用滴鼻感染RSV,病毒浓度为104/50ul。随后对药物组分别使用配制:高剂量黄酮组120mg/kg/d、低剂量黄酮组40mg/kg/d、利巴韦林组配制给药浓度50mg/kg/d,给药持续4天。观察各组小鼠表现,在治疗后第4天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制作切片观察炎症变化、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检测小鼠肺组织中血清IL-6含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组化法(IHC)、免疫印迹法(WB)测定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IκBα、p65三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IκBα、p65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mRNA趋势上升(P<0.05),皆与炎症反应的特点相符;参照模型组,药物组高低剂量黄酮组与西药利巴韦林组血清IL-6指数降低(P<0.05)、各组指标蛋白水平趋势下降(P<0.05),高低剂量黄酮组之间无显着量效差异。结论:清肺口服液黄酮类成分与利巴韦林相比有着相近或更好的疗效,可能与清肺口服液中黄酮类成分进入机体后,起到干预疾病的病变过程,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降低NF-κB蛋白表达量,有效减少机体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改善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反应,达到减轻肺组织结构功能损伤的治疗效果。
陈慧[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门诊收集的汪受传教授诊治小儿乳蛾的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挖掘手段,了解真实世界中小儿乳蛾的发病特点,探究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处方用药规律并观察其临床疗效,进一步总结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同时为小儿乳蛾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方法:收集汪受传教授2018年8月-2021年2月专家门诊诊治小儿乳蛾的病例信息,制定并填写“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和“小儿乳蛾证候评分量表”,对相关资料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运用Excel表格建立医案数据库,借助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及疗效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课题共纳入161例乳蛾患儿,466诊次。男女性别比例1.88:1,男女诊次比例3.20:1,平均年龄6.6±3.0岁,好发年龄1-9岁。诱发因素主要是寒温失调和饮食不节,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合并症中以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最为多见,过敏性疾病亦较为常见,过敏性鼻炎在过敏性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预后相对较好,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位主要在肺胃。13种病机证素可以归纳为5大类,即热、风、虚、痰、瘀,其中以肺热和气虚占比最高。证型统计显示风热外袭、肺咽结热证53例,肺胃积热、咽喉不利证12例,热毒结咽、腐化成脓证32例,痰热内蕴、肺咽不利证35例,余热未清、结于咽喉证128例,肺卫不固、热结咽喉证157例,卫阳不足、热结咽喉证6例,肺脾气虚、热结咽喉证16例,气阴不足、热结咽喉证19例,痰瘀阻滞、肺咽不利证8例。461张处方中共包含有153味中药,计6090频次,平均每张处方13.21味中药。中药分类共19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清热药,清热药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泻火药为主,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补虚药以补气药为主,补阴药次之。前30种高频使用的中药是:蒲公英(87.85%)、芦根(62.04%)、桔梗(59.87%)、虎杖(56.40%)、桑白皮(56.18%)、金银花(53.36%)、黄芪(51.63%)、紫花地丁(49.24%)、牡蛎(45.99%)、败酱草(45.55%)、龙骨(41.43%)、皂角刺(38.61%)、辛夷(38.39%)、防风(37.09%)、白术(36.88%)、薄荷(36.23%)、浙贝母(31.24%)、连翘(30.37%)、白芷(23.64%)、神曲(19.31%)、山楂(19.09%)、牡丹皮(17.57%)、牛蒡子(17.14%)、玄参(15.40%)、甘草(14.97%)、胖大海(14.32%)、蝉蜕(13.67%)、瓜蒌皮(13.02%)、地骨皮(12.15%)、丹参(11.50%)。聚类分析结果得出3个类别,分别为C1:金银花,连翘,薄荷,白芷,牛蒡子,桔梗,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皂角刺,牡丹皮,芦根;C2:黄芪,白术,防风,龙骨,牡蛎,辛夷;C3:桑白皮,地骨皮,瓜蒌皮,浙贝母,蝉蜕,胖大海,玄参,丹参,虎杖,山楂,神曲。从两味药关联度来看,金银花与连翘、桑白皮与地骨皮、黄芪与黄精、龙骨与牡蛎、山楂与神曲等的关联度较高;从三味药关联度来看,补肺固表类代表药物为黄芪、白术、防风等,疏风清热类代表药物为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解毒消痈类代表药物为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等,体现了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以补肺固表和清利咽喉为主要方法。疾病疗效分析显示治愈98例、好转90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显示急乳蛾治疗第1周、第2周,慢乳蛾治疗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急乳蛾治疗第2周与第1周,慢乳蛾治疗第12月与第9月、第9月与第6月、第6月与第3月的证候积分相比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小儿乳蛾反复发作者有必要接受长时间的中药调理。结论:本课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儿乳蛾病例进行研究,丰富了该病的临床资料,实现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客观化和标准化,证实了中医药治疗小儿乳蛾疗效确切。