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精液冷冻保存

泥鳅精液冷冻保存

一、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保存(论文文献综述)

贾濮元,郭华阳,朱克诚,刘宝锁,郭梁,张楠,江世贵,张殿昌[1](2021)在《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方法探究》文中指出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是中国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海水鱼类之一,对其精子开展冷冻保存可为黄鳍棘鲷育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可有效预防其种质资源衰退,保持其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以黄鳍棘鲷精子为实验材料,对其精子冷冻保存的稀释液、葡萄糖浓度、抗冻剂种类及浓度、精子与保护液稀释比例和降温程序等进行了筛选优化。结果表明,以含10 g·L-1葡萄糖、5%乙二醇的MPRS溶液与精子按1∶2的比例稀释,4℃平衡30 min,液氮面上5 cm熏蒸5 min,最后投入液氮保存2 h,将黄鳍棘鲷冷冻精子于37℃水浴解冻后活性最好,精子活力、运动时间和寿命可分别达到(85.17±3.66)%、(9.16±7.70) s和(94.29±9.55) s。

黄家锐,郭青松,但小琴,罗福广,黄杰,王卫民[2](2021)在《两种圆田螺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与活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差异以及活力,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光镜和电镜技术对两种圆田螺的精子活力和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圆田螺成熟典型精子和非典型精子均由头部、中段和尾段组成,典型精子头部呈螺旋形,由螺旋形细胞核组成,中段呈螺旋形,由螺旋形线粒体组成,尾部光滑;非典型精子呈马蹄形,由少量细胞核组成,中段呈棒状由线粒体和囊泡组成,尾部分叉,由9~16根鞭毛组成,两种类型的精子均不存在顶体和中心粒结构,轴丝均从核基部延伸至尾部,是典型的"9+2"结构。两种圆田螺典型精子形态仅在体宽存在显着差异,非典型精子形态仅在体宽和头宽存在显着差异,其余性状没有显着差异。两种圆田螺的典型精子运动能力较弱,非典型精子运动能力强,中华圆田螺非典型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FET)显着大于中国圆田螺;在快速运动时间上,中国圆田螺非典型精子的平均路径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显着高于中华圆田螺。统计各类型精子的比例;典型精子、非典型小精子、非典型大精子比例,中国圆田螺为1∶1.39∶1.66,中华圆田螺为1∶1.39∶1.38。

李猛,虞炯莹,王卫民[3](2022)在《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及杂交F1精子结构与活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能够顺利获得杂交后代,其正反交核型都为(2n=49),但杂交后代精巢表现出明显的发育迟缓现象,杂交泥鳅自交与回交实验表明,其雄性不可育。为了解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F1雄性不育的原因,实验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系统(CASA)、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二倍体泥鳅(DD)、大鳞副泥鳅(PP)、其正反杂交F1(DP)和(PD) 4种泥鳅精子的形态结构与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激活30 s时,DD和PP的精子运动率分别为76.50%±0.70%和75.17%±8.60%,极显着高于DP (3.65%±1.75%)和PD (2.68%±0.63%),且杂交泥鳅的精子的平均运动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等运动参数也极显着低于DD和PP,说明杂交泥鳅精子的活力极其低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4种泥鳅精巢内细胞进行倍性鉴定,发现DD和PP精巢内大多为1N精子,而DP和PD精巢内除了正常单倍体精子外,还有大量的2N和4N以及少量的8N细胞。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发现,DD与PP精巢内精子细胞致密、结构完整、大小均匀,其全长分别为(33.71±2.12)和(34.28±1.83)μm。而DP和PD精巢内的精子其头长显着高于DD和PP的精子,其尾长、中片长和全长皆显着低于DD和PP的精子。研究表明,杂交泥鳅的精子与正常精子相比,在精子形态和内部DNA含量方面表现出明显多态性。这可能是造成杂交泥鳅雄性不育的原因。杂交泥鳅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常精子,如多尾精子、双核精子以及大头精子,根据测量,其头部大小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根据头部体积大小测量估算其倍性,其中有正常的精子即单倍体精子,同时有二倍体精子、四倍体精子、八倍体精子甚至更高倍性的精子。这些杂交泥鳅的异常精子为其精子活力低下以及雄性不育提供了重要证据。

