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边长成等比数列的直角三角形(论文文献综述)
余其权[1](2017)在《高考数学高频考点归纳与分析(中)》文中认为五、数列考点1由an与Sn的关系求通项公式由an与Sn关系求通项公式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常有以下两个命题角度:(1)已知Sn的表达式求an;(2)已知Sn与an的关系式求an或Sn..例1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1=1,{Sn+nan}为常数列,则an=().
本刊试题研究组[2](2002)在《2001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文中研究表明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3](2004)在《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集锦》文中研究说明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4](2003)在《2002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文中指出
沈源[5](2010)在《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几何学空间的整体系统性及其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中的运用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可以掌握空间形式设计的客观的构成法则,进而掌握建筑空间的设计逻辑。几何学不单单是对建筑空间美感的控制性工具,几何学也是最容易发生涌现现象的领域。建筑师可以利用数学、几何的知识来构建一个关于空间形式的整体系统,并将其作为新的建筑空间原型。在了解整个时代的学术发展大背景的前提下,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第一章),论文首先对数学、几何、涌现、形式、空间、建筑、仿生等理念进行了阐述与梳理(第二章);其次,对三种不同几何学(欧氏几何、拓扑几何、分形几何)的空间观及其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中的表现与影响进行了总结,尤其是这三种几何学各自的整体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第三章);之后,论文的最核心部分探讨了作为整体系统的建筑空间形式及其背后蕴含的几何学知识,它们是螺旋线空间形式,镶嵌空间形式,以及迭代系统和递归系统所生成的复杂空间形式(第四、五、六章)。第四章详尽的介绍了量值体系与各种螺旋线形式之间的联系,对建筑设计中的量值体系和螺旋线形式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古建筑屋顶曲线的量值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折举之制”和“庑殿推山”的屋顶曲线算法实际上是一种迭代系统,并对其迭代通式进行了计算和推导。第五章对“镶嵌空间形式系统”及其对称变换进行了几何学的研究,对其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研究周期性镶嵌空间形式时,涉及到一维的、二维的、三维的镶嵌对称性类型及其“埃舍尔式”对称变换,对它们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等;在研究准周期性镶嵌空间形式(即准晶体结构)时,涉及到广义彭罗斯镶嵌、二十面体对称准周期镶嵌、阿曼格子与阿曼镶嵌、Danzer镶嵌、Pinwheel镶嵌、Voronoi图等几何知识,对它们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例如墨尔本的联邦广场等。第六章对迭代系统和递归系统所生成的复杂空间形式及其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到线形及图像的编码、L-系统、元胞自动机等几何知识,深入探讨了简单的规则和逻辑是如何生成了具有复杂性的、动态的空间系统,对运用它们所设计的各种建筑空间案例和城市空间案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6](2005)在《2004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摸拟试题集锦》文中提出
本刊试题研究组[7](2006)在《高考数学模拟新题集锦》文中研究表明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选择题1.设全集 U={1,3,5,7),集合 M={1,|a-5|),MU,UM={5,7},则实数 a 的值为( ).A.2或-8 B.-8或-2C.-2或8 D.2或82.已知全集 U={1,2,3,4,5,6,7),集合 A={3,4,5),B={1,3,6),则A∩(UB)等于( ).A.{4,5} B.{2,4,5,7} C.{1,6) D.{3}3.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x,y/x,1},也可
柯厚宝[8](2015)在《2016年高考数学复习单元测试题(中)》文中研究表明