导师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从“热、风、虚、痰、瘀”认识小儿乳蛾,分急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和慢性迁延期三期论治,重点把握“肺热”和“气虚”的关系,而以清利咽喉法贯穿治疗始终,并且常常配伍使用凉血散瘀和化痰散结之品,用之临床,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安云霞[10](2021)在《小儿推拿联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消化不良》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小儿推拿联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12月接收的134例呼吸道感染后消化不良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n=63)给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研究组(n=71)给予小儿推拿+山葡健脾颗粒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消化不良总症状积分、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消化不良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7.18%显着高于对照组69.84%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7,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小儿推拿、山葡健脾颗粒联合应用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消化不良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二、复方黄芪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黄芪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余惠平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咳嗽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肺脾两虚、气阴不足是内因 |
1.2 外邪侵袭、调护失司是外在诱因 |
1.3 瘀、积是常见病理产物 |
2 临床特点 |
3 临证经验 |
3.1 病证结合、中西医并重 |
3.2 分期论治,调体为本 |
3.3 补肺健脾、益气养阴为治疗大法 |
3.4 药性平和,偏于温补 |
3.5 “治未病”思想 |
(2)槐杞黄颗粒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系统疾病 |
1.1 肺炎支原体肺炎 |
1.2 毛细支气管炎 |
1.3 喘息性支气管炎 |
1.4 支气管哮喘 |
1.5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
1.6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
2 肾脏疾病 |
2.1 肾病综合征 |
2.2 紫癜性肾炎 |
3 其他 |
3.1 多发性抽动症 |
3.2 心肌炎 |
3.3 系统性红斑狼疮 |
3.4 便秘 |
4 讨论 |
(3)清金消积饮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
2 西医研究进展 |
3 结论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筛选标准 |
3 试验方案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试验结果 |
3 试验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食积内热证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
2 食积内热证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病机理 |
3 食积内热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原因 |
4 组方的配伍特点 |
5 方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体会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双花柴芩散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 中医学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3 讨论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概述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基线特征分析 |
3.3 治疗结果分析 |
3.3.1 完全退热时间 |
3.3.2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
3.3.3 中医证候积分 |
3.3.4 西医症状积分 |
3.3.4.1 临床症状 |
3.3.4.2 功能 |
3.3.4.3 对父母的影响 |
3.3.5 临床疗效 |
3.4 安全性评估 |
3.4.1 实验室检查 |
3.4.2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小儿时行感冒(风热犯卫证)的病因病机 |
2 组方思想 |
3 方药分析 |
4 疗效分析 |
5 创新点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 网络药理学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
2 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
2.1 单味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2.2 中药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2.3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3 问题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藿香正气散研究进展 |
1 临床运用研究 |
1.1 内科疾病 |
1.2 外科疾病 |
1.3 皮肤科疾病 |
1.4 五官科疾病 |
1.5 儿科疾病 |
1.6 妇科疾病 |
1.7 其他疾病 |
2 药理学研究 |
2.1 全方药理学研究 |
2.2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
3 剂型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 |
1 藿香正气散的源流出处 |
2 藿香正气散方药分析 |
2.1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 |
