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南海的决策:广西——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杜新,何平[1](1993)在《中南海的决策:广西——大西南的出海通道》文中提出 1992年12月6日,刚刚结束对越南访问的李鹏总理,特意来到广西考察,他想看一看在中央作出把广西建设成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的决策后,这里改革开放与建设的情况。 中南海的决策 西南诸省是我国资源丰富的地区。仅云、贵、川三省,水能资源就占全国46%,天然气、煤炭及各类矿产的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广西的北部湾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北部湾海岸线长1595公里,有可开发
张婧[2](2019)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背景下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双方经贸往来不断深化,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西南港口群正处于中国-东盟往来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这意味着西南港口群正面临着重要历史机遇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提高自身港口实力至关重要,而港口实力的提升必须以腹地经济的发展和腹地范围的拓展为基础。因此,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显得更加迫切。探究西南港口群现阶段的经济腹地范围和未来的拓展空间对于西南港口群的未来发展布局、发展规划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本文在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实证研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港口腹地的基本概念,系统研究学习目前常用的腹地划分方法,总结每类腹地划分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应用于港口腹地划分的可行性进行合理评价,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对西南港口群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用适合进行单个港口经济腹地划分的烟羽模型,通过对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2009年)西南港口群的港口源强,与腹地城市的关联度和交通可达性的测算对其经济腹地进行范围界定,并分析其在腹地拓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第二,在充分学习研究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以来双边贸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后西南港口群的自身综合实力、与腹地城市的关联度、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三个方面的变化,分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对西南港口群腹地拓展的影响和对腹地拓展中原有问题的解决,得出开放合作对西南港口群腹地拓展具有正面促进作用。第三,运用烟羽模型对2017年西南港口群的腹地范围进行实证研究,并与2009年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后确实对西南港口群腹地拓展产生积极影响:其主要腹地范围不再局限于广西地区,而是向西南地区其他省份延伸,特别是其优势腹地面积增加近46%;对这些地区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强,2017年平均影响程度比2009年增强了一倍左右。最后,本文结合西南港口群的实际情况,给出西南港口群拓展经济腹地的合理建议,包括加强港口自身实力、集疏运体系建设、拓展南向通道货源市场等,以此来促进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
文园园[3](2017)在《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打造中南西南战略新支点进程的日益深化,广西北部湾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大港口迎来了再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的机遇。广西北部湾港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缘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为中国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通道。对于北部湾港整合的经验与不足,加快北部湾港的融合,充分发挥港口一体化的经济效益,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物流整合为研究目标,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分析三个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结合现状分析了三港物流进行整合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典型的港口物流整合模式的经验,在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中提供了指导意义,并结合广西北部湾港口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机遇,概述了钦北防三港物流进行整合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目前港口整合成效,发现整合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旨在将广西北部湾港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重要出海通道,辐射西南、中南地区以及服务“一带一路”的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
蒙汉明[4](2013)在《拳拳爱民心 浓浓八桂情——胡耀邦与广西综述》文中提出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此话虽旧,但真理不会老。有否健康而清晰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生命力是否旺盛的表现之一。回忆胡耀邦与广西情牵意深的历史,它既表达广西人民对耀邦同志深切而永久的怀念,又能促使人们感恩意识的养成,并从中得到智慧和力量,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他为广西打开一扇对外开放的窗子,他为广西出具一副脱贫致富的良方,他为广西树立一个勤政廉政的榜样,耀邦同志永远活在广西人民的心中!
