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脉灵对家兔急性病态窦房结模型电生理参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钱盈莹[1](2021)在《归脾定悸汤治疗功能性房性早搏(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归脾定悸汤治疗功能性房性早博(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符合功能性房性早搏(心脾两虚证)诊断标准的心内科门诊患者共7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归脾定悸汤治疗,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研究。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房性早搏数量、HRV指标、生命体征、理化检查、不良反应等,对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进行中西医临床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中医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总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2.22%,两组疗效差异显着(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中医单项证候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单项证候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便溏、面色以上7项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失眠证候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西医疗效比较(1)房性早搏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77.78%,两组疗效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房性早搏次数均显着降低(P<0.01),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心率变异性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SDNN、SDANN、r MSSD、p NN50数值均显着提高(P<0.01)。观察组SDNN、SDANN、r MSSD的提高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而p NN50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本临床研究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理化检查等指标均波动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归脾定悸汤能够明显改善功能性房早(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2.归脾定悸汤能够明显减少功能性房早(心脾两虚证)患者的房早次数。3.归脾定悸汤能够提高功能性房早(心脾两虚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自主神经功能。4.归脾定悸汤治疗功能性房早(心脾两虚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浩[2](2020)在《参仙升脉口服液抑制TRPC3通路介导钙离子超载改善SSS小鼠窦房结纤维化》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参仙升脉口服液对SSS小鼠窦房结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并探讨TRPC3通路在参仙升脉口服液改善SSS小鼠窦房结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C57/b6小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组(SSS)、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组(SSOL)、假手术组(Sham)。利用微量渗透泵(Mini osmotic pump)技术泵入血管紧张素Ⅱ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sick sinus syndrome,SSS)。造模后,参仙升脉口服液治疗组小鼠每日灌胃参仙升脉口服液15ml/kg,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每日灌胃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并利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规律性进行心电图监测(分别于造模前即第0天、术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观察3组小鼠心电图变化,30天后取材。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窦房结组织病理变化;WB检测纤维化相关因子I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TRPC3、Cav3.1、Cav3.2、Cav1.2蛋白的表达情况;IF观察分析Ca2+在窦房结细胞内的表达;PCR检测纤维化相关因子Col1A1、MMP-2、TGF-β以及Cav3.1、Cav3.2、Cav1.2型Ca2+mRNA水平。结果:1.心率:假手术组心率始终无明显变化。各组小鼠第0天心率均为在正常范围内,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率于造模后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于造模28天后仍有下降趋势。实验组经参仙升脉口服液干预后,心率与模型组相比稍有提升,从第14天开始心率提升明显,但较假手术组仍偏慢(P<0.05)。2.HE染色示假手术组窦房结细胞结构完整,界线清楚,神经节间隙可见上皮细胞分布,窦房结细胞无纤维化改变,模型组窦房结明显出现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严重,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但较假手术组相比,仍可见纤维化改变。3.Masson染色示假手术组小鼠窦房结区域可见组织细胞间纤维构成网状支架,窦房结组织表面动脉与纤维网状结构相互连接,无纤维化;模型组小鼠窦房结区域组织细胞模糊,可见大量成束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结构网状支架破坏,纤维化程度较重;实验组实质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细胞间隙可见少量胶原纤维组织,纤维化程度较轻。4.免疫荧光:我们对小鼠窦房结区域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发现,与Sham组小鼠相比,SSS组小鼠窦房结区域Ca2+的表达明显升高,SSOL组小鼠的Ca2+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但相对于Sham组表达仍过高(P<0.05)。5.WB检测:我们对三组小鼠的纤维化相关因子Col1A1、MMP-2、TGF-β,TRPC3以及CAV3.1、CAV3.2、CAV1.2蛋白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SS组小鼠Col1A1、MMP-2、TGF-β的含量均升高,且TRPC3、CAV3.1、CAV3.2、CAV1.2蛋白的含量与Sham组相比也呈高表达状态,而SSOL组小鼠Col1A1、MMP-2、TGF-β的含量以及TRPC3、CAV3.1、CAV3.2、CAV1.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SSS组,但仍高于Sham组。6.q PCR:q PCR在m RNA水平进一步检测TRPC3、CAV3.1、CAV3.2、CAV1.2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SS和SSOL组TRPC3、CAV3.1、CAV3.2、CAV1.2蛋白的表达均高于Sham组,但SSOL组的表达明显低于SSS组。结论:1.参仙升脉口服液可提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小鼠心率,改善窦房结组织纤维化。2.TRPC3通路在参仙升脉口服液改善窦房结组织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从而延缓窦房结纤维化的进程。
张菀桐[3](2019)在《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c arrhythmia,BA)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以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为代表的西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但不适宜长期使用。起搏器植入作为治疗BA的有效策略,由于花费昂贵,需终生随访,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患者不适宜或拒绝接受此类治疗方案。因此,急需在中医药领域寻找新的有效方药,发挥中医药干预治疗BA的临床优势,为患者提供可替代的临床选择。翁维良在其师郭士魁芳香温通治疗BA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探索,提出运用温阳、理气、活血的治疗思路,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总结翁维良治疗BA的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分析核心处方——元姜方,明确其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将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BA药物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具体研究方案见图文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翁维良全国名中医运用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BA)的有效人群,明确受益人群特征,建立中医药干预治疗BA的疗效预测模型,挖掘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处方(元姜方)药物组成,探索元姜方的可能作用靶点、通路,及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药物成分,为元姜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及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1.1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收集选择2016.1-2018.