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

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

一、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论文文献综述)

庞文琴,徐如人,徐翊华,刘新生,赵敬平,姚秀琴,朴贵金,张兴斌[1](1979)在《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Ⅱ)——松花江浮石制取钠丝光沸石及氢型丝光沸石的红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阐述了氢型丝光沸石(简称HM)作为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以江浮石为原料合成钠丝光沸石(简称NaM)的方法、条件以及转化为氢型丝光沸石的方法和途径。对由不同原料所制备出的HM进行了红外辐射性能的研究;对典型湿润表面进行了红外烘烤实效测试;与国内通用的碳化硅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HM对于烘烤含水物质,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

李娜[2](2019)在《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辐射制冷是一种新型的,清洁的制冷方式,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能量输入,就能够自发地进行散热降温。辐射制冷包括日间制冷和夜间制冷,而日间辐射制冷是目前大家攻克的热点与难点。为了实现日间辐射制冷,制冷器需要同时具有高的太阳光谱热反射性能和中红外波段较强的热发射性能。通常的辐射制冷装置比较复杂,成本高,需要精密的仪器加工与复杂的光学设计,大多局限在实验室小范围的研究,不能大规模生产化,所以我们研发并制备了材料单一,成本低,绿色环保的铝磷酸盐作为新型的辐射制冷材料。磷酸铝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特殊的光谱特性,存在以单一材料实现辐射制冷的潜力。本文就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多种制备方法,不同晶型磷酸铝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环境,光谱特性等进行研究,并详细探讨了辐射制冷的机理,具体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通过P2O5和Al(NO3)3·9H2O在无水乙醇中的聚酯化反应制备的无定形磷酸铝,热处理至900℃仍可保持其无定形结构特征,中红外发射率可维持在0.91以上,具有应用于高红外辐射领域应用的潜力。这是因为非晶态降低了材料结构的对称性,使分子振动和转动更容易,进而增加了红外吸收和辐射。但是由于制得的样品是黑色的,其太阳光谱反射率不高,难以直接作为辐射制冷材料使用。(2)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模板剂的选择及矿化剂HF含量的调整,可获得三种不同分子筛结构的磷酸铝晶体,其骨架结构差异比较大:AlPO4-12是1个四元环周边围绕着4个六元环;AlPO4-5是一个由6个六元环和6个四元环组成的巨大的十二圆环孔道;AlPO4-11是一个由6个六元环和4个四元环组成的十圆环孔道。对于光谱特性,AlPO4-12的发射率最高,813μm范围内的发射率值为0.92,但是其光谱选择性差,反射率低,为0.92。而AlPO4-11的反射率高为0.97,但是其发射率低,仅为0.87,而且太阳光谱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3)采用均匀沉淀法,经1000℃热处理,可以得到C型磷酸铝样品,其晶体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的磷酸铝,太阳光谱反射率性能较高,但是中红外发射率较低,只有0.88。所以通过掺杂稀土金属离子钇来改善其红外辐射性能。在此过程中钇的掺杂可将磷酸铝晶相从正交晶系转变为单斜晶系,其发射率显着提高到0.93。钇的掺杂导致红外辐射性能的改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钇的掺杂降低了晶格振动的对称性,并获得了具有由多面体六元环组成的空腔结构。另一个原因是晶粒尺寸的减小可以增强红外发射率。(4)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得T型磷酸铝样品,其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的磷酸铝,样品在太阳光谱反射率最高可以达到0.97,大气窗口的最高发射率为0.90。并进行了详细的机理分析,发现T型磷酸铝,具有六元环彼此堆叠形成巨大的空腔通道,这些不致密的空腔会影响分子的振动时红外吸收与辐射,从而具有较高的发射率。而且制得T型磷酸铝属于选择性辐射制冷体,在日间辐射制冷方面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5)将最优性能的磷酸铝样品制备成涂层材料,并进行了实际的降温测试,最好的日间辐射制冷效果为:太阳直晒下,磷酸铝涂层的最高可比环境温度低6℃,比市售隔热涂层低4.8℃。实测日间辐射制冷功率为76 W/m2,与理论计算值78 W/m2是相近的。其次,计算并讨论了周围环境温度对辐射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围环境温度越高,其最大制冷功率和最大的制冷温差也随之增大。此外,还将磷酸铝涂层用在瓷砖表面,获得最佳的制冷效果是比空白瓷砖和环境温度大约低3℃,实测日间制冷功率为68W/m2,与理论计算值65 W/m2相近。

吉林大学化学系红外辐射材料研究组[3](1977)在《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文中研究指明 在1976年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应化所、吉林大学等三单位共同对汽车部件远红外烘烤用的灰体辐射材料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及其在含水作物的红外烘烤方面的应用工作。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良好的吸收体,必然是良好的发射体这一原则,我们为要烘烤含水作物,首先必须针

王晓琦[4](2012)在《红外辐射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红外辐射材料在隔热涂料、医疗保健、红外加热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它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对推动节能、加强环保、改善医疗等有重要意义。在多种红外辐射材料中,堇青石以其价格低廉、红外发射率高、晶体结构疏松易于掺杂等优点而被大量研究。掺杂工艺是制备高红外辐射性能的堇青石基红外辐射材料的主要工艺,但由于可固溶到堇青石晶格中的离子种类受到离子半径的限制,导致材料红外辐射性能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要实现突破则需要结合其他工艺,而除掺杂方法外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本论文针对堇青石基红外辐射复合材料制备与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了相关的实验和研究。首先,以Mg、Al硝酸盐,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掺入Zn元素,制备了锌尖晶石与堇青石混合的复相红外辐射复合粉体;其次,以工业堇青石粉体为原料,对堇青石粉体进行了热碱液处理,制备了含沸石的堇青石基红外辐射复合粉体;第三,以工业堇青石粉体为基体,Zr4+、Y3+溶液为反应物,分别利用尿素、氨水作为沉淀剂,利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氧化锆包覆堇青石的红外辐射复合粉体。