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勃是在二十年华堕海灭亡的吗?(论文文献综述)
苏仲湘[1](1992)在《王勃是在二十年华堕海灭亡的吗?》文中研究说明 初唐天才文学家王勃,以其代表作《膝王阁诗序》而名传遐迩。历代相传,都说他赴交趾省父,堕海而死,只活了二十几岁。《了望》91年36期刊登的“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一文,引述了毛泽东的见解,也认为王勃并未到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
戎姝阳[2](2019)在《张九成《横浦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九成(1097-1159),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横浦居士,是两宋之际较有名气的理学家,教育家。张九成是安定学派胡瑗、濂溪学派周敦颐的三传弟子,受业于继承“二程”思想的杨时,形成了自己“援佛入儒”的理学思想,开创了在南宋时期影响颇深的“横浦学派”。《横浦集》由其门人郎晔整理而成,包括诗赋四卷、文章十六卷,辑录了大量的诗歌、文论、书信、奏议、题跋、序、记等,对於全面研究张九成其人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於张九成的研究焦点在其理学思想方面,相比其《孟子传》、《中庸说》、《论语解》等着作,《横浦集》则鲜少人问津,因此笔者认爲尚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本文的研究共分爲上、下两部分。上编主要对张九成的家世生平、师从交游、《横浦集》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及其文学思想、文章创作进行较爲系统的梳理;下编爲《横浦集》的注释部分,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绍定後翻刻本爲底本,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其他文献爲参考,力求疏证典故,详考名物,以期爲深入研究张九成其人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张振羽[3](2010)在《《三言》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代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三言》在汉语史及汉语方言史研究上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三言》为主要语料,以其中的副词为考察对象,将共时的描写与历时的比较相结合,副词系统的考察与典型副词演变的个案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穷尽性描写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三言》的副词系统是怎样的?《三言》的副词有何特色?《三言》副词新义的产生有什么特点?《三言》副词的聚合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发展演变?《三言》副词在来源上与共同语副词有什么共同点和差异?方言副词的语法化到底有什么较为特殊的规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勾勒出近代汉语晚期副词系统的整体面貌,揭示出汉语(包括方言)副词形成、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丰富和完善当前的语法化理论。全文包括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对副词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近二十年来汉语副词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指出了学者们在汉语副词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简要介绍了《三言》作为近代白话小说所具有的通俗的语言特点以及《三言》的语言学研究情况,揭示了《三言》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指出了《三言》副词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最后还谈及了《三言》的版本等相关问题。第二章,《三言》副词系统的分类描写及其发展。本章对《三言》的副词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勾勒。