倪君杰,郑学斌,王建平,竺俊全[4](2021)在《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胭脂鱼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胭脂鱼消化道中无胃,主要由口咽腔、食道及肠组成.口咽腔内具短小的舌,食道粗短,肠道较长且有3个盘曲,肠指数为2.31±0.10.口咽腔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分布有较多味蕾,起食物的选择和甄别作用.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肌层发达,黏膜层上皮内有较多杯状细胞,主要起食物的润滑和过渡作用;肠道是胭脂鱼消化道行使消化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其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杯状细胞分布,游离面具明显的纹状缘,且前、中肠的肠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着高于后肠,表明前、中肠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作用.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其杂食食性相适应.

王宏玉[5](2021)在《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爽爽[6](2021)在《卵形鲳鲹DIGIRR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IGIRR(Single Ig IL-1R related molecule)是Toll/IL-1R超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与TLRs竞争性结合接头分子,抑制TLR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在调节先天免疫和自身性疾病中起关键作用。DIGIRR(Double Ig IL-1R related molecule)是鱼类特有的SIGIRR同源物,能够负调控IL-1或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在鱼类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卵形鲳鲹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受高密度养殖和水质恶化影响,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病害给卵形鲳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研究卵形鲳鲹DIGIRR基因的分子特征、免疫应答机制和蛋白功能将为其病害防治和抗病遗传育种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本研究鉴定了卵形鲳鲹DIGIRR(TroDIGIRR)基因,展开其序列结构特征、正常组织表达以及免疫应答规律、亚细胞定位、探究互作分子和多克隆抗体制备的研究。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TroDIGIRR基因的cDNA全长为2167 bp;ORF为1572 bp,推定编码523个氨基酸。蛋白结构分析显示,TroDIGIRR具有一个信号肽、两个Ig结构域、一个跨膜区和一个TIR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TroDIGIRR氨基酸序列与鱼类DIGIRR的同源性最高(68.5%-86.3%),与鱼类SIGIRR同源性为54.1%-68.5%;TroDIGIRR的Ig结构域和TIR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DIGIRR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57.3%-87.6%和76.2%-92.5%。进化分析显示,TroDIGIRR与其他鱼类DIGIRR聚为一支。以上分析表明,TroDIGIRR是脊椎动物DIGIRR的类似物,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2、qPCR检测健康卵形鲳鲹DIGIRR基因的表达分布。结果表明,TroDIGIRR在所检组织(脑、鳃、皮肤、肌肉、肠道、心脏、肝脏、脾脏和头肾)中呈组成型分布,在肠道表达量最高,肝脏、头肾和脾脏次之,在心脏中表达最低,这表明其参与机体各种生命活动。3、LPS、poly I:C和溶藻弧菌刺激后,TroDIGIRR在免疫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为:(1)LPS刺激后,与对照组相比头肾、肝脏、肠道和鳃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6 h显着下调,在12 h和24 h均显着上调(P<0.05);刺激后48 h,肝脏、肠道和鳃的表达水平恢复正常,而头肾的表达仍显着上调;脾脏中的表达在刺激后12 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2)poly I:C刺激后,肠道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6 h显着下调,在12 h-48 h持续升高;肝脏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刺激后6 h显着下调,12 h达到峰值,随后表达量开始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显着升高(P<0.05);脾脏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刺激后12-48 h显着上调;头肾中TroDIGIRR的表达规律与脾脏相似;鳃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除了在24 h显着上调外,其他时间点无明显变化。(3)溶藻弧菌感染后,头肾和肠道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6 h均显着下调,分别在12 h和24 h显着上调;脾脏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刺激后6 h显着下调,但其他时间点均显着上调;肝脏和鳃中TroDIGIRR的表达水平在12 h显着上调,其他时间点无显着变化。以上结果提示TroDIGIRR不但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还可能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4、采用pET-32a原核表达系统获得TroDIGIRR胞外域和胞内域(pET32a-DIG-ECDs和pET32a-DIG-TIR)重组蛋白。之后,对重组蛋白进行复性,并以此为抗原免疫日本大耳兔,采集血清,获得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与pET32a-DIG-ECDs和pET32a-DIG-TIR蛋白有良好的反应性,ELISA检测抗血清效价分别达到1:256k和1:2048k。抗体的制备为筛选TroDIGIRR可能的配体和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5、构建pEGFP-N1-TroDIGIRR真核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48 h后DAPI染核,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卵形鲳鲹DIGIRR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6、构建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48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与Western blot技术,探究TroDIGIRR与TroMy D88和TroTRIF蛋白互作关系。结果显示,TroDIGIRR能与TroMy D88相互作用,而与TroTRIF不互作。

