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中继与ATM的互通(一)(论文文献综述)
王崇[1](2016)在《基于ENSP的OSPF P2MP跨网段帧中继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OSPF帧中继连接多链路但都是同网段的问题,实现跨网段P2MP帧中继通信,提出一种OSPF P2MP网络类型的帧中继设计。在路由器上运行OSPF协议并启用帧中继子接口,在不同的帧中继子接口上配置不同网段的IP地址,最终完成跨网段帧中继互联。此实现方案,为网络爱好者或从事网络相关职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郁哲[2](2007)在《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信运营的企业化运作,传统的垄断经营格局已经被打破,竞争逐渐加剧。如何提高电信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多样性以及单一网络的多业务承载,不仅仅是降低投资,提高公司网络基础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局,成为电信运营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交换技术为核心的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需求。本课题首先介绍了ATM交换机的网内传输原理、技术特点以及网络保护技术手段,并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信公司数据网的现状及业务发展对网络通信的需求,结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综合业务数字网二期改造工程,研究并设计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的体系结构。提出采用APS(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链路保护技术对节点间的中继光路实施自愈环保护,解决了多种业务在网络中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问题。同时对ATM网络多业务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根据帧中继和电路仿真业务的特点,采用了VP/VC交换技术来实现帧中继业务和电路仿真业务在ATM网络中的承载。并对各种接入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为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接入方式提供了参考。最后结合金融企业客户实例进行了详尽分析,采用业界领先的加拿大Nortel Network公司多业务交换机Passport7480/15000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案,其设计方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储蓄网点改造实例中已经通过了验证,满足了用户组网的要求,实现DDN(Digital Date Network)、FR(Frame Relay)与ATM网络的互连互通。
张贺荣,曹彦军[3](2004)在《帧中继与ATM的互通》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简要介绍了帧中继技术和ATM技术的特点及基本概念,提出了帧中继与ATM之间网络互通及业务互通 的方法。
孔令山,刘红,曾志民,丁炜[4](2002)在《基于硬件查表的FROA业务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帧中继技术是一种成熟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而ATM技术则是宽带网络的重要技术。文章讨论了实现二者互通的技术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查表的FROA(FRoverATM)业务实现方案。
任学刚[5](2002)在《ATM与帧中继互连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多业务接入器”的一个业务接口模块——帧中继与ATM互连系统,完成了ATM与帧中继网络互连、业务互通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实现工作。成功实现了网络接入层的用户宽带帧中继接入。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ATM和帧中继技术、ATM与帧中继网络互连及业务互通的基本原理,然后具体论述和分析了ATM和帧中继网络互连、业务互通的关键技术和相关协议。接下来是本文的重点,详细阐述了帧中继接入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及其具体实现方法。论文的最后给出了该系统的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温海波[6](2002)在《ATM接入设备相关软件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因特网的爆炸性发展对通信网的建设有很大影响,促使交换体制向分组化发展。在骨干通信网络上采用IP Over ATM,还是IP Over SDH或IP OverWDM,引起了争论。