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靖,迟彦邦,方学军[1](1998)在《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的规律及其对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双重结扎犬胆总管复制胆道梗阻模型,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肝线粒体,动态观测胆道梗阻不同时相肝线粒体钙含量、钙摄取率及呼吸功能的变化。结果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含量明显升高,钙摄取率及呼吸功能均显着下降。线粒体钙含量与呼吸功能变化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结论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内存在明显的钙代谢紊乱,且线粒体呼吸功能受到明显损伤,线粒体钙超载是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铮[2](2005)在《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的增效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胆汁分泌的慢性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健康的Wistar大鼠,将其胆总管截断,近端插入直径0.8 mm的“T”型硅胶管一长端,缝扎胆总管远端:硅胶管的另一长端插入空肠;建立皮下隧道,第三端引出体外,建成胆汁内、外引流的慢性动物模型。测定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术后1周以及胆道内、外引流后1周的生化指标及体重的变化。结果:胆管内外引流模型为研究梗阻性黄疸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重复使用的研究平台,还可以观察药物对胆汁分泌的影响;对某些药物的胆汁浓度也提供了可靠的检测途径。结论:成功建立大鼠胆管内外引流模型。
刘元进[3](2019)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脏以及全身各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损伤肝脏功能,增加手术风险;胆道引流可以解除胆管的梗阻状态,恢复肝脏功能。但是胆道引流的效果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目前仍没有完善的解释。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手术前应用胆道引流进行术前减黄,曾经一度被肝胆外科界大力推崇,然而近年来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对术前减黄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并没有使患者从中获益。这其中又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值得探讨。关于胆道梗阻后肝脏损伤的机制、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的规律,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是关于胆道引流后的变化,详细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引流模型,观察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的变化过程,探讨其在减黄前后的变化规律。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阐明梗阻性黄疸以及胆道引流后肝脏的病理生理变化,有望进一步探讨影响胆道引流效果以及引流后肝损伤恢复速度的因素,有望为指导术前减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5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采用结扎胆总管并放置外引流管的方式建立胆道梗阻及引流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梗阻3天外引流组(A组)、梗阻7天外引流组(B组)、梗阻14天外引流组(C组)、梗阻21天外引流组(D组)、梗阻28天外引流组(E组)以及对照组。各组于开放引流前,以及引流后第3、7、14、21、28、35天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前白蛋白(P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探讨其肝功能变化规律。同时在不同时段采集肝脏组织标本,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随梗阻时间延长,大鼠TBIL、DBIL、ALT、ALP升高,PA降低,PT延长,表明肝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从散在变性、坏死到汇管区上皮细胞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渐进发展,并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开放引流后,肝功能指标与组织病理损伤逐渐恢复,但梗阻时间越长恢复越慢。梗阻时间短的组,其肝功能和组织形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梗阻时间长的组,其各项指标和病理损伤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的引流也不能恢复正常。结论:胆道梗阻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梗阻解除后恢复速度的关键因素。在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其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的恢复速度有很大差异。梗阻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解除梗阻,其肝脏损伤也可能难以逆转。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胆道梗阻2周以内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好,梗阻时间超过2周胆道引流的效果较差。
李靖,迟彦邦,方学军[4](1999)在《胆道梗阻对肝线粒体功能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胆道梗阻对肝线粒体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复制犬胆道梗阻模型,观察梗阻的不同时段肝线粒体呼吸功能、钙含量、钙摄取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结果:胆道梗阻2周、3周、4周及5周各组(Ⅱ-V组)分别与假手术组(Ⅰ组)比较:①肝线粒体呼吸控制率、钙摄取率及SOD含量均明显下降(Ⅱ组P<0.05,其余组P<0.01)②线粒体钙含量均明显升高(Ⅱ组P<0.05,其余组p<0.01)③线粒体MDA含量明显升高(各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线粒体钙含量、MDA含量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变化之间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0.01)。结论: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呼吸功能受到明显损伤,钙超载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是造成线粒体外能损害的可能机制。
