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宝宝量体温

怎么给宝宝量体温

一、如何测量婴儿的体温(论文文献综述)

邵婷婷,韦强,肖晟涵[1](2020)在《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针对现代家庭婴儿监护用的体温测量计只能夹在腋下,等待时间长,晚上读数不方便,婴儿用的尿布达到蓄水量后舒适度会大大下降,何时更换只能根据人为判断的现状,设计了一款基于OneNET云平台的智能婴儿体温与尿布监测系统。该系统以STM32F103CBT6为微处理器,以温湿度传感器DHT11、SHT20为婴儿体温和尿布湿度的信号采集模块,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为显示模块,数据通过ESP8266 WiFi模块上传给云平台,并可在手机等终端实时获取婴儿体温和尿布湿度的信息,当测到的婴儿体温和尿布湿度的数值超出设定的阈值,则可远、近程报警,提示监护人做相应的处理。实验样机测试表明,该系统测量准确,工作稳定,操作简便,可为婴儿的生活监护提供辅助提醒,缓解家长的看护压力,也能提升婴儿的生活品质。

陈廷浩[2](2016)在《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用户体验在各行各业都备受关注,从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都在强调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近些年,用户体验设计在互联网领域发展迅速,体验设计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硬件产品领域的用户体验理论还比较缺乏。鲜有研究探索产品创新设计构成因素,以及它们与用户体验的关联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索产品创新设计构成因素以及因素与用户体验的关联性。本研究旨在提出指导体验设计的理论框架,框架也可以作为产品创新设计的流程。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出用户体验的定义、用户体验的内容、用户体验的评估模型、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等,总结出用户体验对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深度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产品的案例,并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分析提取出产品创新设计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因素先后进行了两次卡片分类,提炼出产品创新设计因素并详细阐述因素与用户体验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六大因素。最终建立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模型,详细阐述模型中的因素:战略因素、范围因素、结构因素、框架因素、表现因素、未来因素,提出产品创新设计流程。以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模型对婴儿智能体温计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几种设计草图并分析获取最终概念设计方案。

邢丽云[3](2019)在《塑料薄膜包裹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塑料薄膜包裹的相关文章评分并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得出塑料薄膜包裹对新生儿保暖效果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新生儿保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Cochrane Library、Pubmed、Scopus、Cinah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对最新的期刊进行手工检索;外文检索词包括:Polyvinyls、plastic barrier*or plastic film、Polyethylene*、(plasticwrap*or plastic-wrap*or plastic wrap*)、plastic bag*、(polyvinyl*or poly-vinyl*)、(polybag*or poly bag*or poly-bag*)、Infant,Newborn、Infant,Low Birth Weight、Infant,Premature、(Infant or full-term or term birth or Newborn or birth*or Neonatal)、(premature or Preterm or low weight or low birth weight or VLBW or LBW)、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Body Temperature、HYPOTHERMIA、(hypothermia or cold stress or heat loss or temperature regulation or body temperature)、temperature drop*、heat loss;中文主题词或关键词为:塑料、聚乙烯类、塑料包裹、塑料袋、保鲜膜、塑料薄膜、婴儿,新生、婴儿,早产、婴儿,出生时低体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新生儿、新生婴儿、早产婴儿、足月儿、体温、低温、保暖、热管理、发热、保温、热损失。对检索结果进行严格筛选,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收集。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统计软件对提取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结果: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83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塑料薄膜包裹组早产儿的入室时低体温发生率[RR=0.71,95%CI(0.64,0.79),p<0.00001]、入室时中度低体温发生率[RR=0.53,95%CI(0.39,0.73),p=0.00001]、入室时体温及入室后1小时体温[MD=0.60,95%CI(0.47,0.72),p<0.00001;MD=0.48,95%CI(0.33,0.63),p<0.00001]、胎龄<28 周早产儿及胎龄≥28 周早产儿入室时的体温[MD=1.22,95%Cl(0.88,1.56),;p<0.00001;MD=0.4,95%CI(0.26,0.55),p<0.00001]、入室体温>37.5℃的发生率[RR=4.09,95%CI(2.12,7.88),p<0.0001]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室时轻度低体温发生率[RR=1.07,95%CI(0.27,4.22),p=0.92]、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RR=0.92,95%CI(0.65,1.32),;p=0.66]、出院前死亡率[RR=0.75,95%CI(0.53,1.08),p=0.12]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塑料薄膜包裹能减少早产儿入室时低体温及中度低体温发生率,能增加早产儿入室时及入室后1小时的体温,能增加胎龄<28周早产儿及胎龄≥28周早产儿入室时体温,可以作为一种早产儿有效的保暖方法;不能降低早产儿入室时轻度低体温发生率、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出院前死亡率;有引起发热的风险。塑料薄膜包裹对足月儿保暖效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证据不足。