胡晋宾[9](2015)在《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知识毫无疑问是课程和教学的核心。而从历史上来看,知识观决定着课程观和教学观,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影响下展开的,知识观是历次课程改革的分歧焦点。对于课程物化载体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编写也是知识观指导下的创作活动。基于当下的高中数学课改现实,研究教科书编写策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从数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样3个视角来透视知识观发现:数学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宏观的数学知识发生、确证、发展、结构、属性、应用等方面的反思和追问,心理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微观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知识分类与传递等方面的解析和实证,教育学视角的知识观强调对学校中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筛选、组织、传递、教授、习得等方面的关切和侧重。数学知识观是隐藏在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学观背后的前提性根源,有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和数学学习观。在数学教育领域,数学观和数学知识观不是一个概念,但是经常被混淆着使用。本文认为,前者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研究,隶属于“数学哲学”;后者是关照数学教育的“知识观”,使用场合主要是数学教育,隶属于“数学教育哲学”。如果把数学教育当作基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并从知识的角度来考察和反思数学教育的话,那么形成的关于数学知识的看法就是数学知识观。而数学课程知识观是数学知识观的一个子集,就是指关于数学课程知识的观念,它是立足数学课程、关照数学课程、服务数学课程的一种数学知识观。数学教科书中体现的数学课程知识不同于数学科学知识,不同于生活数学知识,而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它是以客观的、共同的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整合了同龄人中的生活情境、个人知识中的共性成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化学等)等知识形态,揉进了教学法加工和编辑技术等元素,预设教学方式并以纸质文本呈现出来的整合知识。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特点是,它假借以静态陈述的数学知识为躯壳,负载了教育理念的课程价值,预设有知识获得的教学方式。借鉴有关知识观的理论框架研究,我们赋予数学学科含义,认为数学课程知识观有3个维度,即数学知识本质观、数学知识价值观和数学知识获得观。理想的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是:数学知识本质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创造,数学知识价值是一种辩证性的复杂谱系,数学知识获得是一种参与式的社会建构。特别地,我们指出,应该强调借助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去引导师生形成全面的、辩证的、现代的数学知识观。基于上述三维框架,对历史上数学教科书中隐匿的数学知识观进行了考察,对现实中教科书作者和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以及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关分析。无论是从历史上6个版本教科书的文本考察来看,还是从现实中26名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和515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来看,知识观都影响了教科书编写策略;反过来,教科书编写策略中预设了不同的知识本质、知识价值和知识获得观念,从而又导致教学中不同数学知识观的形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辩证的。对于教科书作者来说,不同知识观导致了编写策略的不同认同,这种认同直接影响了编写策略,从而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式,间接影响了使用教科书的广大师生的数学知识观。正因为编写策略导致不同的教科书编写方案,因此优质的教科书编写应该寻求或者采用先进的数学课程知识观来做为指导。数学教科书编写是教科书作者在数学课程知识观显性或者隐性影响下的创造性活动,有什么样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持有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传统的、机械的、静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知识、结果、显性、学科、传授、内部等);持有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数学课程知识观,认同现代的、辩证的、动态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大致强调文化、过程、隐性、活动、建构、外部等)。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理论图景,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以3个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微型实证和验证反思。首先,本文认为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视角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有3个,即: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6条具体的编写设想。第一条,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过程与结果样态。第二条,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和内敛价值。