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发性脑梗塞62例血液流变学的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胡卓瑶[1](2021)在《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改良后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夏天无(Rhizoma Corydalis Decumbentis,RCD)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和皮质区形态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从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夏天无治疗VD的可能作用机制,旨在为活血化瘀药治疗V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组、造模及给药:购入10-12周龄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造模前适应性饲养一周,随机选出1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剩余大鼠均使用改良2-VO法建立VD模型。造模完成后,按照数字表法将V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尼莫地平组(Nim)、低剂量夏天无组(RCD-L)、中剂量夏天无组(RCD-M)和高剂量夏天无组(RCD-H)。将夏天无及尼莫地平片配置成相应浓度的混悬液,各夏天无组依大鼠体重分别给予0.2 g/kg、0.4 g/kg、0.8 g/kg夏天无混悬液灌胃,尼莫地平组给予0.01 g/kg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假手术及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40天。2.神经行为学检测:Morris水迷宫记录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目的象限停留时间、首次抵原平台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及运行轨迹图,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差异。3.形态学观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及皮质区神经元病理学改变,尼氏(Nissl)染色观测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数量变化、尼氏体分布情况及其突起的变化。4.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原位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Motic计数分析软件计数阳性细胞数量并评价凋亡水平。5.微血管密度(MVD)测定: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CD34蛋白表达情况,选取3个视野运用Motic计数分析软件进行微血管计数,取平均值以评定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6.VEGF/VEGFR-2蛋白表达检测:采用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VEGF、VEGFR-2平均光密度值(AOD),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分析。7.HIF-1α/VEGF/Notch通路蛋白表达检测: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中HIF-1α、VEGF及Notch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Image J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条带灰度值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8.数据统计与分析:记录并统计所有数据,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定位航行实验采用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他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Graph Pad Prism 9绘制统计图表。结果:1.夏天无对VD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开展次日,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逃避潜伏时间显着延长(P<0.05),后3日其潜伏时间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状态(P<0.01),且运行轨迹冗长、杂乱。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于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首次抵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时间、首次抵原平台时间均相对缩短(P<0.05,P<0.01),其中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差异显着(P<0.01),且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显着增多(P<0.01),于目的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多(P<0.01),运行轨迹明显简单。2.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的形态学影响: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次清晰,排列紧密,核仁明显;模型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锥体细胞发生固缩坏死,皮质区神经元深染,坏死明显;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病理学改变呈不同程度减轻,其细胞层次较清晰,排列较紧密,其中以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较为明显。3.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神经元数量的影响: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锥体细胞突起明显,Nissl小体丰富,形态完整。与其比较,模型组CA1区及皮质区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1),Nissl小体明显减少。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较模型组CA1区及皮质x区锥体细胞数量显着增多(P<0.01),Nissl小体数量增多,突起较为明显。TUNEL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低剂量组可减少神经元凋亡(P<0.05),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阳性凋亡细胞呈极显着减少(P<0.01)。4.夏天无对VD大鼠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显着增加(P<0.05,P<0.01)。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MVD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P<0.01),其中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MVD呈极显着增加(P<0.01),而夏天无高剂量组较尼莫地平组皮质区MVD明显增加(P<0.05)。5.夏天无对VD大鼠VEGF/VEGFR-2蛋白AOD值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海马CA1区及皮质区中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夏天无低剂量组可提高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天无中、高组及尼莫地平组可显着提高VEGF、VEGFR-2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夏天无高剂量组较尼莫地平组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6.夏天无对VD大鼠HIF-1α/VEGF/Notch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中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均增高(P<0.05);低剂量夏天无组较模型组,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夏天无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HIF-1α、VEGF及Notch蛋白含量显着提高,呈极显着差异(P<0.01)。结论:1.夏天无对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2.夏天无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3.夏天无可通过增加VD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改善其血液供应。4.夏天无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干预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血管新生有关。
