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外国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关于加强外国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一、加强外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巳辉[1](2017)在《D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外内业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专利申请是知识产权保护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专利申请涉及严格复杂的流程和专业的法律知识,发明人通常使用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代其申请专利。鉴于地理位置遥远、对目标国家专利申请法律和流程不了解,国际专利申请已成为专利代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D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专利代理事务所。在对D公司基本状况、承接和处理外内业务(国外申请人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的相关业务)的分析研究基础上,本文对于D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解析,在D公司发展外内业务的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对D公司的外内业务进行SWOT分析,从而对D知识产权公司外内业务提出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市场开拓方面的措施、专利申请处理流程方面的措施、技术支持方面的措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措施。通过这些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措施最终达到提高D公司竞争力的目的。分析过程采用经典的SWOT分析模型、利用波特五力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结论基于从D公司各个部门得到的一手资料,有理有据,真实可靠。D知识产权公司发展历史长、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国内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因此是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国内知识产权公司。因此,本文的建议还可以为其他国内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外内业务提供一个发展思路,从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胡弼成[2](2004)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宏观—中观—微观的逻辑进程和分析思路,采用调查研究法、整体性的研究方法和事实研究与价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理论基点、动力、要素、实施、特征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对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课程与课程体系、以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等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揭示出现代化趋势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分析其社会历史背景,引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勾勒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运思。 其次,将现代化理论作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基点,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现代化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和课程现代化理论,为研究现代化的课程体系发展提供了理论思维与指导。 再次,以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原理探讨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动力,分析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基本矛盾、发展的一般模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环境系统等。 第四,分析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和内容要素的现代化,并从静态和理想层面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从实践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要素及其优化。 第五,论述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的现代化,分析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的主导理论,描述了高等学校课程呈现的现代化和实施场的现代化,以及作为实施反馈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评价。 第六,描述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针对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试图提出有益的启示。

赵建勇[3](2018)在《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警部队某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武警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负着重大职责,在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军事训练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部队管理的主要方法。军事游戏训练是军事训练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新兵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据军委联合参谋部相关统计,军事电脑类竞技游戏已经不再仅仅是作为各类游戏的发烧友们的一种发泄性质的获取快乐的方法,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日益融入更多的国家的军队生活当中,变为了进行新兵入伍军事训练和部队用来打造新世纪更强战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目前,我国应征入伍新兵基本为2000年之后出生,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电脑游戏经验,所以用游戏进行军事训练对他们而言再适合不过了。因此通过对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入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对浓厚训练热情、提升训练质量、奠定能打仗、打胜仗基础有着十分显着的积极意义。本文着眼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新兵入伍军事体育训练工作中进行军事类电子竞技游戏训练的客观现实需求,研究论证了军事类电子竞技游戏在当下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壮大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现行的公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国内外军事体育训练的相关法规、理论,架构起一套武警部队新兵入伍教育训练军事类电子游戏训练的相关模型,并进一步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了科学广泛的论证,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性方案,为武警部队新兵入伍教育训练军事类电子游戏训练模式的现实性应用和推广指明了发展方向。

魏芳[4](2010)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中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为语言学领域所关注的热点。语言规划通常被定义为政府或其它权威机构通过制订某种语言政策而试图控制某一语言的使用、地位以及结构的行为,而语言教育规划作为语言规划的主要类型之一,一般被视为实现语言改变的最有效和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其它类型的语言规划活动,如语言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其具体的实施也要靠语言教育规划来实现,语言的声望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教育规划的影响。随着英语在全球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语言教育政策和规划研究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英语在各国教育系统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所带来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能够使用外语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因此,面对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地位,如何规划本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以培养既有外语应用能力又懂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为目的的大学外语教育成为各国语言教育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结合Cooper(1989)和Kaplan & Baldauf(2007)关于语言教育规划活动所涉及各个环节的理论,从制定政策和实施规划的主体及其对于外语的态度、外语教学的语种设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法和教材、课程评估方式以及师资情况等语言教育规划活动的主要方面出发,对我国以及国外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进行考察和分析。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总结其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特点,再与其它国家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从语言教育规划的角度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我国目前大学外语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其它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发展中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的概念及其发展,界定语言教育规划的定义、主体和内容。