在充分吸收学者们在副词基本问题的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本章把《三言》副词分为六个次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根据副词出现的时代,又把每一类副词分为上、中古和近代两个部分。在对每个副词次类进行描写时,详近代汉语副词而略上、中古汉语副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本章末尾对《三言》副词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三章,《三言》副词的词义系统与常用副词的发展演变。《三言》副词的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这些多义副词的某些新义项往往产生并使用于少数方言特别是吴方言中,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本章第一节从《三言》中选取了“毕竟、端的、漫、一时、辄、转、总”等多义副词,尝试对它们在《三言》出现的各个义项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加以考察,试图理清这些多项副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多项副词的意义系统及其方言新义产生的独特方式。附加法是《三言》副词的一种重要构词方式。在《三言》众多的副词词尾中,副词词尾“则”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第二节对近代汉语副词词尾“则”的来源作了考察,并对近代汉语“-则”类副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调查。最近几十年来,常用词的演变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学者们往往只侧重于常用实词的研究,对常用副词的系统演变研究却有所忽视。在对《三言》副词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第三节我们选取了“不成、难道”,“动、动辄、动不动”,“凡、共、通共、总共”,“好生、好不、好好”,“偏、偏偏、偏生”,“尤、尤其”等六组副词,对每组副词的演变兴替情况进行了尝试性的系统研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从中窥探到汉语副词系统演变的某些规律。第四章,《三言》方言副词的来源及其发展。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作为一部具有浓厚方言色彩的明代白话小说,其中的俗词俚语俯拾皆是,尤以吴方言俗语词为多。本章我们利用吴语文献较为丰富的优势,选择了若干具有浓厚方言色彩、特别是吴语色彩的副词,对其来源作了尝试性的探讨。这些副词是:不常、趁常、大分、多分、怪见、好道、可知、烂、流水、难说、恰正、生、特骨、忒也、一径、有心、再三再四、早是、终不然、做定。通过对这二十来个方言副词的来源所作的全面系统的考察,我们得到了方言副词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一,共同语副词和方言副词之间虽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毕竟只是共同语与方言的差别,二者只能是大同小异的关系。二,《三言》中许多方言副词并不是由实词直接虚化而来的,而是通过类同引申(或曰同步引申、相因生义),在其他词的类推下产生出新的副词义,如“不常、好道”等。三,副词的类化构词现象较为普遍,如“趁常”就是“趁时”的类化,“难说”就是“难道”的类化。四,有些副词是由于语音的变化而造成的音近通用,只不过是同一个副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如“忒也”、“特骨”等。五,有些方言副词的形成与修辞、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前者典型的例子如“流水”等,后者典型的例子如“做定”、“三不知”等。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
王培军[4](2006)在《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文中研究指明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为近代诗史研究的名着,撰成于民国八年(1919),民国十四年(1925),分五期刊于《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五号至第九号)。后十年,再刊于《青鹤》杂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第三卷第二号至二十四年(1935)第七号。民国三十三、四年(1944—45)间,又加修改厘为定本。而定本一直未曾刊布。“文革”期间,遂遭焚毁。