陈启文[5](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提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龙鸣,邓咏[6](2008)在《北海:反思中崛起的明珠城市》文中研究说明千海万海不如北海一、北海,谁持彩练当空舞2000多年前,现在北海辖下的合浦县称合浦郡,是中国与海外通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100多年前,北海是中国十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西南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1984年,北海(含防城港),列为中国首批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7](2021)在《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为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百年辉煌历史、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突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
黄英明[8](2019)在《基于海陆经济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资源、能源和空间的需求急剧加大,陆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促使各沿海国家将战略重点转向海洋,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在海洋开发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经济是陆域经济系统向海洋延伸的结果,海陆产业在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发展海洋产业必须坚持海陆经济一体化原则。我国政府已将海陆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海洋产业布局的总体指导思想,沿海地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以科学谋划地区海洋经济布局。那么,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否会对海洋产业布局演变产生影响?其内在作用机理又是什么?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海陆经济一体化”和“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基本还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此,深入探讨海陆经济一体化和海洋产业布局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当前我国各沿海省份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首先,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作指导,试图构建“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洋产业布局”的理论分析框架,搭建起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洋产业布局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桥梁。具体而言,本文从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时空规律为切入,总结影响海洋产业布局形成的要素,重点分析海陆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海陆产业联动、海陆空间衔接、海陆要素互流、海陆生态环境共治等几个方面如何通过作用于这些要素,传导至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其次,本文对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灰色综合关联、灰色近似关联、Granger因果检验、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演变态势、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的关联性、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以及各因素对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空间分布现状呈现以下特征:海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且与陆域产业空间分布状态较为一致,两者联动性较强;海洋产业集聚程度从海岸线向内陆地区依次递减;港口周边海洋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演变具有以下规律:区域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海洋第一产业集聚程度近年来急剧下降;海洋第二产业集聚程度总体变化不大;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与陆域经济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一产业;分产业来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与陆域经济的关联度相对较高,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从时间序列来看,华南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关联度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3.华南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灰色关联与海洋产业区位熵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灰色关联是区位熵的Granger原因。4.华南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关联度对海洋产业集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海陆经济空间距离、港口腹地互动对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不显着,海洋科技课题数、涉海就业人数、金融机构涉海贷款余额、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广西和海南海陆产业关联度对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确权海域面积、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广东省海陆产业关联度的回归系数为负,且通过显着性检验。再次,本文从全球视角分别论述了鹿特丹“港口经济”模式、旧金山“创新经济”模式、东京湾“工业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成功经验,以及对华南沿海地区的启示,并指出海陆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区域联动发展、点轴联网发展等三种产业布局模式适合当前华南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最后,本文从推动海陆空间规划相互衔接、推进海陆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海陆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深度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等五个方面提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朱君兰[9](2012)在《广西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创新政策,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快速的增长。政府作为重要的管理主体、协调机构、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管理机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政府管理上的创新也直接关系到其地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发展。政府管理创新也是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政府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提高整体行政效率、促进社会基层活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保障。