分别对得到的三种红外辐射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A)、差示扫描量热(DSC)及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各复合粉体的形成机理;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及红外发射率测量仪对复合粉体的红外辐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锌尖晶石-堇青石红外辐射复合粉体相对于纯相堇青石粉体在35μm波段辐射性能有明显提高,在全波段也有一定提高;沸石-堇青石红外辐射复合粉体相对于未处理的工业堇青石材料在全波段辐射性能有很大提高,在35μm波段提高极为显着;氧化锆-堇青石红外辐射复合粉体在35μm波段辐射性能有明显提高,在全波段提高不明显。本论文在红外辐射复合粉体制备领域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价值,同时为工业上更好地选取红外辐射材料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庞文琴,徐翊华,郭晔[5](1983)在《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Ⅳ)——4#分子筛的研制及其红外性能》文中指出本文报导了用我国天然资源丝光沸石精矿粉为主要原料而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

从其良[6](2019)在《双重改性的氮掺杂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其NH3-SCR机制探究》文中指出氮氧化物(NOx)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柴油车则是主要的NOx贡献源之一,控制柴油车中的NOx排放非常关键。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氮氧化物(NOx)技术是柴油车尾气净化的主要手段,针对移动源本身以及其复杂工况的特点,开发廉价、无毒、高SCR活性、宽活性、窗口抗水抗硫能力强、稳定性好的NH3-SCR催化剂已经成为目前柴油车脱硝技术的热点。我国是稀土金属含量最多的国家,而铈(Ce)是稀土金属中地壳含量最高的,在自然界中主要以CeO2形式存在。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形貌的CeO2有着不同比表面积、晶面类型、缺陷类型(包括原子角、原子台阶、氧空位等)等,这些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在都有利于提高CeO2的催化活性,因此,调控并合成特定形貌的CeO2并应用于NH3-SCR反应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以合成了不同形貌的CeO2催化剂,包括截断八面体、纳米棒、纳米片、花状四种CeO2,并对四种CeO2进行了 NH3-SCR活性测试,研究发现花状CeO2在250℃的SCR活性最高,最高NOx转化率在250℃达到了 78%,选择性在90%以上,但是这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以花状CeO2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性,使其脱硝性能达到实际要求。金属掺杂改性是SCR催化剂中常见的改性方式,因为多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增加SCR反应所需的活性位点,包括酸性位、活性氧、氧空位等。但是鲜有人报道SCR催化剂的非金属改性,考虑到CeO2的特性,结合前人的研究,N的掺杂能够改变一些金属离子的电子状态,从而影响催化活性,并且考虑到N元素的来源广泛,因此,氮掺杂改性CeO2作为SCR催化剂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根据实际应用中的N源以及工厂的实际情况,选择以NH3退火的方式进行氮掺杂。在不同温度下对花状CeO2进行了退火处理,XRD图谱、SEM图和HRTEM图、BET 比表面积分析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CeO2催化剂晶粒变大导致比表面积在逐渐减小,低温(100-200℃)活性有了 一定程度降低,但是高温(250℃以上)活性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900℃下NH3退火2h改性后的样品SCR催化活性最高。通过控制变量实验,发现没有氮掺杂比表面积降低会导致催化剂所有温度区间的活性降低,而氮掺杂(900℃下NH3退火2h)会提升催化剂的SCR活性,同时测试表明改性后的氮掺杂CeO2有着良好的抗水抗硫性能以及稳定性。为了探究氮掺杂如何促进Ce02的SCR活性,我们对改性后的CeO2表面物种进行了分析。XPS分析表明N掺杂进入了 CeO2晶格中,CeO2表面活性氧和Ce3+的含量都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有利于SCR反应。但是XPS对这些活性物种的表征都是间接的,并没有确定这些活性物种的状态;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探究表明N的掺杂提高了 CeO2晶格的无序度,这些无序度的提升可能源于O空位的增加,而电子自旋共振(ESR)表明确定了这些氧空位的存在,而且O2会吸附到最外层的O空位上形成各种形式的超氧自由基(O2-)活性物种,提升SCR活性。利用原位红外技术可以对NH3-SCR反应机理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氮掺杂的珊瑚状CeO2表面的吸附态NH3容易在高温条件下“保存”而不被氧化,而在未掺杂N的花状CeO2表面的吸附态NH3容易被氧化成硝酸盐,无法还原NOx而降低SCR活性。进一步的机理探究表明氮掺杂的珊瑚状CeO2表面反应遵循ER和LH机理,吸附态NOx为高活性的亚硝酸盐NO2-,而花状CeO2表面反应主要遵循ER机理,吸附态NOx为惰性的双齿硝酸盐。最后理论计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证明氮掺杂进入CeO2的晶格(取代位,N原子取代O原子)会降低CeO2表面的O空位生成能,同时O2在有O空位得表面上形成O2-物种的形成能低,有利于O2-得形成,同时吸附态NOx在氮掺杂珊瑚状CeO2表面主要以亚硝酸盐为主,而在花状Ce02表面以双齿硝酸盐为主,与前面得XAS、ESR以及原位红外结果一致。

侯海丽[7](2020)在《金属氧化物负载MI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脱硝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NOx作为PM2.5的主要前驱物之一,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新的减排目标。目前,降低NOx最有效的技术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催化剂的制备和生产是该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催化性能直接影响整体的脱硝效果。常用的SCR催化剂是V2O5-W03(Mo03)/TiO2,但V205具有毒性、反应过程中SO2易氧化成S03、NH3易生成N20、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该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效率较低,不适合工业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的环境友好低温SCR催化剂成为了研究热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具有金属含量高、比表面积大和结构功能多样性等特点,其中MIL系列材料(Materials Institute Lavoisier)作为MOFs材料的典型代表之一,应用于诸多方面尤其是催化方向。