ATM的优点是能较细地提供带宽,较能保证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有人认为适于构建多业务通信平台。某些以电信为背景的运营公司采用IP+ATM和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以适应多种用户需求。通信设备制造公司也并不放弃ATM,而且ATM的有关技术,例如交换结构、公平排队、拥塞控制等,对研制IP交换路由器也有裨益。 本课题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九.五”课题“ATM网络和交换技术研究”的“ATM用户接入设备研究”子课题,主要涉及ATM网卡相关技术的研究及实现。用户接入设备要求多种业务通过它接入网络,通过网卡对各种业务数据进行复/分接。ATM交换机在信元级进行QoS处理,为了使应用程序得到QoS,必须在终端上处理ATM层协议、AAL层协议以及高层协议。ATM网卡完成物理层、ATM层以及SAR(分段与装配)层功能。网卡驱动程序控制着网卡的通信过程,并为上层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二是来自一研究所的项目“帧中继/ATM网络互通功能模块的实现”。 本文的研究有:1、Windows98开发了ATM网卡驱动程序,并提供传输层API接口,实现了可靠传输、实时传输,支持AAL0、AAL3/4、AAL5适配类型,支持CBR、VBR、UBR等业务,并且可带宽实现动态分配。2、在ATM网卡驱动程序基础上,开发基于AAL5适配协议的视频点播系统模型以及简单的文件传输。3、利用ATM网卡驱动程序和NDIS等技术实现以太网接入ATM网络。4、帧中继由X.25简化而来,与ATM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帧中继用于比较低速的网络,需要实现与ATM网络的互连互通。5、目前某ATM网交换机不支持多播功能,但由于要在该网上实现视频会议、电子白板等多播业务,我们需要为ATM网络实现多播功能。考虑到帧中继与ATM的互通以及多播服务器的数据转发率比较大,需要用实时操作系统实现这些功能。 在本课题中我们掌握ATM网卡软件控制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编程 中文摘要一技术、为虚通道分配带宽的信元调度算法、通过NDIS接入以太网、帧中继与ATM互通技术以及实时操作系统下的编程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了以下成果: .实现了 ATM网卡驱动程序(Wndows98/psosystem)o .AALS方式接入多路高速数据文件传输系统。 .实现ATM上的视频点播。音视频效果良好,达到ATM上视频点播最简 模型效果。 t 实现以太网接入。计算机可以通过ATM软件接人设备一ATM网络一 ATM软件接入设备接入Internet,享受Internet带来的各种服务,包括视 频点播、Web访问。在 10M以太网环境下,当以太网帧长度为 1518byte 时,最高转发速率为9.84Mbit/S。 t 提出两种解决ATM网上多播问题的方案,并实现之。其中ATM多播服 务器功能模块可以直接接于ATM交换机实现多播功能。所作系统支持 “交互式多媒体信息系统”业务的接入。 .实现了FR/ATM互通
任彤[7](2001)在《全业务综合接入系统中帧中继单盘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讨论了全业务综合接入系统中帧中继单盘的设计。在对帧中继和ATM网络的原理和特点、帧中继与ATM网络互通的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探讨的基础上,研究了FR/ATM网络互通协议—FRF.5的实现方法。从整个全业务综合接入系统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帧中继单盘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其他盘的相互关系。且从不同的方面分别阐述了协议映射、网络管理、帧中继侧驱动程序这三个模块,以及这几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盘的硬件平台为嵌入式通信处理器MPC860SAR,软件平台为为pSOSystem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利用pRISM+集成开发环境对本盘进行了调试。最后将本盘置入全业务综合接入系统的环境下,通过ATM仪表AX/4000对本盘做了调试和验证,结果表明本盘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各项功能。
余志洪,雷振明[8](2001)在《帧中继与ATM互通的流量参数映射与流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帧中继与ATM互通的流量参数映射、流量控制等问题 ,设计了一种流量控制方法 ,提出了对帧中继流量进行整形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方法。
杨延广[9](2000)在《ATM和帧中继、X.25网络的互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 ATM和帧中继、X.2 5三种网络互连的各种方法 ,并主要对帧中继和 ATM互连中的协议转换和数据封装方法进行了讨论。
张天晶,汪齐贤[10](1999)在《帧中继与ATM网络的互通》文中研究说明帧中继与ATM都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新技术,本文介绍了两种技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主要就帧中继与ATM网的网络互通、业务互通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互通的实现方法。