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翁维良门诊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BA)患者197例开展病例观察研究,建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分析比较诊疗前后患者心率及相关临床特征变化,划分治疗有效/无效病例。1.2有效人群特征挖掘及疗效预测模型建立运用卡方检验及交叉列联分析方法,明确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的有效人群特征,针对分析中得到的单因素显着变量开展交互作用分析,进而运用判别分析进行模型筛选,首次探索建立预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1.3有效人群核心处方挖掘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翁维良治疗BA有效病例医案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及处方挖掘,确立温阳理气活血法核心处方的药物组成,命名为元姜方。1.4有效病例动态诊疗可视化分析针对翁维良治疗BA患者,开展长时诊疗随访,基于长时诊疗及随访数据,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总结影响疗效的因素,通过对医案药物-疗效相关性、患者服药情况及翁维良用药经验访谈的分析汇总,优化临床治疗方案。2.实验研究部分2.1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元姜方6味药物的成分及候选作用靶点,与BA疾病候选靶点进行映射,得到50个药物-疾病共有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候选成分-缓慢性心律的候选靶点网络,分析药物成分与疾病作用靶点的相关性,通过ClueGO插件进行 G0 生物进程及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索元姜方的药物靶点、通路及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药物成分。2.2创新性优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首次运用颈内静脉滴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两种方法,优化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大鼠模型,针对传统甲醛浸润模型损伤区域较大,死亡率高,对实验人员存在损伤的问题,通过精确窦房结定位、减少周围组织损伤,提高造模成功率,通过造模后心率监测、窦房结电生理评估、病理切片及分子生物学层面,评价模型的稳定性、成功率及创新优势。2.3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机制探索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元姜方组、阿托品组、心宝丸组,每组各12只,将各组大鼠造模及给药前后心率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采用S1S2超速抑制分级递增法测定窦房结区窦房传导时间、窦房结恢复时间的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及钙含量比色检测研究方法验证网络药理预测靶点及SSS病理过程的关键蛋白。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1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结果(1)诊疗前后,患者总心搏数(疗前76158.57±12405.13,疗后81276.63±12002.26)、平均心率(疗前55.12±9.25,疗后58.57±8.94)、最小心率(疗前 35.18±5.06,疗后 40.27±6.35),最长 RR 间期(疗前 2.3±0.84,疗后1.9±0.87),以及24小时内>2s停搏数量(疗前106.59±328.32,疗后33.84±129.5)有显着差异,p≤0.05,由于诊疗后的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小心率的平均秩次大于诊疗前,提示经首诊治疗后心率有明显提高。诊疗后最长RR间期,以及24小时内>2s停搏数量的平均秩次小于诊疗前,提示经首诊治疗后RR间期缩短,停搏数减少。基于疗效分析结果,将197例接受翁维良温阳理气活血治疗的BA患者划分为有效人群(143例)及无效人群(54例)。(2)前期诊疗记录中,Hol ter结果提示最小心率<40次/min或有长间歇,且头晕、黑蒙等症状明显,医生已明确建议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共有162例(162/197),心率≥40次/min,但头晕、黑蒙等症状频发患者共有35例(35/197)。针对162例就诊时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首诊治疗后,共有61例患者(61/162)Holter检测结果提示,最小心率>40/min,从客观指标评估,已不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1.2有效人群特征分析及疗效预测模型结果根据有效及无效人群划分,(1)针对心率变化情况进行组间秩和检验,结果提示有效患者最小心率(35.67±5.20)及最大心率(84.08±20.01)与无效人群最小心率(33.48±4.17)及最大心率(91.72±21.08)组间比较差异显着。(2)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房颤、房早、室早7个常见合并疾病进行卡方检验及交叉列联分析,结果提示BA合并出现以下疾病a.冠心病合并高血压,b.房颤合并早搏,c.高血压合并房早是影响疗效的因素。(3)针对不同类型BA特征分析,结果提示房室传导阻滞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判别分析建立预测温阳理气活血法治疗BA患者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为:y=-0.2X1+0.07X2+0.16X3-0.65X1-1.12X5-0.71X6-0.75X7-0.91X8(X1=首诊服药时间,X2=平均心率,X3=最小心率,X4=冠心病,X5=房颤,X6=室早,X7=窦房传导阻滞,X8=房室传导阻滞)。1.3有效人群核心处方挖掘结果基于有效人群处方的挖掘结果提示,核心药物为高良姜、荜茇、郁金、延胡索、肉桂、干姜,将该处方命名为元姜方。其中高良姜、延胡索为君药,郁金、荜茇为臣药,肉桂、干姜为佐使药物。1.4有效病例动态诊疗可视化分析结果根据半定量分析,总结需要关注的疗效影响因素为:(1)逐步减少药味药量及减少用药频率,是更有利于诊疗起效后BA患者停药的两个方法;(2)60%典型医案中首先停用益气药物,对患者心率指标无明显影响;(3)针对BA患者,蜜麻黄的最小有效剂量多在3-6g。(4)苦参、黄连作为翁维良常用的佐使药物,虽药性偏寒,但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该药物无降低心率的作用,不影响处方整体疗效。2.实验研究结果2.1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提示,元姜方主要通过作用于SCN5A、CAV1、KCNH2、CHRM、PRL等50个作用靶点,调节肾素分泌通路及cAMP信号通路。该药理作用的发挥主要与十八烯酸、β-荜澄茄油烯、丁香烯、香树烯、胡椒碱、黄连素等药物成分密切相关。元姜方中,荜茇20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4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7个疾病靶点,干姜11个药物成分中,共有6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24个疾病靶点,高良姜的25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3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48个疾病靶点,在肉桂的10个药物成分中,共有6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23个疾病靶点,在延胡索51个药物成分中,共有39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37个疾病靶点,在郁金的68个药物成分中,共有11个成分为治疗BA的有效成分,共作用于46个疾病靶点。2.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同造模方法的评价结果(1)颈内静脉滴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ISHG)造模组大鼠死亡率16.6%,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IRIG)造模组大鼠死亡率为33.3%;甲醛损伤大鼠(FWCG)死亡率为80%,因术后呼吸机撤除,自主呼吸无法恢复而死亡。造模7天后仅有1只大鼠存活。(2)造模14天后,IRIG大鼠心率为290.3±37.83次/min,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为 302.7±41.84ms,窦房传导时间(SACT)23.00±5.41ms,ISHG 大鼠心率为328.8±40.09次/min,窦房结恢复时间为264.00±59.22ms,窦房传导时间 24.1±5.34ms;(3)造模后,两组大鼠窦房结区域均出现组织边界模糊,排列紊乱,细胞出现空泡样改变伴坏死;(4)造模后,两组大鼠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窦房结通道蛋白HCN4和SCN5A表达均下降。2.3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机制探索结果(1)元姜方对模型大鼠心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运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IRIG)造模大鼠,元姜方给药治疗14天后,心率组间比较结果: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心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Model)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心宝丸组(XB)、元姜方组(YJ)大鼠心率均显着提高(p<0.01);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心率均显着提高(p<0.05)。