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生玫瑰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邢勇翔[1](2021)在《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影响玫瑰抗旱性与花香合成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赏性植物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经济植物。由玫瑰鲜花提取的玫瑰精油,有“液体黄金”的美誉,是制作名贵化妆品的高端原料,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玫瑰鲜花含油量低,仅万分之三左右,如何提高玫瑰精油的产率和品质,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此外,当前玫瑰栽培管理相对粗放,栽培过程中经常遭受干旱等逆境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玫瑰花香及精油成分的影响,进而寻找缓解玫瑰干旱胁迫的方法并弄清其机理,对指导玫瑰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外源喷施茉莉酸甲酯的方法,研究其对玫瑰抗旱性及花香合成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建立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玫瑰花朵基因表达谱,筛选受茉莉酸甲酯显着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在矮牵牛中进一步验证相关差异基因的功能,为玫瑰高效栽培、精油生产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0.5mmol/L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干旱胁迫下的‘紫枝玫瑰’,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缓解玫瑰干旱胁迫的影响。形态观察发现,干旱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玫瑰植株长势明显优于未处理的植株。对叶片含水量、总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蛋白的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发现,与未处理的对照植株相比,喷施茉莉酸甲酯的玫瑰植株的叶片含水量、总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蛋白的含量均升高,而丙二醛含量则降低,说明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紫枝玫瑰的损伤。2.以‘丰花玫瑰’为试材,采用GC-MS检测结合转录测序,进一步研究外源喷施茉莉酸甲酯对玫瑰花香成分及花香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明显促进玫瑰花香释放,提高主要花香成分的含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共检测到76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615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51个。结合萜类合酶基因家族特有结构域,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最终筛选出了 2个萜类合酶基因RrAFS1和RrAFS2,可能响应茉莉酸甲酯处理的玫瑰花香合成。3.以‘丰花玫瑰’为试材,克隆获得了RrAFS1和RrAFS2基因的全长序列。RrAFS1基因序列的ORF全长为1743bp,共编码580个氨基酸。RrAFS2基因序列的ORF全长为558bp,共编码186个氨基酸。以花蕾期为参照,检测玫瑰不同花发育时期RrAFS1和RrAFS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相似,均随着玫瑰花朵开放表达量逐渐上升,盛开期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花朵的衰败,表达量逐渐下降,与玫瑰主要花香成分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说明RrAFS1和RrAFS2可能与玫瑰花香成分合成密切相关。4.构建了RrFS1和RrAFS2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成功将RrAFS2基因导入模式植物矮牵牛中进行功能验证。观察并比较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变化,发现转RrAFS2基因的矮牵牛的花朵略大于野生型植株,转基因植株的花托也更为饱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法测定野生型和转基因矮牵牛盛开期花朵的花香成分及含量,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植株相比,RrAFS2转基因矮牵牛植株的主要花香成分均显着提高,其中苯甲酸苄酯的含量变化最为明显,超过野生型植株8.5倍。因此,RrAFS2基因能够显着促进矮牵牛香气的释放,可作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玫瑰精油含量的重要基因资源。
苏雅[2](2021)在《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三个地区引种的生长适应性评价》文中指出蓝靛果(Lonicera caerulea L.)作为一种新兴的小浆果资源,其果实营养价值极高,同时兼具较高的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有机种植者的青睐。近年来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均有对蓝靛果的引种研究,但未见在天津地区引种的相关文献报道,在河北省也仅有少量的野生蓝靛果资源,不具备食用价值,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引进的栽培蓝靛果食用品种‘蓝精灵’进行物候期观测、生物量和光合指标测定、果实品质评价以及解剖结构和耐盐碱性的研究,为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及生态相似地区的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天津地区引种的‘蓝精灵’3月初萌芽至11月初落叶,三个引种地的物候除落叶期外均呈现出工农联盟(GNLM)引种地早于大柳滩(DLT)引种地早于五百户(WBH)引种地,且比原产地提前20 d左右,其中GNLM与DLT引种地的物候仅相差2-7 d,比WBH早11-16 d。‘蓝精灵’在三个引种地的生长表现略有不同。WBH和DLT引种地在生殖指标上表现突出,在主成分得分分别为0.849、0.253;在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方面,WBH引种地表现出相对优势。综合分析‘蓝精灵’在不同引种地的各性状综合得分排序为WBH引种地>DLT引种地>GNLM引种地,表明‘蓝精灵’在WBH引种地生长适应性强,生长表现最佳。‘蓝精灵’在三个引种地的光合表现不完全一致。DLT和WBH引种地‘蓝精灵’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E)月均与日变化曲线表现为双峰,在7月和9月取得月变化峰值,日变化在10点和14点高于其他观测时段。GNLM引种地则表现为单峰曲线。综合光合日变化与月变化的结果得出WBH引种地的‘蓝精灵’光合表现最佳,DLT引种地次之,GNLM引种地最差,且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蓝精灵’在三个引种地的茎叶解剖结构与其抗寒抗旱性密切相关。GNLM引种地的‘蓝精灵’叶片厚度和气孔密度最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不发达,茎部髓和皮层占比较高,木质部占比低,抗寒抗旱性弱;DLT引种地的‘蓝精灵’上表皮厚而下表皮薄,栅栏组织层数多,栅海比和叶组织紧密度(CTR)高,茎部髓和周皮占比高,韧皮部占比小,抗寒抗旱性强;WBH引种地的‘蓝精灵’叶片和下表皮较厚,栅栏组织相对发达,气孔密度高,栅海比和CTR居中,茎粗且木质部和韧皮部占比率高,抗寒抗旱性居中。运用NaCl和NaHCO3溶液对‘蓝精灵’施加盐碱胁迫,在低浓度胁迫下,增加光合色素、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是‘蓝精灵’抵御盐碱胁迫的主要手段,而在高浓度胁迫下,光合色素受到破坏,抗氧化酶调节能力不足,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蓝精灵’出现代谢紊乱。‘蓝精灵’耐盐能力强于耐碱能力,200 mmol·L-1NaCl胁迫下‘蓝精灵’半数叶片出现枯黄、萎蔫甚至脱落的现象,但在100 mmol·L-1NaHCO3胁迫下‘蓝精灵’叶片就已出现上述现象。果实品质决定着果树引种是否成功。GNLM引种地的‘蓝精灵’坐果率低,果实最小,硬度适中,口感酸涩,果实营养物质含量低,引种效果最差;DLT引种地的平均单果重更大,产量高,糖度最高而酸度居中,较适合鲜食,果实品质在三个引种地表现居中;WBH引种地的果实大小与GNLM引种地的无明显差异,果实固酸比最高,营养物质的含量最为丰富,且果实硬度大,相比于其他两地更耐贮运,引种效果最为理想。