MIL-10l(Cr)材料的高金属含量和大比表面积,既可作活性组分又可作载体,并且该材料合成较为简单,同时通过对该材料进行热处理可去除部分有机配体,暴露出更多的金属活性位点,有利于催化,所以在SCR催化剂的制备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在无HF条件下,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MIL-101(Cr)材料,并利用双溶剂法进一步合成CeO2/MIL-101(Cr)复合材料,后经热处理生成CeO2/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考察不同Ce含量的CeO2/quasi-MIL-101(Cr)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确定以最佳Ce含量的CeO2/quasi-MIL-101(Cr)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抗水抗硫性能。首先,在无HF条件下,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MIL-10l(Cr)纳米材料,考察不同矿化剂、pH值的改变以及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手段表征,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Cr(NO)3·9H2O:H2BDC:H20=1:1:277,用 NaOH(4 mol/L)溶液调 pH 至 2.5,在 200℃ 下水热反应24 h;进一步采用热处理300℃制备出准MOFs材料(quasi-MIL-101(Cr)纳米材料)。将两种催化剂进行脱硝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在NH3-SCR反应中均具有脱硝性能,但由于quasi-MIL-101(Cr)纳米材料通过热处理去除部分有机配体,使得催化剂暴露出更多的金属活性位点,在175-275℃的温度范围内,quasi-MIL-101(Cr)催化剂比MIL-101(Cr)催化剂展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NOx转化率最高为80%。其次,在MIL-101(Cr)纳米材料制备的基础上,通过双溶剂法制备不同含量Ce的CeO2/MIL-101(Cr)复合材料,并进一步通过300℃热处理制备xCeO2/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将 xCeO2/quasi-MIL-101(Cr)和 quasi-MIL-101(Cr)两种催化剂进行脱硝活性测试对比,结果表明,由于Ce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和氧储存能力,所以Ce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300℃下,xCeO2/quasi-MIL-101(Cr)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均高达90%以上,且高于 quasi-MIL-10 1(C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 0.5 wt%CeO2/quasi-MIL-101(Cr)催化剂展现出了最高的脱硝效率和N2选择性。进一步将该催化剂进行抗硫抗水测试,结果显示,加入SO2和1H20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下降至70%。但停止S02和1H20的加入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上升至80%,说明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硫抗水性能。最后,在0.5 wt%CeO2/MIL-101(Cr)复合材料制备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煅烧温度制备不同结构的0.5 wt%CeO2/MIL-101(Cr)复合材料,将不同结构的0.5 wt%CeO2/MIL-101(Cr)复合材料进行脱硝性能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对比表明,在低温条件下(<300℃)两种催化剂均具有脱硝性能,但0.5%CeO2/MIL-101(300)催化剂比0.5%CeO2/MIL-101(600)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综上所述,金属骨架材料为基础制备的CeO2/quasi-MIL-101(Cr)复合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T<300℃)展现了良好的脱硝活性和抗水抗硫性能,为解决工业中钒类催化剂的不足拓展了新的思路,同时为开发新型绿色的低温脱硝催化剂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单斌[8](2011)在《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碱及催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是工业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该类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酸碱强度、良好的催化活性、相对较低的催化温度、易与反应体系分离、可再生和重复使用、无腐蚀和不产生污染等优点而引起国内外化学工作者的重视;但传统的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的载体大都是TiO2. ZrO2、Al2O3等氧化物,存在比表面小、孔结构不丰富、不规整等缺陷。为弥补这一缺陷,探索采用介孔分子筛为载体,合成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介孔分子筛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径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选择性,为大分子化合物的催化和吸附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途径。将介孔分子筛的优良孔结构和固体超强酸的超强酸性或固体超强碱的超强碱性的优点结合起来,合成一种既有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高酸强度或碱强度、高催化活性,又具备分子筛催化剂规整的孔结构、高度的催化选择性的新型的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将会有效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降低催化反应温度,更有利于工业催化应用。