后其弟子程千帆先生据三种残存的定本草稿合校,收入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汪辟疆文集》。 汪辟疆的这部着作,实可视为一部近代诗史,或者一部近代诗史的大纲。其书简明谨严地勾画了光宣时代的诗史,其中涉及的192名诗人,基本囊括了晚清诗坛的主要作者。汪辟疆通过“点将录”的形式,区别了192名诗人的造诣、名位、风格及派别。这部着作不但涉及史料范围至广,其评论近代诗人亦多中肯,于研究者俱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从现代学术角度考虑,将其加以笺证疏解,辑录作者的相关意见,及有关诗人的论评材料,使其汇于一处互为参证,必更能提高其诗学的参考价值。 这部笺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点将录》笺证以程校本为底本,参校以《甲寅》本、《青鹤》本,并采及“丛编本”的校勘成绩。(二)《点将录》的笺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甲)诗人小传的撰写,(乙)赞语、评语的笺证,(丙)搜集可资参考的附录材料。(三)《点将录》所及诗人192家,诗人小传泰半阙如,即有之亦至为简单,往往仅略具籍贯名号。笺证所重撰的诗人小传,务使备载其人生平大略,并注明所据材料的明确出处。(四)《点将录》的赞语部分,见解深刻,言简意赅,其运用之典故,蕴含之本事,及作者之皮里阳秋,均有待于注明。笺证即于赞语之下,逐一注明其古典,考索其本事,然后加以疏解,以阐明其宗旨。(五)《点将录》的评语部分,为对诗人的总体评价,或出自撰,或有所本。笺证于其有本者,务为寻源考朔,指出其所因袭,于其所自撰者,亦辑录相关论评,或相近或相反,附后以为参考。(六)笺证所录引文,笺者如有所考,辨证异同,商榷旧说,均以案语标出。(七)《点将录》的正文之后,多附章士钊论诗诗,笺证仍旧附章诗于后,同时亦尽量辑录有价值材料,作为笺证稿之附录部分。
二、王勃是在二十年华堕海灭亡的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勃是在二十年华堕海灭亡的吗?(论文提纲范文)
(2)张九成《横浦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上编 张九成及《横浦集》研究 |
第一章 张九成家世生平研究 |
第一节 张九成家世生平考论 |
一、家世与乡风 |
二、生平经历 |
(一) 早期求学时期 |
(二) 初入仕途时期 |
(三) 贬谪南安时期 |
(四) 起任温州时期 |
第二节 张九成师从关系考述 |
一、少年时师从黄珪 |
二、青年时师从杨时 |
三、向寺僧求学 |
第三节 张九成交游情况考述 |
一、前期交游考述 |
二、中期交游考述 |
三、後期交游考述 |
第二章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及版本情况 |
第一节 《横浦集》的成书背景 |
第二节 《横浦集》的版本情况 |
第三章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及文章研究 |
第一节 张九成的文学思想 |
一、诗歌创作理论 |
1、“吟咏性情”的中心思想 |
2、“意蕴真醇”的创作旨趣 |
二、文章创作理论 |
第二节 张九成的文章研究 |
一、序 |
二、记 |
三、劄子 |
四、书 |
五、说 |
六、题跋 |
七、赞 |
八、铭 |
九、祭文 |
十、墓志铭 |
结语 |
下编 《横浦集》注释 |
凡例 |
横浦集卷一 |
古赋 |
述志赋 |
谪居赋 |
古诗 |
客观余孝经傅感而有作 |
见柿树有感 |
鲁直上东坡古风坡和之因次其韵二首 |
癸亥初到岭下寄汪圣锡 |
正月二十日出城 |
二十六日复出城 |
十二日出城见隔江茅舍可爱 |
客至 |
食苦笋 |
示两儿 |
有客 |
读梅圣俞诗 |
菖蒲 |
三月晦到大庚 |
勾漕送建茶 |
五月十七日冒暑报谒 |
九月七夜喜新凉 |
十一月忽见雪片居此七年未尝也 |
庚午正月七夜自咏 |
偶题 |
课书 |
读书 |
罢禄 |
偶成 |
游尘外亭呈妙喜老师陈元器郑叔茂沈季诚 |
横浦集卷二 |
寄端砚与樊茂实因作诗以遗之 |
怀汪圣锡 |
送郑仲远 |
次陈一鹗韵 |
多雨偶成 |
即事 |
十二月二十四夜赋梅花 |
辛未闰四月即事 |
有感 |
十九日杂兴 |
和施彦执怀姚进道叶先觉韶 |
彦执赏予诗 |
拟古 |
横浦集卷三 |
赠樊茂实铁照 |
子集弟寄江蟹 |
嘉佑寺 |
读东坡谪居三适辄次其韵 |
秋兴 |
七月十二日偶成 |
秋晴 |
中秋 |
闻桂香 |
喜晴 |
桂 |
拟归田园 |
读东坡迭嶂图有感因次其韵 |
闻彦执熙仲有辣螺诗聊复有作 |
有感 |
杨干致仕 |
所见 |
六月晦送孙少刘 |
横浦集卷四 |
律诗 |
竹 |
游南路菩提寺次刁文叔韵 |
双修峰 |
送单普赴肇庆节推 |
过报恩 |
雨 |
三月晦城门晚景 |
题竹轩 |
夜雨 |
次单推韵 |
到白石寺次壁间郑如圭韵 |
七月十二日出城 |
八月十四日偶成 |
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