陈述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建国六十年来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回顾。本章从语言教育规划的角度分析从建国初期开始直到现在各个时期高校大学外语教育的总体政策,同时对各个时期大学外语教育中的英语教育进行详尽的梳理,总结每一时期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和影响,并在最后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政策总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第三章,国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本章按照英语在全球传播的不同模式选择三类国家,即英语核心国家之一的美国、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和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之一日本,对其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同样从语言教育规划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各个国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四章,国内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本章对中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进行对比,总结其相互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在学习其它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第五章,结语。本章总结全文内容和观点,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通过对中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国内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规划主体的指令性和指导性、政策目的上的国际化和国家安全导向、外语语种设置的单一性和多样性、教学对象的大众化和精英化、教学目标在定位上的基础知识和学术专业导向、课程设置的必修与选修制度等不同的趋势和方向。在我国,很多政府领导和专家学者曾指出大学外语教学的落后是我国知识分子总体外语水平低于欧洲国家和亚洲其它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的主要原因,这也成为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因。通过对于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全面回顾和总结以及与不同类型语言社会环境的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大学外语教育政策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本文认为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以印度、新加坡等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和需要经常使用英语来交流的欧洲各国为标准来要求我国的大学外语教学与我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需求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其它国家在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尽管英语在国际范围内的流行和扩张在今天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每个国家还是必须从自身经济需求和环境等因素出发来制定包括大学外语教育在内的语言教育政策,对本国的外语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伍家文[5](2009)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三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仇贤根[6](2010)在《外宣翻译研究 ——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文中指出中国译学构架中外宣翻译研究一直是个极为薄弱的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外宣翻译理论与实践作系统的阐述,结合我国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实践以及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现实,为这个虽起步较晚,但不可忽视、亟待加强的重要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现在,外宣翻译研究在国内学界已开始显得越来越热门,已有一批老中青专家和学者都在对该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的确,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对外宣传是一个国家对外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窗口,对提升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意义重大,而外宣翻译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对迅速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搞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是,我国外宣翻译中错误百出的现象----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外宣传,屡屡出现,造成无法取得应有的对外宣传效果,有的甚至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外宣翻译研究的相对滞后已跟不上国家对外宣传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正式基于这一点,本文尝试从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国际竞争力的视角系统地探讨外宣翻译,并且提出改进策略以便向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的中国国家形象。本文首先总结分析了中国外宣翻译的概念、现状、任务和特点,紧接着又指出中国外宣翻译的挑战和原则,进而提出中国对外宣传译员应具备的素质。然后,通过实例总结了外宣翻译中的两大类最常见的问题----语言内错误和语言外错误,进而分析了其成因。作为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接下来提出了若干中国外宣翻译的策略建议,既有宏观上的策略,也有微观上的具体翻译技巧。当然,外宣翻译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策略或技巧仅以一篇论文无法全部论述。但是,本文选取典型外宣类材料的英译为例来分析和探讨,已足以说明论题。笔者在文中还探讨了中国外宣翻译的未来发展,指出有效的外宣翻译在传播和塑造“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大有作为。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概念分析、定性分析、文本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以中国外宣翻译中的实例加以分析说明论题。诚然,外宣翻译研究是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部分,但是相对来说,外宣翻译研究作为翻译研究一个新的领域,有其自身独特之处,因而本文认为它必将越来越吸引学界的重视。比如,外宣翻译中的语言内错误和语言外错误已引起了中外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的注意。本文亦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外宣翻译研究的队伍中来,提升外宣翻译研究的层次,这既具有国家战略政策上的意义,也将进一步推动日益独立的翻译学科研究的向前发展。

孙栋[7](2013)在《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以N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建本科院校谋求转型发展、打造特色办学模式,特色专业建设是其至关重要的环节。采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能够清晰认识形势、紧扣市场需求、且学生自身定位合理,但也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科学、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资金缺乏等问题。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为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带来了机遇,但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来自高职院校和重点院校的冲击、自身特色专业审批评估体系尚不健全、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上述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环境背景进行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为使研究深入,选取N学院作为典型个案。N学院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同样遇到了上述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些普遍问题,但N学院已取得的成绩使得对它的研究颇有意义。基于对其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解读,结合其两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过程,发现其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具有四大特点:根据学校优势专业、区域经济特点定位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障特色专业建设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打造行业学院,进行特色办学的新尝试。其中以二级学院A学院这一行业学院为N学院在特色办学中最大的突破。但N学院在切实确立“产学研”联盟、落实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及进一步吸引资金支持方面仍存在困境。