沙小宇,陈红军,刘旭,李芹,王永明,谢碧文[7](2020)在《花斑副沙鳅精子超微结构观察》文中指出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精子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并对精子各部分长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构成.精子全长(34.61±0.48)μm;头部呈圆球状,无顶体,长(1.38±0.31)μm,宽(1.21±0.27)μm;细胞核后端向前凹陷形成"U"形植入窝,凹陷深度为细胞核长径的1/3.中片中心粒复合体分为基体和近端中心粒,呈"L"形排列,袖套两端呈不对称分布,一侧较狭长,一侧较肥厚;鞭毛起始于基体,由轴丝及外面的质膜构成,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起始端无侧鳍,但随着鞭毛的延长,质膜向外扩展形成对称分布的侧鳍.

胡伟华[8](2020)在《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文中指出黄颡鱼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雄性比雌性生长快1.5-2倍。我国学者开拓出了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并培育出全雄黄颡鱼,显着提高了黄颡鱼养殖经济效益,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亲本超雄鱼繁育系经过多代自交之后发生了退化,自交系在生长和抗病等性能方面呈现减弱的趋势,此时需要对全雄黄颡鱼进行品种改良或开发出其它黄颡鱼新品种。本团队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选择梁子湖水域采捕并经连续3代选育的黄颡鱼为母本、长江河段中采捕并经连续2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为父本(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再经人工杂交获得F1代即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本研究对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型、生长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了黄颡鱼母本繁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提供解决方案。首先,选取相同养殖条件下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着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雄性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雌性,而在“黄优1号”中,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着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雄鱼“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相比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有效活力低下,经繁殖能力测试,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杂交优势,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探究“黄优1号”杂交不育遗传机制,对“黄优1号”和黄颡鱼早期性腺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组织学H&E染色发现,雌性黄颡鱼在各发育时期(20日龄、2月龄和8月龄)均发育正常,而“黄优1号”卵巢则完全退化,20日龄无卵原细胞,2月龄和8月龄无卵母细胞;与雄性黄颡鱼正常发育相比,40日龄“黄优1号”精巢可观察到精原细胞,但2月龄和8月龄呈性腺呈退化状态。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8月龄“黄优1号”性腺中生殖细胞分化相关基因(vasa、piwi1、dnd和dazl)和性腺体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卵巢:wnt4、esr2和foxl2;精巢:dmrt1、star和cyp17a1)均降低。Vasa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其在“黄优1号”卵巢和精巢切片中的信号明显弱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组织中,减数分裂标记物Sycp3和有丝分裂标记物PH3的信号也都明显降低。有趣的是,4-细胞期,“黄优1号”中母源生殖质特异性基因vasa、dnd、piwi1和dazl的表达明显低于黄颡鱼,而且“黄优1号”胚胎卵裂沟中vasa mRNA的表达极大减少。“黄优1号”性腺发育呈异常状态且杂交不育,母源mRNA表达减少,生殖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严重受损。在黄颡鱼苗种繁育过程中,使用人工合成的传统激素进行催产,而引起雌性黄颡鱼出现较高比例的产卵失败或产卵不完全现象导致的死亡。可重复多次繁殖的母本对种群长期稳定和水产养殖育种计划制定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比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多潘立酮(DOM)和鲤鱼垂体提取物(CPE)的不同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的效果影响,发现了外源激素的最佳策略,即第一针注射LHRH/CPE和第二针注射LHRH/CPE/DOM的混合物,可以大大提高产卵成功率、产卵重量和产卵后存活率。生殖管缺陷的雌性黄颡鱼中卵黄蛋白原和雌二醇水平显着降低。有趣的是,对生殖管缺陷的雌性黄颡鱼使用hCG/LHRH/DOM组合催产时,无法排卵并有高死亡率,而使用hCG,LHRH,DOM和CPE的协同组合可有效诱导产卵并降低产后死亡率。本研究发现了有效的外源激素组合,可改善雌性黄颡鱼的产卵性能和产后存活率。目前,多数黄颡鱼繁育场的母本存在内脏脂肪沉积过度的问题,为了研究母本内脏脂肪沉积过度与繁育性能的关系,我们选取野生黄颡鱼群体(group 1),肠系膜脂肪较少的黄颡鱼养殖群体(group 2),肠系膜脂肪较多的2个黄颡鱼养殖群体(group 3和4)。结果显示肠系膜脂肪体重比与性腺指数呈负相关,进行人工繁殖试验,group 1和group 2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单尾母鱼出苗量无显着性差异,均显着高于group 3和group 4。苗种畸形率上group 1和2的显着低于group3和4。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黄蛋白原(VTG)的水平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降低;相反,肝脏和卵子中的油脂和糖原含量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升高。总而言之,黄颡鱼母本肠系膜脂肪过度沉积对其生理和繁殖性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新品种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黄颡鱼,具有杂交不育的特性,主要是由于生殖细胞及性腺发育缺陷造成的。发现了改善母本繁殖性能的催产方法,有效提高母本产卵率和产后存活率;减少肠系膜脂肪沉积能够显着改善繁殖性能,为培育优质亲本和提高苗种质量提供了思路。