结果提示,经过14天的治疗,元姜方可显着提高大鼠心率,疗效优于阳性对照药心宝丸组。(2)元姜方对造模大鼠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结果元姜方给药治疗14天后,SNRT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心宝丸组(XB)、阿托品组大鼠SNRT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Model)比较,各组大鼠SNRT均显着缩短(p<0.05);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SNRT均显着缩短(p<0.01)。SACT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各组大鼠SACT显着延长(p<0.01);与模型组(Model)比较,各组大鼠SACT均显着缩短(p<0.01);与心宝丸组(XB)比较,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SACT均显着缩短(p<0.01)。(3)元姜方对SSS模型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及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结果给药14天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Model)、阿托品组(Atropine)、心宝丸组(XB)、元姜方组(YJ)大鼠窦房结区HCN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Model组比较,元姜方可提高大鼠窦房结区HCN4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大鼠窦房结区SCN5A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元姜方可上调大鼠窦房结区SCN5A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大鼠、Atropine、XB、元姜方组大鼠窦房结区CHRM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与Model组比较,元姜方可降低大鼠窦房结区CHRM2蛋白表达;与正常组大鼠相比,Model、Atropine、XB、元姜方组大鼠窦房结区CHR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给药后各组CHR蛋白表达均有所上升。给药14天后,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组间比较:与正常组(Control)比较,模型组(Model)、阿托品组(Atropine)、元姜方组(YJ)大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着降低(p<0.05)。结论1.翁维良名老中医运用温阳、活血、理气大法治疗BA疗效明显,治疗有效率72.58%,经首诊治疗后,即有41.36%应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最小心率提高至40次/min以上,已无起搏器植入指征。针对有效及无效人群的特征分析提示,最小心率偏低、最大心率偏高、房室传导阻滞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单纯伴有一种合并疾病并未显着影响疗效,但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房颤、早搏疾病,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患者疗效欠佳。创新性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疗效预测模型,可为今后临床中药治疗BA的受益人群特征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BA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2.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真实诊疗数据对翁维良治疗BA有效处方进行挖掘,确定了以温阳、理气、活血为治疗法则的元姜方(高良姜、荜茇、郁金、延胡索、肉桂、干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翁维良对BA病机的认识及辨治思路。3.运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个体长时诊疗方案的分析,通过逐条总结每个患者的诊疗经验及规律,最终通过个案规律汇总,可有效挖掘名老中医临床诊疗规律,并提供临床辅助决策,为中医动态治疗方案分析提供新思路,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循证基础。4.首次运用氢氧化钠浸润损伤窦房结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窦房结区,建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可通过物理及化学损伤窦房结区,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其细胞内Ca2+水平及离子通道活性,造成了窦房结自律性的降低,造成起搏电流减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减缓心率。该方法优化了传统SSS甲醛损伤窦房结区定位不准确、损伤范围较大、大鼠死亡率高、对实验人员存在危害的缺点,为BA新药筛选和药物作用研究提供模型基础。5.元姜方可有效提高心率,通过缩短窦房传导时间及窦房结恢复时间改善SSS模型大鼠窦房结区电生理水平。元姜方可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及窦房结区域供血,提高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等神经体液激素水平,上调CRH蛋白表达,下调CHRM2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提高SCN5A及HCN4心肌离子通道的兴奋性,触发病理状态下右移或延长的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从而提高心率。
宋亚茹[4](2016)在《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HR、LVSP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注盐酸维拉帕米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的方法,用心律康宁浸膏溶液干预缓慢型心律失常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大鼠,观察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心率(HR)以及左心室内压峰值(LVSP)的影响,探索心律康宁方能够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并同时改善心功能的可能机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选取30只SPF级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50-280g,由河南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将这些大鼠随机分为心律康宁方各剂量组(包括低、中、高剂量组)、硫酸沙丁胺醇组和造模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注盐酸维拉帕米从而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的方法,对比研究心律康宁浸膏与硫酸沙丁胺醇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心率以及左心室内压峰值的改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造模对照组比较:心律康宁方各剂量组(低、中、高剂量组)、硫酸沙丁胺醇组HR、LVSP水平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HR、LVSP水平显着提升;心律康宁方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有显着差异(P<0.05);心律康宁方中剂量组与硫酸沙丁胺醇组比较无差异(P>0.05);心律康宁方高剂量组与硫酸沙丁胺醇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研究结果提示,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注盐酸维拉帕米诱发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2)心律康宁方可明显提高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心率,并且以高剂量为最佳有效剂量;(3)心律康宁方可提高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左心室内压峰值的水平,以高剂量为最佳有效剂量。(4)心律康宁方能提高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左心室内压峰值的水平,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并且对其心功能收缩功能有改善作用。