王柏茗[3](2021)在《两个红树莓品种在天津地区引种及生长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2个红树莓品种‘秋萍’、‘Heritage’为研究材料,将其引种到天津市三个不同土壤条件的环境下,对其物候、生长情况、光合特性、抗盐碱性、果实品质以及叶片活性物质含量进行研究,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价,为天津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合理栽培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如下:1.天津地区引种红树莓‘秋萍’、‘Heritage’后,表现总体相近,又略有区别,各有特点。两品种生长期总长接近,至少约235d,最长可达256d。但物候期有时间差。与引种地相比,萌发期提前,落叶期延后。三地萌发期相接近,落叶期以西青1试验地最晚。2.在三个引种地,两个品种均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完成正常的生育周期,物候期随试验地不同而变化,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三个试验地以西青1试验地萌发最早,为3月25日,其他试验地晚数日不等。‘秋萍’各个物候期整齐度较高,而‘Heritage’整齐度稍差,生殖物候期出现时间绵延30d。‘秋萍’在西青1试验地、‘Heritage’在西青1、西青2试验地可萌发二次枝并完成生殖生长。两个品种基生枝单枝花数有较大的差异,是品种固有特性。‘秋萍’平均单枝花数52-70朵,‘Heritage’平均单枝花数108-180朵。两个品种座果均在90%以上,无生理落果,‘秋萍’果实较大。‘秋萍’单枝果数达到111-164g,‘Heritage’单枝产量可达154-393g。3.在光合特性方面,两品种光合作用均以上午为主,但表现各异。‘秋萍’的月变化表现出西青1和蓟州试验地变化较接近,但西青1试验地9月受涝害导致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导度的降低,胁迫解除后10月恢复。‘Heritage’三地月变化相近,7月和9月为净光合速率的两个高峰期,且西青2试验地净光合速率6-9月一直为最高,可以证实西青2试验地‘Heritage’下半年生长量大的情况。‘秋萍’日变化在7月西青2试验地变化不同于另外两地,是受土壤水分限制;8月三地净光合速率变化一致,但西青1试验地下午14时受气孔限制明显;9月西青2、蓟州两地净光合速率变化接近,西青1试验地各时段均最低。‘Heritage’在7-9月全天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均最高,日变化分析得出A地7-8月14时出现明显的气孔限制,西青2试验地全天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说明西青2试验地光合作用最旺盛,9月三地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一致,西青1地气孔导度日均最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日均值最高,也证明了当月涝害影响存在。4.对‘秋萍’进行NaCl、NaHCO3两种单盐胁迫发现,叶片脱落数随浓度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在光合特性方面,出现浓度低促高抑的现象;在生理指标方面,‘秋萍’主要以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浓度极显着升高的方式抵抗损害,当NaHCO3浓度达到120mmol/L以上,可溶性糖含量也显着升高。SOD、POD活性变化不显着,丙二醛含量呈间歇性积累,这3个指标不宜衡量‘秋萍’受胁迫程度。在NaCl浓度达到180mmol/L时出现死亡,NaHCO3胁迫下未发生死亡现象,说明其抗盐性没有抗碱性强。5.叶片活性物质方面,两个品种叶片总酚、总黄酮、鞣花酸含量均以蓟州试验地含量最高,‘秋萍’达到76.34mg/g、10.34mg/g、1.49mg/g,‘Heritage’达到78.21mg/g、9.68mg/g、1.8mg/g。各地叶片采集量宜根据生长量决定,因此两个品种均为西青2试验地生长量大,更适宜采集叶片。6.在果实品质方面,单果重秋果比夏果大,可溶性固形物‘秋萍’夏果高,‘Heritage’。秋果含量高。‘秋萍’的总酚、总黄酮在蓟州试验地秋果达到3.09mg/g和0.32mg/g,显着高于其他地点和季次,‘Heritage’在西青2试验地秋果总酚含量最高,达到7.32mg/g,蓟州试验地总黄酮平均含量最高,与海拔增加有关。Vc含量‘秋萍’在625-745μg/g,‘Heritage’在629-847μg/g总抗氧化性‘秋萍’优于‘Heritage’。花色苷‘秋萍’夏果含量更高,‘Heritage’无变化规律。两个品种鞣花酸的含量均以秋果含量更高,‘秋萍’含量达到157.8μg/g,‘Heritage’含量季间有极显着差异。
聂珂[4](2021)在《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ese[Blume]Merrill&L.M.Perry)果实色泽艳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果实皮薄、组织疏松,采收后果实中心的絮状绵软逐渐向外部扩展,严重影响口感和风味。探究转录因子在莲雾果实木质素代谢中的作用,有助了解采后莲雾果实絮状绵软劣变的调控机理,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台湾“蜜风铃”莲雾果实为材料,研究了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生理品质及木质素合成的影响,从莲雾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20个NO处理后差异表达的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在莲雾果实贮藏期间表达差异最大的SsMYB1基因进行克隆和亚细胞定位分析。以阐释MYB转录因子对采后莲雾果实木质素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10μL/L(处理组)NO熏蒸和0μL/L(对照组)处理采后莲雾果实,结果显示:在采后莲雾果实贮藏期间(0-12 d),失重率和絮状绵软指数不断上升,果肉硬度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关键酶PAL、C4H、4CL、CAD和POD的活性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NO处理组减缓了果实失重率的增加、絮状绵软组织的扩大、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的降低,抑制了木质素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上升,从而延缓了果实木质化,维持较好的果实品质。2.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莲雾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得到20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MYB转录因子。根据物种同源性比对结果对SsMYBs家族成员进行命名,分别为:SsMYB1、SsMYB3、SsMYB4、SsMYB5、SsMYB6、SsMYB10、SsMYB20、SsMYB33、SsMYB39、SsMYB44、SsMYB48、SsMYB54、SsMYB77、SsMYB86、SsMYB108、SsMYB114、SsMYB306、SsMYB308、SsMYB330和SsMYBC1。对这20个MYB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20个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蛋白由91-591个氨基酸组成,对应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98-64.91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4.92-9.73,多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上,无明显跨膜结构域,不属于分泌蛋白。经系统发育树分析,莲雾与番樱桃、巨桉、玫瑰木的亲缘性较高。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sMYB1、SsMYB4、SsMYB20、SsMYB54、SsMYB77、SsMYB108、SsMYB114和SsMYB308在贮藏期间表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NO处理减缓了该上升趋势,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可能为转录激活子,促进木质素的合成;而SsMYB3、SsMYB5、SsMYB6、SsMYB10、SsMYB33、SsMYB39、SsMYB44、SsMYB48、SsMYB86、SsMYB306、SsMYB330和SsMYBC1在贮藏期间表达量不断下降,NO处理抑制了该下降趋势,推测它们可能为转录抑制子,延缓木质素的合成。此结果进一步说明所挑选的20个莲雾MYB转录因子对莲雾果实采后木质素合成起着调控作用。3.选择贮藏期间表达差异最为明显的SsMYB1基因进行克隆,其序列全长为1230 bp,并对SsMYB1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验证。通过融合基因定位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1-35SN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进行融合表达。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sMYB1-EGFP-p CAMBIA1301-35SN,用农杆菌侵染法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质粒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分布以确定SsMYB1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研究结果表明,SsMYB1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定位在细胞核上,说明SsMYB1蛋白属于细胞核蛋白。
袁兴铃[5](2021)在《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枸杞、葡萄配送物流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以相变潜热、onset温度(起始融化温度)、过冷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差式量热扫描仪(DSC)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蓄冷剂的最佳配方,并与冰及市售蓄冷剂进行冷量和控温效果的对比。得到自制蓄冷剂后将其运用于蓝莓、枸杞和葡萄三种浆果的配送物流中,以微环境气调箱为载体进行模拟物流,以泡沫箱和精准温控箱为载体进行模拟配送贮藏,在模拟配送物流期间测定浆果的感官指标、营养指标、生理指标、酶活性的变化及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筛选得到最佳配送物流方式,得到结果如下:1.蓄冷剂的配方为:5.0%甘露醇、1.0%NaCl、2.0%硼砂、2.5%高吸水性树脂。相较于冰及市售蓄冷剂,自制蓄冷剂冷量最高可达11.44 kJ,且自制蓄冷剂的冷量-时间曲线与冰最为接近,而市售蓄冷剂的冷量显着低于冰及自制蓄冷剂;空箱和实载控温时,自制蓄冷剂所在箱体内最低温度可达-1.42℃,且温度监测期间箱内温度始终低于冰和市售蓄冷剂所在空箱。2.在蓝莓的模拟配送物流实验中,添加了蓄冷剂的处理组由于有冷源的存在因而温度更低,从而使蓝莓的感官状态更佳,营养成分消耗速度更慢。