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马坑铁矿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福建马坑铁矿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一、福建马坑铁矿床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承帅[1](2012)在《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指明马坑铁(钼)矿床是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矿床。马坑铁矿主矿体为大型似层状隐伏矿体,赋存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黄龙组(C2h)灰岩和林地组(C1l)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矽卡岩与矿体密切共生,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岩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为主成矿期。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大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7Ma和128Ma,用SHRIMP锆石U-Pb方法测得其年龄为132.6±1.3Ma,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莒舟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5Ma、126Ma、129Ma、130Ma和130Ma,大洋和莒舟岩体都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的背景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03Ma和64Ma,表明闽西南晚石炭世和早古新世发生地壳拉张(裂谷)事件。大洋-莒舟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或准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呈明显铕负异常的“V”型展布;微量元素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属于高分异壳源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有EMⅡ型富集地幔组分的参与。马坑矽卡岩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辉石、石榴子石和钙蔷薇辉石,退化蚀变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单斜辉石以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锰钙辉石,似辉石以钙蔷薇辉石和蔷薇辉石为主;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伴生少量钙铝榴石;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和磁铁矿矿石的稀土分配模式具有相似性,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基本无铈异常,表明其成矿环境为氧化环境,暗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矿体附近大理岩和退化蚀变岩稀土元素特征出现规律性变化,表明它们与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碎屑岩和褪色辉绿岩提供了部分铁质。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其中以液体包裹体为主。气体组成均以CO2、H2O、N2、O2为主,其次为CH4、C2H4、C2H6和少量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和Mg2+为主,其次为Ca2+和少量Li+,阴离子以SO42-、F-、Cl-为主,还含有少量Br-、NO3-。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60~600℃、260~540℃、160~400℃;盐度为(6%~24%,32%~44%)、(4%~16%,36%~44%)、0%~4%。H、O、C、S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混有不同程度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自深部或地幔,但也受到围岩等因素的影响;矿化主要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得矿石中辉钼矿年龄为(133.0±0.8)Ma,表明马坑铁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一致,表明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马坑铁矿的成矿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弧后岩石圈伸展有关,是中国东部燕山期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开端。岩浆热液的相分离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和减压沸腾作用是马坑铁(钼)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洪为[2](2012)在《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西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西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自2004年以来,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勘查或发现了数个大中型的铁矿床。查岗诺尔大型磁铁矿床位于西天山北缘阿吾拉勒东段,赋矿围岩系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可能是早石炭世末期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于伊犁板块之下的大陆边缘岛弧的产物。该矿床主要由Fe Ⅰ和Fe Ⅱ两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Fe Ⅰ底盘夹一个透镜状大理岩,主要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受NW、NWW、NE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发生在围岩中的各种层间裂隙或断裂中。围岩蚀变主要呈现为石榴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以及绿泥石化等。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位素质谱和显微测温等技术手段,开展了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Sm-Nd年代学等研究,并将查岗诺尔铁矿与其它典型矿床进行类比研究,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因,构建成矿模式,为深入总结阿吾拉勒成矿带中铁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矿体赋存于大哈拉军山组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中,发育石榴石、透辉石、方柱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钾长石等脉石矿物,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伴有少量的赤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斑点状、斑杂状、豹纹状、块状、浸染状、条带状等,矿石结构以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共生边结构等较为常见。(2)矿床的蚀变分带具有热液矿床的特点。根据矿石组构和矿物共生特征,可以划分为岩浆期和热液期(包括矽卡岩亚期和石英-硫化物亚期)两个成矿期,进一步可以细分为磁铁矿-透辉石阶段、绿泥石-黄铁矿阶段、磁铁矿-石榴石-阳起石阶段、青磐岩化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6个成矿阶段。(3)利用电子探针对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的研究表明,矿床发育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为组合的钙质矽卡岩,与国内外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的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具有相似性。在磁铁矿和赤铁矿的Ca+Al+Mn vs Ti+V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的区域;磁铁矿的TiO2-Al2O3-MgO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4)岩浆期的磁铁矿∑REE很低,稀土配分模式大致呈轻、重稀土较富集而中稀土亏损的U型,富Ti、V、Cr,表明铁质可能来自安山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矽卡岩亚成矿期的磁铁矿∑REE极低,略微富集LREE,其它稀土元素亏损强烈,贫Ti、V,略富集Ni、Co和Cu。矽卡岩亚期的含矿和无矿矽卡岩中的石榴石的稀土配分模式类似,∑REE含量相对较高,呈HREE富集、LREE亏损、弱正Eu异常的分布型式,显示了交代成因石榴石的特征,暗示与其共生的磁铁矿也是通过热液流体与围岩地层的交代反应生成的,铁质来自围岩。(5)磁铁矿氧同位素显示,从岩浆期到矽卡岩期,δ18O具有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围岩蚀变等热液活动对成矿流体的改变。岩浆成矿期和矽卡岩期硫同位素主要显示岩浆来源,但岩浆期可能有少量围岩地层硫或海水硫的混入。成矿晚期阶段的方解石δ13CPDB-δ18OSMOW呈正相关,指示可能存在不同类型NaCl浓度混合或流体-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大理岩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的成矿物质。(6)成矿晚期方解石中的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的相关性表明,在随着成矿作用的逐渐进行,晚期流体的盐度逐渐降低,可能经历了等温混合作用以及不同温度、盐度的流体的混合过程。(7)与磁铁矿关系密切的石榴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316.8±6.7Ma,指示了高温热液蚀变的时间,表明主要的磁铁矿体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成矿作用及其高温热液蚀变不是矿区二叠纪岩体侵入携带的岩浆热液与大理岩发生的矽卡岩化所导致的,可能是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喷发后的岩浆期后热液与下伏大理岩发生的接触交代反应所引起的。(8)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稳定同位素和典型矿物的稀土微量分布型式,并将查岗诺尔铁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和火山岩型(包括岩浆型)铁矿进行对比,认为查岗诺尔铁矿可能是岩浆型和矽卡岩型(主要)的复合叠加矿床,矽卡岩化对铁成矿有重要的贡献。