高峰[4](2009)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新生儿出生后将面临着体温降低、行为状态的变化及母乳喂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于干预,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国外研究显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新生儿体温,国内关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研究较少,尚缺乏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新生儿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选取足月新生儿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余数分组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6例,干预组新生儿出生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后,与母亲进行为时1小时的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新生儿在出生后即刻、1、2、4小时时点测量腋窝温度;干预组新生儿在母婴皮肤接触期间和第5小时研究者观察其行为状态,并实录其发出的有声音的啼哭,干预结束后用访谈法了解干预组母亲对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感受和评价,对照组也在相应的时间段进行观察和录音;研究者根据母乳喂养测量工具在出生后,对两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新生儿42天母乳喂养情况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样本50例,干预组、对照组各25例,42天随访时干预组失访1例。(1)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出生后1、2、4时点的体温分别为(36.61±0.44,35.62±0.56)、(36.59±0.40,35.89±0.47)、(36.58±0.30,36.18±0.42),干预组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别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干预组在出生后1小时内和第5小时的啼哭次数和持续时间中位数分别为(0),对照组分别为(8、53,14、130),在两个时间段,两组的差别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在两个时间段两组行为状态的差别也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组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96%)显着高于对照组(52%),两组的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42天的完全母乳喂养率(58.3%)高于对照组(52%),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56)。另外,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国母亲可以接受为时60分钟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第1小时、第2小时、第4小时的体温;可以减少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和地5小时的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增加新生儿睡眠时间;可以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新生儿护理方法。

罗双红,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5](2016)在《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文中研究指明1目标人群05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2应用人群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3相关词语推荐意见和推荐说明中会涉及如下词语,对这些词语做出如下定义。3.1发热[1]体温升高超出1 d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汪海溟[6](2017)在《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户体验是目前产品设计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设计理论,通过对用户的感官层次、行为层次、情感层次、社会层次和自我层次的分析,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智能化是实现高用户体验的主要方式,通过智能化的功能设置,满足用户多个层次上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用户体验的理论层次、设计原则和高粘度群体,及目前市场上智能化产品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和提出实现高用户体验度产品中智能化的必然性存在。并作为课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和目前最具有研究性和高体验度的用户群体——母婴群体。并通过研究母婴群体与用户体验和智能化之间的必然性存在关系,分析设计母婴产品时母婴群体会产生的感官、情感和行为层次上的需求。并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和样本分析,结合相应的消费观,对母婴群体中的痛点和需求点进行分析和进一步验证,最后确立设计方向。针对设计方向进一步对用户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调查,然后通过对痛点和需求点的进一步剖析,确定出最后的功能点和设计点。之后将人机工学、安全标准等作为设计尺度标准,通过大量、合理的方案推导和草模制作,推导合理的设计方案,深入研究其外形与结构的相互配合,最终确定方案的实现形式。

赵晓雯[7](2020)在《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认知体验,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针对目前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的不足,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6月~2019年8月在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父母、该院NICU的医生和护士共14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取主题,为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维度和条目池提供参考意见。2.建立量表条目池:通过文献回顾及质性研究,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建立量表条目池。3.Delphi专家函询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邀请21名早产儿护理相关领域的医疗、护理、儿童保健、护理教育等专家对量表条目评价。条目筛选采用界值法(量表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界值、变异系数界值和条目重要性赋值满分率),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4.