二、帧中继与ATM的互通(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帧中继与ATM的互通(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NSP的OSPF P2MP跨网段帧中继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OSPF网络类型[4] |
2 帧中继 |
3 OSPF P2MP跨网段帧中继的设计与实现 |
3.1 组网需求与设计 |
3.2 网络拓扑 |
3.3 IP地址规划 |
3.4 配置路由器 |
3.5 验证结果 |
4 结束语 |
(2)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 ATM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
2.1 基本概念 |
2.2 B-ISDN参考模型 |
2.2.1 物理层 |
2.2.2 ATM层 |
2.2.3 AAL层 |
2.3 ATM交换技术 |
2.3.1 ATM交换的特点 |
2.3.2 VP/VC交换 |
2.3.3 ATM交换原理 |
2.4 ATM通信量管理 |
2.4.1 服务质量 |
2.4.2 通信量整形和控制 |
2.5 拥塞控制 |
2.5.1 许可证控制 |
2.5.2 资源预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ATM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分析 |
3.1 ATM网络承载的综合业务 |
3.2 帧中继业务研究 |
3.2.1 帧中继技术 |
3.2.2 帧中继技术特点 |
3.2.3 帧中继与 ATM的互通 |
3.2.4 典型接入方式 |
3.3 电路仿真业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 |
4.1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 ATM网络现状分析 |
4.1.1 哈尔滨市 ATM网络基本结构分析 |
4.1.2 哈尔滨市 ATM网络现有承载业务分析 |
4.2 哈尔滨市通信公司ATM网络链路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
4.2.1 ATM网络链路保护技术 |
4.2.2 基于 APS链路保护的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TM网络在金融企业的实现 |
5.1 金融企业网络需求分析 |
5.2 金融企业组网方式的分析比较 |
5.2.1 DDN/FR的组网方式 |
5.2.2 基于 SDH/PDH的接入、组网方式 |
5.2.3 基于 IP的组网方式 |
5.2.4 基于 ATM的组网方式 |
5.3 哈尔滨市工商银行采用 ATM的组网方案设计 |
5.3.1 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
5.3.2 工商银行组网方案的描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人简历 |
(4)基于硬件查表的FROA业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帧中继和ATM的互通 |
2.1 网络互通 |
2.2 业务互通 |
3 业务接入模块总体设计 |
4 基于硬件查表的FROA业务板的设计 |
5 结束语 |
(5)ATM与帧中继互连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交换的局限及ATM技术的引入 |
1.1.1 宽带通信网络对转移模式的要求 |
1.1.2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及各自特点 |
1.1.3 对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改进 |
1.2 帧中继的特点及ATM与帧中继互连的意义 |
1.2.1 帧中继的引入及其特点 |
1.2.2 帧中继与ATM互连的意义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ATM与帧中继技术概述 |
2.1 ATM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2.1.1 ATM信元结构 |
2.1.2 ATM的特点 |
2.1.3 ATM的连接方式 |
2.2 ATM网络 |
2.2.1 ATM网络结构 |
2.2.2 ATM网络接口 |
2.3 ATM传输 |
2.3.1 ATM的分层结构 |
2.3.2 ATM网络的拥塞管理 |
2.4 ATM业务类型 |
2.5 帧中继协议 |
2.5.1 帧中继协议简介及应用 |
2.5.2 帧中继封装 |
2.5.3 帧中继LMI协议 |
2.5.4 InARP协议 |
2.5.5 帧中继PVC交换 |
2.5.6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 |
第三章 ATM网络与帧中继互连 |
3.1 概述 |
3.2 FR与ATM互通 |
3.3 帧中继与ATM网络互通 |
3.3.1 可变长FRPDU的整形和定界 |
3.3.2 差错检测 |
3.3.3 连接复用 |
3.3.4 丢失优先级标识 |
3.3.5 拥塞标识 |
3.3.6 FRPVC状态管理 |
3.3.7 流量特性 |
3.3.8 流量管理和网络性能 |
3.3.9 操作与维护 |
3.3.10 帧中继与ATM网络互通中的协议转换 |
3.4 帧中继与ATM业务互通 |
3.4.1 可变长FR PDU的整形和定界 |
3.4.2 差错检测 |
