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腺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婷[1](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聪聪,谭奇纹[2](2021)在《火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唇部水肿案1则》文中研究表明王×,女,63岁。因"唇部红肿反复发作10 a余,加重2个月余"于2020年03月01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患者唇部及下颌部肿胀麻木且不伴疼痛感,自觉乏力,纳差眠可,小便黄,大便干,1 d~2 d一行,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唇部及下颌部红肿,张口受限,眼睑及两颊部无水肿,血常规、尿常规、甲功无异常,血生化示甘油三酯1.79 mmol/L,总胆固醇7.85 mmol/L。给予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减治疗,效果不佳。2020年4月10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刻下症见:唇部及下颌部红肿麻木不适,无疼痛,伴双手十指指尖肿胀。舌淡黯,苔滑,舌体略胖大,有裂痕,脉濡滑。纳一般,眠可,二便调。查体:唇部及下颌部红肿麻木,张口受限,眼睑及两颊部无水肿,双手十指指尖肿胀。诊断:水肿(肺气不利,脾湿不运);
郑晓婷,梁惠卿,刘垚昱,蒋晓倩,吴春城[3](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医外治法如穴位敷贴、耳穴压豆、中药灌肠等具有使用方便、适应证广、经济安全、疗效显着等优势,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中医外治法治疗CHB常见的方法、疗效及优势,为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依据。
施梅姐[4](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於仁俊[5](2020)在《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尤松鑫教授门诊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医案为切入点,通过研读病案与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尤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与诊疗思路,进而总结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尤松鑫教授自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门诊经治的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医案,将筛选整理后的115例医案中1258诊次资料按照制定的数据规范标准建立数据库。并从临床实际出发,借助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库内医案的症状、苔脉、病机、治法、中药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挖掘。最后结合导师指导与个人领悟体会,客观系统地总结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共选取115例医案,合计1258诊次;男性患者80例,合计879诊次;女性患者35例,合计379诊次。患者平均年龄为42.68岁,平均就诊诊次为10.94次。(2)症状分布:共涉及症状名称224种,出现频次≥6次的症状有102种,分布于内、妇、肛肠、皮肤、耳鼻喉与眼科6个科别;按症状频次降序排列的前10种症状名称依次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即本课题研究统计得出的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症状。(3)舌苔脉象分布:共涉及舌苔分布22项,频率>10%的舌苔为苔薄白、苔薄腻、苔薄黄;涉及脉象种类10种,脉细与脉弦出现频次最多。(4)病机分布:共涉及病机表述75种,出现频次≥20次的病机描述有20种;按病机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病机名称依次为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经郁热、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肾虚肝旺、肝郁脾虚、湿热困脾、湿热内蕴、心肾不足、肝胃不和、脾虚肝旺、肝络失养、肝家怫郁、脾虚湿阻、气阴两亏、肾虚湿热。(5)治法分布:共涉及治法表述91种,出现频次≥35次的治法描述有20种;按治法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治法名称依次为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利湿、和胃、滋肾、补肝、解郁、健脾、化湿、运脾、养肝、泄热、和络、清胆、疏肝。(6)常用药物分布:共涉及中药280味,出现频次>90次的中药有40味,使用频率达71.00%,将其归纳为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2味中药依次是甘草、茯苓、陈皮、黄芩、法半夏、麦芽、枳壳、白芍、茵陈、竹茹、青蒿、夏枯草,出现频次均在400次以上,将其总结为核心药物。(7)关联规则分布:分别统计与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6种症状,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虚肝旺7种病机,以及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7种治法关联程度最高的前12味中药。并对所有处方涉及的280味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统计,得出药物组合26组,药物配伍组方16组。(8)药物因子分布:采取因子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对医案所涉及280味中药内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提取出9个中药组方配伍。(9)药物系统R型聚类:借助SPSS 26.0分析系统,对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所有中药进行系统R型聚类,对比参照后取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得出核心药对20组,核心药物组合7类。研究结论:(1)尤松鑫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和苔脉分别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苔薄白、薄腻及薄黄;脉细、弦及细弦。(2)尤松鑫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致病外因在于湿热疫毒,致病内因在于正气不充;病变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兼杂之证;病理因素多以湿热、气滞、血虚、阴亏为要,痰浊、瘀血为标;常见的病机改变有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及湿热内蕴等;其中肝肾亏虚,湿热未尽是疾病持续进展的关键病机。(3)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的治法为:清热利湿,益肾养肝,理气培脾,化痰除瘀等。其中清热药常选用黄芩,青蒿,夏枯草,青黛,牡丹皮,生地黄,栀子等;利水渗湿药常选用茯苓,茵陈,滑石,薏苡仁,泽泻,茯神,地肤子,黑大豆,海金沙等;补虚药常选用白芍,当归,白术,山药,党参,楮实子等;理气药常选用陈皮,枳壳,青皮等;化痰药常选用法半夏,竹茹等;活血化瘀药常选用郁金,怀牛膝,泽兰等。(4)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方剂为:蒿芩清胆汤、兰豆枫楮汤、左归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清脾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枇杷清肺饮、四物汤、滋水清肝饮、二陈平胃散、痛泻要方、地黄饮子等,临证时尤教授随证灵活组方化裁,真正做到师其方而不泥其药。(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有:调肝必兼利胆,治肝莫忘实脾,胆病需顾理胃,涵木滋水共进的治疗原则。以及清利湿热,祛邪先行;燮理气血,培本为要;除瘀消痰,推陈致新的诊疗思路。
张明发,沈雅琴[6](2019)在《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的增效作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氧化苦参碱(如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都能增强拉米夫定、干扰素或甘草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使疗效稳定持久。氧化苦参碱凭借其自身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以及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等方面机制,提高不同类型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综述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的增效作用文献,并对其增效作用做了分析。