韩垚[5](2016)在《魏执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调脉饮拆方探讨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文中认为魏执真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是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师承中医大家秦伯未先生。从事医、教、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蜚声杏林,尤其精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自成一套较完整的中医诊治体系。有幸跟师三载,我深为魏教授的严谨治学、高尚医德、高超医术和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敬业风范所折服。魏教授的言传身教使我收获颇丰。研究目的:1、温习魏执真教授的成才之路,对魏执真教授学术传承渊源进行追溯,理清魏教授学术传承脉络。2、全面整理魏执真教授临床医案,探讨其诊治思路。3.将魏教授经验运用于自我临床实践。对魏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调脉饮及其减方的临床应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以上工作,希冀将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经验不断传承发扬。研究方法:1、梳理魏执真教授的治学成才之路,理清魏教授学术传承脉络,包括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对魏教授治学之路的影响,以及从中医经典古籍和各家学说渊薮,分析总结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2、通过跟师学习,全面整理魏执真教授临床医案,探讨其诊治思路,总结魏教授的核心处方、用药特色以及加减用药规律,试图深入领会魏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学术观点,如辨证论治,八纲为本,阴阳为纲;重视舌诊、脉诊;注意主证和兼证;重视类证鉴别;治疗心系疾病体用同调,斡旋气机,气血并治;重视药对的应用;善用风药;用药轻灵,由博返约。3、全面系统的继承其临床经验,并将魏教授经验运用于自我临床实践。总结魏教授对心系疾病常见疑难病以及专科外擅长治疗疾病的诊疗特色,包括心悸病(心律失常)、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衰病(心力衰竭)、眩晕病(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大动脉炎)、消渴病心病(糖尿病心脏病)以及消渴病(糖尿病)、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风后遗症、水肿临床诊治经验的梳理。4、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前提,从方证对应角度,对魏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调脉饮及其减方的临床应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调脉饮治疗组和调脉饮减方对照组(去丹皮、赤芍)各30例,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并观察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及中医舌脉变化,各组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治疗前后积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魏执真教授的治学成才之路在学院和师承教育的综合作用下,不仅谨承师教,继承了秦伯未先生的许多宝贵经验,而且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勇于开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擅长治疗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疑难病症,尤其对心律失常的中医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了我国当代着名的中医心病学大家。在对魏教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调脉饮及其减方的临床应用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中,结果发现,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00,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1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1,P<0.0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心悸[(2.50±2.374)分比(4.00±2.634)分,t=-3.340]、胸闷[(2.40±2.283)分比(3.70±2.5753)分,t=-3.261]、口干喜饮[(0.09±1.398分比(2.40±2.415)分,t=-3.181]、舌象[(1.90±1.668)分比(3.60±1.831)分,t=-3.195])、脉象[(2.60±1.714)分比(4.20±2.565)分,t=-3.117]五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气短、乏力改善程度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安全性观察,两组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异常,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说明魏执真教授的调脉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阳热类心悸病)疗效确切,而且在中医症候总体改善、用药安全性方面均显着优于减方组,表明丹皮、赤芍在调脉饮方中是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关键药物,提示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阳热类心悸病)治疗中是关键治法。本文创新点: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该病治疗棘手,现代医学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副作用大,复发率高。因此,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研究的重点。调脉饮是魏执真教授潜心研究多年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经验方,作为我院院内制剂,在多年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业已证实调脉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明确的疗效,且近期的调脉饮的拆方实验研究提示,凉血清热药物组相较于益气养阴和行气通脉药物组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更为明显,且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为从“瘀热”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提供了应用基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中药复方拆方或撤药研究,有利于明晰中药复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关键药物,从而提示临床治疗中的关键治法。本研究首次以拆方形式,从方证对应角度,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调脉饮和调脉饮减方(即去丹皮、赤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进行临床研究,以说明丹皮、赤芍是调脉饮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从而提示凉血清热法当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法,“瘀热”当为其关键病机。说明魏执真教授从“瘀热”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显着,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郭立[6](2016)在《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和观察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肾阳虚,血脉瘀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2.将24h-ECG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以及血清TG、TC、LDL-C作为疗效评判指标;3.为了今后临床上更为安全、广泛的使用温心稳律汤,也在本实验中设入一些安全性指标检测的环节。方法:1.根据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将60例住院和(或)门诊病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组,18-80岁,男女不限)。2.研究组在西医标准化治疗原有基础疾病的同时予以自拟方温心稳律汤(水煎剂)治疗,对照组则在西医标准化治疗原有基础疾病的同时予参松养心胶囊(中成药)。2组均以4周作为一疗程。3.将24h-ECG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以及血清TG、TC、LDL-C等在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4.收集所有数据,绘成病例资料表格。所有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E±s”表示数据,配对资料t检验用于检测每组治疗前后变化,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对治疗前后两组之间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则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组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24h-ECG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均有改善;血清TG、TC、LDL-C数值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24h-ECG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血清TG、TC、LDL-C均有改善(P<0.01或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虽有所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对照组的治疗后数值对比:治疗后研究组24h-ECG平均心率较对照组升幅更为显着(P<0.01);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也是研究组更显着(P<0.05);两组的最慢心率都得以提升,但是结果为研究组优(P<0.01);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均有改善,研究组疗效更优(P<0.01);两组血清TG,TC和LDL-C平均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1);6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温心稳律汤可以显着的提升心肾阳虚、血脉瘀阻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h平均心率、最慢心率,改善心率变异性(SDNN、SDANN、RMSSD),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具有良好的双向抗心律失常作用,既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对各型早搏有着很好的疗效,但是经过本研究证实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比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更为明显,并且温心稳律汤还可以降低血清中TG,TC,LDL-C的指数,改善临床症状。根据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测,显示安全性能够得到肯定,无相关肝肾损害,无严重不良反应,可以大量运用于临床。