刘红梅[2](2020)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分布及其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证候分布及其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旨在初步探讨DPN患者的证候分布及其与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使临床医生诊治DPN时重视情志因素的影响,以期为DPN的预防及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符合DPN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观察表。以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作为观察指标。调查入组DPN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证候分布。根据SAS、SDS结果将患者分为情绪正常组和情绪异常组,并进一步将情绪异常组分为单纯焦虑组、单纯抑郁组以及焦虑合并抑郁组,对组间的一般情况及证候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的93例DPN患者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以中老年患者为主,超重和肥胖患者居多。对DPN患者证候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发现,本虚证出现最多的是气虚证、阴虚证,标实证痰湿证、血瘀证出现率最高。男性结热证出现频率显着高于女性,女性血瘀症出现频率显着高于男性;老年组患者肝阳上亢证、痰湿证占比显着高于中年组。对93例DPN患者的SAS、SDS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情绪异常患者50例,患病率53.8%。其中单纯抑郁者占比最高,占34.4%,焦虑合并抑郁者占比14%,单纯焦虑者占比最少,占5.4%。情绪正常组和情绪异常组比较:在年龄分布上,两组患者年龄都集中在50-70岁;在性别构成上,情绪正常组中男女比例≈1.69:1;情绪异常组男女比例≈1.63:1。在性别、年龄、BMI分布、伴发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证候分布上,情绪异常组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肝阳上亢证、痰湿证比例高于情绪正常组,而情绪正常组结热证高于情绪异常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情绪异常组中郁热证、湿热证、阳虚证比例显着高于情绪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情绪异常组内比较:在年龄分布上,单纯抑郁组与焦虑合并抑郁组年龄集中在50-80岁,单纯焦虑组年龄在40-70岁。在性别构成上,单纯焦虑组男女比例为1.5:1、单纯抑郁组男女比例为3.6:1、焦虑合并抑郁组情绪男女比例为0.3:1,统计结果提示焦虑合并抑郁组与单纯抑郁组在性别构成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年龄、BMI、伴发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方面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证候分布上,焦虑合并抑郁组出现阳虚证显着高于单纯抑郁组。对93例DPN患者的TCSS评分与SAS、SDS积分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多伦多评分分级增加,SAS、SDS评分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93例DPN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SAS、SD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SAS积分与气郁证、郁热证、湿热证、阴虚证、阳虚证呈正相关关系。SDS积分与气郁证、郁热证、湿热证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DPN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证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标实证以痰湿证和血瘀证为主。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DPN患者在中医证候分布上有显着差异。2、DPN患者存在显着的焦虑、抑郁状态。郁热证、湿热证、阳虚证是DPN患者存在情绪异常的重要证候要素。3、DPN患者证候分型中,气郁证、郁热证、湿热证、阴虚证、阳虚证与SAS积分呈正相关;气郁证、郁热证、湿热证与SDS积分呈正相关。可知气郁证、郁热证、湿热证、阴虚证、阳虚证的DPN患者易发生情绪异常状态。4、患有DPN的阳虚证患者中,焦虑合并抑郁的人数显着多于单纯抑郁者。
张媛婷[3](2020)在《滋肾活血方治疗肾阴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滋肾活血方治疗肾阴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疗效,从而探索治疗肾阴虚血瘀型VD的方法。方法:纳入60例来自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VD患者,西医诊断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会议标准,中医证候诊断采用《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痴呆程度及疗效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程度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评定。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及西药组,西药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5mg qd,中药组口服滋肾活血方汤剂。治疗前、治疗8周后及治疗12周后进行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评分疗效评价,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以评价本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中药组及西药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痴呆程度、学历程度、既往病史、治疗前各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中药组和西药组MMSE评分前后差分别为1.43±0.77、1.36±0.99,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ADL评分前后差分别为3.57±2.18、3.43±1.71,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中医证候评分前后差分别为10.50±4.45、5.14±3.66,中药组显着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12周后,中药组和西药组MMSE评分前后差分别为3.93±2.02、2.96±1.48,中药组有高于西药组的趋势(P=0.061);中药组和西药组ADL评分前后差分别为7.43±4.45、6.04±3.17,中药组有高于西药组的趋势(P=0.077);中药组和西药组中医证候评分前后差分别为17.53±5.89、9.68±6.15,中药组显着高于西药组(P<0.01)。结论:滋肾活血方治疗VD安全性较高。滋肾活血方和盐酸多奈哌齐片均能改善肾阴虚血瘀型VD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评分,且滋肾活血方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盐酸多奈哌齐片。
付高爽[4](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张羽墨[5](2020)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五种推拿手法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大鼠进行定性、定量干预,研究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推拿五法作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推拿手法模拟仪分别模拟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推拿五法,对深静脉血栓大鼠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干预,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研究推拿对血栓形成的影响: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运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仪对大鼠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观察变化并计算应变率比值。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表达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TXB2、6-Keto-PGF1α的表达变化。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干预3天,10天后取材,运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DVT大鼠血液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的变化。