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三北”区域印染技术信息交流会

第十届“三北”区域印染技术信息交流会

一、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韩颖[1](2011)在《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按照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79-1988年)、救灾捐赠的改革探索时期(1989-1999年)和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一章,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回顾。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对1949-1978年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进行归纳梳理,总结1949-1978年间中国救灾捐赠的特点。第二章,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救灾捐赠还处于初步恢复和摸索阶段,“左”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恢复、调整,开始尝试恢复国内救灾捐赠工作,但救灾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在救灾外援的接收、入境、运输、检验检疫、发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做法和规定,但对救灾外援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谨慎、出现犹豫反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灾情、救灾和接受救灾外援与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考虑,还不够开放、理性和务实。第三章,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体制的转轨,救灾捐赠开始真正步入改革探索阶段。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民政部开始初步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和救灾对口支援模式,并逐步规范、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扶贫济困捐赠行为的肯定、保护、规范和鼓励,为救灾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奠定了救灾捐赠工作法制化的基础。第四章,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主要介绍了2000年后中国救灾捐赠在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以及立法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2003年防治“非典”、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救灾捐赠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及立法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救灾捐赠在组织、发动、接收、运输、分配、统计、信息公开、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逐步确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救灾捐赠工作机制。结束语(第五章),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述评。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考察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该课题研究的几个薄弱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和救灾捐赠立法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全国印染工业科技情报站[2](1993)在《第十一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文中研究表明 第十一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于1992年11月15~18日在天津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三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印染情报站以及有关单位共104名代表;交流专题是“提高质量、开发品种、增加效益、老厂改造”;共收到交流资料40篇,收到展示观摩的样品40

尹耐冬[3](1992)在《发挥情报网站作用 积极开展技术交流 促进纺织企业的技术进步》文中认为纺织科技情报系统,以纺织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为核心,在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完善后,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脉络相通的情报网络,为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纵向,全国已建立起包括有棉纺织、毛纺织、苎麻纺织、丝绸、针织、印染、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纺织装饰品、服装、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等十四个专业科技情报站;在横向,全国已有二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纺织厅(局、公司)建立了本地区的纺织科技情报中心站.

沈安京[4](1991)在《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文中指出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于1990年10月27~3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三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印染情报站,共93名代表,交流专题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共收到交流资料60篇,其中前处理13篇、染色15篇、印花11篇、后整理12篇、其他内容9篇;此外,会议还举办了专题报告会,分别介绍国内外印染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涂料印花粘合剂和增稠剂、国外考察见闻以及印染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方法;会议期间,组织参观了石家庄一印、石家庄旅游用布印染厂、中外合资明石印染厂等6家印染厂,各省市代表还交流了本地区1989~1990年度的印染科研技革动态。 围绕上述专题,代表们通过交流讨论,获取了大量的情报信息。在前处理方面,不少资料就高效短流程工艺,根据各厂的设备条件和具体产品品种充分交流了经验。尤其是石家庄各厂对冷轧堆这一节能省工的先进技术应用比较普遍。石家庄四印和陕西省第一纺机厂则介绍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LMH085低弹张力绳状练漂机的研制和应用情况。他们在消化吸收引进设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解

李瑞萍,薛虹[5](1989)在《第九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文中提出第九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由北京印染科技情报站及总后军需生产管理部印染情报站共同负责筹办,于1989年11月1~5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交流会有50多个单位97位代表,是历届“三北”地区印染情报交流会到会代表最多的一次.

全国印染工业科技情报站[6](1989)在《“三北”地区第八次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文中研究指明“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第八次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于1988年11月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三北”地区9省(市、自治区)的91名代表,交流专题是“染色新工艺、新设备和产品开发”,共收到交流资料55篇。会议还邀请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院长姚穆教授以及上海纺织研究院、上海印染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共四人到会作了专题技术报告。会议期间,代表们学习了国家科委“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情报体制改革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发布和交流了1987~1988年度科研技革和产品情报信息;参观了西北一印和陕西省第二印染厂。

孙瑞哲[7](1988)在《第八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文中认为 第八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于11月2~7日在西安召开,来自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区的印染厂、研究单位的70多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交流资料57篇。 此次会议交流的主题为“染色新工艺、新设备和产品开发”,与会代表着重就涂料染色工艺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会议特邀了上海纺研院、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西北纺织工学院的专家、学者到会,他们就涂料染色机理、科研技革动态、国内外染整工业发展趋势作了专题讲座。代表们一致认为: 1)涂料染色工艺简便,特别是对混纺织物可采用一浴法工艺,流程短,只需轧→烘干→焙烘,染色整理一步进行。

陈玓[8](1988)在《通情报 传经验 提高印染水平——记第七次“三北”印染情报会》文中提出 在第七次“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会上共交流论文11篇,宣读19篇,邀请三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施予长剐研究员作了《表面活性剂在印染工业中应用及作用机理》的报告,从理论上叙述表面活性剂在染整加工中的作用,对应用表面活性剂获得了理论依据。沈阳化工研究院喜威工程师作了《染料发展趋势和动向》的报告,对当前世界上的染料生产状态作了分析。在商品竞争更加激烈,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

湖南省印染科技情报站[9](1988)在《中西南地区第十次印染情报交流会》文中研究指明中西南地区第十次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于1987年10月20~23日在湖南省桃源棉纺织印染厂召开。参加这次交流会的有中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印染情报站以及纺织公司和有关印染厂等45个单位71名代表。 这次会议交流的专题为“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应用和产品开发”。大会共收到交流资料60篇,