魏瑾[7](2016)在《参仙升脉口服液干预心阳虚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中医关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心悸、迟脉证等相关病症的论述中。通过临床所见[1],本病早期多呈心阳(气)虚的表现,继而出现血瘀、痰阻,日久气阴两虚。因此本文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旨在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观测参仙升脉口服液对心阳虚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缝隙连接蛋白45(Cx45)、钠钾ATP酶(Na+-K+-ATP酶)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普萘洛尔灌胃联合寒冷刺激的方法建立心阳虚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以参仙升脉口服液干预治疗:(1)测量各组大鼠用药前(造模前)和用药后(予中药后)的肛温、心率,用药后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等。(2)运用免疫组化法、ELISA及无机磷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cAMP、cGMP、Na+-K+-ATP酶及心肌Cx45的含量。(3)观察各组大鼠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价造模结果及参仙升脉口服液对Cx45、Na+-K+-ATP酶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率、肛温明显降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1)心输出量降低(P<0.01),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cAMP/cGMP比值降低(P<0.01),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升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心率、肛温明显升高(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P<0.01),心输出量升高(P<0.05),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升高(P<0.05)、cAMP/cGMP比值升高(P<0.01),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Na+-K+-ATP酶活性显着下降(P<0.01),Cx45相对灰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Na+-K+-ATP酶活性升高(P<0.01),Cx45相对灰度值显着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实验测得客观指标,观察大鼠症状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普萘洛尔联合寒冷刺激的方法建立心阳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取得成功。2.参仙升脉口服液能有效提高大鼠的心率、肛温,改善心功能,增加cAMP含量、cAMP/cGMP比值,降低cGMP含量,拮抗普萘洛尔所致心律失常,使得心阳虚证得到改善。3.参仙升脉口服液可以有效提高Na+-K+-ATP酶活性及Cx45表达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Na+-K+-ATP酶活性、Cx45表达量,发挥抗缓慢性心律失常作用。
李昊娲[8](2013)在《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心室肌由于病变具有异常自律性,且自律性绝对或相对的超过了窦房结时,他们会发出异位冲动,取而代之的控制心脏的活动,产生期前收缩。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改变离子流,从而使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抑制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终止折返激动,抑制后除极及触发激动,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但目前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在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上显示了一定优势,既往文献报道单味中药存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临床上心悸患者多为虚实夹杂证,其病机多为气虚血瘀,痰瘀互阻,益气复脉合剂(原复律通脉合剂)具有益气活血,祛痰安神功效,且临床应用有效。因此,本研究意在评价益气复脉合剂抗室性期前收缩整体疗效,阐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目的采用乌头碱、氯化钙及异丙肾上腺素致心律失常经典模型的方法,利用小动物心电遥测技术,评价益气复脉合剂对室性期前收缩作用的在体疗效;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益气复脉合剂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采用乌头碱、氯化钙致心律失常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益气复脉合剂(低、中、高剂量)组。由股静脉恒速泵入乌头碱溶液或氯化钙溶液,记录室性期前收缩(PVBs)、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及心脏停搏(CA)和心律失常(Arrhythmia)出现时间,计算室性期前收缩(PVBs).室性心动过速(VT)、室颤(VF)的发生率及乌头碱、氯化钙用量。采用异丙肾诱发SHR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利用心电遥测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和中药组动物记录是否出现单发室性期前收缩(Single PVBs, SP),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aired PVBs, PP),室性心动过速(VT),并统计其发生率(SPR. PPR.VTR)、出现个数及出现时间。综合评价益气复脉合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采用胶原酶法急性分离大鼠左心室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关指标,探讨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机制。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延迟乌头碱致PVBs、 VT及VF出现时间(P<0.05,P<0.01,P<0.01),并明显增加VT出现时乌头碱用量(P<0.05,P<0.01,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还可显着延迟乌头碱致CA出现时间(P<0.01),并明显增加PVBs、 VF及CA出现时乌头碱用量(P<0.01)。中药不同剂量组间比较,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可显着延迟PVBs.VT及VF出现时间(P<0.01),且能明显延迟CA出现时间(P<0.05,P<0.01),并可显着增加PVBS、 VT, VF及CA出现时乌头碱用量(P<0.01)。说明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乌头碱致心律失常作用,且中药中、高剂量组作用显着。2.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均可以降低氯化钙致PVBs发生率,中药中、高剂量组可以降低VF发生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延迟CA出现时间(P<0.01),并且可以明显增加CA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5,P<0.01,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还可显着延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1),且可显着增加心律失常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1)。中药不同剂量组间比较,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可以显着延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P<0.01),并能够显着增加心律失常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可以增加CA出现时氯化钙用量(P<0.05)。说明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氯化钙致心律失常作用,且中药中、高剂量组作用显着。3.