张永刚,迟彦邦,杨彤翰[5](1999)在《粉防己碱对胆汁性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 对胆汁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理。方法 复制大鼠胆汁性肝纤维化模型,灌胃给予Tet30mg/kg 体重,每天1 次;在胆道梗阻后10、20、30天,重复检测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含量,血清白蛋白(ALB)及透明质酸(HA)含量变化;并观察肝脏显微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各Tet 治疗组与同时相的单纯梗阻组比较,血清HA水平下降,P< 0.05;ALB升高,P< 0 .05;肝细胞线粒体钙超载程度明显减轻,P<0.01 ;肝组织MDA含量减少,P< 0.01,SOD含量升高,P< 0.05。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Tet 对胆汁性肝纤维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可能与其钙拮抗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有关。
李靖[6](1996)在《胆道梗阻后肝细胞线粒体的改变》文中研究表明胆道梗阻后肝细胞线粒体受到损伤。本文主要就胆道梗阻后肝细胞线粒体数值、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作一综述。
徐锋[7](2006)在《梗阻性黄疸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及其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我们习惯上将细胞死亡方式分为凋亡(apoptosis)和坏死(necrosis),但自从1995年Majno提出“细胞胀亡”后,开始对细胞死亡方式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细胞死亡方式是胀亡(oncosis)和凋亡,坏死只是发生胀亡或凋亡后细胞死亡的形态学变化。先前Miyoshi等研究认为胆道梗阻后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但最近在研究梗阻性黄疸时发现其肝细胞死亡的主要类型是胀亡而不是凋亡,显然两者的实验结果截然相反,说明目前对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死亡方式尚未定论。此外,文献报道细胞胀亡时有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时则无炎症反应。因此我们推断减少肝细胞胀亡比减少凋亡可能意义更大,但目前缺少对梗阻性黄疸条件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尤其胀亡的研究。那么明确梗阻性黄疸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是以胀亡或凋亡形式存在还是以其中一种形式为主,对研究通过何种方式减少肝细胞死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梗阻性黄疸肝脏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大鼠梗阻性黄疸-肝脏缺血再灌注/胆道再通模型,探讨梗阻性黄疸的肝细胞死亡方式以及梗阻性黄疸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的死亡方式,为梗阻性黄疸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并为下一步梗阻性黄疸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方法的研究做必要的实验准备。 方法 27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O组)5只,梗阻
欧莉[8](2016)在《基于不同肾虚证候的何首乌致肝损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有故无殒”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何首乌致肝损伤的发生与中医肾虚证候的相关性,验证制首乌“毒性-靶向证候-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关联性假说,并进一步研究何首乌致肝损伤的毒性机制。方法:1.以生首乌和制首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造模方法,建立肾阴虚和肾阳虚证候动物病理模型,通过对大鼠行为学指标的观察、大鼠血清T3、T4、CAMP、CGMP、E2、T、Cort含量的检测,确定最适宜的。肾阴虚和肾阳虚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法;2.对肾阴虚及肾阳虚证候模型大鼠灌胃给予不同的何首乌药液,制备含药血清;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仪器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术及MTT法观察何首乌含药血清作用不同时间诱导L02肝细胞凋亡的情况;并采用DTNB法和2-TBA反应法测定各组肝细胞胞内GSH、GSSG以及MDA的含量,从而研究何首乌诱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3.建立不同肾虚证候整体动物模型,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等生化酶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分别采用比色法和2-TBA反应测定各组肝组织中GSH—Px活力和MDA的含量:采用TUNEL法测定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提取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测定肝线粒体中SDH和呼吸链复合物Ⅰ的活力;免疫组化法测定何首乌对肝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Bcl-2 和 Bax mRNA的表达情况,以期进一步研究何首乌导致肝损伤的毒性机制。结果:1.肾阴虚组的大鼠造模后出现白天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夜间活动量增加,饮水量和进食量略增多,体重减轻,尾部潮红,体毛干枯,易激怒等表现,同时T3含量增加,CAMP/CGMP比值升高,与肾阴虚证候临床表现相符合,肾阴虚动物模型造模成功;肾阳虚组的大鼠造模后出现活动减少,体重减轻,尿量增多,体毛稀疏,畏寒蜷缩,睾丸萎缩等表现,同时CAMP含量、CAMP/CGMP比值和T含量均明显降低,与肾阳虚证候临床表现相符合,肾阳虚动物模型造模成功;2.