潘正中[10](1987)在《第六次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文中研究说明第六次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下简称“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于1986年9月13日至16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参加这次交流会的有“三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业厅(局、总公司)科技处的负责同志、印染情报站站长、有关科技人员共68人(黑龙江省代表因故缺席)。纺织部科技情报所有关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新疆纺织工业总公司领导同志到会致词并介绍了自治区纺织印染工业的情况。 交流会共收到交流资料38篇,其中18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应会议邀请,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的五位专家分别作了“纯棉织物前处理工艺国内外现状和发展方向”、“天然变性印花糊料综述”、“石家庄五家印染厂引进印染设备情况介绍”、“特种涂料印花”、“涂料印花国内外发展情况”等专题报告。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新疆七一棉纺织印染厂、八一棉纺织印染厂、八一毛纺厂和石河子织染厂,与这些厂的领导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上述交流活动,代表们认为这次交流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回顾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自然灾害状况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二、党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变化
        三、初步提出救灾工作方针
    第二节 1949-1978年的救灾捐赠活动
        一、“一碗米”、“一两米”等一系列节约捐输救灾运动
        二、社会募集救济款物
        三、群众互助互济
    第三节 1949-1978年救灾捐赠评析
        一、以生产自救自助为主,有限开展救灾捐赠
        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灾民以有力支持
        三、强调国内互助,排斥救灾外援
        四、募捐活动具有一定的零散性、偶然性、被动性
        五、救灾捐赠具体政策较笼统,缺乏规范性
    小结
第二章 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救灾工作的调整
        一、重新明确民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调整救灾工作方针
        三、科学认识自然灾害
        四、开展救灾理论研究
    第二节 国内救灾捐赠的初步恢复
        一、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新思路
        二、救灾与扶贫募捐工作的初步实践
    第三节 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调整和反复
        一、首次被动接受救灾外援
        二、缩紧外援口径,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出现反复
        三、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要求
        四、规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口径
    小结
第三章 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
    第一节 1989-1999年救灾捐赠改革探索的背景
        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二、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初步探索
        一、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源起
        二、初步探索和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第三节 救灾对口支援模式的探索和建立
        一、对口支援政策溯源
        二、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探索和实践
    第四节 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一、明确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立场
        二、逐步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相关规定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实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的背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关于救灾捐赠的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小结
第四章 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
    第一节 救灾捐赠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二、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三、救灾工作方针的新变化
        四、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二节 2000年以来救灾捐赠典型案例
        一、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捐赠活动
        二、2008年初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活动
        三、“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活动
        四、2010 年玉树“4·14”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捐赠活动
    第三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形成和创新
        一、加快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
        二、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创新模式——“慈善超市”
        三、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正式形成
    第四节 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调整和发展
        一、适时调整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方案
        二、“5·12”汶川地震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重大发展
    第五节 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一、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的制定和应急机制的完善
    第六节 救灾捐赠激励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一、表彰奖励
        二、税收激励
    第七节 参与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变化
        一、主动、规范、多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
        二、积极开展印度洋海啸等对外救灾援助
        三、多渠道、多层次参与国际救灾减灾交流合作
    第八节 救灾捐赠立法进程加快
        一、出台《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二、修订、颁布《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三、制定一系列指导救灾捐赠的政策规章
    小结
第五章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基本评价
    第一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的成就
        一、救灾捐赠规范化、制度化显着加强
        二、救灾捐赠法制化取得初步成效
        三、救灾捐赠社会化逐步形成
        四、救灾捐赠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五、救灾捐赠内容、渠道不断拓宽
        六、救灾捐赠规模、水平快速增长
        七、救灾捐赠社会效果凸显
    第二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完备
        二、政府行政干预功能过强,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
        三、对救灾捐赠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力度不足
        四、募捐主体与受赠主体存在混淆
        五、救灾捐赠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六、救灾捐赠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第三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发展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完善救灾捐赠法律体系,以法制化推动救灾捐赠的科学发展
        二、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继续推进救灾捐赠社会化
        三、完善救灾捐赠激励措施,提升公众捐赠热情
        四、明确募捐主体资格,理顺政府角色,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五、规范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六、建立一体化监管网络,推进捐赠文明
        七、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捐赠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 韩颖.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2]第十一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J]. 全国印染工业科技情报站. 印染, 1993(01)
  • [3]发挥情报网站作用 积极开展技术交流 促进纺织企业的技术进步[J]. 尹耐冬. 纺织导报, 1992(17)
  • [4]第十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J]. 沈安京. 印染, 1991(01)
  • [5]第九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J]. 李瑞萍,薛虹. 纺织导报, 1989(24)
  • [6]“三北”地区第八次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J]. 全国印染工业科技情报站. 印染, 1989(02)
  • [7]第八次三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J]. 孙瑞哲. 纺织导报, 1988(35)
  • [8]通情报 传经验 提高印染水平——记第七次“三北”印染情报会[J]. 陈玓. 北京纺织, 1988(01)
  • [9]中西南地区第十次印染情报交流会[J]. 湖南省印染科技情报站. 印染, 1988(01)
  • [10]第六次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印染科技情报交流会[J]. 潘正中. 印染, 1987(01)

标签:;  ;  ;  ;  ;  

第十届“三北”区域印染技术信息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