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传染性水泡病肉尸带毒试验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1](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肉尸带毒试验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了进一步弄清猪传染性水泡病的同群猪和发病后不同时期的病猪肉尸的带毒情况,以便为预防和扑灭本病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步骤与方法 (一)材料来源:1972年10月6~8日在长沙肉类联合加工厂生猪仓库的发病猪群中分别采取下列各组材料。 (二)分组和取样:根据猪水泡病发病的病程,采取五个不同时间的病料,共分五个组:即(1)水泡期组(进库5天的发病猪);(2)水泡破裂期组(进库10天的发病猪);(3)
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1977)在《关于传染性水泡病猪的同群猪和潜伏期猪的肌肉、内脏是否带毒的试验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为了进一步弄清猪传染性水泡病同群猪和潜伏期猪肌肉、内脏带毒的情况,为生猪饲养、收购、运输、屠宰、加工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采取措施制止蔓延,特进行如下试验。 一、试验的方法和步骤 (一)确证感染材料的致病性:以1972年6月21日由青岛肉联厂采集的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水泡皮,研磨成1:5生理盐水混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单位,接种乳鼠,剂量0.1毫升;待乳鼠发病死亡后,将此鼠体研磨成1:5生理盐水混悬液,每毫升加
李树春[3](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江文斌[4](2013)在《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逐步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鹰潭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的提高,为农民增加收入贡献了力量。本文从鹰潭市畜牧业经济、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方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七个方面概括了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风险分析作为预防消极事态发生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对风险因素评估中,利用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现代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入风险分析的概念,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动物疫病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of AnimalDisease)作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防范动物疫病区域性发生、发展及流行,甚至大规模爆发的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区域内动物疫病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预报警示的作用,可以为区域内畜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近些年,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日益明显,病毒性疫病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难题,继发的细菌性疫病给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养殖场为了预防需要,抗生素滥用引发了公共卫生安全,畜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因此,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成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具。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包括动物疫病风险因素的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四个环节,风险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基础,其方法有三种:动物疫病风险定性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量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病原微生物稳定性,温度、光照、辐射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以往或者周边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否到位,日常消毒制度和畜产品流通监督)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综合评定风险水平。本文选择了对七种主要或者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接近以往的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这对保障鹰潭市畜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湖北省畜牧特产科学研究所[5](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免疫血清和恢复期血清的被动免疫研究》文中认为 猪传染性水泡病传染快,发病率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是巨大的。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防制本病的方法和途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几年的生产实践,使我们对猪水泡病有了初步认识,这种由小核糖核酸类肠道病毒引起的疫病,除具有一般病毒性传染病发生、发展、流行和停息的共同规律外,还有其自身的某些特点:
王薇[6](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食品公司[7](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病猪带毒试验》文中研究说明 一、发病期带毒试验 (一)目的: 1.弄清本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病体各部(内脏及肉尸)的病毒分布情况。探索病猪的带毒及失毒规律,为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为本病的流行病学探索病的传播、发病经过、病的转归等客观规律;为本病的防疫、消毒、血清和疫苗的生产及应用等提供科学资料。
周碧君,李谦,汪德生[8](2006)在《口蹄疫检测能力比对试验的结果分析》文中指出对22份盲样采用R IHA、RT-PCR、LB-ELISA和3ABC-I-ELIS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R IHA试验中,X079、X100、X232盲样分别为口蹄疫A型、O型和AsiaⅠ型抗原阳性;X136为猪传染性水泡病抗原阳性;X141、X165为阴性样本。在LB-ELISA中,L222、L271、L323、L431、L502盲样为O型口蹄疫抗体阳性;L283、L307、L457、L550、L557为阴性样本。在3ABC-I-ELISA中,Y067、Y123盲样为口蹄疫感染抗体阳性;Y167为阴性样本。在RT-PCR检测中,Z075盲样扩增出分子长为634bp、483bp和278bp 3条特异性的DNA片段,Z126盲样扩增出分子长为634bp和278bp 2条特异性的DNA片段,确定为口蹄疫病毒;Z087为阴性样本。
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9](1974)在《猪的传染性水泡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猪的传染性水泡病,是一种用标准口蹄疫材料定型不出的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据国外报道,1966年10月,意大利浪巴得地方发现类似的猪水泡病;1972年1月,香港也发生类似的猪病;同年12月15日,英国亦有发生。在这以后的几周内,波兰、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国亦有多次发生。本病蔓延较快,对养猪业危害较大,必须予以重视。
王清艳[10](2008)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经贸往来和人员交往日益增多,传染病的传入风险也日益加大。近几年来,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三十多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老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何能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预警能力,及时做好防控措施,一直是研究与管理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到底哪些传染病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更大,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确定。本课题以大量传染病疫情及相关信息为基础,应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并以本体系为基础,对西尼罗河热的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分析,评估多种风险因素作用下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风险程度。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国际A类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分析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2.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体系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指标确定;风险评估指标说明;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内容;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3.通过对西尼罗河热以往疫情数据分析和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中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的风险因素,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了可用于疫情分析的西尼罗河热风险数据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西尼罗河热传入我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4.利用美国疾病监控中心2003~2007年美国西尼罗河热月发病资料和香港气象中心1961~1990年美国月平均气温数据,对气温因素在美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感染西尼罗河热的人数增加,以月为标准,气温与西尼罗河热发病人数的关系呈正态分布,这种规律在美国各州区域尺度上都是相似的。5.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1999~2004年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结合GIS技术研究气象因子对西尼罗河热发生与传播的影响,建立了风险评估标准并绘制专题地图。以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综合因素作为风险因子绘制专题地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西北部除新疆西北部有中度风险地区零星分散外,全年风险较低。东南部1~7月高风险区从我国低纬度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移动,7月风险范围最大;8~12月,高风险区从我国高纬度地区逐渐移回到低纬度地区。6.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多种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分析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发生的风险情况。结果表明:西尼罗河热对我国的影响不大,新疆、黑龙江、四川和江苏风险相对高,其次为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广东,其他地区风险相对低。西尼罗河热风险地区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温变化,全国整体时空模式:5~10月风险偏高,其中7、8月风险最高,11月至翌年5月风险相对低。将风险评估方法引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是可行的,具有常规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地区适用性。如何结合其他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估模型,并将其集成到评估体系中,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二、猪传染性水泡病肉尸带毒试验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传染性水泡病肉尸带毒试验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4)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风险分析 |
