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部分 烧渣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义兰[1](2007)在《硫铁矿烧渣制铁蓝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硫酸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由此引发了硫铁矿烧渣占用土地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仅有约10%的烧渣用于水泥等工业作辅助原料,不仅利用率低,而且产品的附加值也低,从而限制了烧渣的大规模利用。如果能综合利用烧渣中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二次利用国家资源,提高企业效益,而且能够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每生产1t硫酸会产生0.8t烧渣,我国每年排放约1200万t硫铁矿烧渣。硫铁矿烧渣中铁的含量较高,这是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的基础,如果能将其中的铁成份分离出来制成产品,将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铁蓝是一种廉价的蓝色颜料,大量为涂料和油墨等工业采用。铁蓝在涂料,油墨常用的溶剂中不产生渗色现象,用于油墨更呈现优良的颜色和使用性能。自从1704年被发现以来,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的对象从普鲁士蓝本身到其衍生物,其应用领域从简单作为染料、显色剂,直到作为核电站废水的吸附剂,电化学的电极修饰材料、电显色剂、电池电极材料等。普鲁士蓝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可逆性,高度的稳定性,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在化学修饰电极、电显色、二次电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以武钢金山店铁矿硫酸厂的硫铁矿烧渣为原料,在指导老师陈吉春等人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高纯绿矾的基础上,制备了颜料铁蓝,并对铁蓝的传统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主要工艺参数,缩短了工艺时间,改善了铁蓝的分散度,提高了铁蓝的经济价值。本实验用不同的催化剂催化氧化,缩短了氧化时间。实验结果表明,用氧化剂KClO3和催化剂MnO2可以使氧化时间从180min降低到140min,用表面活性剂使铁蓝颗粒在水溶剂里的等效圆直径从12.7μm降到7.7μm,降低了铁蓝的聚集性,提高了铁蓝的分散性。本实验确定了硫铁矿烧渣的又一综合利用途径,达到了废物二次利用的目标。本实验所得铁蓝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GB1860-88,其总铁含量达到ISO2495-1995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蓝不仅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且有利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黄昱霖[2](2012)在《FS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及其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硫酸工业废渣—低品位硫铁矿氧化烧渣作为主要原料,利用其较高的铁氧化物含量(29.8%Fe2O3)及活性烧粘土硅铝质组分,在高温还原下制备了既具有低电阻率导电特性,同时又具有辅助胶凝性的导电掺合料;对该导电掺合料的导电性质、电阻率稳定性,以及掺入后对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氧化硫铁矿烧渣制备了电阻率较低的导电陶瓷并表征了其性能;研究了采用导电陶瓷作骨料制备的导电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低品位硫铁矿氧化烧渣为主要原料,掺入少量的煤粉作为还原剂,可以制备电阻率较低的导电掺合料。其最佳工艺为:煤粉与烧渣质量比值为0.1,振动磨混磨60秒(d(0.5)=17.5μm)后5MPa下压制成型,800℃焙烧60min,所制备的导电掺合料电阻率为2.02·m。该导电掺合料的电阻率在水中、标养下、自然养护下、碱及酸五种不同条件下均会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并伴随其FeO/TFe比值的降低,电阻率在30天后趋于稳定;研究表明其在酸、水中电阻率增长最大,标养次之,碱和自养中电阻率最小;导电掺合料中的磁铁矿在碱性环境中氧化至Fe3+与Fe2+的摩尔比为2:1时将反应生成Fe3O4,从而阻止了导电掺合料的继续氧化,表明导电掺合料在碱性水泥基材料中可以应用。该导电掺合料掺入水泥基材料中对电阻率有较为显着的降低,同时也会较为明显地降低体系的抗折与抗压强度;导电掺合料在水泥净浆中的渗滤阀值为40%(FeO为6.3%)左右,而在砂浆中为40%~60%(FeO为6.3%~9.5%),复合导电水泥基材料的电阻率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且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长。以煤粉与氧化硫铁矿烧渣为主要原料,质量比为0.1,并掺入少量的矿化剂萤石或碳酸氢钠,在1250℃~1450℃下制备了电阻率在10·m以下的导电陶瓷。研究表明在1400℃的烧结温度下保温60min,当萤石掺量为5.4%时,导电陶瓷电阻率为0.58·m,抗压强度达到87MPa;而当碳酸氢钠(以Na2O计)掺量为4%时,电阻率为0.88·m,抗压强度为84MPa。导电陶瓷作为细集料取代砂掺入砂浆后,不仅能较为显着地降低砂浆的导电性,而且能提高砂浆的抗折与抗压强度。
毛杨林,曾国琼,廖旭杲,王春,赵宇,朱时来,陈斌[3](2013)在《2013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下列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或模型图正确的是()A.HClO的结构式:H—Cl一OB氯化铵的电子式
高振华[4](2011)在《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优化与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程优化与再造是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变革模式,它以企业流程为核心对企业进行根本反思,从企业整体上确认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入WTO,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优化现有制造流程和业务流程,提高产品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原料单一、操作单一、成本高、产品竞争力弱、环境污染大等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化工企业通过流程优化降低成本、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引入流程优化与再造、作业成本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理论,对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的制造流程从全工段的整体流程——焙烧流程,到子流程——选矿流程和球团流程进行了重新优化与再造,研究了选矿流程和球团流程再造的投资问题,并对焙烧工段制造流程优化与再造后相应的原料供应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总流程——焙烧流程,和子流程——造矿与球团流程的运营及柔性操作进行了研究,对环境保护措施也在管理中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对流程优化前后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对比分析,指出化工企业通过流程优化与再造,不但能增加连续性作业流程的操柔性,同时能实现降低成本,资源综合利用,增强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吕明新[5](2006)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中的脱硫固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大气污染是煤烟型污染,硫是煤炭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物质之一。煤炭中大部分的硫在燃烧过程中生成SO2,排放到大气中,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SO2向大气环境的排放,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煤炭企业是煤炭生产和利用的源头,研究煤炭企业的脱硫固硫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按照生态规律来研究煤炭企业整个煤炭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的脱硫固硫问题。 