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燕星宇[1](2021)在《新时代我国民间投资的逻辑进路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也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民间投资对于增强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破除当前影响民间投资发展的各种障碍,需要从我国民间投资发展、演变的逻辑进路中汲取新时代民间投资更好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研究发现,我国民间投资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加快现代化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民间投资占据了投资总额的"半壁江山",但是依然存在投资规模小、投资效率不高、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新时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民间投资呈现新的发展趋势,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鼓励民间投资更多参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和新兴产业,通过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民间投资开辟更多投资空间,要加强制度建设对民间投资的引领作用,以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好发展不断增强民间投资的内生增长动力,从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赵文育[2](2021)在《金融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文中指出文章基于甘肃省能源结构现状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与资源优势,指出目前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电力整体消纳不足、常规调峰能力较差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金融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是金融机构应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二是金融机构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共同发力,推动甘肃能源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是金融机构须全面提升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四是有效防范化解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蒋永穆,祝林林[3](2021)在《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实践的研究及其特点:基于学术文献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方式既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国内学术界总体上从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并呈现如下六个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以生产力为标准、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凸显以实践为引领、重视以改革为动力、注重以开放为推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研究,加强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体系研究。
罗平,罗薇薇,谭笑[4](2021)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外资对县域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服务不仅是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还是反映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县域公共服务进行科学分析,从贸易便利和政府发展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外资对县域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同时,选取"一带一路"沿线的1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1126个县的经济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发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转型中,直接公共服务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却能通过引入外商投资等方式间接产生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优势,提升了直接公共服务对县域经济转型中的正向效应;社会性和经营性公共服务通过外资影响县域经济转型时产生了正向溢出,导致本地聚集过多的资源,产生"虹吸效应",从而对周边县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穆希琳[5](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包特力根白乙[6](2021)在《渔业供给侧管理制度基本分期与结构性改革政策完善》文中研究指明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和休闲渔业体验等美好生活需要、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总供给管理制度呈现出水产品供给不足下的渔业经营制度和水产品价格改革(1978—1985年)、水产品供给结构单一下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1986—1995年)、低端水产品供给过剩下的渔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1996—2015年)、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至今)等阶段性特征。针对倒逼渔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问题,从水产品价格、水产品供给、水产品生产、渔村公共服务和渔业经济发展五个维度提出了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需深化和进一步精准施力的政策建议。
高延雷,张正岩,王志刚[7](2021)在《农地转入、农户风险偏好与种植结构调整——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地转入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但对农户风险偏好因素却有所忽视。因此,本文尝试从农户风险偏好的角度给予农地转入影响种植结构调整的新解释,并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修正了潜在的样本自选择偏误后发现,农地转入显着促进了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调整,并且具有明显的农户风险偏好情境依赖特征,具体表现为农户的风险偏好会强化农地转入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风险偏好的强化作用在农地转入规模方面显着,但在农地转入年限方面不显着。此外,农地转入对种植结构的调整效应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其中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农户的影响效应要显着大于没有村干部家庭成员的农户,并且该影响在非贫困户中显着,而在贫困户中不显着。本文认为,应警惕农地转入带来的种植结构"非粮化"趋势,确保粮食安全。
陈有联[8](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梅梅[9](2021)在《农业投入要素对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提出
冉慧慧[10](2021)在《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
二、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民间投资的逻辑进路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动态 |
二、我国民间投资的逻辑进路 |
(一)1978—1991年:我国民间投资的起步阶段 |
(二)1992—2001年:我国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 |
(三)2002—2007年:我国民间投资的壮大提升阶段 |
(四)2008—2017年:我国民间投资的转型升级阶段 |
(五)2018年至今:我国民间投资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
三、新时代我国民间投资的现状及趋势 |
(一)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现状 |
(二)新时代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趋势 |
1.民间投资促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2.民间投资参与我国制造业结构优化 |
3.民间投资推动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
4.民间投资助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
5.民间投资的飞速发展预示着我国进入创新创业时代 |
四、我国民间投资的新实践 |
(一)以制度建设引领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
(二)以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民间投资赋能 |
(三)以培育民间投资内生增长动力为核心的“台州模式” |
(四)以民营经济发展助推民间投资的“许昌模式” |
五、结语 |
(2)金融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甘肃能源结构现状 |
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
(一)政策机遇 |
(二)资源优势 |
(三)通过延链、强链,可实现新能源对甘肃经济以点带面的作用 |
目前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甘肃电力整体消纳不足 |
(二)常规调峰能力不足 |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
金融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金融机构应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
(二)金融机构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共同发力,推动甘肃能源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
(三)金融机构需全面提升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
(四)有效防范化解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中潜在的金融风险 |
(3)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实践的研究及其特点:基于学术文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研究 |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逻辑的研究 |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研究 |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路径的研究 |
六、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实践研究的特点 |
七、结束语 |
(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外资对县域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外资对县域经济转型的影响 |
(一)县域经济转型的现状 |
(二)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外资对县域经济转型的影响 |
1. 政府发展 |
2. 贸易便利 |
3. 社会溢出 |
三、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现状 |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县域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 |
(二)不同视角下县域公共服务分类 |
1. 公共服务在政府发展视角下的分类 |
2. 公共服务在贸易便利性视角下的分类 |
四、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二)模型设计 |
五、“一带一路”县域经济转型通过外资受到公共服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政府和外商视角下的回归 |
(二)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 |
(三)回归计量结果 |
1. 针对时间区间的回归结果 |
2. 针对样本的分类回归结果 |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5)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渔业供给侧管理制度基本分期与结构性改革政策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渔业总供给管理制度基本分期 |
(一)1978—1985年:水产品供给不足下的渔业经营制度和水产品价格改革时期[13](46-47) |
(二)1986—1995年:水产品供给结构单一下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3](47) |
(三)1996—2015年:低端水产品供给过剩下的渔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时期[13](47-48) |
(四)2016年至今: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 |
三、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完善 |
(一)水产品价格的政策完善 |
(二)水产品供给的政策完善 |
(三)水产品生产的政策完善 |
(四)渔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完善 |
(五)渔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 |
(7)农地转入、农户风险偏好与种植结构调整——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三、模型、变量与数据 |
(一)模型设定 |
1.倾向得分匹配法。 |
2.调节效应模型。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倾向得分的估计与平衡性检验 |
(二)干预组平均处理效应分析 |
(三)对农户风险偏好调节效应的考察 |
(四)异质性考察 |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
四、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民间投资的逻辑进路与实践[J]. 燕星宇. 开发研究, 2021(05)
- [2]金融支持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 赵文育. 甘肃金融, 2021(11)
- [3]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与实践的研究及其特点:基于学术文献视角[J]. 蒋永穆,祝林林.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21(06)
- [4]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外资对县域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J]. 罗平,罗薇薇,谭笑. 技术经济, 2021(10)
- [5]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6]渔业供给侧管理制度基本分期与结构性改革政策完善[J]. 包特力根白乙.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7]农地转入、农户风险偏好与种植结构调整——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延雷,张正岩,王志刚. 农业技术经济, 2021(08)
- [8]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9]农业投入要素对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D]. 陈梅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10]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冉慧慧. 西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