信效度检验: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5月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NICU出院或即将出院的早产儿父母41 1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项目分析、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外部稳定性信度等方法初步检验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8名早产儿父母、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医生、3名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护士,通过分析提炼,凝练出5个主题,分别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出院准备度、社会支持、照护能力现状。其中主题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照护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存在不同,父母照护能力影响早产儿的成长。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副主题:对迎接早产儿回家的期待,对独立照护早产儿的担忧与紧张。出院准备度包括四个副主题:环境及物品准备、照护态度、照护知识、照护技能。社会支持包括四个副主题:家人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父母更好的应对,社会资源有助于父母学习知识与技能,医院继续医疗支持起主要作用,社区医疗支持功能缺乏。2.本研究在质性访谈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共得到了包含40个条目的量表条目池。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2%和9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4和0.903。第一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49、变异系数0.20、条目赋值满分率58%。第二轮条目筛选的界值为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3.35、变异系数0.18、条目赋值满分率55%。根据专家函询结果,第一轮共删除3个条目,同时合并、修改及增加部分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7个条目的第二轮专家函询表。第二轮又删除2个条目,修改2个条目,形成了具有4个维度35个条目的量表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结束后,各条目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39-4.00,变异系数为0.00~0.17。第一轮专家函询Kendall’s W为0.190,第二轮Kendall’s W为0.302,体现了专家意见的统一性。3.项目分析中,条目1、30、34分别在6项项目分析(决断值、条目与总分相关、分量表校正条目与总分相关、删除条目后的α系数、共同性和因素负荷量)中各有一项不符合项,暂未达到删除标准(删除有两项及以上不符合要求项的条目),暂时保留,共35个条目。4.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评价。本量表I-CVI取值范围是0.88~1.00,所有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都大于标准值0.78,表示35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总量表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为是0.975,表明所有函询专家对量表内容认同度较高,编制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定。第一轮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萃取因子,正交旋转后发现因子之间存在共同性,采用直接Oblimin斜交转轴法旋转后得到4个因子,累积解释变异量为72.48%,与量表预设维度基本一致。根据前期理论基础及条目内容,将4个公因子命名为“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维度,35个条目的最终版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模型后χ2/df=2.13,CFI=0.927,TLI=0.922,SRMR=0.073,RMSEA=0.061,模型拟合良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5.量表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系数)和外部稳定性信度(再测信度系数)来评定。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5;量表的四个维度的α系数为0.926~0.957。总量表的分半系数为0.978,量表的四个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863~0.934。前后间隔2周的再测信度系数总量表为0.889,四个维度分别为0.715~0.821。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1.照护早产儿与照护足月儿存在不同,早产儿从医院向家庭过渡期,其父母的照护能力能够影响早产儿的生长,目前国内在早产儿出院时对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缺乏,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普遍不能达到要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应多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资源与支持,加强父母照护能力评估,促进早产儿平稳过渡。2.本研究完成了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本量表最终包括照护知识、照护态度、照护技能、社会支持4个维度35个条目。初步信效度检验证实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的客观工具。

张建强[8](2016)在《婴儿保温箱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目前婴儿保温箱是医院婴幼儿科必不可少的医疗设备,其主要作用是为新生儿提供一个空气洁净、温度适宜的环境,尤其是可以为早产儿和患病婴儿提供一个类似于母体的生长发育环境,以保证更好的治疗,因而该设备也需要严密的监测。根据一些医院的信息和网上大量转载的相关文章,可以看出婴儿保温箱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失控现象,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就会使婴儿处于危险之中,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为此提出本次设计,集中对婴儿箱内的环境温度和婴儿的体温进行监测,确保婴儿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成长环境。本次设计包括上位机和下位机两部分。上位机是以PC机为基础,在组态王平台上建立的组态监测界面,下位机是在每个婴儿保温箱内设计了一套完全独立运行的单片机温度检测系统,最后利用RS-485总线技术以及ModBus协议实现各个婴儿保温箱与PC机之间的通信。设计包括硬件、软件及监测界面等部分。硬件部分包括单片机系统,温度采集模块以及RS-485总线接口,PC机等。软件是以C语言为程序语言编写的代码。在本次设计中每个保温箱里设计有5个温度采集单元,其中包括两个婴儿体温采集单元和三个箱温采集单元。并通过RS-485总线技术和ModBus协议实现保温箱与PC机的通信,用组态王软件制作了系统监测界面以及警报等,最后实现婴儿保温箱的温度监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确保婴儿保温箱不管在任何状态下都能监测到婴儿的体温以及箱内的温度,以保证婴儿保温箱是安全可靠的。经过实验结果验证,系统满足设计要求,可以对婴儿的体温以及保温箱内的环境温度进行集中监测,如果有异常情况则会立即触发报警。