本文通过对煤炭企业开展实际调查,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对煤炭开采中产生的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煤矸石消耗量最大的项目是煤矸石燃烧发电和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的脱硫固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矸石制砖的脱硫问题研究较少。本文对煤矸石作为制砖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煤矸石制砖生产中的脱硫固硫工艺及脱硫产物综合处理方案,并进行了生产实验验证。依据循环经济理论,本文对工业废物作为脱硫剂的可能性、脱硫效率及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脱硫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减少固体废物排放。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发展循环经济,针对新汶矿业集团循环经济工业园规划,研究设计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煤炭生产企业工业园的脱硫固硫技术方案,降低硫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文遵循循环经济的原理,从硫的产生开始,追踪硫在煤炭企业生产流程的去向,按照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源头治理优先的原则,对煤炭企业与脱硫固硫有关的工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合理解决硫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课题对促进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煤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庆文[6](2010)在《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自身产业流程特点,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结和归纳。应包括两大内容:一是领域选择(包括产业选择、资源利用、技术开发、资本积累等),二是制度构建及实施(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而对发展模式研究,还必须涉及到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模式有效运行所需要的支撑系统。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模式发展特点有(1)目标可促进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个体通过自我特性的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3)整体和个体须具有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能力;(4)具有不断修正的、有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性;(5)模式发展是渐变发展过程,但须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最佳途径。金属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作为以资源为要素的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资源依存度大、环境损害严重、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为此,借助循环经济模式挖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就成为金属产业的必然选择。研究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整个产业和其他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带动作用。论文以云南省金属产业为研究领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等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线,深入研究了国内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原则及实现方式;在广泛调研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和总结了云南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实践的典型模式,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构建了评价建议指标体系,提出了发展云南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云南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定义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概念;介绍对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对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特征(1C5R)进行了定义;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体系;基于资源利用模式和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对Walras—Cassel模型及Hotelling模型改进和推导,建立了金属产业物质流的平衡公式和资源配置效率模型;探讨了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机理和要素,提出了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途径。第三章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从模式理论出发,研究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结合金属产业的属性和特点定义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特点和构建原则、方法;构建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一般减量化模式和资源化模式,结合金属产业流程,构建了十种具体发展模式。第四章阐述了云南金属产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从云南省资源禀赋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云南金属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装备体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进步创新和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总结了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重点总结了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铅锌、铜、锡、钢铁四大行业中典型的国有企业“驰宏模式”、“云铜模式”、“云锡模式”和“昆钢模式”以及民营企业“飞龙模式”、“越钢模式”,以期为云南省大力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提供指导。第六章为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指标构建。基于“压力一一状态一一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PSR框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运用模型的评价、考核和预警三大功能对云南省1996-2005年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价的具体建议指标。第七章为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及措施,基于发展模式的支撑系统运作机理,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项目入手,具体提出云南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措施、途径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议。