基于N学院的成功经验与其可推广性,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定位,可以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着力于以下四点: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正确定位特色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特色专业发展;加强专业评估、重视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联合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邱大平[8](2019)在《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政治话语外宣翻译是对外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国家形象视阈研究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正逐步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实施了文化“走出去”战略,外宣工作不断加强,外宣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家形象也日益提升。然而,由于中国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比较薄弱,国家形象一直处于“他塑”的不利状态,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一时还难以得到根本的转变,加之西方频频利用其强大的话语优势对我国进行大肆的“妖魔化”报道,其涉华报道中对我国的歪曲报道、对我国大政方针的误读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国际社会对我国存有较多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影响了国外公众对中国形象的全面了解。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自塑”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地认识中国。目前,我国对外话语在国际受众中的可接受性不强,主要表现为话语表达方式不地道,传播效果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要实现中国形象的有效传播,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便显得尤为重要。外宣翻译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塑造当代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政治话语是中国对外话语的关键要素。在所有材料的外宣翻译中,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在对外展示中国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最为直接。中国政治话语的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提高我国对外话语的国际接受程度和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增强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质量与效果是关键。翻译策略的定位决定着翻译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和接受状况。所用翻译策略不同,翻译质量与国家形象对外宣传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一直以来,学者们在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究竟是应该以目的语为依归还是应该“以我为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本研究从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常见问题和外宣翻译特点入手,基于国家形象视阈,分析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央关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精神,对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两种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中的“二元统一”策略,即在语言形式层面遵循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在政治话语内容、尤其是文化与政治内容的翻译上使用“以我为准”的策略,继而提出了将两种翻译策略统一于翻译实践的理据、方法;接着,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英译实例进行分析和实证,认为使用这种二元统一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使译文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又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其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对话的作用,并从中总结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过程中如何将两种翻译策略统一起来的模式。本论文由以下六大部分构成:引言本部分主要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结构等重要问题。第一章: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本章首先对与外宣翻译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厘定,然后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阐述了外宣翻译的特征,指出外宣翻译是融准确性与灵活性、政治敏感性、受众关照性以及民族特色性为一体的一种翻译行为,由此认为外宣翻译既要照顾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通顺地表达,又要坚持一定的政治与文化立场,忠实反映原文的内容,这是本文在后面章节所提出的外宣翻译策略的一个基础。此外,本章还对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进行了初步探讨,依次讨论了中国政治话语的界定、概述了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常见问题,最后,本章对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该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极少,且研究中存在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概念混淆、翻译策略使用的具体条件不明确等问题。第二章:国家形象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国家形象视阈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因此本章使用了大量的文字对国家形象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本章首先对国家形象的相关术语进行了概述和厘定,明确了国家形象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然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性与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现状,接着进一步论述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切入本文的主题做铺垫。最后提出了“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概念: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中不仅要使用“以我为准”的策略,注重中国特色的阐释,也要使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时指出在使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度”,达到二元有机统一。第三章: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理据及相关性分析本章讨论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实现问题,分析了在语言层面、文化与政治层面的翻译应分别侧重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和“以我为准”的策略的理据,并结合国家形象视阈分析了翻译过程中侧重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与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相关性,论述了侧重使用“以我为准”的策略与反映译文的文化元素与政治立场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指出将两种翻译策略统一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实践可以兼顾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外宣目的和国外读者的接受度,是符合我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工作要求的,认为这是促进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日趋完善、更好地向外传播中国形象的需要。第四章: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与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为例本章首先对该书内容及其国际影响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分析了外宣翻译文本与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并从书中摘取了大量典型的译例进行分析和阐述,实证了该书是如何将两种策略统一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实践,使译文既体现出充分的准确性、地道性与可接受性,又忠实反映原文的政治与文化内容和领导人的话语特色,从而对外传播了积极的国家形象。第五章:余论本章简要回顾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而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思索和展望。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法,注重观点阐述与译例分析的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辅以适量的数据统计的定量研究,两者互为补充,力图较全面、客观地研究我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问题。论文从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塑造与传播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研究了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中二元翻译策略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各类翻译问题,提高对外话语的质量和接受度,也有助于准确而客观地对外宣传中国形象,形成对外话语的中国特色,服务于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构建,超越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语码转换,涉及到了权力话语、文化传播等更为宽阔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李联明[9](2012)在《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深知识在国与国之间的越境流动,它以国家政策为重要导向,以人员流动、课程教学、科研合作、境外办学等活动为主要方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能力的人才。