2012年我国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改革和规划的力度,面对我国经济机构创新发展之下,广西迎来了巨大的机会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广西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和广西政府正确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但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广西经济发展的前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其在人力资源、金融融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其次本文分析目前对广西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在扶持路径和在中小企业管理中政府管理创新的比较分析,找出政府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创新不足之处,从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的主观与客观两个渠道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指出政府应通过从理念上、评价指标建立上、拓宽沟通渠道等方法来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创新,从而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要,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满足本地区中小企业的需要。
申艳艳[10](2013)在《国脉所系 滇邮风采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战初期,云南远离战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大批工厂、企业、高校内迁,使云南流动人口增加、文化教育事业繁荣,经济迅猛发展,加之优越的国际运输通道,为云南邮政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抗战中后期,当战火烧到印缅地区,云南滇西成为抗击敌人的前沿阵地与反攻基地,云南邮区肩负起为滇西战场上部队官兵通讯服务的重任。云南邮政与整个云南的抗战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为抗战时期的民众和军政的通讯服务都起了极大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抗战时期云南邮政事业迅速发展的各种因素;其次重点论述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发展的状况,包括邮政机构的设置、邮路的建设与邮政网络的完善以及邮政业务的开展;再次着重分析了云南军邮的开办状况、机构设置、军邮工作的进展和云南军邮在抗战时期的功效及对抗战的影响。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员工的研究是本文的写作重点,文中详细探究了云南邮工在抗战时期的考试、考绩及甄拨试验、职工教育、纪律奖惩、待遇、假期等各方面的人事管理制度,统计了抗战时期云南邮工的数量变化,分析了外籍邮员与云南邮政员工在各方面待遇上的区别,总结了邮政员工的抗日救亡活动及对抗战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对抗战时期云南邮政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其在抗战时期对军政及民用通讯的贡献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指出云南邮政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邮件密检制度破坏了民众的隐私,延误了时间;物价飞涨,邮政经济亏损严重;邮政员工的各项待遇虽有所增加,而实际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但是云南邮政仍坚持为抗战提供服务。
二、中南海的决策:广西——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南海的决策:广西——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背景下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港口之间的经济腹地空间正在重塑 |
1.1.2 国家战略和政策使西南港口群地位凸显 |
1.1.3 南向通道建设给西南港口群腹地拓展带来新机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港口的内涵、功能及类别 |
1.3.2 港口腹地的内涵及类别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范围和数据 |
1.5.1 研究范围 |
1.5.2 数据来源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区位理论 |
2.1.2 港口与腹地关系理论 |
2.1.3 腹地界定方法及评析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评述 |
3 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西南港口群的经济腹地范围研究 |
3.1 西南港口群概况 |
3.2 模型选取 |
3.2.1 烟羽模型及其应用 |
3.2.2 腹地烟羽模型 |
3.2.3 模型简化 |
3.3 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划分 |
3.3.1 港口源强分析 |
3.3.2 港口城市与各城市关联度 |
3.3.3 港口城市和各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 |
3.3.4 港口的影响程度 |
3.3.5 基于影响程度的腹地范围界定 |
3.4 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的瓶颈及问题 |
3.4.1 港口基础设施落后,综合实力较弱 |
3.4.2 缺乏集疏运体系建设,交通可达性较差 |
3.4.3 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
4 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对西南港口群腹地拓展的影响研究 |
4.1 双边贸易扩大增强港口综合实力 |
4.1.1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增加港口货源量 |
4.1.2 双边贸易发展带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4.2 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提高西南地区城市关联度 |
4.2.1 双边贸易发展促进腹地城市发展水平 |
4.2.2 双边贸易结构促进西南地区产业发展 |
4.3 双边合作带动中国-东盟物流网络建设 |
5 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的实证研究 |
5.1 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的烟羽模型划分 |
5.1.1 港口源强 |
5.1.2 港口城市与各城市关联度 |
5.1.3 港口的影响程度 |
5.1.4 港口腹地划分结果 |
5.2 西南港口群腹地范围变化分析 |
5.2.1 北部湾港腹地范围变化 |
5.2.2 湛江港腹地范围变化 |
6 主要结论、对策建议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的建议 |
6.2.1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综合实力 |
6.2.2 完善集疏运体系,提高交通可达性 |
6.2.3 积极拓展通道货源市场,引领南向通道发展 |
6.2.4 夯实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港口物流整合的相关理论 |
2.1 港口物流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
2.1.1 港口物流的涵义 |
2.1.2 港口物流的影响因素 |
2.2 港口整合的内涵及模式 |
2.2.1 港口整合的内涵 |
2.2.2 港口整合模式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 广西北部湾港口整体发展情况 |
3.2 北部湾各港物流发展现状 |
3.2.1 防城港 |
3.2.2 钦州港 |
3.2.3 北海港 |
第4章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的原因和可行性分析 |
4.1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的原因分析 |
4.2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的优势和机遇 |
4.2.1 优势分析 |