笔者以Al-MCM-41介孔分子筛为载体,创造性地将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负载于介孔分子筛表面及骨架结构中,分别成功合成了SO42-TiO2-Sn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和2Na+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并对两种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第一章分别对近年来介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总结了传统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传统固体超强酸、碱催化剂的缺陷,并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第二章,笔者在本实验室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SO42-/TiO2-Al-MCM-41催化剂存在的催化寿命短、对水敏感等缺点进行了改进,以Al-MCM-41分子筛为载体,浸渍法合成了含钛和锡的S042-/Ti02-Sn0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通过XRD、FT-IR、SEM、TG-DTA、BET、NH3-TPD、酸强度测定等分析测试手段,表征了其介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丰富和规整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500.03 m2/g,酸强度H0≤-16.04,属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第三章,将新制备的SO42-/TiO2-Sn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应用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季戊四醇双缩茴香醛的合成及米糠油酯化脱酸反应中,该催化剂均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优化合成条件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产率最高可达99.93%,季戊四醇双缩茴香醛产率最高可达90.5%,米糠油酸值可由原料的23.70%降低到3.88%。该催化剂克服了SO42-/TiO2-Al-MCM-41催化剂的缺点,其催化效果也优于传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第四章,笔者以Al-MCM-41分子筛为载体,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先后与NaOH和金属Na反应,制备了2Na+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通过XRD、FT-IR、BET、SEM、TEM、碱强度和碱浓度测定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同类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孔道结构,比表面积为276.06 m2/g,碱强度H≥37,表面碱浓度为6.2 mmol/L,属于固体超强碱系列中最强的碱性催化剂。第五章,将新制备的2Na+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应用于二苄叉丙酮、芹菜酮及生物柴油的合成中,该催化剂均表现出优良的低温催化活性和良好的催化选择性,优化合成条件后,二苄叉丙酮的产率最高可达89.65%,芹菜酮的产率最高可达87.6%,生物柴油的产率最高可达92.6%。该催化工艺催化效率高、无环境污染、不腐蚀设备,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王亚博[9](2019)在《In2O3纳米材料的改性及其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文中提出工业革命以后,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造成CO2过度排放,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化石燃料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会造成能源的短缺问题。效仿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催化还原CO2技术,能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论文选用In2O3半导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其导带电势高于光催化还原CO2所需的还原电势,但是对反应物(CO2和H2O)的活化不够充分,进而影响光催化还原CO2的活性。本文运用缺陷控制、贵金属修饰和酸性固体分子筛负载三种方法对In2O3纳米材料进行改性,研究其在光催化还原CO2反应中的微观现象和反应机理。1、运用化学法合成了棒状前驱体In(OH)3,再经过高温脱水的方法制成棒状In2O3纳米材料。通过XRD、SEM和氮气的物理吸脱附表征等手段,确定在250℃下煅烧6小时后,合成出具有介孔结构的In2O3棒状纳米材料。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6小时下,光催化还原CO2的产物CO的量约为39.6μmol/g。通过XPS和EPR测试,证实纳米棒状In2O3材料的表面存在一定量的O缺陷,其既有助于吸收CO2气体,又有助于抑制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进而提高光催化还原CO2的活性。2、结合化学法和光沉积法,制备出Pt修饰的纳米棒状In2O3(Pt/In2O3)。在光催化还原CO2的活性测试中,Pt的修饰提高了CH4产物的高选择性,降低了CO产率。根据XRD、SEM、HRTEM等测试表明,Pt的存在不会改变In2O3的本征结构,但会通过电子和空间效应改变In2O3的表面性质。通过光催化还原CO,HCOOH,CH2O和CH3OH实验,以及在H2吸附能力不同的光催化剂上CO2光还原实验,可以得出,金属Pt不仅可用作电子捕获剂,而且还可以作为H原子储蓄池,它为CO2还原到甲烷提供充足且易得的H质子,从而选择性生成CH4,并降低CO产率。3、利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不同酸性和不同硅铝比的分子筛负载In2O3的光催化材料。在其光催化还原CO2的活性测试中,In-HY分子筛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光生电子浓度较高,表面富有能提供H质子的Bronsted强酸,表现出较强的催化活性,6小时,CO的产量为12.51μmol/g。在不同硅铝比的分子筛负载In2O3中,In-HZSM-36显示出较强的光催化还原CO2活性。由NH3-TPD和吡啶红外实验得知,HZSM分子筛上主要存在Lewis酸,它会与反应物CO2竞争吸收电子,从而降低催化活性。但是在不同硅铝比下,In-HZSM材料存在不同数量的氧空位,In-HZSM-36有较高氧空位存在,所以其光催化还原CO2的活性最高。

庞文琴,徐翊华,毕素香,王苏宁,杨毅辉,付德才,陈彪[10](1983)在《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Ⅲ)——超稳沸石的合成及其性能》文中认为本文研制了超稳沸石分子筛。探索了合成条件、红外辐射性能及影响其热稳定性的因素。我们首次将其应用于红外烘烤技术,节能效果较好。

二、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2)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辐射制冷的理论基础
        1.2.1 太阳辐射及材料对其吸收
        1.2.2 材料的红外辐射
        1.2.3 大气窗口
        1.2.4 辐射制冷原理
    1.3 辐射制冷的研究现状
        1.3.1 各种材料的复杂多层超材料设计
        1.3.2 具有特定周期性表面形貌的单一材料
        1.3.3 几种材料结合复杂形态的设计
        1.3.4 单一材料
    1.4 磷酸铝辐射制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4.1 磷酸铝的基本性质