国际化不仅己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向,而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进入“后9·11时代”(Post-9/11 Era),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相应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向:第一,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带来的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和挑战。新保守主义狂热的美国中心主义思想和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使高等教育政治论统领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各要素之中。《爱国者法案》、《高等教育法》等主要法律及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人员流动、学科等加以限制,使高深知识的越境流动呈现出“逆水行舟”的局面。第二,前往美国的外国学生人数连续四年保持下降态势,美国高等教育吸纳外国学生跌入一个低潮,外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变得较以往更加困难。联邦政府把外派学生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非传统国家正在成为美国学生前往的“热点地区”,国务院、国防部、情报部门等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外国师资进入美国的数量一度下跌,但在一些政府主导的师资交流项目中,一些对于美国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项目却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许多高校不断加大派遣教师出国交流的力度,并在学校规划、提升教师全球能力、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师资交流协议签署等众多方面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第四,高校课程国际化被赋予服务于国家目标、服从于国家安全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能力的公民和劳动力等使命。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方式呈现综合化,体现出课程的功利性与不稳定性,呈现出输出与引入双向度、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多类型、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多维度,揭示出政府与大学、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交织争锋的复杂画面。第五,美国国家主要安全部门对于外语人才需求量大增,服务于反恐战争和加强国土安全变成了美国大学外语教学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关键语言”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波斯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汉语、普什图语等“敏感地区”的语言学习人数比例大幅度增长。第六,外来移民和外籍人员的学术活动设置了各种严厉的限制措施,使美国高校的科研环境面临新的挑战。“视同出口”规定严重危害理工科师生科研活动。在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教师的言论自由受到强大冲击。一些敢于突破控制的教师和学生则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第七,美国高校依托“压力”、“推力”、“拉力”三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加快海外办学空间拓展的步伐,纷纷前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东地区和亚洲地区举办境外分校,在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也遭遇国际政治关系、国家政治制度、文化冲突、资金运作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后“9·11”时代,美国颁布的系列法案和出台的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带来新的趋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既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又拓展和交流高深知识的相悖而又并行前进的复杂景象。在美国的高校,开放与控制、引进与输出、得到与失去等多种现象并存,折射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固有的“双刃剑”效应。

陈艺丽[10](2013)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讨 ——以高校社会化教育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队伍越来越庞大,社会包分配、大学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社会就业形势大背景下,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弱化,形成了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个是社会各界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高校社会化教育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就业竞争力弱化原因、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等三方面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前的主要教育阵地,有责任有义务采取措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社会化教育层面来讲,高校可以从这四方面做起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完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社会化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强化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强化社会化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二、加强外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外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D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外内业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概况
    2.2 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外内业务发展
    2.3 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流程管理
3 D公司基本状况和承接国际业务情况
    3.1 D公司基本状况
    3.2 D公司承接和处理国际业务概况
        3.2.1 D公司承接国外公司中国专利申请业务概况
        3.2.2 D公司处理外内业务的流程
        3.2.3 D公司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的主要区别
4 D公司发展“外内业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4.1 D公司“外内业务”具有的优势
        4.1.1 独有的客户资源
        4.1.2 对于核心员工的有效激励
        4.1.3 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4.1.4 准确、灵活、高效的流程管理
    4.2 D公司“外内业务”存在的劣势
        4.2.1 缺乏清晰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4.2.2 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4.2.3 办公自动化程度低
5 D公司发展“外内业务”的机遇和挑战
    5.1 D公司“外内业务”的机遇
        5.1.1 来自新竞争者进入者的威胁低
        5.1.2 申请人自行申请专利难度高
        5.1.3 客户价格敏感度低
        5.1.4 国家政策的推动
    5.2 D公司“外内业务”的挑战
        5.2.1 客户议价能力高
        5.2.2 知识型员工议价能力强
        5.2.3 知识产权代理相关行业竞争激烈
        5.2.4 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威胁
6 基于SWOT分析对D公司发展外内业务的建议
    6.1 D公司发展外内业务的SWOT分析矩阵
    6.2 D公司发展外内业务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6.2.1 进一步提高外内业务相关服务的水平
        6.2.2 进一步加强外内流程管理
        6.2.3 加强外内部门员工的职业规划
        6.2.4 加强对内和对外文化建设
        6.2.5 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论:现实问题与理论回应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
        1 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2 课程与课程体系
        3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现代化趋势下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
        1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本质及其特征
        2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运思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本章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理论基点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理论
        1 经济学的现代化理论
        2 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3 政治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理论