杜刚强[7](2006)在《TYL铜矿一期年产3万吨电铜开发项目方案》文中提出TYL铜矿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特大型铜矿床。本文是关于TYL铜矿一期年产3万吨电解铜开发项目方案。方案首先从宏观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对铜的需求、价格现状,以及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阐明了TYL铜矿的未来发展前景;根据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从行业分析入手,对产业内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议价实力、买方议价实力进行分析,明确了各种竞争力量存在程度。通过对TYL铜矿的资源储量、矿石品位,以及TYL铜矿所处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本项目的优势劣势,提出了成本领先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采、选、冶技术选择上,本项目根据TYL铜矿Ⅱ号矿体为层状氧化矿,矿石品位高、储量满足一期工程的实际出发,选择采用Ⅱ号矿体作为一期的首采矿段是合适的,采取露天开采的方式是经济的,确定了开采所需的各种技术指标。根据选、冶试验对比分析,确定了选、冶工艺流程和各种技术参数。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以及国家对矿山企业在环保、矿山安全、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对矿山所产生的各种污染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保措施、治理目标,以及环保效益分析;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对TYL矿的有益元素组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矿石综合利用方案。 对项目的风险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资源风险,提出了加大对一期首采地段的工程控制力度,摸清资源家底。在工程网度上,把原来的勘探工程网度进一步加密一倍控制的对策;针对技术风险,提出了主要是加大对矿石中有害元素砷的检测力度,在生产的各个流程中跟踪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提高电铜的产品质量对策;针对管理风险,提出了通过公
周兴龙[8](2008)在《矿业循环经济及其物质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后,在国内外逐渐得到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经济发展原则在我国得到了高度认同,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业开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对整个工业和其他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带动作用。物质流分析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和技术措施,对于矿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矿业循环经济及其物质流分析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由七个部分组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循环经济总论。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及内涵,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地位,以及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总趋势进行了分析评述。第二部分为矿业循环经济研究。对矿业循环经济的内涵,矿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矿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方式和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研究评述。根据我国目前矿产品需求大的现状,分析了矿业循环经济“减量化”的实质,提出了用“高回收(Recovery)”代替“减量化(Reduce)”的矿业循环经济新“3R”原则。根据矿业生产的实际,分别提出了采矿、选矿、冶炼和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要点,构建了相应发展模式。第三部分为物质流分析综述研究。对物质流分析的概念和发展,物质流分析的类型和方法,物质流分析的核算框架,物质流分析的指标体系,物质流分析的国内外实践,以及物质流分析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评述。第四部分为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研究分析了矿业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云南矿业发展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基础和科技基础,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等。对云南矿业近年来在资源勘探、采矿、选矿、冶炼、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对云南省重点骨干有色金属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升出相应发展模式。第五部分为矿业物质流分析研究。根据物质流分析的研究应用现状,结合矿业物质流分析的实际需要,首次提出了矿业“二元”微观物质流分析的概念,提出了矿业生产的“价值流分析”概念和分析方法,分析了技术、管理、资源、资金、能源等参与价值流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二元”微观物质流分析方法在采矿、选矿、冶炼厂以及采选冶联合企业的具体应用方法。以瓦尔拉斯—卡塞尔(WalrasCassel)物质平衡与交换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推导了区域物质流分析的分析公式和相应模型。在社会物质流分析方面,提出了矿业宏观物质流分析的步骤和分析框架。第六部分为云南矿业物质流分析研究。分析了云南矿业开展物质流分析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云南矿业开展物质流分析的思路、步骤和具体做法,对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会泽铅锌选矿厂进行了“二元”物质流分析的实例研究。第七部分为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建议。提出了加强宏观引导、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成立循环经济研究院、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开展试点、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等综合建议,提出了云南矿业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考核指标。由于矿业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金属、非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论文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领域,不涉及煤炭和化工领域。
徐美娟[9](2004)在《棉浆黑液的治理》文中指出碱法蒸煮棉浆黑液性质特殊:耗氧量高、颜色深、臭味重、有机杂质多、碱含量高、木素含量少、热值低,不适合碱回收,是一种难处理的废液。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处理就排放,将会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同样,钢渣和硫铁矿渣都是固体废弃物,但它们都含有一些有用物质,如果不加以利用,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平衡。 本论文围绕这两个问题,先对棉浆黑液进行微生物酸化处理降低其pH值,然后进行厌氧和好氧处理,最后用废渣制备絮凝剂,并用其处理经生化处理后的棉浆黑液,以期处理后的棉浆黑液达到废水排放标准,同时起到以废治废节约资源的目的。 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棉浆黑液的微生物酸化,其中包括高温酸化和中温酸化。在酸化试验中,分析了黑液pH值、CODcr、BOD5、VFA和可生化性(r)随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变化情况,同时还结合理论知识探讨了微生物酸化机理,确定了不同负荷棉浆黑液微生物酸化的最佳条件。 本文第二部分研究了酸化后棉浆黑液的厌氧和好氧处理,考察了处理前后CODcr和BOD5的去除情况,pH值的变化情况。试验发现微生物酸化能很好地改善棉浆黑液的特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后续厌氧和好氧处理的效率。经过微生物酸化后的棉浆黑液再经过这两步处理,CODcr和BOD5可分别去除93%左右和98%左右,处理后出水的CODcr在1000-1500mg.l-1左右,BOD5在70—120mg.l-1左右。 本文第三部分研究了用钢渣和硫铁矿渣制备絮凝剂及其在棉浆黑液处理中的应用。论文首先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确定制备絮凝剂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盐酸用量12ml.g-1,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0h,催化剂用量11.32mg.g-1。最后用制得的絮凝剂处理各种棉浆黑液,结果表明:经过微生物酸化、厌氧和好氧处理过的棉浆黑液再经无机絮凝剂进行絮凝处理,其出水的CODcr、BOD5、TSS、pH值和色度均可以达到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GB3544-2001),处理效果显着。