孟令怡[7](2019)在《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 Ag、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全部患者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及病房,纳入90例恩替卡韦治疗2年及以上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SPSS自动生成的随机数字分组原则,分为恩替卡韦对照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组(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0.5mg/d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足三里、蠡沟)治疗,每2周进行1次,连续观察时间12周。观察两组患者在0周及12周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病毒学(HBs Ag、HBe Ag、HBc Ab)、免疫相关(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IL-2、TNF-α、IFN-γ)水平,以及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ALT、AST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P、TBIL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P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GGT两组内治疗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HBs Ag、HBe Ag均有下降,治疗后两组HBe 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 Ag下降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IL-2、TNF-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治疗前后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经过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可明显改善CHB患者“乏力”、“失眠”、“胁痛”等临床症状。结论:穴位埋线(蠡沟、足三里)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CHB患者肝功能(ALP、TBIL)及临床症状,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小蕃[8](2019)在《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 T)、血常规(WBC、RBC、Hb、PLT)、肝脾超声、腹水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评价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ALT、AST、ALB、TBI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凝血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T与治疗前比较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3)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WBC、PLT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RBC、HB与治疗前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R BC、HB与治疗前相比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与前相比较均有缩小(p<0.05);治疗组缩小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P<0.05),治疗组腹水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7.86%,治疗组总体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能够减轻患者肝脏损伤,提高肝脏的合成能力、改善凝血功能;(2)柔肝化纤颗粒可以减轻门脉高压症状,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减少腹水量;(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梁宁[9](2019)在《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并最终导致死亡。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苦参类制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但是,在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中并未对任何中医药治疗进行推荐。本研究将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疗效和安全性的可靠性结论,同时对临床证据进行偏倚误差矩阵的方法学探究。研究方法(研究一)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089)。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措施为苦参类制剂,不限制剂量疗程等,排除含有苦参的中药复方,对照措施为不治疗或安慰剂,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信息不全者采用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方式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采用TSA软件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并在未达到所需样本量进行统计学显着性界值矫正。观察森林图并结合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通过观察漏斗图结合统计学检验的方法检测发表偏倚。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研究二)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其他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106)。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对照类型为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抗病毒、免疫抑制、或保肝治疗药物,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资料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合并、TSA分析、敏感性和亚组分析、GRADE评价方法与研究一方法一致。(研究三)以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为例,采用误差矩阵工具对中医药临床证据概览进行了探索性评价,并对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的改进意见。数据来源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纳入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检索到的相关meta分析。三维误差矩阵构建包含四个步骤;1)评估系统误差风险。考虑证据类型和各类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2)评估随机误差风险。参照Cochrane手册计算各结局指标效应量的标准误;3)评估设计误差风险。依据临床重要性和相关性,对结局指标进行排序。同时考虑研究人群选择、干预措施设置、对照措施设置、研究场所和中心、研究类型(解释性/实用性)、研究结构(平行/交叉)、研究目标(优效性/劣效性/等效性)、和数据分析单位等可能影响设计误差风险的因素;4)依据前三个步骤评估结果,采用Excel表,分别以随机误差(x轴)、系统误差(y轴)和设计误差(z轴)构建三维误差矩阵图。结果(研究一)(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796篇后,排除文献323篇,436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未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属于随机对照试验,因信息不全仍在等待列表,最终纳入35项随机对照试验(37篇文献),共3556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项试验评估了全因死亡率,两组均未出现死亡。10项试验评估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获得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死亡率或发病率的数据。19项评估了非严重不良事件的试验中,9项试验两组事件发生率均为0,剩余10项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类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RR1.10,95%CI 0.76 to 1.59;I2=49%;10项试验,1050人);对于血清HBV-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组阳性检出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HBV-DNA阳性检出率:RR 0.61,95%CI 0.55 to 0.68;I2=56%;29项试验,2914人;HBeAg阳性检出率:RR 0.71,95%CI 0.66 to 0.76;I2=19%;20项试验,2129人)。对非严重不良事件分开报告分析,苦参类制剂组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症状、疲劳、尿黄、黄疸的风险、降低腹胀的风险。后验性ALT复常率meta分析显示苦参类制剂组ALT复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RR 1.32,95%CI 1.21 to 1.44;I2=15%;8项试验,739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非严重不良事件mmeta分析尚需纳入更多试验,而血清HBV-DNA、HBeAg、、ALT复常率的meta分析达到了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表明与口服胶囊和混合给药途径相比,静脉滴注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二)(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符合文献后剩余119篇,109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为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而暂未纳入,最终纳入10项试验,涉及898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0项试验中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包括胶囊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疗程为1到12个月不等。