从超声,血液凝血、纤溶功能,血液流变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推拿五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结果1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1.1超声弹性成像: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1.2应变率比值: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比值降低(P<0.05),拨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2.1凝血酶原时间(P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干预3天后,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短缩(P<0.05),点法、拨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时间显着短缩(P<0.01),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3凝血酶时间(TT):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4纤维蛋白酶原(FIB):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5 D-二聚体:干预3天后,拨法组含量比模型组增高(P<0.05),点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2.6血栓素B2(TXB2):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2.7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干预3天后,拨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增高(P<0.05),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P<0.01),点法、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显着降低(P<0.01),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含量降低(P<0.05),拨法组与模型组比较虽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3.1低切变率:干预3天后,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2中切变率:干预3天后,假手术、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3.3高切变率:干预3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与模型组比较切变率降低(P<0.05),牵拉法组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3.4血浆粘度:干预3天后,拨法、揉法组与模型组切变率降低(P<0.05),点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天后:点法、拨法、揉法、推法、牵拉法与模型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1超声弹性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2凝血、纤溶功能表明:推拿五法干预3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作用于DVT大鼠安全性高,但干预10天后,点法、推法、牵拉法存在一定风险;3天,10天两个时间点,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均存在风险。3血液流变学表明: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无风险。推拿五法中点法、推法、牵拉法对于DVT大鼠的早期干预安全性高,但随着干预天数的增加点法、推法、牵拉法也存在一定风险;拨法、揉法作用于DVT大鼠存在风险。建议推拿临床中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多用点法、推法等轻柔手法,拨法、揉法慎用。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时间选择、力量大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祝博[6](2019)在《《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表明
王成,张国建,刘文典,杨新雨,朱妮,申静敏,王志成,刘杨,程珊,于广利,管华诗[7](2019)在《海洋药物研究开发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颖结构和重要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是创新药物开发的关键要素。海洋生物资源以其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成为新药研发中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截止目前基于海洋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开发而成功上市的药物有17种,进入Ⅲ期、Ⅱ期、Ⅰ期临床研究的活性物质分别有8、12、8种,而折戟于临床阶段的有4种;本文对其生物来源、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进展作了简要概述,期待海洋药物学科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产生更多新药,为人类重大疾病的治疗做出重大贡献。
黄格朗[8](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韦茂英[9](2019)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糖痛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患者60例,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糖尿病基础治疗(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降压、调脂等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甲钴胺片,0.5mg/次,3次/日,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糖痛方治疗,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指标;采用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水平(CHO、TG、LDL-C)、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等指标,使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的Keypoint四导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数据,多方面综合评价益气活血中药糖痛方治疗DPN(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性与安全性。[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多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肢体刺痛、肢端发凉、肌肤甲错等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且在改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多汗、肢体麻木、肢体刺痛等气虚血瘀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对照组仅在缓解患者肢体麻木、肢体刺痛两个症状上疗效显着(P<0.01)。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上,两组患者治疗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经药物干预后,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上疗效更为显着(P<0.01)。2.综合疗效比较:经药物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为: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6例;对照组综合疗效为: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7.78%,优于对照组的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PG、2hPG、HbAiC,两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HbA1C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P>0.05)。4.脂代谢指标比较: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HO、TG、LDL-C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HO、TG、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提高(P<0.01),且治疗组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次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糖痛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症状,缓解局部不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同单纯甲钴胺片治疗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二、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高糖对RSC96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采用益气活血中药糖痛方干预后,高糖状态下RSC96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方法]1.采用体外培养的RSC96细胞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25mmol/L、50mmol/L、75mmol/L、100mmol/L)培养 48h,筛选并建立RSC96细胞凋亡损伤模型。