        1.4.2 铝磷酸盐红外吸收特性
    1.5 本课题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和测试方法
        2.3.1 物相分析
        2.3.2 显微结构分析
        2.3.3 热重-差热分析
        2.3.4 粒度分析
        2.3.5 固体核磁共振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7 光谱特性分析
        2.3.8 晶体结构分析
        2.3.9 温度测试
第三章 非晶态铝磷酸盐制备及其光谱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Al/P比的影响
        3.3.1 Al/P比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3.2 Al/P比对发射性能的影响
        3.3.3 Al/P比对反射性能的影响
    3.4 Al/P=1.5 时的研究讨论
        3.4.1 热重-差热分析
        3.4.2 物相分析
        3.4.3 化学位移分析
        3.4.4 发射率性能分析
        3.4.5 化学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态分子筛结构磷酸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乙二胺为模板剂
        4.3.1 成核机理
        4.3.2 HF含量对物相的影响
        4.3.3 HF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4.3.4 HF含量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4 三乙胺为模板剂
        4.4.1 成核机理
        4.4.2 HF含量对物相的影响
        4.4.3 HF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4.4.4 HF含量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5 二异丙胺为模板剂
        4.5.1 成核机理
        4.5.2 HF含量对物相的影响
        4.5.3 HF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4.5.4 HF含量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6 光谱性能与分子筛结构的关系
        4.6.1 不同分子筛的结构特点
        4.6.2 分子筛结构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均匀沉淀法合成晶态C型磷酸铝及其改性
    5.1 引言
    5.2 制备与颗粒度讨论
        5.2.1 样品制备
        5.2.2 均匀沉淀法的原理
        5.2.3 粒度大小对磷酸铝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影响
    5.3 未掺杂磷酸铝的性能分析
        5.3.1 综合热分析
        5.3.2 物相组成分析
        5.3.3 综合光谱性能
    5.4 Y掺杂改性
        5.4.1 掺杂样品的制备
        5.4.2 综合热分析
        5.4.3 物相组成分析
        5.4.4 红外吸收分析
        5.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4.6 核磁分析
        5.4.7 形貌分析
        5.4.8 光谱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谱选择性T型磷酸铝辐射制冷材料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磷酸铝功能粉体的热分析
    6.4 热处理温度对物相的影响
    6.5 热处理温度对Al,P化学环境的影响
    6.6 热处理温度对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影响
    6.7 发射率机理分析
        6.7.1 晶体结构对发射率性能的影响
        6.7.2 选择性发射机理
    6.8 反射率机理分析
        6.8.1 禁带宽度对反射率性能的影响
        6.8.2 晶体结构对反射率性能的影响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辐射制冷效果的测试与理论计算
    7.1 引言
    7.2 膜层的制备与测试装置
        7.2.1 膜层的制备与优化
        7.2.2 辐射制冷装置的设计
    7.3 辐射制冷实测效果
        7.3.1 涂层的基本性能
        7.3.2 与铝箔对比
        7.3.3 与市售隔热涂料对比
    7.4 辐射制冷功率计算
        7.4.1 辐射制冷功率计算的基本公式
        7.4.2 大气辐射的讨论
        7.4.3 几种理想状态辐射体功率比较
        7.4.4 磷酸铝辐射制冷功率计算
    7.5 辐射制冷功率实测
    7.6 外墙瓷砖涂层的应用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红外辐射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红外辐射
        1.2.1 红外辐射产生机理
        1.2.2 红外辐射定律
        1.2.3 红外辐射材料
    1.3 堇青石
        1.3.1 堇青石的结构
        1.3.2 堇青石的合成
        1.3.3 堇青石红外辐射机理
    1.4 堇青石基红外辐射材料研究现状及前景
        1.4.1 堇青石基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现状
        1.4.2 堇青石基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前景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粒度分析
        2.3.2 物相分析
        2.3.3 形貌分析
        2.3.4 热分析
        2.3.5 红外光谱分析
        2.3.6 红外发射率分析
第3章 锌尖晶石-堇青石红外辐射复合粉体的制备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复合粉体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机理分析
        3.3.2 热分析、物相分析
        3.3.3 形貌分析
        3.3.4 结构稳定性分析
        3.3.5 红外辐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沸石-堇青石红外辐射复合粉体的制备与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复合粉体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机理分析
        4.3.2 物相分析
        4.3.3 形貌分析
        4.3.4 热分析
        4.3.5 红外辐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氧化锆-堇青石红外辐射复合粉体的制备与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复合粉体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热分析、物相分析