空白对照组与中药组在大鼠体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心电遥测1小时,中药组SPR和VTR低于空白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SP个数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心电遥测2小时,中药组SP个数、PP对数及VT次数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空白组在SP出现时间上无显着差异(P>0.05),而中药组较空白对照组可显着延长PP及VT时间(P<0.05)。说明中药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异丙肾诱发心律失常作用,且长时间作用更显着。4.中药组静息电位(RP)、超射(OS)、动作电位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Vmax)与空白对照组比较,Iso灌流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Iso灌流前,中药组APD、APD50> APD90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Iso灌流后,空白对照组与中药组APD较Iso灌流前明显延长(P<0.01,P<0.05),且空白对照组APD50、 APD90较Iso灌流前亦显着延长(P<0.01);Iso灌流后,中药组APD、APD50、 APD90较空白对照组显着缩短(P<0.01),说明中药益气复脉合剂有对抗Iso引起APD延长的作用,可能与抑制平台期Ca2+电流和复极后期K+电流有关。结论1.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乌头碱和氯化钙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提示在生理状态下,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且临床常用剂量(即中剂量)即可作用显着。2.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异丙肾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提示在病理状态下,益气复脉合剂具有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且较长时间作用更显着。3.益气复脉合剂具有对抗异丙肾致APD延长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平台期Ca2+电流和复极后期K+电流有关。
唐学文[9](2013)在《“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快速心律失常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针刺双侧内关穴治疗心率失常,并与针刺手法仿真系统进行对比,观察专家针刺手法(简称针刺组)与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快速心率失常的即时临床疗效。(2)对20只实验性心律失常家兔的“内关穴”进行针刺操作,观察比较家兔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从而验证针刺手法仿真系统的针刺效应。方法:(1)针刺患者双侧内关穴并与针刺手法仿真系统比较,观察心电图变化以及症状改变。(2)20只家兔随机分成模型组6只、仿真手法组7只、手法组7只。仿真手法组和针刺组分别针刺双侧“内关穴”,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次5分钟。实时观察心电图变化,记录三组家兔从注射乌头碱完毕至完全恢复到窦性心律所需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结果:(1)分别通过针刺和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20只心律失常的家兔的“内关穴”进行针刺操作,与模型组比较,仿真组与针刺组恢复正常心率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仿真组与针刺组比较恢复正常窦性心率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恢复正常心率的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与模型组比较,仿真组与针刺组治疗后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仿真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测定恢复正常窦性心率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仿真组和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故通过该实验证明了仿真仪在动物实验有较好的疗效。(2)两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仪器仿真组两组疗效无差异,证明针刺在改善心率失常的即时疗效显着。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比较,针刺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P<0.01),该组治疗前后疗效显着;仪器仿真组治疗前后组内相比(P<0.01),该组治疗前后疗效显着;两组组间治疗前后心率及疗效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临床针灸降低心率的效果上,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0.0%%,仪器仿真组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针灸改善心率失常的即时效应上患者的心率均有下降趋势,且临床上观察患者心慌胸闷的症状改善较明显。结论:(1)经耳缘静脉注射0.002%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造成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分别采用专家针刺手法与针刺手法仿真系统针刺双侧内关穴,与模型组比较,仿真组与针刺组恢复正常心率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仿真组与针刺组比较恢复正常窦性心率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情况,与模型组比较,仿真组与针刺组治疗后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仿真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针刺双侧内关穴,针刺手法组与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快速心率失常的即时临床疗效,两组疗效无差异,证明针刺在改善心率失常的即时疗效显着。(3)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快速心率失常的即时临床疗效与专家针刺手法相当,证明了手法仿真系统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于晓明[10](2012)在《快律宁胶囊抗快速心律失常的离体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快律宁(以下简称为KLN)胶囊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及有无促心律失常的风险,探讨KLN胶囊对外源性自由基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将SPF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普罗帕酮组和KLN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将对照组分别与用药组进行组间比较,将普罗帕酮组与KLN三个剂量组进行组内比较。1.观察KLN胶囊对大鼠离体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D50、APD90、APA、VMAX、EAD等电生理指标,分析其作用机制;2.分别将各组用药前后的RR间期、QT间期、QTc进行比较,分析KLN胶囊有无促心律失常的风险。实验二:将SPF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维拉帕米组和KLN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采用Langendo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注硫酸亚铁/抗坏血酸的方法,复制外源性自由基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模型,对比研究KLN胶囊与维拉帕米对其的保护作用。结果:实验一:1.与对照组相比,KLN胶囊高、中剂量组的APD50、APD90均有延长(p<0.01),而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低剂量组则不明显(p>0.05)。组内比较显示,普罗帕酮组的APD50、APD90均长于KLN胶囊三个剂量组(P<0.01)。2.与对照组相比,KLN胶囊可以剂量依赖的减小VMAX,其中高、中剂量组减小尤为明显(P<0.01),组内比较显示,KLN胶囊三个剂量组与普罗帕酮的VMAX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KLN胶囊可以剂量依赖的降低APA,组内比较显示普罗帕酮组的APA与KLN胶囊中低剂量相比有显着差异,普罗帕酮组的APA较低(P<0.01),与高剂量组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4.KLN胶囊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R-R间期用药后均有显着延长(P<0.05),而且呈剂量依赖性。5.KLN胶囊三个剂量组用药前后的QT间期及QTc无显着性差异(P>0.05)。6.普罗帕酮组用药后的RR间期、QT间期和QTc均有显着延长(P<0.05))7.KLN胶囊三个剂量组在灌流过程中均未诱发EAD,普罗帕酮组则有4例出现了EAD,经统计EAD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二:1.与对照组相比,KLN胶囊可以剂量依赖的减少对外源性自由基所诱发VEB、VT的发生次数(P<0.01)。2.KLN胶囊三个剂量组及维拉帕米组均未出现VF,而对照组则诱发出VF,但经统计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KLN胶囊高剂量组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较晚(P<0.05),而KLN胶囊中低剂量组、维拉帕米组心律失常的出现也有推迟的趋势,但经统计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KLN胶囊三个剂量组的心率明显减慢,而且呈剂量相关性。5.