经数据验证对比,系统精度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Shandong Provincial Multi-center Clinic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Group of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ypothermia at Admiss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in NICU;[9](2019)在《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多中心研究方案》文中研究说明1 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于永慧主任医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余章斌副主任医师作为项目的监理。2 多中心协作组山东省9个地(市)1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NICU参加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EPIQ)项目。各参研单位NICU的科室主任负责研究设计、诊断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的讨论制定,医疗组长负责执行试验方案、收集病例资料、记录体温及核查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护士长负责各个时间点的体温测量以及体温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3 资助者利益

王莉[10](2019)在《山东省多中心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现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七调查山东省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入院低体温现状,探讨入院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促进NICU早产儿入院低体温质量改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首先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式,调查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山东省15个地(市)24家三级甲等医院NICUs收治的VLBW/ELBW婴儿,入院体温分布情况、入院体温测量部位和方法,以及20项预防低体温措施实施情况。使用描述性分析及Spearman分析预防低体温措施与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建立宁贝欣新生儿同质化协作研究平台(http://www.ningbx.com/index/login/login.html),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山东省24家三级甲等医院NICUs收治的VLBW/ELBW婴儿死亡率和患病率的发生情况。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入院体温分类标准,根据有无发生入院低体温,将VLBW/ELBW婴儿分为入院低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入院低体温发生的程度,进一步将入院低体温组VLBW/ELBW婴儿分为轻度低体温组和中重度低体温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轻度低体温组、中重度低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三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或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卢颅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VH)、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晚发型脓毒症(late onset neonatal sepsis,LO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等;最后根据患儿的预后,将VLBW/ELBW婴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回顾性问卷调查纳入的24家医院中,综合性医院]6家,妇幼保健院8家;新生儿科平均床位数59张,NICUs平均床位数40张;NICUs共收治新生儿50 445例,其中早产儿17 312例,占34.3%;纳入研究的VLBW/ELBW婴儿共2 693例,其中出生体重≥1 000~<1500 g的VLBW婴儿2 279例(84.6%),出生体重<1000 g的ELBW婴儿414例(15.4%)。24家NICUs收治的VLBW/ELBW婴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为89.3%(2 406/2 693),其中VLBW婴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为89.3%(2 035/2 279),ELBW婴儿为89.6%(371/414);24家NICUs实施预防低体温措施项目数[M(P25~P75)]为10.5(8.3~14)项;开展包裹新生儿需要的塑料薄膜(头、身体、下肢各1张)、将预热绒帽戴好、放置预热的毯子上迅速称重、产房生后10分钟测量记录体温、转运暖箱转运到NICU、早产儿入NICU低体温月报表、早产儿入NICU低体温质量改进PDSA实施等项目开展的单位未达50%;入院体温测量部位大多是采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占79.2%(19/24);测量方法大多是护士陪同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5 min,占45.8%(11/24);相关分析显示,低体温预防措施实施项目数与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呈负相关(r=-0.262,P<0.05)。2.建 立 宁 贝 欣 新 生 儿 同 质 化 协 作 研 究 平 台(http://www.ningbx.com/index/login/login.html),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24家三级甲等医院NICUs所有BW<1500g 1642例,剔除非本院出生109例,入院体温数据缺失93例,共纳入研究1440例,其中出生体重≥1 000~<1500g 的VLBW婴儿1203例(83.5%),出生体重<1000g 的ELBW婴儿237例(16.5%);死亡237例(16.5%),存活1203例(83.5%);平均体重(1210±216)g,平均胎龄(29.5±2.7)周;平均入院体温(35.8±0.6)℃,入院低体温1259例(87.4%),其中轻度低体温(冷应激)610例(42.4%),中重度低体温649例(45.1%),入院正常体温181例(12.6%),无入院体温过高(>37.5℃)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现入院低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相比,小于胎龄儿(SGA)[OR0.5,95%CI(0.3,0.9);p=0.03]、多胎(双胎及双胎以上)[ORR0.6,95%CI(0.4,0.9);P=0.03]、剖宫产[ORR0.6,95%CI(0.4,0.9);P=0.01]、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OR0.5,95%CI(0.3,0.7);P=0.001]、5min Apgar评分[ORR0.7,95%CI(0.6,0.9);p=0.001]、妊娠期高血压[OR0.6,95%CI(0.4,1.0;P=0.04)]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中重度低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相比,呼吸窘迫综合征(RDS)[OR 0.6,95%CI(0.4,0.9);P=0.03]、颅内出血(IVH)[OR 0.3,95%CI(0.2,0.7);P<0.001]、晚发型脓毒症(LOS)[OOR3.2,95%CI(1.9,5.6);P<0.001]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OR 0.5,95%CI(0.3,0.7);P<0.001]的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而轻度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低体温[OR 0.7,95%CI(0.5,0.9);P=0.03]、重度窒息[OR0.5,95%CI(0.3,0.8);P=0.006]、RDS[OR0.5,95%CI((03,0.9);P=0.01],IVH[OR0.4,95%CI(0.2,0.6);P<0.001]、早发型脓毒症(EOS)[OR 0.5,95%CI(0.4,0.8);P=0.002]、LOS[ORR0.6,95%CI(0.4,1.0);p=0.0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OR0.3,95%CI(0.2,0.6);P=0.001]与死亡密切相关。