田文龙[10](2017)在《税收优惠政策对A公司利润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分析》文中提出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调节行业发展的工具之一,通过制定针对相关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是国家调节传统生产行业发展的政策。所谓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利用。该政策强调对相关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给予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在政策实施初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暴露出的环境恶化问题以及产能过剩问题就显得十分严重。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国家对原有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于2015年出台了新政策。新政策对水泥行业的调整最为明显,从政策内容上可以看出,新政策对水泥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别对不同标号的水泥提出了要求,降低了相关水泥产品的退税比例。在水泥市场持续低迷的今天,退税成为了水泥企业的重要工作。因此,研究新政策对水泥企业的冲击以及新政策下水泥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就变得十分有意义。本文以我国水泥企业——A公司为例,以2011年至2016年A公司的退税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采用了案例分析的形式,研究了政策变化对A公司利润的影响,通过对往年数据的整理发现,在新政策实施前,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低,所以A公司生产的水泥产品均可以达到退税标准,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退税收入。在新政策实施后,由于政策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A公司只有部分产品可以达到政策要求,为公司带来的退税收入大幅度下降,而退税收入的下降直接影响了A公司的利润水平。本文从公司技术创新意识、市场竞争、市场开拓等方面分析了 A公司过于依赖退税收入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公司需要认清水泥行业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拓产品市场以及多元化经营的利润提升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水泥企业认清行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减少并逐渐摆脱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依赖。
二、第三部分 烧渣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部分 烧渣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硫铁矿烧渣制铁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硫铁矿烧渣及其综合利用 |
1.1.1 硫铁矿烧渣的来源与性质 |
1.1.2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我国无机颜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我国无机颜料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无机颜料的发展趋势 |
1.2.3 颜料的分类与基本光学性质 |
1.3 铁蓝概述 |
1.3.1 铁蓝的发展历史 |
1.3.2 铁蓝的基本组成 |
1.3.3 铁蓝的改性 |
1.3.3.1 颜料性能与颗粒的关系 |
1.3.3.2 颗粒大小、形状和粒度分布对颜料性能的影响 |
1.3.3.3 无机颜料改性的主要机理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
2.1 原料、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工艺及流程 |
2.2.1 硫酸亚铁的制备 |
2.2.2 铁蓝的制备 |
2.3 实验原理 |
2.3.1 绿矾制备的原理 |
2.3.2 铁蓝的合成原理 |
2.3.3 缩短铁蓝氧化时间的原理 |
2.3.4 铁蓝的表面吸附与吸油量 |
2.3.5 改善铁蓝分散度的原理 |
2.4 产品性能的测试方法 |
2.4.1 全铁含量的测定 |
2.4.2 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
2.4.3 铁蓝颗粒分散度的分析 |
2.4.4 产品其他性能的表征 |
第3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1 铁蓝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
3.1.1 硫铁矿烧渣制备绿矾 |
3.1.2 反应物的配比对铁蓝总铁含量的影响 |
3.1.3 热煮时间对铁蓝总铁含量的影响 |
3.1.4 相对酸度的影响 |
3.1.5 酸煮时间对铁蓝总铁含量的影响 |
3.1.6 氧化时间对铁蓝总铁含量的影响 |
3.1.7 搅拌速度的影响 |
3.2 缩短氧化时间的实验 |
3.2.1 氧化剂对铁蓝总铁含量的影响 |
3.2.2 催化剂对氧化效果的影响 |
3.2.3 催化剂用量实验 |
3.3 铁蓝改性的实验 |
3.3.1 二苯胺磺酸钠对铁蓝的改性实验 |
3.3.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铁蓝的改性实验 |
3.3.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对铁蓝改性实验 |
3.3.4 表面活性剂选择结果分析 |
3.3.5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最佳反应条件实验 |
3.3.5.1 反应时间实验 |
3.3.5.2 反应温度实验 |
3.3.5.3 搅拌速度的影响实验 |
3.4 铁蓝性能的表征 |
3.4.1 铁蓝XRD图像表征 |
3.4.2 铁蓝分散效果图 |
3.4.3 铁蓝性能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2)FS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及其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硫铁矿烧渣概述 |
1.1.1 硫铁矿烧渣的物化特性 |
1.1.2 硫铁矿制备硫酸工艺 |
1.1.3 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 |
1.1.4 铁氧化物及其性质 |
1.2 电性材料 |
1.2.1 导电材料 |
1.2.2 能带理论 |
1.2.3 载流子 |
1.3 导电混凝土概述 |
1.3.1 导电混凝土及其导电原理 |
1.3.2 导电相及其导电混凝土基本性能 |
1.3.3 导电混凝土研究进展 |
1.3.4 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效应及导电机制 |
1.4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主要原材料 |
2.1.1 硫铁矿烧渣 |
2.1.2 还原剂及水泥 |
2.1.3 砂及钢渣 |
2.1.4 不锈钢板及导线 |
2.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2.2.1 主要试验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3 电极制备与安装测试 |
3 云南低品位氧化烧渣制备 FS 型导电掺合料 |
3.1 试验概述 |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3.3 FS 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工艺 |
3.4 工艺参数对 FS 型导电掺合料电阻率的影响 |
3.4.1 焙烧温度及保温时间对电阻率的影响 |
3.4.2 配合比对电阻率的影响 |
3.4.3 混合粉磨细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
3.4.4 成型压力及水料比对电阻率的影响 |
3.4.5 配合比优化及导电掺合料矿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FS 型导电掺合料的导电性及电阻率稳定性 |
4.1 试验概述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3 FS 型导电掺合料及烧渣的化学分析 |
4.4 FS 型导电掺合料的导电性分析 |
4.5 铁氧化物含量对导电掺合料电阻率的影响 |