        1 国家发展取向的教育现代化理论
        2 个体发展取向的教育现代化理论
    第三节 课程现代化理论
        1 工具理性的课程开发论和实践理性的课程理解论
        2 课程结构理论及相应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功能分析
    本章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
第三章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动力
    第一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矛盾分析
        1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基本矛盾
        2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一般模式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结构
        1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系统及其子系统
        2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动力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动力环境系统分析
        1 科技进步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
        2 社会需求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
        3 人的发展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
    本章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
第四章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与内容要素的现代化
    第一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的现代化
        1 高等教育目的与课程体系目标要素
        2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类别界说
        3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与原则规定
        4 多元取向: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目标要素现代化趋势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要素的选择与组织
        1 学习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和规律
        2 知识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与相关性
        3 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一种理想分析
        1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2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要素构建的三种模式
        3 运用设计理论构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举隅
    第四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一种实践解剖
        1 通识教育课程要素与专业教育课程要素及其结构优化
        2 通识教育课程要素内部结构优化
        3 专业教育课程要素内部结构优化
    本章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
第五章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现代化
    第一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的主导理论
        1 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理论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导地位
        3 以建构主义指导课程体系实施的原则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呈现的现代化
        1 课程由纸质载体为主向多媒体为主转变
        2 内容传递由习得教材为主到择取课件为主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场的现代化
        1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场是“能力”和“情境”二合一系统
        2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场的构成要素
        3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实施场内教育影响要素的三视角
    第四节 作为实施反馈的课程体系评价现代化
        1 高等学校课程评价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评价
        2 人的发展是课程体系评价的总原则
        3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评价实施要略
    本章主要观点与研究创新
第六章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第一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 开放性特征
        2 灵活性特征
        3 整体性特征
        4 可控性特征
    第二节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启示
        1 以人为本设计课程体系,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
        2 强化通识教育,拓宽课程体系基础
        3 优化课程结构,突出素质型课程
        4 注重统合思维,设置课题中心课程
        5 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
        6 构建课程体系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7 建立课程体系的“智力一人一个性”评价制度
        8 注重现代化条件建设,保障课程体系实施
    本章主要观点与研究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警部队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游戏训练是贯彻强军目标的内在要求
        1.2.2 游戏训练是提升新兵入伍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
        1.2.3 游戏训练是顺应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2.1 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训练
        2.1.1 基本概念
        2.1.2 基本类型
        2.1.3 基本内容
    2.2 军事类游戏虚拟训练
        2.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2.2.2 基本类型
        2.2.3 基本内容
        2.2.4 主要特点
    2.3 军事类游戏虚拟训练的基本模式
        2.3.1 基本概念
        2.3.2 基本内容
        2.3.3 主要特点
    2.4 传统意义上的军事训练模式与军事类游戏虚拟训练模式的异同
        2.4.1 军事类游戏虚拟训练模式是传统军事训练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2.4.2 传统军事训练模式为军事类游戏虚拟训练模式提供架构理论
        2.4.3 军事类游戏虚拟训练模式有利于推动军事训练模式的创新
第三章 军事游戏训练在武警新兵入伍训练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入伍训练中的发展现状
        3.1.1 武警部队依托军事游戏辅助军事训练起步较早
        3.1.2 武警部队在新兵训练中利用军事游戏提升训练质量
        3.1.3 武警部队在新兵训练中利用军事游戏提升政治工作效能
    3.2 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入伍训练中的问题分析
        3.2.1 思想认识有偏差
        3.2.2 军事游戏数量不足且竞赛评比不够
        3.2.3 专业人员匮乏
        3.2.4 训练设施不够配套
        3.2.5 认知理念不够清晰
    3.3 军事游戏训练的发展趋势
        3.3.1 军事游戏训练的普及化
        3.3.2 军事游戏训练的实战化
        3.3.3 军事游戏训练的个性化
        3.3.4 军事游戏训练的对抗化
        3.3.5 军事游戏训练管理的规范化
第四章 外军军事游戏训练的做法及启示
    4.1 外军军事类虚拟游戏训练的发展现状
    4.2 外军军事游戏训练对我国军事训练的启示
        4.2.1 培育军人价值观
        4.2.2 培育军事训练兴趣
        4.2.3 培养军事专业素质
        4.2.4 熟悉武器装备性能
        4.2.5 锻炼军事指挥素养
        4.2.6 创造开拓创新能力
第五章 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训练中的应用构想
    5.1 提高认识,端正军事游戏训练态度
        5.1.1 军事游戏训练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
        5.1.2 军事游戏是一种“严肃游戏”
        5.1.3 军事游戏将逐步影响并改变传统训练模式
    5.2 加强研究,树立军事游戏训练理念
        5.2.1 加强军事游戏训练理论研究
        5.2.2 加强游戏策划和设计理论研究
        5.2.3 加强军事游戏训练的实例与实训研究
        5.2.4 加强外军军事游戏训练的跟踪研究
    5.3 紧贴实战,创新军事游戏训练模式
        5.3.1 训练系统实用化
        5.3.2 训练模式多样化
        5.3.3 训练成本经济化
    5.4 建纲立制,健全军事游戏训练体系
        5.4.1 完善训练内容
        5.4.2 创新训练方法
        5.4.3 加强训练督导
    5.5 演绎战场,提高军事游戏训练能力
        5.5.1 注重培养装备操作技能
        5.5.2 注重培养作战指挥能力
        5.5.3 注重培养战术理论素养
        5.5.4 注重培养整体协作意识
    5.6 多措并举,落实军事游戏训练保障
        5.6.1 磨砺新兵战斗作风
        5.6.2 扎实新兵装备操控技能
        5.6.3 培养新兵战役战术素养
        5.6.4 培养新兵团队协作意识
        5.6.5 培养新兵作战指挥能力
        5.6.6 培育军人战斗精神
第六章 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训练中应把握的策略
    6.1 推广军事游戏在新兵训练中的应用
        6.1.1 调动官兵参与的积极性