        5.3.2 反应机理分析
        5.3.3 形貌分析
        5.3.4 红外辐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双重改性的氮掺杂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其NH3-SCR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柴油机末端尾气NO_x后处理技术
        1.2.1 NSR技术
        1.2.2 NH_3-SCR技术
    1.3 SC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氧化物类催化剂
        1.3.3 分子筛类催化剂
        1.3.4 其他催化剂
    1.4 CeO_2基催化剂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装置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表征测试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2.2.3 X射线衍射
        2.2.4 氮气吸脱附实验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6 程序升温脱附技术
        2.2.7 X射线吸收技术(同步辐射光源)
        2.2.8 电子自旋共振
        2.2.9 DRIFT技术
        2.2.10 理论计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第三章 不同形貌CeO_2的制备及NH_3-SCR性能测试
    3.1 引言
    3.2 四种不同形貌的CeO_2的制备
        3.2.1 截断八面体CeO_2的制备
        3.2.2 纳米棒状CeO_2的制备
        3.2.3 普通CeO_2的制备
        3.2.4 花状CeO_2的制备
    3.3 不同形貌CeO_2催化剂结构表征
        3.3.1 不同形貌CeO_2催化剂的形貌分析
        3.3.2 不同形貌CeO_2催化剂XRD分析
    3.4 不同形貌CeO_2催化剂的NH_3-SCR催化活性
        3.4.1 不同形貌CeO_2催化剂的NO_x转化率
        3.4.2 不同形貌CeO_2催化剂的N_2选择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掺杂珊瑚状CeO_2的制备及其NH_3-SCR综合性能考察
    4.1 引言
    4.2 最佳退火温度探究
        4.2.1 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的花状CeO_2的NO_x转化率
        4.2.2 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的花状CeO_2的N_2选择性
        4.2.3 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的花状CeO_2的形貌演变
    4.3 对SCR活性提升的原因探究
        4.3.1 不同温度退火的花状CeO_2的XRD及比表面积分析
        4.3.2 控制变量探究
    4.4 氮掺杂珊瑚状CeO_2的NH_3-SCR综合性能考察
        4.4.1 氮掺杂珊瑚状CeO_2的抗SO_2性能考察
        4.4.2 氮掺杂珊瑚状CeO_2的抗H_2O性能考察
        4.4.3 氮掺杂珊瑚状CeO_2的抗SO_2+H_2O性能考察
        4.4.4 氮掺杂珊瑚状CeO_2的稳定性考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氮掺杂改性前后CeO_2催化剂的表面分析
    5.1 引言
    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5.3 X射线吸收谱(XAS)分析
    5.4 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
    5.5 表面酸性分析
        5.5.1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分析
        5.5.2 原位NH_3-TPD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氮掺杂改性前后CeO_2催化剂NH_3-SCR反应机理探究
    6.0 引言
    6.1 花状CeO_2表面NH_3-SCR反应机理的原位红外研究
        6.1.1 花状CeO_2表面吸附态NH_3与气态NO+O_2反应的原位红外研究
        6.1.2 花状CeO_2表面吸附态NO_x与气态NH_3反应的原位红外研究
    6.2 氮掺杂珊瑚状CeO_2表面NH_3-SCR反应机理的原位红外研究
        6.2.1 氮掺杂珊瑚状CeO_2表面吸附态NH_3与气态NO+O_2反应的原位红外研究
        6.2.2 氮掺杂珊瑚状CeO_2表面吸附态NO_x与气态NH_3反应的原位红外研究
    6.3 理论计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
        6.3.1 有无氮掺杂CeO_2表面O空位生成能
        6.3.2 有无氮掺杂CeO_2表面O_2吸附能
        6.3.3 有无氮掺杂CeO_2表面吸附态NO_x存在形式及吸附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7)金属氧化物负载MI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脱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烟气脱硝技术
        1.2.1 湿法脱硝技术
        1.2.2 干法脱硝技术
    1.3 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分子筛型催化剂
        1.3.3 碱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5 MIL材料
        1.5.1 MIL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1.5.2 准MOF(quasi-MOF)
    1.6 本课题主要思路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制备
        2.2.1 quasi-MIL-101(Cr)材料的制备
        2.2.2 CeO_2/quasi-MIL-101(Cr)材料的制备
        2.2.3 不同结构的0.5 wt%CeO_2/MIL-101(Cr)材料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4 热重分析
        2.3.5 比表面积分析仪
        2.3.6 元素含量分析仪
        2.3.7 表面元素分析
        2.3.8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第3章 MIL-101(Cr)和quasi-MIL-101(Cr)催化剂的制备及脱硝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MIL-101(Cr)催化剂的制备
        3.2.1 MIL-101(Cr)催化剂的制备
        3.2.2 MIL-101(Cr)纳米材料的表征
    3.3 quasi-MIL-101(Cr)材料的制备及其脱硝性能研究