3.4.3 丢失优先级标识 |
3.4.4 拥塞标识 |
3.4.5 FR C/R和ATM CPCS-UU间的映射 |
3.4.6 帧中继与ATM PVC管理 |
3.4.7 操作与维护 |
3.4.8 高层用户协议封装 |
3.4.9 帧中继与ATM业务互通中协议的转换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位置和作用 |
4.2 开发目标 |
4.3 单板结构,总体模块划分 |
4.4 模块详细描述 |
4.4.1 接口模块 |
4.4.2 处理器模块 |
4.4.3 总线转换模块 |
4.4.4 时钟逻辑模块 |
4.4.5 控制逻辑模块 |
4.5 硬件对外接口 |
4.5.1 背板接口 |
4.5.2 板际接口 |
4.5.3 用户接口 |
4.5.4 软件接口 |
4.5.5 调试接口 |
4.5.6 逻辑串行电缆加载接口 |
4.6 设计采用标准 |
4.7 软件设计部分概述 |
4.7.1 单板软件功能描述 |
4.7.2 单板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4.7.3 功能实现流程图 |
第五章 系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性能测试分析 |
5.2 测试总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时序测试情况 |
附录B 各芯片HW同步信号测试 |
附录C 接口指标测试 |
附录D 组网应用实例 |
(6)ATM接入设备相关软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简略字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ATM网络技术概述 |
2.1 引言 |
2.2 ATM体系结构 |
2.3 ATM技术的异步原理 |
2.4 ATM参考模型及技术特点 |
2.4.1 协议参考模型 |
2.4.2 ATM技术特点 |
第三章 ATM网卡原理综述 |
3.1 网卡物理结构 |
3.2 ATM网卡接收发送相关流程及结构 |
3.2.1 接收重组ATM信元 |
3.2.2 与接收有关的数据结构 |
3.2.3 传输流程 |
3.2.3.1 传输流程介绍 |
3.2.3.2 与传输有关的结构 |
3.3 IDT77211上的寄存器 |
3.3.1 NICStAR操作寄存器 |
3.3.2 PCI配置寄存器 |
第四章 网卡驱动程序研制及其关键技术 |
4.1 Windows下的设备驱动程序 |
4.1.1 设备驱动程序 |
4.1.2 Windows下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
4.2 ATM网卡驱动程序相关知识 |
4.2.1 网卡协议数据封装 |
4.2.2 Native Mode ATM |
4.3 VxD编写的几个关键技术 |
4.3.1 VxD与Win32程序之间的通信 |
4.3.2 物理内存分配 |
4.3.3 物理地址与线性地址的转换 |
4.3.4 有关中断的问题 |
4.3.5 信元调度算法 |
4.4 ATM驱动程序实现 |
4.4.1 VxD程序总体设计 |
4.4.2 Native Mode API接口设计 |
4.4.2.1 动态库技术 |
4.4.2.2 多线程技术 |
4.4.2.3 ATM API接口 |
4.5 简单应用 |
第五章 基于ATM的视频点播系统研制 |
5.1 视频点播简介 |
5.1.1 视频点播模型 |
5.1.2 视频点播系统分类 |
5.1.3 视频点播涉及的技术 |
5.1.4 基于ATM简易视频点播系统 |
5.2 ActiveMovie技术 |
5.2.1 什么是ActiveMovie |
5.2.2 COM(部件对象模型) |
5.2.3 Filter Graph和Filter Graph Manager简介 |
5.2.4 Filters和Pins |
5.2.5 ActiveMovie SDK的开发环境 |
5.2.6 ActiveMovie SDK的编译环境 |
5.3 软件研制 |
5.3.1 服务器方软件 |
5.3.2 客户机方视频点播程序player |
5.3.2.1 player程序技术特点 |
5.3.2.2 编译设置 |
5.3.2.3 重要程序 |
第六章 以太网接入ATM系统和文件传输系统的研制 |
6.1 以太网接入ATM |
6.1.1 问题的引入 |
6.1.2 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
6.1.3 以太网接入模型 |
6.1.4 软件研制 |
6.1.5 开发环境 |
6.1.6 说明 |
6.2 基于ATM的文件传输系统 |
第七章 实时操作系统 |
7.1 实时操作系统 |
7.1.1 实时系统 |
7.1.2 实时操作系统特点 |
7.1.3 实时操作系统分类 |
7.2 pSOSystem实时操作系统 |
7.2.1 pSoSystem系统结构 |
7.2.2 开发环境 |
7.2.3 pSOS内核机制 |
7.2.3.1 几个基本概念 |
7.2.3.2 内核功能 |
第八章 帧中继和ATM网络的互联互通模块研制 |
8.1 帧中继技术简介 |
8.1.1 帧中继概述 |
8.1.2 FR协议 |
8.1.3 DLCI |
8.2 帧中继与ATM的互通 |
8.2.1 网络互通 |
8.2.2 业务互通 |
8.3 pSOS下实现帧中继与ATM的互通 |
8.3.1 pSOS下的ATM驱动控制模块开发 |
8.3.2 帧中继/ATM互通模块开发 |
8.3.3 软件主要程序文件及函数说明 |
8.4 FR/ATM互通模块应用情况 |
第九章 ATM网络上多播的研究与实现 |
9.1 IP多播技术 |
9.1.1 多播组地址 |
9.1.2 多播组模型 |
9.1.3 两个层次的多播 |
9.2 ATM网络上多播的研制 |
9.2.1 接入设备处多播 |
9.2.2 多播服务器 |
9.3 演示结果及实际应用 |
第十章 软件的测试及结论 |
