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一、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宣妮,姜春辉[1](2022)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房角开放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MDA、LPO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较好,可提高视力,降低眼压,改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

胡尊霞,司马晶,曹加国,龙静姬,郭琼天[2](2021)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0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7例(25眼)晚期PACG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24(15.64±4.35)个月。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用药情况。1例患者术后眼压失控,再次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此患者除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外其他资料未纳入统计。结果 16例(24眼)患者术后眼压为(15.53±5.13)mmHg(1 kPa=7.5 mmHg),比术前用药下眼压[(24.85±10.64)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0,P=0.000)。术后用药种类和滴数均比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17,P=0.004;Z=-3.338,P=0.001)。术后16例(24眼)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00)logMAR,较术前[(0.28±0.41)logMAR]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08)。17例(25眼)患者并发症发生或手术失败共有4例(4眼):1例患者术中发生房水迷流,经睫状体扁平部穿刺放液后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给予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加后囊膜切开术;1例患者术后眼压失控再次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logistic回归分析4例发生并发症或手术失败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50岁、眼轴长度<22 mm、晶状体厚度<4.5 mm、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是发生并发症或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PACG有效,但对年轻、短眼轴、晶状体厚度较薄及晶状体混浊较轻的患者应慎重选择。

张倩倩,刘姗姗,范晓军,陈思源,刘海霞,孙晓祥,尹福梅,王继兵[3](2021)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初始手术术式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2009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初始手术术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演变趋势,为优化个性化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住院行初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青光眼手术术式分为以滤过泡依赖为降眼压术式的外引流手术、促进房水通过小梁网-Schlemm’s管途径引流的内引流术和减少房水生成的睫状体功能减弱术。外引流手术包括复合小梁切除术(Trab)、Ahmed引流阀和ExPress引流钉植入手术。内引流手术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和虹膜激光周边切除术。睫状体功能减弱术包括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和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009年Trab占72.73%(32眼/44眼),2019年占1.26%(3眼/239眼);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自2009年的4眼上升到2019年的224眼(93.72%),其中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者89眼(37.24%),联合高端晶体植入者66眼,手术术式自外引流Trab向内引流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转变,期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外引流手术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819,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初始手术术式由Trab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转变。

刘勇,侯乐美[4](2021)在《Phaco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现状,分析行Phaco、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Phaco、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研究组接受Phaco、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对比手术前后视力情况、眼内压力、超声生物显微镜指标、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4.52±0.11)比(4.50±0.13)]、眼压[(37.09±3.81)mmHg比(37.05±3.83)mmHg,1 mmHg=0.133 k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提升情况高于对照组[(4.99±0.43)比(4.60±0.54)](P<0.05),而眼压低于对照组[(11.52±1.42)mmHg比(25.66±1.21)mmHg](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30 d ACD、TIA、TCPD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AOD500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疗效评价高于对照组[97.14%(34/35)比68.87%(24/3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6%(1/35)比37.14%(13/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Phaco、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三联治疗,可有效改善视力、眼压及房角结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率,提高手术疗效,该三联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李琼,吕石头,李晓兰[5](2021)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云南省蒙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变化、中央前房深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显效20例(50.00%),有效19例(47.50%),无效1例(2.50%),总有效率为97.50%(39/40)。治疗后患者视力为0.53±0.15,高于治疗前的0.17±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6,P=0.000)。治疗后,患者眼压低于治疗前,中央前房深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40例患者出现角膜水肿5例(12.50%),前房轻度炎症4例(10.00%),虹膜萎缩1例(2.5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0%(10/4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加深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治疗后并发症相对较少,该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任虹,张良[6](2020)在《小梁消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梁消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在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小梁消融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时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等。观察组患者根据术中不同消融弧度分为消融弧度90°组、消融弧度100°组和消融弧度120°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时眼压、BCVA及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前眼压、BCVA及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显着降低,BCVA均显着增高,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显着减少(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时BCV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6、12个月BCVA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与术后1 d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时BCVA均显着增高(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3、6、12个月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少于术后1 d时,术后3、6、12个月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少于术后1个月时,术后6、12个月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少于术后3个月时(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消融弧度患者术后1 d及术后1、3、6、12个月时眼压均显着低于术前(P <0.05);消融弧度120°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眼压均显着低于同时间点消融弧度90°组和消融弧度100°组(P <0.05)。不同消融弧度患者术后1、3、6、12个月时BCVA均显着低于术前及术后1 d(P <0.05);不同消融弧度组患者术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消融弧度组患者术后6、12个月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显着低于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个月时(P <0.05);消融弧度120°组患者术后6、12个月时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显着少于同时点消融弧度90°组和消融弧度100°组(P <0.05);消融弧度90°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与消融弧度1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具有滤过性手术联合白内障手术指征的老年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择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房角分离术联合小梁消融术治疗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其术后降眼压药物的使用种类,近期与远期疗效均良好,且消融弧度120°时降眼压效果更明显。