        3.3.1 quasi-MIL-101(Cr)纳米材料的制备
        3.3.2 quasi-MIL-101(Cr)纳米材料的表征
    3.4 MIL-101(Cr)和quasi-MIL-101(Cr)脱硝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eO__2负载quasi-MIL-101(Cr)催化剂的制备及脱硝性能研究
    4.1 CeO__2/_(quas)i-MIL-101(Cr)材料的制备
    4.2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表征
        4.2.1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N__2吸附-脱附等温线
        4.2.2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4.2.3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FT-IR表征
        4.2.4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TEM表征
        4.2.5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TGA表征
        4.2.6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XPS表征
    4.3 CeO__2/_(quas)i-MIL-101(Cr)复合材料的脱硝性能研究
        4.3.1 不同含量的CeO__2/_(quas)i-MIL-101(Cr)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4.3.2 0.5 wt%CeO__2/_(quas)i-MIL-101(Cr)催化剂的抗硫抗水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结构下的0.5%CeO__2/MIL-101(Cr)复合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5.1 不同结构的0.5%CeO__2/MIL-101(Cr)催化剂的制备
    5.2 不同结构的0.5%CeO__2/MIL-101(Cr)催化剂的表征
        5.2.1 不同结构0.5%CeO__2/MIL-101(Cr)的XRD表征
        5.2.2 不同结构0.5%CeO__2/MIL-101(Cr)的N__2吸附-脱附等温线
        5.2.3 不同结构0.5%CeO_2/MIL-101(Cr)的FT-IR表征
        5.2.4 不同结构0.5%CeO__2/MIL-101(Cr)的SEM表征
    5.3 不同结构0.5%CeO__2/MIL-101(Cr)的脱硝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碱及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介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1.1 介孔分子筛概述
        1.1.2 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形成机理
        1.1.3 介孔分子筛的结构及性能
        1.1.4 介孔分子筛的表征
        1.1.5 介孔分子筛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1.6 介孔分子筛的改性
    1.2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1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概述
        1.2.2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
        1.2.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酸强度表征
        1.2.4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 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固体超强碱催化剂概述
        1.3.2 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制备
        1.3.3 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碱强度表征
        1.3.4 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1.4.1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方案
        1.4.2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研究方案
第二章 SO_4~(2-)/TiO_2-SnO_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载体Al-MCM-41介孔分子筛的制备
        2.1.3 SO_4~(2-)/TiO_2-SnO_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
        2.1.4 催化剂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XRD谱图分析
        2.2.2 FT-IR谱图分析
        2.2.3 SEM谱图分析
        2.2.4 TG-DTA分析
        2.2.5 BET分析
        2.2.6 NH_3-TPD分析
        2.2.7 酸强度分析
        2.2.8 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2.3 结论
第三章 SO_4~(2-)/TiO_2-SnO_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3.1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结论
    3.2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季戊四醇双缩茴香醛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催化机理分析
        3.2.4 结论
    3.3 固体超强酸催化米糠油酯化脱酸反应研究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结论
第四章 2Na~+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Al-MCM-41介孔分子筛载体表面羟基数的测定
        4.1.3 催化剂的制备
        4.1.4 催化剂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XRD谱图分析
        4.2.2 FT-IR谱图分析
        4.2.3 BET分析
        4.2.4 SEM谱图分析
        4.2.5 TEM谱图分析
        4.2.6 碱强度分析
        4.2.7 表面碱浓度分析
        4.2.8 堆积比分析
        4.2.9 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4.3 结论
第五章 2Na~+O~(2-)/Al-MCM-41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1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合成二苄叉丙酮