        6.1.2 训练组织设计
        6.1.3 进行测试
        6.1.4 结果分析
    6.2 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训练中的效果评估
        6.2.1 效果评估的概念
        6.2.2 对受训对象满意度的调查
        6.2.3 军事游戏训练在不同新兵训练中的对比评价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中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概念范畴
        1.1.1 语言规划定义的发展历程
        1.1.2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之间的关系
        1.1.3 语言规划的主要类型
        1.1.4 语言教育规划的重要意义
        1.1.5 语言教育规划的基本概念范畴
    第二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总体框架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写作思路和主要框架
第二章 建国六十年来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回顾
    第一节 大学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1949-1956年:以俄语为主的公共外语教育
        2.2.1 1949-1956年的公共外语教育
        2.2.2 1949-1956的公共英语教育
        2.2.3 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 1957-1966:公共外语教育的调整
        2.3.1 1957-1966的公共外语教育
        2.3.2 1957-1965的公共英语教育
        2.3.3 效果和影响
    第四节 1966-1976:公共外语教育的停滞
    第五节 1977-1984年:公共外语教育的复苏
        2.5.1 1977-1984的公共外语教育
        2.5.2 1977-1984的公共英语教育
        2.5.3 效果和影响
    第六节 1985-1993:大学外语教育的稳定发展
        2.6.1 1985-1993的大学外语教育
        2.6.2 1985-1993年的大学英语教育
        2.6.3 效果和影响
    第七节 1994-2000:大学外语教育的加速发展
        2.7.1 1994-2000 年的大学外语教育
        2.7.2 1994-2000年的大学英语教育
        2.7.3 效果和影响
    第八节 2001-2010:大学外语教育的改革
        2.8.1 2000-2010年的大学外语教育
        2.8.2 2000-2010的大学英语教育
        2.8.3 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国外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分析
    第一节 英语教育在语言教育规划中的地位
    第二节 英语的国际传播与各国外语教育规划的不同语言环境
    第三节 英语核心国家的大学外语教育
        3.3.1 美国的大学外语教育
        3.3.2 美国高校中的第二语言英语教育
        3.3.3 效果和影响
    第四节 英语外围国家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国家的大学外语教育
        3.4.1 新加坡的大学外语教育
        3.4.2 新加坡高校中的第二语言英语教育
        3.4.3 效果与影响
    第五节 英语外围国家中以英语为外语国家的大学外语教育
        3.5.1 日本的大学外语教育
        3.5.2 日本的大学英语教育
        3.5.3 效果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
    第二节 国外大学外语教育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5)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内容和目的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理论和视角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视角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状况介绍
        2.1.1 和本研究有直接关联的着作
        2.1.2 和本研究有关的着作
        2.1.3 硕博论文类
        2.1.4 报刊发表的论文类
    2.2 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2.2.1 研究时限一般到20世纪80年代
        2.2.2 涉及到中学英语课程方面的内容较少
        2.2.3 缺乏从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2.2.4 缺乏专题性的研究
第3章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
    3.1 中学英语课程内涵的拓展
        3.1.1 从"教学内容"到"过程体系"——论课程概念内涵的变化
        3.1.2 从"狭义"的英语课程到"广义"的英语课程
        3.1.3 对英语课程要素认识的发展
    3.2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理论的发展
        3.2.1 从"英语教学大纲"到"英语课程标准"
        3.2.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含课程标准)的类型分析
    3.3 中学英语教材理论的发展
        3.3.1 从狭义的"教科书"到广义的"教学材料"
        3.3.2 英语教材的功能从"学科内容"到"学习刺激物"
    3.4 中学英语教学法理论的发展
        3.4.1 英语教学法发展概述
        3.4.2 外语教学法概念中的层次性
        3.4.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法的类型分析
    3.5 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
        3.5.1 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概念辨析
        3.5.2 从"分离式"英语测试到"交际性"英语测试
第4章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
    4.1 中学英语课程逐步恢复阶段(1978年——1985年)
        4.1.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变革为中学英语课程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4.1.2 1978年、1982年两次外语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学英语课程的逐步恢复和初步发展
        4.1.3 中学英语课程逐步恢复阶段的特征
    4.2 中学英语课程稳步发展阶段(1986——2000年)
        4.2.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学英语课程的稳步发展
        4.2.2 全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的召开和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为中学英语课程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和学术支持
        4.2.3 中学英语课程稳步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征
    4.3 中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阶段(2001——2008年)
        4.3.1 中学英语课程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4.3.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开始了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4.3.3 中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阶段的特点
第5章 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
    5.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研究
        5.1.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
        5.1.2 历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5.1.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5.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发展研究
        5.2.1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历程
        5.2.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编排思想的发展分析
        5.2.3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材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5.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发展研究
        5.3.1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5.3.2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法发展中的理论争鸣及分析
        5.3.3 中学英语教学法发展中引进与消化、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5.3.4 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影响
    5.4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发展及分析
        5.4.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5.4.2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发展中的问题及分析
        5.4.3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第6章 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6.1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6.1.1 充分吸收、借鉴西方语言教学改革的经验
        6.1.2 主动顺应21世纪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6.1.3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体系