在30 d贮后模拟常温物流3 d时,mMAP(micro-environment modified atomosphere packaging,微环境气调箱)+蓄冷剂组蓝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花青素含量分别较mMAP组高1.19%、0.04%、6.11 mg·100g-1、6.63mg·100g-1,且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此外,模拟配送中所使用的精准温控箱可使蓝莓模拟配送贮藏环境温度波动更小,同样具有提高果实贮藏品质的作用,并有利于酯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的释放,且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二者联用后可有效延长蓝莓配送贮藏期至45 d。模拟配送贮藏60 d后,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蓝莓的好果率为79.54%,软果率仅为17.87%,风味指数和果霜覆盖指数均在70%以上,ΔE低于2,L值达27.03,硬度为3.35 kgf,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花青素含量分别为10.08%、0.62%、41.49 mg·100g-1、62.51 mg·100g-1。3.在枸杞的模拟配送物流实验中,蓄冷剂与精准温控箱发挥的效果与在蓝莓中的应用效果类似。物流期间mMAP+蓄冷剂组枸杞的色泽变化更小,营养物质消耗速度更慢,且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及PPO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POD酶活性较高,其中两组枸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物流期间变化不大,营养物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VC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在0+2 d时,mMAP+蓄冷剂组枸杞的VC含量较mMAP组高9.37 mg·100g-1,在0+1 d和20+1 d时,两组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的差异最大,分别为5.77、7.60 mg·g-1。此外,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二者联用后应用于枸杞模拟配送中可有效延长枸杞配送贮藏期至30 d,并有利于醛类、萜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的释放。贮藏40 d后,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枸杞的腐烂率、霉变率、软果率分别为4.11%、4.50%、5.08%,好果率达85.73%,远高于CK组的55.15%,ΔE低于3,L值达34.1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14.48%、0.31%、12.58 mg·100g-1、6.10 mg·g-1。4.在葡萄的模拟配送物流实验中,蓄冷剂与精准温控箱发挥的效果与在蓝莓和枸杞中的应用效果类似。物流期间mMAP+蓄冷剂组枸杞的色泽变化更小,硬度更高,营养物质消耗速度更慢,且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及PPO酶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POD酶活性较高,在30+3 d时,mMAP+蓄冷剂组葡萄的腐烂率、脱粒率和果梗褐变率分别较mMAP组低10.47%、2.98%、10.00%,而在0+3d和30+3 d时,两组葡萄的好果率分别相差5.94%、12.61%。此外,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二者联用后应用于葡萄模拟配送中可有效延长葡萄配送贮藏期至45 d,并有利于醛类、萜类、酯类等有利香气成分的释放。贮藏60 d后,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葡萄的腐烂率、脱粒率、果梗褐变率分别为10.05%、4.50%、28.33%,好果率达86.63%,高于CK组的70.23%,果皮和果肉硬度分别为4.97、0.89 kgf,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果梗叶绿素含量、果肉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4.18%、0.53%、2.74 mg·100g-1、2.68 mg·g-1、1.21 mg·g-1。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后得到不同配送物流条件下三种浆果的品质排序为:mMAP+蓄冷剂组>mMAP组,精准温控箱+蓄冷剂组>精准温控箱组>CK+蓄冷剂组>CK组。
左毅成[6](2021)在《黑老虎提取物及抗氧化、抑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是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常绿木质藤本植物,该植物不但可以作为水果食用,而且在高级化妆品、医药、食品等行业具有广阔前景,兼具抗炎症、抗肿瘤、杀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黑老虎化学成分复杂,不同器官间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作用尚未明晰,使用不同溶剂以及不同品系的黑老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取加热回流提取法,使用极性不同的3种溶剂(乙醇、石油醚、正己烷)对3个黑老虎品系(紫黑、虎绿、大红)的3种器官(根、茎、叶)进行提取,并对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鉴定与分析,对成分种类以及相对含量进行比较与探讨。采用清除DPPH和ABTS这两种自由基的方法对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初步探究,最后采用牛津杯打孔法来比较黑老虎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所选菌种为食品腐败菌和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青霉)。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为黑老虎后期抑菌剂和抗氧化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照化合物数量进行比较,黑老虎根提取物>黑老虎茎提取物>黑老虎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种类来看,黑老虎根提取物的主要为烯类,黑老虎茎和叶的提取物主要是烯类和烷类;根、茎、叶中能检测到化合物数量最多的分别是虎绿品系黑老虎正己烷提取物、大红品系黑老虎乙醇提取物、虎绿品系黑老虎正己烷提取物,分别为78、67、64种;从单个化合物成分来看,本文各个提取物中检测得到化合物含量较多的有β-石竹烯、△-杜松烯、α-蒎烯、β-蒎烯、长叶蒎烯等烯类化合物,正辛烷、正二十六烷、正二十四烷等烷类化合物以及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等酚类化合物。(2)总体上来看,黑老虎各提取物对两种自由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其中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弱;按照黑老虎不同器官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来看,根>茎>叶;且加入品系进行探讨,虎绿品系黑老虎根部位的提取物来做天然抗氧化剂更具优越性。(3)根、茎、叶各器官中,大部分叶部位的提取物抑菌效果最佳,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的抑菌效果最好。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菌,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好于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对真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青霉)没有抑菌效果。
吴晶晶[7](2021)在《红夏音葡萄在如东地区的引种表现与栽培技术》文中认为本试验以如东地区的红夏音葡萄为材料,调查了该品种在如东地区的引种表现、主要病害种类,设置霜霉病防治技术研究和不同留叶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修穗方式以及套袋处理,调查冬季修剪反应,测定所有处理成熟果实基本理化指标(果穗性状、果粒性状、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酸、pH、果实硬度、色度等),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选择最佳冬剪方式、修穗方式、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套袋、留叶量及霜霉病防治技术,旨在为如东地区红夏音葡萄优质、大粒生产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夏音葡萄于4月3日开始萌芽,5月初开花,果实于8月份开始着色,月底浆果成熟,生育期140天左右,属于中晚熟品种。成熟后葡萄穗为圆锥形,果粒为椭圆形,松散适中,全熟后表面鲜红至深红,有光泽,有浓香味,肉质较硬,内在品质表现优良。2.红夏音葡萄在如东地区的栽培病害种类约有10种,包括真菌性病害5种,生理性病害5种,其中以霜霉病尤为严重,且危害最大,在生产上应做好防治工作。3.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70%恶唑·霜·吗啉悬浮剂、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这3种杀菌剂均对红夏音葡萄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防止在防治过程中产生抗性,建议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并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红夏音葡萄留叶量为12~14片时,果粒增大、产量增加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大增加,果实商品性提高,在生产中对于红夏音葡萄的结果枝单穗留叶量为12~14片时摘心最佳。5.对红夏音葡萄以3 mg/L CPPU进行拉穗,25.0 mg/L GA3+1.0 mg/L CPPU进行膨大,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糖酸比相比对照均显着增加,而总酸含量却显着降低。所以红夏音葡萄宜在花前7天用3 mg/LCPPU进行拉穗、并在花后15天以 25.0 mg/L GA3+1.0 mg/LCPPU 进行膨大。6.套袋可以防止病虫害和鸟害,保证果面清洁,提高含糖量,果实不仅美观,口感也好,从而全面提高果实品质,增加生产效益,提高果农收入,建议红夏音生产栽培力争全部套袋。7.红夏音葡萄穗尖留5 cm时,含糖量和酸度均较为合适,受到消费者青睐,建议对红夏音葡萄修穗时保留花序5 cm较为合适。8.红夏音葡萄的冬芽萌发率随着结果母枝上留芽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结果母枝在不同留芽量情况下,萌芽率与结果枝率随结果母枝的节位上升而提高。其花序主要分布于结果枝的第4节位到第6节位,并以第5节位的花序最为集中。如东地区红夏音葡萄冬剪采用双芽、三芽互相结合的方式为最佳。