肾阴虚证候制首乌低剂量组的含药血清对肝细胞增殖不仅没有产生抑制作用,反而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结合制首乌具有滋补肝肾之阴的特点分析认为:当制首乌给药剂量低于一定程度对证治疗肾阴虚证候时,机体代谢产物中导致肝损伤的物质成分较少,以促进肝细胞生长的物质成分为主,考虑与制首乌具有部分保肝作用的成分有关;肾阴虚状态下,大鼠灌胃高剂量的制首乌药液后,其含药血清对L02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肾阳虚状态下,大鼠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制首乌药液时,其含药血清对L02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整体动物实验中,用制首乌治疗肾阴虚证候时,疗程3个月,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大鼠肝细胞无明显损伤;但当制首乌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大鼠肝细胞膜被大量破坏,肝功能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当用制首乌治疗肾阳虚证候时,制首乌中剂量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升高,大鼠的肝功能出现明显损伤;制首乌高剂量组大鼠的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明显下降,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代谢物明显增多,肝细胞出现损伤,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上升,Fas和FasL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ax mRNA表达水平和Bcl-2/Bax比值均出现显着性升高,Bcl-2 mRNA表达水平均出现显着性下降;生首乌组大鼠灌胃给药3个月后,肝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脂质代谢产物增多,肝细胞出现明显损伤,肝组织出现灶性坏死,且肝细胞受损程度高于制首乌给药组。结论:1.制首乌致肝损伤的程度与中医肾虚证候具有相关性,其中制首乌非对证治疗肾阳虚证候时其肝毒性明显强于对证治疗肾阴虚证候;但制首乌治疗肾阴虚证候,如果超过一定的剂量和疗程,依然会对肝脏造成损伤。2.何首乌致肝损伤的可能机制:(1)与肝细胞中MDA代谢产物增多及GSH活性下降,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降低有关;(2)通过降低肝线粒体SDH活力和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影响NADH呼吸链功能而引起细胞代谢障碍;(3)通过Fas/FasL死亡受体通路,上调Fas、FasL蛋白表达诱导肝细胞凋亡;(4)上调凋亡促进因子Bax,同时下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通过线粒体通路途径诱导肝细胞凋亡。
胡庆常[9](2013)在《肝功能检查在诊断胆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两组病例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检查的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肝功检查酶学指标及胆红素指标在诊断胆道梗阻中的价值。通过对现有常规低廉无创的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提高胆道梗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特别是在影像学提示但无法确定结石的情况下用于术前分析胆囊结石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为影像设备发展滞后地区的基层临床一线医生提供一项较可靠、客观的临床依据,结合症状、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用于判断胆道梗阻的存在,特别是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确定,以便选择合适的术式或及时向上转诊。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初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和胆道镜探查术的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初诊为单纯胆囊结石并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各选取100例。病例组男46例,女54例,平均年龄为59.96岁;对照组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为54.31岁。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社会阶层、家庭经济状况等一般性的临床资料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入院电子病例中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随机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部分病例采取随机对照原则从现住院患者中选取,收集相关肝功能指标。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采用τ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分别计算各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经过统计,病例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检查结果ALT指标较其他酶学指标和胆红素指标更有诊断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肝功能ALT指标较其他酶学指标和胆红素指标在诊断胆道梗阻中更为敏感、更有价值。肝功能检查酶学指标可以作为影像设备发展滞后地区一线医生诊断可疑胆道梗阻的重要参考,用于及时向上转诊或选择合理的术式。
冯春林[10](2008)在《自制肝保护液经门静脉在体冷灌注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阻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在临床上,一些恶性肿瘤如:胰头癌、胆管癌(Ⅰ型)等,常以黄疸为首发症状,肿瘤常早期侵犯门静脉,导致较低的根治性切除率。近年来,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极大地提高了这类肿瘤的切除率,但是术中门静脉血流急性阻断( portal vein occlusion,PVO )对合并有梗阻性黄疸( obstructive jaundice, OJ )的肝脏必然造成进一步损害。目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tion injury,IRI)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合并有OJ的PVO对肝脏引起的IRI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深入研究OJ情况下,PVO后肝脏病理生理改变的分子机制以及肝脏耐受PVO的安全时限,对临床如何把握PVO时限、提高手术耐受性、安全性、促进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肝脏的IRI主要以肝细胞凋亡为特征的损害,为防止肝脏的IRI,原位低温灌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肝脏耐受缺血的时限。