第三条,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第四条,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第五条,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第六条,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对于我国实际来说,数学教科书编写以前主要是国家行为,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现在教科书多元化以后,编写策略是教科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我们主张高中数学教科书在编写的时候,立足于数学知识的结果、显性、逻辑、内部、传授维度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过程、隐性、心理、外部和建构维度,把它们辩证地平衡起来,防止矫枉过正的简单化和一分为二的片面性,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最大教育价值和最佳育人效果。
陆金兴[10](2013)在《2014年高考数学复习单元过关试题(中)》文中研究表明
二、关于边长成等比数列的直角三角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边长成等比数列的直角三角形(论文提纲范文)
(2)2001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论文提纲范文)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执笔:安振平)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执笔:李军民)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解答题 |
选择题 |
填空题 |
千克 |
解答题 |
○数学竞赛初级讲座○ |
一、基础知识 |
1.第一数学归纳法 |
2.第二数学归纳法 |
二、综合应用 |
三、强化训练 |
(5)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复杂性系统科学与涌现理论 |
1.1.2 吉尔·德勒兹的科技哲学 |
1.1.3 参数化设计 |
1.2 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1.2.1 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综述 |
1.2.1.1 与几何学、数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
1.2.1.2 与仿生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
1.2.1.3 与―分形几何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相关的研究 |
1.2.1.4 建筑空间形式方面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的建筑实践与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2.4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的目的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的组织框架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论文的组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导引:相关领域的观点梳理与概念阐述 |
2.1 数学是什么? |
2.1.1 数学的特性 |
2.1.1.1 可靠的数学:作为客观的知识 |
2.1.1.2 自由的数学:作为主观的创新 |
2.1.1.3 小结:数学兼具知识性与创新性 |
2.1.2 数学的本质:提供某种形式系统 |
2.1.2.1 形式与科学 |
2.1.2.2 形式与艺术 |
2.1.2.3 小结:数学是一种元理论 |
2.1.3 形式系统的涌现现象 |
2.1.3.1 “知识”的涌现 |
2.1.3.2 “规律”的涌现 |
2.1.3.3 “美”的涌现 |
2.1.3.4 小结:“涌现”导致了复杂性 |
2.2 数学与几何 |
2.2.1 “数”与“形”的结合 |
2.2.2 几何学、直觉以及逻辑推理 |
2.2.3 小结:被几何化的数学 |
2.3 几何与空间 |
2.3.1 对称性与几何性质 |
2.3.2 不同别类的几何学 |
2.3.3 几何学发展的新趋势:空间研究的拓展 |
2.3.4 小结:被几何化的科学 |
2.4 建筑与空间 |
2.4.1 从“装饰美”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空间 |
2.4.2 从“室内外”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空间 |
2.4.3 小结:建筑的本质是关于“空间”的复杂的整体系统 |
2.5 空间形式与建筑设计 |
2.5.1 建筑领域中的“形式” |
2.5.2 从原始构想的空间形式到最终实现的建筑形态 |
2.6 建筑仿生设计 |
2.6.1 建筑仿生产生的必然性 |
2.6.2 建筑仿生的不同类型 |
2.6.2.1 拟态仿生建筑 |
2.6.2.2 结构仿生建筑 |
2.6.2.3 逻辑仿生建筑 |
第三章 几何学空间观与建筑空间形式设计 |
3.1 几何学对建筑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
3.1.1 建筑学与几何学的关系 |
3.1.2 几何学的空间观与建筑学的空间 |
3.2 欧氏几何与建筑空间形式设计 |
3.2.1 欧氏几何的历史简介 |
3.2.2 欧氏几何的空间观及其研究对象 |
3.2.3 欧氏几何空间观与建筑空间形式设计 |
3.3 拓扑几何学与建筑空间形式设计 |
3.3.1 拓扑几何学的历史简介 |
3.3.2 拓扑几何的空间观及其主要研究对象 |
3.3.3 拓扑几何空间观下的建筑设计 |
3.4 分形几何与建筑空间形式设计 |
3.4.1 分形几何学发展的历史简介 |
3.4.2 分形的定义及其空间的基本特征 |
3.4.2.1 迭代系统与分形 |
3.4.2.2 自相似性 |
3.4.2.3 标度与精细结构 |