陈敏[8](2021)在《二氧化碳浸渍山楂酒酿造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山楂是我国重要的药食同源的营养保健果品,但因其高酸度限制了山楂制品的开发。酿造山楂酒是山楂深加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山楂酒具有酸味明显,香气不突出,口感不协调等缺点。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果酒具有能够降低果实酸度、增加香气、缓解果酒的酸感等优点。本研究以山楂鲜果为原料,以降低山楂酒酸度、改善香气为目标,对山楂果实的二氧化碳浸渍过程、山楂酒发酵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二氧化碳浸渍热激前处理、浸渍温度、浸渍压力变化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浸渍过程能够显着降低山楂果实的总酸含量;山楂二氧化碳浸渍最佳浸渍工艺:45℃热水浸泡处理10 min,浸渍温度30℃,浸渍压力为0.10MPa,浸渍时间9 d。在此条件下,山楂果实总酸从90.49 g/kg下降到70.00 g/kg(P<0.05),柠檬酸、苹果酸分别降低28.49%、49.49%。(2)通过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山楂酒酒精发酵过程相关指标分析,建立了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山楂酒的最佳发酵工艺:酵母71B最适合酿造山楂酒,接种量为0.35g/L,发酵温度为22℃,发酵12 d。该工艺条件下山楂酒酒精度为12.33%,残糖含量为4.84 g/L,总酸为12.65 g/L,花色苷含量为3.11 g/L。(3)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与传统工艺酿造山楂酒的基本理化指标、感官品质、有机酸含量、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对山楂酒的酒精度、还原糖、花色苷、色调等理化指标没有显着影响。相比传统工艺,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酿造的山楂酒总酸含量降低了0.96 g/L,色度显着降低(P<0.05)。二氧化碳浸渍法酿造的山楂酒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其酸感降低,酒体协调性增强,醇类香气较传统工艺提升72.48%,萜烯类香气增加一倍。
颜孙安,黄彪,林香信,刘文静,姚清华[9](2021)在《6种鲜食葡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我国6种鲜食葡萄主栽品种营养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理化分析方法对葡萄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品种间的营养差异。结果 6种鲜食葡萄的脂肪、灰分、纤维、总酸、半胱氨酸、甘氨酸和磷含量差异不显着(P> 0.05);夏黑葡萄的蛋白、总糖、还原糖、总花色苷、维生素C、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增香与着色氨基酸、伯胺基氨基酸、K、Fe和Cu的含量均最高;巨玫瑰的总黄酮、总多酚、Ca、Mg和Mn的含量均最高;红地球的氨基酸比值系数评分和P含量最高,氨基酸营养均衡性最佳。结论不同品种鲜食葡萄营养差异明显,具有不同的潜在开发应用价值。
陈小同[10](2020)在《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文中认为成熟的龙葵果实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中含有多酚、黄酮、花色苷等功能性成分,且目前龙葵相关食品暂无市售,因此本文对龙葵果汁饮料进行研究。而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向着营养、保健型发展,如何在食品加工时保留营养成分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加工过程是食品的关键工艺,适宜的加工方式可以更好的保留营养成分。本文以龙葵果为原料,确定了选果、制汁、澄清、调配、杀菌等工艺条件,对龙葵果汁饮料进行研制。研究了龙葵汁功能性成分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考察了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结论如下:(1)不同成熟期的龙葵果实中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成熟期的龙葵果制备果汁,食用更安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结果表明,未成熟的龙葵果中最高,分别为0.276mg/g、0.187mg/g,而熟果期和熟果后期的龙葵果中均未检出。(2)蒸煮、浸提、榨汁3种不同龙葵汁制备方式中,榨汁方式制汁综合品质最佳。根据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榨汁制汁较其他方式制得的果汁功能性成分较高,龙葵汁营养成分保留率最高。其中,总酚含量为225.64±3.83mg/100g、黄酮含量为205.07±3.84mg/100g、花色苷含量为58.47±1.22mg/100g、DPPH清除率为75.42±1.44%、ABTS清除率为56.63±1.59%,色差值为1.21±0.06、褐变度为4.22±0.0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0±0.21%、p H3.64±0.16、总糖含量4.60±0.22%、总酸含量0.92±0.07%、Vc含量40.72±0.18mg/100g、透光率42.78±0.29%。(3)以透光率为指标,研究了果胶酶、壳聚糖、离心、加热絮凝、冷冻、自然等澄清法对龙葵汁的澄清效果的影响,表明壳聚糖处理澄清方法最佳。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澄清工艺,确定了最佳技术参数为:龙葵果汁在49℃下澄清61min,壳聚糖浓度为0.08g/L,龙葵汁透光率可达85.6%。(4)将澄清后的龙葵汁进行龙葵果汁饮料的调配,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配方。即(A)龙葵原汁添加量为20%、(B)绵白糖添加量为13%、(C)柠檬酸添加量为0.21%、(D)苹果酸添加量为0.20%。(5)经调配后的龙葵果汁饮料封装后杀菌,比较了巴氏杀菌、微波杀菌、高压杀菌对龙葵果汁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表明巴氏杀菌对龙葵果汁的成分保留率较好。与未经杀菌的龙葵果汁饮料对比,巴氏杀菌(85℃、15min)下的龙葵果汁饮料营养成分保留最好,其总酚含量为70.27±3.82mg/100g、黄酮含量为36.50±0.98mg/100g、花色苷含量为22.13±0.75mg/100g、DPPH清除率为66.38±1.35%、ABTS清除率为43.52±1.48%。其中果汁的色泽和褐变度变化不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0±0.17%、总糖含量3.37±0.11%、总酸含量0.51±0.1%、Vc含量27.66±0.31mg/100g、p H3.62±0.27、透光率84.28±0.18%。在此条件下龙葵果汁饮料成品呈紫红色,营养含量丰富,具有龙葵果特有香气,口感柔和,果汁澄清透明。综上所述,采用成熟期的的龙葵果实为原料,制备饮料食品安全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且不同加工方式对龙葵汁的品质及功能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功能性成分保留较高的加工方式研制龙葵果汁饮料,在保持风味的同时保留丰富的营养价值,对于研制龙葵果汁产品很重要。
二、野生玫瑰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玫瑰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影响玫瑰抗旱性与花香合成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玫瑰概述 |
1.1.1 玫瑰生态习性 |
1.1.2 玫瑰利用价值 |
1.2 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代谢 |
1.2.1 植物萜类化合物的重要作用 |
1.2.2 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 |
1.3 植物萜类合成酶及其功能 |
1.3.1 萜类合成酶的分类 |
1.3.2 萜类合成酶结构特点 |
1.3.3 萜类合酶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1.4 外源激素茉莉酸甲酯与植物抗逆性 |
1.5 α-法尼烯及α-法尼烯合酶与植物萜类合成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紫枝玫瑰生理特性的影响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试剂与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生化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茉莉酸甲酯溶液的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2.2 植株形态观察 |
2.3 试验结果 |
2.3.1 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玫瑰植株形态的变化 |