常用的灌注液有乳酸林格氏液、HTK液及UW液等,取得了一定减轻IRI的效果,但以往的原位低温灌注技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1、技术操作复杂难度大,2、易引起严重低血压、肺水肿、高钾血症、酸中毒、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等并发症,3、HTK和UW液不能进入体循环。由此我们自行配制了一种自制肝保护液( self-made liver solution,SMLS )以用于合并有OJ且侵犯门静脉的肿瘤切除术中,PVO期间进行在体经门静脉持续低温灌注,观察其是否具有肝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明其可能的机制。二、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对门静脉转流下, OJ大鼠PVO期间,用4℃SMLS经门静脉在体持续灌注肝脏,观察A20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MAPKs的活化与线粒体凋亡途径上各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关系,以期阐明OJ条件下,PVO肝脏损伤机制以及SMLS对肝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三、方法与结果1、常温下OJ大鼠PVO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正常大鼠被随机分为SO(Shame Operation)组、OJ大鼠再随机分为A组(胆道再通组)、B组(胆道再通-PVO 30min)、C组(胆道再通-PVO 60min)及D组(胆道再通-PVO 90min)。结果:D组术后一周大鼠累计病死率60%,而SO、A、B及C组病死率为0%。D组ALT、AST、TBIL在术后各时相点都显着高于SO、A、B、C组,且在术后24h仍无下降趋势(P<0.05);通过反应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指标观察,D组RCR、P/O、ATP值在术后各时相点都明显低于SO、A、B及C组;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即显示,D组肝组织结构严重紊乱,肝细胞广泛空泡化及坏死,炎细胞浸润,淤胆较重,明显重于其它各组。2、SMLS对OJ大鼠PVO肝损伤的保护:OJ大鼠被随机分为E组(胆道再通、门静脉周围游离、切除肝尾状叶,90 min后关腹)、F组(胆道再通、肝尾状叶分流门静脉、余肝PVO 90 min、恢复正常门静脉血流、切除肝尾状叶,关腹)、G组(F组+门静脉肝侧灌注4℃乳酸林格氏液)、H组(F组+门静脉肝侧灌注4℃SMLS );术后各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均在术后6 h达高峰,在术后24 h有所下降,其中F、G及H组升高较E组明显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F组及G组又显着高于H组,F组高于G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未缺血的E组大鼠术后因胆道再通其内毒素( ETX )水平,在术后各时相点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胆道梗阻在本实验中是ETX增高的主要因素,而胆道再通是有利于消除ETX的重要措施;在受到PVO损伤的F组其ETX在术后各时相点呈大幅度的逐渐增高,到术后72 h亦无明显下降趋势;而在给予门静脉灌注的G组和H组在术后虽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增高的幅度不如F组大,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G组和H组到术后24 h开始逐渐下降;而给予SMLS的H组其ETX在术后各时相点均低于给予乳酸林格氏液灌注的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F组病理改变明显重于其它各组;透射电镜观察,F组线粒体损伤亦明显重于其它各组;TUNEL凋亡检测,各组术后0 h即有肝细胞凋亡,但E组在术后各时相点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反,F组、G组和H组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术后6 h达到高峰,在术后24 h有所下降,其中F组和G组明显高于H组并有显着性差异(P<0.05)。F组高于G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MAPKs信号转导途径在SMLS保护肝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采用逆转录PCR、Western blotting及TUNEL等技术分别检测A20mRNA及其蛋白、P-JNK、P-ERK、P-p38、bcl-2、Bax、caspase-3等蛋白以及肝细胞凋亡百分率的检测,同时给予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JN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ERK特异性抑制剂)和SB203580(P-38特异性抑制剂)在灌注SMLS前30min,经尾静脉注射作为预处理,再次观察各组肝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H组A20mRNA,A20、P-ERK及bcl-2蛋白显着高于E、F及G组(P<0.05),其凋亡率却相反,G组又显着高于F组(P<0.05),而F组P-JNK、Bax、caspase-3蛋白及凋亡率显着增高,与E、G及H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当被给予特异性抑制剂后,给予SP600125时肝细胞凋亡进一步减少,而给予PD98059时肝细胞凋亡增加,给予SB203580时肝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四、结论1、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急性阻断引起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2、初步判定梗阻性黄疸大鼠在门静脉转流下,耐受门静脉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为60 min;3、肝细胞凋亡是梗阻性黄疸条件下,门静脉血流急性阻断对肝脏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肝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线粒体途径可能介导了肝细胞的凋亡;4、经门静脉在体灌注低温乳酸林格氏液或自制肝保护液,可以减轻梗阻性黄疸大鼠因门静脉血流急性阻断导致的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及肝细胞凋亡。其中自制肝保护液的肝保护作用明显优于乳酸林格氏液;5、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急性阻断激活JN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线粒体途径bcl-2/bax蛋白平衡的偏移,活化下游的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从而促进肝细胞凋亡;6、自制肝保护液经门静脉在体持续低温灌注肝脏,可以促进A20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由此激活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JNK信号转导通路,反向调节线粒体途径bcl-2/bax蛋白平衡的逆转,降低了其下游的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从而起到抗凋亡、保护肝细胞功能的作用。