乔瑞峰,陆专灵,高爽爽,雷坤,韦友传[9](2020)在《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的优化》文中认为【目的】优化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方法】以解冻后的精子活力为参数,调控试验条件,筛选最佳精液稀释液和最佳抗冻剂,优化抗冻剂体积分数和精液稀释比例。【结果】5种稀释液中,稀释液Ⅳ效果最好,冻精活力为35.5(±2.7)%;甘油(GLY)、甲醇(METH)、二甲基亚砜(DMSO)等3种抗冻剂中,5%(V/V)DMSO处理的冻精活力为40.7(±2.5)%,显着高于5%GLY和METH处理的冻精活力;优化DMSO的体积分数发现,10%终浓度的DMSO对精液保护效果较好,冻精活力为54.6(±1.5)%;优化稀释液Ⅳ与精液稀释比例发现,稀释液Ⅳ与精液以3∶1体积比稀释时能达到良好效果,冻精活力可达65.4(±2.3)%。【结论】精液稀释液Ⅳ与精液体积比为3∶1,终浓度10% DMSO为抗冻剂,对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的效果最佳。

曹勤[10](2020)在《紫外辐射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胚胎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养殖品种但因种质资源退化导致其品质、遗传多样性、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受到影响。雌核发育作为可获得优良品种的手段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鱼类良种的开发。据报道,人工诱导褐点石斑鱼雌核发育技术已取得成功,但因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过程中需对精子遗传物质灭活和受精卵染色体加倍处理使得仔鱼存活率低、畸形率高,为探究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手段对褐点石斑鱼受精卵胚胎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紫外线法和冷休克法为雌核发育处理手段,以紫外灯、褐点石斑鱼母本(♀)与清水石斑鱼父本(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为研究对象,对紫外灯辐射强度稳定范围、稳定时间进行测定以及对清水石斑鱼精子最佳稀释液进行筛选、清水石斑鱼精子紫外处理条件和受精卵冷休克处理条件的摸索以及经紫外处理诱导的胚胎和冷休克处理过的胚胎发育的观察,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紫外灯管辐射强度进行研究表明不同紫外灯打开后辐射强度趋于稳定的时长不同;同一灯管不同位点处辐射强度不同;辐射强度随灯管高度增加而降低,一定范围内,高度上升1 cm会造成辐射强度呈显着差异(P<0.05)。2.采用5种精子稀释液(ELS3、EM1、Hank’s、MPRS和TS-19)对清水石斑鱼精子稀释后通过观察精子激活率、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测得EM1为清水石斑鱼精子最佳稀释液。本研究对紫外照射条件、冷休克处理起始时间、处理持续时间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当辐射强度为2500μW/cm2,照射2.5 min时褐点石斑鱼受精卵原肠期胚胎存活率和孵化率最高;当冷休克(0~2℃)处理起始时间为6.0 min持续处理6.5 min后胚胎孵化率最高。3.对未经任何处理、紫外照射以及冷休克后的受精卵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研究表明经冷休克处理后的受精卵胚胎发育用时最长,且紫外和冷休克处理会造成受精卵胚胎发育卵裂不均一,胚胎细胞出现多油球的情况,并造成初孵仔鱼不同程度的畸形。

二、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保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保存(论文提纲范文)

(1)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稀释液的筛选
    1.3 葡萄糖浓度的筛选
    1.4 抗冻剂的筛选
    1.5 稀释比例的筛选
    1.6 降温程序的筛选
    1.7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稀释液的筛选
    2.2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葡萄糖浓度的筛选
    2.3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抗冻剂的筛选
    2.4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稀释比例的筛选
    2.5 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降温程序的筛选
3 讨论
    3.1 稀释液对黄鳍棘鲷精子活力的影响
    3.2 葡萄糖浓度对黄鳍棘鲷精子活力的影响
    3.3 抗冻剂的种类和浓度对黄鳍棘鲷精子活力的影响
    3.4 稀释比例对黄鳍棘鲷精子活力的影响
    3.5 降温程序对黄鳍棘鲷精子活力的影响
4 结论

(2)两种圆田螺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与活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CASA系统检测精子活力
    1.3 两种圆田螺不同类型精子比例计算
    1.4 光学显微镜标本制备
    1.5 扫描电镜标本制备
    1.6 精子形态性状测量
    1.7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
    2.2 两种圆田螺各精子比例
    2.3 精子形态结构差异比较
        2.3.1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2.3.2 透射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精子活力比较分析
    3.2 精子形态结构差异比较
    3.3 典型精子
    3.4 非典型精子

(3)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及杂交F1精子结构与活力(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精子DNA相对含量测定
    1.3 光学显微镜标本制备
    1.4 扫描电镜标本制备
    1.5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1.6 CASA系统检测精子活力
    1.7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计算机辅助分析精子活力
    2.2 精子DNA相对含量分析
    2.3 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及其杂交后代精子形态结构
3讨论
    3.1 计算机辅助分析精子活力
    3.2 精子细胞DNA含量的估算
    3.3 异常精子产生机制

(4)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解剖观察
        1.2.2 组织切片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消化道外形特征
    2.2 消化道组织学结构
3 讨论
4 结论