易锦俊[3](2018)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马坑铁矿是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开展矿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马坑铁矿的成因类型、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和找矿标志等科学问题,总结了矿床主要成矿要素,建立了“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模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各类铁矿石的磁铁矿均具有较低的V、Ti、Cu、Zn元素含量,在(Ca+Al+Mn)-(Ti+V)和(Ti+V)-Ni/(Cr+Mn)两个判别图解上,所有分析数据均投影于矽卡岩区,显示其为矽卡岩成因,马坑铁矿为一层控矽卡岩矿床。磁铁矿、石榴石、辉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暗示这些矿物之间存在成因联系,它们是在高温、富铕、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莒舟、大洋花岗岩具有强的负铕异常,与磁铁矿、石榴石、辉石的正铕异常形成互补,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莒舟、大洋花岗岩。铁矿石中磁铁矿单矿物的δ57Fe值变化于-0.108‰0.344‰之间,小于大洋花岗岩的δ57Fe值,表明Fe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而新鲜辉绿岩相比蚀变辉绿岩富集Fe的重同位素,暗示蚀变辉绿岩部分铁质进入了成矿流体。硫化物矿物δ34S变化于-3.2‰0.8‰之间,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为-2.7‰,反映出岩浆硫的特征,但部分混入了围岩中的还原硫。对矿石铅来源的示踪结果显示,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并具有少量地幔铅加入的混合铅特征。总之,马坑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洋、莒舟花岗岩,但辉绿岩和地层亦贡献了部分成矿物质。对ZK614、ZK617钻孔岩心进行蚀变矿物、元素浓度和磁化率扫描,结果显示:马坑铁矿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床蚀变矿物分带特征;As、Sn元素分布基本与磁铁矿化一致,它们的含量与Fe元素含量显示出一定的正相关性。矿物蚀变分带、硅钙面、辉绿岩以及As、Sn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等是马坑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总结“马坑式”铁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如下:成矿地质体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主,侵位时代在130Ma左右,古生代及中生代发育的辉绿岩为次要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以区域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及褶皱构造为主;成矿结构面以林地组石英砂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以及文笔山组碎屑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的硅钙面为主;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包括蚀变矿物规律性的带状分布、林地组广泛发育的硅化带以及磁铁矿化、辉钼矿化、铅锌矿化等。