实验设立正常对照组(Con)、G50组、G75组、G100组4个组别,最后采用AV/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环境下RSC96细胞的凋亡情况。2.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筛选出50mmol/L的DMEM高糖培养基建立RSC96细胞凋亡损伤模型,采用终浓度为1mg/ml的糖痛方进行干预,实验设立2组,分别为 G50 组(50mmol/L)、G50+TTF 组(1mg/ml),干预 48h 后,观察 RSC96细胞的凋亡变化。3.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发现,经不同浓度高糖干预48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50组、G75组、G100组3个高糖组RSC96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着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细胞调亡率相应增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2.经糖痛方干预48h后,细胞凋亡率较前下降,与G50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糖环境刺激下,RSC96细胞凋亡明显增加。2.益气活血中药糖痛方具有抑制高糖所致的RSC96细胞凋亡作用,从而为临床应用糖痛方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邹丽[10](2019)在《眼针带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使用眼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恢复期偏瘫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跟体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来对比,分析眼针带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意义,为中风病临床治疗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本溪院区的符合中西医诊断的标准的54位属于气虚血瘀型的中风偏瘫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54位中风偏瘫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7例。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体针+康复训练;实验组:常规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同时实施眼针疗法。1个疗程:7天(针刺5天,中间2天),一共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量表评分法(NDS)、改良简化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的量表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法(ADL)对两组进行观察比较,进而来判定临床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在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等方面的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于神经功能的缺损(NDS)、肢体运动的功能障碍(FMA)、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评分的对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于的缺损(NDS)、肢体运动功能障碍(FMA)、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方面评分的比较,存在明显地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了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疗效。结论:1.眼针带针康复训练的疗法和体针联合康复训练的疗法对于中风偏瘫的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后的评分(NDS评分量表、FMA评分量表、ADL评分量表)均有显着的改善。2.眼针带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中风病患者偏瘫的效果尤为的显着,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在改善研究对象的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加快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高患者的生活能量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3.眼针针刺的疗效确切,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很少发生副作用,且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其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的效益,因此眼针疗法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并且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多发性脑梗塞62例血液流变学的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脑梗塞62例血液流变学的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药物干预 |
2.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2.4 脑组织取材 |
2.5 脑组织包埋 |
2.6 脑组织切片制备 |
2.7 HE染色 |
2.8 尼氏染色 |
2.9 一步法TUNEL细胞凋亡检测 |
2.10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 |
3.2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
4.小结 |
第二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免疫组织化学 |
2.2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
3.2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组织蛋白的提取 |
2.2 蛋白浓度测定(96 孔板法) |
2.3 蛋白变性 |
2.4 Western bloting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HIF1/VEGF/Notch蛋白表达的影响 |
4.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制备 |
2 实验药物的选择 |
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4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
5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微血管及HIF1-VEGF-Notch通路的影响 |
5.1 HIF1与VEGF/VEGFR2 信号通路 |
5.2 VEGF—Notch途径与血管生成的关联 |
5.3 夏天无对V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现代医学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型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分布及其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现代医学研究概况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焦虑抑郁状态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
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研究 |
3 情绪量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滋肾活血方治疗肾阴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评分比较 |
3 治疗8周后评分差组间比较 |
4 治疗12周后评分差组间比较 |
5 评分组内前后比较以及组间比较 |
6 治疗12周后有效性比较 |
7 药物安全性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VD的认识 |
1.1 VD的发病机制 |
1.2 VD的分类和诊断 |
1.3 VD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证型 |
2.3 中医治法 |
3 导师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3.1 肾虚为本 |
3.2 血瘀为标 |
4 滋肾活血方的方药分析与药理研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 选用盐酸多奈哌齐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6 结果与分析 |
6.1 治疗8周后各评分差结果分析 |
6.2 治疗12周后各评分差结果分析 |
6.3 治疗12周后两组有效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
2 中药辨证治疗 |
3 针刺治疗 |
4 中成药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 成立工作小组 |
2 建立条目池 |
3 专家遴选 |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