4.6 FS 型导电掺合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电阻率稳定性 |
4.7 本章小结 |
5 FS 型导电掺合料水泥基材料应用研究 |
5.1 试验概述 |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5.3 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 |
5.3.1 标准稠度用水量及凝结时间 |
5.3.2 水化热分析 |
5.3.3 净浆强度与导电性 |
5.3.4 砂浆强度与导电性 |
5.3.5 FS 型导电掺合料水泥基材料的导电机理初探 |
5.4 本章小结 |
6 云南低品位硫铁矿烧渣制备导电陶瓷 |
6.1 试验概述 |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6.3 导电陶瓷的制备工艺 |
6.4 反应参数对导电陶瓷电阻率及强度的影响 |
6.4.1 烧结温度对电阻率和强度的影响 |
6.4.2 保温时间对电阻率和强度的影响 |
6.4.3 矿化剂对电阻率和强度的影响 |
6.5 导电陶瓷的微观分析 |
6.5.1 导电陶瓷的 XRD 分析 |
6.5.2 导电陶瓷的 SEM 及 EDX 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导电掺合料及导电陶瓷骨料复合导电砂浆 |
7.1 试验概述 |
7.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7.3 复合导电砂浆的导电性及力学性能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优化与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二、流程优化理论概述 |
(一) 化工企业流程优化与再造的内涵 |
(二) 作业成本管理 |
(三) 供应链管理 |
三、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现状分析 |
(一) 公司概论 |
(二) 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现有流程分析 |
(三) 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现有流程的经济效益分析 |
(四) 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现有流程的环保分析 |
四、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一) 焙烧工段流程的优化设计 |
(二) 选矿制造流程的优化设计 |
(三) 选矿的建设与投资 |
(四) 球团制造流程的优化设计 |
(五) 球团的建设与投资 |
五、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 |
(一) 硫铁矿的供应链管理 |
(二) 选矿和球团的运营 |
(三) 焙烧工段的运营 |
(四) 焙烧工段的柔性操作 |
(五) 环保实施 |
六、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
(一) 经济效益分析 |
(二) 环保分析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中的脱硫固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煤炭企业典型循环经济分析 |
1.1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及实施途径 |
1.2 煤炭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1.3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资源 |
1.4 煤炭企业典型循环经济工业园情况 |
1.5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
2.1 煤矸石组成与分类 |
2.2 煤矸石的治理对策 |
2.3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
2.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选择 |
第3章 煤矸石砖厂综合脱硫工艺研究 |
3.1 煤矸石砖厂综合脱硫工艺流程 |
3.2 煤矸石自固硫试验研究 |
3.3 脱硫产物用作制砖原料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
3.4 脱硫产物用作制砖原料的工业试验验证 |
第4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脱硫固硫技术研究 |
4.1 用工业废弃物作脱硫剂 |
4.2 脱硫产物的综合利用 |
4.3 脱硫循环经济中的问题 |
第5章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工业园脱硫固硫技术方案 |
5.1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工业园的脱硫固硫方案的主要技术 |
5.2 煤炭企业各生产链中硫的产量分析 |
5.3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工业园脱硫固硫技术方案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立题意义 |
1.1.1 我国金属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
1.1.2 选题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 |
1.2 国内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
1.2.1 国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
1.2.2 国内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
2.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2.1.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
2.1.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 |
2.1.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2.2 基于资源经济学的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分析 |
2.2.1 基于环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定义 |
2.2.2 资源生产过程模式 |
2.2.3 资源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
2.2.4 金属产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平衡关系 |
2.2.5 物质流平衡的均衡模型 |
2.3 循环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3.1 模型建立的假设及概念 |
2.3.2 资源配置效率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
2.3.4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
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3.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
3.1.1 发展模式的含义 |
3.1.2 金属矿产资源的属性及物质循环的特点 |
3.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
3.2.1 具有多种效益的统一性 |
3.2.2 具有动态结构的调控性 |
3.2.3 具有广泛的应变性 |
3.2.4 具有物质技术的一体性 |
3.3 构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
3.3.1 相宜性原则 |
3.3.2 协调性原则 |
3.3.3 可操作性原则 |
3.3.4 可持续性原则 |
3.3.5 综合效益增长原则 |
3.4 构建金属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方法 |
3.5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 |
3.5.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基本发展模式 |
3.5.2 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
3.6 金属产业资源减量化一般运作模式 |
3.6.1 运作模式一:进行原料、辅料的替代或质量升级 |
3.6.2 运作模式二:延伸价值链 |
3.6.3 运作模式三:采用无废或低废工艺 |
3.6.4 运作模式四: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及产品寿命 |
3.6.5 运作模式五:现场循环回收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循环系统 |
3.7 金属产业资源化和再利用一般运作模式 |
3.8 金属产业工业园区一般运作模式 |
3.8.1 金属产业循环价值链的构建方法 |
3.8.2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一:依托型共生网络 |