3.4.2.4 分维 |
3.4.2.5 小结 |
3.4.3 经典的分形结构 |
3.4.3.1 尘埃点集:Cantor 集 |
3.4.3.2 科赫曲线 |
3.4.3.3 从Sierpinski 地毯到Menger 海绵体 |
3.4.4 建筑设计中的迭代空间形式及分形思想 |
3.4.4.1 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分形特征 |
3.4.4.2 分形几何在现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
3.4.5 分形艺术以及空想的分形建筑空间 |
3.4.5.1 在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分形特征 |
3.4.5.2 分形艺术 |
3.5 总结:和谐的几何世界 |
3.5.1 几何学之间的不同 |
3.5.2 综合利用不同几何学各自的空间语言 |
第四章 数列:从建构“量值比例体系”到生成“空间螺旋线形式” |
4.1 量值体系与数列 |
4.1.1 比率与比例 |
4.1.1.1 构建比例体系 |
4.1.1.2 比率的层次化 |
4.1.1.3 小结:比例与对称性 |
4.1.2 等比数列:量值的倍数关系 |
4.1.3 等差数列:量值的单位关系 |
4.1.4 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之间的比较 |
4.1.5 斐波那契数与黄金分割φ |
4.1.6 迭代算法的编写:卢卡斯数列与无限趋近的比率 |
4.1.6.1 卢卡斯数与黄金分割φ |
4.1.6.2 佩尔数与白银比率? ?s |
4.1.6.3 Jacobsthal 数与比率2 |
4.1.6.4 小结:作为量值体系的孵化器的迭代法则 |
4.2 再寻比率、重构数列:对建筑形式设计中所用量值体系的研究 |
4.2.1 从斐波那契数到柯布西耶的模度理论 |
4.2.2 从帕多万数列到拉恩的塑性数ρ理论 |
4.2.3 中国古建筑中的比例理论与暗藏的迭代算法 |
4.2.3.1 大木作制度中的量值“参考标准” |
4.2.3.2 生成中国古建屋顶曲线形式的数列及其迭代算法 |
4.2.3.3 小结:从“以算求样”到―以算求理” |
4.3 空间螺旋形式与数列 |
4.3.1 螺旋线与数列 |
4.3.1.1 螺旋线与等差数列 |
4.3.1.2 对数螺旋线与等比数列 |
4.3.1.3 螺旋线与无理数比率 |
4.3.1.4 斐波那契数、帕多万数与螺旋线 |
4.3.1.5 小结:螺旋线之美与无理数比率 |
4.3.2 自然界中的螺旋线结构 |
4.3.2.1 自然界中存在的对数螺旋和阿基米德螺旋 |
4.3.2.2 植物的生长序与斐波那契数 |
4.4 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螺旋形式 |
4.4.1 作为装饰图案的螺旋线 |
4.4.2 作为理想的建筑空间原型的螺旋形式 |
4.4.2.1 对“阿基米德螺旋”的空间演绎 |
4.4.2.2 对“对数螺旋”的空间演绎 |
4.4.2.3 对“柱状螺旋”的空间演绎 |
4.4.2.4 建筑设计中的仿“生长序” |
4.5 小结 |
第五章 镶嵌的空间形式系统: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关联结构 |
5.1 镶嵌”的几何原理:从平移周期性到旋转周期性 |
5.1.1 对“镶嵌”系统的空间维度的分类 |
5.1.2 “镶嵌”系统的对称性及其对称方式 |
5.1.2.1 “镶嵌”系统的对称方式 |
5.1.2.2 “镶嵌”系统与“晶体学”的关联:从“周期性镶嵌结构”到“准周期性镶嵌结构” |
5.1.3 各种对称方式之间的组合以及限制 |
5.1.3.1 达·芬奇定理:点式对称方式的组合 |
5.1.3.2 晶体对称定律:平移周期性对旋转次数的限制 |
5.2 周期性平面镶嵌:从永恒的数学原理到伟大的平面装饰艺术 |
5.2.1 一维周期的“镶嵌”系统:带状镶嵌 |
5.2.2 二维周期的“镶嵌”系统:平面镶嵌 |
5.2.3 周期性平面镶嵌图案的设计与动态化表现 |
5.2.3.1 平面镶嵌图案的“单元网格”及其形态变换 |
5.2.3.2 周期性平面镶嵌图案的抽象化与具象化表现 |
5.2.3.3 周期性平面镶嵌图案的动态化视觉传达 |
5.2.3.4 平面镶嵌”在当代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运用 |
5.3 周期性立体镶嵌:从晶体结构到建筑结构 |
5.3.1 空间的铺砌:三维关联结构 |
5.3.2 “立体镶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5.3.2.1 空间网格结构:三维关联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5.3.2.2 新型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国家游泳中心 |
5.3.3 小结 |
5.4 准周期性镶嵌:从准晶体结构到建筑结构 |
5.4.1 彭罗斯镶嵌 |
5.4.1.1 广义的彭罗斯镶嵌:P3 型彭罗斯镶嵌的扩展 |
5.4.1.2 准晶体结构中的彭罗斯镶嵌 |
5.4.1.3 彭罗斯镶嵌在艺术、建筑领域中的运用 |
5.4.2 阿曼格子与阿曼镶嵌 |
5.4.2.1 广义的阿曼格子 |
5.4.2.2 阿曼镶嵌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5.4.2.3 Danzer 镶嵌:阿曼镶嵌的三维化版本 |
5.4.3 Pinwheel 镶嵌 |
5.4.3.1 广义的Pinwheel 镶嵌 |
5.4.3.2 Pinwheel 镶嵌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5.4.4 Voronoi 图:由形态各异的凸多边形、多面体构成的镶嵌结构 |
5.4.4.1 Voronoi 图与Delaunay 三角网格 |
5.4.4.2 分形化的Voronoi 图 |
5.4.4.3 Voronoi 图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逻辑仿生技术:作为形式生成器的迭代与递归系统 |
6.1 线形的编码:迭代函数系统(IFS)与科赫曲线的扩展 |
6.1.1 对科赫曲线系统的修改 |
6.1.2 对科赫曲线系统的重构与扩展 |
6.1.3 以分形曲线系统作为空间设计的理想原型 |
6.1.4 小结 |
6.2 图像的编码:多重收缩复印机(MRCM)与谢宾斯基垫片的扩展 |