结论1.山东省多中心INICUs中,VLBW/ELBW婴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仍较高,其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89.3%和87.4%,且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与低体温预防措施实施的项目数呈负相关,提示切实实施预防低体温的措施,促进NICU入院低体温质量改进,有望降低VLBW/ELBW婴儿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2.多胎(双胎及双胎以上)、剖宫产、5min Apgar评分、妊娠期高血压与VLBW/ELBW婴儿发生入院低体温密切相关,提示对于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保暖措施,以维持生后体温的稳定。3.VLBW/ELBW婴儿入院中重度低体温与死亡事件及RDS、IVH、LOS、EUGR等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或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二、如何测量婴儿的体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测量婴儿的体温(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方案设计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信号采集模块
    2.2 信号处理模块与WiFi模块
    2.3 显示模块
    2.4 电源模块
3 系统软件设计
4 结束语

(2)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1.2.2 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3.3 研究局限性
    1.4 用户体验的研究方法概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文献分析
        1.5.2 资料收集
        1.5.3 卡片分类法
    1.6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和流程
第二章 用户体验维度以及产品创新设计内容
    2.1 用户体验的研究维度
        2.1.1 用户体验的定义
        2.1.2 用户体验的内容
        2.1.3 用户体验的评估
    2.2 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
        2.2.1 产品创新设计的定义
        2.2.2 产品分类
        2.2.3 产品体验层次
        2.2.4 产品的接受性
    2.3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2.3.1 用户体验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
        2.3.2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是产品创新设计的基础
        2.3.3 用户体验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检验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探究
    3.1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初步调研
    3.2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观察访谈调研
        3.2.3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观察访谈的资料整理
        3.2.4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数据分析
    3.3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
        3.3.1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提取
        3.3.2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分类与归纳
        3.3.3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的解析
    3.4 产品创新设计因素与用户体验的映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模型
    4.1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模型
    4.2 战略因素(用户需求、企业目标)
    4.3 范围因素(功能需求)
    4.4 结构因素(交互设计)
    4.5 框架因素(界面设计、信息设计、元素设计)
    4.6 表现因素(感知设计)
    4.7 未来因素(创新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婴儿智能体温计设计实践
    5.1 婴儿智能体温计和婴儿特征分析
        5.1.1 婴儿智能体温计
        5.1.2 婴儿特征分析
    5.2 基于用户体验的婴儿智能体温计设计因素研究
        5.2.1 战略因素研究(企业目标、用户需求)
        5.2.2 范围因素研究(功能需求)
        5.2.3 结构因素研究(交互设计)
        5.2.4 框架因素研究(界面设计、信息设计、元素设计)
        5.2.5 表现因素研究(感知设计)
        5.2.6 未来因素研究(创新设计)
    5.3 概念设计
        5.3.1 草图、草模构思及深化
        5.3.2 概念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3)塑料薄膜包裹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2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制定检索策略
    2.3 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纳入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4.2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入室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4.3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入室时及入室后1小时体温的影响
    4.4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4.5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出院前死亡率的影响