4.2.2 机遇分析 |
4.3 目前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的成效和问题 |
4.3.1 整合的成效 |
4.3.2 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国内外港口物流整合的经验借鉴 |
5.1 宁波-舟山两港整合 |
5.2 苏州港(常熟港、太仓港、张家港三港合一) |
5.3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 |
5.4 经验借鉴 |
第6章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的思路 |
6.1 建设完善的港口集疏运通道 |
6.2 整合“南北钦防”港区资源,设立保税区 |
6.3 构建高效的港口服务支持系统,树立服务意识 |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物流成本 |
6.5 完善北部湾港口物流发展规划 |
6.6 培养现代专业物流人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拳拳爱民心 浓浓八桂情——胡耀邦与广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缘广西 |
二、情溢广西 |
(一) 胡耀邦在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期间, 格外关心和爱护上京的少数民族代表, 对广西的广大青少年寄予殷切的期望。 |
(二) 胡耀邦在担任总书记期间, 为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运筹帷幄。 |
(三) 胡耀邦在退休后仍然情牵八桂, 在南宁欢度春节时再次强调广西经济要先翻身。 |
三、垂范广西 |
四、名存广西 |
(8)基于海陆经济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 |
(二)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
(三)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研究 |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一)研究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五、主要创新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海陆经济一体化 |
二、海洋产业布局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海陆经济一体化理论基础 |
二、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海陆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海洋产业布局演化 |
一、相对隔绝阶段 |
二、形成展开阶段 |
三、发展成熟阶段 |
第二节 海洋产业布局形成的驱动要素分析 |
一、产业关联 |
二、海洋自然要素禀赋 |
三、科学技术水平 |
四、空间成本 |
五、资本 |
六、劳动力 |
七、市场需求 |
八、政策制度 |
第三节 海陆经济一体化推动海洋产业布局演变的动力机制 |
一、核心动力机制 |
二、配套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海陆经济一体化推动海洋产业布局演变的传导机制 |
一、涉海企业主体传导 |
二、政府主体传导 |
三、中介体系传导 |
第五节 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洋产业布局内在机理:一个理论模型 |
一、模型假设 |
二、基本模型 |
三、模型扩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及演变态势 |
第一节 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条件 |
一、区位条件 |
二、资源条件 |
三、科技条件 |
四、经济条件 |
第二节 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
一、区域整体布局特征 |
二、主要海洋产业布局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南沿海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一、灰色关联模型介绍 |
二、指标设置及数据选取 |
第二节 华南沿海地区海陆产业关联度测算结果 |
一、海陆产业灰色综合关联度 |
二、海陆产业关联度动态变化 |
第三节 实证结果的解释 |
一、海陆产业关联度地区差异性分析 |
二、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相关产业关联分析 |
三、海陆产业关联度变动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洋产业布局:基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海陆产业关联度与海洋产业布局关系分析 |
一、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说明 |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三、协整检验 |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二节 海洋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分析:模型、数据与检验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三、VAR分析 |
四、面板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解释 |
一、海洋产业布局形成要素的影响分析 |
二、海洋产业布局演变的动力及传导效应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海陆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布局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海洋产业布局经验借鉴 |
一、鹿特丹“港口经济”模式 |
二、旧金山湾区“创新经济”模式 |
三、东京湾区“工业经济”模式 |
第二节 对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启示 |
一、发挥港口区位优势 |
二、海陆统筹协同发展 |
三、构建海陆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
四、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
五、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海洋产业布局模式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华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模式 |
一、海陆关联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二、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
三、点轴联网发展模式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推动海陆空间规划相互衔接 |
二、推进海陆产业协同发展 |
三、促进海陆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 |
四、深度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 |
五、强化海陆污染同防同治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广西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的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基于政府管理视角对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的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管理 |
二、中小企业 |
三、政府管理创新 |
第二节 政府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 |
一、制度创新理论 |
二、公共服务理论 |
三、重塑政府理论 |
四、公共选择理论 |
五、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区位环境分析 |
二、宏观政策分析 |
三、产业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一、人才储备不足 |
二、融资的能力不足 |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
第四章 中小企业发展中广西政府在管理方面的创新 |
第一节 政府管理创新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关系 |