(6)卵形鲳鲹DIGIRR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哺乳动物SIGIRR研究进展
        1.1.1 SIGIRR结构与分布
        1.1.2 SIGIRR负调控机制
        1.1.3 SIGIRR与疾病的关联
    1.2 鱼类SIGIRR/DIGIRR研究进展
    1.3 卵形鲳鲹的病害与免疫学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卵形鲳鲹DIGIRR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TroDIGIRR基因全长cDNA克隆
        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卵形鲳鲹脾脏总RNA提取及检测
        2.3.2 TroDIGIRR基因全长序列分析
        2.3.3 TroDIGIR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与进化分析
        2.3.4 TroDIGIRR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及结构域比较
        2.3.5 TroDIGIRR蛋白的二级与三级结构分析
        2.3.6 TroDIGIRR蛋白理化性质和功能位点分析
    2.4 讨论
        2.4.1 TroDIGIRR序列与结构特征
        2.4.2 TroDIGIRR同源性与进化分析
        2.4.3 TroDIGIRR序列理化性质
第三章 卵形鲳鲹DIGIRR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与相互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组织样品采集与模板制备
        3.2.3 qPCR与数据处理
        3.2.4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3.2.5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及冻存
        3.2.6 细胞转染
        3.2.7 亚细胞定位实验
        3.2.8 免疫共沉淀实验
        3.2.9 Western blotting
    3.3 实验结果
        3.3.1 TroDIGIRR基因的组织分布
        3.3.2 LPS、poly I:C和 V.alginolyticus刺激后TroDIGIRR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3.3.3 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分析
        3.3.4 TroDIGIRR基因的细胞定位分析
        3.3.5 TroDIGIRR与TroMy D88或TroTRIF的相互作用探究
    3.4 讨论
        3.4.1 TroDIGIRR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3.4.2 TroDIGIRR基因免疫应答规律分析
        3.4.3 TroDIGIRR的亚细胞定位与互作蛋白分析
第四章 卵形鲳鲹DIGIRR胞外域与胞内域多克隆抗体制备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3 构建TroDIGIRR胞外域和胞外域原核表达载体
        4.2.4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
        4.2.5 融合蛋白纯化
        4.2.6 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
        4.2.7 多克隆抗体制备
    4.3 实验结果
        4.3.1 稀有密码子优化与抗原表位分析
        4.3.2 多克隆抗体制备
        4.3.3 间接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
        4.3.4 Western blot验证多克隆抗体特异性
    4.4 讨论
        4.4.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4.4.2 蛋白表达与纯化
        4.4.3 多克隆抗体制备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花斑副沙鳅精子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1.2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2 结果
    2.1 扫描电镜观察
    2.2 透射电镜观察
        2.2.1 头部
        2.2.2 中片
        2.2.3 尾部
3 讨论
    3.1 花斑副沙鳅精子的分型
    3.2 花斑副沙鳅精子头部的超微结构
    3.3 花斑副沙鳅精子中片的超微结构
    3.4 花斑副沙鳅精子尾部的超微结构
4 结论

(8)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1 杂交育种概述
        1.2 远缘杂交的概述
        1.3 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2 杂交不育研究进展
        2.1 杂交不育概述
        2.2 杂交不育的机制
        2.3 杂交不亲和的研究