6.2.1 多重收缩复印机(MRCM)生成谢宾斯基垫片 |
6.2.2 谢宾斯基垫片的扩展:谢宾斯基垫片的大家族 |
6.2.3 网络化的多重收缩复印机 |
6.2.4 谢宾斯基垫片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6.2.5 小结 |
6.3 L-系统:为建立生长过程的模型而编写的一种语言系统 |
6.3.1 L-系统生成分形结构空间 |
6.3.1.1 L-系统生成经典分形曲线 |
6.3.1.2 L-系统生成镶嵌空间结构 |
6.3.1.3 L-系统生成分枝空间结构 |
6.3.1.4 小结 |
6.3.2 L-系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6.4 重构自然——元胞自动机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6.4.1 元胞自动机行为特征的研究 |
6.4.1.1 元胞自动机的研究历史简介 |
6.4.1.2 一维元胞自动机的行为特征 |
6.4.1.3 二维和三维的元胞自动机的行为特征 |
6.4.1.4 小结 |
6.4.2 元胞自动机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 |
6.4.2.1 利用元胞自动机生成建筑表皮 |
6.4.2.2 利用元胞自动机生成建筑三维形体 |
6.4.2.3 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运用元胞自动机 |
6.4.3 应用元胞自动机进行城市设计 |
6.4.3.1 城市的形态 |
6.4.3.2 模拟城市的形态——Agent 数字建模技术 |
6.5 总结:重构自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启示 |
7.1.1 设计的工具与设计能力 |
7.1.2 对“整体美”的新认知 |
7.2 研究成果的总结 |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及来源 |
表格目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缘起和目标: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课程知识观 |
1.3.2 高中数学教科书 |
1.3.3 编写策略 |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
1.4.1 研究路径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综述和评论: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
2.1 关于知识观及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
2.1.1 关于知识观的研究 |
2.1.2 关于数学(知识)观的研究 |
2.2 关于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功能目标和编写原则的研究 |
2.2.2 关于内容素材和组织呈现的研究 |
2.2.3 关于语言图表和教材评价的研究 |
2.2.4 关于编辑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研究 |
2.3 关于知识观、数学(知识)观和课程教材关系的研究 |
2.3.1 课程和教材对数学(知识)观形成的影响 |
2.3.2 课程和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观前提及其体现 |
2.3.3 利用课程和教材去培养数学(知识)观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梳理和考察:多维视角的知识观审视及其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 |
3.1 知识与知识观 |
3.1.1 知识 |
3.1.2 知识观与认识论、知识论 |
3.2 多维视角下的知识观审视 |
3.2.1 数学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
3.2.2 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
3.2.3 教育学视角下的知识观 |
3.3 知识观对数学课程和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
3.3.1 从数学哲学视角来看 |
3.3.2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 |
3.3.3 从教育学视角来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厘清和界定:数学课程知识观涵义、图景及其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 |
4.1 数学观与数学知识观辨析 |
4.1.1 数学观是有关数学发展的“世界观” |
4.1.2 数学知识观是面向数学教育的知识观 |
4.2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提出及其图景 |
4.2.1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概念及其特点 |
4.2.2 数学课程知识观是知识教育立场的价值综合 |
4.2.3 数学课程知识观的理论图景概述 |
4.3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透视 |
4.3.1 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精选的学科知识 |
4.3.2 作为编写策略加工过的课程知识 |
4.3.3 借助教科书编写引导数学(知识)观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视和辩驳:数学课程知识观及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历史存在和现实认同 |
5.1 中外教科书里隐匿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