二、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梗阻性黄疸对肝血流与肝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一部分:用于研究胆汁分泌的慢性动物模型的建立 |
实验一 胆道内外引流的慢性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
实验二 可体外解除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的制备 |
第二部分:活血化瘀中药与清热利胆中药配伍应用对胆汁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利胆灵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及其成分的影响 |
实验二 中药利胆灵对胆道梗阻再通大鼠胆汁流量及其成分的影响 |
第三部分: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的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利胆灵对正常大鼠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二 利胆灵对胆道梗阻再通大鼠肝脏微循环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三 利胆灵对胆道梗阻再通大鼠肝线粒体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 |
致谢 |
(3)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粉防己碱对胆汁性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动物分组: |
2.主要药品、试剂及仪器: |
3.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
4.指标检测及方法: |
5.数据处理: |
结 果 |
1.Tet对胆道梗阻大鼠血清ALB和HA含量的影响: |
2.Tet对胆道梗阻大鼠肝组织MDA和SOD含量的影响: |
3.Tet对胆道梗阻大鼠肝细胞线粒体钙含量的影响: |
4.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讨 论 |
1.胆道梗阻后肝纤维化形成机理 |
2.粉防己碱对胆汁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保护机理 |
(7)梗阻性黄疸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及其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主体 |
第一部分 梗阻性黄疸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 |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英文缩略语 |
4.前言 |
5.实验材料与方法 |
6.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7.讨论 |
8.结论 |
9.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10.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梗阻性黄疸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的防护研究 |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英文缩略语 |
4.前言 |
实验一 前列腺素E1预处理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3.讨论 |
4.结论 |
实验二 多粘菌素B预处理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3.讨论 |
4.结论 |
实验三 谷氨酰胺预处理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3.讨论 |
4.结论 |
5.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6.参考文献 |
二、附录 |
1.综述 |
2.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3.致谢 |
4.个人简介 |
(8)基于不同肾虚证候的何首乌致肝损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肾阴虚及肾阳虚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肾阴虚证候动物模型的分组及造模 |
2.2 肾阳虚证候动物模型的分组及造模 |
2.3 大鼠行为学指标观察 |
2.4 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T3和T4的含量 |
2.5 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cAMP、cGMP、E_2、T、Cort的含量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况 |
3.2 对大鼠血清T3和T4含量的影响 |
3.3 对大鼠血清cAMP、cGMP、cAMP/cGMP的影响 |
3.4 对大鼠血清E_2、T、Cort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同肾虚证候何首乌含药血清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不同证候何首乌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L02肝细胞的培养 |
2.3 MTT法测定肝细胞增殖状况 |
2.4 荧光显微镜分析肝细胞凋亡指数 |
2.5 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 |
2.6 流式细胞仪测定肝细胞凋亡率 |
2.7 DTNB法测定细胞内GSH和GSSG的含量 |
2.8 2-TBA反应测定细胞内MDA的含量 |
2.9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对肝细胞增殖及形态的影响 |
3.2 对肝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
3.3 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 对肝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5 对肝细胞GSH、GSSG及MDA含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何首乌对肾虚证候整体动物模型肝毒性的影响及其毒性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肾阴虚及肾阳虚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
2.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生化酶水平 |