林东燕[4](2011)在《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闽西南地区是“永梅拗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夏古陆的主体、中国东部环西太平洋火山岩带以及多金属成矿带交汇处,是特提斯E-W向构造与环太平洋NE向构造时空演化交替的典型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福建省“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同时也造就了该区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铁等矿产重要的矿集区。本文将福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武夷基底杂岩、闽西南被动陆缘与陆表海盆地以及闽东岩浆弧等3个Ⅲ级单元。其中,研究区所属的闽西南被动陆缘与陆表海盆地,可进一步划分武平桃溪基底杂岩、南口-清流陆内裂谷、长汀-上杭陆缘斜坡、大田-龙岩陆表海盆地等4个Ⅳ级单元。宁化-南平、政和-大埔、上杭-云霄、闽江口-永定等四条主要深大断裂带控制着区内沉积成矿作用及构造、岩浆的演化。研究区发育了印支和燕山二个期次的逆冲推覆构造。其中,印支期可分为明溪—上杭和南平—龙岩两个NE走向的推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燕山期也可大致分为东部沿政和—大埔断裂带分布的推覆构造带和西部明溪—清流里田两个条带,整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逆冲推覆。通过对晚古生代—三叠纪地层的沉积特征、岩相古地理和构造环境分析、探讨,得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是特提斯E-W向构造重要的组成部分,推测晚古生代—三叠纪存在“闽东古陆”,提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特提斯构造演化模式,并将区内演化划分为结晶基底形成、变质褶皱基底形成、陆表海盆地发育、活动大陆边缘等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对马坑、汤泉典型铁矿床的解剖,认为马坑铁矿为沉积-改造型铁,汤泉铁矿为接触交代型。其中获得马坑热液叠加改造伴生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30.5±0.92Ma。通过总结铁矿区域成矿条件及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铁矿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找矿标志,并划分了大田-将乐接触交代型铁矿区和龙岩-德化沉积-改造型铁矿区2个成矿亚带(Ⅳ级),以及将乐万安、永安溪南-大田龙凤场、大田银顶格、漳平挂山、德化阳山、安溪潘田-剑斗、龙岩蕉山-漳平大坂、漳平洛阳、龙岩马坑、上杭湖洋等10个铁矿成矿远景区(Ⅴ级)。并提出了远景区部署建议。

张志,张承帅[5](2014)在《福建马坑铁(钼)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文中提出马坑大型铁(钼)矿赋存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黄龙组(C2h)灰岩和林地组(C1l)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铁矿与矽卡岩密切共生,但矿床成因尚存在争议。本文就马坑铁矿矽卡岩进行了矿物学特征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矽卡岩矿物组合主要为辉石、石榴子石和钙蔷薇辉石,退化蚀变岩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单斜辉石以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锰钙辉石;似辉石为钙蔷薇辉石和蔷薇辉石;石榴子石端元成分以钙铁榴石为主,钙铝榴石少量;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马坑铁矿的矽卡岩是由热流体沿灰岩与碎屑岩之间层间构造破碎带交代形成的,铁矿石大部分产于矽卡岩内,磁铁矿多稍晚于矽卡岩,不仅广泛交代矽卡岩,而且还直接交代灰岩、砂岩等围岩,呈交代结构;主矿体下盘常出现厚层石英岩,碎屑岩也出现了明显的交代,矽卡岩分带现象普遍,与典型矽卡岩矿床特征一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马坑铁矿矿床类型应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张达,吴淦国,狄永军,王长明,姚继明,张垚垚,吕良冀,袁远,石建基[6](2012)在《福建漳平洛阳铁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确定闽西南地区铁矿床成矿时代及主要成矿作用特征,选取洛阳铁矿床开展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龄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洛阳铁矿床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3.0±1.9)~(134.0±4.2)Ma,为早白垩世成矿.矿区花岗斑岩结晶年龄为131±1Ma,细粒斑状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31.64±0.62Ma,说明岩体都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对洛阳铁矿床花岗岩、磁铁矿体及辉钼矿体空间分布规律及矿化蚀变特征综合分析,结合岩体与矿床年代学结果,可以得出洛阳铁矿床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与早白垩世花岗岩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石炭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密切相关.