2.2 藿香正气散的药物分析 |
2.3 藿香正气散的方义解析 |
3 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证的分析 |
3.1 明·龚廷贤 |
3.2 明·李梴 |
3.3 明·张景岳 |
3.4 明·李中梓 |
3.5 明·孙一奎 |
3.6 清·虚白主人 |
3.7 清·雷少逸 |
3.8 清·李用粹 |
3.9 清·陈念祖 |
3.10 清·程钟龄 |
3.11 清·汪昂 |
3.12 结果 |
4 对古代医籍中藿香正气散的方证分析 |
4.1 《奇效良方》 |
4.2 《医方考》 |
4.3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4.4 《医方集宜》 |
4.5 《仁术便览·卷一》 |
4.6 《祖剂·卷四》 |
4.7 《伤寒括要·卷下》 |
4.8 《方症会要》 |
4.9 《医学心悟》 |
4.10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
4.11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
4.12 《医方论·卷二》 |
4.13 《时方歌括·卷上》 |
4.14 《奇方类编·卷下》 |
4.15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 |
4.16 《温证指归·卷三》 |
4.17 《瘴疟指南·卷下》 |
4.18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
4.19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
4.20 《医碥·卷六》 |
4.21 《外科十法》 |
4.22 《目经大成·卷三》 |
4.23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藿香正气散应用规律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 资料整理规范 |
3.1 中药名称规范 |
3.2 症状规范 |
3.3 药物剂量规范 |
3.4 西医病名规范 |
3.5 中医病名规范 |
4 数据统计结果 |
4.1 性别比例 |
4.2 年龄分布 |
4.3 舌象 |
4.4 脉象 |
4.5 症状分布 |
4.6 疾病分类 |
4.7 药味药量统计 |
4.8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
5 小结及分析 |
5.1 藿香正气散主治病证的舌脉特点 |
5.2 藿香正气散药味药量特点 |
5.3 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特点 |
第三部分 藿香正气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藿香正气散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点预测 |
2.2 疾病相关基因的获取 |
2.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筛选 |
2.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绘制 |
2.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2.6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藿香正气散有效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
3.2 疾病靶标的筛选 |
3.3 构建蛋白交互网络 |
3.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3.5 共同作用靶基因GO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分析 |
4 小结及讨论 |
结语 |
1 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思考 |
2 论文创新点 |
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厌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小儿厌食概述 |
2 小儿厌食的病因 |
3 小儿厌食的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 |
1 小儿厌食病因病机 |
2 小儿厌食的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 |
1 中轴脾胃的作用 |
2 “轴轮并运”涵义 |
3 轴轮理论辨治厌食 |
4 治疗以益黄散为基础,随证加减 |
5 病位涉及心、肝、肺、肾时的配伍加减 |
6 外治疗法及预防调护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总结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4 小结 |
研究二 益黄散加减治疗50例小儿厌食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7)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
一、前言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
七、讨论 |
八、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
一、前言 |
二、中成药的概念 |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八、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临床问题 |
2. 中成药遴选 |
3. 文献检索 |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6. 证据综合分析 |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8. 推荐意见形成 |
三、结果 |
1. 研究概述 |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
4. 指南质量评价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究清肺口服液黄酮类成分抗RSV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份 基础研究 |
1 传统中医学对现代病毒性肺炎的探讨 |
1.1 中医学对RSV肺炎的概述 |
1.2 中医学对肺炎喘嗽的文献研究 |
1.3 中医学对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概述 |
1.4 中医学对肺炎喘嗽的治疗概述 |
1.5 现代中医对RSV肺炎的诊治现况 |
1.6 清肺口服液的临床运用 |
2 现代医学对RSV肺炎的认识与现况 |
2.1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认识 |
2.2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
2.3 现代医学对RSV的治疗概述 |
2.4 RSV疫苗的研制现况 |