三月十一日不出 |
晚兴 |
即事 |
三月二十四日出城 |
喜晴 |
悼王侍郎 |
悼玉溪 |
夏日即事 |
雨晴到江上 |
山蝉 |
惠声伯窻前孤桐 |
闻沈元用帅南海喜而有作 |
寄故人施彦执 |
次施彦执韵 |
见菊花呈诸名士 |
再用前韵 |
悴卓送海棠 |
次单推韵 |
柑花 |
咏梅 |
松棚 |
题大庾新楼呈郑仲远年契 |
十二月初七日述怀 |
十一日咏梅 |
六月十四日观云有作 |
悼吕居仁舍人 |
某还故里过括苍谢景思少卿示及诸公和诗次韵为谢 |
夜起 |
出城 |
元夕 |
午睡 |
丙寅正月 |
岭下桃花作澹红色绝可爱因作绝句 |
忆北轩菊 |
忆天竺桂 |
酴酿 |
三月五日 |
出城 |
元宵 |
夏日即事 |
清暑 |
雨中海棠 |
三月六日出城 |
喜晴 |
夏日即事 |
惜花 |
二月八日偶成 |
六月十二日偶成 |
题郡斋壁 |
横浦集卷五 |
论 |
少仪论 |
四端论 |
乡党统论 |
横浦集卷六 |
书傅统论 |
尧典论 |
舜典论 |
大禹谟论 |
皋陶谟论 |
益稷论 |
禹贡论 |
甘誓论 |
五子之歌论 |
胤征论 |
汤誓论 |
仲虺论 |
汤诰论 |
横浦集卷七 |
书傅统论 |
伊训论 |
太甲论上 |
太甲论中 |
太甲论下 |
咸有一德论 |
盘庚论上 |
横浦集卷八 |
书傅统论 |
盘庚论中 |
盘庚论下 |
说命论上 |
说命论中 |
说命论下 |
高宗肜日论 |
西伯戡黎论 |
微子论 |
泰誓论上 |
泰誓论中 |
泰誓论下 |
横浦集卷九 |
书傅统论 |
牧誓论 |
武成论 |
洪范论 |
旅獒论 |
金滕论 |
大诰论 |
微子之命论 |
康诰论 |
酒诰论 |
梓材论 |
召诰论 |
洛诰论 |
横浦集卷十 |
书傅统论 |
多士论 |
无逸论 |
君奭论 |
蔡仲之命论 |
多方论 |
立政论 |
周官论 |
君陈论 |
顾命论 |
康王之诰论 |
横浦集卷十一 |
书传统论 |
毕命论 |
君牙论 |
冏命论 |
吕刑论 |
文侯之命论 |
费誓论 |
秦誓论 |
横浦集卷十二 |
状元策一道 |
横浦集卷十三 |
迩英春秋进讲 |
夏曹伯来朝 |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 |
横浦集卷十四 |
春秋讲义(此海昌县庠所讲) |
发题 |
隠西元年春王正月 |
门人陶与谐録 |
横浦集卷十五 |
孟子拾遗 |
横浦集卷十六 |
序 |
寄医僧序 |
谢举之字序 |
徐宗义宗礼字序 |
孙斌字序 |
送陈朝彦序 |
孟声远字序 |
王耕耘字序 |
都圣与《易傅》序 |
《尽言集》序 |
《元城先生语録》序 |
横浦集卷十七 |
记 |
海昌童儿塔记 |
袁州学记 |
云荫堂记 |
静胜斋记 |
竹轩记 |
重建赣州学记 |
横浦集卷十八 |
劄子书简 |
爲先奉直陈乞章服上参政劄子 |
又上宰相劄子 |
上李泰发参政书 |
答徐得一书 |
答李樗书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一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二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三 |
与常子正中丞书四 |
与常子正中丞书五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六 |
与常子正中丞书七 |
与常子正中丞书八 |
与常子正中丞书九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一 |
与常子正中丞书十二 |
贺沈左相书 |
贺万俟右相书 |
答贑州赵守书一 |
答贑州赵守书二 |
与永嘉何舍人书 |
回黄朝奉书 |
回贑州邹推书一 |
回贑州邹推书二 |
回贑州邹推书三 |
回孙尚书书一 |
回孙尚书书二 |
回全椒杜主簿书 |
答曾主簿书 |
与台州曾侍郎书 |
借米书 |
与净居谌禅伯书 |
与径山杲大慧书 |
与张教谕书 |
与尚书书一 |
与尚书书二 |
与尚书书三 |
与施彦执书一 |
与施彦执书二 |
与陈开祖书一 |
与陈开祖书二 |
与陈开祖书三 |
与陈开祖书四 |
与陈开祖书五 |
与陈开祖书六 |
与陈开祖书七 |
与陈开祖书八 |
与陈开祖书九 |
与陈开祖书十 |
与陈开祖书一一 |
与陈开祖书一二 |
与知县书 |
与通判书一 |
与通判书二 |
净居谌禅伯书一 |
净居谌禅伯书二 |
横浦集卷十九 |
杂着 |
因与石月先生论仁遂作克己复礼爲仁说 |
黄氏训学说 |
青龙白虎说 |
名节说 |
目病说 |
智愚说 |
爲郡说 |
题跋 |
题书室柱 |
书司马温公咨白 |
题晁无咎学说 |
题李伯时《孝经图》 |
题米元章《悼东坡诗》 |
题孙叔谐序王文炳 |
书吕夫人墓铭後 |
书吕居仁与范秀才诗简 |
赞 |
侯宪奇石赞 |
铭 |
拟夏禹九鼎铭 |
頮水铭 |
漱盂铭 |
唾壶铭 |
杖铭 |
横浦集卷二十 |
祭文 |
祭吕居仁舍人文 |
祭虞深之文 |
祭王侍郎文 |
祭郑仲远文 |
祭解帅文 |
祭黄元宠文 |
祭史几先文 |
祭彦执文 |
祭坟园神文 |
祭灵潭龙君文 |
到任祭文宣王文 |
祭本衙土地文 |
墓志铭 |
廖守墓志铭 |
黄吏部墓志铭 |