与对照组性比,KLN胶囊高、中剂量组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KLN胶囊低剂量组和维拉帕米组则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KLN胶囊可以剂量依赖的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电生理产生影响,而对QT间期无影响,因此可能具有较低的致心律失常的风险。2.KLN胶囊对外源性自由基诱发的心律失常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以明显减慢心率,并可能对恶性心律失常(VT、VF)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维拉帕米。3.KLN胶囊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同时作用于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有关,同时可能对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抑制钙超负荷,可能具有多靶点治疗作用特点,是一种类似于Ⅲ类和Ic类和IV类复合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对快速型心律失常可能具有很好的疗效,并可能具有较低的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二、升脉灵对家兔急性病态窦房结模型电生理参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脉灵对家兔急性病态窦房结模型电生理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归脾定悸汤治疗功能性房性早搏(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参仙升脉口服液抑制TRPC3通路介导钙离子超载改善SSS小鼠窦房结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TRPC 通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缓慢性心律失常诊疗现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一、起搏器治疗现状 |
二、药物治疗现状 |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
一、中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meta分析 |
二、郭士魁及翁维良名老中医温阳活血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发展概述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例观察及诊疗预后模型建立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2 温阳活血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
2.3 治疗有效及无效患者特征分析 |
2.4 基于判别分析建立预测新的个体属于有效/无效类概率模型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的核心处方挖掘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处方挖掘方法 |
2. 结果 |
2.1 翁维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核心方(元姜方)组成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动态治疗方案可视化分析策略探索 |
1. 研究对象与个案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个案分析示例 |
2.2 基于半定量分析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诊疗规律探索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分子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元姜方药物成分作用候选靶点 |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候选靶点图 |
2.3 元姜方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影响结果 |
2.4 元姜方与疾病相互关系的GO生物进程分析及KEGG通路研究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创新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造模成功率结果统计 |
2.2 造模前后心率变化结果 |
2.3 窦房结电生理指标检测结果 |
2.4 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2.5 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三、元姜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
2.2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心率的影响 |
2.3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电生理的影响 |
2.4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区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2.5 元姜方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大鼠窦房结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小结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4)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HR、LVS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材 |
1.3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4 实验分组 |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1 配制K-H灌流液 |
2.2 充氧 |
2.3 清洗灌流系统 |
2.4 制备离体心脏 |
2.5 采集心电信号 |
2.6 分组灌流给药 |
2.7 相关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LVSP的影响 |
2 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HR的影响 |
理论探讨 |
1.中医学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认识 |
2 西医医学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认识 |
3 导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认识 |
4 心律康宁方的方药分析与现代药理研究 |
5.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的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魏执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调脉饮拆方探讨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魏执真教授学术渊源 |
一、魏执真教授的治学之路 |
(一) 治学之路与院校教育的影响 |
(二) 治学之路与师承教育的影响 |
二、中医经典古籍渊薮 |
(一) 《黄帝内经》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三、中医各家学派源流的关系 |
(一) 张元素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二) 刘完素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三) 李东垣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四) 朱丹溪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五) 张景岳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六) 李时珍论着对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的影响 |
四、成才之路继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 |
(一) 继承——遵从古训,谨承师教,强调辨证论治 |
(二) 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魏执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一、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述 |
(一) 辨证论治,八纲为本,阴阳为纲 |
(二) 重视舌诊、脉诊 |
(三) 注意主证和兼证 |
(四) 重视类证鉴别 |
(五) 治病求本,体用同调 |
(六) 斡旋气机,气血并治 |
(七) 重视药对的应用 |
(八) 善用风药 |
(九) 用药轻灵,由博返约 |
二、魏执真教授临床经验 |
(一)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心悸病(心律失常)之经验特色 |
(二)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之经验特色 |
(三)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心衰病(心力衰竭)之经验特色 |
(四)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眩晕病(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大动脉炎)之经验特色 |
(五)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消渴病心病(糖尿病心脏病)之经验特色 |
(六) 魏执真教授辨证论治其他杂病之经验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魏执真教授凉血清热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一、文献综述 |