陈少娜,赖均伟,陈小权,梁羽花,莫小莎[7](2020)在《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阳江市阳江光明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80眼)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住院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眼)。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视力水平及眼压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0%vs. 77.50%)(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水平、前房深度较对照组高(P<0.05);而眼压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术及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均可治疗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术可以达到较高的成功率,且术后通常不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具有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对患眼恢复促进作用明显,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昝晓宁[8](2020)在《超声乳化术与激光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的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PI)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眼前节参数、房角闭合范围以及并发症的变化,来比较两者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眼科病房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PAC患者51例(59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超乳组(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激光组(31眼)行LPI。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前房参数(中央前房深度(CACD)、周边前房深度(PACD)(上、下、鼻、颞)、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房角关闭范围、并发症及用药情况。结果术前超乳组眼压与激光组分别为(23.32±3.31)mm Hg和(22.79±2.89)mm Hg(1mm Hg=0.133k 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8,P=0.513)。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眼压均较前下降,超乳组眼压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8,6.542;P=0.001,<0.001)。术前超乳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5±0.10与激光组0.33±0.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5,P=0.396)。术后3个月超乳组最佳矫正视力较前明显提高(t=11.829,P<0.001),激光组无明显变化(t=-1.710,P=0.09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96,P<0.001)。术后3个月,超乳组CACD(t=-30.553,P<0.001)、PACD(上、下、鼻及颞侧)(t=-18.911,-21.389,-15.638,-20.983;P均<0.001)、ACV(t=-19.205,P<0.001)及ACA(t=-16.693,P<0.001)均较术前增加,且前房角全周开放。而激光组前房各指标改善均不如超乳组(P<0.05),术后周边虹膜前粘连无明显改善(?2=0.265,P=0.607)。结论与LPI相比,超声乳化术治疗伴白内障的PAC可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明显改善前房参数,促使房角开放。

王青[9](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王琰琛[10](2020)在《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房角变化》文中提出背景青光眼和白内障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眼病,随年龄增加患病率也在显着增加,二者共同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1]。尽可能早期诊断并进行系统化的长期治疗可以降低青光眼患者的致盲率,所以青光眼治疗方式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早期使用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PEI+GSL)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前房角结构变化,进一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目的评估广泛房角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PEI+GSL的前房角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2例(35眼),术前经综合药物治疗后行房角检查,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均≥180°,所有患者均行PEI+GSL,观察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视力、眼压、房角关闭范围、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面积、小梁虹膜夹角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眼压:术后1天(16.31±3.60 mmHg)、1周(15.89±2.67 mmHg)、1月(15.77±2.63 mmHg)和3月眼压(14.63±3.59mmHg)与术前眼压(42.54±8.06mmHg)相比均显着降低(P=0.000),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在术后第1天保持稳定。2.视力:术后1天(0.606±0.255)、1周(0.406±0.185)、1月(0.383±0.194)和3月视力(0.334±0.154)与术前(0.914±0.290)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后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1、P=0.000),术后1周、1月、3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在术后1周时保持稳定。3.中央前房深度:术后1天(3.191±0.177mm)、1周(3.188±0.220mm)、1月(3.191±0.219mm)和3月(3.203±0.214mm)中央前房深度(ACD)与术前(1.628±0.177mm)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在术后第1天保持稳定。4.房角参数:术后3月房角镜下房角关闭范围(72.32±28.33°)与术前(215.29±30.66°)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月颞侧AOD500(0.315±0.015mm)、鼻侧AOD500(0.308±0.014mm)与术前(0.123±0.046mm)、(0.119±0.039mm)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3月颞侧TISA500(0.139±0.018mm2)、鼻侧(0.134±0.013mm2)与术前(0.032±0.010mm2)、(0.029±0.009mm2)相比明显增加,颞侧TIA500(36.021±3.230°)、鼻侧(34.420±5.387°)与术前(12.791±1.990°)、(12.386±2.203°)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各参数各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参数在术后1天达到稳定。5.相关性分析:术后3月?眼压与鼻侧、颞侧?AOD500、?TISA500、?TIA500存在负相关性(R=-0.431,P=0.031,R=-0.491,P=0.037,R=-0.387,P=0.028,R=-0.392,P=0.024,R=-0.404,P=0.030,R=-0.501,P=0.022),术后3月?ACD与鼻侧、颞侧?AOD500、?TISA500、?TIA500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应用PEI+GSL治疗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有效开放房角,加深前房,提高视力,即使在广泛房角粘连情况下通过房角结构改善,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降压效果,从而缓解AACG的发作。2.?AOD500、?TISA500、?TIA500与?眼压存在负相关性,证明眼压的下降与房角结构的开放有关,进一步证实了PEI+GSL的有效性。

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房角开放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检查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及术后眼压比较
    2.2 术前及术后用药种类及滴数比较
    2.3 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
    2.4 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及手术失败情况
    2.5 患者透明晶状体摘出的效果观察
    2.6 logistic单因素分析晚期PACG患者发生并发症或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初始手术术式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手术分类方法与统计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选择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2.3 治疗前后眼压及中央前房深度比较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6)小梁消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BCVA及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比较
    2.3 不同消融弧度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BCVA及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比较
3 讨论

(7)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仪器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1.3.2 对照组
    1.4 检测和疗效判定标准
        1.4.1 检测标准
        1.4.2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3 讨论

(8)超声乳化术与激光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房角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角关闭机制及超声乳化术治疗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J]. 郭宣妮,姜春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09)
  • [2]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J]. 胡尊霞,司马晶,曹加国,龙静姬,郭琼天. 眼科新进展, 2021(09)
  • [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初始手术术式变化分析[J]. 张倩倩,刘姗姗,范晓军,陈思源,刘海霞,孙晓祥,尹福梅,王继兵.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21(03)
  • [4]Phaco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并发闭眼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 刘勇,侯乐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04)
  • [5]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 李琼,吕石头,李晓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1)
  • [6]小梁消融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房角分离术治疗老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J]. 任虹,张良.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0(11)
  • [7]超声乳化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比较研究[J]. 陈少娜,赖均伟,陈小权,梁羽花,莫小莎. 中国医学工程, 2020(09)
  • [8]超声乳化术与激光治疗原发性房角关闭的效果比较[D]. 昝晓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9]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10]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房角变化[D]. 王琰琛. 新乡医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