1.2 国内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1 国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1.2.2 国内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
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 鹰潭市 2012 年经济运行情况 |
2.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2.2.1 畜牧业经济 |
2.2.2 主要畜产品产量 |
2.2.3 畜产品质量安全 |
2.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
2.2.5 畜禽养殖方式 |
2.2.6 产业化经营水平 |
2.2.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
2.3 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鹰潭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
2.4.1 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
2.4.2 鹰潭市“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成效 |
2.4.3 目标任务 |
2.4.4 主要工作措施 |
3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内容 |
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
3.2.1 动物疫病定性风险评估 |
3.2.2 动物疫病定量风险评估 |
3.2.3 动物疫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 |
3.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意义评价 |
3.4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1 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
3.4.2 重要性原则 |
3.4.3 可操作性原则 |
3.4.4 相对稳定原则 |
3.4.5 相对独立原则 |
3.4.6 易于评价原则 |
3.4.7 专家论证与实践验证相结合 |
3.5 风险评估指标 |
3.5.1 动物疫病风险发生的概率(Y) |
3.5.2 目标要素层(X) |
3.6 指标评判标准 |
3.7 综合指标函数表达式 |
4 鹰潭市主要动物疫病及其风险评估 |
4.1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1 潜在致病因子 |
4.1.2 风险因素的确定 |
4.1.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4.2 口蹄疫及其风险评估 |
4.2.1 口蹄疫 |
4.2.2 口蹄疫的风险评估 |
4.3 猪瘟及其风险评估 |
4.3.1 猪瘟 |
4.3.2 猪瘟的风险评估 |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风险分析 |
4.4.1 高致病性禽流感 |
4.4.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评估 |
4.5 非洲猪瘟及其风险分析 |
4.5.1 非洲猪瘟 |
4.5.2 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 |
4.6 新城疫及其风险分析 |
4.6.1 新城疫 |
4.6.2 新城疫的风险评估 |
4.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风险评估 |
4.7.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
4.7.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 |
4.8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风险评估 |
4.8.1 猪流行性腹泻 |
4.8.2 猪流行性腹泻的风险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口蹄疫检测能力比对试验的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盲样 |
1.3 材料 |
1.4 方法 |
2 结 果 |
2.1 RIHA试验结果 |
2.2 RT-PCR试验结果 |
2.3 LB-ELISA试验结果 |
2.4 3ABC-I-ELISA试验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10)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当前国内外动物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 |
1.2 风险分析在动物传染病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
1.2.1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
1.2.2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1.2.3 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步骤 |
1.2.4 风险评估在动物传染病方面的应用实例 |
1.3 GIS 简介 |
1.3.1 GIS 概念 |
1.3.2 GIS 的类型和构成 |
1.3.3 GIS 的基本功能 |
1.3.4 GIS 在医学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重大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的建立及风险因素分析 |
2.1 口蹄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2 非洲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3 猪水泡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4 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5 牛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6 小反刍兽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7 蓝舌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8 非洲马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9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0 新城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1 牛肺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2 牛结节疹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3 水泡性口炎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4 裂谷热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2.15 绵羊痘和山羊痘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
3 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3.1 风险评估概念 |
3.2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3 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方法 |
3.3.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
3.3.2 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
3.3.3 指标评价内容 |
3.3.4 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 |
3.3.5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3.3.6 小结 |
4 西尼罗河热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4.1 西尼罗河热流行病学特征 |
4.1.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4.1.2 传播媒介 |
4.1.3 西尼罗河热病毒的致病性和危害 |
4.1.4 分子流行病学 |
4.1.5 流行特征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计算机环境 |
4.2.2 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技术路线 |
4.3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
4.3.1 建立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4.3.2 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
4.4 西尼罗河热疫情及相关信息采集、处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
4.4.1 数据采集可行性分析 |
4.4.2 数据说明 |
4.4.3 相关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研究 |
4.5 风险因素对西尼罗河热影响的分析 |
4.5.1 传染源 |
4.5.2 传播途径 |
4.5.3 防控措施 |
4.6 建立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并打分 |
4.7 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计算风险值 |
4.8 绘制风险评估地图 |
4.9 讨论 |
4.9.1 预防和控制西尼罗河热的相关措施 |
4.9.2 防止西尼罗河热病毒传入我国的措施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猪传染性水泡病肉尸带毒试验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传染性水泡病肉尸带毒试验的报告[J]. 湖南省肉食水产公司.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2]关于传染性水泡病猪的同群猪和潜伏期猪的肌肉、内脏是否带毒的试验报告[J]. 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3]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J]. 李树春.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4]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D]. 江文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5]猪传染性水泡病免疫血清和恢复期血清的被动免疫研究[J]. 湖北省畜牧特产科学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猪传染性水泡病病猪带毒试验[J]. 浙江省食品公司.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8]口蹄疫检测能力比对试验的结果分析[J]. 周碧君,李谦,汪德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6(02)
- [9]猪的传染性水泡病[J]. 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上海农业科技, 1974(S2)
- [10]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 王清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