2.5 RSV与NF-κB信号通路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造模 |
1.2 病毒复苏后增量 |
1.3 干预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4.1 主要实验用品来源 |
1.4.2 主要试剂配置比例 |
1.5 实验设备 |
2 方法 |
2.1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采集与接种 |
2.1.1 培养细胞技术 |
2.1.2 接种RSV病毒 |
2.2 收集RSV病毒并检测其毒力 |
2.2.1 收集RSV病毒 |
2.2.2 稀释RSV病毒原液 |
2.2.3 病毒TCID50测定毒力 |
2.3 取得清肺口服液黄酮类成分 |
2.4 动物实验造模及给药 |
2.5 组织病理切片 |
2.6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 |
2.7 聚合酶链式反应测mRNA表达水平 |
2.7.1 设计PCR引物 |
2.7.2 采集样本提取RNA |
2.7.3 测定病毒RNA浓度并转录 |
2.7.4 荧光定量PCR |
2.8 免疫组化法测目标蛋白表达水平 |
2.9 免疫印迹法测目标蛋白表达水平 |
2.9.1 提取肺组织蛋白 |
2.9.2 BCA法测蛋白浓度 |
3 结果 |
3.1 实验小鼠观察 |
3.2 肺组织病理观察 |
3.3 血清白介素-6含量比较 |
3.4 荧光定量PCR测mRNA表达水平 |
3.5 免疫组化法测IKKα、p65蛋白表达水平 |
3.6 免疫印迹法测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 |
第三部份 讨论 |
1 研究讨论 |
2 实验讨论 |
3 创新与不足 |
3.1 创新之处 |
3.2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儿乳蛾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小儿乳蛾的认识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西医学对小儿乳蛾的认识进展 |
2.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 |
2.3 发病因素 |
2.4 治疗进展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概况 |
3.1 真实世界研究 |
3.2 数据挖掘 |
第二部分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门诊病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疗效评价标准 |
1.7 安全性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信息采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挖掘 |
3 研究内容 |
3.1 频数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关联规则 |
3.4 疗效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入选病例的基本情况 |
4.2 患病情况 |
4.3 证素统计 |
4.4 证型统计 |
4.5 用药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疾病疗效分析 |
5.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一般情况 |
2 患病情况 |
3 证素统计 |
4 证型统计 |
5 用药分析 |
5.1 用药频数及类别分析 |
5.2 中药聚类分析 |
5.3 常用药对 |
6 疗效分析 |
7 安全性评价 |
8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乳蛾的临证经验总结 |
8.1 从“热、风、虚、痰、瘀”认识小儿乳蛾 |
8.2 分期论治 |
9 典型医案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数据挖掘结论 |
1.1 一般情况 |
1.2 患病情况 |
1.3 病机证素 |
1.4 证型分类 |
1.5 遣方用药 |
1.6 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
1.7 临证经验 |
2 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
2.1 存在问题 |
2.2 解决办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儿乳蛾病例调查表 |
附录2 小儿乳蛾证候评分量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小儿推拿联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消化不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与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对比 |
2.2 治疗效果分析 |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
3 讨论 |
四、复方黄芪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余惠平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咳嗽经验[J]. 王玺玺,郭新新,王秋莉,杨剑锋,余惠平. 河南中医, 2021
- [2]槐杞黄颗粒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韩晶,徐炎,孙丽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1(04)
- [3]清金消积饮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临床疗效评价[D]. 王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双花柴芩散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风热犯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总结崔霞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经验及疗效观察[D]. 闫文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究清肺口服液黄酮类成分抗RSV的效应机制[D]. 李淅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汪受传教授辨证论治小儿乳蛾的研究[D]. 陈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小儿推拿联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消化不良[J]. 安云霞.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