        5.1.1 实验部分
        5.1.2 结果与讨论
        5.1.3 催化机理分析
        5.1.4 结论
    5.2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合成芹菜酮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催化机理分析
        5.2.4 结论
    5.3 分子筛型固体超强碱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3.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In2O3纳米材料的改性及其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研究简介
        1.2.1 光催化技术
        1.2.2 光催化基本原理
        1.2.3 光催化还原CO_2
    1.3 In_2O_3 纳米材料研究
        1.3.1 In_2O_3 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1.3.2 In_2O_3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改性方法
        1.3.3 In_2O_3 纳米材料光催化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
        2.2.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2.4 比表面和孔径分析
        2.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2.6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8 电子顺磁共振(EPR)
        2.2.9 光电流测试(PC)
        2.2.10 荧光光谱(FS)
        2.2.1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2.13 氢气吸附试验
        2.2.14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2.15 吡啶红外测试(Py-FTIR)
    2.3 光催化活性评价方法
第三章 In_2O_3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 研究
    3.1 引言
    3.2 In_2O_3 纳米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表征分析
        3.3.2 SEM表征分析
        3.3.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3.3.4 光催化还原CO_2 活性测试
        3.3.5 UV-vis DRS表征分析
        3.3.6 TG-DSC表征分析
        3.3.7 XPS表征分析
        3.3.8 EPR表征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Pt修饰的纳米In_2O_3 光催化还原CO_2 研究
    4.1 引言
    4.2 Pt/In_2O_3 纳米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RD表征分析
        4.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4.3.3 形貌表征分析
        4.3.4 UV-vis DRS表征分析
        4.3.5 荧光光谱分析(FS)
        4.3.6 光催化还原CO_2 活性测试
        4.3.7 XPS表征分析
        4.3.8 原位红外测试(In situ FTIR)
        4.3.9 光催化还原CO_2 机理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固体酸性分子筛负载纳米In_2O_3 光催化还原CO_2 研究
    5.1 引言
    5.2 固体酸性分子筛负载纳米In_2O_3(In-分子筛)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RD表征分析
        5.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5.3.3 形貌表征分析
        5.3.4 UV-vis DRS表征分析
        5.3.5 光催化还原CO_2 活性测试
        5.3.6 光电流测试(PC)
        5.3.7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测试(NH_3-TPD)
        5.3.8 吡啶红外测试(Py-FTIR)
        5.3.9 不同硅铝比分子筛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四、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Ⅱ)——松花江浮石制取钠丝光沸石及氢型丝光沸石的红外性能[J]. 庞文琴,徐如人,徐翊华,刘新生,赵敬平,姚秀琴,朴贵金,张兴斌.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79(04)
  • [2]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 李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J]. 吉林大学化学系红外辐射材料研究组.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04)
  • [4]红外辐射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机理研究[D]. 王晓琦. 清华大学, 2012(08)
  • [5]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Ⅳ)——4#分子筛的研制及其红外性能[J]. 庞文琴,徐翊华,郭晔.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3(03)
  • [6]双重改性的氮掺杂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其NH3-SCR机制探究[D]. 从其良. 浙江大学, 2019(03)
  • [7]金属氧化物负载MI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脱硝性能研究[D]. 侯海丽.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8]分子筛型固体超强酸、碱及催化应用研究[D]. 单斌. 曲阜师范大学, 2011(09)
  • [9]In2O3纳米材料的改性及其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D]. 王亚博.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10]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Ⅲ)——超稳沸石的合成及其性能[J]. 庞文琴,徐翊华,毕素香,王苏宁,杨毅辉,付德才,陈彪.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3(02)

标签:;  ;  ;  ;  ;  

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