三、研究结果 |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
四、讨论 |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 方案设计 |
2 研究资料 |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信息采集 |
5 数据录入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相关情况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
四、讨论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深静脉血栓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DVT流行病学研究 |
1.1 发病率 |
1.2 好发部位 |
1.3 年龄因素 |
1.4 性别因素 |
1.5 地域差异 |
2 DVT病因学研究 |
2.1 术后并发 |
2.2 严重创伤 |
2.3 恶性肿瘤 |
2.4 内科疾病 |
2.5 长期服用避孕药或者雌激素类药物 |
3 DVT诊断方法研究 |
3.1 超声诊断 |
3.2 实验室指标检测 |
4 DVT治疗方法研究 |
4.1 西医治疗方法 |
4.2 中医治疗方法 |
5 DVT机制研究 |
5.1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5.2 抗凝机制障碍是血栓形成的前提条件 |
5.3 血流动力学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
5.4 血栓硬度变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推拿在血栓类疾病中的应用概况 |
1 疗效 |
1.1 总体概况 |
1.2 脑血栓 |
1.3 深静脉血栓 |
1.4 其他血栓类疾病 |
2 安全性 |
2.1 临床报道 |
2.2 实验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说明 |
实验一 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超声弹性评价 |
实验一 整体实验流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凝血、溶功能的影响 |
实验二 整体流程设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推拿五法对DVT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 |
实验三 整体流程设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综合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造模过程 |
附录2 超声弹性图片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件 |
(7)海洋药物研究开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来源于多孔动物门(海绵)的海洋药物 |
1.1 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 |
1.2 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 |
1.3 甲磺酸艾日布林(Eribulin,E7389) |
1.4 Zalypsis(PM00104) |
1.5 KRN7000 |
1.6 IPL576092 |
1.7 LAQ824(NVP-LAQ824) |
1.8 Plocabulin(PM060184) |
1.9 Taltobulin(HTI-286) |
1.1 0 Hemiasterlin(E7974) |
1.1 1 Discodermolide(XAA296A) |
1.1 2 C52-halichondrin-B amine(E7130) |
1.1 3 LAF389 |
1.1 4 Girolline(RP 49532A) |
2 来源于软体动物门的海洋药物 |
2.1 Vorsetuzumab Mafodotin(SGN-75) |
2.2 齐考诺肽(Ziconotide) |
2.3 Soblidotin(TZT-1027) |
2.4 Tasidotin,Synthadotin(ILX-651) |
2.5 Elisidepsin(PM02734) |
2.6 Cemadotin(LU 103793) |
2.7 Glembatumumab Vedotin(CDX-011) |
2.8 ASG-5ME |
2.9 泊仁妥西凡多汀(Brentuximab Vedotin,SGN-35) |
2.1 0 Spisulosine(ES-285) |
3 来源于棘皮动物门的海洋药物 |
4 来源于尾索动物门的海洋药物 |
4.1 曲贝替定(Trabectedin,ET-743) |
4.2 Lurbinectedin(PM01183) |
4.3 Plitidepsin(Aplidine) |
4.4 Didemnin B(NSC-325319) |
5 来源于节肢动物门的海洋药物 |
5.1 Bryostatin 1(NSC339555) |
5.2 几丁糖酯(sulfated carboxymethylchitosan) |
6 来源于纽形动物门的海洋药物 |
7 来源于藻类的海洋药物 |
7.1 藻酸双酯钠(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sodi-um sulfate,PSS) |
7.2 甘露醇烟酸酯(Mannitol nicotinate) |
7.3 岩藻聚糖硫酸酯(海昆肾喜胶囊) |
7.4 角叉菜糖鼻喷雾剂Carragelose? |
7.5 甘露寡糖二酸胶囊(GV-971) |
7.6 螺旋藻糖肽 |
7.7 D-聚甘酯 |
8 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海洋药物 |
8.1 利福平(Rifampicin,RFP) |
8.2 头孢菌素C |
8.3 普纳布林(Plinabulin,NPI-2358) |
8.4 Marizomib(Salinosporamide A,NPI-0052) |
9 来源于脊椎动物(鱼类)的海洋药物 |
9.1 拉伐佐 |
9.2 伐赛帕(AMR101) |
9.3 |
9.4 Neovastat(AE-941) |
9.5 替曲朵辛(Tetrodotoxin) |
9.6 Squalamine Lactate(MSI-1256F) |
1 0 展望 |
(8)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
1.1.5 小结 |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风证型分类 |
1.2.3 中医药治疗 |
1.2.4 小结 |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
1.3.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病例脱落标准 |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
2.1.7 试验中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随机的隐藏 |
2.2.4 盲法的控制 |
2.2.5 研究方案 |
2.2.6 指标检测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患者一般资料 |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3.2.1 病因病机 |
3.2.2 中医药治疗 |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附件 |
(9)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机制 |
4. 预防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成药治疗 |
5. 中药注射液 |
6. 中医外治法 |
7. 针灸治疗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高糖对RSC96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实验耗材 |
1.4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RSC96细胞复苏及培养 |
2.2 RSC96细胞传代及培养 |
2.3 高糖对RSC96细胞凋亡的影响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糖痛方对高糖状态下RSC96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实验耗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眼针带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多发性脑梗塞62例血液流变学的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IF1-VEGF-Notch通路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胡卓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分布及其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D]. 刘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滋肾活血方治疗肾阴虚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张媛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推拿五法作用于DVT大鼠的安全性实验研究[D]. 张羽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9(12)
- [7]海洋药物研究开发进展[J]. 王成,张国建,刘文典,杨新雨,朱妮,申静敏,王志成,刘杨,程珊,于广利,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2019(06)
- [8]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韦茂英.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眼针带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D]. 邹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