10.1 测试环境 |
10.2 测试内容 |
10.3 基于ATM网卡驱动程序的相关软件测试 |
10.4 测试结论 |
10.5 实际应用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经历 |
本文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7)全业务综合接入系统中帧中继单盘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系统简介 |
1.1 单盘简介 |
1.1.1 MUX交叉盘 |
1.1.2 WAN光接口盘 |
1.1.3 MCP管理控制处理器盘 |
1.1.4 IP盘 |
1.1.5 CES电路仿真盘 |
1.1.6 ADS线路接口盘 |
1.2 FRF.5帧中继单盘及作者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帧中继与ATM网络技术原理 |
2.1 帧中继技术原理 |
2.1.1 帧中继概述 |
2.1.2 帧中继协议结构 |
2.1.3 帧中继帧格式 |
2.1.4 寻址方式 |
2.1.5 帧中继对无效帧的处理 |
2.1.6 帧中继对超长帧的处理 |
2.1.7 PVC管理规程 |
2.1.8 业务参数和服务质量 |
2.1.9 拥塞管理 |
2.2 ATM技术原理 |
2.2.1 ATM技术概述 |
2.2.2 ATM的信元结构 |
2.2.3 ATM协议分面分层参考模型 |
2.2.4 ATM适配层的结构 |
2.2.5 ATM信元传送处理原则 |
第三章 帧中继与ATM网络互通 |
3.1 帧中继/ATM互通的标准 |
3.2 I.555建议定义的两种网络互通情况 |
3.2.1 情况1:利用B—ISDN连接两个帧中继网络/CPE |
3.2.2 情况2:利用B—ISDN把一个帧中继网络/CPE与ATM CPE相连接 |
3.3 网络互通功能的具体描述 |
3.3.1 可变长度的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和定界 |
3.3.2 检错 |
3.3.3 连接复用 |
3.3.4 丢失优先级指示 |
3.3.5 拥塞指示 |
3.3.6 FR PVC状态管理 |
第四章 帧中继与ATM网络互连模块系统设计 |
4.1 任务概述 |
4.1.1 功能要求 |
4.1.2 开发工具 |
4.2 FR单盘所处理的协议栈 |
4.3 单盘系统总体原理框图及基本工作原理 |
4.3.1 系统各主要组成模块的说明如下: |
4.4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与模块划分 |
4.4.1 软件的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模块 |
4.4.2 各模块的功能描述 |
4.5 FR接口盘各逻辑模块程序流程图 |
4.5.1 FR接口盘系统启动程序流程图 |
4.5.2 网络管理模块程序流程图: |
4.5.3 协议转换模块流程图: |
4.6 系统基本工作原理概述 |
4.7 测试方法与结果 |
4.7.1 通过ATM仪表发出ATM信元 |
4.7.2 通过ATM仪表发出帧中继的帧 |
第五章 网管系统 |
5.1 网管的通信协议及自定义协议 |
5.1.1 通信模块(网管通信协议任务) |
5.1.2 各任务之间的状态转移图 |
5.2 网管完成的功能 |
5.2.1 配置管理 |
5.2.2 告警管理 |
5.2.3 维护管理 |
5.2.4 性能管理 |
第六章 核心芯片PM7366驱动的编制 |
6.1 PM7366功能概述 |
6.1.1 FREEDM-8各功能块描述 |
6.1.2 FREEDM的数据结构 |
6.2 FREEDM-8驱动程序的编写 |
6.2.1 分组发送过程 |
6.2.2 分组接收过程 |
6.3 PM7366接收/发送时序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ATM和帧中继、X.25网络的互连(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之间互通的必要性 |
二、ATM与帧中继的互连方式 |
三、ATM与帧中继的网络互连 |
四、ATM与帧中继的业务互连 |
五、ATM网络与X.25网的互连 |
四、帧中继与ATM的互通(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NSP的OSPF P2MP跨网段帧中继设计与实现[J]. 王崇. 软件, 2016(05)
- [2]基于ATM网络的多业务研究与实现[D]. 郁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02)
- [3]帧中继与ATM的互通[J]. 张贺荣,曹彦军. 无线电工程, 2004(05)
- [4]基于硬件查表的FROA业务设计与实现[J]. 孔令山,刘红,曾志民,丁炜.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10)
- [5]ATM与帧中继互连应用技术研究[D]. 任学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6]ATM接入设备相关软件研究与实现[D]. 温海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7]全业务综合接入系统中帧中继单盘的设计[D]. 任彤. 电子科技大学, 2001(01)
- [8]帧中继与ATM互通的流量参数映射与流量控制[J]. 余志洪,雷振明. 高技术通讯, 2001(06)
- [9]ATM和帧中继、X.25网络的互连[J]. 杨延广. 四川通信技术, 2000(02)
- [10]帧中继与ATM网络的互通[J]. 张天晶,汪齐贤. 计算机系统应用, 19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