张承帅,毛景文,张长青,于淼[7](2013)在《福建马坑矽卡岩型铁(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马坑矿床是一个大型层控矽卡岩型铁(钼)矿床,赋存于早白垩世莒舟-大洋花岗岩外接触带黄龙组灰岩和林地组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对不同成矿阶段的石榴子石、透辉石、角闪石、石英、方解石和萤石中流体包裹体所进行的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表明,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和少量富CO2包裹体,其中以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气相组成均以CO2、H2O、N2、O2为主,其次为CH4、C2H4、C2H6和少量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和Mg2+为主,其次为Ca2+和少量Li+,阴离子以SO42-、F-、Cl-为主,还含有少量Br-、NO3-,成矿流体应为H2O-NaCl(NaF)±CaCl2(KCl)体系。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60~600℃、260~540℃、160~400℃;盐度w(NaCleq)分别为(6%~24%、32%~44%),(4%~16%、36%~44%)和0~4%。H、O、C、S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混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流体中碳和硫来自深部或地幔,但也受到围岩等因素的影响。岩浆热液的相分离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可能是马坑铁(钼)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赵一鸣,谭惠静,许振南,袁润广,毕承思,郑人来,李大新,孙静华[8](1983)在《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钙矽卡岩型铁矿床 专辑1》文中认为前言闽西南地区铁矿资源十分丰富,已知有马坑,阳山、潘田、洛阳和银顶格等一批大中型铁矿床,小型矿床和矿点星罗棋布。它们大体呈北东向展布,向南西延伸至广东境内, 包括尖山、铁山嶂、大顶、松坑等铁矿区,构成一条长约300公里,平均宽为180公里的闽西南—粤东北铁矿成矿带。成矿带所处地质位置大体与永梅上古生代拗陷的范围相当。

来守华,陈仁义,张达,狄永军,龚勇,袁远,陈良[9](2014)在《福建潘田铁矿床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文中认为潘田铁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潘田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硅钙岩性界面"中,其成矿与花岗岩侵入关系密切,是一个具有很大找矿潜力的富铁矿床。但前人对该花岗岩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对潘田铁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形成时代、构造环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131.68±0.48Ma。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属弱过铝质-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相对于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铕负异常,重稀土配分模式相对平坦,中稀土相对亏损。微量元素中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潘田岩体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潘田铁矿床矿体与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成因关系表明,花岗岩侵入作用是控制主成矿阶段矿体空间定位的地质作用,花岗岩是铁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林地组碎屑岩与黄龙组-栖霞组碳酸盐岩的接触界面是成矿有利部位,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硅钙岩性界面"成矿,本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多因耦合、临界转换、边界成矿"的典型案例。

张建中,冯秉寰,金浩甲,刘斌,罗玉鹏,金志明,朱美珠,陈书章[10](1987)在《新疆阿勒泰阿巴宫—蒙库海相火山岩与铁矿的成生关系及成矿地质特征》文中指出本文以板块构造观点概略地论述了本区海相火山岩及铁矿床(点)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根据铷-锶同位素等时线确认了成岩、成矿的时代;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矿物气-液包裹体和斜长石的研究,把变质火山岩系恢复为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系统地阐述了变质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划分了火山喷发旋回,探讨了火山岩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以及与铁矿的时空关系;较详细地研究了铁矿带各矿床(点)地层、地质构造、围岩蚀变作用、矿体产态、矿石类型及组构特征。对矿石和磁铁矿的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丰度作了较深入地分析;重点研究了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论证了矿床的硫源及其与铁矿成因上的关系,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演化的特征,探讨了成矿作用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温度194—530℃,压力200—1900巴)和成矿溶液的性状及包裹体研究在成矿理论分析中的意义。最后对该成矿带各矿床(点)铁质来源、成矿方式、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系列归属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论证和总结。