对照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硫普罗宁、胸腺肽和其它中药。未获得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发病率的数据。其它疗法相比,苦参类制剂对非严重不良事件(RR0.86,95%CI0.42to1.75;I2=0%;2项实验,163人)和血清HBV-DNA阴转((RR 1.14,95%CI 0.81 to 1.63;I2=92%;8项试验,719人)的效果尚不清楚。而苦参类制剂可能有助于血清HBeAg的阴转(RR 0.86,95%CI 0.75 to 0.98;I2=43%;7项试验,588人)及增加ALT复常率(RR 1.40,95%CI 1.13 to 1.73;I2=24%;4项试验,375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所有meta分析均未达到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P=0.002)、以及对照药物的设置(P<0.00001)可能对血清HBV-DNA阴转的效果产生影响。(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三)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已发表的相关meta分析进行评估,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研究类型证据等级相对较高,但ROB评价和严格评价发现所有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较低,系统偏倚风险较高;在meta分析证据等级水平下,对于全因死亡和非严重不良事件,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存在显着风险(SE=0.36和SE=0.35)。对于严重不良事件结局,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风险为中等风险(SE=0.22)。对于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和血清HBeAg 阳性检出率,随机误差风险为低到中等风险(SE<0.16和SE<0.21)。此外三维矩阵图中存在大量灰色断层,表明当前研究存在设计误差风险,主要体现在研究人群诊断和纳入标准不清晰合理,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设置不清楚恰当、研究中心为单中心、研究无法判断为采用了优效性和实用性设计。结论和意义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当前临床试验多缺乏临床相关结局指标的数据,如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和发病率。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苦参类制剂在HBV-DNA和HBeAg阴转及ALT复常率方面效果更好,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暂未发现存在差异;与其它药物相比,苦参类制剂HBeAg阴转和ALT复常效果可能更好,暂未发现存在HBV-DNA阴转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苦参类制剂对于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可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能否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发生率尚不清楚。对未来研究的意义:建议未来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对苦参类制剂对临床终点结局的影响进行评估。三维误差矩阵图显示当前研究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设计误差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未来研究可从降低三个误差维度风险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提高未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维误差矩阵工具可作为证据合并和GRADE评估的补充方法,对证据整体进行概览,具体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
周峰峰,孟令怡,季盛,卓蕴慧[10](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无肝毒性、不良反应少,可以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针灸疗法多样,以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疗法临床报道较多见。但针灸防治CHB以临床观察为主,虽然报道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缺乏高质量的研究。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临床科研设计不尽合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差,治法较多,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这些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完善。
二、胸腺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腺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试验类型 |
3.2 分组方法 |
3.3 药品来源 |
3.4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测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
6 不良反应评价 |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
6.2 不良反应分级 |
6.3 严重不良反应 |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 |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
分析与讨论 |
1 CHB的现代研究 |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
2.2 中医内治法 |
2.3 中医外治法 |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
3 疗效分析 |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
4 脱落病例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穴位敷贴 |
2耳穴压豆 |
3 中药灌肠疗法 |
4 刮痧疗法 |
5 针灸疗法 |
6 穴位注射 |
7 小 结 |
(4)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
五、展望与体会 |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
四、展望 |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
一、频数分析技术 |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
三、聚类分析技术 |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
五、贝叶斯网络 |
六、因子分析技术 |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三)文献排除标准 |
(四)文献检索策略 |
(五)资料提取 |
(六)数据预处理 |
(七)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
三、讨论 |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方案 |
五、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
(四) 安全性分析 |
六、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一、研究概要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四、讨论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慢性乙型肝炎理论研究综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病名溯源及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探究 |
1.3 辨证施治探讨 |
1.4 中医药临床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诊断方法 |
2.4 诊疗进展 |
第二章 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医案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医案来源 |
1.2 医案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医案收集与整理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录入信息和数据库建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统计结果 |
3.2 频数分析统计结果 |
3.3 关联规则统计结果 |
3.4 基于因子分析的组方配伍结果 |
3.5 基于药物系统R型聚类的组方配伍结果 |
第三章 医案研究结果归纳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布 |
2. 症状分布 |
2.1 不寐 |
2.2 小便黄 |
2.3 右胁疼痛 |
2.4 疲乏 |
2.5 食欲不振、痞满、胃脘不适、牙龈出血 |
2.6 大便溏、大便频数 |
3. 舌苔脉象分布 |
3.1 舌苔 |