(一) 中医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
(二) 西医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二、临床研究 |
(一) 前言 |
(二) 病例来源 |
(三) 诊疗标准 |
(四) 研究方法 |
(五)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
(六) 研究结果 |
(七) 讨论 |
(八)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发表论文目录 |
(7)参仙升脉口服液干预心阳虚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益气活血药对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益气复脉合剂抗乌头碱致心律失常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二 益气复脉合剂抗氯化耗致心律失常实验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三 益气复脉合剂抗异丙肾致心律失常实验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实验四 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1 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的整体疗效 |
2 细胞分离方法的探讨 |
3 膜片钳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
4 益气复脉合剂抗心律失常机制探讨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快速心律失常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心律失常的古代文献研究 |
1.1 病名的记载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药研究进展 |
1.4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2. 针刺手法规范化及手法仿真系统的研究进展 |
2.1 古代针刺补泻手法研究进展 |
2.2. 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研究进展 |
2.3 针刺手法规范化与量化研究 |
2.4 针刺手法效应研究 |
2.5 针刺手法仿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效应观察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实验步骤 |
3. 治疗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排除选择 |
3. 治疗方法 |
3.1 取穴及定位 |
3.2 针刺手法 |
4. 结果 |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4.2 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疗效比较 |
5. 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针刺手法研究的意义 |
2. 针刺“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的机理 |
3. 研究结果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快律宁胶囊抗快速心律失常的离体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中医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认识及研究 |
1.1 疾病范畴 |
1.2 病机认识 |
1.3 治疗 |
2 西医对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2.1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病病因 |
2.2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2.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2.4 非药物治疗 |
3 中药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
3.1 单味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
3.2 复方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
3.3 目前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
4 KLN 胶囊治疗阴虚火旺型快速型心律失常机制 |
4.1 心阴虚火旺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病机之一 |
4.2 心悸阴虚火旺证的治法 |
4.3 KLN 胶囊组方分析 |
4.4 快律宁(KLN)胶囊前期实验研究结果 |
4.5 “快律宁(KLN)”前期临床研究结果 |
4.6 本课题来源 |
4.7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KLN 胶囊对大鼠离体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1.3 动物选择 |
1.4 实验分组 |
1.5 分组给药 |
1.6 电生理参数记录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KLN 胶囊对大鼠左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APD50、APD90 影响 |
2.2 KLN 胶囊对大鼠左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VMAX、APA 影响 |
2.3 KLN 胶囊对大鼠左心室 R-R 间期、QT 间期的影响 |
2.4 KLN 胶囊对 EAD 发生率的影响 |
讨论 |
1 正常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电生理特点 |
2 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作用 |
3 KLN 胶囊对大鼠离体心脏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 |
4 KLN 胶囊对大鼠离体心脏动作电位 APA、VMAX 的影响 |
5 KLN 胶囊与普罗帕酮对大鼠离体心脏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的比较 |
6 KLN 胶囊对大鼠离体心脏 QT 间期的影响 |
7 KLN 胶囊促心律失常的风险研究 |
8 KLN 胶囊组方药物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研究 |
8.1 黄连 |
8.2 苦参 |
8.3 生地黄 |
8.4 当归 |
8.5 酸枣仁 |
8.6 柏子仁 |
8.7 小结 |
9 KLN 胶囊抗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分析 |
实验二 KLN 胶囊对外源性自由基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1.3 动物选择 |
1.4 分组方法 |
1.5 Langendoff 心脏灌流 |
1.6 分组灌流给药 |
1.7 实验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心律失常个数的比较 |
2.2 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心率差及心律失常评分的比较 |
讨论 |
1 自由基致心律失常的机制 |
2 外源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实验研究 |
3 KLN 胶囊对外源性自由基诱发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
4 KLN 胶囊与维拉帕米抗外源性自由基所致心律失常作用比较 |
5 KLN 胶囊抗外源性自由基诱发心律失常机制分析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升脉灵对家兔急性病态窦房结模型电生理参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归脾定悸汤治疗功能性房性早搏(心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 钱盈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参仙升脉口服液抑制TRPC3通路介导钙离子超载改善SSS小鼠窦房结纤维化[D]. 刘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翁维良运用元姜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D]. 张菀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4]心律康宁方对离体心脏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大鼠HR、LVSP的影响[D]. 宋亚茹.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魏执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调脉饮拆方探讨凉血清热法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应用[D]. 韩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温心稳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及对心率变异性影响[D]. 郭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参仙升脉口服液干预心阳虚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实验研究[D]. 魏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李昊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针刺手法仿真系统”对快速心律失常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唐学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快律宁胶囊抗快速心律失常的离体药效学实验研究[D]. 于晓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