2.3.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2.3.3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4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3.5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3.6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2.3.7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玫瑰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下玫瑰花香合成与代谢的转录组分析 |
3.1 试剂与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生化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处理 |
3.2.2 香气成分测定 |
3.2.3 转录组测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香气成分分析 |
3.3.2 转录组分析 |
3.3.3 萜类合成酶(TPS)基因的筛选 |
3.4 讨论 |
第四章 玫瑰RrAFS1和RrAFS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生化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4.2 试验方法 |
4.2.1 基因克隆 |
4.2.2 内含子扩增 |
4.2.3 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RrAFS1和RrAFS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4.3.2 RrAFS1和RrAFS2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
4.3.3 RrAFS1和RrAFS2基因的表达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玫瑰RrAFS2基因的功能验证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主要仪器 |
5.1.3 主要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目的基因的获取 |
5.2.2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和转化 |
5.2.3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
5.2.4 矮牵牛的遗传转化 |
5.3 结果分析 |
5.3.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5.3.2 侵染 |
5.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三个地区引种的生长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蓝靛果简介 |
1.2 研究现状 |
1.2.1 蓝靛果的品种现状 |
1.2.2 蓝靛果的引种现状 |
1.2.3 蓝靛果的繁殖方式 |
1.2.4 蓝靛果的栽培管理 |
1.2.5 蓝靛果的价值研究 |
1.2.5.1 营养成分研究 |
1.2.5.2 天然色素研究 |
1.2.5.3 药用价值研究 |
1.2.6 蓝靛果的应用前景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引种地概况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种源地与引种地概况 |
2.1.2.1 种源地概况 |
2.1.2.2 引种地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种地气候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2.2.1.1 引种地气候调查 |
2.2.1.2 引种地土壤样品采集 |
2.2.1.3 引种地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
2.2.1.4 引种地土壤电导率、酸碱度与全盐量研究 |
2.2.1.5 引种地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研究 |
2.2.2 ‘蓝精灵’在引种地的物候表现 |
2.2.3 ‘蓝精灵’在引种地的生长特性及生长节律研究 |
2.2.3.1 ‘蓝精灵’生长特性研究 |
2.2.3.2 ‘蓝精灵’当年生枝条生长节律研究 |
2.2.3.3 ‘蓝精灵’开花性状、叶片性状及果实性状研究 |
2.2.4 引种地‘蓝精灵’的光合指标测定 |
2.2.4.1 光合日变化规律测定 |
2.2.4.2 光合月变化规律测定 |
2.2.5 引种地‘蓝精灵’解剖结构观察 |
2.2.5.1 ‘蓝精灵’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
2.2.5.2 ‘蓝精灵’茎部解剖结构观察 |
2.2.6 ‘蓝精灵’耐盐碱性研究 |
2.2.6.1 盐胁迫处理 |
2.2.6.2 碱胁迫处理 |
2.2.6.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2.7 不同引种地的‘蓝精灵’果实品质研究 |
2.2.7.1 可溶性固形物 |
2.2.7.2 可滴定酸 |
2.2.7.3 抗坏血酸 |
2.2.7.4 花色苷 |
2.2.7.5 总酚与类黄酮 |
2.2.7.6 总抗氧化性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引种地气候概况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3.1.1 引种地气候调查 |
3.1.2 引种地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
3.1.3 引种地土壤电导率、酸碱度、全盐量比较研究 |
3.1.4 引种地土壤营养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
3.2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的物候期表现 |
3.3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生长特性及生长节律研究 |
3.3.1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的生长性状 |
3.3.2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当年生枝条生长节律 |
3.3.3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叶片、开花和果实性状研究 |
3.3.3.1 开花性状分析 |
3.3.3.2 叶片性状分析 |
3.3.3.3 果实性状分析 |
3.3.4 不同性状间的主成分分析 |
3.4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光合特性分析 |
3.4.1 光合月变化比较 |
3.4.2 光合日变化比较 |
3.5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解剖结构研究 |
3.5.1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
3.5.2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茎解剖结构比较 |
3.6 ‘蓝精灵’耐盐碱性分析 |
3.6.1 ‘蓝精灵’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
3.6.2 ‘蓝精灵’在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3.7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果实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
3.7.1 不同引种地‘蓝精灵’果实品质比较 |
3.7.2 ‘蓝精灵’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天津地区‘蓝精灵’物候期研究 |
4.2 天津不同地区‘蓝精灵’生长节律研究 |
4.3 天津不同地区‘蓝精灵’光合特性研究 |
4.4 ‘蓝精灵’解剖结构与其生境的关系 |
4.5 蓝靛果品种‘蓝精灵’耐盐碱性研究 |
4.6 天津不同地区‘蓝精灵’果实品质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两个红树莓品种在天津地区引种及生长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红树莓概况 |
1.2 研究现状 |
1.2.1 红树莓的产业现状 |
1.2.2 红树莓的栽培历史 |
1.2.3 红树莓种质资源和育种 |
1.2.4 红树莓繁殖与引种栽培 |
1.2.5 红树莓的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 |
1.3 本研究的特色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基本概况 |
2.1.3 主要仪器耗材 |
2.2 试验地土壤性质测定 |
2.2.1 试验地土壤采样 |
2.2.2 土壤性质的测定 |
2.2.2.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2.2.2.2 土壤营养成分的测定 |
2.2.2.3 土壤全盐量、电导率、pH值的测定 |
2.3 红树莓物候期观测 |
2.4 生长指标的调查 |
2.4.1 动态生长指标的测定 |
2.4.2 生物量和结实力的测定 |
2.5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5.1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
2.5.2 光合月变化的测定 |
2.6 红树莓抗盐碱性的研究 |
2.6.1 试验材料栽培 |
2.6.2 盐碱胁迫方法 |
2.6.3 指标测定方法 |
2.6.3.1 光合特性的测定 |
2.6.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7 树莓叶片活性物质的测定 |
2.7.1 试样制备 |
2.7.2 红树莓叶片总酚、总黄酮测定 |
2.7.3 红树莓叶片鞣花酸含量的测定 |
2.8 果实品质的测定 |
2.8.1 果实表型品质的测定 |
2.8.2 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2.8.2.1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酚、总黄酮测定 |
2.8.2.2 果实花色苷含量测定 |
2.8.2.3 果实Vc含量测定 |
2.8.2.4 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2.8.2.5 果实总抗氧化性测定 |