二、福建马坑铁矿床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马坑铁矿床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矽卡岩矿床现状
        1.1.2 铁矿床现状
        1.1.3 马坑铁矿开发历史和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推覆构造
        2.2.3 滑脱构造
        2.2.4 褶皱
        2.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
        2.4.2 区域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岩石中元素丰度
        2.5.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6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质概况和岩石学特征
        4.1.1 花岗岩
        4.1.2 辉绿岩
    4.2 地质年代学
        4.2.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4.2.2 锆石特征及分析结果
    4.3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实验方法
        4.3.2 主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3.4 Sr-Nd-Pb 同位素组成
    4.4 讨论
        4.4.1 成岩时代
        4.4.2 花岗岩成因类型
        4.4.3 花岗岩源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矽卡岩矿物学分析
        5.2.1 石榴子石
        5.2.2 辉石
        5.2.3 角闪石、绿泥石和云母
    5.3 矽卡岩的分带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1 稀土采集和测试结果
        6.1.1 样品采集及分析过程
        6.1.2 分析结果
    6.2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流体
    7.1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7.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7.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成分
        7.1.4 包裹体群组分析
        7.1.5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压力
    7.2 稳定同位素
        7.2.1 C 同位素
        7.2.2 H、O 同位素
    7.3 成矿流体特征
        7.3.1 成矿流体性质
        7.3.2 成矿流体来源
        7.3.3 流体氧化状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矿年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8.1 辉钼矿 Re-Os 测年
        8.1.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8.1.2 测试结果
        8.1.3 成矿时代与成矿作用
    8.2 成矿物质来源
        8.2.1 钼的来源
        8.2.2 硫同位素及其示踪
        8.2.3 稀土元素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8.2.4 铁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矿床机制与成矿模型
    9.1 成矿构造环境
    9.2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型
        9.2.1 成矿机制
        9.2.2 成矿模型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2)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质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火山岩特征
    3.1 岩相学
    3.2 岩石地球化学
    3.3 U-Pb年代学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特征
    4.2 矿体地质特征
    4.3 围岩蚀变
    4.4 成矿期次
    4.5 矿物学特征
    4.6 矽卡岩形成机制
    4.7 矽卡岩化与铁成矿
    4.8 小结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
    5.4. 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
    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2 Sm-Nd年代学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对比
    6.5 成矿模式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磁铁矿LA-ICP-MS元素分析研究现状
        1.2.2 铁同位素示踪研究现状
        1.2.3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4 马坑铁多金属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4.1 构造-岩浆活动背景
        1.2.4.2 矿床地质特征
        1.2.4.3 矿床成因研究
        1.2.4.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
        1.4.2.1 技术路线
        1.4.2.2 工作方法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盖层岩系
        2.1.3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
        2.1.4 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
        2.1.5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断裂
        2.2.3 推覆构造
        2.2.4 滑脱构造
        2.2.5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
        2.4.1 区域重力异常
        2.4.2 区域航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2.1 褶皱构造
        3.1.2.2 断裂构造
        3.1.3 侵入岩
        3.1.3.1 花岗岩
        3.1.3.2 辉绿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1.1 主矿体
        3.2.1.2 小矿体
        3.2.1.3 钼矿体
        3.2.2 矿石特征
        3.2.2.1 矿石类型
        3.2.2.2 矿石构造
        3.2.2.3 矿石结构
        3.2.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3.2.3.1 围岩蚀变
        3.2.3.2 矿化阶段
第4章 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探讨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和显微观察
        4.1.2 分析方法
    4.2 测试结果
    4.3 矿床成因探讨
        4.3.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4.3.2 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特征与成矿过程约束
        4.3.3 马坑铁矿的矿床成因探讨
    4.4 小结
    附表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测试结果
        5.2.1 辉绿岩
        5.2.2 大理岩
        5.2.3 林地组砂岩
        5.2.4 磁铁矿矿石
        5.2.5 磁铁矿单矿物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成矿流体性质
        5.3.3 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作用阶段
    5.4 小结
    附表
第6章 铁、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6.1.1 铁同位素分析
        6.1.2 硫、铅同位素分析
    6.2 测试结果
        6.2.1 铁同位素测试结果
        6.2.2 硫同位素测试结果
        6.2.3 铅同位素测试结果
    6.3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3.1 铁同位素组成和铁质来源
        6.3.2 硫同位素组成和硫的来源
        6.3.3 铅同位素组成和铅的来源
    6.4 小结
第7章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及矿化蚀变特征与成矿要素研究
    7.1 钻孔岩心的选取及分析方法
        7.1.1 钻孔岩心的选取
        7.1.2 扫描测试方法
        7.1.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1.2.2 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2 测试结果
        7.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2.2 pXRF元素浓度测试
        7.2.3 高精度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3 矿化蚀变特征探讨
        7.3.1 矿化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7.3.2 蚀变矿物分带
    7.4 对成矿要素的指示
        7.4.1 辉绿岩对成矿的贡献
        7.4.2 硅钙面控矿特征
        7.4.3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7.5 小结
第8章 成矿机制与“三位一体”找矿模式
    8.1 成矿机制
        8.1.1 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
        8.1.2 流体沸腾作用与小矿体的形成
    8.2 成矿地质体
        8.2.1 大洋、莒舟花岗岩
        8.2.2 辉绿岩
    8.3 控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8.3.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8.3.2 断裂构造控矿作用
        8.3.2.1 断层
        8.3.2.2 推覆构造
        8.3.3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8.3.4 结构面控矿作用
        8.3.4.1 硅钙面控矿
        8.3.4.2 裂隙充填控矿
    8.4 成矿作用的矿化蚀变标志
    8.5 成矿时空演化
    8.6 “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对象及其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历史回顾
        1.2.2 前人研究成果、现状述评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闽西南区域地质背景
    2.1 深部构造及地球物理特征
        2.1.1 地球物理特征
        2.1.2 地壳结构
    2.2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3 地质构造概况
        2.3.1 地层特征简述
        2.3.2 侵入岩特征简述
        2.3.3 构造特征
3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
    3.1 晚古生代-三叠纪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3.1.1 晚泥盆世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2 石炭纪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3 二叠纪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4 早三叠世溪口组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1.5 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沉积特征和构造环境
    3.2 闽西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演化
        3.2.1 宁化-南平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
        3.2.2 政和-大埔NNE 向断裂带
        3.2.3 上杭-云霄NW 向断裂带
        3.2.4 闽江口—永定断裂带
    3.3 闽西南地区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特征
        3.3.1 基底形成阶段
        3.3.2 陆表海盆地发展阶段
        3.3.3 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3.4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模式
4 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
    4.1 区域成矿的地层条件
        4.1.1 碳酸盐岩地层的控矿作用
        4.1.2 早中石炭世含铁建造特征
        4.1.3 地层的含矿性特征
        4.1.4 闽西南铁矿矿体顶底板岩性特征
        4.1.5 碳酸盐围岩的化学成分特征
    4.2 区域成矿的岩浆岩条件
    4.3 区域成矿的构造条件
        4.3.1 矿床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
        4.3.2 研究区主要的控矿型式
5 闽西南地区典型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5.1 典型矿床的解剖
        5.1.1 马坑式沉积-改造型铁矿
        5.1.2 汤泉式接触交代型铁多金属矿
    5.2 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探讨
    5.3 铁多金属矿床成因机理
        5.3.1 马坑式沉积-改造型铁矿成因机理
        5.3.2 汤泉式接触交代型铁矿成因机理
6 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6.1 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
        6.1.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6.1.2 矿床具有层控及时控特征
        6.1.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4 沉积岩相与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5 侵入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1.6 铁矿与矿化继承性作用关系
    6.2 铁矿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6.3 铁矿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6.3.1 铁矿富集的有利空间
        6.3.2 铁矿产出的层位
        6.3.3 矿床及矿物组合区域分带
    6.4 闽西南地区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6.5 闽西南地区铁矿找矿标志
7 闽西南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研究
    7.1 成矿远景区划分
        7.1.1 铁矿成矿区带划分方法
        7.1.2 闽西南地区铁矿成矿区带具体划分
    7.2 成矿远景区特征及找矿方向
        7.2.1 Ⅳ级成矿亚带特征及找矿方向
        7.2.2 Ⅴ级成矿远景区特征及找矿方向
    7.3 勘查部署建议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5)福建马坑铁(钼)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分析
4 矽卡岩矿物学分析
    4.1 石榴子石
    4.2 辉石
    4.3 角闪石、绿泥石和云母
5 矽卡岩分带
6 讨论
    6.1 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6.2 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探讨
7 结论