37.5℃发生率的影响'>4.6 塑料薄膜包裹对早产儿入室时体温>37.5℃发生率的影响
    4.7 塑料薄膜包裹对足月儿体温的影响
    4.8 研究的局限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入及排除标准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假设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概念框架
    一、文献回顾
        (一) 新生儿
        (二) 新生儿由宫内到宫外过渡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新生儿的影响
        (三) 体温、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测评方法
        (四) 新生儿低体温、行为状态及母乳喂养的干预研究
    二、概念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抽样方法
    四、样本量和分组
    五、干预内容及方法
    六、观察指标与测量工具
    七、收集资料步骤
    八、质量控制
    九、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二、干预组和对照组体温的比较
    三、干预组和对照组行为状态的比较
    四、干预组和对照组母乳喂养情况的比较
    五、干预组母亲的感受
第五章 讨论
    一、基础资料分析
    二、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干预效果分析
    三、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干预效果分析
    四、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母乳喂养的效果评价
    五、干预组母亲的感受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的意义
    三、局限性分析
    四、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5)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目标人群
2 应用人群
3 相关词语
    3.1 发热[1]
    3.2急性发热[2]
    3.3病因不明发热[2~4]
    3.4 一般情况良好[5]
    3.5 感染中毒症状[3]
    3.6 严重疾病[1]
    3.7 严重细菌感染[1,3]
    3.8隐匿性菌血症[6]
    3.9 针对横断面研究的样本量说明[7]
4推荐意见及说明
    问题1适合0~5岁儿童的体温测量工具和测量部位
        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2D);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1D)
        新生儿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2C)
        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腋温与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低约0.2℃(1C),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口温比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低约0.5℃(2D)
        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1B),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1D)。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1B)
        虽然红外线体温计测得耳温与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得肛温的差值不大(0.2℃),但差值范围达1.8℃(1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
    问题2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的体温高低是否与严重疾病有相关性
        1月龄至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2D)
    问题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持续时间是否与严重疾病相关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婴幼儿,发热时间长短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2D)
    问题4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对解热镇痛药治疗的反应是否与严重疾病相关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反应,不能确定对严重细菌感染有预示作用(1D)
    问题5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指征或时间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 h之后较12 h之前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优(1D)
    问题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问题7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具有泌尿系统感染的高风险
        ≤1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2D)
    问题8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行尿常规检查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尿常规检查和尿试纸筛查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好(1B)
    问题9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CRP检查的指征和时间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 h之后较12 h之前行CRP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优(1D)
    问题10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CRP检查诊断严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临界值20 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临界值4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临界值80 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1B)'>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 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临界值4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临界值80 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1B)