2.8.2.6 红树莓果实鞣花酸的测定 |
2.9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地区土壤条件的研究 |
3.1.1 不同试验地土壤的物理性质测定 |
3.1.2 不同试验地土壤营养成分比较 |
3.1.3 试验地土壤全盐量、pH值以及Ec值的研究 |
3.2 红树莓物候期的观测 |
3.2.1 ‘秋萍’物候期的观测 |
3.2.2 ‘Heritage’物候期的观测 |
3.3 红树莓生长指标的研究 |
3.3.1 红树莓动态生长指标的研究 |
3.3.1.1 ‘秋萍’动态生长指标的研究 |
3.3.1.2 ‘Heritage’动态生长指标的研究 |
3.3.2 红树莓生物量和结实力的研究 |
3.3.2.1 ‘秋萍’生物量和结实力的研究 |
3.3.2.2 ‘Heritage’生物量和结实力的研究 |
3.4 不同试验地光合特性的研究 |
3.4.1 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
3.4.1.1 ‘秋萍’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
3.4.1.2 ‘Heritage’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
3.4.2 光合月变化的研究 |
3.4.2.1 ‘秋萍’光合月变化的研究 |
3.4.2.2 ‘Heritage’光合月变化的研究 |
3.5 ‘秋萍’抗盐碱性的研究 |
3.5.1 ‘秋萍’盐碱胁迫试验光合特性的测定 |
3.5.2 ‘秋萍’盐碱胁迫试验生理指标的测定 |
3.6 红树莓叶片活性物质的研究 |
3.7 不同试验地果实品质的研究 |
3.7.1 ‘秋萍’果实品质的研究 |
3.7.2 ‘Heritage’果实品质的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红树莓物候期的研究 |
4.2 红树莓生长指标的研究 |
4.3 红树莓光合特性 |
4.4 红树莓抗盐碱性的研究 |
4.5 红树莓叶片活性成分的研究 |
4.6 红树莓果实品质的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莲雾概述 |
1.2 果实木质素生物合成 |
1.2.1 木质素的组成 |
1.2.2 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过程 |
1.2.3 木质素代谢相关酶 |
1.3 MYB转录因子对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
1.3.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性 |
1.3.2 MYB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激素应答 |
1.3.3 MYB参与调控植物胁迫生理 |
1.3.4 MYB转录因子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 |
1.4 NO对植物生理代谢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1 NO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2 NO对木质素代谢的影响 |
1.4.3 NO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品质及木质素代谢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采后莲雾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2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2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转录组的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及数据来源 |
3.1.2 NO处理 |
3.1.3 实验试剂 |
3.1.4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的获取 |
3.2.2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MYB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3 莲雾果实的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3.2.4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MYB基因的表达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莲雾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MYB基因家族成员的命名 |
3.3.2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分析 |
3.3.3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
3.3.4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
3.3.5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蛋白性质分析 |
3.3.6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的二、三级结构预测 |
3.3.7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多序列比对 |
3.3.8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树 |
3.3.9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莲雾果实SsMYB1 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载体和菌株 |
4.1.3 实验试剂 |
4.1.4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莲雾SsMYB1 基因的克隆 |
4.2.2 莲雾SsMYB1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莲雾总RNA的质量检测 |
4.3.2 莲雾果实SsMYB1 全长ORF的克隆 |
4.3.3 莲雾SsMYB1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
4.3.4 莲雾SsMYB1 的亚细胞定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5)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枸杞、葡萄配送物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蓝莓、枸杞和葡萄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价值概述 |
0.1.1 蓝莓 |
0.1.2 枸杞 |
0.1.3 葡萄 |
0.2 蓝莓、枸杞和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0.3 蓄冷剂在生鲜果蔬贮运中的应用 |
0.3.1 蓄冷材料简介 |
0.3.2 蓄冷剂在生鲜果蔬贮运中的应用 |
0.4 精准温控技术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
0.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0.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0.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章 蓄冷剂的研制及控温规律研究 |
1.1 实验目的 |
1.2 实验方案 |
1.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1.3.1 实验材料 |
1.3.2 实验试剂 |
1.3.3 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4.1 DSC测定方法 |
1.4.2 蓄冷剂的控温效果测定方法 |
1.4.3 数据处理 |
1.5 结果与分析 |
1.5.1 蓄冷剂的配方筛选结果 |
1.5.2 自制蓄冷剂与市售蓄冷剂的对比分析 |
1.6 小结 |
第2章 蓝莓配送物流保鲜技术研究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试剂 |
2.3.3 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处理 |
2.4.2 感官品质的测定方法 |
2.4.3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
2.4.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2.4.5 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测定方法 |
2.4.6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
2.4.7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蓄冷剂在蓝莓模拟物流中的应用 |
2.5.2 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模拟配送中的应用 |
2.6 小结 |
第3章 枸杞配送物流保鲜技术研究 |
3.1 实验目的 |
3.2 实验方案 |
3.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试剂 |
3.3.3 仪器与设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实验处理 |
3.4.2 感官品质的测定方法 |
3.4.3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
3.4.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3.4.5 POD酶和PPO酶的测定方法 |
3.4.6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
3.4.7 数据处理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蓄冷剂在枸杞模拟物流中的应用 |
3.5.2 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枸杞模拟配送中的应用 |
3.6 小结 |