    6.2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6.2.1 对中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分析与改革对策
        6.2.2 正确认识和处理"英语过热"现象
        6.2.3 正确认识与引导中学英语课程"回归"现象
    6.3 正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
        6.3.1 理论界对我国英语课程定位问题的争论
        6.3.2 "外语"与"二语"及相关概念的辩析
        6.3.3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为外语教学
    6.4 英语课程改革要重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6.4.1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6.4.2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重新定位
        6.4.3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6.4.4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参加的课题研究

(6)外宣翻译研究 ——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二、与外宣翻译相关的翻译理论综述
        (一)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二)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三) 目的论(Skopos Theory)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五、本研究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外宣翻译的现状概述
    第一节 中国外宣及外宣翻译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分析
        一、中国外宣及其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系
        (一) “宣传”
        (二) “内宣”和“外宣”
        (三)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
        (四) 宣传效果
        (五) 对外宣传、国际软实力竞争和翻译
        (六) 中国外宣的成就、现状和问题
        二、外宣翻译概念的厘定
    第二节 外宣翻译研究的现状
        一、关于“外宣翻译”一词的英译讨论
        二、外宣翻译研究焏待加强
        三、应将外宣翻译研究提升为中国外语战略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外宣翻译的任务和特点
    第一节 外宣翻译的任务
        一、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
        二、向世界准确地表达中国的观点
        三、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第二节 外宣翻译的特点
        一、外宣翻译并非等同于简单的逐字逐译
        二、政治敏感性强
        三、外宣翻译以受众为中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宣翻译的挑战和原则
    第一节 中国外宣翻译的挑战
        一、语言上的挑战
        二、巨大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外宣翻译的原则
        一、“内外有别”的原则
        二、“外外有别”的原则
        三、“含而不露”的原则
        四、“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外宣传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节 政治素质
    第二节 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节 语言素质
    第四节 知识素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第一节 外宣翻译中的主要问题
        一、语言内错误及其表现
        (一) 拼音错误
        (二) 标点错误
        (三) 拼写错误
        (四) 语法错误
        (五)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混用
        (六) 用拼音来翻译港澳台人名
        二、语言外错误及其表现
        (一) 语气不当
        (二) 中式英语比比皆是
        (三) 忽略文化差异
    第二节 外宣翻译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语言内错误的原因
        二、语言外错误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策略
    第一节 宏观策略
        一、政府重视,加强管理
        二、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水平和素养
        三、加强外宣翻译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四、全社会都来重视对外宣翻译质量问题
        五、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国际话语权
    第二节 微观策略---外宣翻译技巧举隅(案例分析)
        一、考虑文化差异,宜用解释性翻译
        二、注重语篇功能,改写策略可考虑
        三、舍“形”取义,巧译汉语四字用语
        (一) 转换
        (二) 分译
        (三) 删“繁”就“简”
        (四) 翻译加注释
        四、根据中文特色,“中国英语”宜作考虑
        (一) 音译
        (二) 译借
        (三) 旧词语义拓展
        五、区别汉英语言行文上的差异,合理调整译语语段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外宣翻译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
    第一节 国家形象塑造理论概述
    第二节 中国对外交往的现状
    第三节 加强外宣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总结
    二、本研究尚存的局限性
    三、外宣翻译研究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7)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以N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及思路方法
第二章 新建木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第一节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在优势
    第三节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在劣势
    第四节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外部机遇
    第五节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外部挑战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个案分析 ——以N学院为例
    第一节 N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
    第二节 N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
    第三节 N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特点
    第四节 N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正确定位特色专业
    第二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障特色专业发展
    第三节 加强专业评估 重视教育质量
    第四节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产学联合强化特色专业建设
结语
附录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后记

(8)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问题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0.6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1.1 外宣翻译相关概念的厘定与外宣翻译研究概述
        1.1.1 宣传与外宣
        1.1.2 外宣翻译
    1.2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研究
        1.2.1 政治话语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概述
        1.2.2 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研究现状概述
        1.2.3 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常见问题
    1.3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现状
第二章 国家形象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
    2.1 国家形象:内涵及其他
        2.1.1 国家形象的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特点
        2.1.3 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
    2.2 中国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
        2.2.1 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性
        2.2.2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2.3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2.3.1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2.3.2 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章 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理据及相关性分析
    3.1 语言层面的翻译,侧重目的语取向,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
        3.1.1 策略使用的理据
        3.1.2 译文的准确性与国家形象
        3.1.3 译文的可接受性与国家形象
    3.2 文化与政治层面的翻译,侧重源语取向,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
        3.2.1 采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的理据