陈氏考妣墓铭 |
龚夫人墓志铭 |
附录一 |
附录二 张九成现存与友人写赠诗文作品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三言》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副词 |
第二节 近二十年来汉语副词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三言》的汉语史研究价值及其研究情况 |
第四节 《三言》副词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五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二章 《三言》副词系统的分类描写及其发展 |
第一节 范围副词 |
第二节 程度副词 |
第三节 时间副词 |
第四节 否定副词 |
第五节 情状方式副词 |
第六节 语气副词 |
第七节 《三言》副词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 |
第三章 《三言》副词的词义系统及常用副词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副词词义系统的发展 |
一 毕竟 |
二 端的 |
三 漫 |
四 一时 |
五 辄 |
六 转 |
七 总 |
第二节 副词词尾"则"的来源与"~则"类副词的发展 |
第三节 常用副词的演变兴替 |
一 不成 难道 |
二 动 动辄 动不动 |
三 凡 共 通共 总共 |
四 好生 好不 好好 |
五 偏 偏偏 偏生 |
六 尤 尤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言》方言副词的来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不常 |
第二节 趁常 |
第三节 大分 |
第四节 多分 |
第五节 怪见 |
第六节 好道 |
第七节 可知 |
第八节 烂 |
第九节 流水 |
第十节 难说 |
第十一节 恰正 |
第十二节 生 |
第十三节 特骨 |
第十四节 忒也 |
第十五节 一径 |
第十六节 有心 |
第十七节 再三再四 |
第十八节 早是 |
第十九节 终不然 |
第二十节 做定 |
第二十一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引用书目 |
附录一 《三言》副词总表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前言 |
4.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 |
(1) 小序 |
(2) 正文 |
卷一 |
王闿运 |
陈三立 |
郑孝胥 |
陈宝琛 |
李瑞清 |
陈衍 |
宝廷 |
李慈铭 |
卷二 |
袁昶 |
林旭 |
范当世 |
张之洞 |
樊增祥 |
陈曾寿 |
曾习经 |
沈曾植 |
周树模 |
赵熙 |
梁鼎芬 |
沈瑜庆 |
杨增荦 |
卷三 |
黄节 |
俞明震 |
张佩纶 |
柯劭忞 |
黄绍箕 |
王懿荣 |
诸宗元 |
夏敬观 |
陈懋鼎 |
李宣龚 |
郭曾炘 |
林纾 |
陈书 |
杨锺羲 |
秦树声 |
周达 |
卷四 |
金和 |
黄遵宪 |
刘光第 |
丘逢甲 |
易顺鼎 |
曾广钧 |
杨深秀 |
蒋智由 |
程颂藩 |
程颂万 |
章炳麟 |
谭嗣同 |
刘师培 |
黄侃 |
吴保初 |
冒广生 |
桂念祖 |
李希圣 |
吴用威 |
宋伯鲁 |
王以慜 |
陈锐 |
陈诗 |
宋育仁 |
林思进 |
朱铭盘 |
陈延韡 |
卷五 |
王鹏运 |
朱祖谋 |
郑文焯 |
冯煦 |
况周仪 |
文廷式 |
邵瑞彭 |
乔曾劬 |
卷六 |
翁同龢 |
黄体芳 |
张英麟 |
江标 |
张百熙 |
吴士监 |
瞿鸿禨 |
俞樾 |
康有为 |
恽囗囗 |
林囗囗 |
沈囗囗 |
潘囗囗 |
袁思亮 |
陈祖壬 |
罗惇曧 |
罗惇(曰爰) |
方尔谦 |
方尔咸 |
廉泉 |
吴芝瑛 |
严复 |
卷七 |
顾印愚 |
胡思敬 |
胡朝梁 |
吴俊卿 |
史久榕 |
顾云 |
王乃徵 |
张登寿 |
梁启超 |
盛昱 |
曹震 |
陈夔龙 |
张宗扬 |
水竹村人 |
孙雄 |
郑珍 |
释敬安 |
小孤山下人氏 |
(3) 定本跋 |
5.参考书目 |
6.后记 |
四、王勃是在二十年华堕海灭亡的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勃是在二十年华堕海灭亡的吗?[J]. 苏仲湘. 了望周刊, 1992(01)
- [2]张九成《横浦集》研究[D]. 戎姝阳. 广西大学, 2019(01)
- [3]《三言》副词研究[D]. 张振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4]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D]. 王培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