第4章 葡萄配送物流保鲜技术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试剂 |
4.3.3 仪器与设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实验处理 |
4.4.2 感官品质的测定方法 |
4.4.3 营养品质的测定方法 |
4.4.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4.4.5 POD酶和PPO酶的测定方法 |
4.4.6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
4.4.7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蓄冷剂在葡萄模拟物流中的应用 |
4.5.2 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葡萄模拟配送中的应用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黑老虎提取物及抗氧化、抑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黑老虎研究概况 |
1.1.1 黑老虎概述 |
1.1.2 黑老虎食用成分 |
1.1.3 黑老虎药用作用 |
1.1.4 黑老虎抗氧化作用 |
1.1.5 黑老虎抑菌作用 |
1.2 植物提取物获取方法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黑老虎提取物成分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来源 |
2.1.2 仪器与试剂 |
2.1.3 提取物获取 |
2.1.4 GC-MS分析 |
2.1.5 定量分析 |
2.1.6 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紫黑品系黑老虎的乙醇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2 虎绿品系黑老虎的乙醇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3 大红品系黑老虎的乙醇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4 紫黑品系黑老虎的石油醚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5 虎绿品系黑老虎的石油醚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6 大红品系黑老虎的石油醚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7 紫黑品系黑老虎的正己烷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8 虎绿品系黑老虎的正己烷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2.9 大红品系黑老虎的正己烷提取物各器官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3 黑老虎提取物抗氧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1.3 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3.1.4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黑老虎乙醇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 |
3.2.2 黑老虎正己烷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 |
3.2.3 黑老虎石油醚提取物自由基清除率 |
3.3 讨论 |
4 黑老虎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来源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培养基配置 |
4.1.4 菌悬液的制备 |
4.1.5 抑菌圈的测定 |
4.1.6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黑老虎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
4.2.2 黑老虎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
4.2.3 黑老虎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 |
4.2.4 黑老虎提取物对其他菌种的抑菌效果 |
4.3 讨论 |
5 结论 |
6 创新点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红夏音葡萄在如东地区的引种表现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概况 |
1.1.1 世界葡萄发展史 |
1.1.2 我国葡萄发展史 |
1.1.3 世界葡萄生产现状 |
1.1.4 我国葡萄生产现状 |
1.2 葡萄的分类 |
1.2.1 葡萄系统学分类 |
1.2.2 葡萄栽培学分类 |
1.3 葡萄栽培学特性 |
1.3.1 温度需求 |
1.3.2 湿度需求 |
1.3.3 光照需求 |
1.3.4 土壤条件 |
1.4 葡萄栽培技术调查 |
1.4.1 葡萄霜霉病的危害与防治 |
1.4.2 留叶量与果实品质 |
1.4.3 GA3与CPPU混配与果实品质 |
1.4.4 套袋与果实品质 |
1.4.5 修穗和果实品质 |
1.4.6 冬剪与果实品质 |
1.5 本研究简介 |
1.5.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红夏音葡萄的生物学习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简介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红夏音葡萄形态指标观察 |
2.2.2 红夏音葡萄经济性状调查 |
2.3 讨论 |
第三章 红夏音葡萄病害种类调查及霜霉病防治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红夏音葡萄真菌性病害种类及危害 |
3.2.2 红夏音葡萄非传染性病害种类及风险 |
3.2.3 红夏音葡萄霜霉病防治试验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留叶量对红夏音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GA3与CPPU混配对红夏音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案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GA3与CPPU不同浓度混配对果实物理指标的影响 |
5.2.2 GA3与CPPU不同浓度混配对果实基本品质指标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套袋对红夏音葡萄病害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套袋条件下的果粒发病率分析 |
6.2.2 套袋对果穗、果粒物理指标的影响 |
6.2.3 套袋对果实化学指标的影响 |
6.2.4 套袋对果实感官质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第七章 不同整形修穗方式对红夏音果实品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3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整穗方式对红夏音果实生长指数的影响 |
7.2.2 不同整穗方式对红夏音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7.3 讨论 |
第八章 不同冬季修剪方式对红夏音萌芽结果特性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材料 |
8.1.2 试验方法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不同冬剪方式下结果母枝冬芽总体的萌发情况 |
8.2.2 不同冬剪方式下结果母枝不同芽位冬芽萌发的情况 |
8.2.3 不同留芽量下不同节位的结果枝花序分布情况 |
8.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二氧化碳浸渍山楂酒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山楂 |
1.1.1 山楂主要成分及保健功效 |
1.1.1.1 山楂的主要成分 |
1.1.1.2 山楂的保健功效 |
1.1.2 山楂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山楂酒的研究现状 |
1.3 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研究进展 |
1.3.1 二氧化碳浸渍法在果酒酿造中的应用 |
1.3.2 二氧化碳浸渍过程中果酒成分、香气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1.3.2.1 糖类物质的变化 |
1.3.2.2 酸组分的变化 |
1.3.2.3 色素及酚类物质的变化 |
1.3.2.4 香气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1.3.2.5 含氮物质与微生物的变化 |
1.3.2.6 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
1.3.3 影响二氧化碳浸渍的因素 |
1.3.3.1 原料状况 |
1.3.3.2 前处理 |
1.3.3.3 温度 |
1.3.3.4 时间 |
1.3.3.5 其他因素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二氧化碳浸渍流程 |
2.4.2 山楂酒酿造工艺流程 |
2.4.4 实验设计 |
2.4.4.1 热激处理对二氧化碳浸渍过程中山楂果实理化性质的影响 |
2.4.4.2 二氧化碳浸渍条件对山楂果实理化性质的影响 |
2.4.4.3 二氧化碳浸渍发酵工艺的研究 |
2.5 分析方法 |
2.5.1 山楂果实理化指标测定 |
2.5.1.1 可滴定酸的测定 |
2.5.1.2 总糖的测定 |
2.5.1.3 还原糖的测定 |
2.5.1.4 黄酮的测定 |
2.5.1.5 总酚的测定 |
2.5.1.6 有机酸的测定 |
2.5.2 山楂酒理化指标的测定 |
2.5.2.1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2.5.2.2 黄酮含量测定 |
2.5.2.3 总酚含量测定 |
2.5.2.4 色度、色调的测定 |
2.5.2.5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2.5.2.6 有机酸的测定 |
2.5.2.7 香气成分的测定 |