3.2 脉象 |
4. 病机分布 |
5. 治法分布 |
6. 药物分布 |
6.1 补虚药 |
6.2 利水渗湿药 |
6.3 清热药 |
6.4 理气药 |
6.5 化痰药 |
6.6 消食药 |
7. 关联规则结果 |
7.1 症状-中药 |
7.2 病机-中药 |
7.3 治法-中药 |
7.4 中药-中药 |
8. 药物因子分析 |
9. 药物系统R型聚类 |
9.1 核心药对结果 |
9.2 核心药物组合结果 |
10. 学术思想总结及典型医案举隅 |
第四章 研究成果及问题展望 |
1. 研究成果 |
2.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的增效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与拉米夫定联用的增效作用 |
1.1 静脉滴注氧化苦参碱的增效作用 |
1.2 肌肉注射氧化苦参碱的增效作用 |
1.3 口服氧化苦参碱的增效作用 |
2 与干扰素联用的增效作用 |
2.1 肌肉注射氧化苦参碱的增效作用 |
2.2 静脉滴注和口服氧化苦参碱的增效作用 |
3 与甘草酸类药物的增效作用 |
4 与其他药物的增效作用 |
(7)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确定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测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
3.1 观测指标 |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3.3 不良反应观察 |
3.4 依从性评价 |
3.5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4.结果 |
4.1 基线比较 |
4.2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观察项目比较 |
4.3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观察项目比较 |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4.5 脱落病例及依从性评价 |
5.分析与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 |
5.2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 |
5.3 埋线、取穴特色以及分析探讨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6.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经络取穴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治疗组 CRF 表 |
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8)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1.1.1 肝硬化病名记载 |
1.1.2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
1.1.3 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1.2.1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2 肝硬化的病因 |
1.2.3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1.2.4 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 |
1.2.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
2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2.3 中医症候积分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设计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实验室检查 |
3.3.2 影像学检查 |
3.3.3 中医症候积分观察 |
3.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
3.4 疗效判定标准 |
3.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3.4.2 安全性评定标准 |
3.5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纳入情况 |
4.2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Child-Pugh改良分级比较 |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
4.2.6 治疗前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
4.2.7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 |
4.3.1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相关指标比较 |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门脉超声比较 |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 |
4.4 安全性观察 |
5 讨论 |
5.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
5.2 柔肝化纤颗粒药物组成及功效 |
5.3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应用 |
5.4 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探讨 |
5.5 安全性分析 |
5.6 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 |
1.3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况 |
2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
2.1 干预措施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Cochrane系统评价 |
2.2 系统评价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计算:试验序贯分析法 |
2.3 基于误差风险的临床证据可视化评估方法:误差矩阵评估工具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空白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 |
3.4 效应量估计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系统评价整体完成度和适用性 |
4.3 临床证据质量 |
4.4 系统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
4.5 与已发表的meta分析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试验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 |
3.4 效应估计 |
3.5 GRADE证据概要表(SOF表)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证据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4.3 证据质量 |
4.4 综述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倚 |
4.5 与其他研究或综述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
5.2 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误差矩阵工具评估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据的方法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三维误差定义和评估 |
2.3 资料提取 |
2.4 三维误差矩阵构建 |
3 结果 |
3.1 meta分析证据的误差评估 |
3.2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误差评估 |
3.3 临床证据的误差矩阵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
4.3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针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疗法 |
2 穴位注射 |
3 穴位埋线 |
4 穴位贴敷 |
5 结语 |
四、胸腺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火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唇部水肿案1则[J]. 王聪聪,谭奇纹.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1)
- [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 郑晓婷,梁惠卿,刘垚昱,蒋晓倩,吴春城.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1)
- [4]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研究[D]. 於仁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药物的增效作用评价[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9(08)
- [7]穴位埋线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影响[D]. 孟令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小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D]. 梁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针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进展[J]. 周峰峰,孟令怡,季盛,卓蕴慧. 江苏中医药, 2019(04)