2.3 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
2.4 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GSH-Px活力 |
2.5 2-TBA反应测定肝组织MDA含量 |
2.6 TUNEL法测定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 |
2.7 大鼠肝脏线粒体的提取纯化 |
2.8 大鼠肝线粒体SDH活力的测定 |
2.9 大鼠肝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的测定 |
2.10 S-P法测定肝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
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Bcl-2和Bax mRNA的表达 |
2.12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况 |
3.2 大鼠肝组织形态的HE染色观察结果 |
3.3 对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含量的影响 |
3.4 对大鼠肝组织GSH-Px活力及MDA含量的影响 |
3.5 对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
3.6 对大鼠肝脏线粒体中SDH活力的影响 |
3.7 对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的影响 |
3.8 对大鼠对肝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对大鼠肝组织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1 肾阴虚及肾阳虚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 |
1.1 造模动物的选择 |
1.2 肾阴虚证候的造模方法 |
1.3 肾阳虚证候的造模方法 |
2 不同肾虚证候何首乌含药血清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 血清药理学实验 |
2.2 MTT实验结果分析 |
2.3 细胞凋亡率、凋亡指数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2.4 细胞内GSH、GSSG及MDA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
3 何首乌对不同肾虚证候整体动物模型肝毒性的影响 |
3.1 血液生化酶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
3.2 GSH-Px活力、MDA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
3.3 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分析 |
3.4 肝线粒体SDH、NADH-Q还原酶复合体检测结果分析 |
3.5 Fas/FasL蛋白表达检测结果分析 |
3.6 Bcl-2和Bax mRNA表达检测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何首乌不同炮制品肝毒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肝功能检查在诊断胆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回顾 1 |
参考文献 |
文献回顾 2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发表 |
(10)自制肝保护液经门静脉在体冷灌注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阻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自制肝保护液经门静脉在体冷灌注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阻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常温下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阻断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自制肝保护液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阻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MAPKs 信号转导途径在自制肝保护液保护肝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自制肝保护液经门静脉在体冷灌注肝脏中A20 的表达及意义 |
结果 |
第二节 MAPKs 信号转导途径的干预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照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急性门静脉血流完全阻断的病理生理变化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英文论着 |
四、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胆道梗阻后肝线粒体钙代谢变化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J]. 李靖,迟彦邦,方学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
- [2]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的增效作用研究[D]. 刘铮. 天津中医学院, 2005(07)
- [3]大鼠梗阻性黄疸后不同时间行胆道引流对其肝脏功能及组织病理的影响[D]. 刘元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4)
- [4]胆道梗阻对肝线粒体功能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J]. 李靖,迟彦邦,方学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9(10)
- [5]粉防己碱对胆汁性肝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张永刚,迟彦邦,杨彤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9(05)
- [6]胆道梗阻后肝细胞线粒体的改变[J]. 李靖.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1996(01)
- [7]梗阻性黄疸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及其防护研究[D]. 徐锋. 中国医科大学, 2006(09)
- [8]基于不同肾虚证候的何首乌致肝损伤机制研究[D]. 欧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9]肝功能检查在诊断胆道梗阻中的应用价值[D]. 胡庆常. 延安大学, 2013(02)
- [10]自制肝保护液经门静脉在体冷灌注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流阻断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D]. 冯春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