    3 鱼类性腺形成以及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3.1 性腺的形成与生殖细胞的关系
        3.2 鱼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4 母本繁育性能研究进展
        4.1 母本培育相关因素的研究
        4.2 蛋白水平对母本培育的影响
        4.3 高不饱和脂肪酸对母本培育作用机理的研究
        4.4 HPG轴在母本培育中机理的研究
    5 黄颡鱼产业现状及育种发展方向
    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来源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基因组DNA提取
        2.5 PCR扩增
        2.6 RNA提取
        2.7 外形特征测量方法
        2.8 染色体组制备
        2.9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生长指标测量分析
        2.10 鱼体解剖及形态学观察
        2.11 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
        2.12 “黄优1号”繁殖能力测试
        2.13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2.14 半定量RT-PCR
        2.15 DNA纯化回收
        2.16 黄颡鱼胚胎整体原位杂交(WISH)
        2.17 统计学分析
        2.18 实验所用引物
    3 结果
        3.1 遗传鉴定的改进
        3.2 “黄优1号”外观特征
        3.3 “黄优1号”可数性状和可比性状
        3.4 “黄优1号”染色体核型分析
        3.5 “黄优1号”生长指标测量分析
        3.6 “黄优1号”性腺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3.7 利用CASA比较分析杂交黄颡鱼“黄优 1 号”精子质量
        3.8 “黄优1号”繁殖能力测试
        3.9 “黄优1号”性腺细胞发育异常
        3.10 “黄优1号”精巢组织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停滞
        3.11 “黄优1号”的生殖系特异性基因母源mRNA的异常和表达降低
    4 讨论
        4.1 “黄优1号”生物学特性
        4.2 “黄优1号”杂交不育机制
第三章 外源激素协同作用提高黄颡鱼母本产卵率和产后存活率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鱼来源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人工授精和孵化
        2.5 组织学观察
        2.6 激素和卵黄蛋白的检测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外源激素对催产效果分析
        3.2 生殖管道缺陷黄颡鱼的种群特征
        3.3 CPE与其他合成激素的结合可能导致有生殖管缺陷雌鱼产卵
    4 讨论
第四章 黄颡鱼母本的肠系膜脂肪沉积对繁育性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来源及分组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试剂
        2.4 形体指标测量及解剖观察
        2.5 组织学分析
        2.6 过碘酸-希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PAS)
        2.7 血清激素和蛋白水平检测
        2.8 人工繁殖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黄颡鱼母本肠系膜脂肪指数和性腺指数分析
        3.2 卵巢和肝脏组织学分析
        3.3 人工繁殖结果差异分析
        3.4 苗种畸形分类、畸形率及出苗量统计分析
        3.5 母本激素水平分析
    4 讨论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9)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精液获取与活力测定
        1.2.2 精液冷冻保存与解冻
        1.2.3 精液稀释液筛选
        1.2.4 精液抗冻剂筛选与优化
        1.2.5 精液稀释比例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稀释液对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抗冻剂及其体积分数对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稀释比对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3.1 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稀释液选择
    3.2 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抗冻剂选择
    3.3 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精液稀释比选择
4 结论