2.5.2.8 感官品评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热激处理时间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 |
3.1.1 热激处理时间对山楂果实颜色和形态的影响 |
3.1.2 热激处理时间对总酸、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1.3 热激处理时间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1.4 热激处理时间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2 浸渍压力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 |
3.2.1 浸渍压力对山楂果实颜色和形态的影响 |
3.2.2 浸渍压力对总酸、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2.3 浸渍压力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2.4 浸渍压力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3 浸渍温度对山楂果实成分的影响 |
3.3.1 浸渍温度对山楂果实颜色和形态的影响 |
3.3.2 浸渍温度对总酸、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3.3 浸渍温度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浸渍温度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 酵母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过程的影响 |
3.4.1 酵母对总糖、酒精度的影响 |
3.4.2 酵母对总酸、pH值的影响 |
3.4.3 酵母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4.4 酵母对色度、色调的影响 |
3.4.5 酵母对黄酮、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6 酵母对山楂酒基础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的影响 |
3.5 酵母接种量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过程的影响 |
3.5.1 酵母菌接种量对总糖、酒精度的影响 |
3.5.2 酵母菌接种量对总酸、pH值的影响 |
3.5.3 酵母菌接种量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5.4 酵母菌接种量对色度、色调的影响 |
3.5.5 酵母菌接种量对山楂酒基础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的影响 |
3.6 温度对二氧化碳浸渍发酵过程的影响 |
3.6.1 发酵温度对总糖、酒精度的影响 |
3.6.2 发酵温度对总酸、pH值的影响 |
3.6.3 发酵温度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6.4 发酵温度对色度、色调的影响 |
3.6.5 发酵温度对山楂酒基础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的影响 |
3.7 二氧化碳浸渍发酵法与传统工艺酿造山楂酒的对比分析 |
3.7.1 基础理化指标与感官评价 |
3.7.2 有机酸组成及含量 |
3.7.3 挥发性成分及含量 |
4 讨论 |
4.1 二氧化碳浸渍法浸渍条件的研究 |
4.2 二氧化碳浸渍法发酵过程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6种鲜食葡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葡萄来源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分析指标及方法 |
1.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营养成分 |
2.2 活性营养成分 |
2.3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2.4 矿物质含量 |
3 结论 |
(10)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龙葵概述 |
1.1.1 龙葵简介 |
1.1.2 龙葵中活性成分 |
1.1.3 龙葵营养价值 |
1.1.4 龙葵的功效 |
1.1.5 龙葵食品研究进展 |
1.2 果汁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
1.2.1 加工方式 |
1.2.2 澄清方式 |
1.2.3 杀菌方式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成熟期对龙葵果汁中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含量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 |
2.2.2 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标准品色谱图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6 样品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 |
3.2.2 试剂 |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不同制汁方式 |
3.3.2 龙葵果汁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
3.4.2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5 不同制汁方式对龙葵汁其他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葵汁澄清工艺研究及龙葵果汁饮料调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 |
4.2.2 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果胶酶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2 壳聚糖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3 离心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4 冷冻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5 加热絮凝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6 自然法澄清龙葵汁试验 |
4.3.7 龙葵果汁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
4.3.8 果汁饮料调配试验 |
4.3.9 感官评价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果胶酶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2 壳聚糖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3 离心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4 冷冻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5 加热絮凝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6 自然法澄清龙葵汁工艺条件 |
4.4.7 龙葵果汁配方的确定 |
4.4.8 龙葵果汁饮料配方正交试验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 |
5.2.2 试剂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不同杀菌条件的选择 |
5.3.2 龙葵果汁中各指标测定方法 |
5.3.3 微生物的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不同杀菌条件的确定 |
5.4.2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
5.4.3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黄酮含量的影响 |
5.4.4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5.4.5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5.4.6 不同杀菌方式对龙葵果汁其他品质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野生玫瑰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影响玫瑰抗旱性与花香合成的机理研究[D]. 邢勇翔. 扬州大学, 2021(08)
- [2]蓝靛果品种‘蓝精灵’在天津三个地区引种的生长适应性评价[D]. 苏雅.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3]两个红树莓品种在天津地区引种及生长适应性研究[D]. 王柏茗.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4]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分析[D]. 聂珂. 集美大学, 2021(01)
- [5]蓄冷剂和精准温控箱在蓝莓、枸杞、葡萄配送物流中的应用[D]. 袁兴铃. 辽宁大学, 2021(12)
- [6]黑老虎提取物及抗氧化、抑菌效果研究[D]. 左毅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7]红夏音葡萄在如东地区的引种表现与栽培技术[D]. 吴晶晶. 扬州大学, 2021(09)
- [8]二氧化碳浸渍山楂酒酿造工艺研究[D]. 陈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6种鲜食葡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 颜孙安,黄彪,林香信,刘文静,姚清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1)
- [10]加工方式对龙葵汁品质及功能性成分的影响[D]. 陈小同.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