3.8.3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二:平等型共生网络 |
3.8.4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三:嵌套型共生网络 |
3.8.5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四:虚拟型共生网络 |
3.9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
3.9.1 地质勘探循环经济运作模式 |
3.9.2 采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清洁生产 |
3.9.3 选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
3.9.4 采矿与选矿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
3.9.5 矿山生态修复(复垦)模式 |
3.9.6 金属产业矿区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矿业农庄模式 |
3.9.7 金属产业冶炼模式 |
3.9.8 金属化工循环经济模式 |
3.9.9 金属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冶金工业园区 |
3.9.10 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运作模式 |
4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和存在问题 |
4.1 云南省矿产资源自然禀赋条件 |
4.1.1 矿集区 |
4.1.2 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基地 |
4.2 云南省金属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4.2.1 云南省金属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
4.2.2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装备水平 |
4.2.3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
4.2.4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成果 |
4.2.5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 |
4.3 云南省金属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4.3.1 能耗、材耗、水耗、地耗高,节约降耗任务艰巨 |
4.3.2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4.3.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频频引发地质灾害 |
5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
5.1 铅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1.1 驰宏模式 |
5.1.2 祥云飞龙模式 |
5.2 铜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3 锡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4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5 先进企业对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5.6 冶金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
5.6.1 红河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
5.6.2 红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5.6.3 红河冶金工业园区运行模式 |
5.6.4 行业网络耦合 |
5.6.5 生态产业链设计 |
5.6.6 工业代谢分析 |
6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指标构建 |
6.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3 评价模型构建与计算 |
6.1.4 基于统计指标的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
6.1.5 指标评价 |
6.1.6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 |
6.1.7 评价等级的确定 |
6.1.8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预警功能 |
6.2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建议指标 |
7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及措施研究 |
7.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 |
7.1.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 |
7.2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7.2.1 指导思想 |
7.2.2 基本原则 |
7.2.3 发展目标 |
7.2.4 主要指标 |
7.2.5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
7.2.6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
7.3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 |
7.3.1 编制规划 |
7.3.2 推进节约降耗 |
7.3.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7.3.4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
7.3.5 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
7.3.6 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7.3.7 建立保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 |
7.4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
7.4.1 主要措施 |
7.4.2 实施步骤和发展途径 |
7.5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
7.5.1 法律和法规 |
7.5.2 政策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所作的科研工作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报告及奖项 |
(7)TYL铜矿一期年产3万吨电铜开发项目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项目方案概述 |
1.1 TYL铜矿开发利用项目背景 |
1.1.1 矿区位置和交通 |
1.1.2 TYL铜矿资源概况 |
1.1.3 项目前期工作情况简介 |
1.1.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1.5 矿区隶属关系及企业性质 |
1.2 铜产品需求现状及预测 |
1.3 项目市场战略分析概述 |
1.4 项目生产概述 |
1.5 项目环境保护 |
1.6 项目安全生产 |
1.7 项目组织及人力资源概述 |
1.8 项目财务分析概述 |
1.9 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概述 |
第二部分 铜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
2.1 铜产品在国内外需求情况和市场供求情况 |
2.1.1 铜矿产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
2.1.2 国内外近、远期的需求量预测 |
2.2 产品价格分析 |
第三部分 市场战略分析 |
3.1 行业分析 |
3.2 竞争者分析 |
3.3 本项目优劣势分析 |
3.4 市场定位 |
3.5 市场营销战略 |
3.5.1 成本领先战略 |
3.5.2 可持续发展战略 |
3.6 产品定价 |
3.7 销售渠道 |
3.8 营销人员管理 |
第四部分 TYL铜矿资源状况分析 |
4.1 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
4.2 一期利用的资源储量 |
4.3 矿区开发利用规划 |
4.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五部分 TYL铜矿采、选、冶工艺及流程分析 |
5.1 矿床开采方案 |
5.1.1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
5.1.2 开采储量 |
5.1.3 开采方式 |
5.1.4 开拓运输方案及厂址选择 |
5.1.5 防治水方案 |
5.2 选冶工艺流程 |
5.2.1 选冶试验 |
5.2.2 推荐选冶工艺流程 |
5.2.3 尾矿设施 |