(10)紫外辐射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胚胎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石斑鱼养殖和育种概况
        1.1.1 石斑鱼分类地位
        1.1.2 石斑鱼生物学特性
        1.1.3 石斑鱼人工养殖
        1.1.4 石斑鱼种质研究
        1.1.5 石斑鱼育种策略
    1.2 雌核发育
        1.2.1 天然雌核发育的鱼类
        1.2.2 鱼类雌核发育的人工诱导
    1.3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1.4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2 紫外灯辐射强度稳定范围测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时段紫外灯管辐射强度的变化
        2.4.2 不同位点处紫外辐射强度
        2.4.3 不同高度下的紫外辐射强度
    2.5 讨论
3 紫外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发育最佳处理条件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精卵的采集
        3.1.2 清水石斑鱼精子最佳稀释液的选择
        3.1.3 精子遗传物质紫外灭活
        3.1.4 冷休克诱导条件的选择
        3.1.5 指标计算
        3.1.6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不同稀释液对清水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紫外灭活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情况
        3.2.3 冷休克结果
    3.3 讨论
4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胚胎发育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受精卵的获得以及孵化
        4.1.2 胚胎发育观察
    4.2 结果
    4.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保存(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方法探究[J]. 贾濮元,郭华阳,朱克诚,刘宝锁,郭梁,张楠,江世贵,张殿昌.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 [2]两种圆田螺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与活力比较研究[J]. 黄家锐,郭青松,但小琴,罗福广,黄杰,王卫民. 淡水渔业, 2021(06)
  • [3]二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及杂交F1精子结构与活力[J]. 李猛,虞炯莹,王卫民. 水产学报, 2022(01)
  • [4]胭脂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J]. 倪君杰,郑学斌,王建平,竺俊全.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1(06)
  • [5]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D]. 王宏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卵形鲳鲹DIGIRR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高爽爽. 广西大学, 2021(12)
  • [7]花斑副沙鳅精子超微结构观察[J]. 沙小宇,陈红军,刘旭,李芹,王永明,谢碧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12)
  • [8]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D]. 胡伟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9]大鳞副泥鳅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的优化[J]. 乔瑞峰,陆专灵,高爽爽,雷坤,韦友传.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7)
  • [10]紫外辐射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胚胎发育的研究[D]. 曹勤.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泥鳅精液冷冻保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