    问题11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降钙素原(PCT)检查的指征和时间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8 h内行PCT检查较CRP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价值更大,可作为预测严重感染的指标之一(2C),但不作为常规筛查早期严重细菌感染的指标
    问题12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PCT检查诊断严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问题1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PCT检查的临床经济学评价
        PCT+WBC+CRP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脑膜炎准确率,从而降低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总体人群治疗费用(无证据分级)
    问题14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疫苗接种与隐匿性菌血症的发生风险
        一般状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接种过较未接种过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VC)隐匿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低(1A)
    问题15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有发生隐匿性菌血症高风险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常规行血培养检查(1D)
        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2D)
        3月龄至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建议常规行血培养检查(2D)
    问题1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有颅内感染高风险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D)
        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D)
    问题17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早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的必要性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推荐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特别是无下呼吸道疾病症状和体征时(1D)
    问题18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行血常规联合CRP检查诊断严重疾病敏感度和特异度
    问题19发热儿童的舒适度及评估工具
        可参考使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和中文版《新生儿疼痛和不适量表》评估0~5岁急性发热儿童舒适度(1C)
    问题20物理降温在发热儿童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1D),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1D)
    问题21药物退热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与安全性
        ≥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5 mg·kg-1,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 h。≥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1,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 h,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1B~D)
        解热镇痛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1B~C)
        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5 指南更新的说明
6 指南的制定时间
7 指南制定工作组
8 对已经发表的5个儿童发热指南的评价
9 文献检索策略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式:
    CochraneCentralRegisterofControlledTrials(CENTRAL):
    EMBASE:
    Ovid MEDLINE(R):
1 0 文献筛选
    1 0.1 文献初筛原则
    1 0.2 文献再次筛选原则
        1 0.2.1 问题1选题再次筛选原则
        1 0.2.2 问题2~18选题再次筛选原则
        1 0.2.3 问题20~21选题再次筛选原则
1 1 GRADE评价工具[75~96]
1 2 资料提取并生成证据概要表
1 3 版本的说明
1 4 专业利益关系说明
1 5 制作指南经费来源
16更新计划

(6)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用户体验与智能化的相关性理论综述
    2.1 用户体验的理论概念
        2.1.1 用户体验的定义
        2.1.2 用户体验的不同层次分析
        2.1.3 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原则
        2.1.4 用户体验的群体类型倾向分析
    2.2 智能化设计理论概述
        2.2.1 智能化的概念
        2.2.2 智能化产品市场概况分析
        2.2.3 市场中智能化产品的“智能”与“伪智能”
    2.3 用户体验与智能化设计间的承接关系
        2.3.1 智能化设计中以用户体验为前提的必然性关系
        2.3.2 具有高体验度群体中智能化设计的必然性存在
第3章 母婴产品的用户特征性分析
    3.1 母婴群体的高体验度用户特征分析
    3.2 母婴产品中高体验度与智能化的必然性
        3.2.1 智能化在母婴设计产品中的必然性
        3.2.2 用户体验在母婴产品设计中的必然性
    3.3 母婴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分析
        3.3.1 母婴生理需求分析
        3.3.2 母婴心理需求分析
    3.4 母婴群体的交互行为分析
        3.4.1 母婴的一般交流行为分析
        3.4.2 母婴交互行为的需求分析
    3.5 母婴群体的数据调查分析
    3.6 母婴群体的样本观察分析
第4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分析
    4.1 母婴产品的痛点需求度分析
    4.2 基于痛点需求和设计原则的母婴产品设计
    4.3 母婴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尺寸要求
    4.4 最终方案的确立与设计
        4.4.1 方案推导
        4.4.2 最终方案确立
        4.4.3 产品功能实现
结论
附录Ⅰ 母婴智能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Ⅱ 母婴智能温度监测产品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早产儿概述
    2.2 早产儿过渡期概述
    2.3 父母照护能力概述
    2.4 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工具
第三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感受及照护能力的质性研究