(6)福建漳平洛阳铁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及岩体地质特征
    2.1 矿床地质特征
    2.2 成矿花岗岩地质特征
3 样品及测试方法描述
    3.1 Re-Os同位素测试
    3.2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龄
4 测试结果
    4.1 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
    4.2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龄结果
5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5.1 成岩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
    5.2 成矿时代的区域地质意义
6 结论

(9)福建潘田铁矿床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2.1 主微量元素分析
    2.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
3 分析结果
    3.1 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3.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类型
    4.2 大地构造背景
    4.3 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5 结论

四、福建马坑铁矿床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张承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2]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D]. 洪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0)
  • [3]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D]. 易锦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D]. 林东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5]福建马坑铁(钼)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J]. 张志,张承帅. 岩石学报, 2014(05)
  • [6]福建漳平洛阳铁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J]. 张达,吴淦国,狄永军,王长明,姚继明,张垚垚,吕良冀,袁远,石建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6)
  • [7]福建马坑矽卡岩型铁(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J]. 张承帅,毛景文,张长青,于淼. 矿床地质, 2013(02)
  • [8]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钙矽卡岩型铁矿床 专辑1[A]. 赵一鸣,谭惠静,许振南,袁润广,毕承思,郑人来,李大新,孙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7), 1983
  • [9]福建潘田铁矿床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及其与成矿的关系[J]. 来守华,陈仁义,张达,狄永军,龚勇,袁远,陈良. 岩石学报, 2014(06)
  • [10]新疆阿勒泰阿巴宫—蒙库海相火山岩与铁矿的成生关系及成矿地质特征[J]. 张建中,冯秉寰,金浩甲,刘斌,罗玉鹏,金志明,朱美珠,陈书章. 西北地质科学, 1987(06)

标签:;  ;  ;  ;  ;  

福建马坑铁矿海相火山热液-沉积成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