5.3 质量管理 |
第六部分 项目环境保护 |
6.1 矿山地质环境报告 |
6.1.1 矿山区域环境概况及地质环境 |
6.1.2 矿山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 |
6.1.3 边坡稳定性评价 |
6.2 环境影响 |
6.2.1 设计标准 |
6.2.2 主要污染源及环保治理措施 |
6.2.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6.2.4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
6.2.5 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 |
6.3 水土保持 |
6.3.1 水土流失现状 |
6.3.2 水土流失预测 |
6.3.3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
6.3.4 水土流失预防保护措施 |
6.3.5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局 |
6.3.6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
第七部分 项目安全生产 |
7.1 矿山安全措施 |
7.1.1 采剥作业安全措施 |
7.1.2 最终边坡的安全措施 |
7.1.3 排水 |
7.2 电力设计安全措施 |
7.2.1 用电设备安全 |
7.2.2 电气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
7.2.3 建筑防雷 |
第八部分 项目进程管理 |
8.1 项目进度计划 |
8.2 项目进度图解 |
第九部分 项目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规划 |
9.1 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
9.2 人力资源规划 |
9.3 劳动生产率 |
9.4 员工培训 |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方案及财务预测评价 |
10.1 项目基本财务数据的预测 |
10.1.1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10.1.2 项目成本与费用 |
第十一部分 财务分析 |
11.1 损益计算 |
11.1.1 销售收入 |
11.1.2 销售税金及附加 |
11.1.3 利润 |
11.2 财务评价 |
11.2.1 盈利能力分析 |
11.2.2 不确定性分析 |
11.3 综合经济评价 |
11.3.1 经济效益 |
11.3.2 社会效益 |
11.3.3 存在的问题 |
11.3.4 结论 |
第十二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
12.1 项目风险分析 |
12.1.1 项目外部风险 |
12.1.2 项目内部风险 |
12.2 项目风险对策 |
12.2.1 外部风险对策 |
12.2.2 内部风险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矿业循环经济及其物质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循环经济总论 |
1.1 循环经济定义及内涵 |
1.1.1 循环经济的定义 |
1.1.2 循环经济“3R”原则 |
1.1.3 循环经济的演变和发展 |
1.1.4 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内涵 |
1.2 循环经济的特征 |
1.2.1 政治特征 |
1.2.2 经济特征 |
1.2.3 生态特征 |
1.2.4 资源特征 |
1.2.5 效率特征 |
1.2.6 技术特征 |
1.2.7 观念特征 |
1.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 |
1.4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1.5 循环经济理论支撑体系 |
1.5.1 自然科学基础 |
1.5.2 生态学基础 |
1.5.3 系统控制与自组织原理 |
1.5.4 经济学基础 |
1.5.5 “零排放理论” |
1.6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地位 |
1.6.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阶段 |
1.6.2 循环经济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
1.6.3 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1.7 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总趋势 |
2、矿业循环经济 |
2.1 矿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
2.2 矿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
2.3 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方式 |
2.4 我国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
2.4.1 企业层次 |
2.4.2 园区层次 |
2.5 矿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问题 |
2.5.1 减量化与资源供给的矛盾 |
2.5.2 我国已进入矿产品消费高峰期,资源供给不能减量化 |
2.5.3 矿业生产过程及其减量化问题 |
2.5.4 矿业循环经济中“减量化”的实质 |
2.5.5 矿业循环经济的新“3R”原则 |
2.6 矿业循环经济的循环模式 |
2.6.1 企业内部或园区内部小循环 |
2.6.2 区域中循环 |
2.6.3 社会大循环 |
3、物质流分析 |
3.1 物质流分析的概念及发展 |
3.2 物质流分析类型和分析方法 |
3.2.1 物质流分析类型 |
3.2.2 物质流分析方法 |
3.2.3 物质流分析步骤 |
3.3 物质流分析核算框架 |
3.4 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 |
3.4.1 主要输入指标 |
3.4.2 主要消费指标 |
3.4.3 主要输出指标 |
3.4.4 资源效率指标 |
3.5 物质流分析国内外实践 |
3.5.1 国外物质流分析实践 |
3.5.2 国内物质流分析实践 |
3.6 物质流分析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
4、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
4.1 矿业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2 云南矿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环境污染严重 |
4.2.2 环境资源破坏大 |
4.2.3 矿山地质灾害多 |
4.2.4 能耗高、节能任务艰巨 |
4.2.5 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瓶颈日益凸现 |
4.2.6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
4.2.7 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4.3 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 |
4.3.1 矿产资源种类多,有色金属和磷矿资源优势突出 |
4.3.2 地质工作成效显着,资源储量增长潜力大 |
4.3.3 可从周边省区和东南亚国家获得资源补充 |
4.4 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基础 |
4.4.1 云南矿业的科技研发与设计机构 |
4.4.2 云南矿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
4.4.3 云南矿业科技装备水平 |
4.4.4 云南矿业的科技创新人才 |
4.4.5 云南矿业的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成果 |
4.4.6 云南矿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 |
4.5 云南有色金属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做法 |
4.5.1 铅锌行业 |
4.5.2 铜行业 |
4.5.3 锡行业 |
5、矿业物质流分析 |
5.1 微观物质流分析 |
5.1.1 “二元”微观物质流分析方法 |
5.1.2 采矿物质流分析 |
5.1.3 选矿物质流分析 |
5.1.4 冶炼物质流分析 |
5.1.5 采选冶联合企业物质流分析 |
5.2 区域物质流分析 |
5.3 社会物质流分析 |
6、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 |
6.1 意义及必要性 |
6.2 思路 |
6.3 步骤 |
6.4 做法 |
6.5 实例分析 |
6.5.1 会泽铅锌选矿厂简介 |
6.5.2 选矿厂物质流平衡核算 |
6.5.3 选矿厂价值流分析 |
7、云南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建议 |
7.1 加强宏观引导 |
7.2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
7.3 成立循环经济研究院,强化技术支撑 |
7.4 解决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问题 |