一、政府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
第二节 广西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途径的变化分析 |
一、金融方面 |
二、技术方面 |
三、人才方面 |
四、优惠政策制定方面 |
第三节 在中小企业管理中政府管理创新的比较分析 |
一、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特色发展分析 |
二、广西区政府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与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 |
三、广西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之处 |
第五章 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不足 |
一、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
二、政府与中小企业的沟通渠道有待改进 |
三、政策的实施监控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法制管理服务意识和效率薄弱 |
五 政府制定的融资政策门槛过高,创新力度不强 |
六 政府创新管理方向的思维狭隘 |
第二节 政府管理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原有的官僚体制的影响 |
二、政府管理的思维定式 |
三、政府缺少对企业实际的深入调查 |
四、对创新资源缺少规划和整合 |
五、政府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介组织管理不到位 |
第六章 政府管理创新促进广西中小企业发展 |
第一节 政府应树立正确的管理创新的理念 |
第二节 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
一、立足实践、贴近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
二、有系统性、可操作性 |
三、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的优化 |
第三节 制定广西政府管理创新的评价指标 |
第四节 利用广西的优势,制定与广西区情况相符的激励政策 |
第五节 利用现有的条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型服务体系 |
第六节 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中小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 |
第七节 政府应建立适当、适合广西中小企业的金融“绿色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国脉所系 滇邮风采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五、重点与难点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发展的背景 |
第一节 抗战前云南邮政发展概况 |
一、古代云南邮驿的发展 |
二、晚清云南邮政的出现与发展 |
三、抗战前云南邮政的发展 |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迅速发展的原因 |
一、抗战时期云南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
二、抗战时期大批工矿企业内迁至云南 |
三、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内迁至云南 |
四、抗战时期云南拥有优越的国际运输通道 |
五、抗战时期南洋华侨对云南输入的侨汇和捐款 |
第二章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发展状况 |
第一节 邮政机构 |
一、省级邮政管理机关 |
二、云南邮政的基层营业机关 |
第二节 邮路建设 |
一、邮路的种类及战前邮路的发展状况 |
二、抗战时期邮路建设的状况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一、函件业务 |
二、包裹业务 |
三、储汇业务 |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云南军邮 |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军邮的开办状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军邮的机构设置 |
一、领导机构 |
二、执行机构 |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的军邮工作 |
一、军事邮件 |
二、军邮汇兑 |
三、军邮储蓄 |
第四节 云南军邮在抗战中的作用 |
一、军邮的功效 |
二、滇区军邮人员辗转前线与后方,甚至远征印、缅,为部队机关和官兵提供邮政服务 |
三、军邮与普邮结合,抢救邮件公物,组织秘密邮路迅速恢复邮政通信 |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云南邮政员工 |
第一节 抗战期间云南邮政的人事管理 |
一、考试 |
二、考绩与甄拨试验 |
三、职工教育 |
四、纪律奖惩 |
五、待遇 |
六、假期 |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军邮人员的待遇 |
一、职位 |
二、待遇 |
三、假期 |
第三节 抗战期间云南的邮政员工的数量及与外籍员工的差别 |
一、抗战期间云南邮政员工的数量 |
二、外籍邮政员工与云南邮政员工的区别 |
第四节 云南邮工的抗日救亡活动及对抗战的贡献 |
一、节衣缩食,支援抗战 |
二、抢救票款物资,维持邮政通迅 |
三、报名参加军邮甚至从军,去前线抗击日军 |
第五章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的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云南邮政在战时通信领域中所占地位 |
一、电信的发展对邮政形成挑战 |
二、抗战期间邮政以其优势成为最主要的通讯方式 |
第二节 云南邮政对战时军政通讯的作用 |
一、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邮政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
二、抗战中后期云南邮政主要为滇区军队服务 |
三、抗战时期云南邮政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宣传提供了途径 |
第三节 邮政对抗战时期云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
一、邮政对抗战时期云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
二、邮政对抗战时期云南教育文化的影响 |
第四节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存在的不足 |
一、邮件密检制度,破坏了民众的隐私、延误了时间 |
二、邮政业务量虽然不断增长,但是随着物价飞涨,邮政经济亏损严重 |
三、邮政员工的各项待遇虽有所增加,但实际的生活却越来越艰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中南海的决策:广西——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南海的决策:广西——大西南的出海通道[J]. 杜新,何平. 了望周刊, 1993(01)
- [2]中国—东盟开放合作背景下西南港口群经济腹地拓展研究[D]. 张婧.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3]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整合研究[D]. 文园园. 广西大学, 2017(02)
- [4]拳拳爱民心 浓浓八桂情——胡耀邦与广西综述[J]. 蒙汉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2)
- [5]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6]北海:反思中崛起的明珠城市[J]. 龙鸣,邓咏. 广西文学, 2008(12)
- [7]中国共产党在广西一百年大事记[N].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 广西日报, 2021
- [8]基于海陆经济一体化视角的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例[D]. 黄英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广西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 朱君兰.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
- [10]国脉所系 滇邮风采 ——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研究[D]. 申艳艳. 云南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