    3.1 概述
        3.1.1 质性研究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方法
        3.1.4 资料收集
        3.1.5 资料分析及处理
        3.1.6 伦理原则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
    4.1 构建量表条目池
    4.2 初始量表编制
        4.2.1 量表条目筛选方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2.2 量表条目筛选标准
        4.2.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第五章 《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检验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婴儿保温箱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婴儿保温箱简介
    1.3 婴儿保温箱监测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的任务及目标
    1.5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的整体设计框图
    2.2 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
    2.3 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2.3.1 单片机技术
        2.3.2 RS-485总线技术
        2.3.3 ModBus协议
    2.4 系统主要元件的选择
        2.4.1 ATmega8芯片简介
        2.4.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4.3 MAX 485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
    3.1 系统硬件框图
    3.2 单片机电路
    3.3 温度采集电路
    3.4 通信电路
    3.5 电源电路
    3.6 电路PCB板的绘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系统软件整体流程图
    4.3 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4.4 温度采集模块
    4.5 EEPROM存储模块
    4.6 串口通信模块
        4.6.1 串口初始化
        4.6.2 串口通信的实现
    4.7 ModBus协议的实现
        4.7.1 Modbus帧结构
        4.7.2 ModBus功能码
        4.7.3 ModBus协议的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监测界面的设计
    5.1 组态王简介
    5.2 系统组态界面的设计
        5.2.1 新建工程
        5.2.2 设备配置
        5.2.3 组态王数据库的建立
        5.2.4 系统监测界面的设计
        5.2.5 报警界面的设计
        5.2.6 报表查询的设计
    5.3 系统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9)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多中心研究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负责人
2 多中心协作组
3 资助者利益声明
4 研究背景
5 研究假设
6 研究设计和流程
7 纳入标准
8 排除标准
9 结局指标
    9.1 主要结局指标
    9.2 次要结局指标
10 体温测量
    10.1 测量工具选择
    10.2 体温测量方法
11 样本量计算
12 注册、伦理和审查
13 相关指标定义
    13.1 入院体温
    13.2 相关定义
14 保温干预措施
    14.1 体温集束化管理策略
    14.2 产房或手术室准备 (婴儿出生前15 min)
    14.3 出生时
    14.4 转运到NICU
    14.5 NICU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学方法
17 结果与讨论

(10)山东省多中心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现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部多中心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现状调查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多中心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入院体温测量工具同质化预实验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如何测量婴儿的体温(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J]. 邵婷婷,韦强,肖晟涵. 电子设计工程, 2020(06)
  • [2]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设计因素探究[D]. 陈廷浩.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3]塑料薄膜包裹预防新生儿低体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邢丽云. 浙江大学, 2019(03)
  • [4]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影响[D]. 高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07)
  • [5]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 罗双红,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02)
  • [6]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化母婴产品设计研究[D]. 汪海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08)
  • [7]过渡期早产儿父母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赵晓雯. 山东大学, 2020(02)
  • [8]婴儿保温箱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D]. 张建强. 内蒙古大学, 2016(03)
  • [9]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多中心研究方案[J]. Shandong Provincial Multi-center Clinic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 Group of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ypothermia at Admiss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in NICU;.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9(02)
  • [10]山东省多中心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现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D]. 王莉.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怎么给宝宝量体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