5.1.1 以《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为例:1949年以前的典型 |
5.1.2 以SMP版和人教大纲版为例:1970年前后的典型 |
5.1.3 以CPMP版和苏教课标版为例:2000年以来的典型 |
5.2 数学课程知识观及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问卷设计 |
5.2.1 理论维度设计 |
5.2.2 项目鉴别度、信度和效度 |
5.3 对中学数学教科书作者的调查 |
5.3.1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
5.3.2 教科书作者的编写策略认同 |
5.3.3 教科书作者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
5.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 |
5.4.1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 |
5.4.2 高中数学教师的编写策略认同 |
5.4.3 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知识观和编写策略认同的相关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反思和建构:数学课程知识观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设想 |
6.1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指导思想 |
6.1.1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学科性 |
6.1.2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教学性 |
6.1.3 数学教科书应该具有人文性 |
6.2 数学课程知识观下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的具体设想 |
6.2.1 经历数学化:衔接知识的结果与过程样态 |
6.2.2 揭示潜隐性:兼顾知识的外显与内敛价值 |
6.2.3 渗透心理化:整合知识的逻辑和心理顺序 |
6.2.4 创设关联性:搭建知识的内部和外部链接 |
6.2.5 彰显主体性:协调知识的科学和人文特质 |
6.2.6 体现交互性:铺设知识的传授和建构渠道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尝试和探索:基于策略设想编写的3个微型实证研究案例 |
7.1 微型实验1:棱柱、棱锥和棱台(课时) |
7.1.1 实验设计 |
7.1.2 信息处理 |
7.1.3 研究启示 |
7.2 微型实验2:两个基本计数原理(课时) |
7.2.1 实验设计 |
7.2.2 信息处理 |
7.2.3 研究启示 |
7.3 微型实验3:基本不等式(课时) |
7.3.1 调查设计 |
7.3.2 信息处理 |
7.3.3 研究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结论、不足及前景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数学课程知识观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认同调查问卷 |
附录3 棱柱、棱锥和棱台(静态陈述式) |
附录4 棱柱、棱锥和棱台(动态发生式) |
附录5 棱柱、棱锥和棱台(测试问卷) |
附录6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旁观式) |
附录7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参与式) |
附录8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测试问卷) |
附录9 基本不等式(孤立式) |
附录10 基本不等式(关联式) |
附录11 基本不等式(访谈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边长成等比数列的直角三角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数学高频考点归纳与分析(中)[J]. 余其权. 试题与研究, 2017(29)
- [2]2001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J]. 本刊试题研究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Z1)
- [3]2003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集锦[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Z1)
- [4]2002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Z1)
- [5]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 沈源. 天津大学, 2010(10)
- [6]2004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摸拟试题集锦[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Z1)
- [7]高考数学模拟新题集锦[J]. 本刊试题研究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Z1)
- [8]2016年高考数学复习单元测试题(中)[J]. 柯厚宝. 试题与研究, 2015(29)
- [9]基于数学课程知识观的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策略研究[D]. 胡晋宾.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5)
- [10]2014年高考数学复习单元过关试题(中)[J]. 陆金兴. 试题与研究,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