        3.2.2 文化元素与国家形象
        3.2.3 政治立场与国家形象
    3.3 两种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
第四章 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与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为例
    4.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简介
    4.2 外宣翻译文本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4.3 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实例与分析
        4.3.1 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保证译文语言质量
        4.3.2 使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突出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
        4.3.3 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体现
第五章 余论
    5.1 内容总结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等科研成果
在校期间主持或参加的重要课题
致谢

(9)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基本概念
        四、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与评价
        二、国内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特色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政策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法律与政策
        一、《国防教育法》正式启动外语教学和区域研究
        二、《文化教育相互交流法案》把外语教育和区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三、《高等教育法》对构成国际化的诸多要素提供系统性支持
        四、《国际教育法》强调联邦政府资助和管理国际教育的责任
        五、《国际教育备忘录》确定国际教育要服务于美国的世界领袖战略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政策的出台与修订
        一、“9·11事件”使美国再次处于"斯普特尼克"时刻
        二、新保守主义势力抬头并对美国政治带来巨大影响
        三、《爱国者法案》相关条款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造成严重冲击
        四、《高等教育法》修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严格监控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出现“钟摆现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新方向
    第一节 美国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数量与流向
        一、美国接受外国学生人数稳定增长
        二、美国派出学生主要前往欧洲国家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国际流动的下降与转向
        一、美国接受外国学生人数持续下降
        二、在美外国学生学习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三、美国派出学生开始转向亚非拉国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新特点
    第一节 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广泛性
        一、美国高校广泛接纳外国师资
        二、美国高校不断向国外派出师资
    第二节 美国高校师资国际流动的异常性
        一、美国高校接纳外国师资开始变得艰难
        二、联邦政府联合高校向国外派出师资的策略与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新方式
    第一节 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自发和系统性发展
        一、课程国际化呈现出零星发展状态
        二、课程国际化获得系统性发展
    第二节 美国高校课程国际化服务于国家利益
        一、课程国际化上升至与国家安全休戚相关高度
        二、课程国际化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反应存在差异
        三、课程国际化实施方式呈现综合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新地位
    第一节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语种与质量
        一、外语教学科目中盛行欧洲语言
        二、学生学习外语的总比例逐渐降低
        三、学生学习外语的水平和质量总体偏低
    第二节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移位现象
        一、美国对外语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二、联邦政府大力资助外语教学
        三、高校采取措施加强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科学研究的新环境
    第一节 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历史传统与价值
        一、西方大学自由研究和探索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美国大学提出并奉行保障学术自由的"三A原则"
    第二节 美国大学校园学术自由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
        一、"视同出口"规定严重危害理工科师生科研活动
        二、"黑名单"冲击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言论自由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后“9·11”时代美国高校举办境外分校的新境遇
    第一节 美国在19-20世纪举办的境外分校
        一、境外分校主要为满足到国外传教的需要
        二、境外分校及合作项目集中在国外的历史和文化名城
        三、境外分校的教学模式以美国本土高校为蓝本
    第二节 美国高校境外分校渗入政治与经济因素
        一、高校举办境外分校受地缘政治影响
        二、美国高校举办境外分校的总体发展形势
        三、美国高校举办境外分校遭遇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荣誉

(10)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讨 ——以高校社会化教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本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内涵解析及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高校社会化教育的特定内涵及主要内容
    三、高校社会化教育与就业竞争力的内在关联性
    四、理论依据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考察
    一、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现象考察
    二、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折射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从高校社会化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化成因
    一、高校社会化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各方面漏洞
    二、高校社会化实践平台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实践能力弱化
    三、高校不重视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学生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
    四、高校社会化思想教育不够,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薄弱
第四章 加强高校社会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体系
    二、拓展高校社会化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
    四、强化高校辅导员社会化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加强外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D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外内业务优化研究[D]. 朱巳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 胡弼成. 厦门大学, 2004(04)
  • [3]军事游戏训练在新兵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警部队某部为例[D]. 赵建勇.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4]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中的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 魏芳. 南开大学, 2010(08)
  • [5]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05)
  • [6]外宣翻译研究 ——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角度谈起[D]. 仇贤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 [7]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以N学院为例[D]. 孙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8]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 邱大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
  • [9]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D]. 李联明. 南京大学, 2012(07)
  • [10]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讨 ——以高校社会化教育为视角[D]. 陈艺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关于加强外国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