7.4.1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技术 |
7.4.2 安全高效的地下采矿技术 |
7.4.3 难处理矿石矿物加工新技术 |
7.4.4 冶炼新工艺及新技术 |
7.5 在各个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 |
7.6 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
8、结论 |
9、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参编的专着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附录D: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和获得授权的专利 |
(9)棉浆黑液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 我国造纸工业水污染现状和用水现状 |
2 造纸工业废水的类别及特征 |
2.1 制浆废水 |
2.2 造纸废水 |
2.3 制浆造纸中段废水 |
2.4 棉浆黑液的特点 |
2.5 COD、BOD和色泽的定义及其主要来源 |
3 制浆造纸废水的处理方法 |
3.1 物理法 |
3.2 化学法 |
3.3 物化法 |
3.4 生化法 |
4 废渣排放现状及利用废渣制备絮凝剂 |
4.1 钢渣 |
4.2 硫铁矿渣 |
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拟定的方案 |
第二章 棉浆黑液微生物高温酸化试验 |
1 引言 |
1.1 微生物酸化简介 |
1.2 微生物酸化的机理 |
1.3 微生物酸化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A号棉浆黑液微生物高温酸化实验结果 |
3.2 B号棉浆黑液微生物高温酸化实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棉浆黑液微生物中温酸化试验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C号棉浆黑液微生物中温酸化实验结果 |
3.2 D号棉浆黑液微生物酸化试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酸化后棉浆黑液的厌氧处理 |
1 引言 |
1.1 厌氧处理的原理 |
1.2 厌氧处理的优缺点 |
1.3 典型厌氧反应器的简介 |
1.4 厌氧处理的影响因素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3 结果及讨论 |
3.1 ABa号棉浆黑液酸化出水厌氧实验结果 |
3.2 Ca号棉浆黑液酸化出水厌氧实验结果 |
3.3 Da号棉浆黑液酸化出水厌氧实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厌氧后棉浆黑液的好氧处理 |
1 引言 |
1.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
1.2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
1.3 活性污泥的评价指标 |
1.4 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的四个阶段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C_b号棉浆黑液厌氧出水好氧实验结果 |
3.2 D_b号棉浆黑液厌氧出水好氧实验结果 |
3.3 ABb号棉浆黑液厌氧出水好氧实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用钢渣和硫铁矿渣制备絮凝剂 |
1 引言 |
1.1 絮凝剂的简介 |
1.2 絮凝剂的种类 |
1.3 利用废渣制取絮凝剂 |
2 实验部分 |
2.1 制备絮凝剂的探索性实验 |
2.2 优化絮凝剂制备的工艺条件及絮凝剂的制备 |
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自制絮凝剂的应用 |
1 引言 |
1.1 絮凝作用机理概述 |
1.2 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
1.3 絮凝剂选择原则 |
1.4 用絮凝剂处理造纸黑液分析 |
2 实验部分 |
2.1 自制絮凝剂在处理棉浆原黑液中的应用 |
2.2 自制絮凝剂在处理棉浆黑液生物出水中的应用 |
2.3 黑液pH值对自制絮凝剂处理效果的影响 |
2.4 用国标法测CODcr |
3 成本核算 |
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好氧处理后棉浆黑液的后续絮凝处理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1.1 棉浆黑液处理的结论 |
1.2 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结论 |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3 本论文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利授权情况 |
致谢 |
(10)税收优惠政策对A公司利润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现状 |
2.1.2 水泥行业发展策略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相关理论介绍 |
3 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分析 |
3.1 政策变迁介绍 |
3.2 政策内容梳理 |
3.2.1 旧政策规定 |
3.2.2 新政策规定 |
3.2.3 新旧政策对比分析 |
3.3 政策调整对水泥行业的冲击分析 |
4 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对A公司利润的影响 |
4.1 案例描述 |
4.2 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变化前A公司退税情况 |
4.2.1 旧政策下水泥熟料退税情况 |
4.2.2 旧政策下32.5水泥退税情况 |
4.2.3 旧政策下42.5水泥退税情况 |
4.3 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变化后A公司退税情况 |
4.3.1 新政策下A公司2011年至2015年6月退税的重新测算 |
4.3.2 2015年7月至2016年A公司退税情况 |
4.4 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下A公司利润情况 |
4.4.1 营业外收入分析 |
4.4.2 利润构成分析 |
4.5 A公司现有利润构成的突出问题:过于依赖退税收入 |
4.6 A公司过于依赖退税收入成因分析 |
4.6.1 水泥行业竞争激烈 |
4.6.2 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
4.6.3 缺乏市场挖掘 |
5 新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下A公司利润提升对策 |
5.1 转变观念认清水泥行业发展方向 |
5.2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5.3 积极开拓产品市场 |
5.3.1 开拓国内市场 |
5.3.2 开拓海外市场 |
5.4 多元化经营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第三部分 烧渣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铁矿烧渣制铁蓝的研究[D]. 汤义兰.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2]FS型导电掺合料的制备及其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D]. 黄昱霖. 西南科技大学, 2012(01)
- [3]2013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J]. 毛杨林,曾国琼,廖旭杲,王春,赵宇,朱时来,陈斌.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Z1)
- [4]A公司硫铁矿制酸焙烧工段流程优化与运营研究[D]. 高振华. 兰州大学, 2011(10)
- [5]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中的脱硫固硫技术研究[D]. 吕明新. 山东大学, 2006(12)
- [6]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张庆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7]TYL铜矿一期年产3万吨电铜开发项目方案[D]. 杜刚强. 四川大学, 2006(03)
- [8]矿业循环经济及其物质流分析研究[D]. 周兴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9]棉浆黑液的治理[D]. 徐美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04(04)
- [10]税收优惠政策对A公司利润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退税政策分析[D]. 田文龙. 河南大学, 2017(06)
标签:掺合料;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分析; 云南发展; 煤炭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